分子热运动
一、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
(1)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2)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3)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实例与实验现象,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3.科学探究
通过实践和探究,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观。
4.科学态度与责任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教学难点:分子间作用力。
三、教学分析
知识储备:虽然在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中接触了一些简单的微观知识,但对物质的认识还主要停留在宏观领域。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尤其是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这样抽象的内容,将成为学习本节的难点
能力储备:九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有一定的收集信息和观察实验能力,有初步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有理由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动起来。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创造情境:向空气中喷洒香水,多数学生亲身体验,思考嗅觉闻到气味的内在原因,明确学习的内容是“分子热运动”。
引导学生大胆猜想,让学生感知到宏观现象可能与微观世界密切相关,从而过渡到新课内容,打开微观世界的大门。利用轻松的活动引入,使学生自然地参与其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新课讲解
课题一: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通过演示二氧化氮与空气之间扩散的实验,用直观形象的实验现象引出扩散定义。让学生观看液体扩散视频,水与硫酸铜溶液扩散的实验需要30天,这是不可能在课堂上完成的。科学探究小组提前做了实验,逐步跟踪录制,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真实而又形象的把实验过程完整展现出来,使物理实验、学生活动与信息技术全面结合,不论在课上还是在课后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固体的金与铅扩散需要几年的时间,同样通过多媒体动画为学生展示出来,把生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应用于课堂,起到了辅助教学的作用。这些色彩鲜艳,声像并茂的动画同时刺激了学生多种感官,有助于完成教学目标,化解教学难点。
为建立微观模型,播放扩散现象的动画。通过多媒体动画帮助学生理解无法直接感知的分子运动、分子间存在空隙的微观事实,加深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感性认识。
课题二:分子运动快慢和温度的关系
我在教学过程中把扩散快慢与温度关系的演示实验改为分组探究实验:学生在实验中通过观察、讨论后得出探究结果。学生都很喜欢这种相互合作的形式,它既能拉近,学困生和学优生之间的距离,又能增强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播放分子运动与温度之间关系的动画,使学生能够明确微观的分子运动快慢也受温度影响,用多媒体把宏观的现象和微观的事实紧密结合起来,架起联系的桥梁。
课题三: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通过师生合作完成的演示实验,以及多媒体动画,使学生清晰而明确的感受到分子之间既存在引力还存在斥力。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大小微观性,无法通过实验去探究,枯燥的语言描述只会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产生厌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突破难点,利用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更为直观形象地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3理解应用知识巩固
设置了基础擂台、知识闯关、智能比拼等不同层次的习题,逐步进行完成。不同梯度的习题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从而使学优生和学困生各有所得,各有所练。
4知识延伸,开拓视野
提前布置科学兴趣小组的学生查找相关资料,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展现出来,既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使知识含量不局限于课本。
5教学小结
准备音乐课件,将分子热运动编成歌词,让学生伴随音乐,根据歌词高声歌唱。通过老歌新唱的总结形式,即丰富了课堂内容,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枯燥的理论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处理变得充满活力,且富有吸引力,是其他形式所无法比拟的。
6布置作业
使学生对本节所学的知识及时练习达到巩固的目的环节四:小结作业
在小结时,我会以提问的方式进行提问总结,梳理本节课知识点。
在作业布置环节,完成课后第三题。
(二)板书设计
分子热运动
1、扩散现象: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2、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3、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