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春
1.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理清行文思路。
2.品味优美语句,揣摩关键词句,深入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
3.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之情。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大家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放音乐,看投影,生背诗文)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接着听音乐,看投影,生背诗文)古往今来,多少作家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现代散文大师朱自清先生的《春》,看他如何通过优美的文字来描绘春天、歌颂春天的。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理清写作思路
1.课文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春”的?你能划分出文章的结构层次吗?
明确: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作者运用总分总的结构,第一至二自然段盼春,第三至七自然段绘春,第八至十自然段赞春。
2.细读第三至七自然段,交流讨论:作者具体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如果将这些景物看成一幅幅的春景图,你能不能分别给它们拟一个恰当的三个字的小标题?
明确:作者分别从草、花、风、雨、人五个方面具体描绘春天,这五幅画面分别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3.你认为作者笔下哪幅画面最美?美在哪里?你能为你最喜欢的画面配上一句古诗吗?
明确:示例一:春草图——这是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令人见之则精神振奋。可配“浅草才能没马蹄”这句古诗。
示例二:春花图——这是一幅百花争艳的画面,色彩明丽。可配“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或“乱花渐欲迷人眼”。
示例三:春风图——这是一幅轻柔温暖的画面,可配“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示例四:春雨图——这是一幅绵长、细密、轻柔的画面,可配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示例五:迎春图——这是一幅众人喜迎春天,充满希望的画面,可配“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诗句。
目标导学二:把握景物特点
1.比较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的特点,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表格。
图画名称 景物特征 描写角度(或顺序)
春草图 嫩、绿、多、软 由景到人
春花图 多、艳、甜 由高到低(树上—花下—遍地)
春风图 和煦、芳香与悦耳 触觉、嗅觉、听觉、视觉
春雨图 细密、轻盈 由物到人、由近到远
迎春图 春到人欢 由景及人
2.作者为什么把“迎春图”放在最后面写?
明确:作者细致绘春,前面的草报春、花争春、风唱春、雨润春为人迎春做铺垫,用春的美好提醒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计划要早早做好安排,告诉人们抓住人生的大好春光,奋发向上。
目标导学三:拓展开放探究
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四幅图画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明确:示例一:不能调换,作者大体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写的,春天到来,最先长出的是小草,其次才是百花开放;按照生活常识,先有风,然后才有雨。有了以上四幅图的层层铺垫,春到人欢才水到渠成。
示例二:可以调换,应当先写春风,再写春雨,有了风的爱抚和雨的滋润,草才能长势喜人,花儿才能更加繁茂,人们也才能更加喜爱这生机勃发的春天。(无固定答案,学生各抒己见)
三、板书设计
春(一)盼春——东风报春
(二)绘春春草图
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春回大地 生机勃勃
(三)赞春——新、美、力
第2课时
一、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品味优美的语言
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你能各举一例并说说它的作用吗?
明确:(1)反复。如“盼望着,盼望着”叠用“盼望着”,生动地表达出作者盼望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
(2)拟人。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的惊喜之情。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3)比喻。如“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用“眼睛”“星星”作比,写出了野花的细小而明艳,点出春天的特点。
(4)排比。如“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雨多而细密、亮而闪烁、柔而绵长的特点。
2.除了修辞手法的运用,本文还有不少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这些词语的使用使作者笔下的春更加鲜明生动了。品读课文,圈画出文章中你认为富有表现力的字词,与同桌交流,尝试鉴赏。
(1)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赏析:用“朗润”写春山光泽;用“涨”写春水涣涣;用“红”写春日暖人。
(2)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赏析:“闹”字,不仅有声响,还呈现出一派喧嚣沸腾的热闹景象,境界全出。
(3)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赏析:一个“逼”字,写出了在春雨的滋润下,小草特别的青。
3.结尾的三个自然段运用了三个比喻,这三个比喻句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明确:不能调换。结尾的三个比喻句有先后顺序。作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因为它是新的生长着的;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因为它是漂亮的、欢快的;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因为它是强壮的、有力的。这三个句子的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再到“青年”,通过人从小到大、由弱转强的成长来表现春天的动态进程,非常生动形象。
目标导学二:分析写景角度
1.第三自然段共四个句子,各是从什么角度描绘春草的?
明确:第一句是从“点”上描绘;第二句是从“面”上描绘;第三句写孩子们的游戏,侧面写春草带给人的欢乐;第四句以风衬草,从感受的角度表现春草的可爱。(由点到面,由近及远,从正面到侧面)
2.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写“树上”的花的?
明确: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仿佛”一词由实及虚,由春花联想到果实,表现花儿甜香得引人遐想,令人心醉。
3.春风是无形的,看不到、摸不着,作者是从哪几个感官角度把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声的?
明确: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来写春风。首先从触觉方面,作者引用诗句,又打一比方,让人感觉到春风是温暖的。然后写“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从嗅觉的角度写春风,仿佛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接下来从听觉的角度来写,鸟鸣的清脆、宛转,风声和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仿佛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
4.作者绘“春雨图”时,写景的层次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段在写景的层次上由物及人,由近到远,由静到动,描绘出一幅充满诗情的江南春雨图,流露出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目标导学三:写法探究运用
本文是一篇春意盎然的写景美文,怎样描写景物,本文第四自然段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既有实写,又有虚写,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请你仿照课文,自选景物,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写一段描写景物的文字,300字左右。
示例:几天前的一个清晨,早早起床的我推开窗户,忽然间闻到清新的空气中飘溢着一股沁人心脾的幽香。哦,牵牛花开了!这些小花啊,一个个就像张扬的小喇叭,朝着天空,毫无顾忌地高喊着自己的豪言壮语;又像是满盛着琼浆玉液的高脚杯,等待着凯旋的将士们一同开怀痛饮。它们的形体虽然很小,但我此刻却分明感受到它们从来就没有过自贱和自卑,它们有的只是乐观向上和积极进取。要不然,这么细小的牵牛花茎藤上怎么能不时地伸出一根更细的长芽儿呢!看这些长芽儿,像一只只柔嫩却韧性十足的小手,牢牢抓住旁边的花架,茎头则勇敢而坚决地向着花架的最高处攀登!数不清的小喇叭齐声喊出“努力拼搏,再微小的生命也能结出累累硕果”的震撼人心的生命最强音!
二、板书设计
优美的语言多样化的修辞
传神的词语
写景角度点面结合
虚实结合
多感官
可取之处 在品读妙词、佳句活动中,把学生分成五个小组,每组自由选写草、花、风、雨、人的图景来进行品读,并在小组内交流品读的体会,最后择优到班上交流。让每个学生有了说话锻炼和交流的机会,而且又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活动效果很好,可以说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不足之处 1.对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在组织学生品读妙词、佳句的活动中很难控制时间。2.在进行问题设计时,一些问题有些琐碎,有的学生抓不住问题的主干,不能理解所提问题的用意。在今后做教学设计时还要更严谨。1 春
1.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
2理清文章写作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3.理解比喻、拟人手法在写景中的表达效果。
4.掌握多角度写景的方法。
5.激发联想和想象,体会课文优美的情境。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春天是一个百花争艳的季节,春天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季节,春天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历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描绘春天,赞美春天。那么你知道哪些关于春天的诗句呢?
(先让学生说,然后PPT展示)
二、新课教学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
首先来朗读朱自清的《春》,请同学们做到两点:(1)听朗读,注意朗读重音和停连;(2)自由朗读,读好重音和停连。
目标导学二: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通过朗读,请同学们思考
1.你能按照盼春、绘春、颂春的提示把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吗?
2.文中描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3.假如你是一个画家,你能根据本文画出几幅图画,并且给每一幅加上小标题吗?
如:____图。
明确:
盼春: 1 总领全文,开启下文
绘春: 2 总括春天
3 春草图
4 春花图
5 春风图
6 春雨图
7 迎春图
颂春: 8 “新”
9 “美”
10 “力”
4.作者为什么按照盼春、绘春、赞春的顺序写春天?
明确:这三部分的顺序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是一致的。春天尚未来临,热切地盼望她的到来;待到她降临人间之后,则尽情地欣赏这美好的大地回春的景象;最后以赞美作结,用三个比喻句颂扬春天,深化题旨。
目标导学三: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和多角度写景
1.第一自然段写盼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明确:(1)“盼望着,盼望着”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盼春的急切。
(2)“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把物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表达了作者对春天来临的喜悦。
(3)为全文定下了清新愉悦的抒情基调。
2. 第二自然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三个“起来了”照应“刚睡醒”,运用拟人句和排比句,语言简洁,却生动地勾勒了冬去春来、万物复苏的春的轮廓。
春草图
3.作者是怎样描写春草的?
明确:⑴用“偷偷地”“钻”写春草的情态;“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运用拟人,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钻”字用得好,“钻”字表现了小草的顽强生命力。
⑵用“嫩嫩的”写春草的质地;
⑶用“绿绿的”写春草的色泽;
⑷用“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春草的长势。
4.“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
明确:放在句末,单独从句子中拿出来,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
5. 写春草为什么又写“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明确:写人的活动,从侧面写春草的可爱,表现春草带给人们的欢乐。
钻、嫩、绿、满——草(顽强、鲜柔、生机、茂盛)
人与自然的和谐
坐、躺、滚、踢、跑、捉——人(喜悦)
6.找出这一段中的叠词,读一读,说说其作用。
明确:叠词;偷偷地 嫩嫩的 绿绿的 轻悄悄 软绵绵
作用:音韵和谐,使语句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春花图
7. 找出从下列角度描写春花的句子。
颜色: 味道: 虚景:
明确:颜色,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味道,花里带着甜味儿;虚景,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8.这些句子写出了春花的哪些特点?
明确:花朵多 花色艳 花味甜
9. 这段是写春花,写蜜蜂、蝴蝶是不是离题了?
明确:不是,这是侧面描写,用蜜蜂、蝴蝶衬托花的多与艳。
10.下面这些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⑴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明确:运用拟人,写出了春花竞相开放的情景。
⑵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明确:运用比喻、排比,写出了春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情景。
⑶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明确:运用比喻、拟人,写出野花多、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情景。
11.下面两个句子中加点词换成括号里的词好不好?为什么?
⑴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叫)着。
明确:“闹”是拟人手法,不仅写出了蜜蜂的兴奋,侧面突出花多而香,还烘托出一片热闹的气氛,更好地突现出春的生机。
⑵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开)在草丛 。
明确:“散”有“分散”的意思,写出了野花散乱分布的特点。
12. 为什么野花会“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明确:这是春风吹动和春光照耀的结果;这一句运用比拟手法,既写了春日野花的娇小明丽,又写出了它们的生机与活力。
13. 结合整个自然段,看看作者是如何多角度地描写春花的
明确:果树花与野花结合,正面与侧面描写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视听嗅觉结合。三、板书设计
春
(一)盼春——东风报春
(二)绘春
春草图——顽强、鲜柔、生机、茂盛
春花图——多、艳、甜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三)赞春——新、美、力
第2课时
一、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和多角度写景。
春风图
1.作者在第五自然段描写无形无味的春风时,调动了人体的多种感官,找到相关句子,说说它们分别表现了春风的什么特点。
明确:触觉——像母亲的手抚摸 (温暖、柔和)
视觉——鸟安巢 (欢悦)
嗅觉——各种气息 (芳香)
听觉——鸟鸣,笛声 (悦耳)
2.“春风图”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⑴“吹面不寒杨柳风”运用引用、借代,写出春风的温暖。
⑵“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运用比喻、拟人,写出春风的柔和。
⑶“(鸟儿)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运用拟人,写鸟儿迎春的欢悦。
春雨图
3.品读第六自然段中的下列句子,说说春雨有什么特点?
⑴“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明确:写出了春雨次数多、时间长。
⑵“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明确:写出了春雨的多而细密、亮而闪烁、柔而绵长的特点。
⑶“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明确:写出了春雨的轻盈。
⑷“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明确:写出了春雨的轻盈。侧面描写,写出了春雨的润物。
4.“春雨图”中还写了雨中的哪些景物?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有什么作用?
明确:还写了树叶、小草、灯光、撑伞的人、工作的农民、房屋等景物。顺序是从近到远,这些描写突出了自然的和谐、生活的祥和。
迎春图
5.这段是按什么顺序描写“迎春图”
明确:由景及人;春到人欢,与开头呼应。
6.为什么要引用“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个俗语
明确:引用俗语启迪人们,要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颂春
7.末尾三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起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比喻,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它的“新”“美”“力”;运用排比,增强语势,同时形成一种渐次高昂的情感波澜,使全文在热烈的情绪中结束。
8.这三个比喻各自成段,看看它们的顺序能否颠倒,如果把这三个比喻合为一段,表达效果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明确:结尾三个句子,不仅比喻巧,意义深,而且分行排列,先后有序。这三句的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形象地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进程。所以顺序不能颠倒。如果把这三个比喻合为一段,则层次不明显,表达效果没有这样强烈。
9.写法小结
(1)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2)从不同的感官角度来描写,如视觉、听觉、 触觉等;
(3)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描写,如从高到低、从近到远等;
(4)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10.课堂小结
明确:《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春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本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赋予它以感情和生命。作者抓住春的主要特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从不同角度,用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争荣的景象,抒写出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心情。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的赞歌。
二、拓展延伸
阅读张晓风的《春之怀古 ( 春之怀古.docx )》(文章内容见课件文件夹),用本课学习的分析修辞的方法,看看这篇散文是如何运用修辞来表现春天的特点。
明确:比如文章第一段,虽然只有短短一句话,却用了拟人、排比、叠句、比喻四种艺术手法,融情于景,浑然天成。在后面的几段中,拟人、排比、反复、比喻、对比、通感、联想等手法也是层出不穷。“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 “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点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作者把自然界中难以言表的春的意象,都比拟成可感知的人的形象和人的姿态,给读者以形象逼真的感受。
三、板书设计
春风图——温暖、柔和、欢悦、芳香、悦耳
春雨图——次数多、时间长,多而细密、亮而闪烁、柔而绵长,轻盈
迎春图——春到人欢;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颂春——新、美、力
可取之处 对语言的赏析非常细致,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和多角度写景这两个教学目标达成较好。
不足之处 朗读训练只集中在教学开头阶段,训练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