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后作业(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后作业(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03 17:59: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栋梁(dòng)  流淌(chǎng)  呼啸(xiào)
B.慷慨(kāng) 溜达(liù) 缝隙(fèng)
C.坍塌(dān) 酬劳(chóu) 干涸(hé)
D.薄荷(bò) 滚烫(tàng) 鲜嫩(nèn)
2. 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戳破  废墟  酬劳  支起帐蓬
B.干燥  遛达  琢磨  大战爆发
C.微薄  硬朗  水渠  连锁反映
D.缝隙  神秘  针脚  长期观察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经过一夜的风吹雨打,这棵千年老树终于轰然坍塌了。
B.在被环境污染和自然灾害破坏之后,这里由曾经的绿洲变为了一片不毛之地。
C.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问底,乐于探究。
D.地球是我们的母亲,她慷慨地给我们提供许许多多的资源。
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上的词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1)地球是我们的母亲,她________地给我们提供了许许多多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
(2)这个“沙漠地上的创业青年”多年来坚持不懈,最终把一片________变成了万顷良田。
(3)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________,乐于探究。
A.慷慨   不毛之地   不耻下问
B.感慨 荒无人烟 刨根问底
C.感慨 荒无人烟 不耻下问
D.慷慨 不毛之地 刨根问底
5. 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A.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流淌:液体流动。
B.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酬劳:酬谢,给出力的人的报酬。
转悠:漫步,无目的地闲逛。
C. 溜达:散步,闲走。
乍看:刚刚开始看。
富饶:物产多,财富多。
6.下列句子没有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B.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
C.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D.向远处望去,他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读了《植树的牧羊人》,难道我们没有不为孤独老人的精神所感动?
B.这个孤独的老人添置了大约一百个左右的蜂箱,改养蜜蜂了。
C.由于开展了治沙工作,西北许多不毛之地渐渐变成了美丽的绿洲。
D.回眸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我们每个中国人无不为其取得的成绩而由衷叹息。
8. 根据上下文的衔接,填写在横线上的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如何建设“生态乡村” 社会各界的观点和见解不尽相同。    ;    。    。    。也就是说,“生态乡村”应当是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经济生态综合协调发展和整体优化的乡村。
①也有人认为应当建立一套普遍适用的“生态乡村”规划建设标准
②有的人认为“生态乡村”就是植树种草,引水修路
③然而,乡村是一个复杂、开放的庞大系统,必须用“生态理念”来认识“生态乡村”
④依照这些观点,“生态乡村”似乎有一个共同的形象,那就是“屋舍整齐、绿树成荫”的处处美景的现代化新农村
A.①②④③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④②①③
9.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
B.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C.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
D.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
10. 根据下列意思写出相关的词语。
(1)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
(2)不声不响,很少说话。比喻人性格内向。 ( )
(3)追究底细,寻根究底。( )
(4)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贫瘠、荒凉的土地。( )
11. 下面各句中都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错字并在后面的横线上写出正确的字。
(1)如果他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________
(2)他不住帐蓬,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房子里。________
(3)他没有拿木棍,而是拿了一根一米长、大拇指粗的铁锟。________
(4)他靠一个人的体力和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州。________
12. 观察右边漫画《都在等》,并回答问题。
(1) 漫画的题目是《都在等》,面对劫后余生的小树苗,一边是持斧人,一边是衔枝鸟,他和它“都在等”什么?
这幅漫画的寓意是什么?
阅读理解
(一)阅读《植树的牧羊人》第一至八段,回答问题。
13.文章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照应了这句话?表现了“我”对牧羊人怎样的感情?
14.第二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15.赏析句子。
(1)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分析描写方法)
(2)第二天,我向他提出,要在他家再住一天。(分析“我”的心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柳紫虹
植展鹏
①指导员把我们领进卫生所,对坐在凳子上看书的女军人说,电视台的同志要采访你。女军人像被海蟹钳了一下手指般立刻站起来,小声道: “哎哟,又要上镜呀,我真不习惯呢。” 一问,她叫柳紫虹,还是我广州老乡,博士后,驻岛的轮值医生,上岛两年了。
②卫生所很简陋:一张桌子,一条双人坐的木板凳,一张帆布床,战备木箱子里放着药品。 桌上放着一本《海洋生物解剖学》 、一本蕾切尔 ·卡森著的《海风下》 。我拿起《海风下》 翻看,发现她写在空白处的眉批,字迹秀丽,犹如飞行的小鸟。她说:“西沙让我认识了海洋的奥妙和伟大,也是我主动上岛守岛的原因。”无意中,她的话让我认识到自己所处的距离和责 任。
③仲夏。正午。风止浪静,柳紫虹在沙滩上给玳瑁(dài mào) 做手术。这是一场特殊的“战斗”——一只褐黄色玳瑁(海龟的一种),双腿鲜血淋漓惨不忍睹,平放在铺了军用雨衣的地面上。她给它清洗伤口、绑上止血绷带,娴熟的动作一气呵成。看她专注细致的动作, 感觉她真心喜欢这件分外事了。她告诉我,这只玳瑁是从外籍渔船那里收缴的。这只老海龟上百年了,价值十几万元,快要产蛋了,外籍渔民闯入我国渔场,目的是为了捕杀玳瑁获取暴利。 看到我不安的眼神,她又说: “给玳瑁包扎伤口我是有把握的,因为我做过几十例了。”玳瑁上百斤重,像听话的伤员静静地仰天躺着,一会儿看着蓝天,一会儿看着手拿手术刀的恩人。 她站在玳瑁前,身子放松,面容淡定,好像抢救战地伤员。海涛屏息,阳光多情。她手上的手术刀一顿一挫,如光芒游走,轻轻地割下了尾部腐烂的肌肉,接着又轻手轻脚地给它涂药水包扎伤口。过了一会儿,她吐口气说:“双腿恢复功能的问题应该解决了,但需要多少时间我也不敢下结论。”玳瑁翻身这一刻,我看到它眼里流出了眼泪。玳瑁和人一样也是有感情的,心里肯定有说不出来的话。手术结束后,柳紫虹招呼看热闹的渔民用军用雨衣做担架将玳瑁抬回卫生所。我说:“为什么不放生? ”
④她说:“玳瑁伤没好,很难潜入大海,一旦游到公海浮出水面会被外籍渔船捕走,其下场可想而知。”
⑤我重重地点了点头,说: “你想得真周到啊! ”
⑥她说:“如今海上野生动物的处境十分恶劣,一不小心就会惨遭杀害,我们不得不提高警惕。”
⑦我点头表示理解。
⑧她又说:“即使在光天化日之下,大海的凶险也照样在暗处等待着它们。”
⑨我沉默无语。
⑩她说:“保护海上的野生动物,你们作为新闻工作者监督的力度要加大啊。”
我再次对着大海放空。
一天早上,柳紫虹出诊回来发现玳瑁不见了。她十分焦急,先找守岛的官兵,后又上居委会找岛长,质问放在诊所的玳瑁哪去了。岛长一脸懵懂地摇头。她把我和助手牛多多叫到诊所,焦急地请我们帮忙寻找,说若发现有人故意藏起玳瑁,就立刻用摄像机把他拍下来在电视上公布于众。找了大半天,终于在岛东南边找到了玳瑁。它躲在柳树下,身子藏在沙坑里头伸出地面,被眼力极好的柳紫虹发现了。一场虚惊。玳瑁缩着头听岛长的训斥。柳紫虹笑得嘴都歪了。玳瑁被抬回诊所,柳紫虹将它放入一只大木箱里。她指着玳瑁说:“看你还怎么跑,伤没痊愈,我是不会放你走的。”她的话温暖着在场的人。
放玳瑁回大海那天,我们拍摄了现场。玳瑁被战士用登陆艇放回深海。柳紫虹站在沙滩上,对艇上的战士说:“……放入大海时,要双手托着它的肚子,尽量不要用力搬动双腿,以防再次意外骨折。”我想,她是个有着博大爱心的军人啊!
秋末的一天,为了补拍几个镜头,我又去找柳紫虹。她已经离岛了。指导员告诉我她回三亚了,赶去参加一个“海洋生物解剖”现场观摩会。我打她电话说,要补拍几个镜头。她在电话那头说:“哎哟,我的记者同志,你们不要总盯着我嘛,岛上还有很多无名战士,他们默默地奉献着青春,应该让他们多多地上镜头才对啊! ”
(选自植展鹏《西沙手记》, 《人民文学》 2021年第 10期,有删改)
16. “她是个有着博大爱心的军人啊”,柳紫虹的“博大爱心”表现在哪里?
17. 第 段写到“我再次对着大海放空”,请你结合语境,用第一人称写出“我”当时的心理活动。
18. 选文多处运用了照应的手法,请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19. 杂志卷首语中这样评价植展鹏的《西沙手记》 : “万物与人的海洋生态状况,丰富地呈现在《西沙手记》 中,客观记述之下,有自豪也有自省。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个牧羊人的奇迹
陈志宏
  ①在新疆博格达山峰之麓,有一个叫“包家槽子”的小村,村里有一个叫吴庭德的老人,他是茫茫戈壁滩上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人。他以放羊为生,和村里所有的老人一样,平平淡淡地步入人生的暮年。
②吴庭德一大把年纪,生活本来就比较困难,如果说他会创造奇迹,村里人都会异口同声地说:“就他 不可能!”换了你也一定会如此斩钉截铁地说。是啊,这么大年纪的老人,大半辈子都这么平凡地过来了,怎么可能创造奇迹呢
③ 90 年代的一天,吴庭德老人赶羊到村子南边百米远的地方,看见一群陌生人在竖一块木牌。陌生人开着汽车走了,老人上前一看,只见上面写着“亚洲大陆地理中心”八个大字。他微微一笑,陷入了沉思。他想,既然是中心,那一定不简单啊!那一刻,他做出了一个不简单的决定:每天守护这个中心牌。
④白天放羊的时候,吴庭德就守在“亚心”木牌的周围,看着它不受牲畜破坏。下雨怕它淋着,晚上怕它冻着。家里人笑他太傻,国家又不给一分钱,凭什么看宝贝一样地看着它 村里人笑他太痴,一块木牌值得那么神经兮兮吗 吴庭德把那些冷言冷语当作耳边风,执着地守望“亚心”。
⑤亚洲中心设立之后,许多游客从世界各地赶来。尽管只是一块孤零零的木牌,他们也看得十分高兴:毕竟与亚洲大陆的中心点零距离地接触了一番。游客们参观“亚心”,免不了和吴庭德老人聊上几句。茫茫戈壁,在这亚洲中心的位置,吴庭德成了唯一的活风景。为了让游客沾上中心的气息,吴庭德想了一个办法,每天砸一个小石头,把小石头砸成动物的模样,然后再砸出“亚洲中心”四个字。他把这些亚心石低价出售给来参观的游客。老人砸出的亚心石简单得近乎石器时代的遗物,然而照样卖得火。
⑥四年过去了,老人靠亚心石赚了一笔钱。就在这一年,国家投资150万元,建了一座高大的亚洲大陆地理中心塔。四个 A(“亚洲”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型柱子合在一起,直刺云霄,中间垂一个巨型圆锥,直指亚洲地心。慕名前来参观的游客骤然增多,家人期待吴庭德多砸出一些亚心石来卖,肯定能赚大钱。
⑦然而,吴庭德老人不但没有上交卖亚心石的钱给家里,反而把家里的四十只羊全卖了,用所得的钱买了两块雕石狮的石料。从此以后,老人每天在亚心塔旁边,一斧一凿地雕刻石狮。两年过去了,他雕出了一雄一雌两座栩栩如生的石狮。他对游客说:“我怕亚心塔太孤单了,就刻了这两个石狮,一个代表成吉思汗,一个代表文成公主……”
⑧值得一提的是,吴庭德老人压根儿没学过雕刻!
⑨远方有一位游客得知吴庭德老人创下如此人间奇迹,特意为他塑了一尊铜像,表达了对他的崇高的敬意。
⑩如果你有机会去亚心塔参观,你一定会被吴庭德老人的石雕吸引住的。这两尊石狮以无声的方式告诉你:执着和痴情就是创造奇迹的一斧一凿,有这两样东西在,一个普通的牧羊人也能创造出人间奇迹!
(有删改 )
20. 为什么村里人都异口同声地说吴庭德不可能创造奇迹
21、在第⑤段中,作者为什么连用四个“砸”字来描述吴庭德制作亚心石的情形
22、为什么说吴庭德老人的所作所为堪称是一个“奇迹”
23. 请你简要谈谈文末句子给自己的启示。
  执着和痴情就是创造奇迹的一斧一凿,有这两样东西在,一个普通的牧羊人也能创造出人间奇迹!
(四)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
白了头发 绿了荒漠(原创题)
王锦涛
甘肃省古浪县,是全国荒漠化重点监测县之一。1981年,作为三北防护林前沿阵地,古浪县着手治理荒漠,对八步沙地区试行新的治理政策。漪泉大队56岁的老支书石满第一个站了出来。紧接着,同大队的贺发林,台子大队的郭朝明、张润元,和乐大队的程海,土门大队的罗元奎积极响应。他们以联户承包的形式,组建八步沙集体林场,被称为八步沙“六老汉”。
按照计划,第一年先治1万亩。6个老汉跑遍了附近和邻县的林场,只解决了一部分树苗,剩下的怎么办?他们在自家承包地种树苗。6个家庭40多口人全部上阵,第二年春天,几场风沙过后,活下来的树苗连三成都不到。“只要有活的,就说明沙能治!”“六老汉”没有灰心,转而采用“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办法,终于提高了成活率。
沙漠离家远,“六老汉”吃住都在八步沙。他们带点面粉、干馍馍和酸菜,用几块石头支起锅。在沙地挖一个深坑,上面用木棍撑起来,再盖一些茅草,就是“六老汉”的家。经过10余年苦战,“六老汉”浇绿了4.2万亩沙漠。八步沙的树绿了,“六老汉”的头白了。1991年、1992年,贺老汉、石老汉先后离世。后来,郭老汉、罗老汉也相继离世。如今,当初的“六老汉”中,四人走了,两人老了干不动了。
组建林场之初,“六老汉”就约定,无论多苦多累,每家必须出一个后人,把八步沙治下去。石银山、贺中强、郭万刚、罗兴全、程生学、张老汉的女婿王志鹏相继接过了父辈治沙的接力棒,成了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现在,郭万刚的侄子郭玺等第三代人已加入治沙行列,守护八步沙的未来。
历经“六老汉”三代人38年的坚守,八步沙已从昔日寸草不生的沙漠,变成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六老汉”及其后人建成了一条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8公里的防风固沙绿色长廊,使7.5万亩荒漠得以治理,近10万亩农田得到保护。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12月18日)
24、请说说你对下列加点词语的理解。
几场风沙过后,活下来的树苗连三成都不到。
25.画线句是对“六老汉”的“家”的描写,作者为什么要详写他们的“家”?
26、文章最后一段运用具体的数字说明了“六老汉”三代人取得的成绩,请你通过这些成绩来谈谈文章的主题。
选文的题目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
D 2.D 3.A 4.D 5.D 6.C 7.C 8.C 9.C
(1)坍塌 (2)沉默寡言 (3)刨根问底 (4)不毛之地
(1)“康”应为“慷”(2) “蓬”应为“篷” (3)“铁锟”应为“铁棍”(4)“绿州”应为“绿洲”。
12、(1)持斧人在等待小树苗长大后进行砍伐,衔枝鸟在等待小树苗长大后筑窝。
(2)希望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不要乱砍滥伐、破坏环境
13、文中“1913年”“1920年”“1945年”,从前至后整整三十多年时间,表明时间之长;而对牧羊人几十年植树造林的关注,则表明了作者对他的感动及深深的敬佩。
14.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告诉人们: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创造。
15、(1)运用细节描写,通过动作表现了牧羊人挑选得非常认真仔细,为下文种树做铺垫。
(2)与前文“我打消了在这里过夜的念头”形成对比,表现出“我”对牧羊人的好奇和好感。
16、①柳紫虹的“博大爱心”表现在身为博士后却选择远赴西沙岛;
②身处简陋的环境中却依然保持对工作和海洋的热爱;
③救治玳瑁并负责到底;
④希望新闻工作者加大监督力度,保护海上野生动物;
⑤拒绝补拍镜头并建议关注默默奉献的无名战士。
17、 原来像玳瑁一样的海上野生动物会遇到如此多自然的和人为的危险,她为保护海上野生动物所做的贡献让人佩服,但保护海洋不应该只是个别人的事,作为新闻工作者的我们负有更加重要的责任,我该如何宣传和保护海上野生动物、监督不法行为呢?
18、示例一:第②段“无意中,她的话让我认识到自己所处的距离和责任。”与第⑩段“保护海上的野生动物,你们作为新闻工作者监督的力度要加大啊。”(或“若发现有人故意藏起玳瑁,就立刻用摄像机把他拍下来在电视上公布于众。”)互相照应,前句为下文柳紫虹救治玳瑁的事情埋伏笔,后句揭开悬念,体现出她对保护海上野生动物的忧心和责任感,突出她让“我”反省自己作为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感,体现了她的伟大爱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我”对她的敬佩之情。在结构上更加紧密,使内容衔接紧凑。
示例二:第①段“哎哟,又要上镜呀,我真不习惯呢”与第 段“哎哟,我的记者同志,你们不要总盯着我嘛,岛上还有很多无名战士,他们默默地奉献着青春,应该让他们多多地上镜头才对啊”互相照应,前句说明她常被采访,后句说明她并不习惯和在意出现在镜头下,反而希望新闻工作者多关注岛上那些默默奉献青春的无名战士,体现了作为军人和医生的她淡泊名利的品质。首尾呼应,体现了文章对像她一样默默保护海洋和国家的无名战士的赞美。示例三:第③段“她告诉我,这只玳瑁是从外籍渔船那里收缴的。”第④段“玳瑁伤没好,很难潜入大海,一旦游到公海浮出水面会被外籍渔船捕走,其下场可想而知”与第 段“她十分焦急,先找守岛的官兵,后又上居委会找岛长,质问放在诊所的玳瑁哪去了”互相照应。前两句说明了玳瑁的来源以及不放生的原因,后句说明她焦急的原因是担心玳瑁遇到危险,突出了她对玳瑁的负责到底,体现了她对海洋动物的热爱,以及保护海洋动物的重要性。示例四:第②段“桌上放着一本《海洋生物解剖学》、一本蕾切尔·卡森著的《海风下》”与第 段“指导员告诉我她回三亚了,赶去参加一个‘海洋生物解剖’现场观摩会”互相照应。暗合了她博士后的身份,体现了她学识渊博,医术高超,即使身处陋室仍然热爱读书的特点,情节前后照应,显得紧凑。
19、文章以新闻工作者“我”的视角“客观记述”了主动上岛守岛的军人医生柳紫虹救助海龟玳瑁,担心它再次受伤,直到伤好才放归大海的故事,展现了她对玳瑁的精心呵护与玳瑁对她的信任依赖,让人感受到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批判了为牟取利益肆意伤害海洋生命的不法行为,赞美了中国军人对西沙岛及岛上的海洋生命的守护、热爱与自豪,也展现了新闻工作者“我”的“自省”过程——渐渐认识到新闻工作者在海洋宣传和保护、监督不法行为以及关注更多默默奉献的无名战士的责任。
20、村里人认为吴庭德以放羊为生,步入暮年,生活困难,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人,大半辈子都这么平凡地过来了,根本不可能创造奇迹。
21、表明吴庭德“压根儿没学过雕刻”,不是雕刻艺人;表现他砸亚心石的用心、执着;突出了他对“亚心”的热爱之情。
22、吴庭德老人淳朴、善良,自觉承担起义务守护“亚心”的责任;克服多种困难,执着地守护“亚心”,理解了“亚心”的文化内涵;他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却做出了难能可贵的事。
23、一个人只要喜欢并持之以恒地去做一件事情,无论再难,最终也一定能够成功。
24、示例:加点词语说明栽下的树苗成活率很低,突出了“六老汉”种树苗治理荒漠的艰难。
25、示例: “六老汉”的“家”其实不能算是真正的“家”,作者描写“六老汉”吃、住、用的简陋,表现了“六老汉”不畏艰苦、不怕劳累的精神品质。
26.示例:通过这些成绩突出了文章中“六老汉”及其后人矢志不渝、锲而不舍、拼搏奉献的精神,号召更多的人植树造林、奉献社会
27、示例:运用了对偶和对比的修辞手法。运用对偶高度概括了文章内容,增强了韵味和感染力;运用对比突出了“六老汉”为了绿化荒漠而牺牲自己青春的无私奉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