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重点高级中学2022一2023一2期末试卷·高二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D2.B3.C4.A5.B6.A7.C8.D9.A10.B11.A12.C13.B14.B15.D16.C
17.(1)特点:开始时间早:规模较大:迁徙人群多样化:政治性移民和经济性移民并存:政府组织与民间自发结
合。(6分,任答三点即可)
(2)不同:前者主要出于转移中原地区矛盾的需要,后者主要为解决巴蜀地区经济凋敝的矛盾:前者迁移以
土地丰沃之地为主,后者迁徙范围更加广泛。(2分,任答一点即可)影响:推动了西南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
化发展;有利于中原地区人口压力的缓解:促进了儒学的传播:加快了民族交融,有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巩固。(6分,任答三点即可)
18.示例:
论题: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文化精神的重要特点。(2分)
阐述:先秦时期是汉民族凝聚力的发端,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兼并战争频发,进入战国后周
边各民族融人华夏族,华夏认同观念形成。秦统一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郡县制,实行书同文,车同轨,
统一度量衡等措施,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汉唐时期,民族凝聚力初步发
展,汉唐国力强盛、政治稳定,封建经济发展、儒学统治地位确立,尤其是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既促进
了边疆开发,也增强了文化认同。宋元明清时期,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发展,当时有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政
权,广泛地吸收和借鉴汉族先进的制度,生产方式和思想文化。比如元朝实行行省制,既加强了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也为汉民族的凝聚力注人了新鲜的血液。明清政府也注重边疆治理,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8分)
总之,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创造了悠久灿烂的文化,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文化精神的精髓,也一直贯穿着中
华民族的发展,中华文化精神也具有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作用。(2分)
(“示例”仅作为参考答案,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19.(1)社会价值:是西欧社会身份的象征:拥有宗教意义;成为社交活动的重要物品;拥有一定药用价值。
(4分,任答两点即可)
(2)因素: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的形成;殖民扩张霸权地位的变化:商贸中心的转移;重商主义经济政策
的影响。(4分,任答两点即可)影响:加速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一
定程度上改变了西欧社会生活: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拓展;促进了新型殖民扩张方式产生。(4分,任答两点
即可)
20.(1)趋势:参与群体上,从精英主导到参与群体多样化:服务对象上从精英专享到公共空间:功能上从身份地
位的象征变为自由平等民主的象征。(4分,任答两点即可)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民族主义观念的促进:
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启蒙思想的传播。(4分,任答两点即可)
(2)背景:鸦片战争后与列强交涉的需要,有识之士的推动:洋务运动的兴起;民族危机的加深,救亡图存的
需要:西学东渐的不断深入。(4分,任答两点即可)共同贡献: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有利于传承和发展
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保护文化遗产的观念:推进了世界人类文化遗产的交流和发展;利于推动科学文化研
究;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2分,任答一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高二期末试卷·历史参考答案】
232765D永昌县重点高级中学2022一2023一2期末试卷
高二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
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顾炎武引《唐说》曰:“世言唐所以亡,由诸侯之强,此未极于理。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诸侯
维之也。”他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以及“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
的“共治”主张。据此可知,顾炎武的这些思想
A.旨在抨击封建君主制度
B.主张恢复分封制以巩固中央权威
C.折射出西学东渐的浪潮
D.源于对明清之际集权体制的反思
2.伏尔泰认为人类文明、科技的发展史都是从中国开始的,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个
领域都遥遥领先。他特别推崇孔子的“克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等
思想,认为基督只是禁人作恶,而孔子却劝人行善,因此孔子胜过基督。伏尔泰的这些观点
A.体现出法国是反封建统治的先锋
B.意在借助中国文化推动社会思想进步
C.提高了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地位
D.指出了当时欧洲学习儒家思想的必要
3.下表所示为1843年至1860年中国部分城市出版“西书”的情况。这一时期“西书”在中国的
出版
地区
书籍种数
宗教书籍种类
宗教书籍占比(%)
科学书籍种类
科学书籍占比(%)
香港
60
37
61.7
23
38.3
广州
42
29
69
13
31
福州
42
26
61.9
16
38.1
厦门
13
13
100
0
0
宁波
106
86
81
20
19
上海
171
138
80.7
33
19.3
A.体现出知识分子开始关注西方科技
B.说明清朝主动实施对外开放
C.客观上利于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D.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
【高二期末试卷·历史第1页(共6页)】
232765D
4.《汉漠拉比法典》虽未明文述及普通女性继承父亲财产的权利,但是规定她们的父亲一般要以
遗嘱继承的方式赠予女儿部分财产。已婚女性在家庭中没有独立的财产所有权,但是《法典》
注重保护妇需,规定丈夫也可以赠予妻子部分财产。这说明古巴比伦
A.法典注重调解社会关系
B.政府严格保护私有财产
C.重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D.契约关系受神意的支配
5.中世纪欧洲市民文学中最典型的代表是以狐狸列那为主人公的动物故事(如下图),代表城市
富商的主人公狐狸列那精力充沛、机智多变,善用手段捉弄象征贵族的伊桑格蓝狼和象征僧
侣的邪恶又虚伪的骆驼。这一故事
A.表明封建贵族统治彻底衰落
B.折射出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
C.说明基督教神学被彻底颠覆
D.体现出王权不断强化的趋势
6.学者达德威曾经说,印度“像海洋一样有无限的吸收能力”,接受了竞争和妥协、斗争和理解。
尼赫鲁也无比自豪地指出:“让印度这个国度维持着长久生命力,是一种仁爱的人道主义和宽
宏大度的文化。”当代学者也指出印度“像一块充满魔力的土地,流浪者、殖民者、抢劫者、生意
人不断涌人,并带来了新的种族、宗教和语言”。这反映出印度文化的特征是
A.多样性与包容性相结合
B.宗教性与世俗性相结合
C.传统性与现代性相结合
D.本土性与世界性相结合
7.公元4~一6世纪进入中国黄河流域的北方少数民族首领在建立政权后,都注重设立学校,传播
儒学。如石勒曾立“太学”及“小学”10余所,并亲临大、小学,考诸学生经义;前秦苻坚“广修
学官,召郡国学生通一经以上充之,公卿以下子女并遣受业”。这些情况的出现
A.体现出北方传统经济结构出现重大调整
B.结束了农牧业地域分异的格局
C.利于促进民族交融和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D.表明儒学传播缓解了民族矛盾
8.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在美洲通过征服活动建立了奴役制的殖民地,他们强迫土著居民充当矿
业生产和热带出口作物生产的劳动力。当土著居民因来自欧洲的传染病侵袭和过度劳累的
折磨而大量死亡时,他们又从非洲贩来大量黑人奴隶充当主要劳动力。这一状况
A.促使美洲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
B.推动新旧大陆的经济互补与和谐发展
C.极大地改善了世界商品的流通
D.在客观上促进了美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9.据报道,越来越多的亚裔专业人才和技能人才放弃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其他西方国家,转而移
民至亚洲一些主要城市。曼谷大学人口和社会研究学院Sakkarin博士表示:“20世纪90年
代以来亚洲专业型人才,原本打算进入西方劳动力市场,不过却开始大批来到东亚。”出现这
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亚洲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
B.冷战后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
C.世界经济重心完成了转移
D.东亚改变了人才引进的政策
【高二期末试卷·历史第2页(共6页)】
232765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