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上册6.1《老子四章》《五石之瓠》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新教材统编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选修上册6.1《老子四章》《五石之瓠》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新教材统编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03 20:34:29

文档简介

《老子四章》+《五石之瓠》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
知识点汇总
《老子四章》知识点
课文详解
老子四章 〔先秦〕 老子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踮着脚跟的人站不牢,跨步行的人走不远,(就好像)自逞己见的人反而不能明理,自以为是的人反而得不到彰显,自我炫耀功劳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用道的观点来看,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人们常常厌恶这些。所以有道的人不居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境地。
  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劲儿,战胜自己的人刚强。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人。确定不移、竭力实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合适位置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课下注释:
毂:指车轮中心的圆木,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中有圆孔,可以插轴。
埏埴:和泥制作陶器。
户牖:门窗。
企:抬起脚后跟站着。
跨:迈步越过。
余食:吃剩的食物。
赘形:身上的赘疣。
智:聪明。
明:圣明。
寿:长寿。
未兆:尚未显出迹象。
垒土:堆叠的泥土
写作背景
老子生于春秋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老子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5、赏析:
本文的说理方法:以喻说理,富有哲理。
①善于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具体事物中概括出抽象的哲理;善用辩证对应的双方来说理。
如作者连举生活中的三个例子,用车毂、陶器和房屋说明世间万物无不存在“有”和“无”的对立统一。“有”与“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②善用逆向思维,具有意想不到的开创性。
这一特点是指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领悟的效果。如老子所说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就是其逆向思维的体现。
③行文简洁凝练,句句警言,如歌如诗,显出独特的魅力。
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寥寥数语,即从平凡的现象中反映出深刻的哲理。。
《五石之瓠》知识点
课文详解
五石之瓠 〔先秦〕 庄子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不够坚固,无法拿起来。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取悦吴王。越国发兵入侵吴国,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课下注释
惠子:宋国人,姓惠名施,做过梁惠王的相。惠施本是庄子的朋友,为先秦名家代表,但本篇及以下许多篇章中所写惠施与庄子的故事,多为寓言性质,并不真正反映惠施的思想。
魏王:即梁惠王,又称魏惠王。
贻(yí):赠送。
瓠(hù):葫芦。
树:种植、培育。
实:结的葫芦。
石(shí):形容容积。
举:拿起来。
瓠落:又写作“廓落”,很大很大的样子。
呺(xiāo)然:庞大而又中空的样子。
为(wèi):因为。
掊(pǒu):砸破。
固:实在,确实。
龟(jūn):通作“皲”,皮肤受冻开裂。
洴(píng):浮。
澼(pì ):在水中漂洗。
絖(kuàng):丝絮。
方:药方。
鬻(yù):卖,出售。
说:同“悦”,取悦。
难:发难,这里指越国对吴国有军事行动。
将(jiàng):统率部队。
裂:划分出。
一:同一,一样的。
或:无定代词,这里指有的人。
以:凭借,其后省去宾语“不龟手之药”。
虑:考虑。一说通作“摅”,用绳络缀结。
樽:本为酒器,这里指形似酒樽,可以拴在身上的一种凫水工具,俗称腰舟。
蓬:草名,其状弯曲不直。
有蓬之心:喻指见识浅薄不能通晓大道理。
4、赏析
寓意:惠子用的“大瓠之种”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庄子用的“不龟手之药”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
启示:这篇寓言说明,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对待事物,要主动探寻规律,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探索事物最大的价值,从而更好地利用它。
二、专项练习
《老子四章》+《五石之瓠》复习训练
一、单选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见者不明 明:明察 B. 物或恶之 恶:凶恶
C. 其未兆易谋 谋:解决 D. 复众人之所过 复:弥补、补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死而不亡者寿 常于几成而败之 B. 千里之行 复众人之所过
C. 当其无 不失其所者久 D. 凿户牖以为室 是以圣人欲不欲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云霞明灭或可睹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B. ①我欲因之梦吴越 ②余因得遍观群书
C. ①且放白鹿青崖间 ②年且九十 D. ①迷在倚石忽已暝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
4.下列对《老子》四章内容或手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第十一章里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所讲的“有”与“无”是就现象界而言的。
B.在《老子》第二十四章里,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自见”“自我”“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这些做法是不足取的。
C.《老子》第六十四章以“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进行对比,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道理。
D.老子指出“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许多人不能持之以恒,总是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主要原因在于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
5.《论语》和《老子》分别为儒道两家的经典,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论语》主要讲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和为人处世的方法,而《老子》一书主旨在于把握客观事物变化之常规,从而顺其自然,达到“无为而无不为”之境。旨趣大异的两部经典,却成了中华文化的两大源头。这说明中华文化 ( )
A. 就是儒道文化
B. 其核心在于传播传统道德精神
C. 正确把握了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D. 异彩纷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二、填空题
6.解释《〈老子〉四章》《五石之瓠》中其他重要实词和虚词
①埏、埴:埏埴以为器埏,动词,________ 埴,名词,________
②企:企者不立动词,________
③处:有道者不处动词,________
④明:自知者明 形容词,________
⑤强:自胜者强 形容词,________
⑥彰:自是者不彰动词,________
⑦几:常于几成而败之动词,________
⑧复:复众人之所过动词,________
⑨掊: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动词,________
⑩拙: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动词,________
虑: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动词,________
三、默写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老子》四章
(1)《老子》第十一章在列举三个例子之后,得出“ 1 , 2 , ”结论。
(2)在《老子》第二十四章中,老子用“ 1 , 2 ”作比喻,说“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结果都是不好的,是不可取的。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老子看来,“知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更加重要,表现这一思想的句子是:“ 1 , 2 。”
(2)老子以树木为例,形象说明大的东西无不是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句子是:“ 1 , 2 。”
(3)老子以“ 1 , 2 ”为喻,引出“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的后果都是不好的。
(4)老子认为,在最后关头仍像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从事,就不会让事情失败的句子是:“ 1 , 2 。”
(5)老子以车轮为例,形象说明“有”与“无”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1 , 2 , 3 , 4 。”
(6)老子以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事物细小时容易散失的现象为例,说明解决问题要做到:“ 1 , 2 。”
四、文言文阅读
9.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1)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2)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3)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4)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5)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讲述“五石之瓠”的事例,有何用意?
请简要分析惠子和庄子在《五石之瓠》中的形象特点。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这里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请赏析《老子》四章中的以下内容: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13.阅读《老子》四章,分析语段中举车子、器皿和屋室为例的作用。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4.难点 《五石之瓠》中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15.翻译下列句子。
(1)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汫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16.阅读《五石之瓠》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纟光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纟光,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纟光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纟光/则所用之异也/
B.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纟光则所用之/异也/
C.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纟光/则所用之异也/
D.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纟光则所用之/异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惠子:战国中期宋国人。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是庄子的至交好友。
B. 石:古代的容量单位,十斗等于一石。这个意义在古书中读“shí”,如“二千石”“万石君”等。
C. 越人:是百越地区古越人的简称,百越之地诸部落常统称为越人。
D. 吴:中国东部鲁江浙地区文化的统称,位于鲁南、浙北、苏南的环太湖地区及上海全境。
(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庄子对惠子所说的故事内容虽是讲药方和葫芦的用途问题,言外之意却说在人心上,说在逍遥游境界的追求上。
B. 庄子讥笑惠子大而无用,以“不龟手之药”的寓言故事讽刺惠子不善用大,心如蓬草。
C. 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从本文寓言故事也能得出这样的启示:物各有其用。
D. “不龟手之药”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同一事物的不同使用能产生不同的结果,如何看待手中的绝技是关键,不为近利所蔽,才称得上高瞻远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②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1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第六十四章)
(二)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赠。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 , 关令尹喜日:“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印太傅 , 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选自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B.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C.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D.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文中指函谷关,是古长安与洛阳间的咽喉之地,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
B.“书”即传说中老子著的《老子》,又称《道德经》,传世本共八十一章,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
C.玄孙,指曾孙的儿子或孙子的孙子。老子的玄孙应是李宫的儿子,李宫的儿子应是李假的祖父。
D.太傅,古代官职名,周代设置,为辅弼天子之任,三公之一;西汉时,太子的老师被称为太傅。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认为治事者要善于抓苗头。因为他认为事物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短到长变化而来的,因此必须重视事物的苗头。
B.老子认为圣人要有高远的追求。他强调圣人要追求常人不想要的东西,要学习那些常人所不学习的大道理,而不要妄动、妄为。
C.关于老子历史上有不同的传说。一是略早于孔子的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李耳,二是与孔子同时代的老莱子,三是晚于孔子的太史儋。
D.道学与儒学曾相互贬斥。世上信奉老子的人贬斥儒学,信奉儒学的贬斥老子。但信奉儒学的司马迁却能为老子写列传,实属难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②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孔子问礼与老子,老子告诫孔子要从两个方面注意,请你简要概括。
五、诗歌鉴赏
18.“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全诗的诗眼,对其表达的思想,看法不一,有人认为是消极避世、向往自由,有人认为是蔑视权贵、讥讽现实。请结合诗人经历和本诗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B项,“恶:凶恶”错误,“物或恶之”的意思是:谁都厌恶它们。所以“恶”的意思是“厌恶”。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这些实词全部出自已学过的内容,在平时加强记忆即可。
2.【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项,“而”都是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却”。
B项,“之”都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C项,“其”都是代词,可译为“它,它的”。
D项,“以”:介词,用,拿,把/介词,因为。
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积累,尤其是常见虚词的用法要多积累。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3.【答案】 A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是一词多义的能力。解答此题,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可从词性、活用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一词多义是古汉语中常见且普遍的现象,平时一定要注意记忆积累。
A项两个“或”均为“有时”的意思。
B项的“因”,①依据;②于是。
C项的“且”,①暂且;②将近。
D项的“已”,①已经;②停止,放弃。
此题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能力。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具有两个或多个意义。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之间一般都有密切的联系。其中最初的叫本义,常用的叫基本义,从本义或基本义推演引申来的叫引申义,通过用本义或引申义比喻另一事物而固定下来的叫比喻义。可以根据一个句子中词语意思带入另一个句子,判断意思是否一样。
4.【答案】 C
【解析】C项,“进行对比”说法错误。这里不是对比,而是比喻论证。故选C。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5.【答案】 D
【解析】
A项,说法错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不仅仅是儒道文化。
B项,说法错误,中华文化的核心不是传播传统道德精神;
C项,《论语》主要讲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和为人处世之方,没有体现把握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特点;
D项,《论语》和《老子》分别为儒道两家的经典,这体现了中华文化异彩纷呈;这两部经典著作,对于中华文化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说明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解答时首先理解题干要求,分析题干内容主旨,抓住选项信息重点,再结合中华文化的特点进行选择。
6.【答案】 ①揉和;黏土;②踮起脚跟;③为,做;④圣明;⑤刚强;⑥使……清楚,指明辨是非;⑦接近;⑧弥补、补救;⑨击破;⑩不善于; 考虑
【解析】
①“埏埴以为器”,和泥把它制作成陶器,“埏埴”是动宾短语,“埏”是动词,揉和;“埴”是名词,黏土。
②“企者不立”,踮起脚跟的人不可能永久的站立,“企”,动词,踮起脚跟。
③有道者不处,所以有道的人不做。“处”放在副词“不”的后面,用作动词,为,做的意思。
④“自知者明”,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明智的、聪明的。其中“明”是聪明、明察、圣明的意思。
⑤“自胜者强”,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强”是刚强、果决的意思。
⑥“自是者不彰”,自以为是的人辨不清是非。“彰”,用于副词“不”的后面,用作动词,使……彰显、清楚,指明辨是非。
⑦“常于几成而败之”,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几”是接近、快要的意思。
⑧“复众人之所过”,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复”,弥补、补救的意思。
⑨“吾为其无用而掊之”,我因为它没有用处,所以把它打破了。“掊”,击破、打破的意思。
⑩“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你实在是不善于利用大的东西。“拙”,不善于的的意思。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为什么不考虑把它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虑”,考虑。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答案】
(1)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解析】本题考查掌握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1)由“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可知,原文列举了辐条、器皿、房屋三个例子,论证了“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论点。(2)由“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可知,原文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进行比喻论证,证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的论点。
本题既考查学生名句名篇记忆默写情况,又考查学生对于名句意思的理解掌握情况。题目中所涉及的名句名篇都是课内要求背诵掌握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记忆背诵名句名篇时,不但能正确地书写出来,还要注意领悟其含义,结合名句名篇的含义和具体语境记忆。同时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留意语句顺序等。
【答案】
(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4)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5)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6)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
注意容易写错的字:“辐”、“毂”。
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
9.【答案】 惠子用“五石之瓠”的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言文内容的能力。
惠子用“五石之瓠”的事例,说大葫芦结出能容得下五石的东西(的果实),但用来盛水,它的坚固程度经不起自身所盛水的压力;剖开来做瓢,却因宽大而没有什么可承受的东西。葫芦因为太过宽大空虚所以没有什么用处,惠子在这里将庄子的学说比作“大葫芦”,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言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10.【答案】 庄子在文中是放旷豁达、无欲无求、顺其自然,不凝滞于物的形象;惠子则是内心受到世俗经验的束缚,拘泥于成见,因而见识不够通达的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本文中,惠子仅从日常使用的层面上考虑五石之瓠的功用,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了五石之瓠的独特价值。本文运用了寓言深刻的故事,表现出庄子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顺其自然,豁达无求;惠子用“五石之瓠”的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从而可见惠子拘泥于成见、不够通达。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需要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11.【答案】 这里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结果都是不好的,会使人们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论证方法的能力。
意思是:垫起脚尖想站得更高一些,反而站不稳;迈着大步想走得更快一些,反而走不远;经常自我表现反而名声大不起来,经常自我夸耀反而没有功劳,自以为自高自大反而不能被认可并获得尊重。作者为了说明“经常自我表现”“经常自我夸耀”“自以为自高自大”会导致“名声大不起来”“没有功劳”“不能被认可并获得尊重”的结果,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可见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来证明论点。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品论证方法的能力。论证方法包括: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引用论证: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12.【答案】 从“道”的角度,形象地说明了以上四种态度是不可取的,明确地指出有道之人不会这么做。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段落的赏析能力。
本语段的意思为:垫起脚尖想站得更高一些,反而站不稳;迈着大步想走得更快一些,反而走不远;经常自我表现反而名声大不起来,经常自我夸耀反而没有功劳,自以为自高自大反而不能被认可并获得尊重。用“道”去衡量这些行为,可以说都是多余无用的,大家都讨厌这些行为,所以懂得规律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是从“大道”的角度,明确指出以上的四种态度是错误的。
本题考查对文言段落的赏析能力。老子讲的急躁炫耀的行为,就好像剩饭残渣。这些都是令人厌恶的东西,只要是有道的人坚决不这样做。只有脚踏实地,不自以为是,不好高骛远,以一颗平常心去去面对,方可长久。
13.【答案】 以车子、器皿和屋室三者为例,说明“有”和“无”的相对性。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中举例论证的作用的能力。
首先理解语段的意思是: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用泥土烧成的器皿,当中是空的所以才能放东西,这样才有了器皿的作用。
然后分析文中举例的作用:老子在本章里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举例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用的;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觉察。他特别把“无”的作用向人们显现出来。老子举了三个例子:车子的作用在于载人运货;器皿的作用在于盛装物品;房屋的作用在于供人居住,这是车、皿、室给人的便利。车子是由辐和毂等部件构成的,这些部件是“有”,毂中空虚的部分是“无”,没有“无”车子就无法行驶,当然也就无法载人运货,其“有”的作用也就发挥不出来了。器皿没有空虚的部分,即无“无”,就不能起到装盛东西的作用,其外壁的“有”也无法发挥作用。房屋同样如此,如果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可以出入、采光、流通空气,人就无法居住,可见是房屋中的空的地方发挥了作用。所以,文中以车子、器皿和屋室三者为例,说明“有”和“无”的相对性。
本题考查分析文中举例论证的作用的能力。 在《道德经》一开始,老子用大部分篇章,通过认识天地、刍狗、风箱、山谷、水、土、容器、锐器、车轮、房屋等具体的东西去发现抽象的道理。他的学说往往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而并非总在故弄玄虚。
14.【答案】 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对待事物,人们要更善于去发现这个事物的最大价值,从而完美地利用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文章中,惠子和庄子对话时,庄子使用了“不龟手之药”这则寓言故事。故事中,同样是“不龟手之药”,宋人世世代代只用来漂洗丝絮,而客人则将它用于作战,因此得到封赏。由此可见,同样一个事物,由于使用方法不同,其结果和收效也会大不一样,所以对待事物,人们要更善于去发现这个事物的最大价值,从而完美地利用它。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言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答案】
(1)偏执己见的人不能明察,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自高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
(2)因此圣人以不欲为欲,不稀罕难以得到的东西,以不学为学,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来辅助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3)这药物能防止手冻裂是一样的,有的人靠它得到封赏。有的人却不免于漂洗丝絮(的辛苦),就是使用它的地方有所不同啊。
(4)现在您有五石容量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结在腰间来充当大的腰舟,而在江湖之上浮游,却担忧葫芦太大无处可容呢?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自见者”,偏执己见的人;“自是者”,自以为是的人;“彰”,明辨是非;“自伐者”,自我夸耀的人;“自矜者”,自高自大的人。
“是以”,因此;“贵”,意动用法,以……为贵,重视,稀罕;“所过”,放在动词或动短语前,组成名词性短语,在这里表示“经常犯的过错”;“为”,干预。
“龟”,通“皲”,皮肤受冻开裂;“能不龟手一也”,判断句,这药物能防止手冻裂是一样的;“或”,有的人;“以封”省略了“之”,“以(之)封”,“之”指代这药物;“汫澼絖”,漂洗丝絮。
(4)“子”,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瓠”,在这里指葫芦;“浮乎江湖”,状语后置句,在江湖之上浮游。
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 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答案】
(1).C
(2).D
(3).B
(4).①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不够坚固无法拿起来。②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呢?
【解析】
(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 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附参考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葫芦的种子,我把它种到成熟,结成的葫芦很大,有五石的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不够坚固无法拿起来。剖开来作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不是它不够大,而是因为它没有用处,所以我把它打破了。”庄子说:“你实在是不善于利用大的东西。宋国有一个善于制作防止皮肤冻裂的药的人,祖祖辈辈以在水中漂洗棉絮为业。有人听说了,就请求用百金买他的药方。全家族的人集中在一起商议道:“我们世世代代漂洗棉絮,收入不过几金。现在卖药方一下子可以得到百金,就卖给他吧。”那人得了药方,便用它去说服吴王。越国来侵犯吴国,吴王便命他率领军队。冬天和越军进行水战,把越军打得大败。吴王便将一块土地封赏给他。能不使手裂开的药是一样的,有的人靠它得到封赏,而有的人却免不了漂洗棉絮的辛劳,就是因为用途不同。现在你有五石容量的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呢?可见你的心如蓬草一样屈曲不通啊!”
【答案】
(1)C
(2)C
(3)A
(4)①人们做事往往在将要成功时候失败了。(所以)像对待开始一样慎重地对待结果,那就不会有办不成的事。
②有的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有的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
(5)第一,君子如果遇到好时机就要出去做官,时运不济时就顺其自然。第二,除去你的骄傲之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你孜孜以求的神态和过大的志向。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其学”为后面句子的主语,不需要断开;“以……为务”,表完整意思。排除A项、B项,
“见”的主语应该是“老子”,宾语为“周之衰”;“去”的主语也应该是“老子”,连词“乃”连接前后两个句子,“乃”前面需要断开,排除D项。
句意: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
(2)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C项,“李宫的儿子应是李假的祖父”错误。结合“李宫的玄孙叫李假”分析,李宫的儿子应是李假的曾祖父。
(3)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项,“因此必须重视事物的苗头”错误,原因分析不对应,应该是“必须重视细微和小节处”。结合“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分析,老子认为治事者要善于抓苗头,因为凡事在初始阶段都便于控制、利于解决。而因为事物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短到长变化而来的,因此必须重视细微和小节处。
(4)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的能力。
①“从事”,做事情,处理事务;“几”,近,接近;“慎”,慎重对待;“败事”,意思是失败的事。②“或”,代词,有的人;“即”,就是;“莫”,代词,没有谁,没有人;“然”,正确。
(5)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结合“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分析,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围绕“时”与“仕”来说的,也就是说如果遇到好时机就要出去做官,时运不济时就顺其自然。
结合“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分析,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也就是告诫孔子,要除去骄傲之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孜孜以求的神态和过大的志向。
【参考译文】
(一)
事情在稳定的时候,就容易维持;在没有定局的时候,就容易筹谋;在脆弱的时候,就容易分判;在微弱的时候就容易消散。在没有发生困难的时候就要去做,在没有发生紊乱的时候就要去处理。双手搂得过的大树,是从细小的幼苗生长起来的。九层高的楼台,是从一堆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旅程是从第一步开始的。如果不遵照自然规律去做的人(为者),就会破坏它(道),坚持去做的人(执者)就会失掉它。因为“圣人”实行“无为”,所以不会破坏它,不坚持去做(无执),所以就不会失掉它(道)。人们做事往往在将要成功时候失败了。(所以)像对待开始一样慎重地对待结果,那就不会有办不成的事。因此,圣人以没有欲望为欲望,不重视难得的财物;学习弃绝学习的道理,而回到众人所经历过的(无知无欲的)婴儿状态;(他只)能辅助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敢轻举妄动。
(二)
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是驾着风而飞腾升天的。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像龙一样吧!”
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勉力为我们写一本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一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有的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的作用,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的人说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修道养心而长寿的啊。
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有的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的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
总之,老子是一位隐君子。老子的儿子叫李宗,做过魏国的将军,封地在段干。李宗的儿子叫李注,李注的儿子叫李宫,李宫的玄孙叫李假,李假在汉文帝时做过官。而李假的儿子李解担任过胶西王刘卬的太傅,因此,李氏就定居在齐地。
社会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学说。“主张不同的人,彼此说不到一块去”,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 老子认为,无为而治,百姓自然趋于“化”;清静不挠,百姓自然会归于“正”。
18.【答案】 李白虽消极避世,却又不像陶渊明式的完全置身于世外;他讥讽现实,却又不像屈原那般愤世嫉俗。总的来说,李白的思想集“儒、道、侠”于一体,既有儒家的积极用世,又有道家的消极避世,还有侠客的仗剑豪情。他意识到自身的个性难与权贵为伍,更不愿过摧眉折腰、阿谀逢迎的奴性生活,因此他高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活出自己率性、自由的人生风采。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题干给出两种人的两种观点,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李白虽然消极避世,但是又不像陶渊明那样完全置身于世外;他讥讽现实,但是又不像屈原那般愤世嫉俗。总的来说,李白的思想集“儒、道、侠”于一体,既有儒家的积极用世,又有道家的消极避世,还有侠客的仗剑豪情,但是李白追求个性自由、蔑视权贵的精神是显而易见的。李白在被权贵排挤压制后,看透了朝廷及官场的黑暗,他意识到自身的个性难与权贵为伍,更不愿过摧眉折腰、阿谀逢迎的混沌生活,因此他高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最终活出自己率性、自由的人生风采,绝尘而去,浪迹名山大川之间。
本题考查对文章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首诗的思想内容相当复杂。李白从离开长安后,因政治上遭受挫折,精神上的苦闷愤怨郁结于怀。在现实社会中找不到出路,只有向虚幻的神仙世界和远离尘俗的山林去寻求解脱。这种遁世思想看似消沉,却不能一笔抹杀,它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李白在精神上摆脱了尘俗的桎梏。而这才导致他在诗的最后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那样激越的呼声。这种坚决不妥协的精神和强烈的反抗情绪正是这首诗的基调。《老子四章》+《五石之瓠》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
知识点汇总
《老子四章》知识点
课文详解
老子四章 〔先秦〕 老子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踮着脚跟的人站不牢,跨步行的人走不远,(就好像)自逞己见的人反而不能明理,自以为是的人反而得不到彰显,自我炫耀功劳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用道的观点来看,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人们常常厌恶这些。所以有道的人不居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境地。
  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劲儿,战胜自己的人刚强。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人。确定不移、竭力实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合适位置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课下注释:
毂:指车轮中心的圆木,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中有圆孔,可以插轴。
埏埴:和泥制作陶器。
户牖:门窗。
企:抬起脚后跟站着。
跨:迈步越过。
余食:吃剩的食物。
赘形:身上的赘疣。
智:聪明。
明:圣明。
寿:长寿。
未兆:尚未显出迹象。
垒土:堆叠的泥土
写作背景
老子生于春秋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老子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5、赏析:
本文的说理方法:以喻说理,富有哲理。
①善于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具体事物中概括出抽象的哲理;善用辩证对应的双方来说理。
如作者连举生活中的三个例子,用车毂、陶器和房屋说明世间万物无不存在“有”和“无”的对立统一。“有”与“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②善用逆向思维,具有意想不到的开创性。
这一特点是指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领悟的效果。如老子所说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就是其逆向思维的体现。
③行文简洁凝练,句句警言,如歌如诗,显出独特的魅力。
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寥寥数语,即从平凡的现象中反映出深刻的哲理。。
《五石之瓠》知识点
课文详解
五石之瓠 〔先秦〕 庄子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不够坚固,无法拿起来。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取悦吴王。越国发兵入侵吴国,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课下注释
惠子:宋国人,姓惠名施,做过梁惠王的相。惠施本是庄子的朋友,为先秦名家代表,但本篇及以下许多篇章中所写惠施与庄子的故事,多为寓言性质,并不真正反映惠施的思想。
魏王:即梁惠王,又称魏惠王。
贻(yí):赠送。
瓠(hù):葫芦。
树:种植、培育。
实:结的葫芦。
石(shí):形容容积。
举:拿起来。
瓠落:又写作“廓落”,很大很大的样子。
呺(xiāo)然:庞大而又中空的样子。
为(wèi):因为。
掊(pǒu):砸破。
固:实在,确实。
龟(jūn):通作“皲”,皮肤受冻开裂。
洴(píng):浮。
澼(pì ):在水中漂洗。
絖(kuàng):丝絮。
方:药方。
鬻(yù):卖,出售。
说:同“悦”,取悦。
难:发难,这里指越国对吴国有军事行动。
将(jiàng):统率部队。
裂:划分出。
一:同一,一样的。
或:无定代词,这里指有的人。
以:凭借,其后省去宾语“不龟手之药”。
虑:考虑。一说通作“摅”,用绳络缀结。
樽:本为酒器,这里指形似酒樽,可以拴在身上的一种凫水工具,俗称腰舟。
蓬:草名,其状弯曲不直。
有蓬之心:喻指见识浅薄不能通晓大道理。
4、赏析
寓意:惠子用的“大瓠之种”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庄子用的“不龟手之药”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
启示:这篇寓言说明,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对待事物,要主动探寻规律,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探索事物最大的价值,从而更好地利用它。
二、专项练习
《老子四章》+《五石之瓠》复习训练
一、单选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见者不明 明:明察 B. 物或恶之 恶:凶恶
C. 其未兆易谋 谋:解决 D. 复众人之所过 复:弥补、补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死而不亡者寿 常于几成而败之 B. 千里之行 复众人之所过
C. 当其无 不失其所者久 D. 凿户牖以为室 是以圣人欲不欲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云霞明灭或可睹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B. ①我欲因之梦吴越 ②余因得遍观群书
C. ①且放白鹿青崖间 ②年且九十 D. ①迷在倚石忽已暝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
4.下列对《老子》四章内容或手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第十一章里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所讲的“有”与“无”是就现象界而言的。
B.在《老子》第二十四章里,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自见”“自我”“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这些做法是不足取的。
C.《老子》第六十四章以“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进行对比,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道理。
D.老子指出“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许多人不能持之以恒,总是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主要原因在于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
5.《论语》和《老子》分别为儒道两家的经典,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论语》主要讲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和为人处世的方法,而《老子》一书主旨在于把握客观事物变化之常规,从而顺其自然,达到“无为而无不为”之境。旨趣大异的两部经典,却成了中华文化的两大源头。这说明中华文化 ( )
A. 就是儒道文化
B. 其核心在于传播传统道德精神
C. 正确把握了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D. 异彩纷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二、填空题
6.解释《〈老子〉四章》《五石之瓠》中其他重要实词和虚词
①埏、埴:埏埴以为器埏,动词,________ 埴,名词,________
②企:企者不立动词,________
③处:有道者不处动词,________
④明:自知者明 形容词,________
⑤强:自胜者强 形容词,________
⑥彰:自是者不彰动词,________
⑦几:常于几成而败之动词,________
⑧复:复众人之所过动词,________
⑨掊: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动词,________
⑩拙: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动词,________
虑: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动词,________
三、默写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老子》四章
(1)《老子》第十一章在列举三个例子之后,得出“ 1 , 2 , ”结论。
(2)在《老子》第二十四章中,老子用“ 1 , 2 ”作比喻,说“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结果都是不好的,是不可取的。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老子看来,“知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更加重要,表现这一思想的句子是:“ 1 , 2 。”
(2)老子以树木为例,形象说明大的东西无不是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句子是:“ 1 , 2 。”
(3)老子以“ 1 , 2 ”为喻,引出“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的后果都是不好的。
(4)老子认为,在最后关头仍像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从事,就不会让事情失败的句子是:“ 1 , 2 。”
(5)老子以车轮为例,形象说明“有”与“无”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1 , 2 , 3 , 4 。”
(6)老子以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事物细小时容易散失的现象为例,说明解决问题要做到:“ 1 , 2 。”
四、文言文阅读
9.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1)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2)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3)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4)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5)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讲述“五石之瓠”的事例,有何用意?
请简要分析惠子和庄子在《五石之瓠》中的形象特点。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这里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请赏析《老子》四章中的以下内容: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13.阅读《老子》四章,分析语段中举车子、器皿和屋室为例的作用。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4.难点 《五石之瓠》中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15.翻译下列句子。
(1)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汫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16.阅读《五石之瓠》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纟光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纟光,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纟光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纟光/则所用之异也/
B.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纟光则所用之/异也/
C.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纟光/则所用之异也/
D.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纟光则所用之/异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惠子:战国中期宋国人。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是庄子的至交好友。
B. 石:古代的容量单位,十斗等于一石。这个意义在古书中读“shí”,如“二千石”“万石君”等。
C. 越人:是百越地区古越人的简称,百越之地诸部落常统称为越人。
D. 吴:中国东部鲁江浙地区文化的统称,位于鲁南、浙北、苏南的环太湖地区及上海全境。
(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庄子对惠子所说的故事内容虽是讲药方和葫芦的用途问题,言外之意却说在人心上,说在逍遥游境界的追求上。
B. 庄子讥笑惠子大而无用,以“不龟手之药”的寓言故事讽刺惠子不善用大,心如蓬草。
C. 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从本文寓言故事也能得出这样的启示:物各有其用。
D. “不龟手之药”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同一事物的不同使用能产生不同的结果,如何看待手中的绝技是关键,不为近利所蔽,才称得上高瞻远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②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1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第六十四章)
(二)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赠。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 , 关令尹喜日:“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印太傅 , 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选自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B.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C.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D.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文中指函谷关,是古长安与洛阳间的咽喉之地,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
B.“书”即传说中老子著的《老子》,又称《道德经》,传世本共八十一章,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
C.玄孙,指曾孙的儿子或孙子的孙子。老子的玄孙应是李宫的儿子,李宫的儿子应是李假的祖父。
D.太傅,古代官职名,周代设置,为辅弼天子之任,三公之一;西汉时,太子的老师被称为太傅。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认为治事者要善于抓苗头。因为他认为事物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短到长变化而来的,因此必须重视事物的苗头。
B.老子认为圣人要有高远的追求。他强调圣人要追求常人不想要的东西,要学习那些常人所不学习的大道理,而不要妄动、妄为。
C.关于老子历史上有不同的传说。一是略早于孔子的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李耳,二是与孔子同时代的老莱子,三是晚于孔子的太史儋。
D.道学与儒学曾相互贬斥。世上信奉老子的人贬斥儒学,信奉儒学的贬斥老子。但信奉儒学的司马迁却能为老子写列传,实属难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②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孔子问礼与老子,老子告诫孔子要从两个方面注意,请你简要概括。
五、诗歌鉴赏
18.“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全诗的诗眼,对其表达的思想,看法不一,有人认为是消极避世、向往自由,有人认为是蔑视权贵、讥讽现实。请结合诗人经历和本诗内容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