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衣》+《春江花月夜》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
知识点汇总
《无衣》
课文详解
无衣 〔先秦〕 佚名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译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战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与你共同对敌。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与你一起出发。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兵器,杀敌与你共前进。
课下注释:
袍:长袍,即今之斗篷。
王:此指秦君。一说指周天子。于:语助词。
兴师:起兵。
同仇:共同对敌。
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
作:起。
裳:下衣,此指战裙。
甲兵:铠甲与兵器。
行:往。
4、创作背景
在《诗经》大量的战争题材作品中,《秦风·无衣》一诗以其高亢的精神境界和独特的表现方式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由于作品的创作年代久远,文字叙述简略,故而后代对于它的时代背景、写作旨意产生种种推测。大致说来,主要有三种意见:
认为《秦风·无衣》是讽刺秦君穷兵黩武、崇尚军力的作品,如《毛诗序》说:“《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亟用兵而不与民同欲焉。”
第二,认为《秦风·无衣》乃是秦哀公应楚臣申包胥之请,出兵救楚抗吴而作,是哀公征召秦民从军,士卒相约之歌;
第三,认为《秦风·无衣》是秦人攻逐犬戎时,兵士间团结友爱、同仇敌忾、偕作并行、准备抵御外侮的歌声。
5、赏析:
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全诗共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叙说着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
《春江花月夜》
1、课文解析
春江花月夜 〔唐代〕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了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荡漾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和天空变成了一种颜色没有一点微小的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悬挂。江边上是什么人最初看见了月亮,江上的月亮又是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们?
人生一代一代地无穷无尽,而江上的月亮一年一年地总是相似。不知道江上的月亮在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谁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舟在漂荡?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在离人的梳妆台。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不能音信,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已过了一半自己却还不能回家。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不知道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3、课下注释
滟(yàn)滟:波光荡漾的样子。
芳甸(diàn):芳草丰茂的原野。甸,郊外之地。
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形容月光下春花晶莹洁白。
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在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汀(tīng):沙滩。
纤尘:微细的灰尘。
月轮:指月亮,因为月圆时像车轮,所以称为月轮。
穷已:穷尽。
江月年年只相似:另一种版本为“江月年年望相似”。
但见:只见、仅见。
悠悠:渺茫、深远。
青枫浦上:青枫浦 地名 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
浦上:水边。
扁舟子:飘荡江湖的游子。扁舟,小舟。
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
月裴回:指月光偏照闺楼,徘徊不去,令人不胜其相思之苦。
离人:此处指思妇。
妆镜台:梳妆台。
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
捣衣砧(zhēn ):捣衣石、捶布石。
相闻:互通音信。
逐:追随。
月华:月光。
文:同“纹”。
闲潭:幽静的水潭。
复西斜:此中“斜”应为押韵读作“xiá”(洛阳方言是当时的标准国语,斜在洛阳方言中就读作xiá)。
潇湘:湘江与潇水。
碣(jié)石、潇湘:一南一北,暗指路途遥远,相聚无望。
无限路:极言离人相距之远。
乘月:趁着月光。
摇情:激荡情思,犹言牵情。
4、赏析
《春江花月夜》的章法结构,以整齐为基调,以错杂显变化。三十六行诗,共分为九组,每四句一小组,一组三韵,另一组必定转用另一韵,像九首绝句。这是它整齐的一面。它的错综复杂,则体现在九个韵脚的平仄变化。开头一、三组用平韵,二、四组用仄韵,随后五六七八组皆用平韵,最后用仄韵结束,错落穿插,声调整齐而不呆板。在句式上,大量使用排比句、对偶句和流水对,起承转合皆妙,文章气韵无穷。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二、专项练习
《无衣》+《春江花月夜》复习训练
一、单选题
1.下列对《无衣》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一章是全诗的总领。为了“同仇”这个目标,所以才能“同袍”“同泽”“同裳”。
B. 第一、二章表达了同心协力、共同对敌的决心。反问句的使用,语气强烈,增强了诗句的艺术感染力。
C. 第三章诗句式与前两节相同,但表达的感情与上文不同,主要强调了一同出发这一愿望。
D. 全诗叙写了出征前战友相互勉励的情形,抒发了团结友爱、共御外侮的壮志豪情。
2.下列对《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一首诗歌,被称为“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称之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B. 诗人仰望明月,不由自主地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人的生存状态进行追问。这种追问是人类永恒的哲学命题,使得诗的意境浑厚博大,深沉旷远。
C.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赋予月光以人的灵性,描绘出了月光笼罩着思家的游子,更以悲悯的柔光追随着游子徘徊的步伐久久不忍离去的迷离之景。
D. 在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明月”是统摄全诗的灵魂,该诗表现了诗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天各一方的惋惜。
3.结合《春江花月夜》整首诗来看,下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仅存的一首名诗,被称为是“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称之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B.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赋予月光以人的灵性,描绘出了月光笼罩着思家的游子,更以悲悯的柔光追随着游子徘徊的步伐久久不忍离去的迷离之景。
C. “卷不去”“拂还来”的不只是月光,更有化不开遣不散的相思之愁。
D.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不动声色地将典故化到春天滨江景物之中,用典笔法可谓了无痕迹。
二、默写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铠甲兵器,共同赶赴战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下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矛载,准备一起行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无衣》中描写君王要发兵了,要修理好戈矛准备战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5.名句默写
(1)《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写月光照进树林,点染出春江月夜的奇异之花;"________”将月光、游子、诗人之情交织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余音袅袅。
(2)《无衣》中写道“修好我们的铠甲和兵器,我跟你共同行动奔赴战场”。即“________ , 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春江花月夜》中张若虚面对良辰美景,引发对生命本源和宇宙无穷思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善于用典。《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典故,暗含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两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3)《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一幅意境优美的江月图:月光闪耀着千万里光辉,明月朗照在茫茫的春江之中,波光荡漾,清明澄澈。
三、诗歌鉴赏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无 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章是全诗的总领。为了“同仇”这个目标,所以才能“同袍”“同泽”“同裳”。
B. 这首诗表达了同心协力、共同对敌的决心。反问句的使用,语气强烈,增强了诗句的艺术感染力。
C. 或同穿一“袍”,或同穿一“泽”,或同穿一“裳”,这说明百姓们从军时贫穷“无衣”,表达了他们悲愤哀怨、无可奈何的感情。
D. 全诗叙写了出征前战友相互勉励的情形,抒发了团结友爱、共御外侮的壮志豪情。
(2).《诗经》主要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其中的哪种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8.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国风·秦风·无衣
《诗经》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
B.诗歌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这正是秦人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C.诗歌属于现实主义风格,写出战场上士兵们不怕牺牲的战斗场面。
D.诗歌采用问答式的句法和强烈动作性的语言,情感充沛激动人心。
(2)重章叠句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结合这首诗分析其效果。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①。王于兴师② , 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③。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④!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注 ①袍:长衣。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②兴师:出兵。③泽:通“襗”,内衣,指今之汗衫。④作:起。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共三章,均以“岂曰无衣?”落笔,在反复咏唱中强化了反诘的语气和语意,催人奋进。
B.或同穿一“袍”,或同穿一“泽”,或同穿一“裳”,是说明百姓们从军时贫穷“无衣”,反映了他们悲愤哀怨、无可奈何的感情。
C.“王于兴师”——秦王要发兵了。为王而战,就是为国而战,古代人的国家观念强烈,为君就是为国。
D.全诗叙写了出征前战友相互勉励的情形,抒发了团结友爱、共御外侮的壮志豪情。
(2).该诗每章的开头形式相同,只变换几个字,这属于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江花月夜(节选)
张若虚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向远方,象征游子行踪难寻;“不胜愁”以虚写实,使“青枫浦”有了伤别的意味。
B.“扁舟子”借指飘荡在江湖的游子,“明月楼”是以住处借代楼上的思妇,前后形象一远一近,思念由远到近,婉曲有致。
C.中间几句诗文中的“裴回、不去、还来”以拟人的手法写出明月有心,伴在思妇周围的情景,又暗喻愁情悱恻,无法排解。
D.古人有“鸿雁”和“鱼”能传递书信的说法,诗人使用这两个典故时依然照用古人的意思,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微妙情感。
(2)“不胜愁”统领下文,“愁”在下文有几方面的体现,请你简要赏析。
11.结合整首诗来看,下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仅存的一首名诗被称为是“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称之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B.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赋予月光以人的灵性,描绘出了月光笼罩着思家的游子,更以悲悯的柔光追随着游子徘徊的步伐久久不忍离去的迷离之景。
C. “卷不去”“拂还来”的不只是月光,更有化不开遣不散的相思之愁。
D.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不动声色地将典故化到春天滨江景物之中,用典笔法可谓了无痕迹。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春江花月夜(节选)
唐 张若虚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1)对以上诗句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诗歌的前两句通过写“江天一色”、明月皎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天高地阔,宇宙洪荒的雄浑景象,为下文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追问,创设了由景生情的意境。
B. “江畔何人初见月”,写出了由猿变成了人的远古先民,由树上来到地上,由地上来到江边,看到天空和水中各有一个大大的发光的圆形的意外和惊喜。
C. “江月何年初照人”是写宇宙形成之后,有了日月星辰;月亮在什么时候把它的光辉倾洒的人间大地上,为先民提供了光明。看似提问,实则是对自然造福人类的礼赞。
D.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江月年复一年没有变化,个体的人在江月面前是短暂的,但整体的人类却绵延无已,也可以构成一种与自然相媲美的永恒。
E. 诗歌最后两句中的“待”、“送”两字,运用了比喻手法,生动形象。月为了见到它期待的人,年年长明不衰;而人生、人的青春,却被月下滔滔流水“送”走了。
(2)有人说这首诗抒发的是面对永恒的自然,人生苦短的悲观情绪,实则不然,请结合诗句阐述理由。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代答闺梦还
张若虚
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
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
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
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
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
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句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年轻丈夫与妻子分离的凄婉动人的场面。丈夫为戍守边疆,无奈与心爱的妻子分别,而妻子只能站在楼台之上望着一步三回头的丈夫。
B.画衣上绣的花竟然能把蜜蜂引来,可见其逼真生动,又可见思妇对这画衣是如何的用心,诗歌将她百无聊赖却又想借此给心上人带来惊喜的心情彰显无遗。
C.诗中女主人公幻想着丈夫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回来,于是盛装打扮,等待着遥远的离人。
D.作者多用正面描写的手法,另外,这首诗对于人物心理描写的方式又可称得上是别具一格。句句不直接描绘心境,可句句写的都是心境。
(2)诗的前两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对全诗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与《春江花月夜》相比,在意境营造方面有什么不同?
14.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诗中的“离人”形象
四、写作题
15.阅读下面材料,任选一篇作文。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项峰上的项峰”,其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引发了人们的沉思,你读了此句诗有何感触,请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自选角度。③不少于800字。
文惠君闻庖丁之言,得养生之道。你读了《庖丁解牛》有何感触?请以“由庖丁解牛说开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 C
【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第三章诗句式与前两节相同,但表达的感情与上文不同,主要强调了一同出发这一愿望”错。“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与前两节“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表达的感情相同,都是表达同心协力,共同对敌的决心。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2.【答案】 C
【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
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描绘出了月光笼罩着思家的游子,更以悲悯的柔光追随着游子徘徊的步伐久久不忍离去的迷离之景”错。“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两句不是从游子的角度展开,而是从思妇的角度来写。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3.【答案】 B
【解析】“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两句不是从游子的角度展开,而是从思妇的角度来写。
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应从诗句的语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等角度分析作答。即:手法+翻译+感情+生动形象,极强的感染力,即理解诗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语言美,并能做出一定的评述
【答案】
(1)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2)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3)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4)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偕”“岂”“裳”“矛”“戟”“偕”“戈”。
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
【答案】
(1)月照花林皆似霰;落月摇情满江树
(2)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此题中需注意“材”“霰”的书写。
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对于上下句的识记性默写,难度不大,难在理解性默写。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正确。
【答案】
(1)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2)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3)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4)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畔”“鸿”“度”“潜”“纤”“皎皎”。
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
【答案】
(1).C
(2).主要运用了“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应从语言表达手法、结构技巧入手,如对偶,夸张,比喻,对比,用典等。分析注意紧扣“巧妙”两字,既要紧扣文本解释手法,又要指出手法妙在何处,突出其表达效果,方得其妙。
【答案】
(1)C
(2)①音节上,回环往复,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和节奏感,激情澎湃。②内容上,复重叠中又富有变化层层递进,从情绪到行动,起突出强调作用,写出军民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③情感上,反复吟咏中,突出情感表达,表达了激昂慷慨、同仇敌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气概。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手法的能力。C.“战场上”错误,从诗中来看,“王于兴师”是说天子兴兵要打仗,“修我戈矛”是说戈矛磨得闪闪亮,“与子偕行”是说和你并肩赴疆场,由此可知,不是“战场上”,应该是“出征前”。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和手法技巧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鉴赏的是“重章叠句”这一手法。首先要理解“重章叠句”的意思和常见效果。重章叠句,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表达效果:在内容和主题上,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在诗歌表现力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然后找出这首诗歌使用重章叠句的内容。
全诗共三章,“岂曰无衣?与子同……。王于兴师,修我……,与子同……”,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
从音节上来看,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正所谓“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整首诗歌叙说着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
【答案】
(1).B
(2).属于重章叠句的手法。它形成了回环往复的音乐美,同时强化了诗歌的情感。由于更换了词语,内容更加丰富,诗意得到发展。每章第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展现了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
【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表达技巧的能力。解读此题,首先指出是什么表达技巧,再结合内容、主题、艺术效果来分析其作用。
10.【答案】
(1)D
(2)①思念之情:思念远方漂泊的游子,情感缠绵、深挚。②无奈之情:同一个明月之下,却是相望不相闻,只愿心随月光看到夫君。③遗憾之情:古人认为雁、鱼能传书,可这传说的好事哪里能实现呢。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D项,“‘鱼’能传递书信的说法,诗人使用这两个典故时依然照用古人的意思”错误。“鱼龙潜跃水成文”,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鱼儿出没也只能使水面泛起波纹,是暗示鱼儿不能传书,没有沿着古人的意思使用。
(2)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抒发思念之情。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抒发无奈之情。“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凭添几重愁苦!抒发遗憾之情。
11.【答案】 B
【解析】B项,“描绘出了月光笼罩着思家的游子,更以悲悯的柔光追随着游子徘徊的步伐……”错误,“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意思是“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这两句不是从游子的角度展开,而是从思妇的角度来写。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诗句的能力。赏析诗句要结合对诗歌的整体把握,理解诗歌意象和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
【答案】
(1)B,E
(2)尽管明月常在而人生不再,在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确实显得十分短促;但是,一代又一代人,也能形成一个长长的生命链条,作者在礼赞自然的同时礼赞了生命。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短暂的人生热爱与肯定,抒发的是一种乐观向上的情感。
【解析】
(1)B“由猿变成了人的远古先民,由树上来到地上,由地上来到江边”望文生义,过度解读;E“运用了比喻手法”错误,“待”、“送”两字应为拟人手法。(2)题干明确了不是表达的“面对永恒的自然,人生苦短的悲观情绪”,那只能是“乐观积极”的情怀,作答时要抓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进行表述,强调人生的积极意义。
(1)此题考查了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艺术手法。
(2)此题考查了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怎样把握一首诗的主旨?在了解“诗家语“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六看:①看题目 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②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③看注释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④看意象⑤看体现情感的词(直接的、间接的)。⑥看体现主旨的关键句。
【答案】
(1)D
(2)诗的前两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年轻丈夫与妻子别离的凄楚画面,为中间八句写盼归和最后两句写入梦做铺垫,为全诗定下哀伤的感情基调。这是送别的结束,却是全诗的开始。
(3)本诗通过试衫、开镜、妆洗、入梦、掩扉等动作描写和心理活动,表达女主人公对远征丈夫的思念之情,意境孤寂冷清;而《春江花月夜》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在月下奇景描绘中融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抒写游子思妇的月下相思之情,意境优美深邃。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D项,“多用正面描写的手法”错误,诗人多用侧面烘托的手法。D错误。故选D。(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和赏析诗句及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审清题干要求,确定答题步骤,再找出诗中的景物,概括景象的特点。然后描摹诗歌图景,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最后剖析作者的情感。
赏析诗句及作用的题,也是对诗歌手法的考查,只是本题考查手法很隐晦,故考生要明确题干的问法,根据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明确说出运用的手法是什么(托物言志、用典、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古讽今、抑扬、想象、联想、渲染、象征等);后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依据(找到能体现该手法的关键诗句,并进行描述性说明);析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诗人首句点题,为戍守关塞,年轻的丈夫与妻子离别了。场景是凄清动人的,但作者仅仅是一笔带过,给读者以无穷的想象空间。
他仅仅描绘了送别的尾声:妻子伫立于楼台之上,遥望着三步一回头的丈夫,直到他的身影消失在遥远的地平线。这是送别的结束,却是全诗的开始。这两句没有写分别的场面,而是写妻子站在楼台遥望的情景。这样写,为全诗奠定了感伤的抒情基调,为下文的思念埋下伏笔。
(3)本题考查比较鉴赏古代诗歌意境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明确题干要求,注意要求分析“相同点”还是“不同点”,运用先分析相同点,再分析不同点的思路来答题。首先抓住描述的具体意象,把握意象的自身特征及特殊内涵,找到多个意象的共同特征,进而概括出意境的特色。根据意象特点和含义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景物的寓意,答题时应尽量点出描绘的意象和所表达的感情,点明其在营造意境、塑造形象、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代答闺梦还》描写了春闺女子的相思离愁。
前两句写的是女子和丈夫的分别,以下内容为借景抒情,“暖气”“春晖”“燕入”“蜂来”“桃李艳”等词语点明这是个春意盎然、热闹欢乐的季节。“试衫”“开镜”描绘出女子纤柔的情态举止;“罗幕”“画衣”描绘女子的生活环境与装束打扮。“关塞”“别望”“相待”等词语表明,这是在写两地相思之情。在诗中,诗人用乐景衬哀情,春天的热闹映衬了女子的青春美丽、欣喜欢乐,反衬了女子的孤独期盼、相思离愁。
《春江花月夜》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
14.【答案】 文中刻画了一个思家念亲、感慨时光流逝青春不再,而回家的日子遥遥无期的孤独寂寞的离人形象。他思念自己的家乡,思念远在家里的妻子,又因春天的流逝感慨时光飞逝、人生短促,远离家下乡举目无亲的他此时是孤独寂寞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最后八句写离人,“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一句可以感受到游子对思妇的怜爱和不能陪伴的歉疚。
“昨夜闲潭梦落花”“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此处体现了他感慨时光流逝青春不再的情感。“皎皎空中孤月轮”,独自一人离家在外,此时的离人是孤独寂寞的,表现了孤独寂寞之情。
此题考查把握诗歌的形象中的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分析形象特点方法有①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②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景物等。③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④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
15.【答案】 【参考例文】
生命的短暂与永恒
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说到“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是啊,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即逝的,但是整个人类却是代代相传的、无穷无尽的,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间。许多人看到朝花夕拾,不禁唏嘘感慨。是啊,花有再开日,人生又有几番花开花谢呢
“在短暂的生命里寻找永恒。”柏拉图如是说。
碌碌无为的人,一生都只是历史潮流中的过客,终究是不能为青史留名,为万人景仰的。“有些人活着,他已经死了。”他们随波逐流、听任年华虚度,“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朝没酒喝凉水”,“人生只是过路客,及时行乐莫迟疑。”金钱的损失可以度量,生命的浪费却是无法估计的。人生给这些凡夫俗子留下的只是愚昧的感叹和懦弱的惆怅。这些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他们生命的每一刻只不过是为了走向死亡!
短暂!
短暂
当我们享受灿烂阳光时,海伦 凯勒与命运不懈奋争,写下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表现了一个盲聋人熠熠生辉的内心世界,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懈追求,她也因此被后人所铭记;当我们欣赏满天繁星、遥望深邃宇宙,霍金正用他仅能活动的双指探究宇宙中的未解之谜,而他也通过努力奋斗成为了20世纪继爱因斯坦之后又一伟大的天文学家。他们的生命也许是残缺的,但却是伟大的,某种意义上,不管是逝去的海伦,还是仍在书写传奇的霍金,他们的生命都已得到了永恒——精神不朽,风范长存。
屈原高吟着诗句、怀着一心报国的夙愿投入浩浩东逝的汨罗江,他与祖国同生死的爱国情怀在两千年后仍为人所叹服;秦始皇雄才大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耽耽”,一统天下,伟业千秋,虽焚书坑儒,残暴专制,但仍不能掩盖他冠绝千古的光芒;张居正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改革,睿智过人,“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于将倾”,以一己之力将大明王朝的寿命延续了70多年,而他一生的得失毁誉也在数百年之后,任后人评说;王阳明不畏权贵,历经宦海波澜,虽遭当权者的打击仍矢志不渝,龙场顿悟,开创“心学”,平定藩王叛乱,勇斗权奸江彬,淡泊名利,一心光明,终为千古传颂……他们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他们的传奇就像夕阳的壮丽,在人们心中得到了永恒。
生命的短暂和精神的永恒是两条看似永不相交的直线,但只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做出最大的业绩,挥洒最亮丽的人生,绘出生命最绚烂的风景,生命的意义也就得到了诠释,两条直线也就这样相交,并不断延伸,激励后来人奋发努力。而你也将与日月同辉,因那份不朽而永存。
由庖丁解牛说开去
文惠君闻庖丁之言,得养生之道。通过庖丁之言也让我们明白做事要尊重规律,顺应自然,只有这样才能在生活中游刃有余。
俗话说:“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的确,世上的每一条路都有尽头,每一座山峦都会有顶峰,每一片汪洋都有边界,大自然的一切都在诠释着这样一个道理,凡事顺其自然,便可功到自成。 顺其自然,是一种心态,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梦想的积淀。
顺其自然,才能拥有积极乐观的良好心态。苏轼一生仕途不畅,屡遭贬谪,但其乐观旷达的天性始终不曾改变,保持着随遇而安,最终凭借着诗文上的艺术成就扬名天下,成为一代文豪。苏东坡的一生算不上一帆风顺,但仍过得十分快乐,无所畏惧,宛若清风。这正是顺其自然的力量。顺应自己的真性情,不阿权贵,回归本我。顺其自然,还自己一颗宁静的心。远离了世俗尔虞我诈的纷争,心中更增添了一份恬淡的安逸
顺其自然,才能拥有脚踏实地的坚实作风。既然要顺着这条路走,那就要扎实地走好每一步。学习,就是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日积月累,出发点自然已被远远地甩在身后。脚踏实地,抵制那些纷繁的诱惑。积跬步,必能成千里。顺其自然,让我们相信只要脚下有路,便能坚定地一路豪歌向天涯。长如跋涉固然艰辛,但我们并不会抱怨,不会气馁,因为路在脚下,成功便不再遥不可及!
顺其自然,才能向梦想更进一步。中国十大服装品牌之一的森马创立之初的发展理念就是打造一个大众的服装品牌,为广大普通百姓提供优质又时尚的服饰。正是因为这种看似“平凡”的目标,森马发展迅猛,在短短十多年内,连锁网点已遍布中国大江南北,并获得了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等多项殊荣。森马不同于一些贵族奢侈品牌,他没有提出过特别宏大的目标,而是旨在为普通百姓服务,就这样顺其自然的一步步发展,使他的知名度远远胜过那些奢侈的贵族品牌。顺其自然,并不等同于没有追求,只是追梦的方式不同而已。顺其自然,使理想更贴近生活,让实力更加强大。当成功的芬芳隐隐飘来时,我们将会更加充满动力!
相反,不顺其自然却急于求成,必将会遭受惩罚。多少次自然灾害的发生是因为人们的盲目发展和对自然的贪婪索取?多少次的失败是因为过于急躁而犯下了微笑却致命的错误?多少次的良机错失我是因为我们始终埋头匆匆赶路?违背自然,必将是错误的选择,就如在冬日想夺人眼球而提前绽放的花儿一般,必将早早枯萎凋谢。
人的一生注定不是无限的,有些梦想虽然远大,但是只要顺其自然,就算不能攀上顶峰,能够欣赏到山腰处的旖旎风光,也远胜过在山脚下蹉跎叹息!
老子云:“天法道,道法自然。”顺其自然,功到自成!
【解析】
审题: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材料作文。对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有何感触,审题时首先要理解这句诗含义,然后再理解这句诗蕴含的哲理,这就是立意的方向。这句诗说到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即逝的,但是整个人类是代代相传的、无穷无尽的,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间。这句话表面上看是表达了人生短暂之感,实际上并不消极,虽然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从整个人类社会来说却是无穷无尽、永恒的,所以在有限的生命当中我们每个个体要有所作为,这样的话才能和明月永存。
立意:在有限的生命中实现自己的理想;要拓宽生命的宽度;生命易逝,精神永存
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作文要想准确立意,认真分析材料是关键。《无衣》+《春江花月夜》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
知识点汇总
《无衣》知识点
课文详解
无衣 〔先秦〕 佚名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译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战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与你共同对敌。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与你一起出发。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兵器,杀敌与你共前进。
课下注释:
袍:长袍,即今之斗篷。
王:此指秦君。一说指周天子。于:语助词。
兴师:起兵。
同仇:共同对敌。
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
作:起。
裳:下衣,此指战裙。
甲兵:铠甲与兵器。
行:往。
4、创作背景
在《诗经》大量的战争题材作品中,《秦风·无衣》一诗以其高亢的精神境界和独特的表现方式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由于作品的创作年代久远,文字叙述简略,故而后代对于它的时代背景、写作旨意产生种种推测。大致说来,主要有三种意见:
认为《秦风·无衣》是讽刺秦君穷兵黩武、崇尚军力的作品,如《毛诗序》说:“《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亟用兵而不与民同欲焉。”
第二,认为《秦风·无衣》乃是秦哀公应楚臣申包胥之请,出兵救楚抗吴而作,是哀公征召秦民从军,士卒相约之歌;
第三,认为《秦风·无衣》是秦人攻逐犬戎时,兵士间团结友爱、同仇敌忾、偕作并行、准备抵御外侮的歌声。
5、赏析:
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全诗共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叙说着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
《春江花月夜》知识点
1、课文解析
春江花月夜 〔唐代〕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了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荡漾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和天空变成了一种颜色没有一点微小的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悬挂。江边上是什么人最初看见了月亮,江上的月亮又是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们?
人生一代一代地无穷无尽,而江上的月亮一年一年地总是相似。不知道江上的月亮在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谁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舟在漂荡?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在离人的梳妆台。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不能音信,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已过了一半自己却还不能回家。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不知道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3、课下注释
滟(yàn)滟:波光荡漾的样子。
芳甸(diàn):芳草丰茂的原野。甸,郊外之地。
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形容月光下春花晶莹洁白。
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在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汀(tīng):沙滩。
纤尘:微细的灰尘。
月轮:指月亮,因为月圆时像车轮,所以称为月轮。
穷已:穷尽。
江月年年只相似:另一种版本为“江月年年望相似”。
但见:只见、仅见。
悠悠:渺茫、深远。
青枫浦上:青枫浦 地名 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
浦上:水边。
扁舟子:飘荡江湖的游子。扁舟,小舟。
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
月裴回:指月光偏照闺楼,徘徊不去,令人不胜其相思之苦。
离人:此处指思妇。
妆镜台:梳妆台。
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
捣衣砧(zhēn ):捣衣石、捶布石。
相闻:互通音信。
逐:追随。
月华:月光。
文:同“纹”。
闲潭:幽静的水潭。
复西斜:此中“斜”应为押韵读作“xiá”(洛阳方言是当时的标准国语,斜在洛阳方言中就读作xiá)。
潇湘:湘江与潇水。
碣(jié)石、潇湘:一南一北,暗指路途遥远,相聚无望。
无限路:极言离人相距之远。
乘月:趁着月光。
摇情:激荡情思,犹言牵情。
4、赏析
《春江花月夜》的章法结构,以整齐为基调,以错杂显变化。三十六行诗,共分为九组,每四句一小组,一组三韵,另一组必定转用另一韵,像九首绝句。这是它整齐的一面。它的错综复杂,则体现在九个韵脚的平仄变化。开头一、三组用平韵,二、四组用仄韵,随后五六七八组皆用平韵,最后用仄韵结束,错落穿插,声调整齐而不呆板。在句式上,大量使用排比句、对偶句和流水对,起承转合皆妙,文章气韵无穷。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二、专项练习
《无衣》+《春江花月夜》复习训练
一、单选题
1.下列对《无衣》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一章是全诗的总领。为了“同仇”这个目标,所以才能“同袍”“同泽”“同裳”。
B. 第一、二章表达了同心协力、共同对敌的决心。反问句的使用,语气强烈,增强了诗句的艺术感染力。
C. 第三章诗句式与前两节相同,但表达的感情与上文不同,主要强调了一同出发这一愿望。
D. 全诗叙写了出征前战友相互勉励的情形,抒发了团结友爱、共御外侮的壮志豪情。
2.下列对《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一首诗歌,被称为“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称之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B. 诗人仰望明月,不由自主地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人的生存状态进行追问。这种追问是人类永恒的哲学命题,使得诗的意境浑厚博大,深沉旷远。
C.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赋予月光以人的灵性,描绘出了月光笼罩着思家的游子,更以悲悯的柔光追随着游子徘徊的步伐久久不忍离去的迷离之景。
D. 在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明月”是统摄全诗的灵魂,该诗表现了诗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天各一方的惋惜。
3.结合《春江花月夜》整首诗来看,下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仅存的一首名诗,被称为是“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称之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B.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赋予月光以人的灵性,描绘出了月光笼罩着思家的游子,更以悲悯的柔光追随着游子徘徊的步伐久久不忍离去的迷离之景。
C. “卷不去”“拂还来”的不只是月光,更有化不开遣不散的相思之愁。
D.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不动声色地将典故化到春天滨江景物之中,用典笔法可谓了无痕迹。
二、默写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铠甲兵器,共同赶赴战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下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矛载,准备一起行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无衣》中描写君王要发兵了,要修理好戈矛准备战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5.名句默写
(1)《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写月光照进树林,点染出春江月夜的奇异之花;"________”将月光、游子、诗人之情交织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余音袅袅。
(2)《无衣》中写道“修好我们的铠甲和兵器,我跟你共同行动奔赴战场”。即“________ , 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春江花月夜》中张若虚面对良辰美景,引发对生命本源和宇宙无穷思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善于用典。《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典故,暗含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两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3)《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一幅意境优美的江月图:月光闪耀着千万里光辉,明月朗照在茫茫的春江之中,波光荡漾,清明澄澈。
三、诗歌鉴赏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无 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章是全诗的总领。为了“同仇”这个目标,所以才能“同袍”“同泽”“同裳”。
B. 这首诗表达了同心协力、共同对敌的决心。反问句的使用,语气强烈,增强了诗句的艺术感染力。
C. 或同穿一“袍”,或同穿一“泽”,或同穿一“裳”,这说明百姓们从军时贫穷“无衣”,表达了他们悲愤哀怨、无可奈何的感情。
D. 全诗叙写了出征前战友相互勉励的情形,抒发了团结友爱、共御外侮的壮志豪情。
(2).《诗经》主要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其中的哪种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8.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国风·秦风·无衣
《诗经》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
B.诗歌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这正是秦人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C.诗歌属于现实主义风格,写出战场上士兵们不怕牺牲的战斗场面。
D.诗歌采用问答式的句法和强烈动作性的语言,情感充沛激动人心。
(2)重章叠句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结合这首诗分析其效果。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①。王于兴师② , 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③。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④!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注 ①袍:长衣。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②兴师:出兵。③泽:通“襗”,内衣,指今之汗衫。④作:起。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共三章,均以“岂曰无衣?”落笔,在反复咏唱中强化了反诘的语气和语意,催人奋进。
B.或同穿一“袍”,或同穿一“泽”,或同穿一“裳”,是说明百姓们从军时贫穷“无衣”,反映了他们悲愤哀怨、无可奈何的感情。
C.“王于兴师”——秦王要发兵了。为王而战,就是为国而战,古代人的国家观念强烈,为君就是为国。
D.全诗叙写了出征前战友相互勉励的情形,抒发了团结友爱、共御外侮的壮志豪情。
(2).该诗每章的开头形式相同,只变换几个字,这属于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江花月夜(节选)
张若虚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向远方,象征游子行踪难寻;“不胜愁”以虚写实,使“青枫浦”有了伤别的意味。
B.“扁舟子”借指飘荡在江湖的游子,“明月楼”是以住处借代楼上的思妇,前后形象一远一近,思念由远到近,婉曲有致。
C.中间几句诗文中的“裴回、不去、还来”以拟人的手法写出明月有心,伴在思妇周围的情景,又暗喻愁情悱恻,无法排解。
D.古人有“鸿雁”和“鱼”能传递书信的说法,诗人使用这两个典故时依然照用古人的意思,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微妙情感。
(2)“不胜愁”统领下文,“愁”在下文有几方面的体现,请你简要赏析。
11.结合整首诗来看,下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仅存的一首名诗被称为是“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称之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B.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赋予月光以人的灵性,描绘出了月光笼罩着思家的游子,更以悲悯的柔光追随着游子徘徊的步伐久久不忍离去的迷离之景。
C. “卷不去”“拂还来”的不只是月光,更有化不开遣不散的相思之愁。
D.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不动声色地将典故化到春天滨江景物之中,用典笔法可谓了无痕迹。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春江花月夜(节选)
唐 张若虚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1)对以上诗句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诗歌的前两句通过写“江天一色”、明月皎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天高地阔,宇宙洪荒的雄浑景象,为下文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追问,创设了由景生情的意境。
B. “江畔何人初见月”,写出了由猿变成了人的远古先民,由树上来到地上,由地上来到江边,看到天空和水中各有一个大大的发光的圆形的意外和惊喜。
C. “江月何年初照人”是写宇宙形成之后,有了日月星辰;月亮在什么时候把它的光辉倾洒的人间大地上,为先民提供了光明。看似提问,实则是对自然造福人类的礼赞。
D.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江月年复一年没有变化,个体的人在江月面前是短暂的,但整体的人类却绵延无已,也可以构成一种与自然相媲美的永恒。
E. 诗歌最后两句中的“待”、“送”两字,运用了比喻手法,生动形象。月为了见到它期待的人,年年长明不衰;而人生、人的青春,却被月下滔滔流水“送”走了。
(2)有人说这首诗抒发的是面对永恒的自然,人生苦短的悲观情绪,实则不然,请结合诗句阐述理由。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代答闺梦还
张若虚
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
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
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
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
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
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句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年轻丈夫与妻子分离的凄婉动人的场面。丈夫为戍守边疆,无奈与心爱的妻子分别,而妻子只能站在楼台之上望着一步三回头的丈夫。
B.画衣上绣的花竟然能把蜜蜂引来,可见其逼真生动,又可见思妇对这画衣是如何的用心,诗歌将她百无聊赖却又想借此给心上人带来惊喜的心情彰显无遗。
C.诗中女主人公幻想着丈夫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回来,于是盛装打扮,等待着遥远的离人。
D.作者多用正面描写的手法,另外,这首诗对于人物心理描写的方式又可称得上是别具一格。句句不直接描绘心境,可句句写的都是心境。
(2)诗的前两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对全诗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与《春江花月夜》相比,在意境营造方面有什么不同?
14.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诗中的“离人”形象
四、写作题
15.阅读下面材料,任选一篇作文。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项峰上的项峰”,其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引发了人们的沉思,你读了此句诗有何感触,请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自选角度。③不少于800字。
文惠君闻庖丁之言,得养生之道。你读了《庖丁解牛》有何感触?请以“由庖丁解牛说开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