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瑟》《书愤》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
知识点汇总
《锦瑟》知识点
课文详解
锦瑟 〔唐代〕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译文:
精美的瑟为什么竟有五十根弦,一弦一柱都叫我追忆青春年华。
庄周翩翩起舞睡梦中化为蝴蝶,望帝把自己的幽恨托身于杜鹃。
沧海明月高照,鲛人泣泪皆成珠;蓝田红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烟。
此时此景为什么要现在才追忆,只是当时的我茫茫然不懂得珍惜。
课下注释:
锦瑟:装饰华美的瑟。瑟:拨弦乐器,通常二十五弦。
无端:犹何故。怨怪之词。五十弦:这里是托古之词。作者的原意,当也是说锦瑟本应是二十五弦。
“庄生”句:《庄子·齐物论》:“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李商隐此引庄周梦蝶故事,以言人生如梦,往事如烟之意。
“望帝”句:《华阳国志·蜀志》:“杜宇称帝,号曰望帝。……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遂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子鹃即杜鹃,又名子规。
珠有泪:《博物志》:“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绩织,其眼泣则能出珠。”
蓝田:《元和郡县志》:“关内道京兆府蓝田县:蓝田山,一名玉山,在县东二十八里。”
只是:犹“止是”、“仅是”,有“就是”、“正是”之意。
惘然:失意的样子;心中若有所失的样子。
创作背景
此诗约作于作者晚年,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对《锦瑟》一诗的创作意旨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或以为是爱国之篇,或以为是悼念追怀亡妻之作,或以为是自伤身世、自比文才之论,或以为是抒写思念侍儿之笔。《史记·封禅书》载古瑟五十弦,后一般为二十五弦。但此诗创作于李商隐妻子死后,故五十弦有断弦之意(一说二十五弦的古瑟琴弦断成两半,即为五十弦)但即使这样它的每一弦、每一音节,足以表达对那美好年华的思念。
4、赏析:
《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篇难诗。有人说是写给令狐楚家一个叫“锦瑟”的侍女的爱情诗;有人说是睹物思人,写给故去的妻子王氏的悼亡诗;也有人认为中间四句诗可与瑟的适、怨、清、和四种声情相合,从而推断为描写音乐的咏物诗;此外还有影射政治、自叙诗歌创作等许多种说法。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体而言,以“悼亡”和“自伤”说者为多。
诗运用象征、隐喻的手法,创造性地发展了传统的“比兴”方法。“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想象一下:绘有花纹的美丽如锦的瑟有五十根弦,诗人也一边在感慨快到五十岁了,一弦一柱都唤起了他对逝水流年的喜悦追忆,暗示自己才华出众而年华流逝。
《书愤》知识点
课文详解
书愤 〔宋代〕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自己当年曾以万里长城来自我期许,到如今鬓发已渐渐变白,盼恢复都城已成空谈。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2、课下注释
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书:写。
早岁:早年,年轻时。那:即“哪”。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气,气概。
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瓜洲:在今江苏邗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
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
名世:名传后世。
堪:能够。
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
3、创作背景
公元1186年(宋孝宗淳熙十三年)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一,这已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想到山河破碎,国家动荡,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4、赏析
诗的开头写的是年青时的认识和志向。“哪知世事艰”,即不知道世事的艰难。事实上要恢复中原,就会受到投降派的阻饶、破坏。因此,一个“艰”字就饱含着对朝廷屈辱投降的激愤,也包含着报国无门的无奈。然而,在那时,诗人渴望恢复中原的豪气却像山一样。这一比喻非常奇特而贴切,可以从山之高联想到豪气万丈,壮志凌云,也可以从山之凝重、不可动摇,联想到坚忍不拔,无可动摇之志。这便是诗人年轻时的写照。接着两句便是对抗金英雄的追思,其中虽无一个动词出现,但在读者面前就呈现着激烈的战斗场面,表现出高昂的战斗情绪,极有鼓舞人心的作用。诗人通过今昔之对比,从而突出了对现实状况的不满,隐含着一种愤懑的情绪。南朝宋时的名将檀道济自比为万里长城,唐朝名将李勣也被唐太宗比为长城,因而诗人要效法他们的精神,以“塞上长城”自比,以为能成为一个抗敌的英雄。然而,壮志未酬,已生华发,这是以沉痛的笔调,抒发了对苟安而不思抗金的投降派的极度愤慨。最后,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叹息南宋朝廷中就没有一个可以与之相比之人,用以表明对朝廷不思恢复中原的气愤。
二、专项练习
《锦瑟》《书愤》复习训练
一、单选题
1.对《锦瑟》一诗中四个典故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 “沧海月明珠有泪”。月明之夜,沧海之间,鲛人泣泪,颗颗成珠。珠似水中明月月本天上明珠。这一典故表达了诗人凄寒孤寂而又十分感伤的情怀。
B. “望帝春心托杜鹃”古代蜀君杜宇,国亡身死,魂化为杜鹃,啼声凄婉,这一典故表达了诗人如杜鹃鸟送春归般的哀怨之情。
C. “庄生晓梦迷蝴蝶”庄周梦蝶,梦醒之后,自己依然是自己,可蝴蝶却不知何往。“迷”是痴迷的意思,这一典故表达了对美好境界的痴迷。
D. “蓝田日暖玉生烟”蓝田,产玉之山,在日光照耀下,蕴藏于其中的玉气冉冉上升,远察如在,近观却无。这一典故表达了对一美好事物的渺茫难即的惋惜之情。
2.李商隐的《锦瑟》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中的“五十弦”并非实指,作者只是借锦瑟的弦之多来遣词达意而已。
B. 颔联中诗人用“望帝啼鹃”的典故来表达对春天来临的向往,充满了欢快、喜悦之情。
C. 颈联“蓝田日暖”和“沧海月明”对仗,造成强烈的对比。诗人以为阴阳冷暖、美玉明珠,虽然境界不同,但怅恨是一样的。
D. 尾联明确提出: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限怅恨,即在当时,
3.对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含义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一弦一柱思华年 华年:青春年华,这里指一生
B. 锦瑟无端五十弦 无端: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
C. 他生未卜此生休 卜:预测
D. 空闻虎旅传宵柝 虎旅:勇猛善战的军队,这里指敌军
二、诗歌鉴赏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锦 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中的“五十弦”并非实指,作者只是借锦瑟的弦之多来遣词达意而已。
B. 颔联中诗人用“望帝啼鹃”的典故来表达对春天来临的向往,充满了欢快、喜悦之情。
C. 颈联“沧海月明”和“蓝田日暖”对仗,形成强烈的对比。诗人认为阴阳冷暖、美玉珍珠,虽然境界不同,但怅恨是一样的。
D. 尾联明确提出: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限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怅惘了。以多层曲折来说明那种怅惘的痛苦心情。
(2).“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①(其二)
李商隐
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
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
万里重阴非旧圃,一年生意属流尘。
前溪舞罢君回顾② , 并觉今朝粉态新。
[注]①回中:古地名。此诗作于唐文宗开成三年,这年因有人作祟,诗人应博学宏词科不第,离开京都。②前溪:南朝教习音乐的地方。此句用人的舞态描摹花之飘零。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中,诗人将石榴花拿来作比:请不要嘲笑石榴花开赶不上春天,牡丹虽然在春季怒放,却“先期零落”,更使人愁。
B. 颔联以动衬静,诗人着重描写了牡丹为雨所败的景象:写急雨击花像玉盘上泪珠飞溅,又像急奏的锦瑟繁弦促柱。“伤心”“破梦”既是写花,也是诗人自叹。
C. 颈联中,诗人描写环境的险恶与花败后的情景:万里长空,阴云密布,天气恶劣,已非当年旧圃之环境:花瓣委地,一年的美好生机早付与污泥流尘。
D. 尾联中,“并觉今朝粉态新”,他日牡丹落尽时,回想今朝雨中粉态,更觉其鲜艳动人。此联暗示将来之厄运更甚于今日,前途黯淡之感更加深沉。
(2).本诗中的“锦瑟”意象有何作用?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简析。
6.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①(之二)
李商隐
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
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
万里重阴非旧圃,一年生意属流尘。
前溪舞罢君回顾② , 并觉今朝粉态新。
【注】①回中:在今甘肃固原县。此诗作于唐文宗开成三年(838),这年因有人作祟,诗人应博学宏词科不第,从京都回到泾源节度使王茂元幕中。②“前溪”句:前溪是南朝教习音乐的地方,江南声伎多出于此。此句用人的舞态描摹花之飘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首联,诗人将石榴花拿来作比:请不要嘲笑石榴花开赶不上春天,牡丹虽然在春季怒放,它“先期凋落”更使人愁。
B. 颔联,诗人直接描绘眼前的残败景象,由暴雨惊梦想到牡丹的凋谢,使人惨不忍睹。“伤心”“破梦”均就牡丹言,而牡丹之伤心破梦亦即作者之情怀遭遇。
C. 颈联,诗人写环境与花败后情景,万里长空,阴云密布,气候恶劣,已非当年曲江旧圃之环境;花落委地,一年的美好生机,早付与污泥流尘。
D. 尾联,“前溪舞”一典的运用,拓出了一番新境,“并觉今朝粉态新”,他日雨过,牡丹落尽,回想今朝,雨中粉态,尚觉新艳动人,言外之意诗人对未来前途充满信心。
E. 本诗借牡丹寄慨身世,把自己的感受和情绪融进物中,物我一体。把感伤情绪注入朦胧瑰丽的诗境,用哀婉的情调、美丽的形象和词采,写出了自己的心境和感受。
(2)与李商隐的另一首诗《锦瑟》相比,本诗“锦瑟”意象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诗歌颔联描写宋金两国交兵的战争场面。
B. “塞上长城”引用了南朝宋时名将檀道济的典故。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出师一表真名世”引用了三国时刘备的典故。
C. 本诗围绕“愤”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无私报国但抑郁不得志的强烈愤慨。
D. 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2)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
8.阅读
书愤(其一)
陆 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①久,忧愤张巡嚼齿②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①苏武餐毡:苏武厄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②张巡嚼齿:唐安史之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后城破被俘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齿吞舌,不屈而死。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白发萧萧”表示诗人年华老去,却只能“卧泽中”,一个“卧”字形象写出诗人闲处家中的情形。
B.颔联上句一个“久”字写出困厄的时间之长,下句一个“空”字突出了殊死抗敌的悲壮。
C.颔联引用苏武和张巡两个著名忠君爱国者的典故,意在表明自己的抗金报国之心天地可鉴,至死不改。
D.颈联实写春雨中春草茂盛的上林苑和夜月下残垣断壁的洛阳宫,营造出一种生机盎然的氛围。
(2).“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是陆游的另一首《书愤》的尾联,请比较这两首诗的尾联在抒情方法和抒发情感的不同。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习题
书愤
宋·陆游
山河自古有乖分,京洛腥膻实未闻。
剧盗曾从宗父①命,遗民犹望岳家军。
上天悔祸终平虏,公道何人肯散群?
白首自知疏报国,尚凭精意祝炉熏。
【注释】①宗父:宗泽,南宋抗金名将,多次上书力主收复中原,未被采纳。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是说国家的分裂自古有之,但是外族入侵京城充满血腥的景象前所未闻,写出了战祸的惨烈。
B.颔联中“遗民”指金人统治下的汉族百姓,陆游有诗“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C.颈联大意为:上天后悔兴起这场祸乱,有一天终会驱除敌虏,谁又忍心让百姓离散呢?
D.尾联“祝炉熏”,诗人凭“炉熏”而“祝”,焚香祷告,表现出诗人因报囯无门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2)诗歌题为“书愤”,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为何而“愤”。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是一项( )
A.全诗紧扣一“愤”字,前半部分叙述早年收复失地的壮志,后者感叹时不再来,壮志难酬。
B.诗人开篇自问,“那知”一词隐含着对年轻时候不知世事艰难的自责,话语中多郁愤之情。
C.颈联写诗人揽镜自照,却见衰鬓先斑,皓首幡皤,其壮志未成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
D.《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风格高健,显然得力于李白。
(2)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本诗哪两句诗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
11.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蜀相》与《书愤》在歌颂诸葛亮、抒发个人感情方面各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事艰”指诗人抗金复国之路无比艰难,不断受到投降派的阻挠、破坏。
B.颔联用典,写辉煌的战斗生活,有力地烘托了诗人“气如山”的英雄气魄。
C.后两联诗人以历史人物自喻,既可见其大志,也使情感的表达更含蓄委婉。
D.本诗紧扣“愤”字叙叹,情绪有起有伏,基调苍凉沉郁,很有感人的力量。
(2)本诗对比手法的运用很突出,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其作用。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感愤①
陆游
今皇神武是周宣② , 谁赋南征北伐篇?
四海一家天历数,两河百郡宋山川。
诸公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
京洛③雪消春又动,永昌陵④上草芊芊。
【注释】①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十年冬,时年59岁的陆游已退居于山阴家中。②周宣:即西周周宣王,他任用贤臣仲山甫等人讨伐周边部族,使衰落的周王室权威得到恢复。③京洛:指北宋都城汴京和洛阳。④永昌陵:指宋太祖赵匡胤陵墓,在今河南省巩义市。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题目可知本诗为感怀诗,诗人表达自己对国家政事的看法,抒发浓郁深沉的感慨。
B.首联诗人把宋孝宗比作周宣王,赞美皇帝神武,只是遗憾当朝缺乏能征善战的贤臣。
C.颔联写四海之内百郡山川为宋土,这是天命所在,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统一的信心与期待。
D.颈联写当权的大臣们拘守“合约”、不愿北伐,有志报国之士宏愿落空、虚度年华。
(2)本诗和陆游的《书愤》,两首诗尾联所运用的手法、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锦瑟》《书愤》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
知识点汇总
《锦瑟》知识点
课文详解
锦瑟 〔唐代〕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译文:
精美的瑟为什么竟有五十根弦,一弦一柱都叫我追忆青春年华。
庄周翩翩起舞睡梦中化为蝴蝶,望帝把自己的幽恨托身于杜鹃。
沧海明月高照,鲛人泣泪皆成珠;蓝田红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烟。
此时此景为什么要现在才追忆,只是当时的我茫茫然不懂得珍惜。
课下注释:
锦瑟:装饰华美的瑟。瑟:拨弦乐器,通常二十五弦。
无端:犹何故。怨怪之词。五十弦:这里是托古之词。作者的原意,当也是说锦瑟本应是二十五弦。
“庄生”句:《庄子·齐物论》:“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李商隐此引庄周梦蝶故事,以言人生如梦,往事如烟之意。
“望帝”句:《华阳国志·蜀志》:“杜宇称帝,号曰望帝。……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遂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子鹃即杜鹃,又名子规。
珠有泪:《博物志》:“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绩织,其眼泣则能出珠。”
蓝田:《元和郡县志》:“关内道京兆府蓝田县:蓝田山,一名玉山,在县东二十八里。”
只是:犹“止是”、“仅是”,有“就是”、“正是”之意。
惘然:失意的样子;心中若有所失的样子。
创作背景
此诗约作于作者晚年,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对《锦瑟》一诗的创作意旨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或以为是爱国之篇,或以为是悼念追怀亡妻之作,或以为是自伤身世、自比文才之论,或以为是抒写思念侍儿之笔。《史记·封禅书》载古瑟五十弦,后一般为二十五弦。但此诗创作于李商隐妻子死后,故五十弦有断弦之意(一说二十五弦的古瑟琴弦断成两半,即为五十弦)但即使这样它的每一弦、每一音节,足以表达对那美好年华的思念。
4、赏析:
《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篇难诗。有人说是写给令狐楚家一个叫“锦瑟”的侍女的爱情诗;有人说是睹物思人,写给故去的妻子王氏的悼亡诗;也有人认为中间四句诗可与瑟的适、怨、清、和四种声情相合,从而推断为描写音乐的咏物诗;此外还有影射政治、自叙诗歌创作等许多种说法。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体而言,以“悼亡”和“自伤”说者为多。
诗运用象征、隐喻的手法,创造性地发展了传统的“比兴”方法。“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想象一下:绘有花纹的美丽如锦的瑟有五十根弦,诗人也一边在感慨快到五十岁了,一弦一柱都唤起了他对逝水流年的喜悦追忆,暗示自己才华出众而年华流逝。
《书愤》知识点
课文详解
书愤 〔宋代〕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自己当年曾以万里长城来自我期许,到如今鬓发已渐渐变白,盼恢复都城已成空谈。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2、课下注释
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书:写。
早岁:早年,年轻时。那:即“哪”。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气,气概。
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瓜洲:在今江苏邗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
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
名世:名传后世。
堪:能够。
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
3、创作背景
公元1186年(宋孝宗淳熙十三年)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一,这已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想到山河破碎,国家动荡,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4、赏析
诗的开头写的是年青时的认识和志向。“哪知世事艰”,即不知道世事的艰难。事实上要恢复中原,就会受到投降派的阻饶、破坏。因此,一个“艰”字就饱含着对朝廷屈辱投降的激愤,也包含着报国无门的无奈。然而,在那时,诗人渴望恢复中原的豪气却像山一样。这一比喻非常奇特而贴切,可以从山之高联想到豪气万丈,壮志凌云,也可以从山之凝重、不可动摇,联想到坚忍不拔,无可动摇之志。这便是诗人年轻时的写照。接着两句便是对抗金英雄的追思,其中虽无一个动词出现,但在读者面前就呈现着激烈的战斗场面,表现出高昂的战斗情绪,极有鼓舞人心的作用。诗人通过今昔之对比,从而突出了对现实状况的不满,隐含着一种愤懑的情绪。南朝宋时的名将檀道济自比为万里长城,唐朝名将李勣也被唐太宗比为长城,因而诗人要效法他们的精神,以“塞上长城”自比,以为能成为一个抗敌的英雄。然而,壮志未酬,已生华发,这是以沉痛的笔调,抒发了对苟安而不思抗金的投降派的极度愤慨。最后,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叹息南宋朝廷中就没有一个可以与之相比之人,用以表明对朝廷不思恢复中原的气愤。
二、专项练习
《锦瑟》《书愤》复习训练
一、单选题
1.对《锦瑟》一诗中四个典故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 “沧海月明珠有泪”。月明之夜,沧海之间,鲛人泣泪,颗颗成珠。珠似水中明月月本天上明珠。这一典故表达了诗人凄寒孤寂而又十分感伤的情怀。
B. “望帝春心托杜鹃”古代蜀君杜宇,国亡身死,魂化为杜鹃,啼声凄婉,这一典故表达了诗人如杜鹃鸟送春归般的哀怨之情。
C. “庄生晓梦迷蝴蝶”庄周梦蝶,梦醒之后,自己依然是自己,可蝴蝶却不知何往。“迷”是痴迷的意思,这一典故表达了对美好境界的痴迷。
D. “蓝田日暖玉生烟”蓝田,产玉之山,在日光照耀下,蕴藏于其中的玉气冉冉上升,远察如在,近观却无。这一典故表达了对一美好事物的渺茫难即的惋惜之情。
2.李商隐的《锦瑟》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中的“五十弦”并非实指,作者只是借锦瑟的弦之多来遣词达意而已。
B. 颔联中诗人用“望帝啼鹃”的典故来表达对春天来临的向往,充满了欢快、喜悦之情。
C. 颈联“蓝田日暖”和“沧海月明”对仗,造成强烈的对比。诗人以为阴阳冷暖、美玉明珠,虽然境界不同,但怅恨是一样的。
D. 尾联明确提出: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限怅恨,即在当时,
3.对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含义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一弦一柱思华年 华年:青春年华,这里指一生
B. 锦瑟无端五十弦 无端: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
C. 他生未卜此生休 卜:预测
D. 空闻虎旅传宵柝 虎旅:勇猛善战的军队,这里指敌军
二、诗歌鉴赏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锦 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中的“五十弦”并非实指,作者只是借锦瑟的弦之多来遣词达意而已。
B. 颔联中诗人用“望帝啼鹃”的典故来表达对春天来临的向往,充满了欢快、喜悦之情。
C. 颈联“沧海月明”和“蓝田日暖”对仗,形成强烈的对比。诗人认为阴阳冷暖、美玉珍珠,虽然境界不同,但怅恨是一样的。
D. 尾联明确提出: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限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怅惘了。以多层曲折来说明那种怅惘的痛苦心情。
(2).“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①(其二)
李商隐
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
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
万里重阴非旧圃,一年生意属流尘。
前溪舞罢君回顾② , 并觉今朝粉态新。
[注]①回中:古地名。此诗作于唐文宗开成三年,这年因有人作祟,诗人应博学宏词科不第,离开京都。②前溪:南朝教习音乐的地方。此句用人的舞态描摹花之飘零。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中,诗人将石榴花拿来作比:请不要嘲笑石榴花开赶不上春天,牡丹虽然在春季怒放,却“先期零落”,更使人愁。
B. 颔联以动衬静,诗人着重描写了牡丹为雨所败的景象:写急雨击花像玉盘上泪珠飞溅,又像急奏的锦瑟繁弦促柱。“伤心”“破梦”既是写花,也是诗人自叹。
C. 颈联中,诗人描写环境的险恶与花败后的情景:万里长空,阴云密布,天气恶劣,已非当年旧圃之环境:花瓣委地,一年的美好生机早付与污泥流尘。
D. 尾联中,“并觉今朝粉态新”,他日牡丹落尽时,回想今朝雨中粉态,更觉其鲜艳动人。此联暗示将来之厄运更甚于今日,前途黯淡之感更加深沉。
(2).本诗中的“锦瑟”意象有何作用?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简析。
6.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①(之二)
李商隐
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
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
万里重阴非旧圃,一年生意属流尘。
前溪舞罢君回顾② , 并觉今朝粉态新。
【注】①回中:在今甘肃固原县。此诗作于唐文宗开成三年(838),这年因有人作祟,诗人应博学宏词科不第,从京都回到泾源节度使王茂元幕中。②“前溪”句:前溪是南朝教习音乐的地方,江南声伎多出于此。此句用人的舞态描摹花之飘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首联,诗人将石榴花拿来作比:请不要嘲笑石榴花开赶不上春天,牡丹虽然在春季怒放,它“先期凋落”更使人愁。
B. 颔联,诗人直接描绘眼前的残败景象,由暴雨惊梦想到牡丹的凋谢,使人惨不忍睹。“伤心”“破梦”均就牡丹言,而牡丹之伤心破梦亦即作者之情怀遭遇。
C. 颈联,诗人写环境与花败后情景,万里长空,阴云密布,气候恶劣,已非当年曲江旧圃之环境;花落委地,一年的美好生机,早付与污泥流尘。
D. 尾联,“前溪舞”一典的运用,拓出了一番新境,“并觉今朝粉态新”,他日雨过,牡丹落尽,回想今朝,雨中粉态,尚觉新艳动人,言外之意诗人对未来前途充满信心。
E. 本诗借牡丹寄慨身世,把自己的感受和情绪融进物中,物我一体。把感伤情绪注入朦胧瑰丽的诗境,用哀婉的情调、美丽的形象和词采,写出了自己的心境和感受。
(2)与李商隐的另一首诗《锦瑟》相比,本诗“锦瑟”意象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诗歌颔联描写宋金两国交兵的战争场面。
B. “塞上长城”引用了南朝宋时名将檀道济的典故。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出师一表真名世”引用了三国时刘备的典故。
C. 本诗围绕“愤”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无私报国但抑郁不得志的强烈愤慨。
D. 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2)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
8.阅读
书愤(其一)
陆 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①久,忧愤张巡嚼齿②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①苏武餐毡:苏武厄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②张巡嚼齿:唐安史之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后城破被俘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齿吞舌,不屈而死。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白发萧萧”表示诗人年华老去,却只能“卧泽中”,一个“卧”字形象写出诗人闲处家中的情形。
B.颔联上句一个“久”字写出困厄的时间之长,下句一个“空”字突出了殊死抗敌的悲壮。
C.颔联引用苏武和张巡两个著名忠君爱国者的典故,意在表明自己的抗金报国之心天地可鉴,至死不改。
D.颈联实写春雨中春草茂盛的上林苑和夜月下残垣断壁的洛阳宫,营造出一种生机盎然的氛围。
(2).“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是陆游的另一首《书愤》的尾联,请比较这两首诗的尾联在抒情方法和抒发情感的不同。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习题
书愤
宋·陆游
山河自古有乖分,京洛腥膻实未闻。
剧盗曾从宗父①命,遗民犹望岳家军。
上天悔祸终平虏,公道何人肯散群?
白首自知疏报国,尚凭精意祝炉熏。
【注释】①宗父:宗泽,南宋抗金名将,多次上书力主收复中原,未被采纳。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是说国家的分裂自古有之,但是外族入侵京城充满血腥的景象前所未闻,写出了战祸的惨烈。
B.颔联中“遗民”指金人统治下的汉族百姓,陆游有诗“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C.颈联大意为:上天后悔兴起这场祸乱,有一天终会驱除敌虏,谁又忍心让百姓离散呢?
D.尾联“祝炉熏”,诗人凭“炉熏”而“祝”,焚香祷告,表现出诗人因报囯无门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2)诗歌题为“书愤”,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为何而“愤”。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是一项( )
A.全诗紧扣一“愤”字,前半部分叙述早年收复失地的壮志,后者感叹时不再来,壮志难酬。
B.诗人开篇自问,“那知”一词隐含着对年轻时候不知世事艰难的自责,话语中多郁愤之情。
C.颈联写诗人揽镜自照,却见衰鬓先斑,皓首幡皤,其壮志未成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
D.《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风格高健,显然得力于李白。
(2)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本诗哪两句诗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
11.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蜀相》与《书愤》在歌颂诸葛亮、抒发个人感情方面各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事艰”指诗人抗金复国之路无比艰难,不断受到投降派的阻挠、破坏。
B.颔联用典,写辉煌的战斗生活,有力地烘托了诗人“气如山”的英雄气魄。
C.后两联诗人以历史人物自喻,既可见其大志,也使情感的表达更含蓄委婉。
D.本诗紧扣“愤”字叙叹,情绪有起有伏,基调苍凉沉郁,很有感人的力量。
(2)本诗对比手法的运用很突出,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其作用。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感愤①
陆游
今皇神武是周宣② , 谁赋南征北伐篇?
四海一家天历数,两河百郡宋山川。
诸公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
京洛③雪消春又动,永昌陵④上草芊芊。
【注释】①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十年冬,时年59岁的陆游已退居于山阴家中。②周宣:即西周周宣王,他任用贤臣仲山甫等人讨伐周边部族,使衰落的周王室权威得到恢复。③京洛:指北宋都城汴京和洛阳。④永昌陵:指宋太祖赵匡胤陵墓,在今河南省巩义市。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题目可知本诗为感怀诗,诗人表达自己对国家政事的看法,抒发浓郁深沉的感慨。
B.首联诗人把宋孝宗比作周宣王,赞美皇帝神武,只是遗憾当朝缺乏能征善战的贤臣。
C.颔联写四海之内百郡山川为宋土,这是天命所在,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统一的信心与期待。
D.颈联写当权的大臣们拘守“合约”、不愿北伐,有志报国之士宏愿落空、虚度年华。
(2)本诗和陆游的《书愤》,两首诗尾联所运用的手法、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 C
【解析】C项“迷”是迷惘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段意思的理解,要求学生在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具体语境仔细辨别。
2.【答案】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李商隐的《锦瑟》赏析。B项中诗人笔下美丽而凄凉的杜鹃已升华为诗人悲苦的心灵,借此典故,似乎表明了诗人对“华年”的一往情深,即无论是不是梦,他都不会让自己的“春心”自生自灭,即使死去,也要像望帝那样借杜鹃的啼声唱出自己的悲哀。因此此联诗人用“望帝啼鹃”的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悲哀之情。
3.【答案】 A
【解析】A项,“这里指一生”分析错误。“一弦一柱思华年”意思是:一弦一柱都叫我追忆青春年华。“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想象一下:绘有花纹的美丽如锦的瑟有五十根弦,诗人也一边在感慨快到五十岁了,一弦一柱都唤起了他对逝水流年的喜悦追忆,暗示自己才华出众而年华流逝。故选A。
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
【答案】
(1).B
(2).示例:明亮月光,晶莹珍珠,鲛人眼泪,三者浑然一体,难以分辨,更显出作者心中之凄婉。日暖蓝田,只在春和景明时,远看丝丝青烟自玉上升起,可望而不可及。这种无奈,更加透彻。这一联写出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执著爱慕,渲染出一种朦胧缥缈的意境,烘托出哀怨感伤的情怀。(意思答对即可得分)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答案】
(1).B
(2).作用:《锦瑟》中,锦瑟是核心意象,诗人以此来寄托情怀;此诗中的锦瑟并非核心意象,诗人只是把雨打牡丹之声喻为锦瑟奏出的急促音符,以此来渲染风雨摧残娇花的气氛。
情感:《锦瑟》中,锦瑟蕴含着诗人对美好年华逝去的伤感之情;此诗中锦瑟蕴含着诗人对牡丹的怜惜,对自己仕途不顺的哀叹。
【解析】
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该题型做题前要整体感知读懂诗歌,根据诗歌的注解,所选意象以及诗歌的情感语句即可把握诗歌主旨情感。在整体感知基础上,把选项带入诗歌语境即可判断。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 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
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思想情感,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因而做该种题型首先要读懂诗歌情感,在诗歌情感的主导下理解意象与景物描写与诗人情感的关系,分点作答。
【答案】
(1)B,D
(2)①《锦瑟》诗中,锦瑟既是诗人年华易逝兴感的凭借,又是诗人不幸身世的象征;②本诗的锦瑟,主要是渲染气氛,营造萧萧风雨阵阵袭来,好似锦瑟哀弦惊梦的意境,为下文抒情张本。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B项,“诗人直接描绘眼前的残败景象”错误,诗人用“玉盘”“锦瑟”等典故渲染风雨摧残娇花的气氛,而没有对眼前的残败景象作直接描绘;D项,“言外之意诗人对未来前途充满信心”错误,应该是“言外之意是今天的零落还不算什么,他年的摧残将远甚于今日。暗示将来之厄运更甚于今日,前途黯淡之感更加深沉”。故选BD。
题干是“与李商隐的另一首诗《锦瑟》相比,本诗‘锦瑟’意象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诗歌比较鉴赏能力。比较鉴赏,答题时,要看清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对诗歌进行比较,指出异同。本题要求指出本诗与李商隐另一首诗《锦瑟》中意象“锦瑟”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锦瑟》诗中,诗人年华易逝的兴感因睹锦瑟之形(五十弦),闻锦瑟之声(弦弦柱柱所发的悲声)而生。所以下句“一弦一柱思华年”,既摹写锦瑟所奏的迷幻、哀怨、清幽、缥缈的音乐意境,又借助于描摹音乐意境的象征性图景对年华所历所感作概括而形象的反映。关键在于“年华”二字,意为聆锦瑟之繁弦,思华年之往事,音繁而绪乱,怅惘以难言。
本诗颔联两句紧承首联,进一步描绘赏花人与落花的情牵意连:那点点水珠滴满花冠,如同泪洒玉盘,令人伤感;那萧萧风雨阵阵袭来,好似锦瑟哀弦,惊人睡梦。颔联无限怜惜的哀叹就由此而生:衰红满地的园圃笼罩着重重阴霾,今非昔比,一年一年的蓬勃生机化为尘埃,万事皆空。
【答案】
(1)B
(2)作者的情感态度:①作者渴望报国、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及自己壮志未酬。②却年事已高的悲愤沉痛。③尾联诗人以诸葛亮自况(同病相怜型)诸葛亮在《后出师表》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艺术手法:①这首诗对比手法的运用成功,富有表现力,如:昔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等对比。②用典,诸葛亮的回顾。
【解析】
B项“刘备的典故”分析错误。“出师一表真名世”引用的是三国时诸葛亮的典故。故选B。
(2)本题三问,前两问可结合分析,都是问情感,抓住“愤”即“愤恨、悲愤”之意,在分析情感时要围绕“愤”,分析“愤”的原因,可逐句分析。第三问是问手法,要求分析表达“悲愤”情感的手法。而不是整首诗所用的艺术手法。主要运用了对比和用典的手法。“书愤”的“书”做动词,书写。标题意为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
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半叙述早年决心收复失地的壮志雄心,后半感叹时不再来,壮志难酬。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大有气魄。诗人未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几多郁愤。“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如泣血。
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楼船”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满是悲怆。这一结局,非诗人不尽志所致,非诗人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人,世事磨人。
作者有心而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
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答案】
(1).D
(2).《书愤(其一)》“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是直接抒情;人虽年迈,但是报国的壮志却未老去,即使马革裹尸也当为鬼中之雄,表达自己即使年迈却依然壮心不已,渴望抗击金人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情感。《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借用诸葛亮的典故,是间接抒情;诸葛坚持北伐,《出师表》名满天宇,千载之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表达了作者对当朝得志的主和派庸碌苟安,无人像诸葛亮那样力主北伐的嘲讽和愤怒(学生如答出希望效法诸葛亮北伐,报效祖国亦可)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实写”“生机盎然的氛围”错,颈联运用想象虚写上林苑和洛阳宫,借长安洛阳两座古都的荒凉来喻指沦陷的北宋都城汴京。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诗尾联“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意思是,我的壮心并没有同年岁一起衰老消亡,纵然死了我也能做鬼中雄杰英明流芳。此句抓住“壮心”“鬼雄”来理解诗人的报国之志,直抒胸臆,语气激昂,情绪悲壮,抒发自己的渴望建功立业的一片忠心。
《书愤》的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 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尾联以诸葛亮自比,诗人用典抒情,诸葛坚持北伐,千载而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起。(或者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答案】
(1)D
(2)①国家破碎,山河分裂,外族入侵,战祸惨烈,百姓遭殃;
②统治者昏庸,纵有宗父和岳飞那样的抗金名将,却未能顺应民意,收复失地;
③自己虽有报国的精神意志,却年老体衰,力不从心。
【解析】
(1)D项,“消极情绪”错误。尾联诗人虽年老体衰,但尚凭精意为国家前途命运担忧,不能说是消极情绪。故选D。
(2)本题要求分析诗人为何而“愤”,需要结合题目、作者、注释和关键诗句理解。首先分析题目“书愤”,可见本诗表达的主旨情感就是“愤”;再分析作者,作者陆游是一位爱国诗人,一生致力于抗金、报国;再分析关键句“山河自古有乖分”,指南宋进兵入侵,国家分裂的现状;“京洛腥膻实未闻”表现了战祸惨烈;“宗父”“岳家军”的典故表现统治者的昏庸;“白首自知疏报国”抒写诗人暮年空有报国之志;“尚凭精意祝炉熏”表达诗人为国家前途命运而担忧。据此分析即可。
【答案】
(1)D
(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作者采用列锦手法,两句用六个名词简洁却巧妙地写出了战斗的情形和作者想抗金杀敌的心情: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两次胜利的战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解析】
(1)D 项,错在“显然得力于李白”这个地方。陆游以《书愤》为代表的爱国诗篇,大都感情沉郁,气韵浑厚,风格高健,涌动着壮志难酬的情怀,这显然得力于诗风沉郁顿挫,情感多忧国忧民的杜甫,而不是得力于超凡脱俗、飘逸不群的李白。故选D。
(2)本诗颔联“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一特点。抓住“豪丽”二字理解文章诗句,可知“楼船”“铁马”等词语概括了战斗中壮丽的场面,表现了火热的战斗生活。因为颔联集中描写宋军在镇江、南郑两地英勇抗金的战斗情景。“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这形象地表明了作者的理想——渴望北伐,恢复中原,向往火热的战斗生活。
【答案】
歌颂功绩:《蜀相》侧重于歌颂诸葛亮的忠诚,以及壮志未酬的寂寥;《书愤》则注重诸葛亮的北伐,特别是出师表中表现出的北伐的强烈愿望。
抒发感情:《蜀相》主要抒发了“出师未捷身先死”,壮志未酬,英雄扼腕的惋惜,以及“三顾频繁”“两朝开济”的忠义;《书愤》则借歌颂诸葛亮上表北伐的业绩来反衬自己不能收复失地的郁闷与悲哀,和对收复沦陷河山的渴望。
【解析】
歌咏诸葛亮功绩方面:《蜀相》着重诸葛亮的“功盖三分国”,“天下计”、“老臣心”;“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
“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先主病笃,谓亮曰:“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书愤》着重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现出的精神品格,“出师一表真名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诗人以此自勉的精神。
抒发个人感情方面:①《蜀相》是杜甫晚年之作,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抒发了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和自己不得重用、壮志未酬的痛苦。“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追慕、敬仰之情。“丞相”:不称“蜀相”,亲切。“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柏森森”:自为问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同时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惋惜之情、壮志未酬之感。“出师未捷身先死”:诸葛亮是一个功业未竟的失败的英雄,往往悲剧的英雄故事更能引起人们的叹惋之情。“长使”:这二字极大地扩充了感染的范围,不仅把普天之下的,而且把千百年后的所有有志未遂的英雄人物全都包括在内,使他们产生强烈的震动与共鸣,而不能不为之同声一哭。
壮志未酬的痛苦:(知人论世,关注作者生平以及诗作的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他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在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之后,他的政治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同时感慨万千,一代蜀相诸葛亮有丰功伟绩,却也出师未捷身先死;自己要“致君尧舜上”,可是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只好寓居成都,壮志难酬。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借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忧国忧民的心志。②《书愤》中陆游则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征复国,建立功业。表达了收复失地的壮志,抒发了壮志未酬、功业未成的愤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除了这首诗,陆游还在不少诗中述及诸葛亮及其《出师表》,称颂诸葛亮的出师北伐。《出师》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游诸葛武侯书台》)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秋感》)陆游喜欢写诸葛亮的原因:南宋王朝一直在金人的侵略下苟延残喘,处于存亡危机之境。陆游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一生以抗金复国、建功立业为己任。而诸葛亮又为蜀汉丞相,“功盖三分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然最为陆游所钦慕,陆游也往往以诸葛亮自况,所以喜欢写吟咏诸葛亮的诗。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答案】
(1)B
(2)①昔日的浩气壮举与今日的年迈衰颓对比,感慨岁月无情,壮志难酬;②诸葛亮的积极进取与当今权臣的苟且误国对比,表现作者怀古伤今的悲愤与无奈。
【解析】
(1)B项没有用典,是诗人对自己过去的回忆。“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上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下句指此。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故选B。
(2)本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对比,对比出多少郁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是追述25年前的两次抗金胜仗。“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写出了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与两次抗金胜仗时的豪迈形成对比。
【答案】
(1)B
(2)本诗尾联运用了寓情于景(象征)手法,表达了重振太祖雄风、收复中原的坚定信念。《书愤》尾联以诸葛亮自比,追慕先贤的业绩,表达诗人恢复中原之志无法实现的悲愤。
【解析】
(1)B项,“赞美皇帝神武”错误。首联两句的意思是,希望孝宗皇帝能像周宣王一样任用贤才北伐,从而收复中原。不是赞美皇帝。故选B。
(2)本诗尾联的意思是,北宋都城汴京和洛阳冰雪消融,春意萌发,宋太祖陵墓上的草茂盛的生长。运用了寓情于景(象征)手法,大地回春,雪消草长,春草的茂盛象征着生机,表达了重振太祖雄风、收复中原的坚定信念。《书愤》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意思是,诸葛亮的《出师表》名传后世,千年以来,无人可与相提并论。尾联以诸葛亮自比,追慕先贤的业绩,表达诗人恢复中原之志无法实现的悲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