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课件(23张PPT 内嵌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下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课件(23张PPT 内嵌视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04 07:29: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1959年7月,毛泽东决定:“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准备用8年时间把原子弹造出来。”
一、东方巨响
1959年正是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为何如此困难,还要造原子弹?
陈毅
”即使当了裤子,也要把原子弹搞出来”
一、东方巨响
材料1:有些外国人幸灾乐祸地断言:中国的核工业已遭到“毁灭性打击”,中国核工业已“处于技术真空状态”,中国“二十年也搞不出原子弹来”。——刘杰:《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决策者和组织者》
材料2:六十年代初,国际形势异常尖锐复杂。帝国主义国家依仗手里掌握的核武器,推行核讹诈政策,动辄便以原子弹作威胁。人类和平时刻处在核战争的威胁中。
霸权主义的核讹诈和核威胁
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蔑视
材料3:毛泽东说我们今天要比昨天更强大,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们要不受别人的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房兵《大国重器:核武器》
1.原因
为抵制帝国主义的威胁和讹诈,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增强国防实力,提高国际地位,维护世界和平。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大量炸药起爆,能量向内挤压,产生高温、高压
爆炸力挤压核燃料产生裂变,爆发大量能量
一、东方巨响
从高空观看核爆炸
原子弹爆炸,解放军官兵欢呼雀跃
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成功。从此,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一、东方巨响
陈士祥(时任东方红一号卫星总装厂科研人员):当时对质量很重视的。我们提出来,每拧一个螺丝钉,每焊一个焊线,都要让毛主席放心。
尹长林(时任东方红一号卫星总装厂管理人员):一个工人半夜了又回到这个车间。他说,不行,我想起来一个垫片可能没拧紧,我得看看去。
刘福余(时任东方红一号卫星总装厂工人):我们经常讲,保护我们的卫星,像保护我们的眼睛一样。
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一、东方巨响
一、东方巨响
材料4:“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邓小平
根据材料总结“两弹一星”的影响?
材料5:我国在物质技术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成功地研制出“两弹一星”,为我们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广大科研工作者培育和发扬的“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活生生的体现,是中国人民在20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江泽民
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发扬“两弹一星”的精神品质
“两弹元勋”邓稼先
从青少年时代就有了科技强国的夙愿。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读理论物理,不到两年便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谢绝了恩师的挽留,毅然回国。
1958年开始主持核弹研究。在飞沙走石的戈壁,经过8年的艰苦奋战,终于研制成功原子弹和氢弹。
邓稼先一生从事原子弹研究,积劳成疾,身患癌症,于1986年逝世。
“两弹一星”代表人物
钱学森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试验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1999年,神州一号无人飞船完成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飞天之旅。
2003年,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二、追梦苍穹
二、追梦苍穹
空间站建设
登月工程
二、追梦苍穹
2016年10月19日3时31分,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这是天宫二号自9月15日发射入轨以来,与神舟飞船开展的首次交会对接。宇航员在太空驻留时间将首次长达30天
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的交会对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包含一系列的步骤,要让两个8吨多的“大家伙”在每秒7.9公里左右的飞行速度下完美对接在一起,这个过程仿佛就是在太空中穿针引线。
二、追梦苍穹
2021年6月,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与天和核心舱完成交会对接,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神州一号
神州五号
神州七号
神州十一号
无人飞船
载人飞船
太空漫步
空间对接
1999
2003
2008
2016
航天技术取得辉煌成就
三、东方“稻神”
1973年, 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它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成果
意义
三、东方“稻神”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 chóu ),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 shū)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2004年感动中国“颁奖词”
四、青蒿济世
四、青蒿济世
屠呦呦在实验室工作
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四、青蒿济世
五、文化事业的发展
1.“双百”方针的提出,使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的景象。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成果丰富。
毛主席题词
五、文化事业的发展
进入新时代,我国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青年一代更加积极向上,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