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说“木叶”
基础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那末,请看济南吧。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了。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①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变动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一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合着彩色,轻轻地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像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儿凉风,正和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山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看山顶上那个塔!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比拟、比喻、夸张 B.比拟、比喻、排比
C.对偶、借代、排比 D.对偶、借代、夸张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山脚是镶着一层层的黄色、灰色、绿色、藕荷色等各色条子的。”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①__________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地发挥创造性,②____________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
A.
B.
C.
D.
5.古代诗歌中有许多如“木叶”与“落叶”一样耐人寻味的意象,不同的意象可以营造不同的意境。根据本课所学知识,在下面的两组意象中任选一组,通过描写营造所对应的意境。100字左右。
第一组:明月 杨柳 杜鹃 ——凄婉 哀伤
第二组:落日 大江 远山 ——雄浑 壮丽
选择第______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板桥”就是木板桥,却比“木桥”更有诗味儿。刘禹锡《杨柳枝》:“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板桥”这个词也有一种特殊的情意,换成“木桥”就索然无味了。请试作分析,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巩固提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说凉州
林 庚
王之涣的《凉州词》里写了“黄河”和“孤城”,这曾引起过疑问,因为凉州城(今武威县城)离黄河还远,两者为什么会同在一起出现呢?最近又有人怀疑当时凉州所属是否有临近黄河的城。
凉州古来原是一个广泛的地区,并不是单指凉州城说的(当然凉州城也无妨称凉州),而且最早的凉州城也不在武威。两汉以来凉州本指当时陇右一带,《后汉书》卷三十三,凉州刺史部下,就列有陇西郡、武都郡、金城郡、武威郡、张掖郡、敦煌郡等,当时凉州刺史治陇城,在黄河以东,所以凉州原来就是横跨黄河的。据《后汉书》所载,陇西郡有城十一,武都郡有城七,金城郡有城十,武威郡有城十四……全部凉州所属总计约八十城,城不可谓不多。三国以后凉州移治武威,而唐代又以河西幕府为重镇,因分为河西、陇右两道,河西道设凉州都督府仍治武威。《唐书》凉州都督府、姑藏(即武威)条下,又载置有皋兰府、贺兰州等八州府。而《唐书》兰州条下则载:“贞观六年又督西盐州,十二年又督凉州。”兰州(即金城郡)是黄河边上的重镇,又是陇西与河西的通道,所以与凉州关系密切。凉州都督置皋兰府,这说明凉州东南郡是直达黄河边上的,在其东北部又置贺兰州,也是直临北部黄河西岸的,然则黄河西岸均属凉州府,岂非十分明显?这也就是所谓河西一带,而这里既设有州府,又岂能没有大小城堡,这是毋庸置疑的。
凉州一带说来即河西一带,而《凉州词》也就是泛写这一带边塞生活的歌词,它并不是专写凉州城的,唐人的许多《凉州词》都可以说明这个,虽然凉州城是凉州的中心,是河西幕府的所在地。至于唐诗中写这一带边塞时,其区域则往往更偏东些,首先陇西与河西就时常是分而不清,这是由于古凉州原是横跨黄河的,而陇西一带又是古凉州的中心,长久以来即在边塞诗中出现,形成一种传统的概念。如王维的《陇西行》写陇西而远到了凉州的酒泉郡,而耿津的《凉州词》歌凉州实际上是描写了陇西一带,然则唐代地理分区上虽划为陇右、河西两道,而陇西与凉州在人们传统的心目中则是近似的,陇西在河东,凉州在河西,诗人笔下的凉州因此并不是远离黄河的,薛逢的《凉州词》所以说“黄河九曲今归汉,塞外纵横战血流”。凉州与九曲黄河是同其命运的,又岂止是某处沾上点边而已。至于当时的某些城堡,则夸天可能不复存在。王之涣的诗大约是写在初入凉州境时,不禁会想象着整个凉州,因而提到玉门关,这仍是一个凉州的泛写。从诗中“一片孤城”的形容看来,城大约也不甚大,历史上不一定留下了记载,本身也不容易保存。究竟是哪一座城,这就难作具体的考证。但是《凉州词》之可以写黄河边上的风光景物以及城堡,则是无可怀疑的。(选自《唐诗综论》,有删改)
1.下列关于“凉州”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凉州在古代原本指的是一个包括凉州城在内的广泛的地区,最早的凉州城并不在武威,直到三国以后凉州才移治武威。
B.两汉以来凉州指的是当时的陇右一带,当时凉州刺史治陇城,在黄河以东,由此可见凉州原来专指黄河以东的地区。
C.从《后汉书》的记载来看,汉代凉州刺史下辖多个郡,每个郡又都有多座城,凉州所管辖的城总计约八十座,数量很多。
D.从《唐书》的记载来看,唐代凉州的东南部一直达到黄河边上,东北部直临北部黄河西岸,所以河西一带都属于凉州府。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唐代以河西幕府为重镇,把前代的凉州分为河西、陇右两道,河西道设凉州都督府仍治武威,置有皋兰府、贺兰州等八州府。
B.唐诗中写的河西边塞区域往往偏东,由于古凉州横跨黄河,陇西一带是古凉州的中心,所以唐诗中陇西与河西时常分而不清。
C.王维的《陇西行》和耿津的《凉州词》都是将凉州和陇西混在一起写的,薛逢的《凉州词》则说明凉州与黄河有着紧密的关系。
D.王之涣的《凉州词》大约是他初入凉州境时所作,词中描写的是凉州城的景象,据“一片孤城”的形容推测,凉州城不是很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兰州地处黄河边上,是连通陇西与河西的重镇,与凉州有密切的关系,唐代河西一带设有凉州府,那里肯定有一些大小城堡。
B.唐代凉州城是凉州的中心,是河西幕府的所在地,但唐人的许多《凉州词》并不是专写凉州城的,而是泛写河西一带边塞的。
C.虽然唐代地理分区上陇西和凉州分处河东和河西,但是它们在人们传统的心目中是近似的,诗人笔下的凉州并不是远离黄河的。
D.因为古代凉州的城堡数量太多,而且年代久远,所以现在难以具体考证出王之涣的《凉州词》里写到的“孤城”是哪一座城。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
张 伟
如果不是他去世的消息被媒体报道,林庚似乎已被人们遗忘了。今年中秋节的前两天,这位96岁的老人在睡梦中辞世,人们这才又记起早年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并称“清华四剑客”,后来又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的林庚先生。
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曾告诉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要去接触林庚,拜访林庚,因为这位老人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
这笔精神财富近20年来一直隐居在北京大学燕南园里。20世纪80年代,林庚从北大退休,便一直居住在这里。学生们偶尔从门口路过,能看到林庚先生正静坐在藤椅上,他的侧影清癯而安详。
这些学生再也听不到林庚讲课了。
据听过课的人们回忆,林庚讲课,有时身着白衬衣,吊带西裤;有时身着丝绸长衫。他腰板挺直,始终昂着头,大多时间垂着双手,平缓地讲着,讲到会心关键处,会举起右手,辅以一个有力的手势。他从不用讲稿,偶尔看看手中的卡片,但旁征博引,堂下鸦雀无声,仿佛连“停顿的片刻也显得意味深长”。
林庚退休之前,中文系特意为他安排了一堂“告别课”。尽管从1933年在清华大学给朱自清当助教开始,林庚已经执教半个世纪,但他的讲课题目还是几经更换才定下,讲课内容也斟酌再三,教案足足准备了一个多月。这一课,讲的是“什么是诗”。
讲课那天,他穿一身经过精心设计的黄色衣服,配黄皮鞋,头发一丝不乱。照钱理群的说法,“美得一上台就震住了大家”。然后,他款款讲来,滔滔不绝。但是,课后当钱理群送他回家,他一进门便倒下,大病一场。
晚年,燕南园里这位坐在藤椅上的老人,已经少问世事,不接受媒体访问,淡出公众视野。甚至,连那些从他门口路过的学生,有些也已经不知道他是谁了。“功利、名望,仿佛已经完全从先生的心里消失。”张鸣说。
隐居中的林庚,唯独在有人请他为学生讲课时绝不推辞。“对学生,对年轻人,林庚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感情和期待。”张鸣说。在他那间20多年毫无变化、简朴陈旧的客厅里,他面对来访的学生,很容易激动起来。阳光从东、南、西三面的窗户里洒进来,学生们“坐在他面前,甚至连敬仰的心都很难产生,他实在太随和,太真诚”。学生袁行霈回忆,他从不对学生耳提面命,疾言厉色,也不肯当面表扬,或者说些惯常的客套话。学生去看望他时,他起身迎接。离开时,又总是要送出大门,说声“谢谢”。
这位曾经的北平现代派诗人、后来的古典文学研究者,一生追慕的是“寒士文学”和“布衣感”。他推崇不在权贵面前低头,“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尘埃。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的骨气。他的学生袁行霈至今记得先生的一句话:“人走路要昂着头,我一生都是昂着头的。”
不过,“文革”中林庚曾被选调入“两校写作小组”。这段历史,成为有人指责林庚的罪名之一。但钱理群向记者转述,在一次为一本古书做注的讨论会上,江青曾送给林庚一枝花,托他“转交夫人”。林庚不卑不亢,接过花,随手放在桌上,没有任何受宠若惊的表情。“这起码说明林庚先生的态度。他是温和的,他不是激烈反抗型的文人,这与他的性格,一向相符。而他对政治里的事情,原本并不清楚。”钱理群说。他认为,此前和此后,林庚与政治再无半点瓜葛,可以作为一个证明。而林庚晚年的隐居,被钱理群看作“从根底上是自由的精神”。
“在做人上,他是成功的。”钱理群评论,“相比一些在世时被推上高位,被别人供奉的人,林庚的结局是最美的。”
“他并不显赫,社会上的人也许并不知道他是谁,然而学生却永远铭记。”钱理群说。这是作为一个老师,可以得到的最高评价。(选自《民国那些人》,有删改)
相关链接
(1)①钱理群:著名人文学者,鲁迅、周作人研究专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②张鸣:北大中文系教授,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副主任等职。③袁行霈:著名古典文学专家,曾任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
(2)一次,张鸣去拜访他(林庚),请教学问。两人正高谈阔论,忽然屋里响起一阵响亮的鸡叫,随后锣鼓声大响。张鸣大吃一惊,不知所措。林庚见了,在一旁得意地拍起手,哈哈大笑。原来那是儿孙们送给这位年过八旬老人的一件玩具,只要说话声音过大,就会自动发出声响。这是林庚十分喜爱的玩具。林庚还喜欢孩子们送给他的玩偶“悟
空”和“八戒”,特意挂在窗前,只要一碰,两个玩偶便手脚乱动。他还酷爱风筝,常到学校围墙外的空地放风筝。(选自《张鸣访谈录》)
4.林庚先生是“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下列对于“隐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林庚先生近20年来一直隐居在北大燕南园,少问世事,淡出公众视野。
B.林庚先生地位卑微,在他辞世的消息被报道后,才又被人记起当年的赫赫声名。
C.林庚先生具有“隐退者”的精神气质,看淡名利,超然物外,追求单纯的快乐。
D.林庚先生平易近人,性格谦和真诚,但面对权贵,不卑不亢,态度温和而不激烈。
5.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林庚先生早年名声很大,曾位列“清华四剑客”之中,后来又成为“北大中文四老”之一,但后来已被人们遗忘了。
B.林庚先生隐退后不再为学生们上课了,所以钱理群才会建议学生们去接触、拜访林先生,以期从他身上得到教益。
C.林庚在“文革”中曾被选调入“两校写作小组”,这段历史被人视为其污点,而从他对江青送花的态度看,他并非刻意参与到政治中。
D.林庚在做人上是成功的,相比一些被别人供奉的人,林庚的结局是最美的。暗含了林庚在学术上不及他人的意思。
6.钱理群说林庚“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请结合全文,说说这“精神财富”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础训练
1.答案 B
解析 “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合着彩色,轻轻地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运用了比拟;“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运用了比喻;“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运用了排比。
2.答案 (1)原文每个修饰成分都单独成小句,有强调作用,句子也更活泼;(2)原文表达出了感知过程,层次感更加明显;(3)原文表述与上下文语体一致,更口语化,描写亲切生动。
3.答案 (示例)①忽然又温暖一会儿 ②那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
4.答案 A
解析 B、D两项②句均为陈述语气,且语意同文段主旨有悖,由此可排除这两项。据①句后面阐述引文的意义,可推知应选A。
5.答案 (示例)第一组——孤独的河流在黑暗的夜中静静流淌。即将远行的人儿,驻足河岸,因了月光的牵引迈不开启程的脚步。他放眼四顾,只看见天上的明月洒下清冷的光芒,他知道月光深处是恣肆满溢的眷念。杨柳的青丝是无助的手臂,它挽得住春风,却挽不住杜鹃的悲啼,游子的忧伤。
第二组——大江在崇山峻岭中匍匐前行。在它的左岸,远山被落日的微光镀上了一层金黄,
燕雀噤若寒蝉,唯有雄鹰在苍茫的天地间翱翔。这个时节,塞外的野草疯狂生长,在阴山脚下,长城尽头,手执长缨的骑士,踏碎嗒嗒的马蹄,朝向大漠的深处,绝尘而去。
6.答案 (示例)虽然“木”与“板”表面上看,没有什么深刻含义上的区别,但是在运用中“板桥”就是木板桥,却比“木桥”更有诗味儿,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诗人一般用“板桥”来诠释“木桥”。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脍炙人口,极受称赞。作者仅用了几个名词,就生动地勾勒出一幅充满形、神、影、色美感的山村早春拂晓图,诗人用“板桥”而不用“木桥”,是因为“板桥”常给人以一种回忆而又亲切的感觉,“木桥”常给人以一种冰冷无情的印象,如果将“板桥”换成“木桥”就索然无味了。刘禹锡《杨柳枝》“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中也是如此。“木桥”读之生硬,意境乏味;而“板桥”却能表现出意境深远,格调高雅。诗歌语言的情韵义是由于诗人反复使用而逐渐涂上去的。这种情韵在诗里所起的作用,有时甚至比词语原有的意义更重要,它可以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和联想,使诗的含意更加丰富饱满。
巩固提高
1.答案 B
解析 B项缩小了范围。“凉州原来专指黄河以东的地区”不符合原文意思,原文是说“凉州原来就是横跨黄河的”。
2.答案 D
解析 D项根据原文“《凉州词》也就是泛写这一带边塞生活的歌词,它并不是专写凉州城的”以及“这仍是一个凉州的泛写”来看,“王之涣的《凉州词》”“描写的是凉州城的景象”错,“一片孤城”也不能说指的就是“凉州城”。
3.答案 D
解析 D项无中生有,强加因果。从原文看,现在难以具体考证出王之涣的《凉州词》里写
到的“孤城”是哪一座城,是因为“历史上不一定留下了记载,本身也不容易保存”,文中没有说是“因为古代凉州的城堡数量太多,而且年代久远”。
4.答案 B
解析 原文是说林庚地位不显赫,但并不是卑微。
5.答案 C
解析 A项原文是“林庚似乎已被人们遗忘了”。B项原文说“隐居中的林庚,唯独在有人请他为学生讲课时绝不推辞”,可见“隐退后不再为学生们上课了”表述错误;而且也不是钱理群让学生接触拜访林先生的原因。D项“林庚在学术上不及他人”无中生有。
6.答案 ①学识渊博,治学严谨。②不慕名利,淡泊处世。③待人热心,随和真诚。④面对权贵,不卑不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