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春》同步训练 2023—2024 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语文上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春》同步训练 2023—2024 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语文上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3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03 19:41: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春》 同步训练
2023—2024 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yūn)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B.舒活舒活筋骨,抖擞(sǒu)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
C.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bei)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D.有撑(chēng)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立的。
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风里带来些_____________泥土的气息,____________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____________空气里酝酿。
A.润湿的 混着 新翻的 B.混着 润湿的 新翻的
C.新翻的 润湿的 混着 D.新翻的 混着 润湿的
3.下面图片是对朱自清《春》一文“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一句中涉及对象的图片展示,其中与该句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图一 B.图二 C.图三 D.图四
4.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撑伞 傍晚 笼罩 花枝招展 B.静默 薄烟 脚步 抖擞精神
C.蓑笠 舒活 风筝 稀稀疏疏 D.睡醒 烘托 斜织 披衰戴笠
5.下列各句的修辞方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勤奋是烈火,烈火能点燃希望的灯塔;勤奋是灯塔,灯塔可以照亮前进的方向。(暗喻、顶真)
B.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拟人)
C.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比喻)
D.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反复、拟人)
6.阅读下面的文字,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A.从感彩看,“卖弄”为贬义词。
B.“呼朋引伴”是动词,“宛转”是形容词。
C.“上”是方位词,“这”是指示代词。
D.“牧童”“短笛"是名词。
7.下面一段话的顺序已被打乱,将其还原,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②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③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④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④②①③ D.③④②①
8.下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B.朗润(明朗润泽)
C.卖弄(向别人讨好)
D.宛转(形容歌声抑扬动听)
二、综合性学习
9. 2020春晚开场舞《春潮颂》“五彩缤纷人欢腾,扭起秧歌迎新春”拉开了新年的序曲;一声春雷,唤醒了万物:草儿绿了,杏花开了,燕子来了……同学们,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让我们一起走进春天吧!
(1)(春之别称)人们对春天的称呼特别多,根据你的积累,请写出两个。
(2)(春之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段节气歌中暗含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其中有一个既是节气又是传统节日,请你写出它的名称,并用一句话表达你对这一传统节日的理解。
(3)(春之诗词)在学校组织的校园诗词大会上,命题老师出示了下列两幅图片,请你为其配上恰当的描写春天的古诗词名句。
① ②
(4)(春之赞歌)朱自清在《春》中这样描写野花:“(野花)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请仿照该句的句式描写一种春天的事物。
10.煦煦风儿吹,翩翩燕子来,嫩嫩草儿绿,艳艳桃花开……这,是春的声音;这,是春的节奏;这,是春的色彩。亲爱的同学们,在这花儿美、蝶儿舞的美好季节里,让我们走进春天,一起去寻觅春天的踪迹吧!
(1)在诗人的笔下,春是最动人的,让人神往;春是充满情感的,让人留恋。请按要求写出相应的诗句。
①描写春花的诗句: , 。
②描写春草的诗句: , 。
③描写春风的诗句: , 。
④描写春雨的诗句: , 。
(2)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雪莱有一句名言: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请你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11.仔细读图,理解图意。如果只给图中的某一处着色,你选哪一处?用什么颜色?请阐述理由。(150字左右)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魔季
张晓风
①我沿着革坡往山上走,春草已经长得很浓了。唉,春天老是这样的,一开头,总惯于把自己藏在峭寒和细雨的后面。等真正一揭了纱,却又谦逊地为我们延来了长夏。
②山容已经不再是去秋的清瘦了,那白绒绒的芦花海也都退潮了。相思树是墨绿的,荷叶桐是浅绿的,新生的竹子是翠绿的,刚冒尖儿的小草是:黄绿的。还有那些老树的苍绿,以及藤萝植物的嫩绿,熙熙攘攘地挤满了一山。我慢慢走着,绿在我里,我在绿里。
③那边,清澈的山涧流着,许多浅紫、嫩黄的花瓣上下飘浮,像什么呢?我似乎曾经想画过这样一张画——只是,我为什么如此想画呢?是不是因为我的心底也正流着这样一带涧水呢?
④我们已把窗外的世界遗忘得太久了,我们总喜欢过着四面混凝土的生活。我们久已不能想象那些溪畔草地上执竿的牧羊人,以及他们仅避风雨的帐棚。我们同样也久已不能想象那些在垄亩间荷锄的庄稼人,以及他们只足容膝的茅屋。我们不知道脚心触到青草时的恬适,我们不晓得鼻腔遇到花香时的兴奋。真的,我们是怎么会疾驰得那么厉害的!
⑤忽然,走来一个小女孩。如果不是我曾看过她,在这样薄雾未散尽、阳光诡谲闪烁的时分,我真要把她当作,一个小精灵呢!她慢慢地走着,好一个小山居者,连步履也都出奇地舒缓了。她有一种天生的属于山野的纯朴气质,使我不自己地想逗她说几句话。
⑥“你怎么不上学呢?凯凯。”
⑦“老师说,今天不上学。”她慢条斯理地说,“老师说,今天是春天,不用上学。”
⑧啊,春天!噢!我想她说的该是春假,但这又是多么美的语误啊!春天我们该到另一所学校去念书的。去念一册册的山,一行行的水。去速记风的演讲,又数骤云的变化。春天春天,春天来的时候我们真该学一学鸟儿,站在最高的枝柯上,抖开翅膀来,晒晒我们潮湿已久的羽毛。
⑨那小小的红衣山居者好奇地望着我,稍微带着一些打趣的神情。
⑩我想跟她说些话,却又不知道该讲些什么。终于没有说——我想所有我能教她的,大概春天都已经教过她了。
慢慢地,她俯下身去,探手入溪。花瓣便从她的指间闲散地流开去,她的颊边忽然漾开一种奇异的微笑,简单的、欢欣的、却又是不可捉摸的笑。我又忍不住叫了她一声——我实在仍然怀疑她是笔记小说里的青衣小童。我轻轻地摸着她头上的蝴蝶结。
“凯凯。”
“嗯?”
“你在干什么?”
“我?”她踌躇了一下,茫然地说,“我没干什么呀!”
多色的花瓣仍然在多声的涧水中淌过,在她肥肥白白的小手旁边乱旋。忽然,她把手一握,小拳头里握着几片花瓣。她高兴地站起身来,将花瓣往小红裙里一兜,便哼着不成腔的调儿走开了。
我的心像是被什么击了一下,她是谁呢?是小凯凯吗?还是春花的精灵呢?抑或,是多年前那个我自己的重现呢?在江南的那个环山的小城里,不也住过一个穿红衣服的小女孩吗?在春天的时候她不是也爱坐在矮矮的断墙上,望着远远的蓝天而沉思吗?她不是也爱去采花吗?爬在树上,弄得满头满脸的都是乱扑扑的桃花瓣儿。等回到家,又总被母亲从衣领里抖出一大把柔柔嫩嫩的粉红。啊,那个孩子呢?那个躺在小溪边打滚,直揉得小裙子上全是草汁的孩子呢?她隐藏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啊,春天多叫入迷惘啊!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是谁负责管理这最初的一季呢?他想来应该是一种神奇的艺术家了,当他的神笔一挥,整个地球便美妙地缩小了,缩成了一束花球,缩成了一方小小的音乐匣子。他把光与色给了世界,把爱与笑给了人类。啊,春天,这样的魔季!
(选自《张晓风自选集》,有删改)
12.阅读全文,概括文中实写的两幅主要画面。
13.请为第②自然段中加点词(任选其一)写一段赏析性批注。
山容已经不再是去秋的清瘦了,那白绒绒的芦花海也都退潮了。
14.结合语境,理解第⑧自然段画线句中“另一所学校”的深刻含意。
春天我们该到另一所学校去念书的。
15.文章标题为“魔季”,为什么却被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一个小女孩?
16.第 自然段用了十个问号,可是读起来一点也不显得单调,反而别有韵味。仔细阅读这节文字,说说这样表达的作用,并分析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章,然后完成后面的问题。

朱自清
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②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③“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④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7.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选段中春草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花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春风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春雨的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
18.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①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
②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19.“闭上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一句中的“仿佛”能否删去?为什么?
20.文中“‘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句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是从什么感官角度来描绘春风?写出了春风的什么特点?
21.“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这句话的描写角度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2.在《春》一文中,作者在前面已经对春天的各种美景进行了全方位的描绘,为什么还要描绘一幅“迎春图”?
四、填空题
23.文学常识对对碰。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_________,号_________,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__、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_______________《背影》,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散文代表作有:《绿》《春》《荷塘月色》《背影》等。
24.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______)
(2)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______)
(3)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______)
(4)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______)
(5)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______)
参考答案
1.B
2.D
3.C
4.D
5.C
6.A
7.C
8.C
9.(1)(示例)三春、九春、芳春、阳春。
(2)清明。人们通过踏青、扫墓之类的活动祭祀祖先和英烈等,表达怀念、感恩之情。
(3)①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②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4)(示例)蝴蝶舞在花丛中,像花瓣,像树叶,还飘呀飘的。
10.(1)示例:①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②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③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④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示例:这句话饱含哲理,它告诉我们,在人生遇到挫折时,不要灰心丧气,要积极乐观,奋发向上,这样才能迎来人生的成功之日、胜利之时。
11.示例:我选旗杆上的国旗。使用红色。图中文字“2018”及“在废墟中站立起来的不只是倒塌的建筑”可知这是一幅纪念四川汶川“5·12大地震”的宣传画,整幅画面呈黑色,蕴含纪念之意,能够从废墟中站立起来,是因为背后有强大的祖国,国旗的颜色就是以红色为主。
12.(1)绿色的谷和清澈涧水里的花瓣。(2)我与小山居者凯凯相遇的画面。
13.“清瘦”这里用来形容去年的秋天,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天的山之萧瑟景象,从而反衬出春天山上的丰盛之美。“退潮”这里是写白绒绒的芦花海,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天时芦花繁茂和美丽,像白色的浪花一般,而到了春天,满山是绿色,通过这样的颜色对比,更加突出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
14.春天的时候我们人类应该到大自然中去学习。
15.(1)通过小女孩凯凯对春的反应和大自然景物的照应来衬托出春的美妙。(2)通过小女孩的话,自然引出作者的观点“春天我们该到另一所学校去念书的”。(3)小女孩的纯朴快乐就像春天一样美好。(4)小女孩的年纪就正处在人生中的春天。(5)小女孩让作者想起了自己小时候春天的故事。
16.(1)运用了多个疑问句和反问句。多个疑问句连用表现了作者联想的过程,构成了悬念,使读者被带领吸引着往下读,引出了下文写童年自己,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无比喜爱之情。(2)紧接着是几个反问句,回忆了童年对自己春天的生活,非常强烈地表达了对江南的怀念,对童年的追忆,对母亲的爱。(3)最后又是两个疑问句,表现了作者对童年不再的怅然若失之情。
17. 嫩嫩的,绿绿的(绵软软的) 百花齐放(百花争艳) 温暖、柔和 细、亮、密
18.①“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经悄然而出的情景和给作者带来的惊喜,这样写,赋予了小草人的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②一个“闹”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有声音,有动作,呈现出一派喧闹沸腾的热闹景象。
19.不能。这句话是从春花的甜味而联想到秋天香甜的果实,是虚写,如果删去“仿佛”,就变成春天的树上已经结满了果实,不符合实际。
20.运用了引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从触觉的角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
21.侧面描写,从视觉上写出了春雨滋润万物的特点。
22.由景及人,春到人欢,呼应开头的盼春。
23.佩弦 秋实 散文家 诗人 《欧游杂记》
24.(1)引用、比喻 (2)拟人 (3)比喻、拟人 (4)排比 (5)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