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20 写作(审题立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20 写作(审题立意)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03 21:45: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20 写作(审题立意)
审题是立意的前提,是对命题材料内涵的挖掘,对材料背后引导语的领会,对作文写作要求的理解;是审清命题材料的层次、关系、内涵、性质、情感、意图、褒贬,审清引导语对对象、情境、表现形式等层面的界定,审清写作要求对主题、文体、标题、字数等方面的规定。立意是审题的结果,是作文题目要求之下所要明确的看法和态度,是写好作文的先决条件。
一、多元思辨作文审题立意
(一)概念解读:
思辨是一种对人和事物进行多角度思考的活动。人和事物是具有复杂性的、多样性的、又是具有可能性的,这就为我们实现思辨性的目标提供了客观上的条件。高考作文的思辨性材料往往是具有“争议性”的,这里的“争议性”就是指站在哪个角度看都有一定的道理,"思辨
在表达上往往是以相对、相反的形式出现,如新与旧,得与失,拙与巧等等。
审题时,找到题目或材料中的"关系",才能在表达上实现思辨,准确立意。
(二)高考真题分析
2020·新I卷: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以疫情为背景,思考“距离“联系”两者间深层关联。
2020·全国I卷:在齐桓公、管仲和绝叔牙三人的对比分析中选择感触最深的一位来写,对比分析是多层关系主体的思考
2020年正式起步:2020年教育部命制的这两道作文题目,掀起了高考思辨作文热潮。
2021·新I卷:体育之强弱
2021·新II卷:逆锋起笔,藏而不露:中锋用笔,不偏不倚:停滞迂回,缓缓出头。
2021·甲卷:可为与有为
2021·乙卷:修身、矫思、立义
2021,北京卷:生不逢时、安分随时、生逢其时
2021,上海卷:时间沉淀与价值认可
2021·浙江卷:取与舍
2021年全面开花,4套为二元思辩,3套为三元思辩,材料引出的论题中有二元或三元关系。二元和三元之间以存在着一定逻辑关系;且论题都有带有强烈的思辨色彩。
2022·新I卷:本手、妙手、俗手
2022·新II卷:选择、创造、未来
2022·甲卷:移用、化用、独创
2022·乙卷:跨越、再跨越
2022·上海卷:发问与结论
2022年思辩变复杂,审题要求都提高一个层次,更侧重对三元关系思辨的考查。随着话题内容在广度上的拓展,多元解读,思辨能力极为关键。
回顾三年新高考作文之路,会发现新高考作文思辩风向非常明显,新高考作文命题二元关系或三元关系,或明显或隐秘的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始终像一根红线贯穿其间,而且审题难度在加大。这也体现了国家对于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高度重视。
(三)多元关系分类:
多元关系(即关键词或主要写作对象之间的关系)一般有:
1.依存关系。如:
2021年甲卷“可为与有为”,
“学与问”——“不能问者,学必不能进,不能学者,必不能有疑”
“学与思”——“学而不思则罔,思不学则殆”。
2.主次关系。如“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3.取舍/选择关系。如:
2022.02梅州市一检“其实我们涉身处世,常面临两条路径,一是抵抗力小的,一是抵抗力大的”
4.因果关系。如
2022年Ⅱ卷“选择、创造、未来”
5.发展/递进关系。如:
2022.03广东省一模“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2022年全国新高考I卷“本手、妙手、俗手”
2022年甲卷“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情境独创”
2022年乙卷“跨越,再跨越”
2021高考全国乙卷:“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
6.转化关系。如:
2021年新I 卷“体育之强弱”
7.对立统一关系。如:
2022.08金太阳联考“坚冰型与清水型人格”
2022.10五华县一检“敬畏与无畏”
(四)思辨三个着力点:概念内涵+逻辑关系+化虚为实
1.了解思辩话题各方概念的内涵,这是思辩的准入点;
2.在弄清概念内涵后,还要阐述多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体现出作文的思辨色彩;
3.在阐述过程中要结合社会现实生活,将道理说透彻,体现出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启示)。
例:(深圳市2023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冲浪是冲浪者站在冲浪板上驾驭海浪的水上运动,已被列为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在惊涛骇浪之上翱翔,需要具备以下条件:海浪够高够大,且在冲浪者可驾驭的范围内;冲浪板尺寸合适,能被冲浪者灵活操控;冲浪者有足够的勇气,也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时代的浪潮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好一名冲浪者?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着力点一:精准理解概念内涵
【关键能力】
考生审题时首先要抓住材料,结合材料语境理解话题内涵,然后跳出材料本身,发挥想象,延伸到其比喻义、象征义,联系社会和人生,参悟出其中所包含的处世哲理。
在两层或多层关系的辨证分析中,对概念内涵的理解是进行思辨的基础;找不到不同概念的本质区别,思辨就没有针对性,更没有深刻性可言。
可以这样说,材料是引子,任务为本真;材料是现象(自然、文化),任务是寓意(社会、人生);材料是形,任务是神;材料是“移过来”,任务是“说开去”。
(1)读材料
考生读完材料第一时间应该思考的是“冲浪”这一现象的本身具有什么内涵,材料中的关键句如下:
(1)海浪够高够大,且在冲浪者可驾驭的范围内;(要素一:海浪高且大,且可控。)
(2)冲浪板尺寸合适,能被冲浪者灵活操控;(要素二:冲浪板尺寸合适,能灵活操控。)
(3)冲浪者有足够的勇气,也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要素三:冲浪者有足够的勇气,良好的身体素质。)
(2)明任务
材料是作文话题的引子,是命题人为提出写作任务与要求而服务的。作文写什么?怎么写?过完材料第一关后,接下来就要细读作文任务要求。应试作文,特别是材料作文,“材料+任务”,两步一步也不能少。
本次作文,在给出作文材料后有以下提示语: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时代的浪潮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好一名冲浪者?
第一句交待时代大背景,第二句给出写作任务,回答新时代我们如何做好一名冲浪者的问题。
第一句: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
期。
解读:交代时代背景。有什么特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
第二句:在时代的浪潮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好一名冲浪者?
解读:给出写作任务。这句话给我们哪些信息?①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在时代的浪潮。时代——浪潮——海浪。对应冲浪三要素中的“海浪”,其本义之外的比喻义也就出来了,这个时代就是我们冲浪的浪潮,是我们表现自己的大舞台。②“我们”是谁?从考生来看,当然是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文章要有“我”“我们青年”的融入,要有时代、身份意识的明确体现。③“冲浪者”该如何理解?顺应代发展潮流,勇担使命,冲锋突破,奋勇向前。躺平是不行的吧。④ 作文写什么?回答如何在新代做一名冲浪者。大方向是回答如何去做的问题。
从这一任务来看,作文立德树人功能十分明显,“青年,时代,国家”的三角交叉关联十分明显。“时代背景,青年身份”,这一话题近期还是高考热点。作文任务紧密联系时政,坚持立德树人,引导青年人厚植家国情怀,勇担时代责任。
第三句: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最重要的信息是哪一条?“请结合材料”,你怎样理解结合材料?
文章的立意是从材料中得来的,不能脱离材料内涵立意。也就是立意受材料限制。
比如:从“冲浪者”这一要素而言,我们如何做好自己呢?我们立意时能不能自己泛泛去想,爱国主义,家国情怀,努力奋斗,要有吃苦精神,要有兴趣特长?
为什么不能?
材料中对冲浪者是怎样说的?
冲浪者有足够的勇气,也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要有勇气,不惧怕,要有良好的身体素材。这个素质还可以理解为专业技能、知识本领。
这就是结合材料来写。
再比如,如果我们作文时根本不提及材料中“冲浪”的内容,行不行?
不行。因为材料作文得有材料的引子和影子。
那么如何处理材料内容呢?
作文开头部分,可以引材料,得观点。高度概括作文材料内容,并由些拟写一句话,直陈中心论点。也可以不引用材料,直接说出材料的寓意。当然,在文章的主体部分,可以插入对冲浪的条件论述。注意,如果考生全篇作文没有一点作文材料的影子,那也不行,毕竟材料
作文,得要有材料的分析。因为作文要求十分明确:“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经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示例】冲浪者要翱翔海浪之上,不仅要有惊涛骇浪和合适冲浪板的协助,还须拥有高超冲浪技巧、强大的勇气和过硬的身体素质。时代如浪潮翻涌,新时代“弄潮儿”应修己身,借外物,抓机遇,练好“冲浪”真本领,实现民族大复兴。
(3)悟内涵
结合这一提示语,可以理解“海浪”的比喻义。然后借此再来思考“冲浪板”“冲浪者”的比喻义。如下图:
着力点二:理清多元逻辑关系
【关键能力】
思辩作文审题立意,要注意作文材料中呈现的思辩思辩双方(或三方)存在的逻辑关系;如果逻辑关系都不清楚,还谈什么思辩?了解各方的内涵,才能判断彼此间想了在一种什么样的逻辑关系,如对立关系、并列关系、层进关系或兼而有之。弄清思辩关系会让我们视野开阔,在构思行文时能抓住多方关系面,进行整体性构思,体现思辩色彩。
一、写什么?
在时代的浪潮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好一名冲浪者?
二、怎么写?
构思:三元关系,三者论述。先有浪,后有板,再有人。递进关系。同时浪和板是外部条件,人是主观因素。重在写人。
浪:外部环境,时代大潮,也是我们人生大舞台。如何做?迎挑战,抓机遇。
板:强身利器,个人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如何做?借外物,定好位。
人:锤炼勇毅品格,练就过硬本领。如何做?修己身,强本领。
参考立意
做一名有勇有谋的时代“冲浪者”
站在时代的浪尖起舞
练好“冲浪”本领,实现民族复兴
修己身,借外物,抓机遇,实现复兴梦
构思示例:
中心论点:练好“冲浪”真本领,实现民族大复兴
【关键能力】
材料作文,起于材料,但不止于材料。作文题目最后几乎都有“以上具有启示意义”“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这样的要求,很明显,作文就材料写材料是行不通的。由材料中的现象提出观点,然后以此生发开来,联系社会生活来谈这一观点的“生活化”理解感悟,对概念内涵尽量做出“落地性理解”,才是作文的要旨。考场优秀作文,50+向上走,在立意的精准和话题的深刻上是评分的等级标尺。
落实到此次作文,我们在三元三段的主体内容中,必然联系到以下的社会现实:一是这个时代是什么时代?浪高且大且体现在哪里?二是每位中国青年找到自己的冲浪板,你能列举谁的事例来证明?三是冲浪者所具备的“勇气+素质”,你又联想到谁?
真题分析
[例1](2021·上海卷)写作(70分)
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
你怎么看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五)审题立意训练七步
1.读材料,找准思辨话题(审题)
2.扣概念,深挖话题内涵(立意)
3.重思辨,要有主客轻重(构思)
4.明构思,搭好主体框架(构思)
5.有章法,写好主体段落(论证方法)
6.炼语言,更富有表现力(语言表达)
7.添素材,有力证明观点(作文素材)
例:【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训练】
下面的审题训练问题设计,需要老师提前备课,做足功夫。
第一步:读材料,找准思辨话题
画出题目材料中的关键句、关键词
1.关键句:①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
②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
2.关键词: 强与弱
【简评】对材料核心内容把握精准。不要小看这一步,如果在审题过程中抓不住材料中最
为关键的句子和词语,后面写作就会“一步下错,满盘皆输”。
第二步:扣概念,深挖话题内涵
根据你的理解,写出你对话题概念的理解,并用一句话表明你的中心观点。
1.概念理解: 表层上是体育的强与弱,也就是身体的强与弱;深层是由体育的强弱引申出更广泛的强弱之变,如:由体育锻炼写到生命意志的磨练,或写到人生思想的成长,或写到家国奋进的富强。
2.中心观点:(示例)①发扬体育精神,磨练顽强意志;②生命成长,当以强者面世;③国家富强,当有励精图治、自强不息的民话精神…………
【简评】立意精准。从话题概念理解,到话题立意观点表达,都合此次作文要求。
第三步:重思辨,要有主客轻重
1.话题涉及有哪两个或哪几个方面?
两方面:“强”与“弱”
2.话题的重点你偏向哪一方面?
重谈“强”,“弱”是论证“强”。
【简评】能考虑到话题是两个方面的内容:强与弱;能掌控话题的一个方面的偏重。
第四步:明构思,搭好主体框架
1.本次作文正式文行文,父采用的方式是:
A 层进式 (√) B 并列式( ) C 其他( )
2.请列出你的正文写作提纲(注意:正文至少要有三个主体段)
在横线上用一句话填写你每一层要表达的意思。
第一层:① (示例) 一谓身体之强。【身体健康,人生之福;体魄强健,强者之基。强者的第一重境界,肉体的强健是基石。这是自然境界。】
第二层: ②(示例) 二谓意志之强。【强者之谓,躯体乃为表面,意志方为深层。强者的第二重境界,肉体强健之上的意志顽强,是强者的硬度。这是社会境界。】
第三层: ③(示例) 三谓道德之强。【从对抗的力量上讲,仁者无敌,仁者才是真正的强者。强者的第三重境界,基于肉体之强、意志之强而攀升的道德之强,是在硬度上加有温度的最强内核。这是道德境界,也是最高境界。】
第四层: ④(示例) 无
【简评】能提练出“身体之强”“意志之强”“道德之强”三个分论点,分论点层层递进,
逻辑严密,全文纲举目张。
第五步:三、有章法,写好主体段落
微作文训练:请你拟写正文的某一段内容。
1.这一段话的结构层次:
①→ ②→ ③→ ④→ ⑤→
示例:
①→ 提出观点 ②→观点解读 ③→举例 ④→就例子结合观点分析 ⑤→ 总结拓展
【简评】段内构思文脉清晰,逻辑严密。
示例:二谓意志之强。//(观点)强者之谓,躯体乃为表面,意志方为深层。肉体强健之上的精神顽强,是强者的硬度。//(观点解读)“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事例)蚯蚓、蛇蟮在肉体上都无螃蟹之强,但螃蟹“弱”得连个窝都不会造,主要是内心躁没有顽强毅力。//(“事例+观点”解读)同理,一个人躯体强壮而意志虚弱,外强中干,那他还是一个字——弱!一个人躯体弱小但意志坚定,毅力顽强,那他配得上一个字——强!自古以来,再强的肉体终将化尘入土,“惟有强者留取名”。正所谓——“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总结论述,强化观点) (249字)
第六步:炼语言,更富有表现力
题目材料: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
体育锻炼能让一个人身体变强。请结合材料,发表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语言流畅,富有力度,兼顾文采,150以内。
示例:体育之效,首先表现在强身健体。明亮的双目,能助我们登高望远;强健的臂膀,能助我们搏风击浪;矫健的步伐,能让我们走向诗和远方。对于每一个人而言,有了健康才有可能赢得希望的一切。今天,体育课纳入中考,全民健身运动遍及社区和乡村,体育强国步步崛起……有健康,才有小康!(131字)
【简评】这段话语言表现有力度,有文采。首句直接表明观点。接下来扣住材料中“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进行发散思维,运用排比句,写出了体育的强身健体之效。结尾处回归现实,“有健康,才有小康!”知句收尾,“康”韵和谐,朗朗上口。
第七步:添素材,有力证明观点
1. 这次作文,配合你的观点,你准备运用哪些素材?含事实素材和理论素材,写出主要内容即可。
示例:材料中的句子,①“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② “不以强喜,不以弱悲”,
名言警句:③“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 毛泽东:④“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报刊:⑤“健康是1,事业、家庭、名誉、财富等就是1后面的0,人生圆满全系于1的稳固,民族昌盛、国家富强系于1的坚实。”(《人民日报》)
课文: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⑦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事例:⑧二战时的德国战斗力爆表,最终灭亡; 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⑩中方代表在诸多场合的硬气发声,完美诠释了什么叫精神之强!
【简评】全上面的列举的10个素材,不可谓不丰富。有直接引用材料,有名言警句,有课本素材,有报刊摘录,还有事例素材。这些素材一看,就知道其与本次作文主题高度契合,能有力佐证中心论点。
二、任务驱动型作文审题立意
是指为达到特定交际目的,针对某个话题、面向明确或潜在的读者进行的意义建构和书面交流。交际语境写作的原理就是:读者、目的、角色、话题等语境要素决定着语篇的内容和形式。
任务驱动型作文试题提供了明确的交际语境,将话题内容、作者身份、读者对象、写作目的、写作文体、语言风格等作为题目的“规定成分”出现,考查考生根据写作任务语境去设计写作主题、选择材料、选择材料的呈现方式(文体)和语言表达风格等的能力。
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是近年兴起的一种题型,又叫“交际语境类作文题”,主要出现在全国卷中。例如:
2020年全国Ⅰ卷,话题内容是对于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的感触,作者身份是学生,读者对象是同班师生,写作目的是在班级读书会上围绕前述关于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的材料展开讨论,写作文体是发言稿,语言风格要符合发言稿的特征。
2020年全国Ⅱ卷,主题是“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作者身份是中国青年代表,读者对象是“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与会人员,写作目的是准备在“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上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发表中文演讲,写作文体是演讲稿,语言风格要符合演讲稿的特征。
2020年全国Ⅲ卷,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作者身份是毕业前的高三学生,读者对象是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作目的是结合材料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写作文体是书信,语言风格要符合书信的特征。
2020年新高考Ⅱ卷,话题内容是“带你走近    ”,作者身份是电视节目《中华地名》的客串主持人,读者对象是《中华地名》现场观众和电视机前的观众,写作目的是准备客串主持电视节目《中华地名》,写作文体是主持词,语言风格要符合主持词的特征。
2019年,教育部考试中心指出,全国卷“三套试卷的作文试题对中学写作教学释放出强烈信号:写作要立足实际生活需求,强调实际应用,避免言之无物、大而无当”。这正是交际语境写作的核心要义。
(一)任务驱动型作文审题立意步骤
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的内容多突出“立德树人”理念,引领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备社会正能量。材料后的导语一般是“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对这样的材料可以分三步来审题立意。
第一步,分解材料,多向发散
对材料要学会分解,分解成一个个小个体后,多向发散。多向发散就是对分解出的每一则小材料从多方面发散思维,选择自己有感触的点,进行深入分析。
第二步,深处挖掘,聚焦组合
对分解出的每一则小的材料,从多个角度向深处挖掘,在挖掘时问个“为什么”,就是询问命题者选取这则材料的用意、目的何在,以此来挖掘深意。对于材料中出现的每一个人物、观点,都要逐一分析、比较,求同存异,辩证思考,这一点是立意深刻的保证。
第三步,解读任务,综合立意
任务驱动型作文题要求全面读懂材料的内容及含意,而不是像话题那样抓住材料的一点就开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往往在材料中出现多个人物、多种看法,它们的关系可能相同、相反、相对、递进等,考生必须作出准确的分析、评价和概括后,再根据具体的写作任务,整体理解材料,确定立意。
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的价值取向具有多元性。具体表现在:第一,材料往往具有争议性,争议性重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第二,关涉的人物或问题不止一个,而是几个或几类,这就使“任务”的指向有多种选择;第三,命题者对材料没有鲜明的感情倾向。正因为材料的多元性,立意时需要对材料涉及的多个人或问题作出选择,明确写作任务。
附:五项任务指令
(1)围绕什么内容写的内容指令。这是审题的关键。有时考生难以把握命题者试图引导考生围绕一个什么问题展开议论,因而造成作文立意不明或立意不准的后果。因此,要把材料引导语认真仔细地阅读准,思考清。
(2)给了什么样的写作情境。任务指向的材料会出现或矛盾、或对立,可引人深思的情境或问题,然后要求考生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或方案。这就需要我们对材料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思考、深入分析,对材料中有争议、有分歧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3)写作主体是谁。高考作文“写作指令”对写作主体的要求不仅仅是“考生”的实际身份,而且是置于真实具体的写作情境中的交际主体,因而对写作主体就有时代背景、身份、年龄、职业、经历等方面的显性或隐性规定。审题时一定要明确这一点。
(4)读者对象是谁。过去,高考作文写作是长期缺失读者对象意识的。如果有,也是投评卷者所好。现在,写给谁,任务指令中已经很明确、具体了。
(5)使用什么样的对话文体。如材料规定的演讲稿、书、信、观后感、慰问信等。
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成为新宠,意味着审题准确这一标准发生了变化,不只是要审准材料,更要审准任务指令。我们也只有转变审题重心和方向,以审读任务为主,才能更好地适应题型变化,才能准确地掌握“审题准确”的内容标准。
(二)真题示例
[例1](2020·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 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分析
1.明要求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 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这一要求提醒考生注意两点:①文章必须为“班级读书会”(情景限制)上的发言稿(文体要求);②写作必须围绕“齐桓公、管仲和鲍叔”(写作对象),且需要通过比较权衡,突出考生“感触最深”的那个人物。
2.观全局
材料属于单则材料,共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故事,是题目的背景,引导考生将目光投向历史人物;第二层是孔子、司马迁的评价,旨在引出第三层的写作任务。综合命题材料,本题引导考生从文化典籍中汲取营养,学习先贤,完善自身,紧扣“立德树人”的命题理念;在写作角度上,考生只能选择“感触最深”者切入,不可从整体角度构思立意。
3.抓关键
题目要求考生在齐桓公、管仲、鲍叔三人中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一个,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生活阅历谈感受与思考——立意关键是考生对三位历史人物的理解深度。
①齐桓公是治国君主。他有天下意识,多次联合诸侯举行会盟,匡正时弊,制止纷乱,稳定天下。(“九合诸侯, 一匡天下”)齐桓公能建立不世功业,和他察纳雅言、从谏如流、胸怀宽广、不计前嫌、超越个人恩怨、重用贤才等品质分不开。选择齐桓公,可以从这些角度构思写作。
②管仲是治国良才。孔子称颂的是管仲的能力,管仲辅佐桓公,出谋划策,不依靠武力而靠谋略帮助齐桓公匡正天下。在管仲身上,可以看到知恩图报、尽心竭力、知形势懂进退、积极担当、忠心为国等优点。这些正是“人才”需要具备的要素。选择管仲,可以从这些角度构思写作。
③鲍叔是识才荐才的伯乐。司马迁说,天下人称颂鲍叔,称颂的是他能够识别人才,善于举荐人才。齐桓公即位后,鲍叔明知管仲对齐桓公有“一箭之仇”,却一心为公,勇敢举荐。举荐后,又甘居管仲之下,足见鲍叔的坦荡无私、不居功自傲。选择鲍叔,可从这些角度构思写作。
三个历史人物,可以单写,可以交叉,可以综合;但根据命题要求,考生需要运用比较权衡的思维构思行文。
参考立意
1.齐桓公角度
①胸怀天下,匡正时弊。
②察纳雅言,重用贤才。
③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善用人才能建伟业。
④放下个人恩怨,成就国家伟业。
2.管仲角度
①心怀家国,成就大业。
②知恩图报,积极有为。
③知形势,懂进退。
④尽己之能建设国家,在国家发展中成就个人。
3.鲍叔角度
①德才兼备,方能成人成己。
②善于知人,甘于让贤。
③识才荐才,不居功自傲。
标杆作文
为政之要,唯在用人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此次发言的题目是《为政之要,唯在用人》。(开篇立即进入情境,单刀直入,简明扼要)
齐桓公善听鲍叔之言,有容管仲之量,且拜管仲为相,使得人尽其才,最终“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所以我对齐桓公的心胸和谋略最为钦佩。(简述故事,提出观点)
春秋时期,君与臣的关系虽然还不像战国之后那么等级森严,也说不上“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但有为而强势的君主在大臣面前无疑有着绝对的主导权。齐桓公即位后,面对有着“一箭之仇”的管仲,将其擒杀几乎易如反掌,但他不计前嫌,不但不予以追究,反而拜管仲为相。齐桓公不杀仇人,已属大度;重用仇人,更非一般。(层层分析,说明敬佩齐桓公的理由,句式整齐有力)他这种唯才是举、不计前嫌的气魄,这种惜才、爱才、用才的气度,对于身份尊贵的齐桓公来说,实乃难能可贵。齐桓公的霸业,不是一块基石铺垫成的。能用人、善用人,才是齐桓公成功的基础。齐
桓公这种用人之术,是我们今天的管理者学习的典范。(此段围绕齐桓公与管仲之间的关系,辩证说理,分析观点,回答“会怎样”)
在春秋时期还有另外一位善于听取臣子意见大胆用人的君主,那就是晋平公。他的属下祁黄羊举荐自己的仇人解狐担任南阳令,晋平公对此非常惊讶,问他为什么推荐自己的仇人。祁黄羊回答道:“您问的是谁能够胜任这个职位,而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晋平公于是任用了解狐。解狐也不负所托,造福老百姓。晋平公因为善于用人而得到了人们的赞许。(用祁黄羊举荐解狐的例子,论证了善于用人,就能成就事业。类比说理,深刻透彻)
春秋战国是一个大动乱的时期,也是一个统治者普遍重视人才,能够真正做到不拘一格、唯才是举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用人传统在后世得到了很好的继承。例如三国时期,曹操提出“唯才是举”的口号,他的竞争对手孙权和刘备实际上也是这样做的。蜀国的五虎将里,马超和黄忠原来都是刘备的敌人,因为刘备不计前嫌,他们才得以归顺,所以他们才会为了蜀国江山浴血奋战。刘备虽是一位仁君,但倘若他没有“兴复汉室”的伟大志向,恐怕也很难做到这一点。凡是胸怀天下的君主,既要有雄才大略,又需大公无私,方能成就一番事业。(此段论证“唯在用人”的前提是坦荡的心胸和伟大的志向,回答“怎么办”)
当然,我们现在身处的是社会主义新时代,传统的君臣关系不复存在。不过对于古代在用人方面留下的宝贵经验,我们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当今世界格局风云变幻,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实力的竞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教兴国的实质是人才兴国,所以人才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财富。如果各个行业的领导者能够多向齐桓公学习,以对民族和国家高度负责的态度,善用、重用人才,那么我们的社会将会发展得更好。(由古及今,深入一层,阐明意义)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点评选材恰当,说理明白。考生为了论证 “为政之要,唯在用人”的观点,选取了齐桓公、晋平公听取属下的举荐和刘备用人不计前嫌等事例,为自己的论述提供依据,并且将事例讲得十分明白。
逐层深入,论证有法。文章先讲齐桓公的故事,再由此展开,拓展到这类人的故事,最后引出其现实意义,这种逐层深入的论证手法,值得学习和借鉴。
结尾显旨,拓展主题。在文章结尾,考生希望各个行业的领导者向齐桓公学习,这是站在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立场上提出的,也能看出考生宏阔的视野。
[例2](2020·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同气连枝,共盼春来。”……2020年的春天,这些寄言印在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的物资上,表达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这些话语印在中国援助其他国家的物资上,寄托着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祝福。
“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分析
1.明要求
“‘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这一要求提醒考生注意两点:①作者身份为受“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的中国青年代表,文章为与会时发表的中文演讲稿(作者身份+情景限制+文体要求);②演讲稿必须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主题要求)。
2.观全局
材料属于多则材料,共三段。
第一段材料引用中外名言。 墨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对待别人的国家,要像对待自己的国家一样;对待别人的家庭,要像对待自己的家庭一样;对待他人,也要像对待自己一样。这体现了墨家“兼爱”的思想主张。英国诗人约翰·多恩的名言从个人与集体、国家与世界的角度谈团结的重要性。这两句话连在一起,启发我们团结互助、相亲相爱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期盼。此段也为下面两段作了铺垫。
第二、三段紧扣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热点,但视野更为开阔,拓展到国际疫情的背景上。材料引用抗疫期间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援助物资上的寄语,表明面对疫情危机时国与国之间的守望相助,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主题。写作任务紧承三段材料,自然而然地引出“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的写作主题。
3.抓关键
设定情境下的演讲稿,是本命题写作的关键。针对这一关键,需突显以下几点:
写作者身份是中国青年代表,写作文体是演讲稿,演讲情景与对象是在“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上演讲给世界各国青年,写作主题是“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
面对国际论坛,写作不能仅限于疫情,要扩展到人类面临的危机或困境上,呼吁世界青年携手同行;演讲的场景是世界论坛,所以写作内容要有国际视野,不能只写国内状况;演讲主题要体现“青年共创未来”这一点,即必须明确突出青年身份及对未来的期待。语言表达方面应符合演讲稿的特点,语言要富有感染力和激情,能打动在座的世界各国青年,使青年听众信服。
参考立意
①青年携手,引领世界未来。
②青年共筑“地球村”。
③聚团结之火,燃未来之灯。
④构建命运共同体,实现人类共赢。
⑤世界青年携手,共创一片蓝天。
⑥国家守望相助,青年携手同行。
标杆作文
世界命运与共,青年携手共担
——在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上的演讲
主席先生,朋友们:
大家好!
很高兴能与各位相识,今天我很荣幸作为中国青年代表,与来自不同国家的青年探讨、交流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问题,我演讲的题目是《世界命运与共,青年携手共担》。(表明身份,进入情境,展示话题)
首先感谢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同气连枝,共盼春来。”……2020年的春天,这些印在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物资上的寄言,给了我们莫大的支持和鼓励。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世界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大的公共卫生危机之中,“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英国诗人约翰·多恩的诗句警醒我们:面对这“黑天鹅”事件,世界各国青年只有携起手来,共同担当,才能闯过“至暗时刻”。(引用材料,亮明观点,显示演讲的针对性)
朋友们,众所周知,无论世界各国人民的肤色、文化、国情有多大差异,我们都不可否认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生活在这同一个地球之上,地图上的国界线分不开连绵的山脉,切不断奔涌的河流。病毒不认国籍,灾难不分强弱。朋友们,消灭病毒不能靠一国之力,我们每一个青年都身负国家发展、时代进步的历史重任。青年的思想将影响世界的思想,青年的脚步将带动时代的脚步,青年人正是这时代洪流的中流砥柱,要承担起我们应该担当的使命。(此段两处使用呼告语,引起听者注意,世界只有一个地球,抗疫需要团结合力)
勇担时代使命,共创和谐未来,青年应不畏诱惑遮望眼。(强调青年责任)众所周知,有个别人、个别国家出于一己私利,不顾世界本是地球村的事实,一直在破坏着来之不易的和平友好局面。(明确特殊形势)但清醒的世界人民,特别是在座的各位,一定洞察了这些。“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让我们青年一代承担起时代的责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青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再次申述青年责任,强调观点态度)“我与世界相遇,我自与世界相蚀,我自不辱使命,使我与众生相聚。”剑桥大学之所以选了苏格拉底的这句名言作为校训,就是因为它写出了一个有志青年应有的姿态。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文明富裕的时代,就有责任让世界走向更美好的未来。作为一名中国青年,我在为自己的祖国能够在抗疫最艰难的时刻向世界伸出援手而感到骄傲的同时,也呼吁各位代表能将中国所传递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带回自己的国家,让各国朋友能够真正了解中国,爱上中国。毕竟未来属于青年一代,只有青年人团结了,才能实现全人类的大团结。(发出呼吁,希望青年团结起来)
朋友们,四海无高墙,世界本无疆,在这新冠之战的硝烟还未完全消散的今天,让全世界的青年联起手来共对强敌,共创明天,我相信,我们将不负时代使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强调观点,照应开头)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点评文章紧扣“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的演讲主题,提出了“世界命运与共,青年携手共担”的中心论点,并且贯穿文章始终。结构上从新冠肺炎疫情入笔,依次从“世界是个共同体”“青年勇担时代使命,共创和谐未来”“青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三方面逐层分析,再以呼吁结尾,层次清楚。特别是紧扣“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这个特定的场合要求,着重于体现“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体现青年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很好地完成了情境化写作任务,也较好地体现了演讲稿的文体特点,语言朴实,语气亲切,有感染力和号召力。
三、寓意类作文
寓意类作文材料往往是摆现象,提问题。要写出立意深刻的文章,必须透过现象分析材料的深层意蕴。对这类作文来说,审题主要是审材料,要明了材料的情感意向、价值倾向,准确把握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是什么,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应怎样。
(一)寓意类作文材料特点:
1、材料为寓言、诗歌、名言或单个词语,本身带有议论成分,主题需要提炼。
2、材料多通篇使用修辞,需要还原本体加深认识。
3、寓意的隐蔽性、暗示性、深刻性。
4、立意多为阐发个人对材料的认识。
(二)寓意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及构思:
1. 审题要义:
就寓意类材料而言,把握材料全局,理解材料的整体立意。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抓住片言只语不放,这样,很容易跑题。
“寓意型材料”作文审题的第一要义是解读材料所包含的“寓意”。一般来说,一则材料中包含着一个主要的、核心的含义,也就是这则材料的“主旨”所在。它往往具有三个特点,即:隐喻性,借用虚构的故事情境,而不直接说明道理;多义性,因看待事物的角度不一,对于同一个事物或现象,往往见仁见智;哲理性,材料在于讽喻、劝戒、启迪人们,寄予深刻道理。
2. 审题原则:
(1)把握整体寓意。
a.提取揭示寓意的关键语句。B.明确材料主旨(寓意)。
(2)多角度考虑,充分挖掘材料内涵。
a. 材料中主要的人和物(隐喻义);b. 材料中的主要事件(起因、经过、结果);c. 材料的思想、感情倾向;d.材料中蕴含的话题(由材料向现实延伸) 。
3. 审题方法
(1)提炼中心法
这是材料阐释类作文题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作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就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遇到材料阐释类作文题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
(2)抓关键句法
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些作文题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题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如2020年新高考Ⅰ卷,材料第二段结尾一句“防疫拉开了人们的距离”,第三段结尾一句“抗疫密切了人们的联系”,正是材料的立意所在。
(3)由果溯因法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4)由物及人法
面对材料阐释类作文题中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采用“由物及人”的横向联想法进行立意,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2021年新高考Ⅱ卷,就需要由书写人到做人的联想;2021年全国乙卷也需明确射箭比喻的做人做事的道理。
4. 例题精析:
例1:黑暗中,石头愤愤不平地对身边的钻石说:“我不知道平时人们为什么把你抬得那么高,把你视作宝贝。现在你跟我又有什么两样呢,不都黯淡无光吗?”
钻石说:“是的,我和你一样,也不会发光。但我懂得如何对待别人的光芒。”
这时,天边露出一丝星光。石头发现,身边的钻石立刻熠熠生辉,它的光芒甚至比星光更闪亮,更耀眼。
观点:(1)善假于物;(2)吸收别人的长处并为我所用以成就自我;(3)正确认识自我并善于借助外力以成就自我(彰显自身价值)
归纳方法:明中心——抓关键。
具体步骤:(1)找出材料中的关键句子及关键词;(2)确立材料中心;(3)由材料中心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
例2 :一个卖草帽的老人,有一天躺在大树下打盹,醒来一看,身边的草帽不见了,抬头一看,树上的猴子都顶着一只草帽。于是就把自己头上的草帽摘下来往地上一扔,猴子见了也把头上的草帽摘下来往地上一扔,他拣起草帽高高兴兴回家了,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儿子和孙子。很多年后,孙子继承了家业。有一天也跟爷爷一样在大树下睡着了,草帽同样被猴子拿走。他突然想起爷爷讲的故事,就把头上的草帽摘下来往地上一扔,结果树上的猴子不但没跟着做,
反而冲他嘲笑似地吱吱大叫。他正纳闷,猴王出来了,说:“还跟我们玩这个,你以为就你有爷爷吗?”
观点:(1)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2)要批判地继承。
归纳方法:明中心——巧概括
具体步骤:(1)分析材料的层次。(2)筛选、整合各层信息,确定材料中心。(3)由材料中心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
例3 :一只蜗牛,很想做成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开始它想东游泰山,一直爬到山顶,可一计算,要实现这个计划,至少需要3000年时间,只好忍痛放弃这个打算。后来它又想南下爬到长江边上,看一看奔腾的江水,可一计算,至少也需要3000年时间。蜗牛知道自己的生命非常短暂,不禁十分悲哀,于是什么也不肯做,最终死在了野草丛中。
分析:
蜗牛:想东游泰山----放弃
想南下长江----什么也不肯做 最终死在了野草丛中
观点:(1)确立恰当的目标,勇于拼搏,执着追求;(2)干大事必须从小事做起。
归纳方法:找对象——单一对象
具体步骤:(1)找出材料中的叙述对象。(2)围绕这个对象分析其主要的行为 。(3)由此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
例4:鲸遇到身体瘦小的沙丁鱼时,便张大嘴巴跟在逃命的沙丁鱼后面穷追不舍,离海滩越来越近了,鲸却浑然不觉。等鲸以极快的速度冲向海滩时,要避开险境已经太迟了,巨大的身体因为惯性冲上了海滩,陷在海沙中无法动弹。而沙丁鱼只要很少的水就可以存活甚至逃生。
分析:
鲸:穷追不舍、浑然不觉、无法动弹 (1)强者须看到潜在的危险才能立于不败之地。(2)不能只顾眼前利益,懂得进退方为智者。(3)学会放弃。
沙丁鱼:瘦小、逃命、存活、逃生 (1)要善于利用自身条件。(2)面对强敌不慌乱,从容应对 。
归纳方法:找对象——多个对象
具体步骤:(1)依次找出材料中的叙述对象。(2)围绕每个对象分别分析其主要的行为。然后从不同角度准确提炼立意。(3)最后,根据材料叙述重点把握主要对象,确定最佳立意。
例5:山坡上有一具大树的残干,据说树龄有400多年。当初它只是一株树苗,经历了无数次风霜雨雪的摧残,曾14次被闪电击中,然而却顽强地成了一棵巨树。可是后来飞来一群小虫,用微小而不停止的攻击结束了大树的生命。
分析:
结果:巨树不惧雷电,却毁于小虫。
原因:(1)大树对小虫的攻击重视程度不够。 ①祸患常积于忽微;②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2)小虫微小而不停的攻击 ①水滴石穿。②咬定目标不放松。
归纳方法:析原因——一果多因
具体步骤:(1)依次找出材料的结果。(2)由果溯因:从结果推求原因。(3)确定立意方向,提出自己的观点。
提示:多种原因,可以确定最佳立意。
例6:《庄子》中有这样一则寓言:朱平曼喜好剑法,总想练就一身独步天下的绝技。他听说有个叫支离益的人善长屠龙之术,便赶去拜支离益为师,立志将这种人间稀有、世上少见的剑法学到手。他苦学苦练了三年,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终于他的屠龙剑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便辞别了老师,开始仗剑闯荡江湖,希望杀尽天下害龙,显姓扬名。然而他四处寻觅却找不到一条龙的影子。其所谓的一身绝技,最终也没有任何用武之地。
比较以上两组观点,思考:哪一组立意更好?
第一組:(1)脱离实际的理论毫无价值。(2)单纯苦学苦练而不动脑筋、不讲实效,必然劳而无功
第二組:为了学成技艺,不惜代价,顽强执着,永不言弃。
归纳方法:看褒贬——情感倾向唯一
具体步骤:(1)明确材料写了什么。(2)借助关键词分析作者的情感倾向。(3)确定立意方向,提出自己的观点。
例7: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牧羊
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分析:角度一:不能正确认 识自己 ①要量力而行;②要从实际出发。
角度二:为实现梦想“拼命练习” ①要有勇气挑战自己;②要勇于尝试。
合二为一:(1)要结合自身条件追寻目标。(2)可贵的勇气与科学的态度。
归纳方法:看褒贬——情感倾向多维
具体步骤:(1)明确材料写了什么。(2)根据叙述对象的行为、结果,从不同角度分析作者的情感倾向。(3)确定立意方向,提出自己的观点。
例8:材料一:在沙漠干旱恶劣的环境中,我们发现仙人掌会把叶片蜷缩成针刺,以减少水分蒸发,在大漠中安营扎寨。
材料二:同样恶劣的环境,沙漠大黄则向四面伸展肥硕碧绿的叶片,通过叶片上许多凸凹不平的纹理,将落到叶子上的每一滴水都导流到根部,开出娇艳的花朵。
观点:(1)适者生存;(2)改变自己,适应环境,求得生存。
归纳方法:求异同——求同法
具体步骤:(1)分析两则材料的叙述对象及行为结果。(2)找出两则材料的相同点。(3)确定立意方向,提出自己的观点。
审题的方法总结:
①明中心---抓关键;巧概括。 ②找对象---单一对象;多个对象。
③析原因---一果多因。 ④看褒贬---情感倾向唯一;情感倾向多维。
⑤求异同——求同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