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5 诗歌鉴赏-2023一模分类汇编(江苏地区)
1.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酬乐天咏老见示》
刘禹锡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1)一个“ ”字点明本诗是刘禹锡写给好友 (人名)的应答诗,诗的前六句承接好友的原唱,认为人到老年的确有身瘦、发稀、视力不好、多病等不利的一面,表示对友人 ,读来令人亲切。第七八句,话锋一转,点出年老也有 等有利的一面,因此要辩证地看待年老。
(2)简要分析“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表达情感上的异同。
2.下面两首词皆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时期,仔细阅读,回答问题。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第一首词中“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写景很有特点,请作赏析。
(2)从尾句来看,两首词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3.旅次①寄湖南张郎中
(唐)戎昱
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临窗乱月明。
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
【注释】①旅次:指旅途中小住的地方。也指旅途中暂作停留。
(1)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竹影临窗乱月明”一句所展现的景象,并从情感角度简要分析其作用。
(2)前人评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阅读《行路难(其一)》,完成后面小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4.这首诗虽是短篇,却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原因之一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复杂变化。诗篇以欢乐宴饮起笔,接着连用“停”“投”“拔”“顾”四个动词,心绪急转,表现诗人内心的 ;中间四句,运用象征和典故,展示了诗人心理上 变化交替;结尾句,经历了前文的反复回旋后,境界顿开,唱出了 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
5.为了纪念李白,全国多处建有他的雕像。下面几个雕塑,你认为哪一个最符合《行路难(其一)》中李白的形象,结合诗句简要说明理由。
甲 乙 丙
6.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小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北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被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西江月
(北宋)苏轼
顷在黄州,春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脑,醉卧少休。
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数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①未解玉骗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②。解鞍款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障泥:马韩,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②琼瑶:美玉。这里形容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阅读上面两首词,回答问题。
(1)第一首词的上阕通过描绘 、 等景物,渲染了凄清孤寂的氛围。
(2)第二首词中“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画面宁静美好,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绘。
(3)两首词都是苏轼谪居黄州时的作品,请分析其思想情感的不同之处。
阅读古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青门柳
白居易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注释】青门:古长安东霸城门,俗称青门,青门外有桥名霸桥,汉人送行至此,折柳赠别。后因以“青门柳”为赠别送行的典故。
7.小语对诗中“青青一树伤心色”中的“伤心色”提出了疑问,你能帮他解释一下吗?
8.小语记得在2022年冬奥会闭幕式上,“80名舞者走出一幅‘垂柳图’,365位普通人手捧柳枝向场地中央汇聚”。请结合本诗对柳的含义的诠释,说说闭幕式上这一设计创意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情感。
少年游·玉壶冰莹兽炉灰
欧阳修 (宋代)
玉壶冰莹兽炉灰。人起绣帘开。春丛①一夜,六花②开尽,不待剪刀③催。
洛阳城阙中天起,高下遍楼台。絮乱风轻,拂鞍沾袖,归路似章街④。
注:①春丛:春季丛生的草木。②六花:雪花,因其结晶为六瓣,所以叫六花。③剪刀:喻春风。④章街:章台街,汉代都城长安街名,街旁多植柳树。
9.首句“玉壶冰莹兽炉灰”有什么作用?
10.赏析“絮乱风轻,拂鞍沾袖”的妙处。
11.阅读诗歌,完成问题。
早春野望
唐 王勃
江旷春潮白,山长晓岫①青。
他乡临睨极,花柳映边亭②。
【注释】①岫:山峰。②边亭:边地的驿亭。
(1)请发挥想象,用生动的文字描写“江旷春潮白,山长晓岫青”两句的画面。
(2)联系全诗,分析诗歌第四句的作用。
12.阅读上面诗歌,回答问题。
夏日三首(其一)
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
(1)诗歌一、二联中通过燕雀绕檐、 、 这些动景,运用 (表现手法)突出乡村夏日的 特点。
(2)本诗尾联和杜甫《春望》一诗中“白头搔更短”这一句,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东坡
(宋)苏轼
雨洗东坡①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释】①东坡:苏轼在贬官黄州时居住与躬耕的地方。②荦(1uò)确:怪石嶙峋。
13.展开想象,用生动的文字描绘“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的画面。
14.后两句诗景中寓情,和“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样,都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鸿秋·浔阳即景①
(元)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
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浔(xún)阳:今江西省九江市的别称。即景:写眼前的景物。②淮山:在安徽省境内,这里泛指淮水流域的远山。淀:同“靛(diàn)”,即靛青,一种青蓝色染料。
15.小宿发现这首散曲通篇用了五个“如”字,请你说说其妙处。
16.这首小令诗人从哪几个角度来描绘浔阳美丽的景色?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边事
张乔(唐)
调角①断清秋,征人■戍楼。春风对青冢②,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③巴有客游。蕃④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释:①调(diào)角:吹奏号角,角是古代军中乐器,相当于军号;②春风:指和煦凉爽的秋风。青冢:指西汉王昭君的坟墓。③穷边:绝远的边地。④蕃(bō):古代藏族自称。
17.诗歌首联中的“■”处看不见字了,小滨认为应该是“守”字,与“征人”一致;小海觉得应该用“倚”字,更吻合意境。你认为用哪个字好呢?说说你的理由。
18.结合诗歌的颈联和尾联,探究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9.苏轼博学多闻,善于用典。阅读他的《浣溪沙·寓意》,补完注释。
词作 注释
浣溪沙·寓意炙手无人傍屋头①, 萧萧晚雨脱梧楸②。 谁怜季子敝貂裘③。 顾我已无当世望④, 似君须向古人求⑤。 岁寒松柏肯惊秋⑥? ①典出白居易“昨日屋头堪炙手”,此处表现作者仕途不顺,无人搭理。
②梧楸:梧桐和梓树,此处“脱”字极妙, 。
③典出《战国策·秦策》(见文言文)。用来 。
④顾:但,只是。当世望:有为于当世的愿望。
⑤典出《晋书·王衍传》,用来夸说人的才德高超,极为难得。
⑥肯:哪肯,哪能。典出《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表达了作者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临安春雨初霁①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②,晴窗细乳③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注】①陆游时年已六十二岁,长期宦海沉浮,未受重用,此次奉诏入京,等待觐见皇帝。②草:指草书,此处暗用了张芝的典故。据说张芝擅草书,但平时都写楷字,人问其故,回答说“匆匆不暇草书”。③细乳:茶中的精品。
20.有人认为诗的颔联中充满了陆游客居京华的悠闲之意,你是否认同?请结合内容试作分析。
21.诗歌抒发了诗人无奈郁闷之情。请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临江仙
[宋]苏轼
夜饮东坡①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②?夜阑风静纹③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①东坡:苏轼贬谪黄州时,在城郊垦荒,称之为“东坡”,并自号“东坡居士”。②营营:为功名利禄奔波。③縠(hú)纹:比喻水波细纹。
22.词的上片写到多种声音,有何妙处?
23.联系诗歌内容,分析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作答。
晚次乐乡县
唐·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呜。
[注释]①乐乡县:地名,唐时属山南道襄州,故城在今湖北荆门北九十里。②野戍:指野外驻防之处。③断:断绝,消散。④平:此处指景象模糊一片。⑤噭噭(jiào):号叫声,这里指猿啼声。
24.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颈联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25.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在抒情方式上,与他的《登幽州台歌》有何不同
2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郊兴
王勃
空园歌独酌,春日赋闲居。
泽兰侵小径,河柳覆长渠。
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
山人①不惜醉,唯畏绿尊②虚③。
【注】①山人:隐居山中的士人,作者自况。②绿尊:酒杯。③虚:空。
(1)赏析颔联中“侵”和“覆”的表达效果。
(2)这首诗尾联中的“醉”和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中的“醉”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注:鲍照(约414—466),祖籍东海(今属山东省),南朝宋文学家。
27.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拟行路难(其四)》是鲍照的寄寓悲愤之作。
B.诗人用泻水流淌这一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C.“酌酒”“吞声”“踯躅”“不敢”等词足见作者所忧的是些生活琐事。
D.本诗尾句写出了底层人士及千千万万不得志者的内心痛苦。
28.小美发现李白《行路难》和本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体裁上都属于 诗;内容上“行路难”都暗指 。
29.清代沈德潜评价此诗说:“妙在不曾说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愁情”?
试卷第6页,共7页
试卷第1页,共7页
参考答案:
1.(1) 酬 白居易 表达对友人关于“老”的看法深有同感(对友人嗟老伤老感同身受) 见识深广丰富,看人清晰准确
(2)相同:表现诗人旷达豁达胸襟,对老朋友白居易的宽慰和鼓励。不同:“莫道”二句诗人面对衰老,要在有生之年有所作为,表现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沉舟”二句表达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详解】(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酬乐天咏老见示》根据“酬乐天”可知第一空和第二空。这首诗是唱和诗,刘禹锡作诗酬答白居易。两位早已是诗文至交,经历了长期的仕途辗转、阅尽了人世沧桑。本诗既是诗人内心世界的表达,又是对老朋友白居易的宽慰和鼓励。
衰老是这首诗的核心话题,一二句写“顾老”是人之常情,人们谁都顾虑衰老,老了就没有人怜惜。接着四句诗人用形象的描绘进一步交代了“顾老”的原因。刘禹锡认为,老的短处是体衰多病,“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据此可以填第三空:表达对友人关于“老”的看法深有同感。
第七八句,话锋一转,作者认为老的长处是阅历丰富,“经历还谙事,阅人如阅川。”年岁大了,经历的事多了,了解的事理也多,看见过的人多了,阅历也就更加深广。据此可以填第四空:见识深广丰富,看人清晰准确。
最后两句是全诗点睛之笔,意境优美。气势豪放,诗人面对衰老,不消极,不悲观,要用有生之年撒出满天的红霞。这两句诗既是诗人的内心世界的自我剖白,又是对老朋友白居易的宽慰和鼓励。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思想感情。
相同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它告诉我们事物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一定比现在好。传达出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酬乐天咏老见示》中“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是说桑榆虽晚,还能放射出满天灿烂的霞光。诗人面对衰老,不消极,不悲观,要用有生之年撒出满天的红霞。表达了刘禹锡对生死问题的清醒而乐观的认识,说明他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用唯物的态度积极对待人生。所以两首诗都传达出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不同点:“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桑榆”比喻晚年,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太阳折射出的晚霞还可以照满天空,表达了刘禹锡对生死问题的清醒而乐观的认识,说明他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用唯物的态度积极对待人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道理。
2.(1)动静结合,视觉、嗅觉相结合,色彩对比鲜明;写出环境之美,烘托内心的喜悦闲适。
(2)前一首有消磨时光的悲凉和怀才不遇的无奈;后一首面对人生挫折的坦然、豁达、乐观。
【详解】(1)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写广阔的天空中,不时看到白鸟上下翻飞、自由翱翔,满池红色的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写白鸟翻飞,荷花映水,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写看白鸟翻飞,观荷花映水,嗅散发来的香气,是从视觉与嗅觉角度写景的;一“白”一“红”,色彩对比鲜明;以景衬情,表达了词人赏景时的喜悦闲适。
(2)考查对比阅读和作者情感。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尾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意思是:昨夜天公殷殷勤勤地降下一场微雨,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爽心清凉。此词为此人被贬黄州所作;“殷勤”一词赋予“天公”以人的情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言外之意是:只有天公还记挂着我,世人大概将“我”忘却了吧。“浮生”指人生飘忽不定,写词人被贬此地不得不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表现了词人内心因消磨时光而悲凉,因怀才不遇而无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尾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意思是: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但苏州自己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萧瑟”“风雨”在此喻指作者人生中所遇的坎坷,喻指作者仕途不顺;联系“山头斜照却相迎”可知,风雨过后阳光自会到来,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风雨(磨难)”定会过去 ,“晴天(美好)”终会到来,作者能够积极地面对人生的磨练,表现出了词人胸怀旷达、性格开朗、积极乐观的性格。据此回答意对即可。
3.(1)清冷的月光将竹影映在窗上,风动竹叶,竹影在月光中摇晃。借景抒情,写出了心绪烦乱的诗人被浓浓的思乡之情所困扰。
(2)同意。①写梦中返乡是那么容易,突出了乡思之深,之切。②“归梦”引发触景生情。前两句中江水漫流之声、月下竹影之形,是“归梦”之因;而“归梦”则是思乡之情的集中表现。所以可以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
【详解】(1)本题考查理解赏析诗句。
结合“竹影临窗乱月明”可知,诗句的意思是月光明亮,将窗外的竹子的影子投射在窗子上,夜风吹过,竹子在月光中摇晃,窗子上的竹影散乱。“乱”不只是竹影散乱,更是诗人心里的情绪在起伏,心绪烦乱;诗人借景抒情,写出了诗人内心情感的波澜起伏,写出了身在旅途的诗人心绪烦乱,思念遥远的故乡。
(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结合“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可知,“湖水阔”应是指故乡遥远不可触,“阔”既指的是湖面宽广,也指与故乡的距离太遥远;以这种远来写“夜来”,表现归乡的念头太强烈太迫切,而使他遥想,使他做起了“归梦”,在梦中返回故乡是那么容易,可见诗人思乡之切;“归梦”不知道湖水广阔,不知道万水千山的距离是渺茫的,但诗人是知道的,明知道还这么写,明知道不能见还要做“归乡之梦”,这也就是诗人出发思乡之情后的一系列感受;
“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临窗乱月明”前两句写江水漫流之声、月下竹影之形,是诗人情感铺垫的蓄势,借景物抒发心中的忧愁,是做“归梦”的原因;“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后两句诗人用想象与拟人的手法来传达思乡的愁苦,“归梦”二字则集中表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故“归梦”二字是这首诗的诗眼。
4. 悲愁、苦闷、抑郁 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 高昂乐观、积极昂扬 5.答案示例一:我认为乙最符合李白形象。雕塑乙中腰间佩剑,双手背后,极目远眺,能够表现他具有远大志向;同时,人物站在船头,大船风帆展开,人物衣摆飘动,把“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气概展露无余。所以,我认为乙最符合。
答案示例二:我认为丙最符合李白形象。雕塑丙中人物右手高举,大袖翻飞,有一种一往无前的气势,显得自信而张扬;人物背后的圆环,我觉得像一轮太阳,让人联想到“忽复乘舟梦日边”的句子。所以,我认为丙最符合。
【分析】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1)行路难(其一)》诗的前四句写李白被“赐金放还”时,友人设下盛宴为之饯行。李白嗜酒,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却放下杯筷,无心进餐。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据此可知应填“悲愁、苦闷、抑郁”等;
(2)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姜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的心理,急遽变化交替。最后一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真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据此可知,此处可填“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等;
(3)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入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据此可知,此处应填“高昂乐观、积极昂扬”等。
5.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理解。甲乙丙三幅雕塑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李白的形象,能抓住雕塑特点,结合《行路难》中的某一方面分析形象即可。
如选甲侧重李白饮酒的姿态,联系“斗酒诗百篇”和本文“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突出其豪放性格;
如选乙侧重雕像独立船头、极目远眺的姿态,结合本文“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内容,表现李白积极进取的精神和豪迈气概;
如选丙侧重向日的圆形雕塑和李白挥洒自如的动作,结本文“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的内容,表现李白的自信和勇往无前的气势。
6.(1) 缺月、疏桐 孤鸿
(2)春夜,词人在蕲水边骑马而行,经过酒家饮酒,醉后乘着月色归去,经过一座溪桥。明月当空,春水涨满、溪流汩汩。广阔的天空还有淡淡的云层,隐隐约约在若有若无之间。
(3)《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通过写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心情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追求。《西江月》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欣赏美丽的月色,被月色陶醉,他能以山水为乐。表现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抒发了作者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
【详解】(1)本题考试诗歌内容理解。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通过描绘缺月、疏桐,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缥缈孤鸿影”中的“孤鸿”的出场作铺垫。通过描绘缺月、疏桐、孤鸿的描绘,渲染了凄清孤寂的氛围。
(2)本题考查描绘画面内容。
此句意思:月光下小溪春水涨满、水波涌动,隐隐约约的看见天空中云气弥漫。“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是作者的归途所见。“照野”, 突出月色之佳。用“弥弥”形容“浅浪”, 把春水涨满溪流汩汩的景象表现出来了。广阔的天空还有淡淡的云层。“横空”,写出了天宇之广,说云层隐隐约约在若有若无之间。在此基础上加上自己的想象和联想,运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描述即可。
(3)本题考查情感主旨。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下片“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写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诗人没有知音,表现诗人的孤苦;“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词人以象征手法,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西江月》上片写词人路上的见闻和醉态,下片写月下云雾朦胧之景,望水中之月,斜卧绿杨桥上入梦乡,言语间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景物的怜惜之情,以空山明月般澄澈、空灵的心境,描绘了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月夜人间仙境图,表现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抒发了作者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
7.“伤心色”把自我的情感投射到所观照的意象中,赋予物象以情感色彩:因离别之人的伤心,柳树的青色变成了伤心的颜色,从而表达出了诗人离别的伤感。 8.示例:本诗用临别折柳来寄托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闭幕式上的“垂柳图”用“柳”来表示依依不舍,用手中柳表示折柳送别,以此演绎中国人传承千年的“惜别怀远”“折柳寄情”。
【解析】7.本题考查诗词的赏析。
根据“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可知其意思是:柳树的青色却是让人伤心的颜色,多少对离别的人就是在这样的情景中分别;
“伤心色”,指伤心的颜色是柳树的青色,这里采用“移情”之法,把自我的情感投射到所观照的意象中,赋予物象以情感色彩;因离别之人的伤心,柳树的青色变成了伤心的颜色,从而表达出了诗人离别的伤感之情。
8.本题考查冬奥会闭幕式设计创意的情感。
根据“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可知其意思是:附近的关卡、周围也全是送别的人,每个人都折柳来送离别的友人。本诗用临别折柳来表达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北京冬奥会以中国古人“折柳寄情”的意象向世界传达了中国文化中“送别的诗情画意”之境:在唯美略显伤感的《送别》音乐中,80名舞者走出一幅“垂柳图”,365位普通人手捧柳枝缓缓向场地中央汇聚;
这其中每一个意象的选取都饱含着中华文化的深远意蕴:“柳”一直是我国古诗词中传达离别之情的重要意象,“折柳” 是独具中华文化韵味的送别方式。在我国古代,亲朋好友离别之际,送行者往往会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在思念亲友时也会折柳寄情。本诗“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就描述了折柳送别的情形;
因为“柳”与挽留的“留”谐音,有惜别又有盼归之意。在冬奥会降下帷幕之际,“折柳”寄情这一场景在表达中国人惜别盼归之情;同时,又通过“一束光以及春回大地的绿荫意象”,传递出中国人不管在何种情境下心怀希望、面向未来的乐观情怀;
所以,本诗用临别折柳来表达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闭幕式上的“垂柳图”用“柳”来表示依依不舍,表达“惜别怀远”“折柳寄情”之意。
【点睛】参考译文
柳树的青色却是让人伤心的颜色,多少对离别的人就是在这样的情景中分别。
附近的关卡、周围也全是送别的人,每个人都折柳来送离别的友人。
9.首句,写玉壶上结了一层晶莹透亮的冰,通过室内景表现天气之寒冷,为下文咏雪作铺垫。 10.运用比喻手法,将雪花比作柳絮,飘扬着的雪花似迎风飞舞的柳絮,有的拂过行人的马鞍,有的飘落在他的衣袖上。将雪花轻盈的形态以及似乎不舍归人离去的情态写得生动形象,颇有情趣。
【解析】9.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和作用。
首句“玉壶冰莹兽炉灰”意思是室内的玉壶上结了一层晶莹透亮的冰,取暖香炉内的香也烧成了灰烬。此句从闺中人的视角咏雪,通过室内之“玉壶冰莹”侧面表现天气之寒冷,同时,也为下文咏雪作铺垫。
10.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
“絮乱风轻,拂鞍沾袖”一句意思是:飘扬着的雪花似迎风飞舞的柳絮,有的拂过行人的马鞍,有的飘落在他的衣袖上。此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雪花比作飘飞的柳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花的轻盈。同时,“拂鞍沾袖”生动形象地赋予雪花人的情感,雪花拂过马鞍,沾着衣袖,似乎不愿归人离去,把雪花写得颇有意趣。
11.(1)江面上空旷无比,春潮泛起白色波涛,一波高过一波。山峰挺拔峭立,晨光中,山上处处一片青绿。
(2)借景抒情,写了江边红花绿树掩映着亭子,体现早春时节的生机明丽,反衬出诗人淡淡的思乡之情。
【详解】(1)本题考查描绘诗句的画面。解答此题需要理解诗句的意思, 在此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运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即可。
如:初春气暖,冰融水流,江面顿时宽阔了许多,白色的波涛奔腾着,翻涌着,一浪更比一浪高。青山俊俏挺拔,苍翠壮丽,在早晨阳光的照射下,闪耀着碧绿的光芒。
(2)本题考查诗句的作用。
“花柳映边亭”意思是江边红花绿树掩映着亭子,一派美好春光,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春天往往是家人思念外出之人的时节,也是游子思乡最甚的时节,何况又在早晨。这句诗写得含蓄美妙,情景交融。诗人漂泊他乡,望着眼前明丽、迷人的春景,思乡之情越发强烈。诗人借景抒情,含蓄地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12.(1) 蝴蝶飞舞 蜘蛛织网 反衬(衬托) 清静
(2)本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对清净、安宁生活的喜爱,抒发了诗人淡泊名利,厌恶世俗,想要归隐田园的情怀。《春望》“白头搔更短”表达了诗人面对国破家亡的内心的悲伤和痛苦。
【详解】(1)考查诗歌内容与写作手法。
第一空和第二空:根据第二联首句“蝶衣晒粉花枝舞”可得:蝴蝶飞舞。根据第二段第二句“蛛网添丝屋角”可得:蜘蛛织网。
第三空和第四空:首句写出农村夏日村庄“清”的特点,前两联运用了反衬手法突出这一特点。燕雀檐前飞舞,反衬村居环境的清幽。蝴蝶飞舞、蜘蛛织网,反衬白天的清静。
(2)考查比较阅读。
本诗尾联意为:久已花白的头发如今像霜雪一般白了,一直想做个樵夫或渔翁混过这一生。
联系全诗内容可知,作者选取远离官场的农村夏日景象,通过写燕雀、蝶、蛛网的动来衬托出乡村生活的恬静,使得乡村生活生意盎然,充满情趣。乡村整体的闹,恰恰表明了他们的祥和,表现出农村的“风日清”。而农村的“风日清”正反衬出官场的污浊难耐。“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表达作者的心已经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心已静极。“直欲樵渔过此生”表现出诗人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清闲的心境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
“白头搔更短”意为: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烽火连月,家书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极无聊赖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这句诗刻画了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令人感伤。
13.雨点纷落,把东坡洗得格外干净,月亮的光辉也变得清澈,城里的人早已离开,此处只有山野中人闲游散步。 14.表达了诗人恬淡旷达(乐观)的思想情感。
【解析】13.本题考查描绘诗中画面的能力。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时,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描述,即是用生动的语言描写。
示例:僻冈幽坡,雨后月光皎洁,透过无尘的碧空,敷洒在澡雪一新、珠水晶莹的万物上。城里的人早已离开,此处只有山野中人闲游散步,闹市嚣尘的喧闹气息荡然无存。
14.本题考查情感理解。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意思是:千万别去嫌弃这些坎坷的坡路不如城里平坦,我就是喜欢这样拄着拐杖铿然的声音。一句中“莫嫌”“自爱”两词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世俗名利的不屑,但愿长醉山水间之意。表现出诗人开朗乐观、意气昂扬的态度,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乐观旷达的情怀让人尽收眼底。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从这首词里,我们能看到他旷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以及超脱的人生观。据此可总结出两句诗词包含的共同情感:表达了诗人恬淡旷达(乐观)的思想情感。
15.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泄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表达作者对浔阳美景的赞美之情。 16.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动静结合;(或者空间角度、色彩角度)
【解析】15.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该小令大意:万里长江犹如一条长长的白色绸缎伸向远方,淮河两岸青翠的远山连绵起伏。几片白帆,箭一般地驶过了江面;山上的清泉从高耸陡峭的悬崖上飞奔而下,仿佛迅捷的闪电。晚云化作傍晚时的露水,新月半圆犹如扇面。从塞外归来的大雁在高高的天上一字排开,宛如一条细细的银线。
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泄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通过五种景物,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营造了苍茫、寂静、高远的意境,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16.本题考查描写角度。写景的的角度有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由高到低,由低到高,由点到面,由面到点等不同的表达。时间的推移,作者视角的变化,游览顺序的变化等都要考虑到。
本题中由江到帆,由山到泉,是由大到小,由面到点;动静方面的描写分为两方面,长江、淮山、新月都是静态的,长江虽是流动的,但此处作者把它看做一个整体看待,所以也是静态描写。江帆、山泉、晚云、塞鸿都是动态的;写江帆、山泉和晚云、新月,是从低到高。
因此,这首小令的写景角度有:远近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和高低结合等。
17.示例:我认为用“倚”字好,“倚”字写出了佂人悠闲远望的情景,符合诗歌所描绘的边塞军旅生活中没有战事且安宁和平的意境,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而“守”字有“守卫、守护”的意思,与这样的意境及主题不符。 18.颈联中“无兵阻”和“有客游”,在“无”和“有”、“兵”和“客”的对比中,写明边关无蕃兵阻挠,才有游客到来的情景。尾联“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运用生动的比喻,十分自然地抒写出了作者的心愿。诗歌表达了诗人渴望边疆安宁和平,民族永远团结融合的美好愿望。
【解析】17.本题考查诗歌词语选用。解答此题要联系诗歌主旨和意境回答。
示例:“倚”字更好。“倚”字是“依靠”的意思,更能表达出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好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而“守”字是“守卫、守护”的意思,给人一种时刻提防边事的感觉,破坏了此诗安宁和平的意境。
18.本题考查诗人情感。
颈联“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的意思是:浩瀚沙漠看不见军兵阻扰,边疆塞外也常有客人游赏。“无兵阻”和“有客游”运用对比,在“无”和“有”、“兵”和“客”的对比中,写明边关无蕃兵阻挠,才有游客到来的情景。渲染了边境生活和平安定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畅游边塞的喜悦心情。
尾联“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的意思是:蕃人的情意好像这条流水,愿永久归附中原流向南方;以比喻作结,十分自然地抒写出了作者的心愿。表现了当时民族之间的良好关系,表达了诗人渴望边疆安宁和平,渴望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望。
19. 运用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树叶纷纷飘落的场景,烘托词人内心的悲凉。 比喻自己功业未成的落魄,或比喻漂泊在外的狼狈。 对友人高洁坚贞品格的赞美,也表达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不悲观消沉的乐观心态。
【详解】(1)本题考查炼字。
“萧萧晚雨脱梧楸”意思是:傍晚,淅淅沥沥的秋雨是梧桐的枯叶纷纷飘落。“脱”将“梧桐”人格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秋雨后树叶纷纷飘落的情景,渲染了凄凉的氛围,烘托词人内心的悲凉。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谁怜季子敝貂裘”的意思是:谁还爱惜季子破旧的貂皮裘衣呢?季子指春秋时吴季札。为吴王寿梦少子。不受君位,封于延陵,号延陵季子,省称“季子”。历聘各国,过徐,徐君爱其剑,季子为使上国,未与。及返,徐君已死,乃系其宝剑于徐君冢树而去。后人称颂其高风亮节。这里用“季子”典故比喻自己功业未成的落魄。
(3)本题考查思想感情。
“岁寒松柏肯惊秋”每年天气最冷的时候的松柏也不肯(或怎么肯)迅速凋零衰败。岁寒松柏比喻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节操高尚的人,这里用“岁寒松柏”喻友人,表达了对朋友高洁坚贞品格的赞美,蕴含着自己虽遭贬谪,却不悲观消沉的乐观心态。
20.不认同。颔联中“一夜”两字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表现了诗人愁绪绵缩。 21.①颔联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才与自己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②颈联暗用了张芝的典故,写出陆游客居京华,闲极无聊,所以以草书消遣,极闲适恬静的境界背后,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③尾联不仅道出了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久居为其所化的意思。诗人声称清明不远,应早日回家,而不愿在所谓“人间天堂”的江南临安久留。诗人应召入京,却只匆匆一过,便拂袖而去。陆游这里反用其意,其实是自我解嘲。
【解析】20.考查词句赏析。颔联意为: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绵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而淡荡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写得形象而有深致。“一夜”暗示了诗人一夜未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小楼一夜听春雨”,正是说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
21.考查赏析作者感情。
颔联写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绵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而淡荡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小楼一夜听春雨”,正是说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一夜”两字不可轻轻放过,它正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这两句诗以乐景写哀情,以明媚的春光来衬托自己落寞的情怀。
在这明艳的春光中,诗人只能做的是“矮纸斜行闲作草”,这一句实是暗用了张芝的典故。据说张芝擅草书,但平时都写楷字,人问其故,回答说,“匆匆不暇草书”,意即写草书太花时间,所以没功夫写。陆游客居京华,闲极无聊,所以以草书消遣。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国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诗人却在以作书品茶消磨时光,真是无聊而可悲!
“素衣莫起风尘叹”一句表明自己还是“素衣”,指自己还未被官场污浊所同化,但却暗含诗人应召入京,最后却只能拂袖而去的,对官场污浊,朝廷庸碌,自己不被重用的不满。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其实是诗人的自我解嘲。是因为不等到清明就可以回家了,然而回家本非诗人之愿。因京中闲居无聊,志不得伸,故不如回乡躬耕。“犹及清明可到家”实为激楚之言。偌大一个杭州城,竟然容不得诗人有所作为,悲愤之情见于言外。
22.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童如雷的鼻息声、自己的敲门声和江水声,衬托出夜的幽静和诗人心情的孤寂。 23.孤寂,烦闷苦痛,旷达襟怀。
【解析】22.本题考查文章写作方法的把握。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句意: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反复敲门里面全不回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微波荡漾、扑退滩岸的隐约轻叹声。三更天本来是寂静的,作者故意写出了家童“鼾声如雷鸣”“敲门”“江声”,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来衬托夜的幽静和诗人心情的孤寂。
23.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词人心中忧愁,所以在东坡饮酒,喝醉了睡觉,醒来又继续喝,又喝醉了。词人此时被贬黄州,要不是心中烦苦忧愁,词人不会如此饮酒,只不过想借酒消愁而已。(也可以认为词人放下 了一切,豁达超然,所以痛饮。)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穀纹平”,词人说自己寄生官场许久了,早已违背了自己最初的意愿,希望自己能够忘却功名利禄,能做回自己,内心回归平静,物我两相忘;“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希望自己从此能够过上闲散江湖的生活,无欲无求,超然物外,做回真正的自己。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24.诗人放眼四周:入城前见到的野外戍楼上的缕缕荒烟,已在视野中消失;深山上参差不齐的林木,看上去也模糊一片。 25.表现了诗人孤寂、凄凉的心情与浓重的乡愁。《登幽州台歌》素淡的笔墨抒写真情实感,质朴明朗,苍凉激越。而这首五律,笔法细腻,结构完整,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又有含而不露的特点。
【解析】24.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诗人放眼四围,“野戍荒烟断”写出入城前见到的野外戍楼上的缕缕荒烟,已在视野中消失;“深山古木平”写深山上参差不齐的林木,看上去也模糊一片。诗人以“烟断”“木平”写夜色的浓重,烟非自断,而是被夜色遮断;木非真平,而是被夜色荡平,描写画面时要突出景物全部被夜色所吞没的特点。
25.此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和表现手法的分析。此诗描写了诗人在征途中的所见所感,表现了异乡孤征的凄凉,抒发了浓烈的思乡之愁。《登幽州台歌》写法粗犷,“独怆然而涕下”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直抒胸臆,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本诗则恰恰相反,笔法细腻,情景交融。如诗歌用一个设问句“如何此时恨”来引出抒情主人公的愁绪,但并没有点明为何而愁,而是用夜色中传来的声声猿鸣作答。入暮以后渐入静境,啼声必然清亮而凄婉,这就使诗意更为深长悠远,含而不露。纵观全诗,是以时间为线索串连起来的,结构非常完整。
26.(1)“侵”、“覆”生动地写出水泽边的兰草,蔓延到小径上(茂盛);河边的柳条已经覆盖到河渠之上的情形,突出了春意盎然而又生机勃勃,诗人沉浸在浓浓的春意中(喜爱陶醉)。
(2)这首诗尾联中的“醉”表达了诗人对春光的无限陶醉和眷恋;《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中的“醉”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英雄迟暮的悲愤情感。
【详解】(1)考查词句赏析。第二联是远景描写,写春景的静态之美。其中的“侵”字,是形容春日降临大地时,原本长在水泽中或水泽边的兰草,随着春日的到来,一天天,一日日,逐渐蔓延到泽边的小径上。描述春意在平面上九限延伸。“覆”字,则是形容春意日盛,柳条已经生长得繁密茂盛,覆盖在河渠之上的样子,春意盎然而又生机勃勃,描述春意在立体上无限延伸。平面上和立体上的无限延伸,整个天地间已经完全被浓浓的春意所笼罩。
(2)本题考查诗人情感。
尾联意思是:我不怕喝醉酒,只怕酒杯里没有酒,有负这大好春光啊!自然地写诗人的感受,写诗人对春光的无限陶醉和眷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写诗人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吃“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结合“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知,表达的意思是想要为国建功,收复失地。“可怜白发生!”回归现实,此时作者已老,又报国无门,表现了作者有心杀敌却报国无门的壮志难酬之意。
27.C 28. 古体诗(或古体杂言) 仕途艰难 29.(1)对不公平门阀制度的不满;(2)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3)世路艰难忍气吞声的无奈与悲哀;(4)仕途不顺。
【解析】27.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C.“作者所忧的是些生活琐事”错误,作者所忧心的是怀才不遇,仕途不顺;
故选C。
28.考查文体。
《行路难》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古体诗,全诗抒写了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遇了艰难险阻之后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本诗为南北朝时期鲍照创作的一首古体诗,两首诗中的“行路难”都暗指仕途的坎坷与不顺。可据此作答。
29.考查情感主旨。
本诗创作于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社会动荡。当时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而鲍照出身寒微。“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意为: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由此可知,诗人虽然渴望能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但却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和世俗偏见的阻碍。表现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可据此作答。
答案第14页,共14页
答案第13页,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