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内能 教案 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九年级

文档属性

名称 13.2 内能 教案 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九年级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08-03 22:37: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十三章 内能
第2节 内能
教学目标
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地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知道热量的概念及单位,知道热传递的过程中,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内能发生改变。
3、知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4、学会区分温度、热量、内能;理解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
5、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实例。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内能的概念,学会区分温度、热量、内能,理解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
教具准备
1、辅助教具:无。
教学媒体与资源
1、多媒体课程课件、演示视频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请同学们观看课件思考问题。
玩具回力汽车运动,其动能是从弹性势能转化而来的,而真正的汽车开动时它的动能从何而来?
运动的篮球具有动能,那么运动的分子呢?
本节就让我们来学习内能。
二、新课教学
知识点一 内能
1、想一想
(1)运动着的足球具有动能,那么处于热运动的分子是否具有动能呢?
(2)弹簧弹性形变时具有势能,那么分子之间是否也具有势能呢?
2、内能
(1)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作物体的内能。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所以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
(2)内能单位是焦耳,符号是J。
(3)炽热的铁水有内能,北极的冰山也有内能。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
(4)同一物体的温度越高,内能越大;温度越低,内能越小。
知识点二 物体内能的改变
1、热传递
(1)如果把烧热的工件放到冷水中,工件会凉下来,而冷水会变热,这是为什么?
(2)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间内能传递的多少称为热量。通常用字母Q表示。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
2、做功
(1)你有过这些体验吗?这是通过什么方式改变了物体的内能?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和这些类似?
(2)如图所示,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壁玻璃筒中放一小团硝化棉,迅速向下压活塞,硝化棉燃烧起来了,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活塞压缩空气做功,空气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达到硝化棉的燃点,导致硝化棉燃烧。
(3)将一根铁丝快速反复弯折数十次,铁丝弯折处会发热。
铁丝弯折处会发热,表明铁丝弯折处的温度升高了,铁丝的内能增大了,铁丝的内能增大是由于人对铁丝做了功。
(4)做功可改变内能。
3、改变物体内能
(1)怎样改变物体的内能?
4、温度、热量、内能的区别
(1)热量是过程量;温度、内能是状态量。
(2)单位区别。
(3)表述区别:温度只能说“是、降低、升高”;热量只能说“吸收、放出”;内能只能说“有、具有、改变”。
(4)温度、热量、内能的联系: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使内能增加或减少,但温度不一定改变。
问题1用物体内能改变的方式说明“炙手可热”和“钻木取火”的含义。
思路:“炙手可热”是指利用热传递使手内能增加,温度升高;“砖木取火”是指克服摩擦力做功即对木头做功,使木头的内能增加。
问题2生活中有时通过加强热传递直接利用内能,有时又通过阻碍热传递防止内能转移。请你各举两个实例。
思路:冬天利用电热毯在睡觉时取暖及爆炒菜时将火开得很大等都是通过加强热传递直接利用内能;利用暖水壶来装开水及为了防止液化气钢瓶爆炸,不能将其放在烈日下暴晒是通过阻碍热传递防止内能转移。
三、知识总结及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讲的是内能,属于学生们比较陌生的新的概念,且是从微观方面进行教学,学生一开始接受起来可能会较困难,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循序渐进。教学过程中要抓住重点,本节重点是了解内能的概念,学会区分温度、热量、内能,理解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讲课过程中,注意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记忆。虽然在正常情况下微观不可见,但现实生活中还是有很多例子能够说明微观问题,所以讲课时要注意联系实际。注意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讲完知识就要及时提问,发现问题再进行讲解。注意区分温度、热量、内能,注意细节知识点。
布置作业
1、复习课本知识。
2、完成教材P10动手动脑学物理1—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