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第1节 两种电荷 -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五章 第1节 两种电荷 -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08-04 13:28: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
第1节 两种电荷
教学目标
1、了解摩擦起电现象及摩擦起电的本质。
2、知道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了解检验带电体的方法及验电器的构造和原理。
4、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5、了解自由电子及导体与绝缘体的区别。
6、了解原子结构,认识电子、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摩擦起电现象及摩擦起电的本质。
2、知道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了解检验带电体的方法及验电器的构造和原理。
教具准备
1、辅助教具:塑料梳子、气球、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验电器。
教学媒体与资源
1、多媒体课程课件、演示视频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请同学们观看课件思考问题。
头发竖起来的原因是什么?这里面存在着什么奥秘?
本节就让我们来学习两种电荷。
二、新课教学
知识点一 两种电荷
1、摩擦起电
(1)物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荷。
(2)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3)带电物体间存在怎样的相互关系?
凡是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排斥的带电体,必定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吸引。
2、两种电荷
(1)电荷间的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2)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作正电荷,用“+”表示;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作负电荷,用“-”表示。
(3)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单位:库仑,简称:库,符号:C。一根实验室中常用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摩擦后所带的电荷量大约只有10-7 C。
3、验电器
(1)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2)验电器的构造。
(3)验电器的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知识点二 原子及其结构
1、物质的构成
(1)常见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2、原子结构
(1)原子结构如下。
3、摩擦起电的原因
(1)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失去电子的物体因为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了多余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
(2)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
(3)中和现象:等量的异种电荷放在一起完全抵消的现象叫中和现象。中和现象并不是电荷的消失,而是电荷发生了转移,使正、负电荷抵消。
知识点三 导体和绝缘体
1、实验1
(1)用橡胶棒连接验电器。
(2)现象:验电器A、B金属箔的张角没有变化。
(3)分析:验电器A的电荷量没有变化,验电器B仍不带电。
(4)结论:电荷在橡胶棒中不能定向移动, 说明橡胶棒不可以导电。
2、实验2
(1)用金属棒连接两验电器。
(2)现象:验电器A的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减小,B的金属箔由闭合变为张开。
(3)分析:验电器B上也带了电。有一部分电荷通过金属棒从A移动到了B,电荷发生了定向移动。
(4)结论:电荷在金属中可以定向移动, 说明金属是可以导电的。
3、导体
(1)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叫作导体。
(2)导体导电的原因:导体中存在自由电荷。
(3)常见的导体:金属、人体、大地、石墨、 酸碱盐溶液等。
4、绝缘体
(1)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作绝缘体。
(2)绝缘体不易导电的原因:电荷不能自由移动。
(3)常见的绝缘体:橡胶、玻璃、塑料、空气、油等。
三、知识总结及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学习的是两种电荷,由于是新接触内容,现实生活中又不常提,所以讲课时要注意循序渐进,注意学生的接受状态。首先确定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这要求教师对教材及知识点有系统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在讲课时抓住重点、游刃有余,本节的重点是了解摩擦起电现象及摩擦起电的本质,知道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了解检验带电体的方法及验电器的构造和原理。在讲解时要逐渐深入,结合生活中的大量实例,尽量从现实生活中获取知识,这样记忆会更牢靠。两种电荷、导体绝缘体可以让学生们分类对比记忆。
布置作业
1、复习课本知识。
2、完成教材P35动手动脑学物理1—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