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第2节 核能
教学目标
1、认识核能获取的两种途径。
2、了解核能的利用和优点。
3、了解核能可能带来的问题。
4、知道核能是不可再生能源。
5、知道原子弹和氢弹的原理。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核能获取的两种途径,知道核能是不可再生能源,知道原子弹和氢弹的原理。
教具准备
1、辅助教具:无。
教学媒体与资源
1、多媒体课程课件、演示视频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请同学们观看课件思考问题。
1964年10月16日15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你知道原子弹为什么会突然放出那么大的能量的呢?随后,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20分,我国西部地区新疆罗布泊上空,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获得完全的成功,氢弹和原子弹的原理相同吗?
本节就让我们来学习能源。
二、新课教学
知识点一 核能
1、原子的结构
(1)原子结构如下。
2、核能
(1)质子和中子依靠强大的核力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要使它们分裂或结合都是极其困难的。
(2)质量较大的原子核发生分裂或者质量较小的原子核相互结合时,就有可能释放出惊人的能量,这就是核能。获得核能有两种途径:裂变和聚变。
知识点二 裂变
1、发生裂变的条件
(1)1938年,科学家用中子轰击质量比较大的铀235原子核,使其发生了裂变。1 kg铀全部裂变,释放的能量超过2000 t煤完全燃烧时释放的能量。
(2)用中子轰击铀核,铀核才能发生裂变,放出能量。外界中子停止轰击,裂变也就停止了。怎样才能让裂变继续下去呢?
2、链式反应
(1)将火柴搭成左下图所示结构,点燃第一根火柴后,会发生什么?
(2)用中子轰击铀235原子核, 铀核在分裂时, 会释放出核能,同时还会产生几个新的中子,这些中子会继续轰击其他铀核。于是就导致一系列铀核持续裂变,并释放出大量核能,这就是裂变中的链式反应。
(3)链式反应如果是在一瞬间进行那将是剧烈的爆炸。原子弹的爆炸就是铀核或钚核裂变发生链式反应的结果。
3、核电站利用核能发电
(1)核电站的核心设备是核反应堆。核反应堆是原子核发生链式反应的场所。1942年,人类利用核反应堆第一次实现了可控制的铀核裂变。目前,全世界已经建成了几百座核电站,核电发电量接近全球发电量的1/5。
(2)中国目前共有核电站22座。分别为:秦山核电厂、红沿河核电厂、秦山第二核电厂、秦山第三核电厂、海阳核电厂、宁德核电厂、福清核电厂、大亚湾核电厂、阳江核电厂、方家山核电厂、田湾核电厂、台山核电厂、三门核电厂、昌江核电厂、岭澳核电厂、防城港核电厂、金山核电厂、国圣核电厂、马鞍山核电站等。
知识点三 聚变
1、聚变
(1)将质量较小的原子核结合起来,也会释放出巨大的核能。
(2)氘核与氚核在超高温下结合形成氦核和一个中子,能释放大量核能。这一过程就是聚变。
(3)现阶段科学家还没有找到控制核聚变的方法。通过可控聚变来利用核能,有望彻底解决人类能源问题。
(4)可能有的同学会产生疑惑:使反应物获得极高的温度,要消耗不少能量,一旦发生聚变,获得的核能能弥补之前的付出吗?不会有“入不敷出”的现象发生吧?事实上,聚变释放的核能远大于我们“点火”所需的能量。太阳的能量,就来自核聚变——这把“火”自从46亿年前“点燃”后,至今未熄。太阳内部发生的聚变反应,每秒钟把7 ×108 t的氢变为氦。
(5)氢弹的爆炸就是核聚变的结果。
(6)核能发展存在两个制约因素:一是核事故,二是放射性废物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与燃煤火电厂相比,核电站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放射性污染。核电站排入环境中的放射性污染物的数量与反应堆类型、电站功率大小、净化能力、反应堆运行状况等因素有关。在早期,核电站每年排出的废水放射性强度较高,一般为几居里到几十居里。但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年排放的放射性强度大大降低,一般小于5居里。在正常情况下由于核电站采用多重屏障保护,其对环境的放射性污染很轻微。即使生活在核电站周围的居民,从核电站排放的放射性核素中接受的辐射剂量,一般也不超过本底辐射剂量的1%。只有在核电站反应堆发生堆芯熔化等罕见事故时,才可能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7)防核幅射:为防止放射性灰尘沉降时随呼吸道吸入人体内和降落到皮肤上,污染区的人要及时戴好防毒面具或口罩。也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扎好裤口、袖口、领口,用雨衣、塑料布及床单等就便物品把暴露皮肤遮盖起来,转入安全地带。处于放射性物质沉降地区,应关闭门窗,防止放射性灰尘进入室内,尽量减少室外活动,这样可以减轻核辐射伤害。
三、知识总结及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学习的是核能,都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经常听说的,但是具体的分类及原理等并不被我们所熟知,所以通过学习本节要对相关知识有所了解。注意重点知识的讲解,本节的重点是认识核能获取的两种途径,知道核能是不可再生能源,知道原子弹和氢弹的原理。总结知识点时,可分类按知识树的模式进行,这样培养学生们总结归纳的能力。
布置作业
1、复习课本知识。
2、完成教材P173动手动脑学物理1—5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