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04 12:22: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



广东省云浮市云浮中学 黎英俊
一、裂:封建国家大分裂
二、变:南北经济趋平衡
三、融:各大民族大交融
四、合:奔向天下大统合
一、裂:封建国家大分裂
二、变:南北经济趋平衡
三、融:各大民族大交融
四、合:天下大势分必合
CONTENTS




西晋(265年—317年)
266年,司马炎建立;
280年,完成统一。
东晋(317-420)
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三国(220-280)
220年,曹丕废汉献帝建立魏国,
标志东汉灭亡,
正式进入三国时期。
十六国(304年~439年)
西晋灭亡后,北方各族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加上西南的成汉,历史上称为“十六国”。
南朝(420-589)
是中国历史上四个由汉族建立的王朝统称,上承东晋下启隋朝,共二十四帝,历一百六十九年。
北朝(386年—581年)
指中国南北朝时期存在于北方,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五个朝代的总称。
结合时间轴和下面的地图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从历史发展的时空演进角度而言,有哪些特点?
中国历史学家认为,自公元220年汉代覆亡至581年隋朝兴起,当中是一段长期混乱和令人失望的时代。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分裂和动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最突出的表面现象。在近四个世纪中,先后出现34个政权,其间只有西晋20多年相对安定的统一时期。
三国(220-280)
建 立 者:刘备
都 城:成都
起止时间:221-263
建 立 者:曹丕
都 城:洛阳
起止时间:220-265
建 立 者:孙权
都 城:建业
起止时间:222-280
西晋(265年—317年)
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统一王朝
从晋武帝建国开始,传四帝,国祚51年
建 立 者:司马炎
都 城:洛阳
起止时间:265—317
东晋十六国
316年,匈奴人刘曜率军攻破长安,西晋灭亡
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西晋灭亡后,北方各族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加上西南的成汉( 五凉、四燕、三秦、二赵,并成、夏) 历史上称为“十六国”
南北朝(420年~589年 )始于420年刘裕建立南朝宋,止于589年隋灭南朝陈。
南朝(420-589)承自东晋,有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四朝,均以建康(今江苏南京)为都;
北朝(386-581)承自十六国,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北周灭北齐。
特点:
(1)政权更迭频繁,分裂为主,但分裂中孕育统一的因素(北强南弱)
(2)北方战乱不休,
南方相对稳定;
(3)北方以少数民族政权为主,
南方政权以汉族政权为主。
结合时间轴和以上地图思考: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从历史发展的时空演进角度而言,有哪些特点?
结合课本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给经济、制度和民族带来哪些变化?
Environment
经济之变
1、江南得到开发;
2、经济格局变动;
制度之变
民族之变
1、门阀士族政治;
2、三省制形成;
3、地方行政变化;
1、民族迁徙;
2、民族改革;
3、民族融合。
经济格局之变:汉代至魏晋南北朝的经济有什么变化?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人口:
北农南迁,
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
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
自然环境:
江南雨量丰沛,
气候较热,
土地肥沃,
自然条件优越。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社会:
南方战乱少,
社会秩序安定。
政府:
南方统治者的重视。
“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立郡县,往往散居,无有土著。” ——《隋书》
到南朝初年,除了偏僻地区深山密林之中的部分外,多数蛮人已同汉人融合较深。 ——朱大渭《六朝史论》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
材料一 (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二 至于元嘉末……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2.手工业:
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1.农业:
生产工具和技术进步,劳动力增多,土地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3.商业: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
汉以前
唐安史之乱后
两宋(南宋)
黄河中下游
开始南移
(南方逐渐超过北方)
完成南移
(南方成为经济重心)
经济格局的变动:
魏晋南北朝
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五代十国(继续南移)
政治制度之变:汉代至魏晋南北朝的制度有什么变化?
——阎步克《变态与回归: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历程》
Part One
01
1、东晋政治特征
门阀士族政治
“士族”就是士人官僚的家族,通过雄厚的文化而世代居官,由此建立了崇高的门望。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
(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王)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
——《晋书·王敦传》
(司马睿)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
——《晋书·王导传》
Environment
影响
原因
主要特征
(1)历史根源:
(2)政治原因:
(3)政治保障:
皇帝依赖士族支持。
九品中正制为士族提供政治保障。
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1)政治:
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2)经济:
(3)文化:
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崇尚清谈和玄学,累世传经, 学在家族。
(1)削弱了中央集权,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益尖锐;
(2)垄断仕途,
不利于人才的选拔
“门阀政治,质言之,是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它的存在是暂时的。它来自皇权政治,又逐步回归于皇权政治。"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
Environment
2、三省制
西晋时,三省分立制度基本确立,取代了两汉三公九卿对朝廷大政的决策权力;
东晋南朝及十六国北朝大都沿用这一制度,虽由于皇权强弱不同和政治形势的差异而各有变通。
魏晋南北朝各项具体的政治制度承袭秦汉而有变化发展,成为隋唐制度的渊源。
Environment
州上再增权力机构
三国魏开始在重要的州及战略要地设置都督。西晋时,都督制进一步发展,北魏除采用都督制外,还广泛推行魏、晋以来即已出现的行台制,行台即行尚书台,由中央分派官员,授予尚书台(省)官员的名号或直接由尚书台(省)官员到地方,代表中央行使职权,全权处理地方军、政事宜,都督亦在其指挥之下。
三国魏开始在少数民族集中地区设置护军,职同郡、县,实行军政合一的统治,这一制度在十六国时期及北魏前期被广泛采用;北魏中期以前还普遍推行十六国以来出现的镇、戍制度,在偏远地区及少数民族集中居住地区设置镇、戍,镇相当于州,戍相当于郡,实施军事统治。
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变化之三是,州、郡、县各级行政机构因其所在地区的地理位置及所统民户多少,被分为不同的等级,其长官以及属下官员的官品及俸禄待遇都大不相同,这在北魏及东魏北齐已发展为比较完善的制度规定,并为隋唐所继承。
州之外另有地方机构
划分不同的等级
3、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民族之变:
汉代至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迁徙是如何流动的?
有哪些民族进行了变革?
——从鲜卑说起
“鲜卑”一词,王国维、白鸟库吉均认为鲜卑即“犀毗”,亦称“师比”,指胡人的带钩而言。此带钩初出自东胡,战国时传入赵国等。《史记索隐》引张晏云:“鲜卑郭落带,瑞兽名也,东胡好服之。“郭落”为兽之义,“鲜卑”意为祥瑞或神,合之为瑞兽或神兽。这个鲜卑族它从何处而来(徙)?它又要去何处(改革)?将来又如何?
鲜卑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兴起于大兴安岭,属东胡族群,蒙古语族,是魏晋南北朝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
十六国时期,鲜卑各部落建慕容氏诸燕、西秦、南凉、代国等国。386年拓跋部建北魏, 439年统一北方。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557年北周取代西魏。在青海、甘肃一带,还有鲜卑慕容部分化出来的吐谷浑政权,663年被吐蕃吞并。拓跋支裔建西夏国。鲜卑史上建11国。
从东汉开始,西北边缘地区的少数民族或因被中原王朝所征服,或因自身经济发展需要,纷纷向中原迁徙。
——蒋福亚《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
五胡乱华,民族间的仇杀不断,大量的中原人为了躲避战乱,从中原迁徙到长江中下游,这一现象持续了约两百多年,百万中原人口流入南方,史称“衣冠南渡”。
民族之变:汉代至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迁徙是如何流动的?
鲜卑族开始内迁至北匈奴故地,“东接辽水,西当西域”,与汉人“通胡市”,得到精金良铁。
《三国志》《后汉书》 《晋书》和《十六国春秋》都记载“鲜卑”族名是“依鲜卑山,以山为号”,《魏书》记载为“大鲜卑山”。据考证大鲜卑山则位于有嘎仙洞的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境内的大兴安岭北段。
西晋初年,鲜卑族继续内迁,中部的慕容氏,东部的宇文氏、辽西的段氏向辽东地区发展,西部的拓跋氏向长城内的山西,河北突进;拓跋氏的支族秃发氏留居河西走廊,陇西的乞伏氏更向映西、甘肃扩展,慕容氏的另一支吐谷浑氏进入青海草原。
内迁少数民族卷入到西晋的内乱中,并且逐渐主导了局势,建立了数个与南方汉族对峙的非汉族政权,史称“五胡乱华”
民族之变: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如何变革以适应中原的?
(2)学习汉族典章制度
勒增置宣文、宣教、崇儒、崇训十余小学于襄国四门,简将佐豪右子弟百余人以教之,且备击柝之卫。
——《晋书·石勒载记》
(1)采取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
“渊以汉高祖、世祖、昭烈为三祖,太祖、世宗、中宗、显宗、肃宗为五宗。”
——《资治通鉴》
(1)北魏建政
439年,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再度统一北方。
(2)改革内容
③改鲜卑姓为汉姓;
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3)改革影响
①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②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
①迁都洛阳,改籍贯;
②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极。
——(东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结合以上材料分析归纳促进民族融合的因素有哪些?
民族交融就是不同民族杂居一处的现象不断增多,族际之间人口流动的规模和频率不断增加,心理上的亲近感不断增强,共同命运和共同利益的联系逐渐紧密,共同心理认同逐渐产生。其结果就是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中共同性因素增加。
——杨须爱《“民族交融”的科学内涵及实践意义》
战争推动了民族融合,如董卓的部队主要来自羌族,刘备、曹操的部队中有大量幽州乌桓胡骑。
——金观涛、刘青峰《中国思想史》
北方游牧人因气候转寒,如洪水一样从高原上横冲直下,同农耕人争夺生存空间。一场长达近四百年的战乱由此展开。
——冯天瑜等《中华文明史》
北方游牧人因气候转寒,如洪水一样从高原上横冲直下,同农耕人争夺生存空间。一场长达近四百年的战乱由此展开。
——冯天瑜等《中华文明史》
从东汉开始,西北边缘地区的少数民族或因被中原王朝所征服,或因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纷纷向中原迁徙。
——蒋福亚《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
中华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凝聚的作用。
——赵伟《文化认同是民族交融的先决条件》
结合以上材料分析归纳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中共同性因素增加有哪些表现?
民族交融就是不同民族杂居一处的现象不断增多,族际之间人口流动的规模和频率不断增加,心理上的亲近感不断增强,共同命运和共同利益的联系逐渐紧密,共同心理认同逐渐产生。其结果就是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中共同性因素增加。
——杨须爱《“民族交融”的科学内涵及实践意义》
而且在政权国号的选择上也多加斟酌,十分谨慎。其中一个原则就是在其统治地区选择前代中原王朝的国号以继承之。
——吴洪琳《十六国‘汉’‘赵’国号的取舍与内迁民族的认同》
“ (刘聪)年十四,究通经史,兼综百家之言……善属文,著《述怀诗》百余篇,赋颂五十余篇。”
《北史魏书》中有记载: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黄帝子曰昌意,昌意之少子受封北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
《资治通鉴》中记载“渊以汉高祖、世祖、昭烈为三祖,太祖、世宗、中宗、显宗、肃宗为五宗。”
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6个弟弟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
司马金龙是北逃的东晋皇族,娶鲜卑公主为妻。
胡服与汉服杂合出现。
《北魏司马金龙夫妇合葬墓彩画漆屏风》
北魏鲜卑族的“扬场图”和“耕牛图“的墓葬壁画
“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一传而宣武。再传而孝明。而鼎祚移矣。盖徒欲兴文治以比于古帝王。不知武事已渐弛也。”──赵翼《廿二史剳记》卷十四《魏孝文迁洛》
(1)进步性:
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
接受了汉族的先进制度与文化,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2)局限性:
全面推行汉化,使鲜卑族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失去尚武的民族精神,削弱了军事力量。
秦汉建立的中国文化秩序,并未随东汉覆亡而消失。三国两晋与南北朝三百余年,正是重整这一普世秩序的过程。
——许倬云《万古江河》
“从这个意义上看,鲜卑人最后确实得到了天下,但却完全丧失了族群的主体性,彻底消融在汉民族的汪洋大海之中。隋唐时期,鲜卑族作为一个族群实体,已经不复存在。” ——《突然消失的战斗民族》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民族融合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强大的文化向心力孕育着统一的诉求。
在北方汉族士大夫眼中,隔江相治的南朝已不再是正统所在了,只有北魏治下的中原才是传统文化的中心。北魏改革的结果,促进了民族交融(实现了文化认同),为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樊树志《国史纲要》
后赵太子“使文武皆跪立”,成汉之主李寿“人有小过,辙杀以立威”。十六国北朝在“胡化”和“汉化”的交替之中,孕育出了强大的皇权。…北朝异族政权具有政治复兴更大动量,帝国以北朝为“出口”而走向隋唐盛世。
——摘编自阎步克《波峰与波谷》
“大一统秩序”的重整合
创建了一个新的政治规模,为后来的隋唐所取法,将来中国全盛时期之再临,即奠基于此 。
——钱穆《国史大纲》
北方异族皇权强化,南朝士族衰落,皇权重振为
隋唐大一统的皇权政治奠定基础,推动着统一的进程。
6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后分别被北齐和北周取代;
581年,杨坚代北周,改国号隋,北周灭亡。
三国两晋南北朝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