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04 12:24: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统一多民族
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一单元
公元前771年
犬戎攻破镐京
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476年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东周时期
公元前475年
公元前256年
公元前221年
平王东迁
进入春秋时期
三家分晋
春秋结束进入战国
秦灭周
东周时期结束
秦朝建立
战国结束
墓号 食器 水器 酒器
M1052 鼎 簋 鬲 甗 铺 盘 盉 方壶
7 6 6 1 1 1 1 1
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
M1052出土“虢太子元徒戈”
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
M1052出土铜礼器组合统计表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上村岭虢国墓地》,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年,第55页。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与西周确立的秩序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第一单元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失序:纷争中秩序的瓦解

思序:纷争中变法的选择

制序:纷争中思想的激荡
失序:纷争中秩序的瓦解

“(周)王夺郑伯(郑张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蔡、卫、陈皆奔,王卒乱,郑师合以攻之,王卒大败。”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桓公五年》,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05-106页。
周天子为什么忍了这口气?
你觉得周王吞的“声”可能会是什么?
顶礼膜拜
威信丧失
春秋列国形势图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西汉]刘向集录:《〈战国策〉书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196页。
道德大废,上下失序
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
胜者为右
晚世
益甚
周朝的统治秩最终完全被破坏
春秋列国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诸侯国数量、长城修筑、边疆民族数量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该如何解决遗留问题?
思序:纷争中变法的选择

农业生产进步显著
“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
狗,六博蹋鞠者。临淄之涂,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西汉]司马迁:《史记·苏秦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257页。
土地成为重要的资本
新兴地主阶级掌权
新阶级关系产生
“公作则迟”
“分地则速”
原地踏步——维持旧秩序
走向未来——建立新秩序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农民阶级的选择:恢复和平、顿顿饱饭
地主阶级的选择:保证存续、维持统治
商鞅变法
公元前356年、350年
军事、经济、政治等方面掀起变法
战国中山王方壶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夷夏之辨
华夏认同
遗留问题不断解决的同时新问题随之产生
制序:纷争中思想的激荡

变法图强(存) → 治理国政(续)
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儒家 孔子(春秋)
孟子
荀子
道家 老子(春秋)
庄子
阴阳家 邹衍
墨家 墨子
法家 韩非子
仁、礼、为政以德、有教无类
性善论、仁政
性恶论、隆礼重法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齐物、逍遥
五行间相生相胜
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法治、实行中央集权
春秋思考探索 → 战国百家争鸣
学在官府 → 学在民间
争霸兼并 → 脱颖而出
士的选择:求道以济世
统治者的选择:求贤以一统
稷下学宫示意图
主动选择——重构新秩序
客观变化——实现社会转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