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1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3.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04 12:25: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盘点 国家宝藏



探源 中华文明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的起源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前 言
河南处于中原腹地,历史上曾先后有二十余个王朝在此建都。
旧石器时代晚期以来,这里出现了密集的古人类活动点;新石器时代,嵩山南北聚落演变发展为早期国家。
从最早的二里头夏都到金代末年定都商丘,三千余年里,河南曾是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磨制石器(标志)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1展厅 新石器时期——走向邦国
生业
工具:磨制石器
渔猎与农耕并存
定居
群居 生活比较稳定
大量使用陶器
精神信仰
原始社会时期艺术与精神信仰相伴而生。贾湖遗址出现的大量骨笛、内装小石子的龟甲等,反映出当时的人们以艺术的形式表达对神灵的原始崇拜。
具备了一定记事功能的契约符号的出现,昭示着人们抽象思维的发展。
定居聚落
距今
9000
|
7000

河南
中部
结合课本第2-4页,思考:新石器时代较旧石器时代产生了哪些变化?
【母系氏族社会】
生产力发展(根本)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1展厅 新石器时期——走向邦国
城邑始兴
距今
7000
|
5000

黄河
中下游
中心聚落、城
大河村遗址
仰韶文化房基(距今约5000年)
居所
“5000年前的三室一厅”
瓮棺葬
(合族而葬)
彩陶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黄河下游)
结合课本第2-4页,思考:新石器时代较旧石器时代产生了哪些变化?
仰韶文化 彩陶、粟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黑陶、稻
养蚕缫丝
同期文化比较


私有制已经出现
治玉
浅绛色罗
√治玉作坊
√玉制礼器
织丝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1展厅 新石器时期——走向邦国
城邦林立
距今
5000
|
4000

黄河
中下游
私有制已经出现
龙山文化时期万邦林立,筑城的普遍化、冶铜技术的出现,表明文明因素的产生,人类社会已经出现了新的组织形态,国家已现雏形,形成了以中原为核心,不同层次的文化辐射圈。
文明前奏
——中原龙山文化时期的生产生活
农业、饲养业和手工业长足发展。
各部落间的战争、竞争变得激烈,
社会分化加剧,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
【父系氏族社会】
结合课本第2-4页,思考:新石器时代较旧石器时代产生了哪些变化?
同期文化比较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代表器物:胎壁薄如蛋壳的黑陶
(精美的)玉器
(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红山文化 玉龙
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积累
社会组织扩大,
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社会分化明显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原始社会的发展
小结
我国早期人类的分布特点?
分布广泛;以中原地区为核心
集中在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区域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生产 工具
生业
社会组织
打制石器 学会用火 磨制石器
人工生火
渔猎、采集 农耕、畜牧
群居、母系氏族社会 从母系过渡至父系社会
原始人群 母系 氏族社会 父系
氏族社会
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 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
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 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 私有制产生;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氏族联系成较大的部落
【研思】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
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赖仰于河 定居农作
共同劳作 工具进步
文化遗存 广泛分布
中华文明 多元一体
母系 氏族社会 父系
氏族社会
产品剩余 私有制现
贫富分化 部落权贵
战败为奴 胜者成王
阶级统治 筑为国家
从禅让制到世袭制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2展厅 夏商时期——中原立国
定鼎中原

遂公盨(xǔ),西周青铜器,共有铭文98字,记载了禹治理洪水,划分九州,德行感召民众之事。
结合课本第4-5页,思考:禹是以怎样的方式继位的?启呢?
两种制度的选拔标准有何不同?这意味着什么?
(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2展厅 夏商时期——中原立国
定鼎中原

夏王是最高统治者
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和司法的机构与职官
地方:聚族而居——直接控制夏部族生活地区;
间接控制其他地方(通过控制其他部族)
二里头文化主要遗址分布图
河 南

西
山 西
黄帝
炎帝
阪泉之战
炎黄联盟
蚩尤及其他部落
华夏族
涿鹿之战
思考:国家诞生的条件有哪些?国家的实质是什么?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2展厅 夏商时期——中原立国
王都翼翼

甲骨文
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
证实文献中有关商朝的部分历史
商代后期是我国青铜器铸造的第一个高峰期,这时人们掌握着先进的铸造工艺。
龟甲、兽骨
占卜记录
青铜器
殷墟出土的品类众多的青铜器,造型威严凝重,纹饰诡谲神秘,蕴含着粗犷深厚的原始张力和艺术魅力,反映了殷商先民特有的宗教情感和审美观念。
“妇好”夔足铜方鼎
妇好鸮尊
完善国家机构
设置军事据点
推行内外服制
【探思】商朝是如何实现对资源的有效控制的?
学习夏商周制度与文化,归纳:早期国家有哪些特征?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2展厅 夏商时期——中原立国
王都翼翼

学习夏商周制度与文化,归纳:早期国家有哪些特征?
实质》方国联盟
效果》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有限
商朝形势图
1600-1046
妇好鸮尊
完善国家机构
设置军事据点
推行内外服制
内服
(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
外服
(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独立自主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3展厅 西周时期——宅兹中国
实质:等级制度
宅兹中国
西周
学习夏商周制度与文化,归纳:早期国家有哪些特征?
制礼作乐(礼乐制)
周承商制
三门峡虢国贵族墓地出土
血缘政治 宗法制
内外服制 分封制
何尊 铭文“宅兹中国”
大意为“居住在天下中央”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封邦建国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周天子对地方控制加强
嫡长子继承制
相互补充
大宗
小宗
政权
与族权相结合
天下共主



·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井田制
【如何管理土地?】
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
曾侯乙编钟
(湖北省博馆藏)
典章规范
乐:升华为“待遇”
与阶级相挂钩
何为礼?何为乐?
“同养公田”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谁创造了社会物质财富?
谁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
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的关系?
讨论
(政治表现)
(血缘纽带)
维护
维护
互为表里
相辅相成
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
(根本目的)
周王室的“保护伞”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尚书·酒诰》
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尚书·梓材》
史料研读
生产工具材质多为木石骨蚌
青铜铸造业
发达
周王室的“保护伞”能否保其永昌?
思考
劳动人民
这反映了什么思想?有何历史意义?
血缘会渐疏
地方易割据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总结
政治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血缘与政治相结合(“家国同构”)
中央权力逐渐加强,但尚未实现集权
经济
土地国有,集体劳作
农业经济
青铜铸造业发展
文化
鬼神迷信色彩浓厚
出现系统成熟的文字
开始形成统一的心理文化认同
西周已出现早期民本思想
>>>>>>>> 小游戏|按图索骥 <<<<<<<<
说明:根据线索回忆所学,描绘你眼中的“早期中国”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4展厅 东周时期——逐鹿中原




宗法分封制弊端渐渐显露,
诸侯各自为政,逐鹿中原。
礼崩乐坏之下,
华夏观念竟再得发展。
天子之位 何去何从?
诸侯变法 意欲何为?
更多精彩内容,且看第二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非以血缘为选拔标准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真题演练
1.(2015·浙江文综·14)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西周分封制以宗法血缘为纽带
宗法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夏商王位继承(血缘为纽带)
宗法制的核心
以血缘为纽带
D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真题演练
2.(2015·上海单科·32)“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相和矣。”据此,乐的主要社会功能是( )
A.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 B.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
C.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 D.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
A
【解题秘籍】
了解文义,辨析选项;指向一致,不偏不倚。
是礼而非乐的作用
全面、一致
注释:乐 “同”,协调上下,使人相亲。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真题演练
3.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这说明西周时期( )
A.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
B.各诸侯国维护周礼
C.宗法制度分崩离析 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
D
分封
不同地区
文化交流
中华文化
多元一体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作业布置
【思考】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说法?
关于启的继位,史书有不同的说法。
《史记·夏本纪》:
“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
《战国策·燕策一》:
“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提示】由于启的父亲禹功绩大,群众基础扎实,家族势力强大,在当时情况下,大臣和百姓都支持启做领袖。这就表明当时禅让习俗受到冲击,王权观念已经产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