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重点中学5G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16小题,共48分)
1.据考古发现,浙江良渚、山西陶寺、陕西石峁和河南二里头等遗址均出土有大型城墙、宏伟宫殿以及精美玉器。在这些遗址的高等级墓葬中还有人殉的痕迹和随葬的大量武器。这些发现可以印证
A.古代各地区交流融合 B.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C.氏族社会已趋于瓦解 D.古代农耕文明的发达
2.图1是出土于今甘肃地区的一方金印,该物品能够印证
图1 (三国)“魏归义氐侯”印
A.世家大族对曹魏政权的影响较大 B.曹魏沿用汉朝的边疆治理措施
C.该地区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 D.曹魏对甘肃地区政治影响增强
3.表1为唐代部分官员履行职责时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据此可以说明唐代
部门 职责 所需知识
兵部 掌天下武官选授及地图甲仗之政令 地理、数学、冶金
礼部 掌天下礼仪祭祀享贡举之政令 天文、数学、医学、农学、地理
工部 掌天下百工屯田山泽之政令 数学、农学、建筑、水利
表1
A.自然科学的进步 B.官员综合素质提升
C.官僚政治的发展 D.儒家思想受到冲击
4.明太祖废除丞相后,“威权在上,事皆亲决”。成祖时“奏章皆亲览,不假手他人”。宣宗时始有票拟之制,“凡有大事皆与群臣商议,面决可否”。宪宗以后“帝渐疏于政事”,于是票拟、廷议、廷推等决策方式日益重要,并演变成制度。材料主要反映了
A.中枢决策发生根本变化 B.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
C.宰相制度实际得到恢复 D.制度建设服从皇权需要
5.表2所示为清代中期四海关征收税银情况(单位:两),据表2可知,当时清政府
粤海关税收额 闽海关税收额 江苏海关税收额 浙海关税收额
1753年 510 000 320 000 77 000 51 000
1755年 515 300 327 969 51 759 75 759
1777年 588 453 368 877 72 390 53 844
1778年 556 185 374 407 72 428 54 256
表2
A.对外贸易仍有发展 B.闭关自守有名无实
C.不断加强对外交往 D.放弃传统抑商政策
6.近代西方传教士多援引墨家“兼爱”观点阐释基督教的博爱思想,并宣扬这两者之间的一致性,19世纪末20世纪初,很多中国新式知识分子也注重从墨家的“兼爱”思想出发来破除家族中心的观念。以上现象说明
A.墨家兼爱思想直接影响了近代 B.基督教与墨家思想根本上一致
C.传统文化资源可为现代化服务 D.墨家思想在近代成为思想主流
7.五四运动后,列强对中国民间态度发生了微妙变化。日本外交官芳泽谦吉到中国来要先拜访学生代表;摩根财团的拉门德到中国来组织新银行团,也花费了大量时间征求中国各民众团体的意见。这从侧面表明
A.五四运动直接打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B.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C.列强对华外交的重心由官方转向民间 D.民众的态度可以左右政府的对外政策
8.1940年,中共中央指出:“我党过去一年正确的反摩擦斗争,使顽固派不得不在事实上承认我党之力量与地位。而我党五十万大军积极行动于敌后,则给了日寇以深重的打击,给了全国人民以无穷的希望。”据此可知,当时
A.敌后战场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B.全面抗战路线赢得各阶层支持
C.国民政府已经放弃抗日立场 D.百团大战胜利增强中共影响力
9.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1987年,党的十三大明确了到20世纪末实现小康、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表。这一变化主要说明了我国
A.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化
C.对现代化战略的部署更加完善 D.党的指导思想不断丰富
10.图2为2016—2020年中国科技成果登记数(单位:项)及增速。据图2可知,中国
图2
A.对科研的投入持续增长 B.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加强
C.科教兴国战略成效初显 D.科技水平处于世界领先
11.古代雅典学者伊壁鸠鲁(约公元前342—前270年)认为:包括人在内的宇宙万物是由无数的原子所构成,原子解散时人的生命就会消失,根本不会有任何感觉,所以死亡毫不可畏,人也不用恐惧神的处罚。伊壁鸠鲁的这种观点
A.是对自然界的科学认知 B.具有人文主义特点
C.过于强调人的主观感受 D.摆脱了神学的影响
12.表3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巴黎
时期 阶层 雇佣劳动者 法官 贵族
1700 13% 32% 26%
18世纪下半叶 35% 58% 53%
表3 18世纪巴黎部分阶层拥有图书的比例情况表
A.社会思想趋于活跃 B.启蒙运动影响较大
C.文化教育得到普及 D.图书出版行业兴盛
13. 图3是1935年英国画家伯纳德创作的漫画《上山的活儿》。漫画中代表日本和德国的两只麻袋掉落在地,手推车上代表意大利的麻袋悬挂在边缘。象征英国的约翰牛艰难地推着代表国联的小车上山,并表示:“即使它仅仅是半个联盟,也必须前进。”该漫画
图3
A.呼吁各国建立集体安全机制 B.预示着英国外交政策的破产
C.体现作者对国际局势的担忧 D.讽刺了列强之间的殖民争夺
14.1959年,美苏两国进行了历史上首次文化交流。苏联在纽约举办博览会,展出了人造卫星、核动力破冰船等令美国人叹为观止的高科技。不甘示弱的美国人在莫斯科展出了别具特色的爵士乐、篮球、高跟鞋、抽象艺术以及加长汽车等。这次文化交流反映出
A.美苏关系逐渐走向缓和 B.美苏重视高科技较量
C.美苏淡化意识形态斗争 D.美苏冷战的基本特征
15.1973—1979年,苏联的农业投资占整个国民经济投资总额的30%,国家将农产品的价格提高了7次。还通过了《集体农庄成员优抚金和补助金法》,使集体农庄成员的收入有了明显提高。这些做法
A.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B.是突破苏联模式的尝试
C.部分恢复了新经济政策 D.意图增强地方经济活力
16. 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已多次采用政府补贴或关税壁垒等方式来扶持和保护国内特定的企业和产业,但在面对很多发展中国家采用类似的做法时,它们却高举“贸易自由化”的大旗,罔顾世贸组织的规则和惯例,对这些行为大加斥责。以上现象主要说明当前
A.贸易自由化仍未能实现 B.发达国家阻碍经济全球化
C.霸权主义威胁经济安全 D.全球治理方案仍有待完善
二、非选择题(4小题,共52分)
17.【官员考核与国家治理】(14分)
材料一 战国时期出现考核官员的“上计”制度,主要考核仓库存粮、垦田数、户口、赋税数及社会治安等内容。秦代的政绩考核更加完善,对各级官员都要考核,制定了《课律》等法令,以考课结果的优劣来决定对官员的赏罚黜陟。汉代在继承秦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对官吏的考核,逐渐形成了两个方向的两个考绩系统制度。一是纵向的,即中央考核郡、国,郡、国考核县,县考核乡、里、亭,称为“上计”制度;二是横向的,即中央各部门的卿令,地方的郡、国、县的长官各课其掾吏属官,称为“考课”制度,考核结果作为升降赏罚的依据,考课由丞相和御史大夫两府主管。
——摘编自刘承《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及其借鉴意义》
材料二 较能体现宋朝官吏考课制度特点的,一为考课法,二为磨勘法。考课法,是指官员在任职期间的考评。每年一小考,三年一大考,神宗元丰年间,采取“四善三最”之法考核地方州守县令。“四善”是“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所称、恪勤匪懈”。“三最”是“狱讼无怨、催科不扰为治事之最;农桑垦殖,水利兴修为劝课之最;屏除奸盗,人获安处,振恤困穷,不致流移为抚养之最”。磨勘法在考课法的基础上形成,所有文武官员,凡经过三年和五年规定的年限,都可以申请叙迁。故当官只要任内不发生过错,到年限便可升迁,这就使许多官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使考课实际上失去了原来的意义。
——摘编自赵玉霞《中国古代官吏考核制度述评》
(1)据材料一,概括战国至秦汉官员考核制度发展的特点。(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宋代的官员考核制度。(8分)
18.【近现代中国的城市化】(12分)
材料一 表4 (中国近代)若干重要年份城市人口总数及城市化率
年份 全国总人口数(万人) 城市人口数(万人) 城市化率(%)
1840 41 281 2 769 6.7
1843 41 724 2 825 6.6
1893 33 671 2 769 8.2
1901 42 645 4 173 9.8
1920 44 715 4 742 10.6
1931 46 884 5 106 10.9
1936 46 962 5 281 11.2
1949 54 167 5 765 10.6
——转引自李蓓蓓、徐峰《中国近代城市化率及分期研究》
材料二 1949—1957年是新中国城市化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如城镇数量从解放战争时期的58个迅速增加到1957年的3596个;城镇人口从1949年开始平均每年增长523万人;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也由154元增加到222元;城市基础建设和公用事业均有较大提高。
——摘编自付春《新中国建立初期城市化分析》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城市化发展的一个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6分)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归纳影响新中国初期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6分)
19.【服饰的时代变迁】(14分)
材料一 工业革命推动的平面纸样的发明使服装制作技术大幅度提高。纺织业的发达显得手工制作衣服非常麻烦,从19 世纪上半期开始,欧美等国的发明家开始发明相关的机器。经历过一次次失败的经验教训,美国人艾萨克·梅里特·辛格发明了锁式缝纫机,并申请了专利,缝纫机被大量生产。缝纫机从数量方面推动了服饰的普及化,化学染料的发现则从色彩入手推进服饰走向世俗化。中产阶级主导的思想观念促使英国民众的审美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们不再热衷于巴洛克、洛可可式的精巧与富丽,而是随着工业机械和工业产品的外形和功能开始崇尚率直、简洁、大方和整体感”,英国民众的服饰变得越来越简单。
材料二 随着社会的进步,男装的西服三件套越来越多地受到资产阶级企业家和一般市民的欢迎,成为工作与外出的便装。从国家议员到市场推销员的男士,无不例外穿着西服套装,单从外表上来看确实很难分清身份,只不过质量不同。随着二手服饰贸易的繁荣,就连工人阶级也有一套看起来体面的西服。随着社会风气越来越开放与运动的普及,各个阶层的妇女逐渐适应女裤这一装束……下身体积变小的衬裙避免了走进壁炉时硕大的裙子会不小心碰到火苗而发生意外情况,减少了维多利亚时期英国人的死亡率。
——摘编自顾萌,宋严萍《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服饰平民化趋势和原因的分析》
(1)据材料一,指出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服饰变化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趋势出现的原因。(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维多利亚时期的服饰变化给英国造成的影响。(6分)
20.【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12分)
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
图4 黄宗羲 图5 林则徐 图6 王进喜 图7 袁隆平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通过先辈们的事迹,我们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凝聚性和顽强生命力。请提取材料和图片中的两个或多个信息,围绕“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自拟论题,结合所学,展开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16小题,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B D C D A C B A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B B A C D A D
二、非选择题(4小题,共52分)
17.(14分)(1)特点:①考核标准:侧重官员的政绩;②考核范围:范围不断扩大;③考核方式:日益完善(或逐渐系统化);④考核结果:对官员的影响大。(任三点6分)
(2)总体上,宋代官员的考核兼顾政绩与品行;(2分)
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理学兴起,对道德的重视;科举制的发展和文官政治的形成。(任两点3分)
影响: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封建统治;但也易降低行政效率,助长因循守旧之风。(要求利弊各一点,3分)
18.(12分)(1)特点:总体上呈上升趋势,有间断性下滑。(2分)
原因: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的进步;西方的影响导致总体上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导致城市化率有所下降。(任两点4分)
特点:总体上城市化水平较低。(2分)
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影响;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近代中国政局的动荡。(任两点4分)
(2)因素: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转移;人民政权的建立;国内环境渐趋稳定;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一五计划的实施。(任三点6分)
19.(14分)(1)趋势:平民化、简单化、大众化。(任一点得2分)
原因:政治上,三次议会改革提升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影响力;
经济上,工业革命推动了技术的革新,从而推动了服饰的普及化和世俗化;
思想上,英国民众审美观念的变化。(6分)
(2)影响:政治上,打破了人们的阶级身份界限;妇女地位有所提高;
经济上,服饰的平民化趋势,使成衣制造业获得了更大利润,进一步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思想上,推动了社会风气的开放;
社会生活上,实用性强的衣服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任三点6分)
20.(12分)示例:
论题:勇于担当的责任感是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3分)
阐述: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每遇危急局面时都会涌现出时代英雄,推动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明末清初的黄宗羲在明清易代后,反思明朝灭亡的教训,写下了《明夷待访录》,对君主专制进行强烈批判,提倡工商基本,注重经世致用,体现了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十九世纪中期的林则徐面对英国用鸦片毒害国人身心,在广州果断收缴鸦片并销毁,展现了对外来侵略的顽强抗争。
新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东北的石油“大会战”中,王进喜舍身忘我奋战,带队打出了大庆油田的第一口油井,被誉为“铁人”。
针对新中国粮食不足的问题,袁隆平坚持研究杂交水稻,1974年推广“南优二号”,为水稻增产做出贡献。(8分)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中遇到过重重困难,但勇于担当的责任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推动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1分)
其他论题:
中华民族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推动了现代中国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