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三国鼎立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三国鼎立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1-19 08:36: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同时促进了民族融合,南方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科学技术显著进步。三国鼎立正是在大分裂时期实现了局部统一,从而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教材基本上落实了《课标》中关于“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要求,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趁机扩张势力,形成割据,并为争夺地盘进行混战。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教材涉及到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知识结构呈开放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给为广阔的活动空间。
学情分析
学生对三国人物有浓厚的兴趣,一些学生看过《三国演义》和相关读物,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一课,对赤壁之战的有关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在中学初一课本中学习过曹操的作品《龟虽寿》与《观沧海》,对曹操有一定的认识。
初一学生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快发展,但具体形象成分仍起重要作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地发展起来,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过程
一、创设影片情境,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主题曲《临江仙》,向学生提问《三国演义》中自己最敬佩后最喜欢的英雄来调节课堂气氛。根据学生回答来引入本课。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东汉中后期开始,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政,政治黑暗,公元184年,黄巾大起义爆发了,在镇压黄巾大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战乱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生答:曹操)
2、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以统一天下为已任,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课件显示曹操图像及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怀有雄心壮志,他要统一天下。
3、(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曹操要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北方。而在北方的各派军阀中,实力最雄厚的是谁?其次是谁?(生看示意图作答)
曹操要统一北方,必先击败实力雄厚的袁绍。那么,曹操的势力是如何发展壮大的呢?(课件显示曹操势力发展壮大的录音材料,让生分析)
5、随着曹操势力的壮大,曹操与袁绍展开了决战,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动态显示《官渡之战形势图》)问:你能根据示意图上提示的交战时间、地点、交战双方、兵力对比、交战结果,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官渡之战吗?6、一起归纳:官渡之战
时间:(200年)
交战双方:(曹操——袁绍)
战争特点:(以少胜多)
结果:曹操打败袁绍
7、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那么,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呢?我们先来看一下官渡之战的简略过程(多媒体展示:官渡之战路线图,简单讲述过程,引导学生填写表格)
同学们都发现到在这场战争中有一个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是心理因素。由于袁绍骄傲自大,将士被曹操烧掉粮仓后军心动摇,而相对来说曹操镇定自如,积极寻求战机。
大家思考一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心理因素影响大吗?能否举出一些因为心理因素而取得成功或者遭受挫折的例子。
可以看到: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非常重要。我们要吸取袁绍的教训。
8、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天下形势图》)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地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9、曹操统一了北方,又想乘势统一全国。但这时南方有两股势力可以和他相抗衡。一个是江南的孙权,一个是依附于荆州的刘备。割据江东的孙权,统治比较稳固。依附于荆州的刘备,自称是东汉皇族的后裔,在军阀混战中,不甘寄人篱下。他听说诸葛亮有安邦定国之策、济世安民之术,便请他出来相助,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
10、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力量不断地壮大。208年,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天下。孙权、刘备组成五万联军,在赤壁与曹军展开决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请看录像《火烧战船,曹操逃跑》。
11、在影片中,我们看到:赤壁之战
时间: (208年)
交战双方:(曹操——孙刘联军)
战争特点:(以少胜多)
结果: (曹操失败)
12、(课件显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两次战争的主角都是曹操,却出现了不同的结局。那么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什么会失败?(分组讨论:从战争双方去找原因)
13、有人说,那天晚上恰好刮东风,是天意。你怎么看?(引导学生分析曹军的失败是必然性和偶然性交互作用的结果,而必然性占据主导地位,是导致曹军大败的主要原因)
14、如果那晚没有刮东风,曹操会失败吗?(在会与不会的激烈争论中,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实际上最根本的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
15、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赤壁之战后,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变化。曹操退守到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谁也打败不了谁,但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这样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16、(课件显示《三国鼎立形势图》)问:是哪三国?生答后指出:三国鼎立的局面相对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是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因此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课件依次显示三国成立情况)首先看魏国成立情况(一起读)。那么蜀国呢、吴国呢?
17、下面根据三国鼎立知识一起回答:
政权名称时间创建者都城(今名)
魏 220年 曹丕 洛阳
蜀 221年 刘备 成都
吴 222年 孙权 建邺
21、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未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三国的治理与开发。(把学生分成三部分,代表三国,分别介绍三国经济恢复、发展的情况)
(特别强调:三国时哪一政权和台湾有往来?生答后指出:这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数台独分子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
22、通过三国代表的介绍,我们知道在三国鼎立时期的相对稳定形势下,各国的经济都有所发展。所以,三国时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机的时代。这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三.课堂小结:1、总的来说,三国鼎立是从分裂到统一的过渡,转变时期。为西晋的短期统一乃至隋朝的大一统奠定基础,从这个角度看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
2、我们这一节课提到了很多人物,令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还要数曹操和诸葛亮,那么在众多的人物中,你喜欢哪一个呢?为什么?
对于曹操,人们用八个字来形容“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对于诸葛亮,令大家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忠诚,八个字形容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大家平时很少看京剧。在京剧里面曹操是白脸奸臣,你认为对吗?
(针对发言作分析)
曹操对于统一北方做出了贡献,推动历史的发展,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应该给予肯定的评价,同时把历史真实和文学作品区分开来。
四、提高
历史使人智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习三国历史后,你有什么感悟?(学生自由发言)
①战争带给人民的是灾难、是痛苦。我们要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②骄兵必败;兵力的多少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③从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中,我得到启示: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相对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是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④三国时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机的时代。稳定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⑤三国时吴国船队到达过台湾,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数台独分子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
⑥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反思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实施,实施的主要环节是教学过程。《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我们历史教学就应该努力去实现“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武装自己,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也相应地在教师的引导下改变自身的学习方式,促进自身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1)注重历史课堂的活跃性,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用活动来激活课堂。例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讲故事,进行社会调查,编演历史剧等。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2)课堂教学注意创设促进学生学习的情景。
如在讲授本课时上课之前可以放三国演义开篇词、出示三国时期人物图片图片、与学生进行简单的交流三国人物评价等形式创设一种三国时代纷纭的历史气息,通过这种教学氛围的创设为下面的教学创造了条件。
应该注意学习方法和记忆方法。我们还可以通过编写历史歌谣等活动方式,促进学生的掌握,提高历史学习兴趣。
用适时的激励来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学生学习最大的乐趣,莫过于感受到了来自老师、同学的认可。在课堂上教师要尽量鼓励学生敢想、敢说、独立思考,勇于发表不同意见。教师要把“你的观点很了不起”“你很有思想”挂在嘴边,做到尊重学生的每一个见解,让学生有成就感,充分享受成功的快乐。
《三国鼎立》作为一节历史课,特点十分明显,本节课设计最大亮点就是将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特别是一些活动的片子,声像结合,营造出一个历史氛围,同时也把复杂的历史问题直观化、简单化了,还能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这种方式比较适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易于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与现象,今后我还将继续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和研究。这节课设计第二个亮点就是情感的升华,“谈谈你眼中的曹操”实现本课的情感目标,由理入情。培养了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在本课中,我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述,培养学生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本课设计第三个亮点有个提高部分:联系历史照顾现实,用历史事实证明政治观点,从而提高综合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的同时又进行情感教育和价值观教育。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粗浅的看法,其实在课堂改革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摸索的还有很多。我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课堂教学改革一定会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