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课 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 明确:词的上阕: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中,“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山”“原”这些原本静止的事物,作者却写出它们的“舞”和“驰”,这样化静为动,其原因有三: (1)视觉因素,远望山势绵延起伏,确有动态感; (2)精神因素,作者振作精神,视大地,也觉其生动活泼; (3)时代因素,蓬勃发展的中国革命、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恰如这高原的品格。 雪景的壮丽雄奇,神州大地的勃勃生机,让人倍感振奋,顿觉前途光明。 二、合作探究 品读下阕,感悟评价。 1.找出该词中起过渡作用的语句。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2.默读下阕,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 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具有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人物。 (2)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作者用一个字对他们做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字,并说说这个字所包含的感情。 明确:“惜”字。包含的感情: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地批评了他们短于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的。第四,表现了作者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3)作者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评价有区别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有区别。“略输”“稍逊”二词表现出作者对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在文治方面的不足只是略有批评,而“只识”一词则表现出作者对成吉思汗是一种略带嘲讽的评价。 (4)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评古为论今做铺垫,起烘云托月的作用。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以“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5)怎样理解词末的“风流人物”的内涵? 明确:“风流人物”指杰出的、对一个时代有很大影响的人物,在这首词中指新时期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既指人民群众,也指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这是作者的自况,也是作者的自信和自励,更是作者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 (6)品味“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明确:时过境迁,千古风流人物都已过去,而今,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能够促进祖国统一繁荣的人,还得是“今朝”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表现了毛泽东同志“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 请所有同学再齐读最后三句,感受作者的英雄豪情。 (7)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 明确:上阕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阕议论,由上阕之景而产生感情,由祖国的壮丽山河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人物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含作者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最后三句由评论落到赞扬,点明主题,抒发了作者的豪情壮志。 三、问题探究 1.怎样认识作者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英雄人物的评论? 明确:本词对历史人物的评论,是在诗词中运用形象思维进行议论的艺术典范。它将本来可能枯燥的议论加以艺术的处理,使之形象化、诗化,耐人寻味。作者以“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含蓄地批评历史人物长于武功而短于文治、才能不足,表明了自己的看法。 2.对“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应怎样理解? 明确:这三句主要是作者自指,即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对此,最重要的是从文本出发,根据这首词的内容加以体会和分析。作者在《沁园春·长沙》中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等句,与本词颇有相通之处。 3.诗歌主题分析 明确:《沁园春·雪》分上下两阕。上阕先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然后写眼前实景,接着写想象的虚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写出了“江山如此多娇”。下阕由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抒发作者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 四、写法探究 1.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 本篇虽题为“雪”,实际上它却不仅仅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而是一首雄壮的抒情诗。上阕写景,形象地勾画出一幅大气磅礴、气象雄浑的北国雪景图,而且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阕议论兼抒情,由上阕之景而生情,由祖国山河的壮丽,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加以评说,最终落到赞扬当代风流人物上,蕴含作者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抒发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寓情于议。作者将写景、抒情、议论熔于一炉,主题鲜明突出。 2.动静相衬,虚实相生。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冰封”写静,“雪飘”写动,一静一动,静动相称,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则巧妙地化静为动,赋予景物以活泼奔放的气势。这样动静结合,化静为动,具体形象地描写出北国壮丽的雪景。 上阕前十句写眼前的实景,后三句“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则想象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写的是虚景。这样虚实结合,描绘出了雄伟壮丽的北国雪景。 3.用词准确、精练,形象鲜明。 如上阕一个“望”字,既准确地描绘了作者观察景物的位置——登高望远,又 有力地领起以下各句的景物描写。写想象后的雪后天晴、红日高照的美好景象时用了一个“看”字,把作者欣然观赏之状、无限赞叹之情表达得细致入微。动词“封”“飘”“舞”“驰”,形容词“莽莽”“滔滔”,都极具形象感。 4.运用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巧用比喻和对偶:将群山披雪比作“银蛇”舞动,将高原覆盖白雪比作“蜡象”奔腾耸动,而且这两句对仗工整,极为传神地把冰封雪盖的群山高原写活了。“红装素裹”巧用比喻,把江山美景比作少女的衣装,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欲与天公试比高”,一个“欲”字把“山”“原”人格化,生动地写出他们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运用的是拟人。 五、拓展延伸 1.阅读毛泽东的另一首词《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并比较课文与这首词的异同点。 明确:相同点:①都是写雪景;②都有雄壮的气势、豪放的风格。 不同点:①前者是借景抒怀之作,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作者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后者是写景叙事之作,描写行军的一个场面,表现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②前者上片写景,下片议论;后者上片写景,下片叙事。③前者写的是北国雪景,壮阔而美好,并有作者的想象;后者写的是南国雪景,虽有气势,但难与前者相比,只是展现眼前的实景。 2.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诗(投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 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江雪》表现的是一幅老翁雪夜垂钓的画卷,通过对画卷的描写,表现出一种孤独、清高,所以感情基调是孤独、寂寞。 《沁园春 雪》表达的是作者面对壮丽的雪景所产生的豪迈激亢之情,感情基调是畅快、豪迈。 方法指导: 诗词的比较阅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突破口: ①内容;②主旨情感;③风格;④表达方式;⑤表现手法等。 六、课堂小结 这首词热情赞美祖国壮丽的山河,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鼓励人们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词的画面妖娆雄伟,意境壮阔,气势磅礴,感情奔放,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是中国词坛杰出的咏雪之作。 七、随堂检测 1.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能概括上阕内容的句子是“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B.能概括全词内容的句子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C.“大河上下”的意思不是黄河的上面下面,而是黄河的上游下游。 D.“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是说必须在雪后天晴时,才能看到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 2.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望”的内容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惜”的人物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B.这首词上阕写北方雪景,赞美祖国大好山河;下阕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 C.词的下阕论今是为了评古,而评论古今人物又是为了写景。全词主要是表现作者的爱国热情。 D.“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两句综合运用了对偶、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舞”“驰” “银”“蜡”写得有声有色,把群山、高原写活了。 阅读课内语段,回答问题。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3.纵观全文,“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两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作者最终赞颂的是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咏梅 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5.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最能表现梅花高洁、坚贞的词句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写出了梅花的什么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C 3.它一方面承接上阕所写的雪中“北国风光”而作一总束,另一方面从江山的美好引出倾倒于如此江山的无数英雄。 4.历代英雄人物统统都被滚滚的历史洪流席卷而去,只有今天的无产阶级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才是祖国大好山河当之无愧的主人,才能使祖国繁荣昌盛,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对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 5.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6.这首词的作者以梅花自比,用梅花的经历来表现自己不愿苟合流俗的清高孤傲与遭遇打击后的凄凉和无奈,同时也表现出梅花不与百花争宠邀媚和不畏严寒、孤傲倔强的高洁品质。 八、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