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黄河》教学设计
教学年级:九年级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黄河大合唱》的曲作者和作品的创作背景等。
2、教学目标:
学会用激昂的情绪、铿锵有力的声音演唱歌曲,唱出黄河儿女的坚强性格。
3、情感目标:
通过歌曲《保卫黄河》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英勇抗击侵略者的爱国热情,并通过音乐作品的感染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激励他们不忘国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教学设计思路
引导学生用“身”去体验,用“情”去感悟,用“心”去领会。能比较有深度地去把握音乐作品,认识作品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在歌唱乐曲的活动中接受一次形象化的爱国主义教育。体验音乐作品的深刻内涵和蕴含着的伟大艺术魅力,激发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1、将“聆听”贯穿课堂始终。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其塑造的形象相对于文字、绘画而言是非常抽象模糊的。只有通过聆听才能体验到音乐的艺术之美。正如《音乐课程标准》前言所指出的:中学音乐要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音乐是体验艺术,而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该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由此可见,听觉体验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本课的设计中,我通过让学生仔细聆听歌曲录音、师生亲身演唱感受,让学生学会聆听音乐;学会用音乐来解释音乐;学会用心来感受音乐。
2、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过程。
音乐学习方式的转变是音乐学习改革的核心任务,而主动参与是其首要行为。要让学生亲身参与到音乐中去,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感悟,进而还要让学生去展现这首歌曲。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学会用激昂的情绪、锵铿有力的声音演唱《保卫黄河》,唱出黄河儿女的坚强性格。
教学难点
1、解决后两句休止符空拍及最后一句音准等演唱难点;
2、通过演唱《保卫黄河》,帮助学生了解与其相关的音乐文化和历史背景及其以及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1、由上节课学唱的《长江之歌》直接导入今天老师带来另外一首关于母亲河的歌曲保卫黄河——引入课题:《保卫黄河》
三、新课教学
1、故事回忆
观看第一个视频请同学们说说你从视频中看到了些什么?(黄河两岸的秀丽景色以及人们幸福的生活)
师:但是在这个时候1937抗日战争爆发了,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观看第二个视频请同学们回答从视频中又看到了什么。(日本人侵略中国残害中国同胞)
师:看到这些同学们想说些什么?
生:用自己的行动保卫自己的祖国。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多媒体上这段话,发出心中的怒吼。(我们都应拿起武器奋起反抗,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师:战士用枪支用自己的鲜血保卫了我们的国家,人名音乐家则用他的智慧谱写了这样一首歌曲,同学们请听。
播放保卫黄河歌曲。
师:听了刚才这样一首不朽的作品,同学们想知道到底是谁创作的吗?
2、作词作曲介绍
3、感受音乐,回答问题
聆听《保卫黄河》后感受歌曲的旋律特点——情绪、速度、力度、体裁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主题旋律总共厂里几遍?每一遍的演唱形式有什么不同?这样的演唱形式有什么样的效果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
四、学唱歌曲
1、教师唱谱、学生填词。
2、学生跟旋律填词。
3、难点教唱。
4、打节奏表演唱
5、歌曲的艺术处理
(强弱、感情、休止符的处理)
6、集体唱
7、感受合唱二部轮唱的的魅力
师先示范后,教师指挥学生演唱二部轮唱
五、拓展
1、聆听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
提问:这段音乐与刚才的合唱曲《保卫黄河》有暧昧相同和不同之处?主题旋律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生回答教师引导后再做补充。
2、协奏曲的概念
六、小结——感情升华
1、同学们,中华民族苦难的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在祖国日益强大的今天,我们要时刻不忘国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带着这种感情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发出心中的怒吼,保卫我们的国家。
3、找学生单独演唱。(目的:看每个同学们是否将歌曲的旋律、音准把握的很好)
七、作业
背唱《保卫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