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至三单元十选择性必修三。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礼记·表记》云:“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到了西周,“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礼作为行为规范的意识凸显。同时,《诗经·大雅·民劳》云:“敬慎威仪,以近有德”。这一转变反映出西周时期( )
A. 王权神秘色彩不断弱化
B 人文意识得到增强
C. 华夏认同观念日益强化
D. 宗法制度走向成熟
2. 春秋战国时期有“师保”“辅贰”之制。“天生民而立之君有君而为之式(卿佐),使师保之,勿使过度”,设“师氏”之官,“掌以诏王”,即“告王以善道”;又设“保氏”之官,“掌谏王恶”。这些举措( )
A. 反映出分封制的渐趋瓦解 B. 说明中央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C. 利于保障政治的正常运作 D. 折射出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争夺
3. 汉武帝时期,分天下为十三州,设刺史,秩六百石(约为中下等县令级别),周行郡国,以“六条问事”,如:强宗豪……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等。由此可知,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制度( )
A. 体现了专制集权统治的强化 B. 扩大了中央的监察范围
C. 兼顾了行政与监察的高效能 D. 解除了王国带来的威胁
4. 下表是我国部分学者关于孝文帝改革的评价。由此可知( )
学者 评价
赵翼(清) 孝文帝一味学习汉族制度礼仪,丢弃了鲜卑族的长处——勇武质朴,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国势因此由盛而衰
白寿彝 通过汲取汉族的先进文化,学习封建的统治思想及理论,北魏建立了有效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制度
庄辉明 孝文帝“汲汲于用夏变夷”,完全接受了中原封建文化及其价值观,而全未虑及其不良成分之腐蚀性,并为之付出了将本民族消失于与汉族融合过程之中的代价
A. 时代差异决定历史结论 B. 学者素养制约历史研究
C. 历史事件难以形成共识 D. 史家视角影响史学研究
5. 魏晋时期的刘徽“幼习《九章》,长再详览。观阴阳之割裂,总算术之根源,探赜之暇,遂悟其意。是以敢竭顽鲁,采其所见,为之作注”。晋朝神仙道教家葛洪在《抱朴子》中把讲仙道炼丹术的内容作为《内篇》,讲儒术的内容作为《外篇》,追求“内宝养生之道,外则和光于世;治身而身长修,治国而国太平”。这反映出( )
A. 儒学发展融合了道家哲学思想 B. 科技的实用价值得到重视
C. 魏晋学者把阴阳思想引人儒学 D. 儒学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6. 唐中期,刺史崔玄亮以款州居民“居山险而输税米者,担负跋涉,勤苦不支”而“许其计斛纳缗(钱)”唐武宗时,唐政府规定“两川(四川西南)税租,尽纳见(现)钱”。由此可知,唐朝( )
A. 折纳现钱逐渐成为税收的主要方式 B. 税收征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C. 折纳现钱利于缓解政府的财政危机 D. 税收繁琐且加重了人民负担
7. 北宋时,宰相和枢密院各掌文武二柄,彼此牵制。至南宋后,则出现宰相长期兼任枢密院长官的现象。这一变化( )
A. 利于提高行政效率适应国防需要 B. 体现了当时重文抑武政策破产
C. 反映封建皇权专制开始走向衰落 D. 有效缓解了当时的“冗官”现象
8. 元朝一统后,大批散居内地的蒙古、色目人既浸润于汉文化,又热衷与汉族士大夫参加各类游宴雅集;而汉族士大夫不仅认可这些异族士子,甚至还会为异族忠烈撰写悼词。这些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当时( )
A. 民族矛盾已经消融 B. 儒家伦理观受到了强烈冲击
C. 民族交融开始出现 D. “华夷一体”观逐渐深入人心
9. 宋代乡民职业选择日趋多元化,或可租佃土地转化为契约下的佃农,或可转为小手工业者,或可流人城市做手工业作坊及服务性行业中的雇佣劳动者。甚至出现既为人“择日”(即神汉之类职业),又卖药,同时又为人“佣耕”,一身而并兼数业的“多种经营”者,这反映出宋代( )
A. 社会阶层分化出现缓和 B. 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
C. 社会等级观念开始淡化 D. 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10. 据统计,宋代300余年共修订20多次历法,每次修订都需不同机构互相验证,确保不失分毫。沈括在担任提举司天监时写成了《熙宁晷漏》一书,对后世天文观测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从侧面反映出宋朝( )
A. 形成完善的科学研究体系 B. 政局稳定推动天文学发展
C 统治者比较重视农业发展 D. 社会风气崇尚开放和自由
11. 下表所示为中国古代部分经典著作中的重要内容。这些内容反映出的共同思想内涵( )
著作 内容
《国语》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左传》 “和如羹焉”
《中庸》 “中者也,天下之本也;和者也,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A. 在当今世界仍具有明显的普世意义 B. 强调用道德礼制来维护社会的秩序
C. 体现批判继承与引介相结合的特点 D. 保障了中华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12. 右图是位于尤卡坦半岛的玛雅古城奇琴伊察的羽蛇神金字塔,和埃及人把金字塔作为陵墓不同,玛雅人在塔顶建起祭祀神灵的神庙,祭司也在塔上观察天象。据此可知,玛雅文明( )
A 神权统治受欧亚文明影响 B. 有效吸收了外来文明成果
C. 是古代文明发展高峰 D. 与宗教信仰密切相关
13. 1851年以来,大批华工前往澳大利亚淘金。据统计,当时每6个外国淘金者中就有一个中国人。华工不仅成为澳大利亚淘金热潮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还参加了当地的建设和清除从林、开扩田地的工程。在1888年前后,约有5000名华工参与修筑了从达尔文至松湾的铁路。同时,昆士兰所有的公路都是华工修筑的。这反映了( )
A. 华工获得了在海外发展的自由权 B. 华工推动近代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C. 华工促进了澳大利亚经济的发展 D. 华工在澳大利亚主要从事重工业
14. “外销画”大量出现在18、19世纪的广州口岸。当时广州外销画家在荷兰人的要求下,虽仍然使用中国传统人物作为题材,但创作了不同于中国市井画意境的社会生活图画,相关绘画形象被纳入了西方视觉文化中。这些外销画作品成套装订成册出售,受到欧美人士的欢迎。由此可知,“外销画”的出现( )
A. 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载体 B. 是当时中西方商业贸易的产物
C. 表明商品流动推动中国绘画世俗化 D. 表明中国文化具有广泛辐射性
15.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认为,新加坡工业化进入高度发展阶段后,会出现“发展性危机”,西方“文化话语”蜂拥而入,因此他强调为使“我们不受沾染”,必须恢复亚洲人的传统优良美德,并将“忠、孝、仁、爱、礼、义、廉耻”重新赋予新的内涵。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亚洲文明更有利于应对世界性危机 B. 儒家文化利于推动新加坡现代化发展
C. 社会发展源于对文化的本土化改造 D. 新加坡的文化多样性面临着严峻挑战
16. 《世界遗产公约》中对遗产的描述并未使用惯用的“国际”一词,而采用“世界”一词来表达。这不仅突出了“普遍的共同价值,也使文化遗产获得了超越文化民族主义来理解多样的、唯一的地球的眼光。”《世界遗产公约》的推行( )
A. 促使文化遗产摆脱了民族属性 B. 旨在推动国际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C. 凸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D. 表明国际合作是遗产保护唯一途径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认为对人类、人性,生命的终极关怀和爱护,是至上的道德原则,亦是最高的政治目标。不仅仅要有血缘之爱、孝悌之德,还应该拥有“忠恕之道”,同时经过“礼”的外在社会规范的雕琢实现“立德”以塑人的积极追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道德教育思想中的至理名言。孔子认为“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思结合才能明德立行。孔子主张人自身的内省,并不断进行行为的检查、调控、修正及完善,如曾子所言及的“吾日三省吾身”,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出处与道德准则相符合,同时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以此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摘编自刘泽君《孔子德育思想初探》
材料二 宋明理学提出了“复性”说,他们认为人性有“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前者至善,后者有善有恶,因此道德修养的理想人格就是“存理灭欲”,恢复“天地之性”。程颢、程颐认为“万物皆是一个天理”,因此“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朱熹认为:“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有父子之理。”道德规范是永恒不变的,是先天地而存在的“天理”,人只有遵守。朱熹的德育思想主要表现在君臣、父子、夫妇间的行为规范,这种规范是具体的且更有约束的。
——摘编自刘志华《中国儒家德育思想的转型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德育思想的特点,并说明其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宋明理学德育思想与孔子的不同。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示意图
材料二 7世纪初的唐朝,是中国专制时代历史上最为灿烂光辉的一页,当帝国对外威信蒸蒸日上之际,其内部组织按照当时的标准看来,也近于至善,是以其自信心也日积月深,这也是一段创造系统的时期。唐朝这种近于至善的内部组织,表现在中央政府的一大特色为“三省分工”……而这种体系与后世西洋所谓“互相制街”截然不同。不论唐太宗如何的开明,他的政府无可避免为一种专制体制。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第二帝国:已有突破,但未竟事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内部组织“近于至善”的表现并分析其局限性。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丝绸之路形成之初依赖于国家政治、军事等方面的诉求,政治动机大于经济利益需求。在随后的汉与大宛、龟兹等西域地区之间最初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活动中,逐渐出现了“天子好宛马,使者相望于道”的场景。最终丝绸之路拓展为中国向外输出丝绸、瓷器、茶叶、冶铁等商品和技术及输入香料、作物、宗教、艺术等的东西方交流与合作之路。
——摘编自王超《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概念、特点及其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启示》
材料二 隋唐以后,陆上丝绸之路日益阻塞,海上运输逐渐兴盛,至宋朝,我国通过海运基本形成了以丝绸、瓷器、茶叶为主的多元化对外产品出口格局。此时,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有通往日本、朝鲜等地的东海航线,还有通往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东北非洲等地的南海航线。此外,政府还在沿海港口置市舶司,以“掌善货贸易之事”。但从明中期开始,海上丝绸之路由盛转衰。虽然在清朝经历了短暂的复兴,却又不得不面对闭关锁国等政策并逐渐陷入了最低谷。这一时期出口的商品仍以茶叶、丝绸、土布和瓷器等为主。
——摘编自张诗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商品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丝绸之路开辟、发展的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丝绸之路发生的主要变化及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兴衰历程的认识。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欧洲对美洲和英国自治领的影响比它对亚洲和非洲的影响深远得多。实际上,这种“影响”是如此广泛、如此具有戏剧性,以致称其为彻底的欧化更合适。千百万欧洲移民蜂拥而入,占据了西半球和南太平洋中人烟较稀少的地区,人口稀疏的土著居民或是被消灭,或是被赶走。欧洲人给土著居民带来了欧洲的政治制度、谋生方法和文化传统。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信息,自选角度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论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酒泉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答案解析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至三单元十选择性必修三。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礼记·表记》云:“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到了西周,“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礼作为行为规范的意识凸显。同时,《诗经·大雅·民劳》云:“敬慎威仪,以近有德”。这一转变反映出西周时期( )
A. 王权神秘色彩不断弱化
B. 人文意识得到增强
C. 华夏认同观念日益强化
D. 宗法制度走向成熟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人们从“尊神”到“尊礼”,更多的关注人类社会,说明人文意识得到增强,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王权,不能体现“王权神秘色彩不断弱化”,排除A项;据所学,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华夏认同观念形成,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据所学,按照血缘关系明确政治权力的分配是宗法制走向成熟的体现,材料没有宗法制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2. 春秋战国时期有“师保”“辅贰”之制。“天生民而立之君有君而之式(卿佐),使师保之,勿使过度”,设“师氏”之官,“掌以诏王”,即“告王以善道”;又设“保氏”之官,“掌谏王恶”。这些举措( )
A. 反映出分封制的渐趋瓦解 B. 说明中央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C. 利于保障政治的正常运作 D. 折射出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争夺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告王以善道”、“‘保氏’之官,‘掌谏王恶’”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存在劝诫君王不可行恶行的官吏,认为上天拥立君王的目的是为了教化百姓,而不是个人私利,反映了先秦时期对君权膨胀的一种监督和约束,说明中央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分封制瓦解,排除A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争夺,排除D项。故选B项。
3. 汉武帝时期,分天下为十三州,设刺史,秩六百石(约为中下等县令级别),周行郡国,以“六条问事”,如:强宗豪……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等。由此可知,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制度( )
A. 体现了专制集权统治的强化 B. 扩大了中央的监察范围
C. 兼顾了行政与监察的高效能 D. 解除了王国带来的威胁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进行巡视监察,有利于强化专制集权统治,A项正确;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制度体现了专制集权统治的强化,不能说明中央监察范围的扩大,排除B项;刺史属于监察官,不具备行政职责,排除C项;“解除了王国带来的威胁”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4. 下表是我国部分学者关于孝文帝改革的评价。由此可知( )
学者 评价
赵翼(清) 孝文帝一味学习汉族制度礼仪,丢弃了鲜卑族的长处——勇武质朴,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国势因此由盛而衰
白寿彝 通过汲取汉族的先进文化,学习封建的统治思想及理论,北魏建立了有效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制度
庄辉明 孝文帝“汲汲于用夏变夷”,完全接受了中原封建文化及其价值观,而全未虑及其不良成分之腐蚀性,并为之付出了将本民族消失于与汉族融合过程之中的代价
A. 时代差异决定历史结论 B. 学者素养制约历史研究
C. 历史事件难以形成共识 D. 史家视角影响史学研究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赵翼、庄辉明从消极角度评价孝文帝改革,白寿彝从积极的一面评价孝文帝改革,可见史家视角影响史学研究,D项正确;材料不能看出学者受到时代背景影响,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学者素养高低,排除B项;历史事件可以形成共识,材料中赵翼、庄辉明的认识有其相通性,排除C项。故选D项。
5. 魏晋时期的刘徽“幼习《九章》,长再详览。观阴阳之割裂,总算术之根源,探赜之暇,遂悟其意。是以敢竭顽鲁,采其所见,为之作注”。晋朝神仙道教家葛洪在《抱朴子》中把讲仙道炼丹术的内容作为《内篇》,讲儒术的内容作为《外篇》,追求“内宝养生之道,外则和光于世;治身而身长修,治国而国太平”。这反映出( )
A. 儒学发展融合了道家哲学思想 B. 科技的实用价值得到重视
C. 魏晋学者把阴阳思想引人儒学 D. 儒学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总算术之根源,探赜之暇,遂悟其意。是以敢竭顽鲁,采其所见,为之作注”可知,儒家思想影响古代科技发展;根据材料“追求‘内宝养生之道,外则和光于世;治身而身长修,治国而国太平’”可知,反映了儒学对道教的影响,由此可知,魏晋时期儒家思想对科技和宗教有一定影响,说明儒学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魏晋时期儒家思想对科技和宗教的影响,而非儒学发展融合了道家哲学思想,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科技的实用价值得到重视,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把阴阳思想引入儒学,排除C项。故选D项。
6. 唐中期,刺史崔玄亮以款州居民“居山险而输税米者,担负跋涉,勤苦不支”而“许其计斛纳缗(钱)”。唐武宗时,唐政府规定“两川(四川西南)税租,尽纳见(现)钱”。由此可知,唐朝( )
A. 折纳现钱逐渐成为税收的主要方式 B. 税收征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C. 折纳现钱利于缓解政府的财政危机 D. 税收繁琐且加重了人民负担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居山险而输税米者,担负跋涉,勤苦不支”、“两川(四川西南)税租,尽纳见 (现)钱”可知,唐朝时,由于边远居民缴纳实物纳税不方便,因此采取交钱纳税的措施,体现了唐朝税收征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具体的措施,B项正确;材料强调个别地区折纳现钱,不能得出成为税收的主要方式,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折纳现钱的影响,无法得知是否缓解政府的财政危机,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税收给人民增加负担,排除D项。故选B项。
7. 北宋时,宰相和枢密院各掌文武二柄,彼此牵制。至南宋后,则出现宰相长期兼任枢密院长官的现象。这一变化( )
A. 利于提高行政效率适应国防需要 B. 体现了当时重文抑武政策破产
C. 反映封建皇权专制开始走向衰落 D. 有效缓解了当时的“冗官”现象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宋时期。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宋代吸收五代十国时期武将专权的教训实行分权,但南宋时期出现了宰相长期兼任枢密院长官的现象,丞相负责行政事务,枢密院长官负责的是军事,所以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利于集权以提高行政效率,适应了当时国防的需要,A项正确;仅仅是丞相兼任枢密院长官并不能说明重文抑武政策破产,也无助于解决“冗官”现象,排除B项和D项;宋代时期,封建皇权还没有走向衰落,排除C项。故选A项。
8. 元朝一统后,大批散居内地的蒙古、色目人既浸润于汉文化,又热衷与汉族士大夫参加各类游宴雅集;而汉族士大夫不仅认可这些异族士子,甚至还会为异族忠烈撰写悼词。这些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当时( )
A. 民族矛盾已经消融 B. 儒家伦理观受到了强烈冲击
C. 民族交融开始出现 D. “华夷一体”观逐渐深入人心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元朝重新完成了国家统一,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之间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根据材料“大批散居内地的蒙古、色目人既浸润于汉文化,……而汉族士大夫不仅认可这些异族士子”可知,少数民族与汉族平等看待对方,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可见当时“华夷—体”观逐渐深入人心,D项正确;民族交融的发展并不意味着民族矛盾已经消融,消融一词过于绝对,排除A项;儒家伦理观念强调个体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努力方向,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的“五常”观念,旨在帮助人们摆脱自私自利的心态,追求真理和公正,维护社会和谐,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材料未涉及儒家伦理观受到冲击,排除B项;“开始出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9. 宋代乡民职业选择日趋多元化,或可租佃土地转化为契约下的佃农,或可转为小手工业者,或可流人城市做手工业作坊及服务性行业中的雇佣劳动者。甚至出现既为人“择日”(即神汉之类职业),又卖药,同时又为人“佣耕”,一身而并兼数业的“多种经营”者,这反映出宋代( )
A. 社会阶层分化出现缓和 B. 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
C. 社会等级观念开始淡化 D. 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宋代乡民职业选择趋于多元化,既可以为农,也可以从工商,甚至可以身兼数业,这都反映出宋代社会经济繁荣背景下,政府对百姓人身控制在减弱,百姓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B项正确;材料仅仅涉及到乡民一个群体,并不能反映出当时社会阶层分化的发展趋势,排除A项;C项错在“开始”,而且乡民虽然职业选择有多元化趋势,但是这一群体依然属于社会底层,并不能证明当时社会等级观念淡化,排除C项;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是在明代中叶以后,排除D项。故选B项。
10. 据统计,宋代300余年共修订20多次历法,每次修订都需不同机构互相验证,确保不失分毫。沈括在担任提举司天监时写成了《熙宁晷漏》一书,对后世天文观测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从侧面反映出宋朝( )
A. 形成完善的科学研究体系 B. 政局稳定推动天文学发展
C. 统治者比较重视农业发展 D. 社会风气崇尚开放和自由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宋代多次修订历法,而且能确保历法成果的正确性,并著书立说,这从侧面反映出宋朝政局稳定,为大范围的天文历法研究提供了社会条件和国力支持,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形成完善的科学研究体系”,且“完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统治者对农业发展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没有说社会风气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
11. 下表所示为中国古代部分经典著作中的重要内容。这些内容反映出的共同思想内涵( )
著作 内容
《国语》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左传》 “和如羹焉”
《中庸》 “中者也,天下之本也;和者也,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A. 在当今世界仍具有明显的普世意义 B. 强调用道德礼制来维护社会的秩序
C. 体现批判继承与引介相结合的特点 D. 保障了中华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和实生物”“和如羹焉”“中者也,天下之本也;和者也,天下之达道也。”都强调和谐,这在当今世界仍具有明显的普世意义,A项正确;材料强调和谐,并非道德,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批判继承,排除C项;“保障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12. 右图是位于尤卡坦半岛的玛雅古城奇琴伊察的羽蛇神金字塔,和埃及人把金字塔作为陵墓不同,玛雅人在塔顶建起祭祀神灵的神庙,祭司也在塔上观察天象。据此可知,玛雅文明( )
A. 神权统治受欧亚文明影响 B. 有效吸收了外来文明成果
C. 是古代文明发展高峰 D. 与宗教信仰密切相关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美洲。根据“玛雅人在塔顶建起祭祀神灵的神庙,祭司也在塔上观察天象”可知,玛雅人修建的金字塔与宗教和祭司有关,说明玛雅文明与宗教信仰密切相关,D项正确;玛雅文明位于古代美洲,古代美洲与欧亚大陆长期处于相对隔绝状态,并不能说明其神权统治受到欧亚文明影响和有效吸收外来文明成果,排除A项和B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玛雅文明是古代文明发展的高峰,排除C项。故选D项。
13. 1851年以来,大批华工前往澳大利亚淘金。据统计,当时每6个外国淘金者中就有一个中国人。华工不仅成为澳大利亚淘金热潮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还参加了当地的建设和清除从林、开扩田地的工程。在1888年前后,约有5000名华工参与修筑了从达尔文至松湾的铁路。同时,昆士兰所有的公路都是华工修筑的。这反映了( )
A. 华工获得了在海外发展的自由权 B. 华工推动近代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C. 华工促进了澳大利亚经济的发展 D. 华工在澳大利亚主要从事重工业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51年以来(中国、澳大利亚)。材料反映了1851年以来华工广泛参与到澳大利亚的经济建设,尤其是道路建设,可见华工促进了澳大利亚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华工在海外享受自由权,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华工在海外发展与中国国际地位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中田地工程明显不是重工业,排除D项。故选C项。
14. “外销画”大量出现在18、19世纪的广州口岸。当时广州外销画家在荷兰人的要求下,虽仍然使用中国传统人物作为题材,但创作了不同于中国市井画意境的社会生活图画,相关绘画形象被纳入了西方视觉文化中。这些外销画作品成套装订成册出售,受到欧美人士的欢迎。由此可知,“外销画”的出现( )
A. 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载体 B. 是当时中西方商业贸易的产物
C. 表明商品流动推动中国绘画世俗化 D. 表明中国文化具有广泛辐射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虽仍然使用中国传统人物作为题材,但创作了不同于中国市井画意境的社会生活图画,相关绘画形象被纳入了西方视觉文化中”可知,为了适应荷兰人的要求,中国创作了不同于中国市井画意境的社会生活图画,更加强调西方视觉文化,由此可见,“外销画”是当时中西方商业贸易的产物,B项正确;A项错在“主要载体”,材料无法得知“外销画”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载体,排除A项;材料强调对外贸易对“外销画”的影响,没有提及中国绘画世俗化,排除C项;材料强调中国绘画受到西方影响,而非中国文化对外辐射,排除D项。故选B项。
15.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认为,新加坡工业化进入高度发展阶段后,会出现“发展性危机”,西方“文化话语”蜂拥而入,因此他强调为使“我们不受沾染”,必须恢复亚洲人的传统优良美德,并将“忠、孝、仁、爱、礼、义、廉耻”重新赋予新的内涵。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亚洲文明更有利于应对世界性危机 B. 儒家文化利于推动新加坡现代化发展
C. 社会发展源于对文化的本土化改造 D. 新加坡的文化多样性面临着严峻挑战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据所学可知,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是儒家文化圈的影响地区,因此,“亚洲人的传统优良美德”是指儒家文化;“忠、孝、仁、爱、礼、义、廉耻”更是儒家文化所提倡的,因此材料强调的是儒家文化对新加坡现代化的推动作用,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不是亚洲文明更有利于应对世界性危机,而是亚洲文明对亚洲人应对危机有促进作用,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能得出社会发展源于对文化的本土化改造的认识,排除C项;材料不是强调新加坡的文化多样性面临着严峻挑战,而是强调新加坡在现代化发展中遇到危机时应从儒家文化中汲取营养,排除D项。故选B项。
16. 《世界遗产公约》中对遗产的描述并未使用惯用的“国际”一词,而采用“世界”一词来表达。这不仅突出了“普遍的共同价值,也使文化遗产获得了超越文化民族主义来理解多样的、唯一的地球的眼光。”《世界遗产公约》的推行( )
A. 促使文化遗产摆脱了民族属性 B. 旨在推动国际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C. 凸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D. 表明国际合作是遗产保护唯一途径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据材料“《世界遗产公约》……并未使用惯用的‘国际’一词,而采用‘世界’一词来表达“可知《世界遗产公约》强调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产,突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C项正确;“摆脱了”表达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世界遗产公约》是为了保护文化遗产,并不是为了推动国际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排除B项;“唯一途径”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认为对人类、人性,生命的终极关怀和爱护,是至上的道德原则,亦是最高的政治目标。不仅仅要有血缘之爱、孝悌之德,还应该拥有“忠恕之道”,同时经过“礼”的外在社会规范的雕琢实现“立德”以塑人的积极追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道德教育思想中的至理名言。孔子认为“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思结合才能明德立行。孔子主张人自身的内省,并不断进行行为的检查、调控、修正及完善,如曾子所言及的“吾日三省吾身”,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出处与道德准则相符合,同时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以此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摘编自刘泽君《孔子德育思想初探》
材料二 宋明理学提出了“复性”说,他们认为人性有“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前者至善,后者有善有恶,因此道德修养的理想人格就是“存理灭欲”,恢复“天地之性”。程颢、程颐认为“万物皆是一个天理”,因此“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朱熹认为:“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有父子之理。”道德规范是永恒不变的,是先天地而存在的“天理”,人只有遵守。朱熹的德育思想主要表现在君臣、父子、夫妇间的行为规范,这种规范是具体的且更有约束的。
——摘编自刘志华《中国儒家德育思想的转型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德育思想的特点,并说明其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宋明理学的德育思想与孔子的不同。
【答案】(1)特点:孔子的思想中德育为教育的根本,应该放在第一位;德育中要进行学思结合;要时常进行自省,不断完善自我。
背景:孔子所处的时代是社会动荡,政权并立的春秋时期。
(2)不同:仁爱、礼义、忠恕、明智和诚信是孔子德育思想中的主要内容,仁爱是孔子德育思想中的核心内容;朱熹的德育思想则主要体现在道德规范对人的约束。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时期的中国。
特点:根据材料“不仅仅要有血缘之爱、孝悌之德,还应该拥有’忠恕之道’,同时经过‘礼’外在社会规范的雕琢实现‘立德’以塑人的积极追求”可知,孔子的思想中德育为教育的根本,应该放在第一位;根据材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道德教育思想中的至理名言”、“学思结合才能明德立行”可知,德育中要进行学思结合;根据材料“孔子主张人自身的内省,并不断进行行为的检查、调控、修正及完善”可知,要时常进行自省,不断完善自我。
背景: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所处的时代是社会动荡,政权并立的春秋时期。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时期和宋明时期的中国。
不同:根据材料“孔子认为对人类,人性、生命的终极关怀和爱护,是至上的道德原则,亦是最高的政治目标。不仅仅要有血缘之爱、孝悌之德,还应该拥有’忠恕之道’,同时经过‘礼’的外在社会规范的雕琢实现“立德’以塑人的积极追求”可知,仁爱、礼义、忠恕、明智和诚信是孔子德育思想中的主要内容,仁爱是孔子德育思想中的核心内容;根据材料“朱熹的德育思想主要表现在君臣、父子、夫妇间的行为规范,这种规范是具体的且更有约束的”可知,朱熹的德育思想则主要体现在道德规范对人的约束。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示意图
材料二 7世纪初的唐朝,是中国专制时代历史上最为灿烂光辉的一页,当帝国对外威信蒸蒸日上之际,其内部组织按照当时的标准看来,也近于至善,是以其自信心也日积月深,这也是一段创造系统的时期。唐朝这种近于至善的内部组织,表现在中央政府的一大特色为“三省分工”……而这种体系与后世西洋所谓“互相制街”截然不同。不论唐太宗如何的开明,他的政府无可避免为一种专制体制。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第二帝国:已有突破,但未竟事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内部组织“近于至善”的表现并分析其局限性。
【答案】(1)特点: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系;三公九卿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三公分权制衡;家天下的特点。
(2)表现:三省六部制;局限:仍然属于君主专制的范畴。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中国。
特点:根据材料可知,秦朝中央中央官制表现为三公九卿制,三公之间相互制约,丞相是百官之首,太尉负责军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不管三公如何位高权重,始终受制于皇权,说明秦朝中央官僚机构是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系,三公九卿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并且三公之间具有制约的关系,即三公分权制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中央官僚机构中皇帝至高无上,皇位世袭,体现了家天下的特点。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
表现:根据材料“表现在中央政府的一大特色为‘三省分工’……而这种体系与后世西洋所谓‘互相制衡’截然不同”可知,三省六部制。
局限:根据材料“他的政府无可避免为一种专制体制”可知,仍然属于君主专制的范畴。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丝绸之路形成之初依赖于国家政治、军事等方面的诉求,政治动机大于经济利益需求。在随后的汉与大宛、龟兹等西域地区之间最初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活动中,逐渐出现了“天子好宛马,使者相望于道”的场景。最终丝绸之路拓展为中国向外输出丝绸、瓷器、茶叶、冶铁等商品和技术及输入香料、作物、宗教、艺术等的东西方交流与合作之路。
——摘编自王超《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概念、特点及其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启示》
材料二 隋唐以后,陆上丝绸之路日益阻塞,海上运输逐渐兴盛,至宋朝,我国通过海运基本形成了以丝绸、瓷器、茶叶为主的多元化对外产品出口格局。此时,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有通往日本、朝鲜等地的东海航线,还有通往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东北非洲等地的南海航线。此外,政府还在沿海港口置市舶司,以“掌善货贸易之事”。但从明中期开始,海上丝绸之路由盛转衰。虽然在清朝经历了短暂的复兴,却又不得不面对闭关锁国等政策并逐渐陷入了最低谷。这一时期出口的商品仍以茶叶、丝绸、土布和瓷器等为主。
——摘编自张诗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商品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丝绸之路开辟、发展的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丝绸之路发生的主要变化及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兴衰历程的认识。
【答案】(1)主观目的:为了配合对匈奴的战争。
客观效果:开辟了中西交通的要道,大大促进了中原和西域、西方文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2)变化:海上丝绸之路取代陆上丝绸之路;或“汉代以陆路为主,宋代以海路为主。
原因: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干扰。陆上丝绸之路受阻;经济重心的南移;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海上运输优势明显;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3)认识:政局、科技、经济发展、政府政策等影响了丝绸之路的发展演变。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汉代(中国)。
目的: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开辟丝绸之路的开辟主要是为了联合大月氏等国对付匈奴。
客观效果:由材料“在随后的汉与大宛、龟兹等西域地区之间最初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活动中,逐渐出现了‘天子好宛马,使者相望于道’的场景。最终丝绸之路拓展为中国向外输出丝绸、瓷器、茶叶、冶铁等商品和技术及输入香料、作物、宗教、艺术等的东西方交流与合作之路。”并结合所学可知,丝绸之路开辟了中西交通的要道,大大促进了中原和西域、西方文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宋代(中国)。
主要变化:由材料“隋唐以后,陆上丝绸之路日益阻塞,海上运输逐渐兴盛,至宋朝,我国通过海运基本形成了以丝绸、瓷器、茶叶为主的多元化对外产品出口格局。”可知,宋朝丝绸之路以海路为主,结合所学可知,汉代的丝绸之路以陆路为主。
原因:由材料“隋唐以后,陆上丝绸之路日益阻塞,海上运输逐渐兴盛,”可知,陆上丝绸之路受阻;由材料“政府还在沿海港口置市舶司,以‘掌善货贸易之事’。”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据所学可知,两宋时期,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的西北区域被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所控制,陆上丝绸之路不畅;再加上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两宋沿海地区泉州、明州等地造船业和航海技术进步,还有海上运输具有运费成本低,运输量大等优势。
【小问3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中国古代。
关于对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兴衰历程的认识:据所学可知,两宋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必经之地被西夏、辽、金等少数民族政权所控制,这是政局对丝绸之路的影响;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这是政府政策对丝绸之路的影响;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进步这是科技因素对丝绸之路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这是经济发展对丝绸之路的影响;综合起来,政局、科技、经济发展、政府政策等影响了丝绸之路的发展演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欧洲对美洲和英国自治领的影响比它对亚洲和非洲的影响深远得多。实际上,这种“影响”是如此广泛、如此具有戏剧性,以致称其为彻底的欧化更合适。千百万欧洲移民蜂拥而入,占据了西半球和南太平洋中人烟较稀少的地区,人口稀疏的土著居民或是被消灭,或是被赶走。欧洲人给土著居民带来了欧洲的政治制度、谋生方法和文化传统。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信息,自选角度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论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论题:近代欧洲的殖民扩张使美洲和大洋洲彻底欧化。
论述: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接踵而来的欧洲殖民者通过殖民、奴役、屠杀土著居民,中断了美洲文明的进程,给当地居民造成巨大灾难。尤其在欧洲工业革命以来,强大的工业生产力推动欧洲国家加快海外殖民扩张,大量欧洲殖民者迁徙到美洲,逐渐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形成了新的族群。19世纪英国在大洋洲的殖民扩张,导致当地土著居民人口被驱赶和屠杀,白人成为当地主要居民。欧洲殖民者对美洲和大洋洲进行殖民的同时,还把西方的政治制度、经济方式和语言、习俗等思想文化带到殖民地区,这些地区成为欧洲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欧洲启蒙思想传播到殖民地,成为北美独立战争和南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思想基础。因此,欧洲对美洲和英国自治领的殖民扩张改变了当地原有的进程,融入到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近代欧洲。首先,仔细阅读材料自选一个角度拟定论题。据材料“欧洲对美洲和英国自治领的影响比它对亚洲和非洲的影响深远得多”可知,欧洲对美洲和英国自治领的影响更加深远。据材料“实际上,这种“影响”是如此广泛、如此具有戏剧性,以致称其为彻底的欧化更合适”可以拟定论题,近代欧洲的殖民扩张使美洲和大洋洲彻底欧化。然后,结合所学从近代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地的发展的角度分析。比如,论述近代欧洲的殖民扩张使美洲和大洋洲彻底欧化,结合所学从新航路开辟以来欧洲早期殖民掠夺、工业革命以来殖民扩张、殖民地的独立后的资本主义发展来分析。最后,归纳总结,回应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