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平行四边形边、角的性质。
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平行四边形是一种特殊的四边形,在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从知识体系上看,本节课既是平行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等知识的延续和深化,也是后续学习矩形、菱形等知识的坚实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还为证明两条线段相等、两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提供了新的方法和依据,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从知识运用上看,掌握好本节内容对今后的学习与生活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心理特征:初二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对实验、猜想、探索性的问题充满好奇。
(2)学生认知基础:学生在小学阶段已对平行四边形有了初步的认识,还掌握了研究三角形的性质的思想方法,具备了有条理地思考与表达的能力,为本章的深入学习奠定了基础。
(3)学生活动经验基础:通过初中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在观察、测量、画图、图案设计等活动中,获得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有着积极参与、合作意识,具备一定的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度量,准确叙述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并应用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其性质进行计算和证明。
2、综合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决问题,加强对“数形结合”、 “化归”等数学思想与方法的体会,提升推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直观想象能力。
3、经历数学问题的剖析、思维过程及实际问题的解决,感受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四、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究和应用。
2.教学难点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的证明及应用。
五、教法学法
1.教法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用观察发现、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通过观察图形、抽象模型、发现性质、动手操作验证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学法指导
本节课采用观察发现、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既丰富了学生的数学活动,也使学生体验到了探索成功的乐趣。
六、教学媒体
黑板、粉笔、三角板、多媒体PPT、全等的三角形纸片等。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回顾旧知
课堂导入:平行四边形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小区的伸缩门、庭院的竹篱笆、载重汽车的防护栏等,都有平行四边形的形象, 大家还能举出生活中平行四边形的例子吗
师生活动: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平行四边形的相关事物,引导学生在图片中找出平行四边形形状,同时让学生尝试举出其他例子。此后,师生共同复习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学生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使学生体会“几何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引导学生回忆出平行四边形定义,从而使学生融融入本节课的学习氛围中,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教师提问:根据定义画一个平行四边形,观察它,除了“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外它的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它们的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动手探究: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对平行四边形进行观察、度量,教师巡视课堂并适时给出指导,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猜想: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合作交流,教师展示课件,使学生从实践和视觉上直观感受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加深定义的理解和记忆。
实验活动: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两个全等的三角形纸片,尝试拼出形状不同的平行四边形,教师请学生上台进行展示。
教师小结:平行四边形可以是由两个全等的三角形组成,因此在解决平行四边形的问题时,通常可以连结对角线转化为两个全等的三角形进行解题。
【设计意图】开展拼图探究活动,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让学生能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教师提问:我们知道,利用三角形全等得出对应边、对应角都相等,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一种重要的方法。那证明平行四边形的边、角相等能用这个方法吗?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后与同桌之间交流,得出证明方法并尝试书写证明过程:添加辅助线,构造两个三角形,通过三角形全等进行证明。
师生活动:教师利用多媒体逐步展示证明过程(师生共同探讨完成)。
证明:连接AC,∵AD∥BC,AB∥CD, ∴∠1=∠2,∠3=∠4
∴∠1+∠4=∠2+∠3,即∠BAD=∠BCD,故∠A=∠C
又AC为公共边 ∴△ABC △CDA
∴AD=BC,AB=CD,∠B=∠D
那么就证明了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设计意图]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交流、尝试完成证明过程,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并完善证明过程。既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平行四边形的问题可以转化为三角形的问题解决。”
(三)精讲范例,拓展延伸
典型例题: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中,DE⊥AB,BF⊥CD,垂足分别为E,F。求证:AE=CF。
师生活动:师生交流探讨,要证明线段相等,我们可以利用全等三角形性质,而全等的条件可由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得到。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写出证明过程,并组织学生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应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语言概述能力,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情境中。
教师追问:上题中的DE=BF吗?
问题提炼:如右图,直线a∥b,A,B为直线a上的任意两点,点A到直线b 的距离和点B 到直线b 的距离相等吗?为什么?
师生活动:结合前面的分析,可以得出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一条直线上所有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都相等。教师给出定义:两条平行线中,一条直线上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叫做这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引出平行线距离的定义,直接明了、自然流畅,是对例题的一种升华,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增强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四)归纳总结,畅谈收获
知识回顾: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定义。
课堂体会:师生交流讨论,畅谈本节课收获:本节课,通过实验得到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从理论上进行了验证。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处理问题时同一条件下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这是结论的不唯一性。所以,将来处理任何问题时,对同一件事情要想到几种不同的情况。
[设计意图]这是一次知识与情感的交流,浓缩知识要点,突出内容本质,渗透思想、方法。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自我反馈、自主发展的意识。
(五)布置作业,知识巩固
1、必做题:P43练习题;
2、思考题:已知任意三点A、B、C,是否存在点D使A、B、C、D围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如存在,请作出平行四边形;如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选做题:利用平行四边形设计美丽图案,表达你的美好愿望。
[设计意图]布置作业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再巩固、再提升,进一步发现和弥补教与学的不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设置分层作业业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中的图片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加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时,让学生经历从具体中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归纳的能力。此外,通过拼图活动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深刻体会平行四边形的问题可以转化为三角形的问题解决。
课堂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学生在自主探索概念和性质时,学生较容易通过直观操作得到概念,探索出对边相等、对角相等的性质,但是在用图形平移、旋转验证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时,部分同学存在困难,所以教学时应通过实物演示或多媒体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变换,引导学生得出性质。
总体来说,本节内容的教学注重“四基”“四能”的培养,从而有效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注重数学课程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体会数学并不是枯燥的公式与定理,而是有实际应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