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张PPT)
泰
一、判断对错,正确的画“、/”,错误的画“X”。
1.《延安,我把你追寻》的题目提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
2.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能帮助我们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为中华之崛起而
读书》中,周恩来立志是因为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的遭遇感到愤怒。
(×)
3.《普罗米修斯》写了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忍受折磨、重获自由这三件事,把事情连起
来,就能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
二、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并完成填空。
(志)(存)高远
(精)(忠)报国
(大)(义)凛然
(英)(勇)无畏
(视)(死)如归
(铁)(面)无私
(秉)(公)执法
(刚)(正)不阿
形容警察或法官公正无私,可以运用词语
秉公执法、
铁面无私、刚正
不阿;形容人志向远大可以运用词语
志存高远
;表现人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可
以运用词语大义凛然、
英勇无畏、
视死如归;形容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
一切的人,可以运用词语
精忠报国
三、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不耕耘没有收获。不学习没有知识。(改为反问句)
不耕耘怎么有收获?不学习怎会有知识?
我发现上句改为反问句之后,语气变得更加
强烈
2.按要求写反问句。
(1)小明总不及时关灯,还说:“反正也不是我开的。”小兰提醒他:“节约用电不是人
人有责吗?”
(2)小杨一直期待参观自然博物馆,妈妈总说没时间,今天忽然说要领他去参观。小
杨有些不敢相信地说:“难道这是真的吗?我怎么这么幸福呢?”
四、补全古诗《别董大》,再完成练习。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别董大》是一首送别诗,作者是唐代诗人高适,主要内容写的是
高适送
别董大。
2.画“一”的句子是一个反问句,意思是:天下还有谁不认识你呢?
3.这首送别诗与常见的不同,因为从这首诗中我们能感受到(B)
A.离愁别绪之情
B.旷达豪迈之情
C.伤感惋惜之情
4.关于送别的诗句,你还知道哪些呢?请写一两句。
示例: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共13张PPT)
泰
扫码听明读
基础积累
一、读拼音,写词语。
老师yansù
严肃
地xùnch训斥了调皮的同学,又称赞了有yihuò
疑惑
就问的同学,并鼓励我们,一定要iong huai
胸怀
大志,发奋读书。
二、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难以(忘)(怀)
若有(所)(思)
(疑)(感)不解
(左)(顾)右盼
热闹(非)(凡)
为之(一)(振)
三、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含有“赞”字的词语。
1.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2.我(赞美)那些像蜡烛一样任劳任怨、默默奉献的人。
3.他的意见我不(赞成)。
4.这笔奖金全部用来(赞助)农村教育事业。
四、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用加点词语写句子)
他不但不听我们的劝告,反而变本加厉。
2.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仿照句子写一写〉
这件事情像一堆乱麻很难理清楚
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课文写了三件事:
(1)第一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谈读书目的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第二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伯父不让他进租界,他疑惑不解
(3)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看到中国妇女受到欺凌,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
2.这种把最后发生的事放在最前面的写作手法叫作(A)
A.倒叙
B.插叙
3.通过这几件事,可以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周恩来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
里受外国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
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阅读理解
六、课内精彩再现。
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
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有人干脆这样回答。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
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用“”画出关于其他同学读书目的的句子;用“”画出周恩来读书目的的句子。
2.作者将周恩来的志向与其他同学的志向对比着写,让我们体会到周恩来从小就有
远大的志向,有抱负
七、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陈天华遥寄血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古往今来历史上有多少志士仁人为捍卫祖国的尊严,
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鞠躬尽瘁,舍生忘死。爱国志士永垂青史,受人景仰,卖国奸贼遗
臭万年,遭尽世人唾骂。
革命家陈天华,在日本留学时,听到沙俄军队侵占满洲,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又要同
沙俄私订丧权辱国条约的消息后,他悲愤欲绝,立即在留学生中召开拒俄大会,组织拒
俄义勇军,准备回国参战。(共7张PPT)
单元写作指导七
写
信
泰
【审题】选一选,填一填,明确本次习作的任务。
1.审清体裁:本次习作属于(C
)的文章。
A.记叙文
B.说明文
C.应用文
D.议论文
2.审清内容:我想写信给
在外地工作的爸爸,交流的内容是
我的学习情况及爸爸的
生活情况
。
【好词积累】结尾我会写祝福语。(不重复)
祝老师:桃李满天下
祝长辈:身体健康
祝同学:学习进步
祝朋友:万事如意
【写法训练】实战练一练。
亲爱的外公:
您好!我本来有好多话要说,但是一拿起笔来又觉得无话可说了。总之,我要告诉
您,我很好,很想您,爸爸妈妈也很好,也很想您。
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6月19日
您的外孙小天
1.这封书信,是小天
写给外公的。其中有两处书写格式是错误的,用“”画出
来并写出应该如何改正。
第一处改正:称呼要顶格写。
第二处改正:日期和署名要交换位置。
2.这封信除了格式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果是你给外公写信,你会写些什么?
内容有点空洞,几乎什么也没写。如果是我给外公写信,我会汇报我的学习情况及学
习方面的困惑;还会汇报一下家里的有趣的事情等等。
(小提示:书信是互通消息、交流感情的主要方式,要言之有物,传递有用的信息。信件可
以通过邮局寄给对方,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发给对方。)
3.信封我会填。
湖北省武汉市楚天小学(邮编
410000
贴邮
430000)四(3)班的王明同学
票处
←一
收信人邮政编码
要给远在湖南省长沙市实验
湖南省长沙市实验小学六(1)班
一收信人地址
李英(收)
一收信人姓名
小学(邮编410000)六(1)班的
湖北省武汉市楚天小学四(3)班王明
一寄信人地址
表姐李英写一封信。请你帮
4 可@@@
←一寄信人邮政编码
王明同学写个信封。(共7张PPT)
泰
基础积累
一、用“”划去加点字的错误读音。
延安(yan yan)
明媚(mei mei)
春笋(sun shun)
土炕(kàng keng)
二、选词填空。
茁壮
强壮
1.他每天坚持锻炼,因此身体十分(强壮)。
2.这几棵小树在我们的精心照料下(茁壮)成长
三、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阿!延安,我把你追寻,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
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
1.每句都有两个“追寻”,后一个“追寻”是对前一个“追寻”的
解释补充。
2.这句修辞手法是排比。请仿照这种修辞手法写一句话:
没有理想,人生就如同荒漠,没有生气;没有理想,人生就如同黑夜,没有光明;没有
理想,人生就如同迷宫,没有方向。
四、根据课文内容判断对错,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课文第四节中用“宇宙飞船”和“电子计算机”代表现代化,“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
的生产条件,“脊梁”代表延安精神。
()
2.诗人很想念过去的苦日子,想体验过去的茅屋和土炕。
(
X
3.课文表达了诗人继承革命传统,发扬延安精神,创造美好未来的决心。
)
阅读理解
五、课内精彩再现。
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
宇宙飞船探索太空的奥秘,
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
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
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
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1.根据下面的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
(1)形容美好、完美的事物很多。
(满目琳琅)
(2)比喻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
(雨后春笋)
2.这两个小节主要体现的是(C)
A.我们要追寻延安精神。
B.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C.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
3.“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告诉我们在坚决丢掉贫穷
和落后的同时,不能丢掉伟大的延安精神(共7张PPT)
泰
基础积累
一、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字音有错误的一项是(C)
A.宁可(ning)
纠缠(chn)
B.蓄须(ù)
打扰(rǎo)
C.要挟(yao)
签订(aian)
D.压迫(口ò)
妄想(wang)
二、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四字词语。
1.指常呆在家里,很少出门。
(深居简出)
2.形容说话或行动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斩钉截铁)
3.绝不刮胡子直到事情有个结果,表明态度坚决。
(蓄须明志
)
三、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在句子里。
宁可…也不…
只要…就…
1.(只要)签订演出合同,(就)预支二十两黄金给梅兰芳。
2.他(宁可)卖房度日,(也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
四、按要求写句子。
1.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还愁没钱花?(改为陈述句)
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不愁没钱花。
2.梅兰芳先生的民族气节令人敬佩。(改为反问句)
梅兰芳先生的民族气节怎能不令人敬佩?
阅读理解
五、阅读选段,完成练习。
1941年12月香港沦陷。日本驻港司令官亲自出马,多次逼迫梅兰芳演戏。梅兰
芳可以忍受生活的困顿,直面战争的危险,但他难以抵抗来自侵略者随时随地的骚扰。
拒绝的借口都用尽了,梅兰芳最后只能蓄须明志,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表明不
给侵略者演戏的决心。后来,梅兰芳不堪其扰,只好又回到了上海。
1.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沦陷—(失陷)
困顿一(困难)
抵抗一(抵挡)
2.从画线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一方面可以体会出梅兰芳先生在京剧表演艺术方面的卓越成就,另一方面也能体
会到梅兰芳先生受到侵略者无休止的骚扰。
3.为什么梅兰芳要蓄须?用“”画出相关的句子。
4.你从梅兰芳蓄须这件事中,体会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梅兰芳先生是一个热爱祖国、有骨气、有气节的人。(共7张PPT)
泰
扫
基础积累
一、巧填同音字。
jie
sài
xiàng
gin
zheng
(杰)出
边(塞
)
(项)目
(
秦)朝
征)服
(节)日
比(赛
)
方(向)
(
琴)声
(
争)斗
二、下面句子停顿错误的一项是(B)
A.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B.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C.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三、根据诗歌内容填空。
1.一首诗就是一支充满激情的攒歌。宋代诗人李清照在《夏日绝句》中,用“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两句诗展现出了生死都无愧为英雄豪杰的气魄,
表达了自己的生死观。
2.《凉州词》的作者是唐
代诗人王翰,诗中“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
回?”这句表现了战士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旷达、奔放的思想感情。
四、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出塞》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
X
2.《夏日绝句》是宋代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写景的五言绝句。
(
3.“但使龙城飞将在”中的“飞将”指的是李广。
(
4.凉州词是《凉州曲》的唱词,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
)
说读理解
五、把古诗补充完整,并完成练习。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但使”的意思是只要
,诗的后两句的意思是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
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2.这是一首边塞诗,诗人通过“秦时明月汉时关
”写出了边塞战争时间的久远,通过
“万里长征人未还”写出了边塞与内地的距离远。
3.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B)的思想感情。
A.对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李广十分敬佩与怀念
B.渴望早日平息边塞战争,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共6张PPT)
泰
“0”的突破
1984年7月29日,第23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男子自选手枪比赛开始了。
身穿绣着“中国”两个大字运动服的许海峰紧握手枪,神色庄严地站在40号靶位上。
在他的眼前,靶心上最小的圆圈就像52年来那个令人屈辱的“0”字。“击碎它!击碎它!”
许海峰决心为祖国争光。
许海峰稳稳地把枪举过头顶,又慢慢直臂下落,轻轻地扣动扳机一砰!砰!子弹射
向50米外的靶心。“10环!”“10环!”一个个红色的“10”字在记分表上延伸…许海峰出
色地发挥了水平。
众多的世界名将都参加了这次比赛。在许海峰的挑战面前,他们那肯示弱?比赛争
夺得十分激烈。打完前五组,赛前夺魁呼声最高的瑞士名将斯卡纳克尔发现自己仍比许
海峰落后两环,就憋足了劲儿,要在最后一组射击中超过许海峰。
最后的决战来临了。许海峰前三枪打得不错,可是第四、第五枪却只打了两个“8”环。
斯卡纳克尔趁机赶了上来,在靶位后面观战的记者们也开始向斯卡纳克尔的靶位那边诵
去,仿佛这位名将已经胜券在握。在这关键时刻,许海峰非常镇定。他静静地坐了一会
儿,又走上靶位。只见他轻松地左手插兜,右手握枪,一双大眼睛闪出必胜的光芒。砰!
砰!砰!三发子弹从他的枪口呼啸而出,“10环!”“10环!”“9环!”一胜利了!许海峰以
566环的成绩,夺得男子自选手枪比赛的冠军。
这是中国人在奥运会上夺得的第一块金牌,实现了“0”的突破,许海峰为祖国争了光。
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庄严雄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徐徐地升上了体育馆的上空
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亲自为许海峰领发了金牌,他激动地说:“这是中国体育史上伟
大的一天。”
1.将“在许海峰的挑战面前,他们哪肯示弱?”这句话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在许海峰的挑战面前,他们不肯示弱。
2.“击碎它!击碎它!”许海峰决心为祖国争光。句中的“它”有两层意思,一指靶心上最
小的圆圈,二指奥运会上金牌“0”的记录
3.文中画“”句子描写了比赛的进展情况,体现了
许海峰面临的形势极其险峻。
4.用“”画出文中对许海峰动作和神态描写的句子。这些句子表现了许海峰的沉着
冷静,面对强敌,对胜利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