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期中综合评价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1.阅读语段,回答问题。(7分)
第一部分
(1—3题 共23分)
簇
jiá
躁
;
(3)根据要求填空。(3分)
就词性而言,语段中加点的词“风景”和“散步”分别是名词和
;就修辞而言,①句使用 的修辞手法;就表现手法而言,②句使用的是 的表现手法。
动词
比喻
对比
2.请按提示填写表格横线处的内容。(10分)
主题 诗文 出处 批注
① ,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子张》 ②《论语》,儒家经典著 作,是记录 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
③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
答案:①博学而笃志 ②孔子及其弟子 ③则是无信
④ 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借北归的鸿雁传书,深刻表达诗人思乡情愁,与“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有异曲同工之妙。
⑤不知何处吹芦管, 。 ⑥ 《夜上受降城闻笛》 诗人独辟蹊径,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表达思乡之情。
答案:④乡书何处达 ⑤一夜征人尽望乡 ⑥李益
⑦ , 。 李白《闻王 昌龄左迁龙 标遥有此寄》 与张若虚的“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意境相近。
⑧ , 。 李白《峨眉 山月歌》 点明远游路线,抒发“思君不见”的感慨。
答案:⑦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⑧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3.为引导同学们正确交友,你所在的七年级(1)班准备举行以“有朋自远方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6分)
(1)假如此次活动由你主持,请你拟写一段热情洋溢的开场白。(2分)
答案:(示例)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当我们遭遇挫折时,朋友会给我们鼓励;当我们享受成功时,朋友会给我们赞许。友谊是指路的明灯,会给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今天,让我们一起畅所欲言,说说友谊吧!
(2)班上新转来的同学小明恰好成为你的同桌,你很想与他交朋友,你会怎么对他说 (2分)
答案:(示例)小明,你好!我是×××,性格开朗,活泼好动,喜欢打乒乓球,是个球迷,我们两个成为同桌真是有缘分,让我们成为朋友,共同进步,好吗
(3)你所在的班级计划邀请七年级(2)班任课教师李老师参加此次活动。负责此项任务的小组为此设计了一张邀请卡:
尊敬的李老师:
我班将于明天上午九点在本班教室举行“有朋自远方来”综合性学习活动,诚邀您前来观摩并点评。同学们都特别希望聆听您的拙见,衷心期待您莅临指导!
七年级(1)班
10月10日
这张邀请卡的四个画线词语中,词语“ ”使用不当,应改为“ ”。(2分)
拙见
高见
一、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后面各题。(4分)
第二部分
(4—19题 共47分)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山行留客
张 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4.“潮平两岸阔”描绘出春潮涌涨,江水浩渺的景象;“山光物态弄春晖”描绘出 的美景。(2分)
答案:山中万物都在春天的阳光下争奇斗艳(意思对即可)
5.《山行留客》表现了要正视困难、勇往直前的哲理,而“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也表现了 的理趣。(2分)
答案: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之中,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时序交替
(意思对即可)
二、阅读下面两部分文字,完成后面问题。(14分)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
【乙】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①亦云②。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③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智子疑邻》)
【注】①父: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这里译为“老人”,指邻居家的老人。②云:说。③智:认为……聪明。
急
高兴
下雨
丢失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撒盐空中差可拟。
译文:
(2)不筑,必将有盗。
译文:
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
(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
8.【甲】文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白雪纷纷”,各偏重于白雪的什么特征 (2分)
答案:撒盐空中:抓住“雪骤”,大雪下得猛烈密集时,见到的是雪粒直落。柳絮因风起:抓住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柳絮是轻盈的。
9.【甲】文中谢太傅对孩子的表现以“笑”而赞赏,【乙】文中富人对孩子的表现以“智”而赞赏,请问这两种赞赏是否都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为什么 (4分)
答案:(示例)【甲】文中,营造了一种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回答予以肯定,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乙】文 中,富人虽然也对孩子的聪明予以肯定,但以关系的亲疏而怀疑邻居,给了孩子错误的导向,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参考译文:【乙】宋国有个富人,(因)天下大雨,墙坍塌下来。他的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他邻居家的老人也这么说。(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认为自己儿子很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邻居家的那个老人(干的)。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2分)
母亲手中那根棍
张金刚
①“哒、哒”,木棍敲击水磨石地面的声响,回荡在医院走廊,有些突兀。我搀着母亲的左臂,母亲右手拄着拐棍,慢步走向楼上化验室。一声,再一声,敲得我心上有些生疼。
②这木棍是我从朋友那里淘到的深山六道木,褪了皮,直溜、光滑、坚硬;选一枝杈处留段握柄,锯断,磨光,正好给走路已然蹒跚的母亲当拐棍。她眉头一皱,不乐意了:“我不需要这玩意儿,拿走,拿走。”我随手摆在了门后墙角,任其搁置数年,积了厚厚的灰尘。
③这次母亲头晕、腿疼,我将擦拭干净的拐棍递给她。母亲叹口气,一手扶着门框,一手颤颤巍巍接过,第一次拄着上了去医院的车,边走边念叨:“到底还是拄上了呀!”一向要强的母亲,终因拄上那根拐棍,让她服了老。
④印象中,母亲手中似乎倒是常握着一根棍。只不过,先前那根棍总是被母亲自如支配,“舞”在手上,支撑起我们全家虽贫穷却未倾倒的烟火日子。
⑤“娘,我回来了!”远远望见,母亲正趴在锅上,挥舞木棍,搅着一锅金黄喷香的玉米面疙瘩,腾起的热气模糊了她年轻的面容。哪 料,母亲猛一扭头,直起腰,不管燃着火、做着饭,举着搅棍就朝我冲来,嘴里嚷着:“我叫你和同学打架!”看来是有人提前告了我一状。
⑥我生怕被母亲逮住,便扔下书包,撒腿就跑。母亲跑得快,我跑得更快。她停步喘口气的空儿,还不忘将搅棍横在嘴边,转着圈儿地啃光粘在上面的玉米面,边啃边嚷:“小兔崽子,给我站住!”我跑上了山,母亲忽地站定,一跺脚:“不好,疙瘩煳了锅了。回来再找你算账。”扭头,挥舞着搅棍,冲回了家。
⑦当我从山上折了两根六道木回家,送给母亲做搅疙瘩棍时,饭菜已摆上了桌。我“嘿嘿”一笑,分明闻到了丝丝煳锅的味道。如今,母亲已没心气搅疙瘩给我吃了,可那两根被母亲磨得溜光的搅棍,还挂在墙上。
⑧近年,回老家多,常拿起那些老木工具,帮年迈的父母做些活儿。每次干活儿,母亲都会嘱咐我穿上那双在家时穿过的布鞋。那是十几年前,我陪母亲在灶前闲聊。先聊到她打小没念过书,连名字都不会写,我便握着她的手,她握着烧火棍,一笔一画在地上教她写“李向荣”;后来,她又在墙上陆续写了很多遍,越写越好。再聊到我很怀念儿时的千层底,母亲便扔掉烧火棍,随手折了两根柴火棍,敲我一下:“抬脚!”量过脚底板长、宽,收好长棍、短棍,花一个月时间,一针一线为我做了那双布鞋。穿在脚上,下地,进山,走路,踏实、舒服得很……
⑨上医院二楼,母亲身体明显侧向了我,我的右脚不由加了把力。木棍的声响已很微弱,我生怕打滑或拄空,叫母亲停下,接过木棍夹在了我的左腋下。母亲虽然重复说:“拄着棍儿能走,能走。”却分明又将身体压向了我,我的右臂不由使足了劲,反倒走得快了,稳了。
⑩住院观察一周,无大碍,便回了村,但那根六道木拐棍却成了近八十岁老母亲的手中之物,从不离身边,可行动也仅限于院里院外几十米的范围。坐在院里,还不时将拐棍挥在手中,轰轰鸡,扒拉下乱柴草,指点父亲和我做这做那。我让她写自己的名字,她用拐棍在地上划拉半天,憨憨一笑:“忘了!”日后,母亲再自己进山,出村,肯定是不可能了。只能一手拄着拐棍,一手拄着我;甚至,干脆拄着我了。
(有删改)
10.本文以《母亲手中那根棍》为标题有何作用 (2分)
答案: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是文章的行文线索,全文围绕着标题展开。
11.第④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4分)
答案:内容上,强调母亲常握着一根棍,这“一根棍”贯串了全文的主要情节内容;结构上,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叙写“我”对母亲的“棍”的回忆。
12.文中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 请简要赏析。(3分)
再聊到我很怀念儿时的千层底,母亲便扔掉烧火棍,随手折了两根柴火棍,敲我一下:“抬脚!”量过脚底板长、宽,收好长棍、短棍,花一个月时间,一针一线为我做了那双布鞋。
答案:运用动作描写,“扔掉”“折”“敲”“量”“收”“做”等字形象地写出母亲心灵手巧、疼爱孩子。
13.根据选文第⑧段内容,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谈谈你对本文主旨的理解。(3分)
【链接材料】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
(节选自莫怀戚《散步》)
答案:①表现了母亲对孩子浓浓的爱。②表达了对母亲辛苦操劳的一生的敬佩及感恩之情,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尊老的传统美德。③体现了“我”在家庭中的特殊身份和担当,反映了子女对母亲的反哺之情。(写出两点,言之有理、感情真挚即可)
四、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11分)
花 园
汪曾祺
①我的脸上若有从童年带来的红色,它的来源是那座花园。
②“巴根草,绿茵茵,唱个唱,把狗听。”每个小孩子都这么唱过吧。有时什么也不做,我躺着,用手指绕住它的根,用一种不露锋芒的力量拉,听顽强的根胡一处一处断。这种声音只有拔草的人自己才能听得。当然我嘴里是含着一根草了。草根的甜味和它的似有若无的水红色是一种自然的巧合。
③草被压倒了。有时我的头动一动,倒下的草又慢慢站起来。我静静地注视它,很久很久,看它的努力快要成功时,又把头枕上去,嘴里叫一声“嗯”!有时,不在意,怜惜它的苦心,就算了。这种性格呀!那些草有时会吓我一跳的,它在我的耳根伸起腰来了,挡我看天上的云。
④紫苏的叶子上的红色呵,暑假快过去了。
⑤蟋蟀已经变成大人玩意了。但是大人的兴趣在斗,而我们对于捉蟋蟀的兴趣恐怕要更大些。我看过一本秋虫谱,上面除了苏东坡米南宫,还有许多济颠和尚说的话,都神乎其神的不大好懂。捉到一个蟋蟀,我不能看出它颈子上的细毛是瓦青还是朱砂,它的牙是米牙还是菜牙,但我仍然是那么欢喜。听,哪里 这儿是的,这儿了!用草掏,手扒,水灌,嚯,蹦出来了。顾不得螺螺藤拉了手,扑,追着扑。有时正在外面玩得很好,忽然想起我的蟋蟀还没喂哪,于是赶紧回家。我每吃一个梨,一段藕,吃石榴吃菱,都要分给它一点。正吃着晚饭,我的蟋蟀叫了。我会举着筷子听半天,听完了对父亲笑笑,得意极了。一捉蟋蟀,那就整个园子都得翻个身。我最怕翻出那种软软的鼻涕虫。可是堂弟有的是办法,撒一点盐,它立刻就化成一摊水了。
⑥我们那里有这么个风俗,谁拿着掐来的花在街上走,是可以抢的,表姐姐们每带了花回去,必是坐车。她们一来,都得上园里看看,有什么花开得正好,有时竟是特地为花来的。掐花的自然又是我。我乐于干这项差事。爬在海棠树上,梅树上,碧桃树上,丁香树上,听她们在下面说:“这枝,唉,这枝这枝,再过来一点,弯过去的,喏,唉,对了对了!”冒一点险,用一点力,总给办到。有时我也贡献一点意见,以为某枝已经盛开,不两天就全落在台布上了,某枝花虽不多,样子却好。有时我陪花跟她们一道回去,路上看见有人看这些花一眼,心里非常高兴。碰到熟人同学,路上也会分一点给她们。
⑦我爱逗弄含羞草。触遍所有叶子,看都合起来了,我自低头看我的书,偷眼瞧它一片片地张开了,再猝然又来一下。他们都说这是不好的,有什么不好呢。
⑧四月二日。月光清极。夜气大凉。似乎该再写一段作为收尾,但又似无须了。便这样吧,日后再说。逝者如斯。
(选自《人间草木》,有删改)
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在文中回忆了童年时捉蟋蟀、喂蟋蟀,院子里掐花,逗弄含羞草,听雨看猫等几件趣事。
B.从第⑤段“我”与父亲的交流场景中,我们感受到了父子默契无言的交流及父子之情,更从侧面烘托出花园留给“我”美好的回忆。
C.作者通过对花园生活的种种回忆,表现了对花园的留恋和对童年生活的追忆。
D.文章语言文白如画,令人感到朴素而不刻板,自然本色,舒爽清新。
A
导析:A 作者回忆了拔草,捉蟋蟀、喂蟋蟀,院子里掐花,逗弄含羞草等几件事,没有“听雨看猫”。
15.仿照示例,设计朗读卡。(4分)
[原文]听,哪里 这儿是的,这儿了!用草掏,手扒,水灌,嚯,蹦出来了。
[朗读设计]朗读时,“听,哪里”可以轻读,“这儿了”可以重读,读出“我”认真聆听的状态和发现蟋蟀时的惊喜;整句话可以用欢快的语气朗读,表现出“我”一心扑在游戏中的童真童趣。
[原文]这枝,唉,这枝这枝,再过来一点,弯过去的,喏,唉,对了对了!
[朗读设计] _
_
(提示:可以从重音、语气等角度设计)
朗读时,“这枝”可以轻读,“这枝这枝”“对了对了”
可以重读,读出她们发现花枝时候的兴奋与欢快;整句话要用欢快的
语气朗读,表现出掐花的喜悦、开心和天真。
16.小明想建议教材编委将本文选入七年级上册课本第三单元,你觉得合适吗 请根据第三单元的单元导语和单元目录,并结合本文,说说自己的理由。(4分)
[单元导语]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写学习生活的,从中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感受到永恒的童真、童趣、友谊和爱。这一切都值得即将告别童年的同学们好好体会、领悟。 [单元目录]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10* 再塑生命的人/海伦·凯勒
11 《论语》十二章
……
答案:(示例一)适合选入七年级上册课本第三单元。第三单元主要是写学习生活的,了解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这篇文章主要记述小时候“我”拔草,捉蟋蟀、喂蟋蟀,院子里掐花,逗弄含羞草等童年趣事,突出“我”的童真与欢乐,符合本单元学习目标。
(示例二)不适合选入七年级上册课本第三单元。虽然《花园》这篇文章回忆童年,突出童真和欢乐,但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两文类型有点相似,课本内容有限,不宜选择类型相同的文章。
五、根据你对名著的阅读,完成后面问题。(6分)
(A)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B)我所看的那些阴间的图画,都是家藏的老书,并非我所专有。我所收得的最先的画图本子,是一位长辈的赠品:《二十四孝图》。这虽然不过薄薄的一本书,但是下图上说,鬼少人多,又为我一人所独有,使我高兴极了。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谁都知道的;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但是,我于高兴之余,接着就是扫兴,因为我请人讲完了二十四个故事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C)哦!原来世界上竟还有一个赫胥黎坐在书房里那么想,而且想得那么新鲜 一口气读下去,“物竞”“天择”也出来了,苏格拉第,柏拉图也出来了,斯多噶也出来了。学堂里又设立了一个阅报处,《时务报》不待言,还有《译学汇编》,那书面上的张廉卿一流的四个字,就蓝得很可爱。
“你这孩子有点不对了,拿这篇文章去看去,抄下来去看去。”一位本家的老辈严肃地对我说,而且递过一张报纸来。接来看时,“臣许应骚跪奏……”,那文章现在是一句也不记得了,总之是参康有为变法的;也不记得可曾抄了没有。
仍然自己不觉得有什么“不对”,一有闲空,就照例地吃侉饼,花生 米,辣椒,看 。
17.鲁迅先生非常喜欢选段(A)(C)中提及的两部书,请写出这两部书的名称。(2分)
答案:《山海经》 《天演论》
18.(B)选段中“我”得到《二十四孝图》既高兴又扫兴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2分)
答案:高兴的是里面的内容鬼少人多,又为“我”一人所独有;扫兴的是“我”请人讲完了二十四个故事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19.《五猖会》《<二十四孝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文章涉及对儿童教育的问题,请结合这些文章说说鲁迅对儿童教育有什么体验和看法。(2分)
答案:①对传统教育的批判。②提倡大人要关注儿童的成长。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或: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回答任意两个方面即可)
第三部分
(20题 5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生活中,总有一些瞬间,让你久久不能相忘;总有一些鲜活的记忆,值得你品味珍藏;总有一些不经意的期许,让你魂牵梦萦;总有一些未曾涉足的美景,让你心驰神往;总有一些失意,让你迷茫困惑;总有一些成功,让你欣喜若狂……那些逝去的时光,见证了你的成长,那些即将到来的日子,又让你重新憧憬新的梦想。
请以《令我 的回忆》为题,写一篇作文。
答案:略。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 等;②字迹工整,书写规范,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④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