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04 12:25: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天净沙·秋思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3、了解写景技巧,理解并背诵诗文。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诵读并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教学难点: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三、教学分析
学生初步接触元曲中的小令,比较陌生,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这种文学体裁。在教学的侧重点上要注意情感的把握。本课是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第四课中的第四则,也就是学生进入初中学习的第四篇古诗词。
七年级的学生,虽然小学学习过一些诗歌,但大多数同学自己还不会品读,需要教给他们通过意象来理解诗意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谈话导入:(展示图片“天涯”)“同学们,喜欢旅游吗 ”
“张老师也特别喜欢旅游,喜欢远到天涯海角,走到像这幅图片上的蓝天白云,海阔天空,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那该是多么写意,多么愉悦的事呀!但我们的古代的文人墨客,古代的读书人,他们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漂泊在外,离乡背井,又该是多么的孤苦凄凉,愁思满怀呀。而把这远在天涯游子之愁写得最淋漓尽致的,我认为就是《天净沙秋思》了。”(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激起兴趣,导入课题。
(二)新课讲解
课堂环节
1,元曲文学常识及作者介绍,课题简介。
2,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听范读,注意节奏,体会感情基调。
2)学生自由朗读——指名读——小组读——试着背诵。
3)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初步获得的整体感受。
3、初步感悟诗歌的意境。
(1).找一找:
曲中描写了哪几种景物,写出了怎样的意境
我们通过诵读,已经感受到了悲凉之情,可是这篇小令中并没有出现悲伤、哀伤这样的字眼,你是从哪些文字中读出来的?
引导学生分析:注意形容词
枯:枯萎,没有生命力。老:苍老,光秃秃的。昏:黄昏使得乌鸦飞不动了,变得没有精神。这些词都给我们一种荒凉、凄清、没有生命力的感觉。秋天的味道就出来了。如果换几个字,“青藤大树乌鸦”就没有这种感觉了。
4、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2).想一想:
文中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它给人怎样一种感受 “小桥流水人家”又给人怎样一种感受 这与“断肠人”的愁思是否一致
(3).说一说: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揭示了本文的主旨。假如你就是“断肠人”,你能说说“断肠人”在想些什么
(学生借助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具体地描绘曲中所描绘的意境和情怀,其他学生点评,指出不确切的地方。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指导评议。重点是对学生描述时脱离原诗歌风格或是诗歌意象的地方作点拨和指导。)
5、整体鉴赏、品读。
引导学生再回过头来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这首元曲给你的感受。学生尝试形象描述出词中的画面
达标检测
1、这首小令哪几句是写景的 哪几句是抒情的 (前三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2、写景的句子分别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 抒情的语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情 (萧瑟、温馨、凄苦,思乡、艰辛、失意-断肠)
3、综观这首小令,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来给这幅图画拟个恰当的名字。(游子思乡图)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问题,总结课文。
设计意图:总结课文,并当堂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小结。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非常讲究意境的创设,而意境是很抽象的,因此,很多作家都通过精选典型的意象来达成目的,这首小令是这方面的典范。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诗歌的赏析方法:品味诗歌的语言,借助想象描绘诗歌中的场景,从揣摩诗句入手探究诗歌的情趣、意趣和理趣。
四、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引导学生阅读余光中的乡愁,比较体会游子思乡之情。
环节四:小结作业
在小结时,我会以提问的方式进行提问总结,梳理本节课知识点。
在作业布置环节,完成课后第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