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9张PPT)
师 说 韩愈
shishuo hanyu
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
韩愈
柳宗元
《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思想上尊儒排佛自谓郡望昌黎(即“祖籍昌黎”) ,世称韩昌黎。在家族中排行十八,故友人呼其为韩十八。卒谥“文”,后世称韩文公。宋神宗于元丰七年(1084年)封其为昌黎伯。
文学常识一:韩 愈
文学常识
二:古文运动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古文”的概念是韩愈提出来的,是一种与内容空洞、重视词藻、堆砌典故、讲究对偶的骈文相对立的散文。它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散文文法,反对魏晋六朝以来那些只追求形式,内容空乏的骈文体,主张
继承先秦两汉的“古文”传统,要求做到“师其意不失其辞”,“唯陈言之务去”,“文从字顺”,自然流畅。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 对唐朝以后的散文的有深远的影响。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散文家之首。
唐宋八大散文家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
韩文公祠
华山苍龙岭韩愈投书处
文学常识三:唐代诗文革新运动
我国古典散文发展到唐代,出现了一次巨大变革。从陈子昂开始,经元结、韩愈、柳宗元直到杜牧、罗隐等许多人的努力,在前后二百多年间,改变了自东汉以来逐渐形成的骈文对文坛的统治,实现了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解放,推动了散文创作的发展。这次文学变革适应时代政治和思想斗争的需要,
总结自先秦以来散文发展的历史经验,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改革文体和散创作的理论主张并成功地进行了创作实践。参加这次革新的作家们以极大的热忱和高度的自觉为推行新文体、创作新散文而不懈努力,并广为宣传,诱掖后进形成一股变革的潮流。这次变革有理论指导,有成功的实践,有群众基础和
巨大的影响,俨然成为一个“运动”;而提倡新文体的韩愈等人,与当时流行的骈体“俗下文字”相对立,称所倡导的文体为“古文”,故近代研究者把这次变革叫做“古文运动”。
文学常识四:关于“说”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如《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师说》等都属于这一种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师说”即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正音
读准下列一字多音或形近字的读音:
§1串讲分析
“古”,古时候,指两汉以前。
“者”字结构,名词性的结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的”字结构“……的(人)”。例:学者
古义:学习的人。
今义:有学问的人。
所以:用他。
者:语气助词,用在句子里表示略作停顿。
§1串讲分析
“……者,……也”:判断句式。
知:懂得、明白。
之:代词,代“知”的对象,指知识和道理。
庸:疑问语气助词,可译成“怎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正) ——师的职能
人非生而知之者(反)
——从师的必要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从师的态度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择师的标准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小结
§1 在正面理论阐发中提出中心论点。
“道之所存,师之存也”,有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观点。在结构上,既照应开头“传道”是“师”的首要职能。
其:同“岂”,表推测语气,“大概”的意思。
此:代词,指从师与否。
两个“所以”——
古:由“凭借它”的意思引伸为“……的原因”;文章开头句中的“所以”则是“用他来”或“靠他来”的意思。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2串讲分析
句读之不知……明也”句要理解为:
句读之不知,或师焉;惑之不解,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小学”指“句读之不知,或师焉”
难 句 理 解
读:古时文章没有标点,要读者自己断句。一句话完了打“。”,叫“句”;句中停顿打“、”号,叫“逗”。这个“读”应是“、”的假借字。“大遗”指“惑之不解,或否焉。不:同“否”。同样用法如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
难 句 理 解
难 句 理 解
“其”的用法
1、他(们)的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指代“君子”,“智”可作“见识”讲)
2、音义同“岂”,表反问语气
其可怪也欤
古之圣人——今之众人
对 对其子——于其身
比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2通过对比,极言师道不传之可叹与可怪,针砭时弊,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
§ 2串讲分析
找出通假字并写出该字的本意。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复 习 与 强 化
受——授,同音通假。
不——否,古代“不”也读“否”(《说文》:“否不也”),属音义皆近。
(1)名词,老师
例句:古之学者必有师。
(2)动词,从师
例句:吾师道也。
(3)意动用法,以……为师
例句:吾从而师之。
(4)名词,军队
例句:齐师伐我。
(5)姓氏:孔子师郯子……师襄
“师”的意义和用法
(1)中意义为老师。而在古汉语中名词有时还可以活用作动词,在句中作谓语。(2)句中“师”在“道”前,用作动词,意义为从师。名词的意动用法是名词活用的特殊形式,是“将它看成什么”或“认为它怎么样”的意思。(3)句中的“师”属此类。
§3串讲分析
“其贤”的贤,是指德和才。
“师不必贤于弟子”中的贤,可作高明讲。
“术业有专攻”,术,本义是道路;术业,“不是技术才能和学业”,而是所从事的学业。“术”的相同用法如:《隆中对》有“智术浅短”,智术是“智慧和所采取的建国路线”。
§3串讲分析
“三人行”:“三”不是只表多数,很多人在一起走路,当然会有老师,这就失去这一格言的警辟性。“三”是“少中见多”,即最起码的多数的人在一起行走,就必然有我的老师。
举事实:孔子师郯子、苌弘、
师襄、老聃
→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引言谈: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
专攻(能者为师)
§ 3串讲分析
《汉书·儒林传》说:“古之儒者,博学乎六艺之文。六艺者,王教之典籍,先圣所以明天道,正人伦,致至治之成法也。”汉代治经学必有师承,各以家法教授。学生须严守老师的解说,不能随意更改,不能立异端杂说。
§3 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进一步阐述能者为师的道理。
§4 交代写作缘由,激励后学。作用:古今对照,虚实并举,突出了中心,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 § 4
小结
此处赞扬李蟠“好古文”,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本文所用的写作方法:
(1)下定义、作结论
(2)对比论证
(3)引用论证
本文的语言特点:
(1)排比、对偶句的运用
(2)“连珠”修辞手法的运
(3)丰富的语气表达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作于35岁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耻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晚辈),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抗颜,端正容颜。抗颜而为师,一本正经地做起老师来),世果群怪聚骂,指目(手指而目视)牵引(拉拉扯扯),而增与为言辞(增添一些言辞来毁谤韩愈)。愈以是得狂名。”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师说》针对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恶劣社会风气,阐述了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还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因有进步的一面,在当时是具有移风易俗影响的。
古代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词汇变化最大。有好多词古今字形相同,但含义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词义的角度看,变化的形式大致有四种: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交叉、词义转移。请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古今异义的词。
(1)古今汉语都是同一个词同一个字,但意义却不一样。如
众人:一般人、普通(古)
许多人(今)
小学:在小的方面学习(古)
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今)
道: 风尚(古)—道路(今)
课文中古今异义的词
课文中古今异义的词
读: 句子停顿的地方(古)
看字发出声音(今)
不必:不一定(古)
没必要(今)
无:无论,不管(古)
没有(今)
(2)古汉语是两个词,现代汉语是一个词。如,“从而”
古:“从,跟从”,“而,而且”的意思;
今:作一个连词。
(3)古今词义有一定联系,但又有区别,如“学者”
古:泛指求学的人或读书的人。
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课文中古今异义的词
1、作代词,主要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他们)”、“它(们)”,作宾语和兼语,不作主语。还可作指示代词。如
择师而教之(他,人称代词)
郯子之徒(这类,这些,指示代词)
古之学者(的,结构助词)
“之” 的 用 法 一
2、作助词时,有以下几种情况: (1)作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2)用在中心语和补语间,翻译为“得”;
(3)用在被提前的宾语和动词、介词间,作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之” 的 用 法 二
(4)用在主谓短语的主、谓之间取消短语的独立性,不译;
(5)作音节助词,有调节音节的作用,不译。如: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凑足音节,不译)
“之” 的 用 法 三
“其” :主要用作代词,可代人、代物、代事,用为第三人称代词,作定语时,翻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他(们)的,它(们)的”,如(1)(4)句。作副词时可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猜测、反问、感叹、婉商、期望等多种语气,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多么”、“还是”、“可要”等。
“其”的用法和意义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
(2)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表感叹,多么)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们的)
“其”的用法和意义
判断文言句式,可依据一定的句式标志来判断。如:
谓语+“于”式是被动句;
“……者,……也”式是判断句;
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前置;
”是故“是连词,表结果,相当于“所以”、“因此”是固定格式。
文 言 句 式
指出下列语句各属什么文言句式?
A.不拘于时(被动句)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
D.是故圣益圣……(固定句式)
练 习
通假字的规律是同音假借,也就是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所谓“本字”,指专为某个字而造的字,而用来代替本字的字,就是“通假字”。大致来说,通假字有音同形近、音同形异、音形皆近、音近形异等类型。
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为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的基本格式是:
名词、形容词(动)+宾
=以+宾+为+名词、形容词(动)
意 动 用 法
意 动 用 法
名、形(动)+宾=以+宾+为+名、形(动):
吾从而师之( 名词, 以……为师)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 以……为奇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动词, 以相师为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