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金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0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建筑风格,是建筑的时代的、地方或民族的形式,就是建筑的整个表现。它不只是雕饰的问题,而更基本的是平面部署和结构方法的问题。这三个问题是互相牵制着的。所以寻找民族形式的途径,要从基本的平面部署和结构方法上去寻找。而平面部署及结构方法之产生则是当时彼地的社会情形之下的生活需要和技术所决定的。
历史上民族形式的形成都不是有意创造出来的,而是经过长期的演变而形成的。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的艺术创造差不多都是不自觉的,一切都在不自觉中形成。每一座建筑物本身可能是一件很好的创作,但是事实上建筑物是不能脱离了环境而独善其身的。否则,每一个城市都可能成为一个千奇百怪的假古董摊,成为一个建筑奇装跳舞会。请看近来英美建筑杂志中多少优秀的作品,在它单独本身上的优秀作品,都是在高高的山崖上,葱幽的密林中,或是无人的沙漠上。这充分表明了个人自由主义的建筑之失败,它经不起城市环境的考验,只好逃避现实,脱离群众,单独地去寻找自己的世外桃源。
19世纪以来日益发达的交通,把欧美的建筑病传染到中国来了,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长河中,中国人完全失掉了自信心,一切都是外国的好,养成了十足的殖民地心理。在艺术方面丧失了鉴别的能力,一切的标准都乱了。建筑师们对于本国的建筑毫无认识,把在外国学会的一套罗马式、文艺复兴式硬生生地搬到中国来。这还算是好的。至于无数的店铺,将原有壮丽的铺面拆掉,改做“洋式”门面,不能取得“洋式”的精华,只抓了一把渣滓,不是在旧基础上再取得营养,而是把自己的砸了又拿不到人家的好东西,彻底地表现了殖民地的性格。
现在那个时期已结束了,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开始。我们从事于营建工作的人,既不能如古代的匠师们那样不自觉地做,又不能盲目地做宫殿式的仿古建筑,又不应该无条件地做洋式建筑。怎么办呢?我们惟有创造我们自己的民族形式的建筑。
科学化的建筑首先就与大众化不能分离的。我们必须根据人民大众的需要,用最科学化的方法部署平面。次一步按我们所能得到的材料,用最经济、最坚固的结构方法将它建造起来。
建筑艺术和技术的传统又是与前两项分不开的。在平面的部署上,我们有特殊的民族传统。中国的房屋由极南至极北,由极东到极西,都是由许多座建筑物,四面围绕着一个院子而部署起来的。它最初的起源无疑的是生活所需要的形成。形成之后,它就影响到生活的习惯,成为一个传统。陈占祥先生分析中国建筑的部署。他说,每一所宅子都是一个小城,每一个城市都是一个大宅子。因为每一所宅子都是多数单座建筑配合组成的,四周绕以墙垣,是一个小规模的城市,而一个城市也是用同一原则组成的。这种平面部署就是我们基本民族形式之一重要成分。它是否仍适合于今日生活的需求?今日生活的需求可否用这个传统部署予以合理适当的解决?这是我们所要知道的。
(摘编自梁思成《建筑的民族形式》)
材料二:
宋元时期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的泉州城,有着千年历史,境内古建筑星罗棋布。有关数据显示,福建泉州市共有1.3万余栋历史建筑普查线索,正式公布1199栋,挂牌保护的传统历史建筑669幢。
为更好地保护利用古建筑,让泉州古城更有古早味,今年以来,在积极推进申遗工作和向福建省政府报批《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背景下,泉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紧密结合古城保护规划设计实践,加快编制《泉州古城传统建筑修缮技术导则》,进一步完善古城保护技术与实践方法,加强和提升泉州的古城保护工作。目前,编制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已形成《泉州古城传统建筑修缮技术导则(初稿)》。
中山路、西街,泉州人耳熟能详的古城街巷代表,节假日,是游客集中打卡的“网红点”,平日里,亦是泉州城人间烟火的温馨所在。编制过程中,结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中山路、西街等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泉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以空间研究为切入点,从战略上对古城空间保护进行控制与引导,并对城市街道、绿化、广场、街景等公共空间环境进行研究。
同时,围绕中山路(涂门街-钟楼)综合提升、八卦沟古城水系保护提升、小山丛竹公园及周边区域规划研究、通政巷、花巷等街巷规划提升的规划设计和工程实践,对古城传统建筑的保护修缮提炼出涵盖形制、风貌、结构、功能、空间完善等各方面控制要素索引40余项,并逐一明确相应修缮要求。
(摘编自人民网《让古城留住古早味》2020年11月20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建筑风格是建筑的整个表现,其形成是由时代、地方或民族等多种因素长期综合而成的,这三个问题是互相牵制的。
B.个人自由主义的建筑单独本身不乏优秀作品,其失败在于脱离环境,不能满足当时彼地的社会情形之下的生活需要。
C.19世纪以来,中国人完全丧失鉴别能力,养成了彻底的殖民地性格,表现在将欧美建筑的精华生搬硬套,完全吸收。
D.为了使拥有众多古建筑的泉州城更有古早味和积极推进申遗工作,泉州市完善保护技术,加强和提升古城保护工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设计建筑物必须考虑城市环境和生活需要,否则,即使建筑物本身再优秀,也只能是游离于城市体系的附属物。
B.19世纪以来中国建筑体现出的殖民地特点,与中国社会所处的特殊历史情境紧密相关,这表明了建筑具有时代性。
C.在平面的部署上,中国有特殊的民族传统,只要沿袭这一传统,我们就能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民族形式的建筑。
D.泉州城的中山路、西街等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以公共空间环境研究为切入点,十分契合泉州城的古建筑风格。
3.根据材料一内容,以梁思成的观点来看,以下做法最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深圳南头古城修缮植入文化创意、数字展厅、社区舞台等内容。
B.台州临海的桃渚古城,木工师傅采用传统手艺修复古宅。
C.建筑师设计了上覆琉璃瓦、檐下画彩绘、窗上加菱花的欧式洋楼。
D.定州古城开元寺塔周围的新建筑,高度都不超过83米。
4.作为新时代的建筑师,怎样才能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林冲棒打洪教头
施耐庵
不觉红日西沉,安排得酒食果品海味,摆在桌上,抬在各人面前。柴进亲自举杯,把了三巡,坐下叫道:“且将汤来吃。”吃得一道汤,五七杯酒,只见庄客来报道:“教师来也。”柴进道:“就请来一处坐地相会亦可。快抬一张桌来。”林冲起身看时,只见那个教师入来,歪戴着一顶头巾,挺着脯子,来到后堂。林冲寻思道:“庄客称他做教师,必是大官人的师父。”急躬身唱喏道:“林冲谨参。”那人全不采着,也不还礼。林冲不敢抬头。柴进指着林冲对洪教头道:“这位便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林武师林冲的便是,就请相见。”林冲听了,看着洪教头便拜。那洪教头说道:“休拜,起来。”却不躬身答礼。柴进看了,心中好不快意。林冲拜了两拜,起身让洪教头坐。洪教头亦不相让,走去上首便坐。柴进看了,又不喜欢。林冲只得肩下坐了,两个公人亦各坐了。
洪教头便问道:“大官人,今日何故厚礼管待配军?”柴进道:“这位非比其他的,乃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师父如何轻慢?”洪教头道:“大官人只因好习枪棒上头,往往流配军人都来倚草附木,皆道我是枪棒教师,来投庄上,诱些酒食钱米。大官人如何忒认真。”林冲听了,并不做声。柴进说道:“凡人不可易相,休小觑他。”洪教头怪这柴进说“休小觑他”,便跳起身来道:“我不信他。他敢和我使一棒看,我便道他是真教头。”柴进大笑道:“也好,也好。林武师你心下如何?”林冲道:“小人却是不敢,”洪教头心中忖量道:“那人必是不会,心中先怯了。”因此越来惹林冲使棒。柴进一来要看林冲本事,二者要林冲赢他,灭那厮嘴。柴进道:“且把酒来吃着,待月上来也罢。”
当下又吃过了五七杯酒,却早月上来了,照见厅堂里面如同白日。柴进起身道:“二位教头较量一棒。”林冲自肚里寻思道:“这洪教头必是柴大官人师父,不争我一棒打翻了他,须不好看。”柴进见林冲踌躇,便道:“此位洪教头也到此不多时,此间又无对手,林武师休得要推辞。小可也正要看二位教头的本事。”柴进说这话,原来只怕林冲碍柴进的面皮,不肯使出本事来。林冲见柴进说开就里,方才放心。只见洪教头先起身道:“来,来,来!和你使一棒看。”一齐都哄出堂后空地上。庄客拿一束杆棒来,放在地下。洪教头先脱了衣裳,拽扎起裙子,掣条棒使个旗鼓,喝道:“来,来,来!”柴进道:“林武师,请较量一棒。”林冲道:“大官人休要笑话。”就地也拿了一条棒起来道:“师父请教。”洪教头看了,恨不得一口水吞了他。林冲拿着棒,使出山东大擂,打将入来。洪教头把棒就地下鞭了一棒,来抢林冲。两个教头在月明地上交手,使了四五合棒,只见林冲托地跳出圈子外来,叫一声:“少歇!”柴进道:“教头如何不使本事?”林冲道:“小人输了。”柴进道:“未见二位较量,怎便是输了?”林冲道:“小人只多这具枷,因此权当输了。”柴进道:“是小可一时失了计较。”大笑着道:“这个容易。”便叫庄客取十两银来,当时将至。柴进对押解两个公人道:“小可大胆,相烦二位下顾,权把林教头枷开了。明日牢城营内但有事务,都在小可身上。白银十两相送。”董超、薛霸见了柴进人物轩昂,不敢违他,落得做人情,又得了十两银子,亦不怕他走了。薛霸随即把林冲护身枷开了。柴进大喜道:“今番两位教师再试一棒。”
洪教头见他却才棒法怯了,肚里平欺他做,提起棒却待要使。柴进叫道:“且住。”叫庄客取出一锭银来,重二十五两,无一时,至面前。柴进乃言:“二位教头比试,非比其他,这锭银子权为利物。若是赢的,便将此银子去。”柴进心中只要林冲把出本事来,故意将银子丢在地下。洪教头深怪林冲来,又要争这个大银子,又怕输了锐气,把棒来尽心使个旗鼓,吐个门户,唤做把火烧天势。林冲想道:“柴大官人心里只要我赢他。”也横着棒,使个门户,吐个势,唤做拨草寻蛇势。洪教头喝一声:“来,来,来!”便使棒盖将入来。林冲望后一退,洪教头赶入一步,提起棒又复一棒下来。林冲看他步已乱了,被林冲把棒从地下一跳,洪教头措手不及,就那一跳里和身一转,那棒直扫着洪教头臁儿骨上,撇了棒,扑地倒了。柴进大喜,叫快将酒来把盏。众人一齐大笑。洪教头那里挣侧起来?众庄客一头笑着扶了。洪教头羞颜满面,自投庄外去了。
(选自《水浒传》,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林冲初见洪教头时 “躬身唱喏”,洪教头却“全不采着,也不还礼”,可见洪教头目中无人,狂妄自大的形象特征。
B.林教头和洪教头比武时,林冲“就地也拿了一条棒起来道:‘师父请教’”,一个艺高且儒雅的形象跃然纸上。
C.月下景色的环境描写,看似“闲笔”,实则为人物活动提供场景,使得月下比武情节合理,也舒缓了故事情节。
D.柴进拿出二十五两银子,是故事矛盾冲突发生的基础,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林冲打赢洪教头埋下伏笔。
6.柴进说“此位洪教头也到此不多时,此间又无对手”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4分)
7.小说题为《林冲棒打洪教头》,可每每要写到正题,却又宕开一笔闪开去,如:两个教头在月明地上交手,使了四五合棒,只见林冲托地跳出圈子外来,叫一声:“少歇!”用这种“忽然一闪法”,闪落读者眼光,真是奇绝。这样的写法文中还有多处,请找出三处并指出这种写法的作用。(8分)
二、古典诗文阅读(47分)
(一)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本题共4小题,12分)
8.下列各项句中的加点词,不全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3分)
A.① 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 ②思厥先祖父
B.①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②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C.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D.①汝可以模拟得之 ②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词类活用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却宾客以业诸侯 ②骊山北构而西折 ③择善而从之 ④族秦者秦也 ⑤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⑥知止以安人 ⑦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⑨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⑩礼天下之奇才
A.①⑥/⑤⑦/③⑧⑨/④⑩/② B.①⑥/⑤⑦/③⑧⑨/②④⑩
C.①⑤⑥/③⑦⑧/⑨/④⑩/② D.①⑦⑧/⑤⑥/③/④⑨/②⑩
10.下列各项中不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①遂散六国之从 ②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B.①振之以威怒 ②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
C.①不复一一自辨 ②而陛下说之
D.①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②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11.下列各项,特殊句式不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②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B.①并国二十 ②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C.①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②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D.①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②戍卒叫,函谷举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冬十二月,或告右丞魏征私其亲戚,上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按之,无状。彦博言于上曰:“征不存形迹,远避嫌疑,心虽无私,亦有可责。”上令彦博让征。他日,征入见,言于上曰:“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上瞿然曰:“吾已悔之。”征再拜曰:“臣幸得奉事陛下,愿使臣为良臣,勿为忠臣。”上曰:“忠良有以异乎?”对曰:“稷、契、皋陶,君臣协心,俱享尊荣,所谓良臣。龙逢、比干,面折廷争,身诛国亡,所谓忠臣。”
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如虞世基等谄事炀帝以保富贵,炀帝既弑,世基等亦诛。公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无惜尽言。”
或上言秦府旧兵宜尽除武职,追入宿卫。上谓之曰:“朕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岂旧兵之外皆无可信者乎?汝之此意,非所以广朕德于天下也。”上谓公卿曰:“昔禹凿山治水而民无谤讟者,与人同利故也。秦始皇营宫室而民怨叛者,病人以利己故也。夫靡丽珍奇,固人之所欲,若纵之不已,则危亡立至。朕欲营一殿,材用已具,鉴秦而止。王公已下,宜体朕此意。”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素仆,衣无锦绣,公私富给。
上谓侍臣曰:“吾闻西域贾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侍臣曰:“有之。”上曰:“人皆知笑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吏受赇抵法,与帝王徇奢欲而亡国者,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邪?”魏征曰:“昔鲁哀公谓孔子曰:“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纣乃忘其身。”亦犹是也。”上曰:“然。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庶免为人所笑也。”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有删改)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B.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C.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D.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1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右丞,官名。全称为尚书右丞。唐太宗时的右丞主管兵部、刑部、工部三部十二司。
B.“冀闻规谏”与“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冀”字含义相同。
C.“非所以广朕德于天下也”与“必积其德义”(《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德”含义相同。
D.“与人同利故也”与“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六国论》)两句中的“故”含义相同。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有人告发魏征,太宗派温彦博调查却查无实据,温彦博认为魏征不避嫌疑,应予责备;魏征认为君臣要竭诚相待,上下一心。
B.太宗长相英伟刚毅,大臣们朝见时都手足失措,因此太宗在有人奏事时,总和颜悦色,希望听到规谏的话,还拿隋朝的事来劝朝臣畅所欲言。
C.有人向太宗进言主张秦王府原来的士兵都应授予军职,让他们担任皇帝的警卫,太宗则认为只要是贤良之士都应亲近、任用。
D.在谈论有人剖开身体来收藏美珠时,太宗认为官吏受贿、帝王穷奢极欲与此相同,魏征则拿孔子的话及夏桀和商纣的行为加以印证。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2分)
(1)秦始皇营宫室而民怨叛者,病人以利己故也。(4分)
(2)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庶免为人所笑也。(4分)
(3)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4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小题。
临江仙·柳絮①
曹雪芹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①《临江仙·柳絮》是清代曹雪芹所作的一首词,是《红楼梦》第七十回薛宝钗所作。
1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东风卷得均匀”一句,既表现了春风的徐缓之特点,又表现了柳絮的舞姿柔美之形状,言简义丰。
B.“蜂围蝶阵乱纷纷”一句,以蜂蝶纷飞之状,运用比喻写柳絮的疏狂自得,着一“乱”字,尤其传神。
C.“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表现了柳絮的志趣和追求,为下文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埋下伏笔。
D.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柳絮,实际上则是薛宝钗这位开朗豪放的封建“淑女”自我个性的写照。
17.宝钗在拿出她这首词之前,有这样一段议论:“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俗套。”“柳絮”无根无绊,这一意象一般有何寓意?说说这首词在这方面是如何“不落俗套”的?(5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的“ , ”两句与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名言“人类从历史中获得的唯一教训就是从不吸取任何教训”如出一辙。
(2)“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苏洵在《六国论》一文中用作论据,把它高度浓缩为“ , ”11个字。
(3)《念奴娇·过洞庭》中,写作者被免职了,不免带有几分萧条与冷落,但诗人的气概却丝毫不减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3分)
19. 以下各组词语中读音和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铿锵(kēng) 挟持(xié) 狡狯(kuài) 烦躁 哀声叹气
B. 哂笑(shěn) 徘徊(huí) 庇佑(bì) 炮烙 惊慌失措
C. 潜心(qián) 草窠(kē) 青蒿(hāo) 浩瀚 没精打采
D. 畏葸(xǐ) 嫉恨(jì) 剽窃(piāo) 诧异 高深莫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6分)
“刷屏”时代,“读书”何为?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妨从读书的意义和价值入手。一方面,阅读的重要目的在于求知。阅读形式的进阶,以前所未有的程度丰富了知识内容的打开方式。在信息储备上,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不仅打通了书本与书本之间的障壁,更突破了有限内容与无限信息之间的界线。知识的 、规律的举一反三,藉由“跳转来源”“相关推荐”等方式,由点及面、串珠成链,为读者带来一场又一场“说走就走的探索遨游”。另一方面,阅读的重要意义更在于启发思考。朱熹有云,“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文字留白处的掩卷长思、声画落幕后的 ,都在一次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充盈着读者的精神家园。而以此为基础,阅读行为本身的另一种魅力也更加凸显:在笔墨世界中滋养情怀与气质,让思考的力量在信息浪潮中保持专注与笃定。这种魅力,正是 的快餐式阅读、 的流量化内容所不能给予读者的独特馈赠。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融会贯通 闭目遐想 浮光掠影 蜂拥而至
B.融会贯通 上下求索 走马观花 一拥而入
C.触类旁通 闭目遐想 走马观花 蜂拥而至
D.触类旁通 上下求索 浮光掠影 一拥而入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让思考的力量在笔墨世界中涵养情怀与气质,在信息浪潮中保持专注与笃定
B.让思考的力量在信息浪潮中保持专注与笃定,在笔墨世界中滋养情怀与气质
C.以思考的力量在笔墨世界中滋养情怀与气质,在信息浪潮中保持专注与笃定
D.以思考的力量在信息浪潮中保持专注与笃定,在笔墨世界中涵养情怀与气质
22.《红楼梦》回目中往往有对人物的“一字定评”,请在“勇、贤、俏、慧、痴、美”中选择恰当的字填入相应的回目中。(4分)
① 袭人娇嗔箴宝玉 ② 平儿情掩虾须镯
③ 晴雯病补雀金裘 ④ 紫鹃情辞试忙玉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古往今来,众多仁人志士自觉担当起匡世济民的责任。如《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为改变国家贫弱现状,面对质疑,敢于迎难而上,推动变法;如《与妻书》中,林觉民为拯救国家民族,不惜牺牲个人幸福,“为天下人谋永福”;再如直面新冠肺炎疫情的“逆行者”们为守护国家和人民的安全,敢于挺身而出。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对此持不同看法,有的说:“我们还小,没必要在这时就践行担当精神,等长大了再说。”也有的说:“践行担当精神,就会牺牲个人的利益,这样值得吗?”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宏志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发扬担当精神,践行青春使命”,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第2页,共2页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0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
1.B【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A.“三个问题”理解错误,原文是“它不只是雕饰的问题,而更基本的是平面部署和结构方法的问题。这三个问题是互相牵制着的”,可见“三个问题”指雕饰、平面部署和结构方法。C.“将欧美建筑的精华生搬硬套,完全吸收”错误 ,原文 “不能取得精华”“拿不到人家的好东西”,表明没有能够“完全吸收”。D.“积极推进申遗工作”只是背景,不是泉州市古城保护工作的目的。原文是“为更好地保护利用古建筑,让泉州古城更有古早味,今年以来,在积极推进申遗工作和向福建省政府报批《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背景下……”,可见目的应当是“更好地保护利用古建筑,让泉州古城更有古早味”。故选B。
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C.“只要沿袭这一传统,我们就能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民族形式的建筑”于文无据,且绝对化。原文是“这种平面部署就是我们基本民族形式之一重要成分。它是否仍适合于今日生活的需求?今日生活的需求可否用这个传统部署予以合理适当的解决?这是我们所要知道的”。故选C。
3.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梁思成的观点可以结合“事实上建筑物是不能脱离了环境而独善其身的”,还认为不能生搬硬套、不伦不类,C的做法是梁思成反对的生搬硬套、不伦不类。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①要明确建筑风格的基本问题是平面部署和结构方法的问题。②要经得起城市环境的考验,满足人民大众的生活需要。③要自觉贯通古今中外,符合自己特殊的民族传统(民族形式)(答对1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5分)
5.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以及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D项中“是故事矛盾冲突发生的基础”表述错误。故事矛盾冲突并不是因为银子而引发的,在此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且林冲打赢洪教头也并不是为了二十五两银子。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①柴进这句话是告诉林冲,洪教头也是刚来不久,他跟洪教头也是认识不久,所以他跟洪教头的交情并不算深;只是洪教头在此间无敌手,功夫过得去才称洪教头为教师。②这样说既可以暗示林冲,让林冲不必顾忌,使出真本事来,同时又不得罪洪教头。(答对1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
7.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提出个性化见解的能力。
①洪教头初次提出比武时,林冲却说“小人不敢”。②洪教头又惹林冲使棒,柴进却说先吃酒。③当林冲被卸去枷锁要比武时,柴进又叫停,加银子做赌注。④这样写使情节一波三折,更能吸引读者兴趣,经过层层铺垫(或欲抑先扬)之后再写两人交手以及结果,更能突出林冲的武功高强。(找出1点得2分,总结作用得2分,共8分。学生如有“有利于表现林冲和洪教头的性格特征”,也可酌情给分。)
二、古典诗文阅读(47分)
(一)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本题共4小题,12分)
8.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理解古今异义词的能力。
A钟情:古义为感情丰富,多情;今义为感情专一。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指爷爷。B经营:古义指金玉珠宝等物;今义指筹划管理或组织(企业、活动)。故事:古义旧事,前例;今义为文学体裁的一种。C根本:古义,树 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可怜:古义可惜;今义怜悯,同情。D模拟:古义为想象、揣摩;今义为模仿。以为:此处古今同义,都为“认为”之意。故选D。
9. 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类活用的分析能力。
①业,使动用法,使……成就霸业;②名词作状语,向西;③形容词作名词,好的、可行的意见;④名词作动词,灭族;⑤意动用法,以…… 为乐;⑥使动用法,使……安宁;⑦意动用法,以……为鉴;⑧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老人;⑨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⑩名词作动词,礼待。故①⑥为使动用法,⑤⑦为意动用法,③⑧⑨为形容词作名词,④⑩为名词作动词,②为名词作状语。
10.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通假字的能力。
A.“从”通“纵”,“彀”通“够”; B.“振”通“震”,“念”通“廿”;C.“辨”通“辩”,“说”通“悦”;D.“内”通“纳”。故选D。
1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特殊句式的能力。
A为判断句,B分别为定语后置和宾语前置句,C为省略句,D为被动句。故选B。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21分)
12.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人想要看见自己的形体,必须借助明镜。君主如果想知道自己的过错,必须依靠忠臣。假如君主刚愎自用,自认为贤能无比,那么他的臣子就会阿谀奉承,屈从旨意,君主失去了国家,臣子怎么能独自保全。“人欲自见其形”“君欲自知其过”结构一致,“形”后断开,排除CD;“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结构一致,各自断开,排除A。
故选B。
13.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说法正确。B.“冀”:希望。句意:希望听到规谏的话/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C.“德”:德行,道德。句意:不是让我的德行广布于天下/就必须积聚道德和仁义。
D.“故”:原因/旧的,过去的。故选D。
14.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温彦博认为魏征不避嫌疑,应予责备”错误。根据原文温彦博所说“征不存形迹,远避嫌疑,心虽无私,亦有可责”可知,温彦博是认为魏征做事没有留下痕迹,远远避开嫌疑之事,内心即使没有私心,也有可以责备之处。故选A。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秦始皇修建宫殿而百姓怨怒反叛,是因为他使百姓困苦而使自己获利。
(得分点:“营”,修建;“病人”,“病”,使动用法,使百姓困苦; “利”,使动用法,使自己获利。文通字顺1分)
(2)我与你们应该同心合力相互辅助(治国理政),希望可以避免被人耻笑。
(得分点: “戮力”,尽力,合力;“庶”,表示希望;为……所,表被动。文通字顺1分)
(3)六国灭亡,四海统一;蜀地的山变得光秃秃的,阿房宫建造出来了。
(得分点:“毕”,完结,灭亡;“一”,统一;“出”,出现,建成。文通字顺1分)
参考译文:
冬十二月,有人报告说右丞相魏征袒护他的亲戚,唐太宗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但查无所获。温彦博对太宗说:“魏征做事没有留下痕迹,远远避开嫌疑之事,内心即使没有私心,也有可以责备之处。”太宗命令温彦博责备魏征。有一天,魏征入朝觐见,对太宗说:“我听说君主和臣下应该上下一心,互相竭诚相待。如果上下都有所保留,那么国家兴亡就难以预料了,我不敢奉诏。”太宗惊讶地说:“我已经后悔了。”魏征再次跪拜说:“我有幸能侍奉陛下,愿陛下能使我成为良臣,不要成为忠臣。”太宗说:“忠臣和良臣有差别吗?”魏征回答说:“稷、契、皋陶,君臣同心,共享尊荣,这就是所谓的良臣。龙逢、比干在朝廷上和君主当面争论,自己被杀,国家也灭亡了,这就是所谓的忠臣。”
唐太宗神采奕奕,英伟刚毅,大臣们觐见时都手足失措。太宗知道这种情况,每次有人奏事,总是尽量和颜悦色,希望听到规谏的话。太宗曾对公卿们说:“人想要看见自己的形体,必须借助明镜。君主如果想知道自己的过错,必须依靠忠臣。假如君主刚愎自用,那么他的臣子就会阿谀奉承,屈从旨意,君主失去了国家,臣子怎么能独自保全。像虞世基等人谄媚侍奉隋炀帝以保持自己的富贵,炀帝被杀,虞世基等人也被诛杀了。你们应以此为戒,政事如有过失,一定要无所保留畅所欲言。”
有人向唐太宗进言主张秦王府原来的士兵都应授予军职,补进御林军中。太宗对他说:“我以天下为一家,只要是贤良之士我都亲近、任用,怎么能认为旧属士兵之外就没有可以信赖的人呢?你的这种意思,不是让我的德行广布于天下。”太宗对公卿说:“从前大禹凿山治水而百姓没有指责的怨言,原因在于他能与民同利。秦始皇修建宫殿而百姓怨怒反叛,是因为他使百姓困苦而使自己获利。奢华珍奇的东西,固然都是人们想拥有的,但如果无止境地放纵欲望,那么国家的危亡很快就会到来。我曾想修建一座宫殿,材料已准备好了,鉴于秦朝灭亡的教训又停止了。王公及以下的群臣,应该体会我的此番用意。”从此二十年间,社会风气朴素,没有人穿锦绣的衣服,官府百姓都很富足。
唐太宗对侍臣说:“我听说西域的胡商得到美珠,就剖开身体来收藏它,有这样的事情吗?”侍臣说:“有。”太宗说:“人们都知道嘲笑胡商爱珠,却不知道爱惜自己的身体。然而,接受贿赂而触犯法律的官吏和穷奢极欲而亡国的帝王,和那些胡商的可笑之处有什么差别呢?”魏征说:“过去鲁哀公对孔子说:‘有个非常健忘的人,搬家却把自己的妻子给忘掉了。’孔子说:‘还有比这更严重的,夏桀和商纣贪恋身外之物,竟然把自己都忘掉了。’也像这样的人。”太宗说:“对。我与你们应该同心合力相互辅助治国理政,希望可以避免被人耻笑。”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16.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 “运用比喻写柳絮的疏狂自得”错误。此处“蜂蝶 ”为实写,描绘了“一群群蜂儿蝶儿,团团翻飞,追随着柳絮”的画面。不存在比喻的修辞手法。故选B。
17.柳絮无根无绊一般象征飘零、漂泊。(1分)而薛宝钗的《柳絮词》以舞姿优美、舒卷均匀的柳絮自比,柳絮在洁净华美的白玉堂前舞动身姿,高贵优雅;它既不随水而逝,也不沦落芳尘。(2分)词人直接抒写了柳絮凭借东风扶摇直上的远大志向,抒发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这样便使整首词的主题得到了升华。所以不落俗套。(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及思想内容的能力。
柳絮无根无绊一般象征飘零、漂泊。首句“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白玉华堂前面,春风轻拂,漫天飞絮,翩翩起舞。舞姿轻盈优美,节奏均匀适度。柳絮飘飞的地点,已不是黛玉笔下那触目愁肠的“百花洲”和“燕子楼”,而是换成了充满着富贵气象的“白玉堂前”——封建贵族家庭的住宅里;柳絮飘飞的姿态,虽然也仍是“一团团逐对成毬”,却已没有黛玉词中那种“空缱倦,说风流”的幽恨,一变而为欢快轻盈、均匀优美的舞姿,流露出一种欢愉融洽的欣喜之情。中间“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何曾随水逝去?怎会堕入尘土?这两句表面上借用了苏轼咏杨花词中“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一句意,却又在活用的基础上翻出一层,另辟新意,用“何曾”“岂必”的反问句式,使苏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发生逆转,化消极的情调为积极的精神,表达了不愿意随波逐流、飘坠尘埃的志向。可见,薛宝钗的《柳絮词》以舞姿优美、舒卷均匀的柳絮自比,柳絮在洁净华美的白玉堂前舞动身姿,高贵优雅;它既不随水而逝,也不沦落芳尘。结尾“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莫讥笑,春絮儿无根无柢无依附;不断借助好风力,送我直上青云去! 词人直接抒写了柳絮凭借东风扶摇直上的远大志向,抒发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这样便使整首词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所以不落俗套。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8.本题考查学生名篇名句的背诵默写能力。
(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3)短发萧骚襟袖冷 稳泛沧浪空阔
三、语言文字运用(13分)
19.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辨析字音、字形能力。A唉声叹气B徘徊(huái)D嫉恨(jí)
20.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融会贯通:指参考并综合多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领悟。触类旁通:掌握了关于某一事物的知识,而推知同类中的其他事物。联系前后文“突破了有限内容与无限信息之间的界线”“规律的举一反三……”,此处是说对知识的推知与扩展,应用“触类旁通”。第二空,闭目遐想:闭上眼睛作高远的想象;上下求索:努力寻求探索。联系前文的体会“声画落幕后”深远的意味,应用“闭目遐想”。第三空,浮光掠影:指见识肤浅,印象不深刻。走马观花:形容不深入细致地观察事物,只是粗略地观察,比喻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此处是说“快餐式阅读”不够深入细致,应用“走马观花”。第四空,蜂拥而至:像一窝蜂似地拥来,形容很多人乱哄哄地朝一个地方聚拢。一拥而入:指一下子全都拥了进去。语境强调的是流量化内容很多,像一窝蜂似地拥来。此处应选“蜂拥而至”。故选C。
2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子有三处语病:一介词不当,“让”应改成“以”,此处应该是“以思考的力量”,强调凭借“思考的力量”。二语序不当,“在笔墨世界中涵养情怀与气质”应该是在“在信息浪潮中保持专注与笃定”之后,先是“信息浪潮中”再是“笔墨世界中”,层次从外到内,强调思考的力量。再者,“以思考的力量”统摄后面的所有的内容。三搭配不当,“滋养”与“气质”不搭配,要改为“涵养情怀与气质”。
22. ① 贤 ②俏 ③ 勇 ④ 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
由《红楼梦》第二十一回“贤袭人娇嗔箴宝玉 俏平儿软语救贾琏”、第五十二回“俏平儿情掩虾须镯 勇晴雯病补雀金裘”、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 慈姨妈爱语慰痴颦”可知,此四处应填“贤、俏、勇、慧”四字。
四、写作
23.【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顾炎武的名句说开去,指出古往今来,众多仁人志士自觉担当起匡世济民的责任。中间举了王安石、林觉民以及当代新冠疫情的抗疫英雄的事例,阐释责任与担当。后面是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的错误观点,推脱责任,不肯牺牲自己的利益。综合起来,材料是在告诉我们,青少年要明确身上的使命,要有担当精神。不能像材料中的个别人的观点:长大了再谈担当精神或者害怕承担责任会牺牲自己的利益。我们应该从小立下宏伟的志向,树立远大的理想,用勤勉去践行身上的担当精神,这是我们青春的使命。
写作任务是演讲稿,首先格式要符合演讲稿的要求,正文开始前要有称谓:亲爱的(宏志中学)的同学们,文后要有结束语: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同学们)。
其次在立意方面题干有明确限制性,那就是“发扬担当精神,践行青春使命”。这就说明我们要有担当,要有使命感,不断用行动去践行自己的使命,去追逐我们青春的梦想。
写作提示:可以紧紧围绕“发扬担当精神,践行青春使命”来写,按照为什么、怎么办的递进式层次来写,论述青年担当对于个人发展与国家兴盛之间的关系,也可以采用正反对比的手法,将富有担当精神的青年与“躺平”者、“摆烂”者进行对比,论述什么是正确的做法。立意高远,层次分明,要有震撼力。注意要有“倡导”的内容。
立意:
1.勇担青春使命,发扬担当精神。
2.担当是我辈之责,青年应负起责任。
3.青年有担当,国家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