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14张PPT)部编版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14张PPT)部编版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04 12:02: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4张PPT)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01
了解《左传》这部史书的基本情况
02
鉴赏烛之武说服秦君的语言艺术
03
体会烛之武的形象,学习其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目标
《左传》
《左传》,相传为左丘明著,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它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任务1:听读注音,标出自然段,概括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氾(fán)南 佚(yì)之狐
夜缒(zhuì)而出 阙(quē)秦
朝(zhāo)济而夕设版焉
逢(páng)孙
生字
多音字
注意下列字音
秦晋围攻郑国,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退兵,随后晋国也退兵,免去了一场战祸。
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任务2:自读课文,对照书下注释疏通文意,根据事件发展划分文章结构。
全文共4个自然段,按照事件发展阶段可分为4个部分。
第一段:秦晋联合围郑
第二段:烛之武临危受命
第三段:烛之武说退秦师
第四段:晋师撤离郑国
文章结构
任务3:依据课文第三段的对话,分析烛之武是怎样“智退”秦师的。
烛之武是依靠什么“武器”让秦国雄兵退去的?
请仔细思考后,在课文题目的“退”的前面加上一个字。

烛之武 退秦师
任务3:依据课文第三段的对话,分析烛之武是怎样“智退”秦师的。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思考:对于秦国不应该攻打郑国,烛之武给出了几条理由?




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 :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次子夷吾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这就是文中的“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
任务3:依据课文第三段的对话,分析烛之武是怎样“智退”秦师的。
1.亡郑有险无益
“秦、晋围郑……君之薄也。”
2.舍郑有利无弊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
3.晋君不守约定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之所知也。”
4.晋国贪得无厌
“夫晋……唯君图之。”
总结:对于秦国不应该攻打郑国,烛之武给出了4条理由
每一条都直击秦君最关心的东西——

主动示弱,以退为进
洞悉秦君,忧其所忧
引用事实,挑拨秦晋
大胆推测,劝秦谨慎
公元前637年,流亡的晋公子重耳(长子)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公元前632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因曾无礼于重耳,故背晋助楚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与晋结盟,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
任务4:除了智谋,烛之武的成功还离不开哪些因素?
临危受命
夜缒而出
独面秦伯
勇气
大义
不计前嫌
为国舍身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1、效仿本课对烛之武形象的分析,在课后自行分析文中其他角色的人物形象。
2、阅读课本第12页最后一个自然段,联系课文内容,查找相关历史资料,谈谈你对《左传》中的“礼”的认识。
课后作业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