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04 11:35:24

文档简介

宝鸡市金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中国古代史)
注意事项:
1.作答前,考生将答题卡有关项目填写清楚。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涂其它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签字笔、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相应位置。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福建土楼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著名的承启楼前有一幅楹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易结重人伦。”该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源于下列哪一种制度
A.郡县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嫡长子继承制
2.康叔是“周武王同母少弟”。被周公分封于卫。卫国原是殷商旧地,周公嘱咐康叔尊重殷商的传统,任用“殷之贤人君子长者”。康叔受封时不仅带去了大量周族人,还随迁了殷民七族,殷民宗族首领也在卫国任职。这反映出西周分封
A.导致王权的逐渐衰微 B.实现国家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C.挑战了宗法贵族体系 D.有利于族群认同意识的形成
3.西周青铜器铸造业发展形势图(如右)反映出西周时期
A.南北联系密切 B.长江流域成为经济重心
C.农业经济发达 D.民间青铜器铸造业繁荣
4.春秋时期,北方山戎和狄族势力正在向南发展,经常袭扰中原地区诸侯国。公元前661年,狄人攻邢,管仲力劝齐桓公救邢,理由是:“戎狄豺狼,不可厌(满足)也。诸夏亲暖(同“昵”),不可弃也。“这说明当时
A.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 B.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形成
C.诸侯王普遍礼贤下士 D.周天子失去了共主地位
5.孔子说:“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韩非子说:“今轻刑罚,民必易之。犯而不诛,是驱国而弃之也;犯而诛之,是为民设陷也……则可谓伤民矣!”这表明两者
A.重视民众的治理 B.轻罪重刑的策略 C.外儒内法的思想 D.以刑辅德的理念
6.西周时期“田里不鬻,墓地不请”,没有土地买卖。到了战国时期,土地买卖的记载已较多,如《史记》载赵括之母言:“今括一旦为将……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这一变化说明
A.土地兼并现象趋向激烈 B.商品货币经济日益发展
C.封建小农经济尚未确立 D.铁器工具得到普遍使用
7.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C.井田制度的繁荣 D.商业活动的衰退
8.两唐代中后期文人间流行诗歌唱和之风,“江南”成为唱和的重要主题。杭州、苏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名常在唱和诗歌中出现。这种风尚
A.助推山水田园诗的兴起 B.缘于坊市制度的崩溃
C.得益于稳定的地方秩序 D.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
9.下表反映的是秦朝在中央设置的九卿及其职责(部分)。这反映出秦朝中央官制的显著特点是
A.中央对地方进行垂直管理
B.维护严格的等级制度
C.通过分权制衡削弱丞相权力
D.“家天下”的色彩明显
10.汉武帝从中央各机构中选拔了一批资历较浅但有才能的官员,入宫侍从左右,参与决策形成一个称为“中朝”或“内朝”的小团体,以丞相为首的原有政务机关则相对称为“外朝”。汉武帝此举
A.提高了中枢决策效率 B.导致了中央行政紊乱
C.巩固了中枢权力体系 D.强化了君主集权体制
11.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朱熹等人在各地任官期间,都曾刊行自己或先人、名宦、师友、乡贤的著述,地方官学、民间书院等亦以刻书为己任。这有助于
A.士族阶层的出现 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C.科举制度的兴起 D.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
12.汉代的画像砖数量众多、形式各样、内容丰富。天地山川、日月溪流、人世民情、风俗习惯、鬼神百兽等,都是画像砖承载的意象,其中鬼神等辟邪的意象众多。这反映了
A.中央集权制度强化 B.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C.天人感应学说盛行 D.文学艺术日趋繁荣
13.汉初,统治者推行货币自由政策,允许民间铸币。汉景帝时期,对民间铸币开始收紧。汉武帝时期,下令禁止郡国铸钱,由中央政府成立专门的铸币机构负责铸钱。上述货币政策的调整
A.体现了均输平准的特点 B.遏制了通货膨胀的发生
C.反映了国家实力的变化 D.推动了民间财富的增长
14.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时期的洛阳,寺院林立,一度出现“招提栉比,宝塔骈罗,争写天上之姿,竞摹山中之影;金刹与灵台比高,讲殿共阿房等壮”的盛况。这表明
A.儒学的正统地位面临挑战 B.佛道思想成为社会发展潮流
C.三教合一的局面正在形成 D.佛教的本土化特色日趋明显
最初,烤肉是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在嘉峪关新城,魏晋时期汉人墓室壁画中出现了“手持烤肉串的宾客”(右图),这类壁画在今山东、江苏北部、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和宁夏等地均有出土。这反映出魏晋时期
A.畜牧业逐渐向南方扩展 B.商品经济影响民众生活
C.各地人民生活普遍富足 D.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融
16.鲁班以竹木为材料,制作了一只能在天上飞翔三天三夜的木鸟,特地向墨子炫耀。未料墨子不以为然,且道:“普通匠人取一块三寸的木头,片刻之内就能削出能负五十石重的车销。会飞的木鸟华而不实,在社会功用上甚至比不得简单的车轴销子。”墨子这种对技艺的路径取舍
A. 不利于能工巧匠拓展技艺想象空间 B. 体现了古人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匠心
C. 促进古代科技在世界确立优势地位 D. 限制了古代科技成就的应用与推广
17.唐初,市内的商业活动仍然是密封式的,也是定时进行的。中、晚唐时,长安城内出现了冲破法令禁止的夜市,有的近市之地,出现了类似旅店式的场所,以至“昼夜喧呼,灯火不绝”。这说明当时
A.经济活动挣脱了法律的束缚 B.政府对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
C.新的经济形势冲击管理制度 D.政府对商业活动已无力监管
18.唐代中枢机构运行状况与前代有所不同,宰相会议所作决策,以文字形成“中书门下奏状”,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下发诏令,原则上也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这反映出当时
A.行政效率有所提高 B.中央决策实现民主化
C.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D.中枢对皇权具制约性
19.780年,唐政府开始实行“两税法”,田赋分夏、秋两季征收,规定夏税不得过六月,秋税不得过十一月。929年,后唐明宗首次改进两税法,规定辖区南部黄淮地区夏税自五月十五起征,八月初一纳足;最北部地区自六月十日起征,九月纳足。这一调整有利于
A.简化税收程序 B.减轻农户负担 C.增加政府收入 D.发展商品经济
20.谏官在唐朝本隶属于门下省,而宋代则谏院独立,并无长官,……于是台官谏官同须皇帝亲擢,谏官、台官渐变不分。……于是谏院遂形成与政府对立之形势。这一变化说明
A.监察体系更加完善 B.君主专制有所强化
C.官僚内部矛盾激化 D.监察机构走向独立
21.中国古代制定历法,一方面是“敬授民时”的需要;更重要的一面是历法准确被视为王朝是否顺应天命的标志。因此,司马迁在《史记 历书》中说“王者异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顺承厥意”。这说明古代历法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A. 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 B. 历法决定王朝的兴亡更替
C. 王朝巩固统治的需要 D. “天人感应”深入人心
22.赵宋王朝一改汉州、唐道的做法,在各路设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和安抚使司等四司,四司互不统属、长官地位相侔,各自拥有独立的机构和官员,分别隶属于不同的中央部门,办公地点也不在同一州内。这种制度设计的目的在于
A.提高行政效率 B.削弱宰相政治权力
C.强化地方管控 D.建构国家治理体系
23.宋徽宗时期,蔡京为相,“深受皇帝宠幸”。御史中丞石公弼“劾京罪恶,章数十上”,侍御史毛注亦多次上疏“累论蔡京罪积恶大,天人交谴”。最终,蔡京被迫罢相致仕。材料反映宋代监察制度
A.制约了皇帝最终决策权 B.有助于政治风清气正
C.导致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提高了中枢行政效率
24.宋代的地契分为“红契”和“白契”,红契是政府或法律认可的产权凭证,土地交易后完税后由政府在契尾加盖政府印章,相当于官府颁发的财产所有权证。白契是民间买卖土地房屋时,由交易双方协商拟订,有中人作保并签名盖章。此做法
A.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B.确保了政府赋税收入
C.缓和了尖锐的社会阶级矛盾 D.限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25.宋以前的奴婢,不独立编户,是依附于主家的贱户,“奴婢贱人,律比畜产”。但宋朝出现了“自今人家佣赁,当明设要契”、“今世所云奴婢,一概本出良家”的现象。这一变化缘于
A.雇佣与契约关系产生 B.理学发展推动思想解放
C.良贱制度已彻底瓦解 D.经济发展影响身份认同
26.朱熹认为格物的主要内容就是读圣贤之书,与此相联系在治学方法上主张“泛观博览”。他认为:“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陆九渊指出:“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据此可知,二者
A.认同发明本心的心性修养 B.争论的焦点在于学习方法
C.积极践行儒家主流价值观 D.在本体论上存在根本分歧
27.元代学者虞集指出:“中书省以治内,行省以治外。”行省除了有地方行政权外,还兼有军政与财政大权,即行省可统辖地方军队,地方财税亦可自留三成于本行省。由此可见,元代行省制
A.造成了元末社会动荡不安 B.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C.加强了对全国各地区管辖 D.体现了中央高度集权特点
28.宋朝,朱熹著童蒙教材《小学》,要求“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文人士大夫把传统伦理编入族规家训,用以规范族人的言行举止,期许家族长久延续。这表明,宋代儒学
A.逐渐走向了哲学思辨化 B.凸显世俗教化治理功能
C.致力革新教育体制研究 D.迎合市民阶层壮大需要
29.清人李渔在评论元代杂剧时说:“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由该评论可知
A. 满足统治阶级宴乐需要 B. 元代杂剧缺乏精品
C. 适应市民阶层的诉求 D. 社会环境相对宽松
30.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指出,“宋人之于画,讲物现以求精妙,尤非定神一精不可”。北宋著名画家韩拙论道:“凡云、霞烟雾蔼之气,为岚光山色、遥岑远树之彩也,善绘于此,则得四时之真气造化之妙理,一品四时之景物务要明乎物理,度乎人事。”这反映了宋代
A.浪漫主义艺术的流行 B.文人推动了绘画理论的成熟
C.人物画不再兴盛 D.绘画艺术深受理学观念影响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3 小题,共 40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废止“田里不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公元前106年,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对郡国的管理,把全国除了三辅、三河和弘农以外的地区分成了十三个州部、中央在每个州设立刺史一名,负责考察吏治、奖惩官吏、决断冤狱。
材料三 九品中正制,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既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 ——钱穆《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是如何摧毁奴隶主贵族特权,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的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科举制度的意义。(6分)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交换物品的场所被称作“市”,通常设在人们经常集聚的地方。商朝就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商业贸易的范围遍及商朝统治区域以及周边的地区。这时,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的格局才被打破。秦汉时期,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从隋唐到两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城市商业进一步繁荣,出现了纸币。元明清时期,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出现,地域性商帮形成。 ——摘编自章超主编《看得见的中国史》
材料二 物流虽然是一个现代概念,但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存在传统的物流活动。 据《左传》记载,奚仲担任夏朝的“车正”官职,主管战车、运输车的制造、保管和使用,是我国官办物流运输最早的记载。秦汉时期已有成熟的快递网络,当时用车快递叫做“传”,用马速递传称“驿”,传递文书的机构多称“驿置”。秦汉时创立了漕运,秦始皇征服百越时开凿灵梁,方便军粮漕运。由于大运河的开凿,隋朝水路快递更为突出。唐代驿站的设置已达到了辽东。宋代陕西粮食有惠民河转汴河入京,江淮粮食由淮水转汴河入京,山东粮食由五丈河入京。元朝初期,设京义都漕运司、江淮都漕运司,秩正三品。明代通过运河和近海航运,将江南粮食经海路运到海河,运至京师。明代设漕运府总兵官、总督,设立漕运衙门。清代漕运管理职责分明,正式将漕运总督纳入官制。
——摘编自贾杉《中国物流近代化研究(1840-1949)》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影响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4分)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物流业发展的基本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物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10分)
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秦朝强力离散宗族的政策激化了与原东方六国地区的矛盾。汉初,刘邦以“汉政”代“秦政”,下诏复故爵田宅,六国贵族之后、豪强大姓无论是迁于关中还是回归故里,其宗族势力均迅速复活。他们交通王侯、操纵乡里,甚至成为诸侯王的依靠。景帝开始打击宗族不法行为,将抑制宗族势力纳入国家治理面。汉武帝增设刺史,以六条问事,第一条就是针对“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其余五条均为针对“两千石”的条款,打击核心都是宗族大姓及其保护伞。还通过加重资产税、算缗、告缗等措施,使依附于豪强的农民直接隶属于国家,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加强。不过,汉武帝打击宗族固然严厉,但不能从根本上抑制其发展。 ——据臧知非《秦汉宗族政策与基层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宗族政策的变化及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时期宗族政策的特征。(6分)高二历史答案
1-5:C D A B A 6-10: B B C D D
11-15: D C C A D 16-20: A C D B B
21-25: C C B A D 26-30: B B B C D
(14分)
(1)说明:建立军功爵制度,废除旧贵族世袭特权;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4分)
(2)影响:维护皇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改善吏治,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4分)
(3)意义: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人才选拔更加公平、公正。(6分)
(14分)
(1)主要因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社会环境;政府的经济政策;交通运输等。(4分)
(2)基本特点:起源早(历史悠久);具有政治军事功能(运输公粮和军需物资);政府主导设专门机构管理(管理呈现专业化趋势);水陆并用。(6分)
积极作用: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保障了国家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为后世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两点即可,4分)
33. (12分)
(1)变化:从宽松到严厉打击。(2分)原因:统治者开始吸取秦亡教训休养生息,随着国力逐渐强盛而有为而治;宗族势力威胁中央集权。(4分)
(2)特征:行政(增设刺史加强监察)和经济手段结合;重点打击宗族大性及保护伞;未能从根本上解决。(6分)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