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课时《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通过阅读资料,了解“日心说”和“地心说”都是人类认识地球运动以及宇宙的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学说。
2.通过资料阅读和模拟实验,知道地球会绕地轴自转,理解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3.通过阅读资料和已知的经验,认识到地球还会绕着太阳公转。
科学思维:
能形成昼夜交替变化的图景,掌握比较和分类的方法,善于用类比的方法认识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探究实践:
1.学会在阅读过程中使用文献摘要,并能通过阅读文献获取地球运动的相关信息。
2.能通过一系列的研究,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利用模型认识到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
责任态度:
1.实事求是,勇于修正与完善自己的观点。
2.有证据意识,知道所有科学观点都需要众多证据的支持。
3.通过资料阅读、模拟实验和交流研讨,知道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的动力,知道科学技术的进步来之不易。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通过阅读资料获得准确的地球与太阳运动的准确信息,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昼夜交替现象。
难点: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
三、评价任务(根据需要设计评价量规)
1.能阅读文献资料,对比归纳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的异同点。
评价量表1
评价标准 评价结果
能认真阅读并完成记录表得1☆ ( )☆
能找出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的主要观点得2☆
能准确找到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得2“☆”
2.再次模拟昼夜交替现象。
评价量表2
评价标准 评价结果
能准确改进自制的地球模型得1☆ ( )☆
用改进后的地球模型准确模拟昼夜交替现象得1☆
能用连续组图的形式记录小圆片在地球自转过程中的昼夜交替现象得2☆
能完成两次模拟实验对比表格并得出昼夜交替的产生原因得2☆
3.用自制地球模型和所学的地球自转知识,能否判断南极是否有昼夜交替现象。
四、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效果评价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研究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几种假设,这些假设得根本区别就是地球和太阳的运动状态不同。但对于南极的昼夜交替是否与绍兴一样,我们还不能确定。有些同学提出需要了解更多有关地球的运动知识。同学们,你们觉得还需要了解地球运动的哪些知识,才能知道南极的昼夜交替是否与绍兴一样?生(预设):地球的自转时间、地球围绕地轴自转时地轴的指向、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轨迹......师:要了解这些知识,我们可以先从古代科学家研究地球运动开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研究“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师板书课题: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用上节课的假设引出本课的目标任务:研究地球与太阳的运动状态。带着疑问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观察学生的活动参与程度及回答,给与学生及时的鼓励。
(二)探究活动 评价活动一:阅读文献资料,获得准确的地球与太阳运动信息师引导学生阅读科学书P26-27的资料: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比较他们的观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并记录在活动记录表中。生阅读资料,比较“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异同,并记录。师引导学生展示交流两种观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预设:师引导学生比较两种学说,谁的观点更具说服力,你的依据是什么?预设:哥白尼的“日心说”更具说服力。有长期的观测数据支持;伽利略通过观测也证明了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傅科用傅科摆证明了地球的自转。评价活动二:模拟实验验证昼夜交替现象师引导学生改进地球模型:生根据地球与太阳的运动状态改进原有的地球模型,没有“地轴”增加实现自转的“地轴”;有“地轴”的模型使地球模型自转时,地轴倾斜。师引导学生操作:生在地球模型绍兴和南极分别贴上1个反光的小圆片,并在这两个地方的相对面上也分别贴上1个反光的小圆片,使四个小圆片刚好分别处于两白天和两黑夜,如下图,为了方便观察和交流给小圆片编号。生进行模拟实验,并从地面观察的视角来观察不同的小圆片在地球自转过程中的昼夜交替过程,并用连续组图的形式记录绍兴和南极的小圆片在地球自转过程中的昼夜交替现象。师:请在上图中用涂色的方式记录地球模型自转半周前、自转半周后,南极和绍兴是“昼”,还“夜” 说明:用白色代表“昼”,用黑色代表“夜”;在“O”里涂上观察到的现象。评价活动三:研讨交流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师引导学生分析再次做昼夜模拟实验与前一次做昼夜模拟实验有什么不同?完成下表。类别第一次第二次地球模型大陆板块表面光源照射地球模型表现形式实验现象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表格并出示对比结果:类别第一次第二次地球模型地球模型上没有实现地球自转的地轴。增加了实现地球自转的地轴。大陆板块表面大陆板块上没有反光的小圆片在大陆板块上贴反光的小圆片光源照射地球模型手电筒用较强的光源照射地球模型表现形式画一幅图解释地球昼夜交替现象。画的是一组图片表现地球昼夜交替现象。实验现象昼夜交替现象不明显昼夜交替现象比较明显师:可见再次模拟昼夜交替现象,更加贴近真实了。同学们,请你们借助“我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记录表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生(预设):地球自转是形成昼夜交替的根本原因。 活动一:通过资料阅读,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并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获得准确的地球与太阳运动的信息,提升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并为后面的研究获取了一定的依据。活动二:改进模型,再次进行昼夜交替的模拟实验,用事实再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为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收集证据。活动三:通过比较和分析这次和前一次的模拟实验,找到不同点,有助于学生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提升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三个活动,让学生感知到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的动力,科学技术的进步实属不易。 活动一通过资料阅读和记录异同点,考察学生获取准确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完成评价量表1。活动二通过再次的模拟实验,考察学生是否掌握模拟实验方案的步骤、方法,并给与正确指导。活动三教师观察学生研讨交流情况,通过学生填写表格的情况判断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昼夜交替相关知识,并引导学生完成评价量表2。
(三)生活应用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地球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我们是否可以利用这个原因和模拟实验来说一说南极的昼夜交替有什么特点?生再次模拟实验,发现(预设):当太阳照射在北半球,南极基本上都处于“夜”;当太阳照射在南半球,南极基本上都处于“昼”。 引导学生补充南极昼夜交替的特点,有助于学生规划去南极旅游的时间。 通过模拟实验的结果引导学生说一说南极的昼夜交替有什么特点,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
(四)知识总结 学生自主设计思维导图,总结归纳知识点。 帮助学生学会设计思维导图,通过导图总结归纳本节课内容。 教师考察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及时给予评价。
四、成果集成
用改进后的自制地球模型再次进行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用连续组图的形式记录小圆片在地球自转过程中的昼夜交替现象,最终发现地球自转是形成昼夜交替的根本原因。
五、作业设计
【知识技能类作业】
1.地球上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是( A )。
A.地球自转 B.地球绕太阳转 C.太阳绕地球转 D.太阳自转
2.改进地球模型时,穿金属丝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C )。
A.从南极穿入,北极穿出 B.从下面穿入,上面穿出
C.从北极穿入,南极穿出 D.随意穿,没要求
3.下面( B )图,小圆片的亮暗情况与实际观察结果是一致的。
A. B.
C. D.
4.下列内容中属于日心说的观点请在( )里打“√”。
( √ )(1)地球是球形的
( √ )(2)太阳在宇宙的中心
( √ )(3)地球围绕太阳转并且绕地轴自转
( )(4)地球在宇宙的中心
【综合实践类作业】
用模拟实验的方式再次探索南极的昼夜交替有什么特点?并用画图和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6、板书设计
3.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七、教学反思
本课根据新课标设计,引导学生阅读资料、改进模型、再次通过模拟实验,寻找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托勒密“地心说”
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哥白尼“日心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教科版(2017) 单元(或主题)名称 地球的运动
单元主题 正值暑假,绍兴天气炎热,小明突发奇想,想趁着放假去南极看看企鹅,又可以去感受一下南极寒冷的气候。如果你是小明,你会选择7、8月份去南极吗?你会如何制定一份去南极看企鹅的旅游计划?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系统 学习内容: 9.2地球绕地轴自转(5~6年级):①知道地球的自转轴、自转周期和自转方向,理解昼夜交替和天体东升西落等自然现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9.3地球围绕太阳公转(5~6年级):②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周期和方向,理解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有关。③测量正午时物体的影长,说明不同季节正午影长的变化情况。 10.4地球内部圈层(5~6年级):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学业要求: 知道昼夜交替、天体东升西落,季节变化、正午物体影长变化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关。 能借助动画演示或动手制作简单模型,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解释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 知道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能通过制作实物模型,模拟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能在好奇心驱使下,表现出对未知现象的探究兴趣;具有用证据支持观点的意识。
教材分析 地球的运动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讲是比较抽象的,需要通过建构模型、模拟实验、资料阅读等方式来学习研究。 本单元总共有7课,分别是《我们的地球模型》、《昼夜交替现象》、《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谁先迎来黎明》、《影长的四季变化》、《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和《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教材通过一开始让学生建构地球模型,知道模型是表达已知和进行模拟实验的好方法,再引导学生探索昼夜交替现象的的成因是由于地球自转,接着利用自然现象推断地球自转的方向,然后通过探索影长的四季变化知道四季变化和太阳公转有关,最后引导学生讨论地球运动产生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让学生感受到万物之妙、自然之奇,体会到自然的力量、生命之坚强,并对自然产生敬畏之心。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孩子在学习二年级上册科学时,知道了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地球上有水、空气、岩石、生物等;在学习三年级下册科学时,知道了地球的海陆分布情况、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在学习五年级上册科学时,知道了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核、地幔、地壳,制作了地球结构模型,了解了地壳的运动、挤压,会使岩层变形。在平常的生活中,观察过一些自然现象,比如太阳的东升西落、四季的变化等。 但是六年级的孩子对这些自然现象的产生,这些现象和地球运动的关系,地球的运动以及地球的运动对我们生活的影响的认识还是不够全面的,需要通过本单元的研究学习,才能建构起孩子们对于有关地球运动的核心概念的框架。
单元目标 1.科学观念: 通过建构地球的模型,认识到地球是由地核、地幔、地壳以及大气层组成,地球表面主要由海洋和陆地组成。 通过资料阅读,认识到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24小时;通过模拟实验、大量资料的阅读以及亲身体验,初步知道了地球的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和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 通过资料阅读,认识到圭表是中国古代测量正午时刻的日影长度的天文仪器;通过自制简易圭表和模拟实验,知道正午时,物体影子在不同季节有规律地变化。 通过资料阅读和模拟实验,认识到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太阳公转,周期是1年,公转时地轴倾斜角不变,公转过程中产生四季变化。 通过交流研讨和资料阅读,认识到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影响着生物的生长与生活。 2.科学思维: 能使用或建构模型,解释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 针对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具体问题提出假设,基于交流情境提出观点,建立证据与假设或观点之间的联系。 3.探究实践: 通过使用模型和思维导图,表达已学的地球相关知识。 根据已有知识,对昼夜现象成因、地球自转方向和四季变化成因提出有依据的假设。 基于假设,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方案。 通过观察、模拟实验、资料查阅、实际测量,获取信息、分析信息、验证假设,从而建构自己的模型假说。 在研究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开展新的研究,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 4.态度责任: 对自然有敬畏之心,对探寻自然规律保持好奇心与探究欲。 能大胆质疑,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创新;勇于采用新的方法和新的材料设计和制作模型,进行模拟实验。 能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和分享观点;能根据事实,勇于修正与完善自己的观点。 乐于参与调查、查阅、实验等科学活动,有证据意识,知道任何科学观点都需要证据的支持。 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愿意采取行动保护自然环境,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单元结构化活动
达成评价 围绕课时学习目标 1.关注课堂问题预设与学生课堂反馈表 2.作业设计与学生答题正确率的及时分析 3.对地球自转、公转与生物之间关系的综合测试性评价 围绕单元和主题目标 1.分层设置单元测试 2.制定一份合理、科学的南极旅游计划。
单元课时课型规划 课时课型课时内容课时目标 (单元目标分配)课时学习任务(或问题) (一般1-2个)达成评价1实验课我们的地球模型通过建构地球的模型,认识地球的结构、组成、运动等。1.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海陆分布。 2.地球围绕地轴自转。1.知道地球的结构由地核、地幔、地壳以及大气层组成。 2.知道地球表面主要由海洋和陆地构成。 3.认识地球围绕地轴自转。1实验课昼夜交替现象根据昼夜交替现象能提出自己的假设,并用模拟实验来验证。1.对昼夜交替现象提出自己的假设。 2.用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1.能提出有价值的科学假设。 2.用模拟实验准确验证假设。1实验课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通过资料阅读和模拟实验,知道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1.阅读资料,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知道地球自转的有关知识。 2.再次模拟昼夜交替现象,分析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1.知道地球自转的知识:地球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24小时。 2.知道地球的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1实验课谁先迎来黎明通过交流研讨,知道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形成了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 2.通过模拟实验,东边的北京比西边的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1.通过交流研讨,补充地球自转的特点:自西向东。 2.通过模拟实验,知道东边先迎来黎明。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1实验课影长的四季变化通过资料阅读,认识到圭表;通过自制简易圭表和模拟实验,知道正午时,物体影子在不同季节有规律地变化。1.认识圭表。 2.通过自制简易圭表和模拟实验,知道正午时,物体影子在不同季节有规律地变化。1.认识圭表的结构和功能。 2.制作圭表。 3.通过模拟实验,知道正午时,物体影子在不同季节有规律地变化。1实验课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通过资料阅读和模拟实验,认识地球公转的特征以及四季变化。 1.通过资料阅读,认识到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太阳公转,周期是1年,公转时地轴倾斜角不变。 2.通过数据分析和图片比较,认识到公转过程中产生四季变化。 1.知道地球公转的特点: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太阳公转,周期是1年,公转时地轴倾斜角不变。 2.知道公转过程中产生四季变化。 1讨论课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通过交流研讨和资料阅读,认识到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影响着生物的生长与生活。通过交流研讨和资料阅读,认识到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影响着生物的生长与生活。1.能举出昼夜交替对生物影响的例子。 2.能举出四季变化对生物影响的例子。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