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教科版(2017) 单元(或主题)名称 地球的运动
单元主题 正值暑假,绍兴天气炎热,小明突发奇想,想趁着放假去南极看看企鹅,又可以去感受一下南极寒冷的气候。如果你是小明,你会选择7、8月份去南极吗?你会如何制定一份去南极看企鹅的旅游计划?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系统 学习内容: 9.2地球绕地轴自转(5~6年级):①知道地球的自转轴、自转周期和自转方向,理解昼夜交替和天体东升西落等自然现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9.3地球围绕太阳公转(5~6年级):②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周期和方向,理解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有关。③测量正午时物体的影长,说明不同季节正午影长的变化情况。 10.4地球内部圈层(5~6年级):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学业要求: 知道昼夜交替、天体东升西落,季节变化、正午物体影长变化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关。 能借助动画演示或动手制作简单模型,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解释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 知道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能通过制作实物模型,模拟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能在好奇心驱使下,表现出对未知现象的探究兴趣;具有用证据支持观点的意识。
教材分析 地球的运动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讲是比较抽象的,需要通过建构模型、模拟实验、资料阅读等方式来学习研究。 本单元总共有7课,分别是《我们的地球模型》、《昼夜交替现象》、《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谁先迎来黎明》、《影长的四季变化》、《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和《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教材通过一开始让学生建构地球模型,知道模型是表达已知和进行模拟实验的好方法,再引导学生探索昼夜交替现象的的成因是由于地球自转,接着利用自然现象推断地球自转的方向,然后通过探索影长的四季变化知道四季变化和太阳公转有关,最后引导学生讨论地球运动产生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让学生感受到万物之妙、自然之奇,体会到自然的力量、生命之坚强,并对自然产生敬畏之心。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孩子在学习二年级上册科学时,知道了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地球上有水、空气、岩石、生物等;在学习三年级下册科学时,知道了地球的海陆分布情况、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在学习五年级上册科学时,知道了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核、地幔、地壳,制作了地球结构模型,了解了地壳的运动、挤压,会使岩层变形。在平常的生活中,观察过一些自然现象,比如太阳的东升西落、四季的变化等。 但是六年级的孩子对这些自然现象的产生,这些现象和地球运动的关系,地球的运动以及地球的运动对我们生活的影响的认识还是不够全面的,需要通过本单元的研究学习,才能建构起孩子们对于有关地球运动的核心概念的框架。
单元目标 1.科学观念: 通过建构地球的模型,认识到地球是由地核、地幔、地壳以及大气层组成,地球表面主要由海洋和陆地组成。 通过资料阅读,认识到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24小时;通过模拟实验、大量资料的阅读以及亲身体验,初步知道了地球的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和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 通过资料阅读,认识到圭表是中国古代测量正午时刻的日影长度的天文仪器;通过自制简易圭表和模拟实验,知道正午时,物体影子在不同季节有规律地变化。 通过资料阅读和模拟实验,认识到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太阳公转,周期是1年,公转时地轴倾斜角不变,公转过程中产生四季变化。 通过交流研讨和资料阅读,认识到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影响着生物的生长与生活。 2.科学思维: 能使用或建构模型,解释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 针对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具体问题提出假设,基于交流情境提出观点,建立证据与假设或观点之间的联系。 3.探究实践: 通过使用模型和思维导图,表达已学的地球相关知识。 根据已有知识,对昼夜现象成因、地球自转方向和四季变化成因提出有依据的假设。 基于假设,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方案。 通过观察、模拟实验、资料查阅、实际测量,获取信息、分析信息、验证假设,从而建构自己的模型假说。 在研究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开展新的研究,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 4.态度责任: 对自然有敬畏之心,对探寻自然规律保持好奇心与探究欲。 能大胆质疑,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创新;勇于采用新的方法和新的材料设计和制作模型,进行模拟实验。 能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和分享观点;能根据事实,勇于修正与完善自己的观点。 乐于参与调查、查阅、实验等科学活动,有证据意识,知道任何科学观点都需要证据的支持。 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愿意采取行动保护自然环境,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单元结构化活动
达成评价 围绕课时学习目标 1.关注课堂问题预设与学生课堂反馈表 2.作业设计与学生答题正确率的及时分析 3.对地球自转、公转与生物之间关系的综合测试性评价 围绕单元和主题目标 1.分层设置单元测试 2.制定一份合理、科学的南极旅游计划。
单元课时课型规划 课时课型课时内容课时目标 (单元目标分配)课时学习任务(或问题) (一般1-2个)达成评价1实验课我们的地球模型通过建构地球的模型,认识地球的结构、组成、运动等。1.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海陆分布。 2.地球围绕地轴自转。1.知道地球的结构由地核、地幔、地壳以及大气层组成。 2.知道地球表面主要由海洋和陆地构成。 3.认识地球围绕地轴自转。1实验课昼夜交替现象根据昼夜交替现象能提出自己的假设,并用模拟实验来验证。1.对昼夜交替现象提出自己的假设。 2.用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1.能提出有价值的科学假设。 2.用模拟实验准确验证假设。1实验课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通过资料阅读和模拟实验,知道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1.阅读资料,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知道地球自转的有关知识。 2.再次模拟昼夜交替现象,分析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1.知道地球自转的知识:地球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24小时。 2.知道地球的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1实验课谁先迎来黎明通过交流研讨,知道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形成了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 2.通过模拟实验,东边的北京比西边的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1.通过交流研讨,补充地球自转的特点:自西向东。 2.通过模拟实验,知道东边先迎来黎明。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1实验课影长的四季变化通过资料阅读,认识到圭表;通过自制简易圭表和模拟实验,知道正午时,物体影子在不同季节有规律地变化。1.认识圭表。 2.通过自制简易圭表和模拟实验,知道正午时,物体影子在不同季节有规律地变化。1.认识圭表的结构和功能。 2.制作圭表。 3.通过模拟实验,知道正午时,物体影子在不同季节有规律地变化。1实验课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通过资料阅读和模拟实验,认识地球公转的特征以及四季变化。 1.通过资料阅读,认识到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太阳公转,周期是1年,公转时地轴倾斜角不变。 2.通过数据分析和图片比较,认识到公转过程中产生四季变化。 1.知道地球公转的特点: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太阳公转,周期是1年,公转时地轴倾斜角不变。 2.知道公转过程中产生四季变化。 1讨论课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通过交流研讨和资料阅读,认识到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影响着生物的生长与生活。通过交流研讨和资料阅读,认识到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影响着生物的生长与生活。1.能举出昼夜交替对生物影响的例子。 2.能举出四季变化对生物影响的例子。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课时《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通过交流研讨,知道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24小时,并形成了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
2.通过模拟实验,知道东边的北京比西边的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科学思维:
善于用类比的方法认识相对运动的特征,用归纳推理的方法认识地球自转的方向。
探究实践:
1.通过“地球椅”模拟实验的体验,并结合生活实践来理解相对运动的特点。
2.通过模拟实验和事实现象逐步认识地球的自转方向。
责任态度:
1.对探寻自然现象,解密自然规律保持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2.能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3.了解科学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生活处处是科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模拟实验,知道北京和乌鲁木齐哪个城市先迎来黎明。
难点:通过事实现象和亲身体验,认识相对运动,感受相对运动,并且联系实际,从而分析出地球的自转方向。
三、评价任务(根据需要设计评价量规)
1.基于真实情境,提出有价值的猜测。
2.小组合作,模拟“谁先迎来黎明”的探究评价表。
步骤 评价指标 评分标准 星等
课堂讨论 主动性 积极主动(2☆)较积极(1☆)不积极(0☆) ( )☆
实验模拟 团队合作性 1.小组有团队意识(4☆)2.小组中有一人不参与模拟实验(2☆)3.小组模拟实验时团队涣散,不能有效进行实验(0☆) ( )☆
结论总结 表达能力 能流利表达自己组的结论(2☆)表达的结论不完整(1☆)不能表达自己组的结论(0☆) ( )☆
发现所得 归纳总结能力 1.确定不同的地理位置和地球自转方向是研究黎明到来先后的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1☆)2.由于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所以北京先迎来黎明(1☆) ( )☆
3.基于模拟实验,能否画一画绍兴去南极的路线,计算出路程中的夜晚数量,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是否会设计思维导图,利用导图总结归纳本节课内容。
四、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效果评价
(一)情境导入 师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通过前面三节课的学习研究,我们已经知道了南极的位置、去南极的交通工具、南极有昼夜交替的现象,我们去南极的时间还受到什么因素影响?生1(预设):之前,我们通过模拟实验初步了解当太阳照射在北半球,南极基本上都处于“夜”;当太阳照射在南半球,南极基本上都处于“昼”。现在,我们需要知道7、8月份,太阳照射在什么位置?生2(预设):除了要知道7、8月份,太阳照射在什么位置,我们还要知道什么时候出发会比较合适?如果我们白天出发,乘坐轮船去南极,在海上会遇到几个晚上?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引导:要知道乘坐轮船去南极,在海上会遇到几个晚上,我们先要知道什么?(如果学生回答不上来,教师可以播放“太阳升起”的图片引导学生:当天开始亮的时候,我们就迎来了黎明。地球上不同的地区,每天迎来黎明的时间会相同吗?生根据经验回答。)师课件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猜一猜:北京和乌鲁木齐这两个城市,谁会先迎来黎明?师板书课题:谁会先迎来黎明。 通过设置情境,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积极性。用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黎明的现象,促使学生思考地球上不同的地区,每天迎来黎明的时间会相同吗?并用北京和乌鲁木齐这两个城市为例,缩小探索的范围,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教师观察学生的活动参与程度及回答,给与学生及时的鼓励。
(二)探究活动 评价活动一:模拟谁先迎来黎明的实验师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地图,找一找位置:要想知道北京和乌鲁木齐哪个城市先迎来黎明,我们要在地图上找到这两个城市的位置。预设:北京在乌鲁木齐的东边,乌鲁木齐在北京的西边。课件展示:师:知道了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要想知道它们谁先迎来黎明,我们可以通过做什么知道?生(预设):模拟实验。师肯定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模拟要求:1.每个小组的同学手拉手,面朝外围成一个圆圈,模拟地球。2.其中一个同学身上贴上写有“北京”和“东”的纸片,代表北京;在他右手边的同学身上贴上写有“乌鲁木齐”和“西”的纸片,代表乌鲁木齐。再请一个同学站在圈外举一个红色纸片,代表“太阳”。3.同学们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慢慢转动,观察谁先看到太阳,也就是谁先迎来黎明;再按照由“东”向“西”的方向慢慢转动,观察谁先看到太阳,也就是谁先迎来黎明。4.每次模拟做2~3次,并做好记录:模拟“谁先迎来黎明”记录单(第 小组记录表)“地球”运动方向谁先看到“太阳”谁先迎来黎明由“西”向“东”的方向慢慢转动由“东”向“西”的方向慢慢转动小组模拟实验,记录现象,师适时引导。生模拟完成,师引导学生交流研讨:你们有什么发现?预设:地球自转方向不同,北京和乌鲁木齐迎来黎明的时间也不同。评价活动二:认识相对运动,确认地球自转方向师:同学们,刚刚通过模拟实验,我们已经知道北京和乌鲁木齐谁迎来黎明和地球自转方向有关。地球到底是自西向东转动,还是自东向西转动呢?师课件展示“坐在汽车里看窗外树木”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同学们,你们有过这样的生活体验吗?当你们坐在汽车上,汽车往前进时,窗外的树木是怎么运动的?生(预设):向后运动。师:当汽车往后退时,窗外的树木又是怎么运动的?生(预设):向前进。师出示转椅,引导学生体验相对运动—“地球椅”实验:1.左肩贴“东”,右肩贴“西”。2.分别从西向东和从东向西匀速转动椅子。3.观察景物的运动方向。2`3位学生体验,说自己的发现(预设):人向右转动时,看到周围的景物在向左转动;人向左转动时,看到周围的景物在向右转动。师引导学生回忆:同学们,在生活当中你们还遇到过类似的体验吗?生1(预设):当我们坐在教室里,老师从教室前慢慢走向教室后面,相对于老师而言,他在向前走,我们是往后运动的。相对于我们而言,老师往后,我们是向前的。生2(预设):坐旋转木马时看到的景物移动方向和木马转动的方向也是相反的。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小结:像上面这样物体移动的方向和看到的景物的移动方向相反,被称为“相对运动”。师引导学生思考:假设我们坐在地球这个“大转椅”上,而我们每天看到的太阳和其他天体都是东升西落的,由此可以推断出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生(预设):自西向东。评价活动三:再次模拟谁先迎来黎明师: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地球是自西向东转动的,那我们在地球仪上再次模拟北京和乌鲁木齐的昼夜变化。师演示模拟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模拟方法:1.在地球上找到北京和乌鲁木齐这两个城市2.分别用不同颜色的小圆片贴在上面3.打开手电筒(使其照亮半个地球),慢慢地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仔细观察哪个城市先迎来黎明。小组实验,师适时引导。小组完成实验,师引导学生交流研讨:1.北京和乌鲁木齐,哪一个城市先迎来黎明?你是如何知道的?生(预设):北京。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转动,北京先被太阳照到,所以北京先迎来黎明。2.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你是怎么知道的?生(预设):约24小时。因为地球自转一周刚好是一昼夜,即约24小时。 活动一:通过地图明确指出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用模拟实验有助于学生了解地球自转方向不同,北京和乌鲁木齐迎来黎明的时间也不同。突破了本课的重点。活动二:通过回忆生活经验和转椅感知运动方向的体验,并结合生活实践来理解相对运动的特点,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地球的自转方向。活动三:学生在知道了地球的自转方向后,教师利用演示的方式引导学生再次模拟谁先迎来黎明,准确地判断出哪座城市先迎来黎明。 活动一教师对于学生回答、参与活动的表现等给予及时的评价。活动二教师通过亲身体验的生活经验,考察学生理解相对运动的能力,评估学生是否能推断出地球的自转方向。活动三教师通过再次模拟谁先迎来黎明,考察学生实验的能力、交流研讨的能力,评估学生是否能找到谁先迎来黎明的原因。并引导学生完成评价表。
(三)生活应用 师引导学生在地球仪上画一画绍兴去南极的路线。生画完路线,根据“谁先迎来黎明”和轮船的行驶速度,大致计算出在整个路程中会遇到几个夜晚,并帮小明规划好房间和饮食的预定、准备好几套换洗衣物等等。 基于模拟实验,引导学生画一画绍兴去南极的路线,计算出路程中的夜晚数量,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通过联系实际,考察学生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用模型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四)知识总结 学生自主设计思维导图,总结归纳知识点。 帮助学生学会设计思维导图,通过导图总结归纳本节课内容。 教师考察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及时给予评价。
四、成果集成
学生通过模拟实验知道“谁先迎来黎明”和地球自转有关,通过已知经验和体验知道地球自转方向,并最终知道东边城市先迎来黎明,利用这个知识点来解决绍兴去南极时,有关睡觉、饮食、所带衣物等实际问题。
五、作业设计
【知识技能类作业】
1.我会填空。
(1)地球的自转方向是( ),自转一周要( )小时。地球的( )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地区( ),西边地区( )。
(2)坐在向前行驶的车上,看到窗外的景物是向( )运动的;坐在转椅上逆时针转动,看到周边的物体是( )转动的。这说明我们看到的物体“运动”与我们自身的运动方向( )。
参考答案:(1)自西向东或逆时针;24;自转方向;早;晚。(2)后;顺时针;相反。
2.我会选择。
(1)地球是一个球体,北京在我国的东面,乌鲁木齐在我国的西面,兰州位于这两个城市之间,你认为哪一个城市先看到日出?( )
A、北京 B、乌鲁木齐 C、兰州 D、同时看到日出
参考答案:A。解析: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地区早,西边地区晚。
(2)当你坐在向前行驶的汽车里时,你看到车窗外的景物的移动方向是( )。
A、和汽车运动方向相同,向前移动
B、和汽车运动方向相反,向后移动
C、和汽车运动方向没有关系,不动
D、不清楚
参考答案:B。
【综合实践类作业】
继续改进地球的模型,规划出绍兴去南极的最佳路线(考虑方面:疲劳少点、舒适多点,价格合理等)。
六、板书设计
4.谁先迎来黎明相对运动 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
七、教学反思
本课根据新课标设计,用模拟实验找出谁先迎来黎明与地球自转有关,通过亲身体验和生活经验感知相对运动和推断地球的自转方向,再次的模拟实验确认谁先迎来黎明,找到东边迎来黎明早、西边晚的规律,不仅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还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地球
自东向西?
自西向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