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时杨中学、建湖二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选修)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8题,共36分)
1.下列区域的划分以单一指标为依据的是( )
①热量带 ②干湿区 ③我国三大自然区 ④文化区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青藏高寒区农作物分布在河谷中的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
A.河谷地区土壤肥沃
B.河谷地区气温较高,热量条件较好
C.河谷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多
D.河谷地区有丰富的水
3.中国资相对短缺主要表现在( )
A.人均资占有量少 B.资的利用率低
C.资的总量少 D.资的种类少
4.关于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产业结构日趋复杂,产业由扩散走向集聚
B.区域内部人地关系仍然基本协调
C.城市和工业区迅速向外扩展,有些区域形成城市群或工业带
D.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比较微弱
5.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两区域相对比,共同特征是( )
A.都为温带季风气候 B.都以生产力较高的土壤为主
C.矿产资都较为贫乏 D.都以集中连片的水田为主
“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礼记·王制》),“沃土之民不材,瘠土之民向义”(《管子》),以上都是我国古代有关人地关系的思想,据此回答6~7题。
6.材料中两句话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
A.地理环境决定论 B.人类中心论
C.人地相关论 D.人地伙伴论
7.该思想形成于( )
A.农业社会时期 B.工业社会时期
C.人类社会早期 D.后工业化时期
8.近年“绿色GDP”(是指扣除经济活动中投入的环境成本后的国内生产总值)日益成为专家和政府决策层关注的一个话题,以下有关“绿色GDP”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绿色GDP”的实质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B.“绿色GDP”的增长主要靠提高绿地面积和森林覆盖率实现
C.“绿色GDP”的提高会增加资的相对消耗量
D.“绿色GDP”的含义是不追求GDP的增长速度,而追求环境质量
9.促使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对当代人的影响和熏陶深刻而又长久
B.很多地区缺水严重,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C.人口、资、环境问题使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着巨大压力
D.经济落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10.下列工业区中,工业发展建立在丰富的自然资基础上的是( )
A.德国慕尼黑 B.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
C.沪宁杭工业基地 D.美国东北部工业区
11.20世纪60年代以,鲁尔区传统产业明显衰落,其中衰落最明显的工业部门是( )
A.纺织、机械 B.钢铁、煤炭
C.石化、煤炭 D.钢铁、电子
12.下列地区中,缺水严重的是( )
A.三江平原 B.四川盆地
C.华北平原 D.东南丘陵
13.“南水北调”东线方案对沿线地区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是( )
A.地面下沉 B.土壤盐碱化
C.湖泊面积增大 D.湿地面积增加
山西是我国重要能生产基地,回答14~15题。
14.下面哪一条铁路线是山西煤炭外运专运干线( )
A.哈大线 B.陇海线
C.大秦线 D.宝成线
15.山西能资丰富,但经济在全国中的地位并不领先,其中原因有( )
A.能开发规模不大
B.我国能需求量不大,能丰富难以发挥出优势
C.石油取代煤成为我国主要能,煤炭开采开工不足
D.结构单一,生产链简短,能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价值不高
16.南水北调体现了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哪一环节施加了影响( )
A.蒸发 B.水汽输送
C.地表径流 D.地下径流
17.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 )
A.外投资 B.个体私营企业发展
C.乡镇企业发展 D.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建立
18.珠江三角洲的农作物可以一年三熟,东北平原只能一年一熟,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两地的( )
A.光照条件不同 B.热量条件不同
C.水分条件不同 D.土壤条件不同
二、双项选择题(每题有两个正确选项,多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3分,共8题,共24分)
读二战后世界产业转移局部示意图,完成19~20题。
19.20世纪80年代,图示产业向中国沿海地区转移主要是因为此时中国沿海地区拥有( )
A.资本优势 B.劳动力优势
C.技术优势 D.政策优势
20.关于世界产业的转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最大的受益者是发达国家
B.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
C.这种产业转移主要由发展中国家转移到发达国家
D.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和环境恶化
21.有关区域发展的再生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解决大量工人失业问题
B.集中力量发展原有传统工业,突出主导产业的龙头地位
C.调整产业结构,促使区域经济复苏
D.人地关系逐渐由紧张走向协调
读下图,回答22~23题。
22.下列关于图示工业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形成于第一次工业革命
B.丰富的煤矿资是其兴起的基础
C.属于分散型的工业化地区
D.新建或迁入企业多以技术精良的中小企业为主
23.导致图示区域衰落的原因有( )
A.生产结构太复杂 B.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C.煤炭的能地位下降 D.世界性钢铁紧缺
24.华北地区水资短缺的主要原因有( )
A.耕地面积大,农业需水量大 B.人口少,但人口增长率高
C.水资利用率高 D.水资总量少
25. 长江成为“黄金水道”有利的自然和社会条件是( )
A.水能资丰富 B.经济发达
C.通航里程长,航运条件好 D.人口稀少
26.下图是我国四个不同地区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其中代表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分别是( )
三、综合题(共5题,共60分)
27.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14分)
(1)若要对甲、乙两个区域进行比较,可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试写出比较内容。(4分)
(2)甲图为美国的 工业区,乙图为德国的 工业区。(2分)
(3)甲图中A城市初期阶段发展钢铁工业的有利条件是 。(3分)
(4)试分析区域的转型阶段,两工业区都会面临的共性问题有哪些?(3分)
(5)20世纪60年代以后,为了使区域经济得到复苏,图示两工业区采取了哪些相同措施?(2分)
28.读我国西气东输示意图回答以下问题(9分)
(1)图中④段的主要环境问题( )(2分)
A荒漠化 B水土流失 C酸雨 D环境污染
(2)输气管道尽量经过大、中城市,主要目的是 。(1分)
(3)目前,我国用于“西气东输”沿线的水土保持工作的投资重点是四段中的 (填序号)段。(1分)
(4)进一步开发西部天然气,对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有
、 。(2分)
(5)在西气东输工程进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3分)
29.读长江流域图,回答下列各题。(13分)
(1)长江上游水能资丰富的原因是 。(2分)
(2)长江中游最大的威胁是 ,(1分)形成该威胁的人为原因是
。(2分)防治的措施是 。(3分)
(3)长江下游地区突出的环境问题是 。(1分)
(4)长江流域在我国经济中占有突出地位,分别形成了以 为中心的下游经济区,以武汉为中心的中游经济区及以 为中心的上游经济区。上、中游经济区与下游经济区相比具有的优势条件是 。(4分)
30.下图是我国两个三角洲图,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回答问题。(每空1分,共10分)
(1)城市名称: A. ;B. ;D. 。
(2)铁路线H、I、J中,表示京九线的字母是 。
(3)我国最先建立的两座核电站中,位于乙图地区的是 核电站。
(4)甲图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乙图地区的农业特色是 。
(5)这两个地区都位于我国 经济地带。
(6)20世纪80年代以,乙图所示三角洲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该地产业结构演变的主要特点是 ;推进乙图所示三角洲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 。
31.读“东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概况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写出山脉的名称:(3分)
A. ,B. ,C. 。
(2)写出河流的名称:(4分)
D. ,E. ,F , G. 。
(3)写出平原的名称;(3分)
甲 ,乙 ,丙 。
(4)东北商品粮基地建设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各有哪些? (4分)
建湖二中
时杨中学
地理(选修)答案
单项选择题
三、综合题
27. (14分)
(1)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工业、农业、人口、城市等(自然要素和经济要素各写出2个,共4分)
(2)东北部(五大湖) 鲁尔 (每点1分,共2分)
(3)丰富的煤铁资;廉价的水运;农业基础好;开发早(答2点即可)铁矿需要进口(1分)
(4)环境污染严重;地价上涨;劳动力价格提高;工人失业;经济整体出现衰败、萎缩的现象等(只要言之有理都可给分,答对3点得3分)
(5)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改变区域的产业结构;治理污染(2分,答2点即可)
30.(10分)
(1)A.杭州B.上海D.广州 (2)J (3)大亚湾
(4)水稻种植业,基塘农业或商品农业 (5)东部
(6)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二产业为主导产业 工业化
31.(14分)
(1)写出山脉的名称
A.大兴安岭 B.小兴安岭 C.长白山 (每空1 分)
(2)写出河流的名称
D.辽河 E.松花江 F.黑龙江G、乌苏里江 (每空1 分)
(3)写出平原的名称;
甲:三江平原 乙:松嫩平原 丙:辽河平原(每空1 分)
(4)自然条件:平原广阔;土壤肥沃;夏季光热充足。(2 分)
社会经济条件:人均耕地面积大;粮食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劳动生产率较高;国家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