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安徽省阜阳市名校高二(下)7月检测历史试卷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1. 《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写道,虽然从全国范围看,县是基层行政单位,但真正直接管理百姓的是乡亭里之类的组织。国家的赋税、徭役、兵役以及地方教化、狱讼、治安等事,都是由乡里官员直接承担办理的……乡官实际以啬夫为主……当时有“但闻啬夫,不知郡县”的说法。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啬夫成为地方实际掌控者 B. 郡县长官在地方治理中未发挥应有作用
C. 亭长负责地方讼狱、捕盗 D. 基层组织的任务是征发赋役和维护稳定
2. 在新疆和田出土的唐代于阗文书中有三件《兰亭序》抄本,考古学家发现只是摹抄或习字之类的文本,谈不上什么书法艺术的高度。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A. 唐代《兰亭序》习字本在民间普遍流传 B. 这些抄本是当地胡人到中原学习所写的
C.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在西域民间受到轻视 D. 这是传统文化传播到西域地区的印证之一
3. 有学者指出,募役法“因其固有之义务而修明之,易征徭之性质为赋税之性质,视前非有所增也……而其征收之也,以财产之高下列为等第,富者所征较重,贫者所征愈微,其尤贫者,则尽豁免之,此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该学者认为,募役法( )
A. 增加了北宋政府的财政收入 B. 致使宋代社会的贫富差距缩小
C. 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公平 D. 打击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垄断
4. 据表可推知两宋时期两宋儒学学术流派代表人物简表( )
流派 濂学 关学 临川学 洛学 闽学 婺学 永嘉学
表人物 周敦颐 张载 王安石 程颢 程颐 朱熹 吕祖谦 叶适
生卒年代 1017~ 1020~1077年 1021~1086年 1032~1085年 1033~1107年 1130~1200年 1037~1181年 1150~1223年
籍贯 湖南道州 陕西凤翔 江西临川 河南伊川 河南伊川 江西婺源 浙江金华 浙江温州
A. 政治纷争影响儒学统一 B. 地理差异孕育多元文化
C. 书院教育培养大批人才 D. 文化的重心向南方转移
5. 对于清代的乾嘉考据学,以往学者多认为它是“文字狱”导致的消极后果。后来也有学者提出通过考辨、诠释来评判前人的学术得失,发明原典大义,也是文化传承发展的基本方法。据此可知清代( )
A. 考据学的产生具有学术背景 B. 统治者支持乾嘉学术的发展
C. 乾嘉学派比较重视经世致用 D. 考据学研究的方法科学先进
6. 1874年,荷兰公使提出由该国出面在中国设立救生船队。李鸿章明确提出船只必须由中方管辖,其理由是沿海离岸十里均归本国管辖。次年,日舰到朝鲜沿海擅自测量海道而被朝鲜炮台轰击,日本公使森有礼向中国提出抗议,李鸿章予以驳斥,认为兵船测量他国海岸违反了万国公法。据此可知,李鸿章( )
A. 具有运用国际法的意识 B. 遏止了列强侵略的势头
C. 与列强争夺利权的决心 D. 形成以夷制夷斗争策略
7.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嘉道之际具有改革意识的经世致用派在日益严峻、深重的民族危机与社会危机下,对迂腐空浮的汉宋之学所作出的一次最为激烈、全面、实在和有力的大批判;同时还是爱国知识分子、先进的中国人面对‘侵略的西方’和‘先进的西方’的双重挑战所作出的毫不怯懦、胸有成竹的第一个回应。”作者最有可能评价的是( )
A.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反响 B. 中国近代首部世界地理著作
C. 农民革命应向何处去的问题 D. “自强”“求富”的自救运动
8. 19世纪40年代上海开埠后,当时陆路交通工具只有驾驶马匹的小车和使用人力的轿子。其中的轿子分官轿和民轿两种。官轿用于官场往来,是一种权力的象征。民轿都是两人抬的小轿,轿身较小。19世纪70年代后,随着马车和黄包车的兴起,轿子无法与之竞争,数量不断减少。20世纪初电车和汽车出现后,乘坐客轿的人越来越少,轿子最终退出历史舞台。晚清轿子地位的变化( )
A. 反映自由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B. 说明中国近代化起步并不断发展
C. 折射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展变迁 D. 表明当时民主政治制度日益完善
9. 古代“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唐律疏议》云:“其有害心,故与尊长食,欲令死者,亦准谋杀条论;施於卑贱致死,依故杀法。”不属于唐代食品安全管理的特点的是( )
A. 食品安全问题得到统治者重视 B. 强化法律手段维护食品安全
C. 受到传统文化观念(儒学)的影响 D. 禁止劣质商品进入流通市场
10. 印加帝国13世纪崛起,被历史学家称为“美洲罗马”,建立了以中央集权为中心的国家制度,有自己的行政系统,通过各级官吏,牢牢地控制着全国。这些与欧亚大陆国家有着极强的相似性。这种现象说明( )
A. 印加文明受罗马帝国的影响较大 B. 印加的政治制度在当时领先世界
C. 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多样性特点 D. 人类文明发展存在一定客观规律
11. 拜占庭文明立足于东方希腊化地区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上,同时也是典型的基督教文明,受到基督教中的悲观主义、宿命论的因素与新柏拉图主义和斯多葛派的哲学影响,但在政治法律体系及官僚统治体系方面,又几乎全面继承了罗马帝国的传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频繁的经贸往来促进了文明交流 B. 亚欧非地理位置影响拜占庭文明
C. 拜占庭文明呈现多元融合的特点 D. 世界各地之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
12. 克里奥尔语是近代早期的帝国退潮后遗留下来的废弃物,散布于世界各地。克里奥尔(Creole)一词原意是“混合”,泛指世界上那些由葡萄牙语、英语、法语以及非洲语言混合并简化而生成的语言。这种语言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商业贸易和人口迁移的结果 B. 奴隶们在劳动中的创造
C. 西欧早期殖民扩张的产物 D. 工业革命的促进
13.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在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西湖特色植物和植物景观是组成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的六大要素之一。2022年5月,杭州西湖景观提升改造,在断桥边移走了7棵柳树,并换种成了月季花,瞬间引发杭州市民和网友热议。西湖景区随后在该路段补种柳树,但已经无法一下子恢复断桥边“杨柳依依”的景观效果。此事说明( )
A. 断桥柳树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B. 西湖景区加大了对文化遗产的开发
C. 文化遗产保护要确保真实性和完整性 D. 政府应该注重文化遗产的改造和提升
14. 美国总统约翰逊在1965年的国情咨文中提出了“伟大社会”立法计划,要求国会在教育、医疗、环境保护、住房、反贫穷和民权等领域采取广泛的立法行动并付诸实践,1965年国会通过医疗照顾法。这一计划( )
A. 有利于稳定美国社会秩序 B. 坚持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C. 调动劳动人民工作积极性 D. 解决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15. 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善谈《左》《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结合孝文帝的改革,对这一记载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 孝文帝爱好学习 B. 孝文帝崇尚儒家思想
C. 孝文帝文化水平较高 D. 孝文帝深受汉族文化影响
16. 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的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美元经常成为被抛售的对象,美元地位衰落。1961年11月由美、英、法等十国组成的“十国集团”,最初是以解决储备货币危机而建立的,后来发展成为围绕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问题进行斗争和讨价还价的工具。由此可知,当时( )
A. 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取代 B. 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面临挑战
C. 西方各国调控经济的手段失灵 D. 政府过度干预经济导致通货膨胀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0分)
17.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追求的目标,其实质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把中国建成为繁荣昌盛的先进国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西方列强手下的第二次失败,使中国少数有远见的知识分子重新考虑他们传统的准则和政策。他们的对策是所谓的“自强”运动……用当时一位改革者的话来说,“中国应获得西方在武器和机械方面的优势,但仍保持中国的儒家道德至尊地位”。这一“自强”运动注定要失败,因为它所基于的基本设想是荒谬的。西方化不可能是一个不彻底的过程,要么完全照抄,要么全盘否定。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因此,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相反,它必将削弱这一文明。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下表是自 1913到1921年中国机械输入的价目表,亦可以证明中国日益向工业化的前途发展。
1913年 1921年
纺织机器 643000两 5109000两
农业机器 113000两 21192000两
其他机器 3700000两 26732000两
附属机器 50000两 931000两
合计 4506000两 53964000两
——摘自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
材料三“一五”期间施工建设的工矿建设单位有1万个以上,苏联援建的156个重大建设项目中,有135个已经施工,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援建的68个工程项目中有64个已施工。工业建成的重要项目包括鞍钢三大工程、抚顺铝厂、哈尔滨量具刃具厂、长春汽车制造厂、山西榆次纺织机械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大连化工厂、佳木斯造纸厂、北京国棉一厂等。开始施工建设的重要工厂有洛阳轴承厂、哈尔滨轮机厂、武汉重型机床厂、富拉尔基第一重型机床厂、武汉钢铁公司、包头钢铁公司、白银有色金属公司、吉林肥料厂、吉林涂料厂、兰州炼油厂等。大规模工业建设取得宏伟成就,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工业生产能力。“一五”期间新建铁路33条,修复干线和企业专用线共约1万公里。
——摘编自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这场“自强”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列举其为实现自强目的而在武器方面所作的具体努力。
(2) 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中国机械输入的特点,结合时代特征,简述中国近代化的困难和障碍。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在“一五”期间取得的伟大成就,并结合所学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18. 儒学自创立以来,由游离于社会边缘,到逐步跟随时代步步发展。阅读材料:
材料一孔子要求学生:“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孔子希望恢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和建立一个“行夏之时,乘股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武”的东周,但他周游列国,到处碰壁。武帝初时,提倡儒学,董仲舒号称大儒,也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为了适应统一大帝国的需要。从此以后,先秦儒学不绝如缕。
——摘编自赵光贤《先秦儒家思想的几个特点》
材料二儒家思想的兴灭继绝、乃至进一步的发展,只能尝试用经典诠释的方法“唤醒”沉寂的文本,“逼显”出更为深刻的意义,从而实现其精神层面的现代转换。
——景海峰《儒家思想现代诠释的哲学化路径及其意义》
材料三王阳明提出“心即理”以及由此推出“致良知”都是要求个体自觉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去承担与落实内涵的普遍天理。顾炎武、黄宗羲和王夫之等人提倡一种“兼顾个性与社会和谐的‘大我’观”,他们更多地强调了个人对于民族与文化的群体责任意识,批判那种外在化、形式化、以人为规范的条理规约来规范各个不同的个体生命的做法。
——摘编自鹿博《“主体性”思维的演化与明清儒学的转型》
完成下列要求:
(1) 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此以后,先秦儒学不绝如缕”的主要原因。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时期儒学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指出这一时期儒学家们提出的口号及朱熹“‘唤醒’沉寂的文本”的合称。
(3) 据材料三,概括王阳明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顾炎武、黄宗羲等人提倡的“兼顾个性与社会和谐的‘大我’观”。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65年,英国兰开郡的纺织工哈格里夫斯造出了一部带有8个竖立纺锤的纺纱机。他以爱女“珍妮”的名字为这台新机器命名。“珍妮机”因效率高,且纺出的纱质量较好渐渐流传。一天夜里,哈格里夫斯家里冲进来一群怒气冲冲的男女,他们将房里制作好的“珍妮机”通通捣毁:“让这些机器见鬼去吧!”并放火点燃了哈格里夫斯的房屋,将夫妇俩赶出了兰开郡。哈格里夫斯夫妇不得不流落街头,但他俩还是努力改进“珍妮机”。1768年,哈格里夫斯获得专利。1784年,“珍妮机”已增加到80个纱锭并很快普及,四年后英国已有两万台“珍妮机”,从根本上缓解了一度困扰着英国纺织业的“纱荒”,使得建立大规模的织布厂成为可能。
——摘编自吴剑《踢出来的纺纱机》
材料二:1881年10月5日,广东南海县千余名手工缫丝工人高举“锦纶堂”(岭南地区最大的手工缫丝业行会)的旗号冲进了一家蒸汽缫丝企业——裕厚昌丝厂,发生大规模械斗,厂里万余斤的缫丝原料及其他贵重财物被抢。事件发生后,南海知县徐赓陛权衡利弊后出示了一道名为《禁止丝偈晓谕机工示》的公文,“本县为民父母,固不能庇奸民而纵其横暴,也不能袒富民而任其垄断”,“夫以十一家殷商之利而失万家贫户之资生,我国家民为邦本,非同外裔上下征利之邦,自应永远勒停,以安民业。随即到各店永不复开结状,勒将前项机器依限自行变价,以示持平……以塞祸源。”
——摘编自《晚清蒸汽缫丝机引发的血案:1881年的南粤骚乱》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技术在中英两国推广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问题,以及最终发展的不同结果。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技术在中英两国推广过程中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据材料“国家的赋税、徭役、兵役以及地方教化、狱讼、治安等事,都是由乡里官员直接承担办理的”,并结合所学可知,乡里是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既保证赋役征发,也维护社会稳定,D项正确;
啬夫直接管理民众,不等于说啬夫“实际掌控地方”,排除A项;
郡县长官不直接管理百姓,不等于说“没有做好地方治理”,排除B项;
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啬夫掌狱讼,游徼掌捕盗,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在新疆和田出土的唐代于阗文书中有三件《兰亭序》抄本,考古学家发现只是摹抄或习字之类的文本,谈不上什么书法艺术的高度”及所学可知,唐代西域地区出现中原书法作品《兰亭序》的抄本,反映了传统文化传播到西域地区,D项正确;
材料只提及西域于阗的三件《兰亭序》抄本,不能证明《兰亭序》习字本在民间普遍流传,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胡人到中原学习,排除B项;
材料反映了王羲之的《兰亭序》在西域地区的传播,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魏晋南北朝的对外交流,要求学生结合魏晋南北朝对外交流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魏晋南北朝的对外交流,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募役法‘富者所征较重,贫者所征愈微,其尤贫者,则尽豁免之,此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可知,募役法对穷人和富人征税税额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公平,故C正确;
该学者认为募役法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公平,而在材料中该学者对募役法的评价没有体现是否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A项;
材料并未涉及王安石变法的结果,故无法得出致使社会贫富差距缩小的结论,排除B项;
打击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垄断的是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和均输法,排除D项。
4.【答案】D
【解析】表中的儒家各学术流派的代表人物共8人,其中5人的籍贯在南方,3人在北方,可见两宋时期文化的重心在向南方转移,故D正确;
两宋时期,特别是南宋,儒学处在正统地位,故A错误;
题干反映的是两宋儒学学术流派代表人物,虽然流派和籍贯不同,但不属于多元文化,排除B;
材料不能说明书院教育的影响,排除C。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及经济重心南移,需要对材料中儒学代表人物的籍贯进行概括并结合所学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分析作答。
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及经济重心南移,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后来也有学者提出通过考辨、诠释来评判前人的学术得失,发明原典大义,也是文化传承发展的基本方法。”可知,清代考据学是学者在考辨、评判前人学术得失的前提下产生的研究方法,说明考据学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学术背景,A项正确;
清代的统治者并不支持乾嘉学术的发展,排除B项;
乾嘉学派主张经世致用的方法,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
材料并未强调考据学研究的方法科学先进,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6.【答案】A
【解析】据材料“李鸿章明确提出船只必须由中方管辖,其理由是沿海离岸十里均归本国管辖”“李鸿章予以驳斥,认为兵船测量他国海岸违反了万国公法”并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时期,万国公法传入中国,李鸿章在与列强交涉过程中逐渐具有运用国际法的意识,A项正确;
李鸿章的做法没有“遏制了”列强侵略的势头,排除B项;
材料更侧重于维护我国固有的主权,不是为了与列强“争夺利权”,C项表述欠妥,排除C项;
材料都是中国反击,不体现“以夷”制夷,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7.【答案】A
【解析】A.据材料“爱国知识分子、先进的中国人面对‘侵略的西方’和‘先进的西方’的双重挑战所作出的毫不怯懦、胸有成竹的第一个回应”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鸦片战争以后,魏源编写《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早期中国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表思想,故A项正确;
B.中国近代首部地理著作是《四洲志》,故B项错误;
C.材料突出的是地主阶级,并不是农民阶级,故C项错误;
D.材料强调的是地主阶级抵抗派,并不是洋务派,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了魏源的思想,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魏源的思想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8.【答案】C
【解析】据题意可知,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的兴起,逐渐淘汰了中国传统的交通工具轿子,这是社会生活变迁的表现,由此折射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展变迁,C项正确;
仅根据交通工具的变化无法说明自由平等观念深入人心,排除A项;
中国近代化起步于洋务运动,排除B项;
交通工具的变迁和政治制度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9.【答案】D
【解析】“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强调了粮食安全对于人民的重要性;“其有害心,故与尊长食,欲令死者,亦准谋杀条论;施於卑贱致死,依故杀法”强调不能让别人吃有害的食物,否则按谋杀罪论处,材料都没有体现市场流通情况,D符合题意;
唐代将食品安全列入法律,说明食品安全问题得到统治者重视,也体现了强化法律手段维护食品安全,排除AB;
“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体现了儒家民本思想,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了食品安全问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食品安全问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0.【答案】D
【解析】印加帝国实行中央集权制度,与欧亚国家相似,这说明不同地区人类文明的发展受到相同的因素的影响而具有相似性,D项正确;
美洲印加帝国与罗马帝国相隔海洋,没有接触,排除A项;
材料中印加政治制度与罗马帝国相似,而不是世界领先,排除B项;
材料表明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相似性,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了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拜占庭文明立足于东方希腊化地区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上,同时也是典型的基督教文明,受到基督教中的悲观主义、宿命论的因素与新柏拉图主义和斯多葛派的哲学影响,但在政治法律体系及官僚统治体系方面,又几乎全面继承了罗马帝国的传统。”可知,拜占庭文明是古典东方文明、基督教的思想体系和罗马政治传统的三位一体结合的产物,体现了拜占庭文明多元融合的特点,C正确;
材料描述的是拜占庭文明的来源,未涉及经贸往来以及地理位置问题,排除AB;
世界各地之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是在新航路开辟以后,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拜占庭文化,依据材料“同时也是典型的基督教文明,受到基督教中的悲观主义、宿命论的因素与新柏拉图主义和斯多葛派的哲学影响”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拜占庭文化,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12.【答案】C
【解析】材料中没有体现人口迁移的信息,故排除A;
材料中没有显示奴隶的相关信息,故排除B;
材料中“克里奥尔语是世界上那些由葡萄牙语、英语、法语以及非洲语言混合并简化而生成的语言”说明是西方殖民扩张促进语言的交流和形成,故C正确;
工业革命是殖民扩张以后的事件,故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依据材料“克里奥尔语是世界上那些由葡萄牙语、英语、法语以及非洲语言混合并简化而生成的语言”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早期殖民扩张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3.【答案】C
【解析】据材料“在断桥边移走了7棵柳树,并换种成了月季花,瞬间引发杭州市民和网友热议。西湖景区随后在该路段补种柳树,但已经无法一下子恢复断桥边杨柳依依的景观效果”,可知,政府进行杭州西湖景观提升改造,却对西湖原有的柳树景观造成一定的破坏,说明文化遗产保护要确保真实性和完整性,C项正确;
“普遍价值”,表述夸大,排除A项;
材料强调的是文化遗产保护要注重完整性,并不是突出西湖景区的开发,排除B项;
材料强调的是政府在进行改造景观时,应注意确保景观的完整和真实性,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4.【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在教育、医疗、环境保护、住房、反贫困和民权等领域采取措施社会保障”可知美国政府实施社会福利制度,这当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美国社会秩序,A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政府加强社会福利力度,不能反映坚持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排除B项;
根据题干可知,美国政府并没有因为政府对弱势群体加大福利力度而增加,反而减少,不利于调动劳动人民工作积极性,排除C项;
“解决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述错误,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西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西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5.【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以看出孝文帝读的是儒家经典,喜欢诗词歌赋,说明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故D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表述都不能体现题干材料的主旨。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
北魏统治者实行的推动鲜卑族向汉族同化的措施。孝文帝基于对汉族先进文化优越性的认识和巩固统治的需要出发而自觉主动地实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通过这些措施,从生产、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等全面接受汉族文化,大大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束南北分裂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16.【答案】B
【解析】据题干“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的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美元经常成为被抛售的对象,美元地位衰落。1961年11月由美、英、法等十国组成的“十国集团”,最初是以解决储备货币危机而建立的,后来发展成为围绕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问题进行斗争和讨价还价的工具”可知,美元地位动摇,美元被抛售,美国等国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是失败了,说明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难以维系,B项正确;
材料只是说明美元与黄金挂钩不能保持,没有提到整个货币体系固定汇率被取代,排除A项;
西方各国调控经济的手段很多,主要是指在国内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等,而材料反映的是各国在国际协调中没有实现目标,不代表整个调控措施失灵,排除C项;
资本主义各国出现生产停滞、通货膨胀是在20世纪70年代,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布雷顿森林体系,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7.【答案】【小题1】特点:只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不改变封建统治。(中体西用或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
努力:创办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金陵机器制造局,建成以北洋舰队为代表的新式海军。(任答3点)
【小题2】特点:需求(数量)多;增长速度快;农机增长最为明显。(任答2点)
障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压迫;社会动荡,军阀混战;本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国人思想受封建束缚较深。(任4点。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小题3】成就:建成了一批涉及诸多领域、门类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建成了东北工业基地;新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任答3点)
原因:新中国的成立;人民政权的巩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一五”计划的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任答4点)
【解析】本题考查了一五计划、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洋务运动,第一问结合洋务运动的特点和影响分析;第二问结合中国近代化的困难和障碍分析;第三问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一五计划、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洋务运动,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8.【答案】【小题1】思想:主张“仁”,希望恢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主张重建周礼。
原因:汉武帝提倡儒学,接受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
【小题2】困境:儒学日益僵化,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教和道教的挑战。
口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合称:“四书”。
【小题3】观点:“心即理”,“致良知”,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说明:批判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孔子思想、百家争鸣、宋明理学,作答本题第一问结合孔子的主要思想分析;第二问结合北宋时期儒学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分析;第三问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孔子思想、百家争鸣、宋明理学,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9.【答案】【小题1】问题:受到落后保守势力的抵制。
结果:英国新技术得到快速推广;中国新技术推广受挫。
【小题2】原因:英国已确立君主立宪制度,新技术得到政府支持和保护;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技术受到本国封建势力和国外资本的压制。
英国手工工场水平较高,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相对缓慢。
英国形成了重商主义的思想;中国传统儒家思想(重农抑商思想)根深蒂固。
17世纪中期的英国已经成为欧洲的科学技术中心,形成了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社会氛围;中国科技更多服务于农业。
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市场,对新技术的需求更加强烈;中国劳动力充足,新技术的推广会导致大量手工业者失业,进而引发社会动荡,不利于清政府的统治。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英国工业革命、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作答本题第一问结合新技术在中英两国推广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问题分析;第二问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英国工业革命、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