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海南省海南名校联盟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海南省海南名校联盟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3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04 13:14: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海南省海南名校联盟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分)
1. 中国古代的农具改进大都朝着轻便、小型的方向发展,而不是像西欧近代那样向着机械化、大型化,适合于大农场的方向发展。这主要是由于(  )
A.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B. 农具制造技艺落后
C. 政府不注重农具改进 D. 地理形势的局限
2. 据学者统计,从1565年到1815年,西属美洲殖民地当局每年运往马尼拉的白银在100万-400万比索,用来购买中国的生丝、绸缎等商品。1571-1821年,从美洲运往马尼拉的白银共计4亿比索,其中约一半流入中国。这反映了(  )
A. 中国对外贸易处于逆差地位 B. 中国与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
C. 西班牙垄断了东西方的贸易 D. 白银流入中国引发价格革命
3. 2022年1月12日,四川遂宁桃花河遗址发现了手斧、手镐、重型刮削器以及南方旷野遗址中罕见的动物化石等遗物,初步估计在距今20万年至5万年之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表示,桃花河遗址是一处原地埋藏的旧石器遗址。在考古工作中,原地埋藏的遗址难能可贵,“它保留了原生的信息,遗址地层也非常清楚、埋藏状况完好。这种保存完好的方式,把地质条件和地貌特点、古人类生存环境以及人类行为等文化信息融为一体。”下列项中,说法合理的是( )
A. 考古发掘是研究历史真相的唯一途径
B. 旧石器时代历史已通过考古成为了信史
C. 对远古历史的研究还需有更多的史料支撑
D. 该考古发现主导旧石器时代的历史研究方向
4. 《棉花图》是清乾隆三十年(1765)直隶总督方观承编撰的一套图谱,共十六幅,包括从种棉、纺绩直到织染成布的全部过程,如图是《棉花图》中的收贩一图,反映了(  )
A. 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特色 B. 国外内市场逐渐扩大
C. 商品生产发展市场活跃 D. 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
5. 有学者指出,在早期工业化背景下,恶劣的工作环境将劳动者置于生老病死残以及失业的威胁之下,无产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团结起来与资本家进行斗争。而资产阶级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往往对无产阶级采取“施压”和“安抚”并重的策略。这一分析作为原因可用于解释(  )
A. 早期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B. 资产阶级政治体制的确立
C. 工业革命后城市化进程 D.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形成
6. 1798年,马尔萨斯发表《人口原理》,提出贫困和罪恶是人口规律作用的结果,而不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造成的;工人的工资受人口规律的支配,工资水平随人口的增减而变动。马尔萨斯的观点
A. 意图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B. 支持增加人口数量
C. 与马克思主义不谋而合 D. 体现工人阶级诉求
7. 据2022年两会期间消息,我国先后向150个国家和13个国际组织提供了大量的口罩、防护服、呼吸机、检测设备等防疫抗疫物资,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超过21亿剂疫苗。据此可知我国
A. 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B. 外交政策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好评
C. 促进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和改革 D. 外交理念彰显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8. 英国公使馆1861年进驻北京后,非常重视中文学习。公使馆负责汉文处的威妥玛将自己的汉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培训译员的教材,建设汉文处图书馆,归档与总理衙门往来的一切中文资料。以上史料最适合论证(  )
A. 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 B. 近代西方文明的兼容与创新
C.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输出 D. 近代西方对华的认知与研究
9. 在长期流通铁钱的四川地区,产生了北宋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纸币的流通遍及东南诸路、两淮荆湖及四川各地。这反映出(  )
A. 纸币在两宋的流通日益广泛 B. 南宋纸币推广和北宋一脉相承
C. 南宋经济生活水平远高于北宋 D. 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纸币变革
10. 据统计,18世纪末,英国900家棉纺厂中,约300家是雇佣人数在50人以上,使用动力机器的阿克莱特式工厂,而600家是雇佣人数在50人以下,使用珍妮机或骡机的工厂。到19世纪上半叶的棉纺织业中,水力机与蒸汽机的推广促使大多数工厂雇佣人数在100~500之间。这说明工业革命(  )
A. 促进了劳动力的集中 B. 促使劳动分工进一步的细化
C. 扩大了国际国内市场 D. 推动了社会阶级结构的变革
11. 东汉张仲景说:“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唐朝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普通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自虑吉凶,护命惜身。”这些论述(  )
A. 推崇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 B. 批判了社会政治的黑暗
C. 体现了医者济世救民情怀 D. 开启了勤恳踏实的学风
12. 如图统计了1929-1933年我国白银流动情况,此表可用于研究(  )
1929-1933年我国白银流动情况表(单位:百万美元)
时间 入超(以一号表示)出超(以+号表示)
1929年 +58.8
1930年 +33.2
1931年 +55.0
1932年 -141.1
1933年 -77.8
数据来源:中国银行《商业和金融月报》(1929-1935年)
A. 国民政府时期法币改革的背景 B. 解放战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
C. 抗战期间日本经济侵略的表现 D. 民国时期官僚资本发展的影响
13. 浙江省萧山城区西南的跨湖桥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堆积厚2-3米,文化内涵丰富,面貌独特,碳14测年距今7000-8000年。出土遗物有稻谷米及形制别致的各种陶器,另有堪称“中华第一舟”的7500年前的独木舟。2006年5月此遗址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上材料可以说明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  )
A. 从事农业耕作 B. 饲养家畜 C. 制造和使用工具 D. 手工业发达
14. 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写道:“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支稳定的移民潮从印度、巴基斯坦、西印度群岛和非洲流向英国。而法国则吸收了来自其前北非殖民地,特别是阿尔及利亚的大批移民。荷兰成为许多印度尼西亚人的家园。”移民的涌入()
A. 导致世界殖民体系的彻底瓦解 B. 为欧洲恐怖主义提供了温床
C. 引发欧洲种族色彩的社会冲突 D. 使欧洲种族和文化日益多元化
15. 阿拉伯帝国欧麦尔时代,每征服一地,统治者必嘱咐战士宽待基督徒。阿拔斯王朝之后,袄教徒、摩尼教徒受到统治者的保护。景教徒侯奈因一直坚持自己的信仰,并未改宗,而哈里发麦蒙依然聘用他担任巴格达智慧馆的负责人。据此可知,阿拉伯帝国(  )
A. 实行多元融合的文化政策 B. 注重广泛吸收被征服地区文化
C. 架起了东西文明沟通桥梁 D. 文化发展具有自主性与创新性
16. 王阳明提出“良知”说,认为只要去除物欲的“昏蔽”,人人皆可为“圣人”,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社会阶层的意识形态界限。据此可知,王阳明的“心学”(  )
A. 摆脱了儒学思想束缚 B. 彰显了人的自我意识
C. 冲破了社会等级观念 D. 批判了君主专制统治
17. 晚清时期,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引用了《周易》中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强调因时而变、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时代要求,促进社会发展。这表明()
A. 梁启超借助传统文化宣传变法的必要性 B. 维新派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 孔子被维新派遵奉为托古改制的改革家 D. 戊戌变法推动了社会改良
18. 西方史学家孟席斯在其著作《1434:一支庞大的中国舰队抵达意大利并燃起文艺复兴》中声称,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许多机器设计图与元代王祯的《农书》等中国古籍的设计图“惊人地”相似。此说法可用以佐证( )
A. 达·芬奇模仿中国科技成果 B. 东方文化点燃文艺复兴之火
C. 中国传统科技领先于西方 D. 东学西传影响西方科技发展
19. 如图为1850-1939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谋生情况统计。以下推断较为合理的是(  )
A. 该地区重商风气不断强化 B. 江南安土重迁观念被打破
C. 乡民迁出推动城市化进程 D. 实业救国思想被乡民接受
20. 安徽含山县凌家滩遗址是一处有居址、墓地、祭坛、围壕、作坊及大型红陶块堆积区(预测为宫殿或公共建筑)的中心聚落遗迹,累计出土文物3000多件,其中玉器1200多件,典型的文物有中国新石器时代最大的石钺和玉璜,还有龙首形玉器、龙凤玉璜、碳化粳稻和,籼稻及大量陶器等。对图文信息说法正确的是(  )
A. 遗址功能分区表明商品经济繁荣 B. 当时手工业的发展水平超过农业
C. 实证中国玉文化的起源与多样性 D. 有助于研究用玉礼仪及文化传承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60.0分)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8年,翦伯赞在《历史哲学教程》中指出:“我们研究历史,不是为了宣扬我们的祖先,而是为了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方向都放在了对日本帝国主义种种侵略史观的批判、对中国历史上反侵略战争和民族英雄的讽歌,以及对那些卑躬屈膝、卖国求荣的民族败类的谴责”。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严格遵循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和社会形态说,同时紧密结合中国自身历史特点,把中国历史演变当作有规律的过程来把握,以翔实的史料系统阐述了中国社会发展历程,并深刻地揭示了其中内在的规律性。郭沫若在谈到这时期自己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时公开宣称:“我的好恶的标准是什么呢?一句话,归宗:人民本位!“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队伍和社会影响迅速扩大,以至有人惊呼:“今日研究社会科学者,已多趋于唯物派一途”。当然,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中也出现了一种以古喻今、以古人古事说今人今事、把历史和现实简单类比、一概否定统治阶级的活动等实用主义的倾向。到抗战后期,史学研究者开始自觉加以纠正,使自己的史学研究更加实事求是。
——摘编自陈前《论抗日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迅速发展》
材料二 戴逸指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尊重历史事实,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具体论断是可以修改、可以补充的,但唯物论、辩证法的基本原则是长青的。”2005年,在《经济—社会史评论》座谈会上,齐世荣、侯建新、马克垚等学者谈到“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国家的历史的考察,如果在世界历史的大的坐标系内进行的话,就有可能看得更加清楚”。新时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是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需要。
——摘编自侯云灏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成就综述》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特点及其影响。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史学研究发展的主要表现。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贞观年间,唐政府在汉代以来的南、北、中三道丝路以外,又开辟了两条新的路线,可到达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等国。此外,唐代中西交通还出现了一条新的通道——中印藏道。经由此道可以到达泥婆罗(尼泊尔)、印度。当阿拉伯人势力迅猛崛起、四处扩张的时候,西方的萨珊波斯和东罗马帝国深感威胁,故而竭力通好大唐帝国,企图引为对抗阿拉伯人的奥援。此后,拂菻(拜占庭帝国)出于此目的多次遣使访华。唐朝始终待之以礼,却未曾答应予以援助。651年,阿拉伯人灭萨珊波斯,将其并入阿拉伯帝国版图。波斯王子卑路斯曾到唐朝求援。唐朝皇帝先后封卑路斯为都督,使他在优裕的环境中客居长安,终老中国,但未发兵前往援助。由于海陆两途交通发展和唐政府对待文化采取包容广蓄态度,盛极一时的阿拉伯帝国采取了积极态度。就在征灭波斯这一年,阿拉伯的使者也首次抵达长安,从那以后,唐王朝同阿拉伯帝国之间不断互通使节,双方保持了一个世纪的和平。
——摘编自何芳川《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对外交流的特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未发兵援助波斯和拂菻的原因。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朝到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往的最盛时期之一。汉使到达了大宛、大月氏、安息等多国,唐王朝也曾与 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交往。在此期间,中国接受了许多西方文明要素,如音乐舞蹈、穿戴服饰等;同时,中国也向西方世界提供了丝绸、瓷器等。
——摘编自《中外关系史:新史料与新问题》材料二中国人……造纸的知识传入欧洲, 1340年意大利出现了第一个造纸的作坊。……这就为“知识普及”口号打开道路,标志着我们(欧洲人)心目中所谓书籍的开端。
——[德]利普斯《事物的起源》材料三 1798年,法国人发明了近代第一台造纸机,大大减少生产的工时与成本。至19世纪中叶,欧洲出现纸的大机器生产,实现了造纸生产的近代化过程。
1882年,上海一些商人购置了英国的造纸机,切纸机等建立机器造纸厂,开始改变中国长期以来手工造纸的局面。
——摘编自潘吉星《中国造纸史》等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唐时期对外交流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 有学者认为“文明因互鉴而发展”,请根据材料二、三,以造纸技术的发展为例加以论证。
2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和荷兰商人组织了两个非常强大的股份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0年;荷兰的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年。个体商人募集的基金支持了公司的启动,并为公司装配船只和海员,提供贸易所需的商品和资金。虽然有政府的支持,公司仍然是私人所有的企业。政治上畅通无阻使公司代理人可集中精力于有利可图的贸易。特许状赋予公司买卖和建立商埠的权利,为了公司利益甚至有权发动战争。英国和荷兰的公司赢得了巨大的财富……在对利润不懈的追逐中,为早期全球贸易网络做出了贡献。
——摘自[美]杰里 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二:阿克莱特具有同时代发明家少有的企业家精神……他出身贫寒,作过剃须匠,文化水平不高,但他有强烈的发财欲望,不遗余力地追求财富,采用一切手段聚集财富。他可能并不是第一流的发明家,但他具有把握技术发明商机的杰出才能,能够把技术发明及时运用到工厂,转变为财富他一生都和专利权官司纠缠不清,热衷打官司,看重这里面隐藏的财富。他具有组织企业的坚标毅力,能够在逆境中克服艰难险阻,勇往直前地扩张自己的企业……阿克莱特的种种素质,更像一个世纪以后的企业家,预示了工厂时代的来临。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兰开夏和德比郡的所有工厂都是按照他开创的模式建造的。
——摘编自马克盍《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经历了长达20年的高速增长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全面调节,推动发达国家经济实现高速增长。在这种体制下,不仅垄断资本对国家决策的影响大大加强,而且国家开始通过不同途径直接或间接参与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并且国家还通过制订各种经济政策、经济立法以及形式不同的经济计划,实现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和调节。……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滞胀”现象,表现为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严重。各国再次实行调整,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整理自叶灼新、李毅《世界当代经济史》等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两个非常强大的股份公司”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述股份制贸易公司的影响。
(2) 根据材料二,概述阿克莱特所具有的企业家精神。结合所学,运用唯物史观,阐述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工厂制度得以推广的原因。
(3) 根据材料三,指出战后初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因素。结合所学,谈谈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启示。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性别分工,不利于农业生产规模化生产,A项正确;
农具制造技艺落后,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
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政府重视农业生产,也重视农具的改进,排除C项;
地理形势的局限,不是中国古代的农具与西欧近代农具不同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从1565年到1815年,西属美洲殖民地当局每年运往马尼拉的白银在100万-400万比索,用来购买中国的生丝、绸缎等商品。1571-1821年,从美洲运往马尼拉的白银共计4亿比索,其中约一半流入中国”可知,这一时期西属美洲殖民地当局大量购买中国生丝、绸缎等商品,中国商品通过太平洋的大帆船贸易销往世界各地,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进一步加强,故选B项;
这一时期白银流入中国,说明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顺差地位,排除A项;
西班牙并未垄断东西方的贸易,排除C项;
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但没有全部流入市场,并未引发价格革命,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3.【答案】C
【解析】通过考古发现的历史信息,仍需要更多的史料进行验证,以支撑研究,C项正确;“唯一”一词表述错误,排除A项;一般认为,中国在商代较早进入信史时代,旧石器时代历史已通过考古成为了信史表述错误,排除B项;该考古发现主导旧石器时代的历史研究方向,“主导”一词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C
【解析】A.材料没有体现专业化,排除A项;
B.材料没有体现国外市场,排除B项;
C.材料从种棉、纺绩直到织染成布的全部过程“收贩“体现了棉花行业的发展状况,而种棉“纺绩“织染成布““收贩则体现了棉花的商品性,体现了棉花商品市场的发展和活跃,故C项正确;
D.从材料“收贩“词可知,棉花是当做商品对外售卖的,故D中“自给自足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要求依据图片并结合所学解读“十六幅,包括从种棉、纺绩直到织染成布的全部过程”信息。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解答本题要结合所学,掌握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的概况,考查了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
5.【答案】A
【解析】据材料“在早期工业化背景下,恶劣的工作环境”、“无产阶级……斗争”、“资产阶级……往往对无产阶级采取‘施压’和‘安抚’并重的策略”可知,面对工人阶级的抗争,资产阶级通过主动调整政策来缓和阶级矛盾,进而推动了早期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故选A项。据材料“资产阶级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采取……策略”可知,资产阶级已经获得统治地位,资产阶级政治体制的确立与题中主旨因果关系不成立,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因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出现了阶级矛盾尖锐的问题,阶级矛盾的尖锐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与题中主旨不符,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思想武器,是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题中主旨反映了阶级矛盾的缓和,因果关系不成立,排除D项。
6.【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根据题干“贫困和罪恶是人口规律作用的结果,而不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造成的”结合时间1789年(工业革命期间)这说明作者其实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为资本主义辩护,A项正确。
B.题干主要体现的是人口增长与工资收入的关系,没有体现其是否支持增加人口数量,排除B项.
C.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相反,排除C项。
D.题干体现的是资产阶级的诉求,排除D项。
故选A。
7.【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向150个国家和13个国际组织提供了大量的口罩、防护服、呼吸机、检测设备等防疫抗疫物资,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超过21亿剂疫苗”可以看出,在新冠疫情期间,我国积极向世界提供公共服务,彰显了大国的责任与担当,故D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故排除A;
材料没有体现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好评,故排除B;
材料没有涉及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和改革,故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考生需要结合新时期中国的外交理念来回答。
本题主要通过新时期中国的外交理念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8.【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英国公使馆非常重视中文学习和汉学研究,不但注重培训译员,还建设汉文处图书馆,将与总理衙门往来的一切中文资料进行归档,这有助于提高近代西方对华的认知与研究,故D正确;
材料体现了西方对中国的研究,没有涉及中国向西方学习,故排除A;
材料没有体现近代西方文明的创新,故排除B;
材料体现了西方对中国的研究,而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输出,故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中西方文化交流,考生需要结合史料的重要作用来回答。
本题主要通过中西方文化交流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9.【答案】A
【解析】A.根据材料“在长期流通铁钱的四川地区,产生了北宋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纸币的流通遍及东南诸路、两淮荆湖及四川各地。”并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时期的纸币只在四川地区流通,到了南宋时期,纸币流通的范围大幅增加,这说明纸币在两宋的流通日益广泛,故A项正确;
B.材料不能体现南宋纸币推广和北宋一脉相承,故B项错误;
C.材料只反映了两宋时期的纸币流通情况,无法得出南宋经济生活水平远高于北宋,故C项错误;
D.材料未体现社会经济发展对货币变革的作用,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了宋朝的商业发展,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宋朝的商业发展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0.【答案】A
【解析】材料中“18世纪末,英国900家棉纺厂中,约300家是雇佣人数在50人以上,使用动力机器的阿克莱特式工厂,而600家是雇佣人数在50人以下,使用珍妮机或骡机的工厂。到19世纪上半叶的棉纺织业中,水力机与蒸汽机的推广促使大多数工厂雇佣人数在100~500之间”体现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大多数工厂雇佣人数由50人左右上升到100~500之间,说明工业革命促进了劳动力的集中,A项正确;
材料未提及劳动分工,排除B项;
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
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工业革命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工业革命,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普通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自虑吉凶,护命惜身”等信息可以看出张仲景、孙思邈等医者具有济世救民的情怀,故C项正确;
理论联系实践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A项错误;
张仲景和孙思邈主要针对瘟疫、疾病等对民众的伤害发表言论,并未批判社会政治的腐败,故B项错误;
D错在“开启”,材料无法说明“开启了勤恳踏实的学风”,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医学成就,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普通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自虑吉凶,护命惜身”的主旨,从中可以看出医者济世救民的情怀。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医生的品质,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2.【答案】A
【解析】根据1929-1933年我国白银流动情况表可知,1929-1933年我国白银流动由出超变为入超,大量白银外流,影响国内经济正常运行,故国民政府推行币制改革,A项正确;
解放战争时期开始于1946年,排除B项;
日本经济侵略推行的是“以战养战”,并非通过外贸手段,排除C项;
题干信息与官僚资本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结合1929-1933年我国白银流动情况表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进行分析解答的能力。
13.【答案】C
【解析】根据“各种陶器”“独木舟”可得出当时的人们已经会制造及使用相关的工具了,C项正确;
材料中的稻谷米只是一个方面,不能全面体现材料的主旨,不能全面反映出从事农业耕种,排除A项;
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
材料不能体现“手工业发达”,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需要考生掌握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明成就。
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A项“彻底瓦解”的说法明显具有片面性,仅从题干信息无法得出,排除;题干信息并没有提及恐怖主义,排除B项;题干信息没有提及种族色彩的社会冲突,排除C项;D项表述相对比较客观和准确,符合题意,故选D项。
15.【答案】A
【解析】据题意可知,阿拉伯帝国时期,阿拉伯帝国对于政府地区的宗教采取了包容政策,说明阿拉伯帝国实行多元融合的文化政策,A项正确;
材料仅能表明阿拉伯帝国对于征服地区宗教的宽容,没有体现吸收,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阿拉伯帝国对征服地区的宗教宽容,而不是架起东西文明沟通的桥梁,也不是体现文化发展的自主性与创新性,排除C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了阿拉伯帝国在对外交流中的作用,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阿拉伯帝国在对外交流中的作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6.【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王阳明思想主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心学依然属于儒学的范畴,并不是摆脱了儒学思想束缚,故排除A。
B.题干中“认为只要去除物欲的‘昏蔽’,人人皆可为‘圣人’,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社会阶层的意识形态界限”突出了不迷信传统的权威,凸显出人的自我意识,故B正确。
C.题干中的主张彰显了人的主体意识,但并没有冲破传统社会等级观念,故排除C。
D.题干的主旨并不是批判君主专制的统治,故排除D。
故选B。
17.【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梁启超引用《周易》中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强调维新变法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表明梁启超借助传统文化宣传变法的必要性,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维新派主张全面学习西方,排除B项;孔子被维新派遵奉为托古改制的改革家与“(变法)才能适应时代要求,促进社会发展”不符,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戊戌变法推动了社会改良,排除D项。故选A项。
1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许多机器设计图与元代王祯的《农书》等中国古籍的设计图‘惊人地’相似。”可知,孟席斯的著作证实了中国古代科技的输出对西方发展的促进作用,D项正确;
从材料无法否定达·芬奇自身创造性,所谓模仿证据不足,排除A项;
文艺复兴的发生是西方社会内在发展的结果,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此结论,排除B项;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科技逐渐落后于世界,排除C项。
1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该地乡民迁出人数越来越多,出国从事工商业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反映了伴随着中国传统社会的瓦解和新的经济关系的发展,传统观念受到冲击,社会的重商风气越来越浓厚,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广东地区的情况,而非江南,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农村人口迁出促进了城市化进程,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实业救国思想对乡民的影响,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人口的迁徙,要求学生结合近代中国人口迁徙的特征和影响因素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题干的能力。
2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安徽含山县凌家滩遗址出土了大量玉器,而且形态有“龙首形玉器、龙凤玉璜”,这有助于研究用玉礼仪,我国北京冬奥会奖牌背面即吸收了该遗址的形状,体现了文化传承,D正确;
材料不体现当时商品经济繁荣,排除A;
材料没有比较,不能看出手工业发展水平超过农业,排除B;
材料没有体现中国玉文化的起源与多样性,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了石器时代的文明,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石器时代的文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1.【答案】【小题1】特点:时代性和民族性凸显;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人民性;由初期的“致用”向后期的“求真”转化。
影响: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蓬勃发展,使马克思主义史学成为中国史学的主导和主流;突破了传统史学研究模式,推动了中国历史学的科学化进程;积极配合并推动了中国抗战胜利的进程;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史学研究发展打下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小题2】表现:打造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全球视野;突出中国特色。
【解析】1. 特点:根据材料一“我们研究历史,不是为了宣扬我们的祖先,而是为了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方向都放在了对日本帝国主义种种侵略史观的批判、对中国历史上反侵略战争和民族英雄的讽歌,以及对那些卑躬屈膝、卖国求荣的民族败类的谴责”“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严格遵循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和社会形态说,同时紧密结合中国自身历史特点,”推出时代性和民族性凸显;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由“我的好恶的标准是什么呢?一句话,归宗:人民本位!”推出人民性;由“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中也出现了一种以古喻今、以古人古事说今人今事、把历史和现实简单类比、一概否定统治阶级的活动等实用主义的倾向。到抗战后期,史学研究者开始自觉加以纠正,使自己的史学研究更加实事求是”推出由初期的“致用”向后期的“求真”转化。影响结合材料与所学从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发展,对中国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2.
本题可以依据材料二“唯物论、辩证法的基本原则是长青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历史的考察,如果在世界历史的大的坐标系内进行的话,就有可能看得更加清楚”“新时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是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需要。”等信息结合所学进行总结。
22.【答案】【小题1】特点:交流的地区和国家范围广;兼容并包;交流有双向性;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政府重视;秉持“和平互利”的宗旨。
【小题2】原因:离唐朝较远,后勤补给困难;唐朝正在与突厥和高句丽作战,无暇顾及中亚地区;秉持“和平互利”的宗旨;巩固统治的需要。
【解析】1.
本题考查唐朝的对外交往。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从范围、国家、内容、方式等角度分析。
本题考查唐朝对外交往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2.
本题考查唐朝的对外交往。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从距离、军事、外交以及政治等角度分析。
本题考查唐朝对外交往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23.【答案】【小题1】特点: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影响: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也产生深远影响;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发展进步。
【小题2】古代造纸术由中国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到了近代,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的兴起,推动造纸术的技术革新和生产效率的提高。19世纪中后期的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机器,创办近代造纸企业,改变了传统落后的生产技术,造纸技术在文明的交流借鉴中不断进步。
【解析】本题考查中外文明交流。第(1)问,需要考生掌握汉唐对外交流的特点及影响;第(2)问,需要考生掌握造纸术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进步历程。
本题考查中外文明交流,侧重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24.【答案】【小题1】特点:个体商人募集资金;政府和私人结合;攫取巨大的财富;推动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影响:引发了经营方式变革;推动了经济发展;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化;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小题2】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转化财富的精神;不惧艰难,坚韧的精神。原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工厂制度的推广。
【小题3】因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推动;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计划;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和调节。启示: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政府要做出正确的经济政策。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工厂制度,作答本题第一问结合股份制贸易公司的影响分析;第二问结合阿克莱特所具有的企业家精神分析;第三问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工厂制度,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