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淄博市沂源县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淄博市沂源县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1-19 08:46: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筵(yàn)席 恁(nèn)地 船棹(zhào) 命途多舛(chuán)
B.挣揣(chuài) 遄(tuán)飞 罗帏 (wéi) 靡(mí)日不思
C.迤(yí)逦 百舸(gě) 衣袂(mèi) 矜(jǐn)持作态
D.叨(tāo)光 恣睢(suī) 怂(sǒng)恿 岁稔(rěn)年丰
2.下列选项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揾泪 兑变 带罪立功 义愤填膺
B.化装 勖勉 残碑断碣 挥斥方遒
C.婉转 寥廓 杯盘狼籍 棉里藏针
D.磐石 庇佑 陨身不恤 明火执杖
3.下列词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在建立导弹防御系统问题上,美德两国首鼠两端,但美国总统布什说:“我们可以在意见不合的情况下仍然保持朋友关系”。
B. 短短几日,对海南的印象只是浮光掠影,但我却坚定了一个信念,加入WTO之后,我们的祖国会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C .“苹果”现任CEO蒂姆库克,在最近几周开始对“苹果” 的运营方式进行大幅度调整,这显示着“苹果” 将会改头换面,与乔布斯时代的风格有所不同。
D.在黄岩岛事件中,中国海监船和渔政船迅速而有力地打击了菲律宾在南海的嚣张气焰,有效地保护了中国渔民和渔船,让世人对中国的海监能力侧目而视。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贪污受贿是犯罪行为,作为一个领导干部,他虽然法纪观念淡薄,但也 于连这样的道理都不懂。
②为了 苏格兰的独立势头,卡梅伦四处奔走,呼吁苏格兰人要“爱国”,并且承诺向苏格兰地方政府下放更多权利。
③幼儿特别依赖母亲,可是六岁左右孩子就需要父亲的 和指引。
A.不至 遏止 权力
B.不致 遏止 权威
C.不至 遏制 权威
D.不致 遏制 权力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冬至是一个内容丰富的节日,每年农历十一月中旬,约在公历12月22日(或前后一天),是冬至节,又称冬节。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特别为人们所重视,全国不少地方都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过冬至像过年一样隆重。
这是因为我国古代的历法曾以冬至为一年的第一天,所以要隆重庆祝。据传周代时冬至日是新年元旦,那天是个很热闹的日子。在今天江南一带,仍有“吃了冬至夜饭,长一岁”的说法。中国改行夏历后,冬至才退居次位。汉朝时,冬至成了“冬节”,魏晋南北朝时又改称“亚岁”。今泉州一带有“冬节不回家无祖”之说,所以出门在外者都会尽可能回家过节祭祖。
冬至应节食品各地不一,北方吃馄饨,西北一带多吃水饺,江浙一带则吃汤圆。苏州人过冬至节所吃的汤圆,又称“冬至团”,分为粉团和粉圆两种,《清嘉录》曰:“有馅而大者为粉团,冬至夜祭先品也;无馅而小者为粉圆,冬至朝供神品也。”
泉州一带冬至早晨要煮甜丸汤敬奉祖先,然后合家以甜丸汤为早餐。有的人家还在餐后留下几粒米丸,粘于门上,称“敬门神”。泉州人吃丸,称元宵为“头丸(圆)”,冬节为“尾丸(圆)”,这样头尾都圆,意味着全家人整年从头到尾一切圆满。
以前,北京一带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称为“馄饨”,希望把他们吃掉,过上太平日子。据说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所以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一直流传至今。
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所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圆。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北方还有不少地方,在冬至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习俗,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中医认为羊肉和狗肉都有壮阳补体的功效,民间至今有冬至进补的习俗。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即用糯米粉捏成鸡、鸭、猪、牛、羊等象征吉祥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日早晨,聚在祠堂中依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祖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为“食祖”。冬至节祭祀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节选自王衍军编著的《中国民俗文化》,有删改)
6.下列关于“冬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特别为人们所重视,全国有些地方过冬至节像过年一样隆重。
B.每年农历十一月中旬,约在公历12月22日前后,是冬至节,又称冬节。
C.据传周代时冬至日是新年元旦,那一天很热闹,因此在今天的江南一带,仍有“吃了冬至夜饭,长一岁”的说法。
D.中国改行夏历后,冬至的地位下降了。汉朝时,冬至变成了“冬节”,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又改为“亚岁”。
7.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泉州一带冬至节早晨要煮甜丸汤敬奉祖先,有的人家还在餐后留下几粒米丸,粘在门上,敬门神。
B.冬至应节食品全国各地不太一样,西北一带的人多吃水饺,江浙一带的人多吃汤圆,北方人吃馄饨。
C.泉州人冬至节吃丸,称为“尾丸”,这意味着全家人整年从头到尾一切圆满。
D.北京一带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据说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所以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一直流传至今。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是一个注重传统的国家,节日都与祭祀相关,冬至节祭祀祖先,以示不忘自己的“根”,在中国一直世代相传。
B.因为羊肉和狗肉有壮阳补体的功效,而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所以,北方民间至今仍有冬至进补羊肉狗肉的习俗。
C.“汤圆”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冬至所吃汤圆又叫“冬至团”,冬至团可用来祭祀和互赠亲朋。
D.苏州人冬至节所吃的汤圆,又称“冬至团”,分为有馅的大粉团和无馅的小粉圆两种。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黄福,字如锡,昌邑人。上书论国家大计。太祖奇之,超拜工部右侍郎。建文时,深见倚任。成祖列奸党二十九人,福与焉。成祖入京师,福迎附。李景隆指福奸党,福曰:“臣固应死,但目为奸党,则臣心未服。”帝置不问,复其官。未几,拜工部尚书。永乐三年,陈瑛劾福不恤工匠,改北京行部尚书。明年坐事,逮下诏狱,谪充为事官。已,复职,督安南军饷。
安南既平,郡县其地,命福以尚书掌布政、按察二司事。时远方初定,军旅未息,庶务繁剧。福随事制宜,咸有条理。上疏言:“交阯赋税轻重不一,请酌定,务从轻省。”又请:“循泸江北岸至钦州,设卫所,置驿站,以便往来。开中积盐,使商贾输粟,以广军储。官吏俸廪,仓粟不足则给以公田。”又言:“广西民馈运,陆路艰险,宜令广东海运二十万石以给。”皆报可。于是编氓籍,定赋税,兴学校,置官师。数召父老宣谕德意,戒属吏毋苛扰。一切镇之以静,上下帖然。时群臣以细故谪交阯者众,福咸加拯恤,甄其贤者与共事,由是至者如归。镇守中官马骐怙宠虐民,福数裁抑之。骐诬福有异志。帝察其妄,不问。仁宗即位,召还,命兼詹事,辅太子。福在交阯凡十九年。及还,交人扶携走送,号泣不忍别。福还,交阯贼遂剧,讫不能靖。仁宗崩,督献陵工。
福丰仪修整,不妄言笑。历事六朝,多所建白。公正廉恕,素孚于人。当官不为赫赫名,事微细无不谨。忧国忘家,老而弥笃。自奉甚约,妻子仅给衣食,所得俸禄,惟待宾客周匮乏而已。初,成祖手疏大臣十人,命解缙评之,惟于福曰:“秉心易直,确乎有守。”无少贬。( 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二》有删减)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军旅未息,庶务繁剧 庶:希望
B.镇守中官马骐怙宠虐民 怙:依仗,凭借
C.帝察其妄,不问 妄:荒谬
D.素孚于人 孚:信任
10.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但目为奸党,则臣心未服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B. 命福以尚书掌布政、按察二司事 木欣欣以向荣
C. 忧国忘家,老而弥笃 黑质而白章
D. 命解缙评之,惟于福曰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11.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黄福“关爱百姓”的一组是
①交阯赋税轻重不一,请酌定,务从轻省
②使商贾输粟,以广军储
③官吏俸廪,仓粟不足则给以公田
④宜令广东海运二十万石以给
⑤于是编氓籍,定赋税,兴学校,置官师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③⑤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福作为六朝元老,颇受皇帝器重。太祖越级提拔他;成祖虽把他列入奸党名列,但仍重用他;英宗时,他开启了留都的文臣参与机务的先河。
B.黄福做事符合实际,都很有条理,上书请求减轻赋税,兴办学校,置办官师,鼓励交通运输,抚慰父老,禁止官吏扰民,因此上下都很顺从服气。
C.黄福在交阯为官不畏豪强,多次抑制马骐仗着自己受宠爱就虐待民众的行为,曾经遭到马骐的诬陷,离开交阯的时候,民众哭泣不舍,
D.黄福很有个人修养,他注重仪容,公正廉洁,宽恕他人,被人们信任。做官不为名利,做事情严谨细致,非常节俭,只给妻子和孩子提供衣食,俸禄都用来招待了宾客。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明年坐事,逮下诏狱,谪充为事官。(5分)
(2)福咸加拯恤,甄其贤者与共事,由是至者如归。(5分)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8分)
悲 陈 陶①
杜 甫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②。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注]① 陈陶:地名,在长安西北。公元756年唐军与安史叛军在此交战,几乎全军覆没。
② 都市:指唐都城长安。
(1) 本诗以一“悲”字贯穿全篇,请概述每一联“悲”的内容。(4分)
(2) “野旷天清无战声”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①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②亦余心之所善兮, 。(屈原《离骚》)
③怒而飞, 。(庄子《逍遥游》)
④扪参历井仰胁息, 。(李白《蜀道难》)
⑤ ,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⑥ ,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五、(12分)
1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语序是 (4分)
只有恢复高校的本来面目,中国高校才有希望。高校本来面目是什么?
,已经不是真正意义的高校了。
①高校是一个学术机构
②如果高校谁的官大谁说了算
③高校以追求学术卓越制定一切决策
④这样的学术机构唯一一个推动力是追求学术卓越
⑤这样高校就失去了本来价值
17. 请概括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被称为“天然发射场”的四点原因,每点不超过6字。 (4分)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纬度低,海拔高,发射倾角好,地空距离短,在这里发射卫星,既可以利用地球自转的离心力,又可以缩短地面到卫星轨道的距离。同时坚实的地质结构,对地面发射设施设备、跟踪测量、通讯布网有利。这里,晴好天气多,几乎没有雾天,试验周期和允许发射的时间较多;交通通讯方便,为运输火箭、卫星和燃料提供保障。因此,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被称为“天然发射场”。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目送
作者 龙应台
①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钩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②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儿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③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④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⑤十六岁,他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⑥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
⑦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⑧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交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⑨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⑩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⑾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⑿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⒀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⒁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⒂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米。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⒃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选自龙应台散文集《目送》)
19.赏析第⑧段加点的“一”字的表达效果。(4分)
20.本文第⑨和第⒃段一字未改动地重复,对于文章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21.文章的题目是“目送”,作者分别记叙了哪两种令人刻骨铭心的“目送”?分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4分)



22.你认为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文章所表现出来的情感的领悟。(6分)
七、作文(60分)
2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娇艳的花儿却有丑陋的根,美丽的蝴蝶是由讨厌的毛毛虫变化而来。十全十美的东西是不存在的,人生处处充满缺憾。请以“面对缺憾”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题号




总分
得分
高二过程性检测语文答题纸
四.(24分)
13.(1)(5分)
(2)(5分)
14.(1)(4分)
(2)(4分)
15.(6分) (1) ,
(2)
(3)
(4)
(5)
(6)
五.(12分)
16.(4分)
17.(4分)
18.(4分)
六、(18分)
19.(4分)
20.(4分)
21.(4分)
22.(6分)
七、作文(60分)



200



400



600



800



高二过程性检测语文参考答案
一、1、D【解析】A.筵(yán)、舛(chuǎn)B.靡(mǐ)、遄(chuán)C.迤(yǐ)、矜(jī n)
2、B【解析】A.蜕、戴 C.藉、绵 D.殒、仗
3、B(A首鼠:踌躇,犹豫不决。两端:两头。在两者之间犹豫不决左右动摇不定。不表示意见不合。C项,“改头换面”,比喻只改外表和形式,其内容和实质不变。D项,“侧目而视”指斜着眼睛看人。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愤恨。)
4、C(“不至于”指不会达到某种程度;“不致”,不会引发某种后果,一般后面不接“于”。“遏制”是及物动词,做“制止、控制”讲;“遏止”是不及物动词,用力阻止,常用在否定句式中,不带宾语。“权威”包含着权力与威势,适用于父亲与子女的关系。)
5、C(A“获得了”缺少主语;B句式杂糅;D两面对一面。)
四、13.(1)第二年因事获罪,被逮捕并被关押到牢狱中,被贬谪充当为事官。(重点词:“明年”、“坐事”、“逮下”、“充”各1分,语句通顺1分)
(2)黄福(对他们)都加以拯救和抚恤,选出贤明者与他们共事。因此贬谪者有到了这里就像回家的感觉。(重点词:“咸”、“拯恤”、“甄”、“由是” 各1分,语句通顺1分)
14. (1) ① 首联:对战事惨败的悲痛。② 颔联:对阵亡义军的悲悼。③ 颈联:对群胡骄横的悲愤。④ 尾联:对官军到来的悲切呼唤。(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2) 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想象)。(1分)描写原野空旷、天空清虚、天地肃穆的凄凉景象,(1分)渲染天地同悲的气氛和战事的惨烈,表达诗人心中哀痛之情。(2分)
15、一题1分,有任何错误,不得分。
五、16、①④③②⑤
17. 地理位置佳 地质结构优(实) 气象条件宜(好) 交通通讯畅(每点1分)
18.它可能是一片海,让你体会壮阔;(2分)它可能是一座石雕像,让你感受庄严。(2分)
六、19.五个“一”,强调了一种孤独感,一方面透露出作为母亲的“我”,再也无法分享儿子的世界所带来的失落与孤独;(2分)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儿子已长大成人,拥有自我的空间和独立的心灵世界。(2分)(意思对即可)
20.①情感上:运用反复的手法,强调面对生离死别“不必追”,应带着爱与释怀(放手)来面对生活的思想态度,呈现了情感的递进和转化。(2分)
②结构旋律上:使行文一唱三叹,回环宛转,加强了文章的抒情效果。这两段不仅仅成为目送儿子、目送父亲的总结,还把文章分为两个部分,使得文章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结构上答出其中一方面就可得分)(2分)
21.【答案】一是目送儿子渐渐长大的背影,(1分)表达出对儿子的牵挂与不舍以及面对儿子的成长难以释怀的落寞;(1分)一是目送父亲渐渐老去远离的背影,(1分)表达出面对父亲的老去而无法挽留的痛楚。(1分)(语意相近即可)
22.【答案】①文中的“我”是一个细腻温婉(感情细腻)、爱子心切(1分)、孝顺父亲、思考冷静(1分)的女教师形象。②对生命的感慨:生命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有起点就有终点,一个终点又是另一个起点。(2分)对亲情的感慨:亲人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珍惜,珍视亲情,珍视生命,珍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2分)(其他想法言之成理即可。必须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经历,否则酌情扣分。感慨只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七、参考高考阅卷标准
参考译文:
黄福,字如锡,昌邑人。曾上书论国家大计。太祖很赏识他,把他越级升为工部右侍郎。建文时期,他深受信任和倚重。成祖列出奸党二十九人,黄福是其中之一。成祖入京师后,黄福迎接并归附。李景隆指责黄福是奸党,黄福说:“臣固然应该死,只是被看为奸党,那么臣心中不服。”皇上置之不问,给他恢复了官职。不久,他被任命为工部尚书。永乐三年(公元1406年),陈瑛弹劾黄福不体恤工匠,他被改为北京行部的尚书。第二年因事获罪,被逮捕并被关押到牢狱中,被贬谪充当为事官。不久,他得以官复原职,督运安南军饷。
安南平定后,在那个地方设置郡县,皇帝命黄福以尚书衔掌管交趾布政司、按察司的事务。当时边远的地方刚刚平定,军队尚未歇息,事务多而繁杂,黄福因事制宜,处理地都很有条理。他上疏说:“交趾赋税轻重不一,请斟酌制定标准,务必从轻省方面考虑。”他又请求道:“沿泸江北岸到钦州,请设立卫所和驿站,以方便往来。实行开中法,给予商人们运销食盐的权利,再让商人输运粮食到交趾,通过这样来充实军粮储备。官吏的俸禄,仓库储粮不足则以公田的产出补足。”他又说:“广西百姓输运粮饷,陆路艰险,宜令广东海运二十万石去供给。”这些建议都被批准了。于是他编制户籍、制定赋税、兴办学校、设置驻军,多次召见当地父老宣谕圣上德治之意,告诫下属官吏不要苛刻、侵扰人民。一切治之以静,上下安然。当时群臣因为细小而不值得计较的事情被贬谪到交阯的有很多,黄福(对他们)都加以拯救和抚恤,选出贤明者与他们共事。因此贬谪者有到了这里就像回家的感觉。镇守宦官马骐依仗受宠侵害百姓,黄福多次压制他。马骐诬陷黄福有谋反异志。皇上觉察出这并不真实,不追究。仁宗即位后,黄福被召回,命他兼任詹事,辅导太子。黄福在交趾共十九年,到他回来时,交趾人民搀扶着他一路相送,哭号泣涕不忍分别。他回来后,交趾人的反叛加剧,终于无法平定。仁宗逝世后,他总督献陵工程。
黄福有丰姿,身材修长仪表整洁,不苟言笑。历经六朝事务,提出过不少建议,他公正廉洁宽恕,一向得到他人的信任。他当官不图赫赫之名,办事无论大小都很谨慎。忧国忘家,越老越坚定。他自己的生活非常俭约,妻子儿女仅够衣食,所得的俸禄,只用于接待宾客和周济贫困而已。当初,成祖写下十位大臣命解缙品评,解缙只对黄福写下这样的评语:“秉性率直,为人确实有原则有操守”,没有丝毫贬抑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