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共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共4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04 13:20: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 (上)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
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 1 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人类如何起源,历史上有过各种各样的说法。考古学者根据发掘的古人类化石进行研究,发现人类是由古猿逐渐进化而来的。那么,古人类在中国境内起源于何时、何地,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又如何
探究:
人是从哪里来的?中国历史从什么时侯开始?
科学的人类起源理论
①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1859年在发表《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著名的生物进化论,指出人类也同样是进化的产物。
②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首次提出了人猿通祖论。
③1876年,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精辟地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回答了古猿为什么会演变成人的问题,创立了科学的人类起源理论。
④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各地陆续出土了从猿到人各个不同阶段的人类化石,印证了从达尔文到恩格斯的关于人类起源的学说。
知识拓展
1965 年 5 月,中国地质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bèng)村的一个小山坡上,挖掘到两颗古人类门齿化石。这种形状的牙齿,在人类学中被称为铲形门齿。
▲ 元谋人门齿化石
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旧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以前的人类社会)
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遗址代表:
遗址 时间 发现地点 生产生活
元 谋 人 距今约 170万年 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 生产工具——打制石器
劳动对象——渔猎采集
社会关系——群居生活
认知发展——学会用火
北 京 人 距今约 70万— 20万年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从猿到人的演变中,直立行走和制造工具有着决定性意义
历史概念:
学习聚焦
石器时代人类先后以打制和磨制的石器作为工具。
我国早期人类分布有什么特点
探究1
——生命之源

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的分布:
遗址代表:
2.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至公元前2070年)
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历史概念:
遗址 时间 发现地点 生产生活
仰韶文化 距今约7000—5000年 黄河中上游地区 会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大汶口文化 长江下游 种植水稻,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龙山文化 距今约5000年 取代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 代表器物是黑陶,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蛋壳陶”
红山文化 辽河上游 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良渚文化 长江下游 新石器时代众多人类遗址的分布:
我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化的发展基础
分布特点
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修建村落,生活逐渐稳定。
生产生活
仰韶文化(约7000—5000年前)
大汶口文化
(约7000—5000年前)
红山文化
(5000年前)
龙山文化
(5000年前)
河姆渡文化
(约7000—5000年前)
良渚文化
(5000年前)
▲ 陕西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
姜寨聚落遗址是由5个大家族组成的一个氏族公社。它有氏族公共墓地,但各个墓葬的随葬品不多,也差别不大,反映了尚未贫富分化的母系氏族公社状况。姜寨聚落是仰韶文化聚落形态的典型代表。
知识链接
▲ 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祭坛、积石冢和女神庙
▲ 良渚古城城墙分布范围示意图
▲ 山西襄汾的陶寺遗址及2001号大墓出土时全景
上古:有巢氏构木为巢
燧人氏钻燧取火
中古:鲧、禹决渎(dú)
近古:汤武征伐桀纣
根据材料,概述《韩非子·五蠹》(dù)中例举的社会进步的事例
史料阅读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luǒ)蜯(bàng)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 (dú) 。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
——《韩非子·五蠹 (dù)》
原始社会(石器时代)历史发展进程(约200万年)
早期
早期
中期
晚期
中期
晚期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母系氏族社会
距今170万年
公元前2070年
距今约1万年前
父系氏族社会
原始人群
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必将对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什么影响?
探究2
变化
影响
贫富
分化

有制
阶级
战争
部落
联盟

权制
生产力
提高
原始社会必将走向尽头,人类即将迈入文明的门槛
二、从部落到国家——中国历史进入文明时代
1.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开始
三皇:
五帝:
都说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那么中华文明历史究竟何时开始呢?
探究1
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前(2717-2599)
今年是黄帝诞生几周年?
2.炎黄部落联盟的形成
“神农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置左右大监(察)万国(部落),万国和,举风后……以治民。
——《史记·五帝本纪》
史料研读
过程
意义
形成了华夏族(汉族)多元一体的特点与风格,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
统一战争(阪泉之战、涿鹿之战)
3.尧、舜、禹“禅让”传说
“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以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 ——《史记·五帝本纪》
史料研读
“禅让”:
传说尧、舜、禹时期由各部落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三、中国早期国家——夏、商、西周

建立
地位
公元前2070年,禹(都城在哪?河南偃师吗?不一定!)
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制度
①世袭制:创立者——启(禹的儿子)
②国家治理模式:夏朝社会仍然是聚族而居。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称为“后”;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史料
①文献:《尚书》《诗经》和《史记·夏本纪》
②考古:在河南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
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学思之窗
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说法?
提示:《史记》说法:伯益让位于启;《战国策》说法:启用武力夺取伯益之位
由于启的父亲禹的功绩出众、家世强大,原伯益地盘上的诸侯大多心向启,大臣和民众也都支持启做领袖。这表明禅让制受到冲击,王权观念已经产生。

建立
地位
制度
史料
公元前1600年,汤,殷(今河南安阳)
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时期
经济:井田制
政治:商朝国家机构更加完善
①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
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②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是内外服制。
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
①文献:《尚书》《诗经》和《史记·殷本纪》等
②考古:殷墟甲骨文、铭文
商文化的影响
大海
陇山
江汉
燕山
殷墟出土的文物
甲骨文 材料:龟甲、兽骨
内容:占卜记录(主要)
意义:成熟的文字
青铜器 造型雄奇,纹饰华丽
知识拓展
▲殷墟出土刻有文字的龟甲
▲ 何尊及铭文中的“中国”
何尊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的青铜器,內底铸铭文12行122字,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宅兹中国”。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
历史纵横 夏商时期的历法
夏商时期,人们对天文、星象有一定认识。夏朝历法《夏小正》,载有一年中各个月份的物候、天象、气象和农事等内容。到商朝,夏历改进为殷历。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的最大成就,是世界上延续至今的最长纪日方法。
已知公元年,求干支纪年及生肖属相
①求天干的方法:公元年个位数是“4”,天干为“甲”,个位数是“5”,天干就是“乙”。……照此类推
②求地支的方法:用公元年除以12,余数是“4”,地支是“子”,余数是“5”,地支就是“丑”。……照此类推
【例】求公历2023年的干支纪年生肖属相
求 天 干 天干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甲 乙
公元年 个位数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求 地 支 地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公元年除以12的余数 4 5 6 7 8 9 10 11 0 1 2 3
对应生肖属相 鼠 牛 虎 兔 龙 蛇 马 羊 猴 鸡 狗 猪
(答案:癸卯,兔)
西周
建立
地位
制度
衰亡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镐(今陕西西安西)
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由繁荣转向衰落的时期
经济:井田制
政治:分封制
宗法制
衰落
灭亡
标志: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
原因: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
结果:周厉王出逃,诸侯共伯和(共国国君,姬姓,名和)被推举摄政,史称共和行政。西周从此走向衰落
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知识链接:东周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姬宜臼)迁都洛邑(河南洛阳),东周从此开始。
分封制
目的
对象
封国
“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作用
王族子弟、功臣和前朝贵族
晋、卫、宋、鲁、齐、燕、吴等
特点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使周的统治延续了数百年。
统治集团内部进行层层分封,形成了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
《三字经》:“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平民
工商
分封制
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形成政权与族权的结合。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cuī)”
——《左传·桓公二年》
史料链接
宗法制
含义
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分配和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即有血缘关系的宗族组织内部的制度。
严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特点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维护
统治
宗法制
决定(里)
体现(表)
目的
目的
四、商和西周的社会经济
1.基本土地制度
井田制
2.社会生产部门
农业
手工业
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
青铜铸造
养蚕缫丝
——绢帛是商周贵族普遍的衣着材料
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关系
分封制是政治制度;井田制是经济制度。分封制以井田制为基础,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两者都适应了西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
探究2
探究与拓展
这两则材料反映了西周统治者从重神观念向重人观念的转变,统治者逐渐认识到民的重要性,这一转变对中国历史上民本思想的产生有重大影响。孔子、孟子的"仁"与"仁政"思想,以及历代以民为本的思想,在治国理政上发挥出积极作用。中国历史上国家治理比较好的时期,也是民本思想受到重视的时期。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尚书·酒诰》
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尚书·梓材》
问题探究
上述材料反映了怎样的思想观念 有什么历史意义
学习拓展
我国考古学家苏秉琦在《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中说:“相对于世界其它几大历史文化系统而言,中国文化是自我一系的;中国古代文化又是多源的;它的发展不是一条线贯彻始终,而是多条线互有交错的网络系统,但又有主有次。各大文化区系既相对稳定,又不是封闭的……中国文明之所以独具特色、丰富多彩、连绵不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在数千年来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都与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国文明的多源性有密切关系。
阅读这段话,查阅相关史前文化遗址的考古资料,考察其分布特点,就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源性与统一性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解析:① 中华文明的多源性
▲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的分布
▲ 中国新石器时文化遗存分布图
从如上两幅图中可以看出,大量的考古研究表明,我国丰富的文化遗存说明自古以来中华先民就土生土长、繁衍生息在中华大地的许多地区,绝非“外来”,亦非局限于黄河流域,也说明中国人类起源、文明起源和民族起源是多地点的、多元的,似繁星点点,广布在远古的中华大地上。
中华文明从其起源看,明显带有多元性或多源性的特点。
② 中华文明的统一性
▲ 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祭坛、积石冢
▲ 良渚古城城墙分布范围示意图
考古发现,在北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表明中华文明的多元性走向一体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
综上可知,千百年来,中华各族人民在中华大地上和睦相处,相互融合,共同生活形成了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一体化观念与意识,形成了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中华文化。
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和特色,成为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中华文化成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近年高考真题链接
(2023·全国甲卷·1)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 )
A.实录历史事实 B.提升周王权威
C.维护等级秩序 D.强调文化差异
链接高考
C
(2023·湖北考高·1)象形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创字时的生态环境、经济生活和思想观念等。下表是“农”字的演变历程,其创意是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农”字的创制可反映当时 ( )
A.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
B.渔猎采集的劳动方式
C.形神兼备的书画艺术
D.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
链接高考
D
(2023·黔、晋、皖、黑、吉·1)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
A.公共墓地出现
B.农业的产生
C.贫富分化加剧
D.文字的使用
链接高考
D
(2023·山东高考·1)私有财产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下列与陶器相关的考古发现中,可以用来作为私有财产己出现证据的是( )
A.遗址出土有陶器和较多陶器碎片
B.多人合葬墓随葬品有陶钵、陶罐、骨器等
C.单人墓随葬品有陶器、石磬、玉钺等百余件
D.陶器上绘有丰富多彩的几何图案和动植物纹样
链接高考
C
(2022·全国卷·1)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 )
A. 孔子 B. 老子
C. 韩非 D. 墨子
链接高考
B
(2022·福建高考·1)周礼规定,贵族列鼎数量为王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1976 年,江西省新干县西周墓中出土了5件铜鼎,大小依次递减。这可用来说明西周时期
A.血缘政治的完善
B.铸铜技术的进步
C.分封制度的成熟
D.中原文化的扩展
链接高考
D
(2021·全国乙卷·24)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 )
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
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链接高考
D
(2021·广东选择性历史·1)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这说明西周时期( )
A.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
B.各诸侯国维护周礼
C.宗法制度分崩离析
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
链接高考
D
(2021·浙江高考·1)翻检西周史,周王朝的最高首领称“王”,周王发表诰命时用“王曰”,或“王若曰”。周王又称“天子”,被视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B.嫡庶子孙为天下大亲
C.天下为公”
D.“郡”国"并行
链接高考
A
(2021·浙江1月选考历史·1)周王将子弟、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贵族分封于各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封国成为王朝的屏障。对此制度解读正确的是
A.周王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B.诸侯在封国享有世袭统治权
C.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唯一依据
D.维持了周朝四百余年的统治
链接高考
B
(2021·全国乙卷·24)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 )
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
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链接高考
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