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21张PPT)+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21张PPT)+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04 17:48:37

文档简介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导学案
【课标要求】
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
2.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交融的成就。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魏晋南北朝时期王朝更迭的基本史实、北魏孝文帝改革基本内容
(2)理解民族交融的历史意义
2.素养目标
(1)时空观念:能够将魏晋南北朝时期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利用年代尺、历史地图方式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史事加以描述;厘清这一时期政权更迭的来龙去脉。(水平层次2)
(2)历史解释: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民族交融提出自己的解释;能够在叙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交融过程中将史实描述与历史解释结合起来;(水平层次2)
(3)家国情怀:借助本课学习,能够基本把握中国古代民族交融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水平层次3)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及民族交融基本史实
难点: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意义。
【核心概念】
1.八王之乱:西晋皇族内部因争夺政权而引发的动乱。290年,晋武帝司马炎病死,惠帝即位,贾皇后为独揽大权与辅政的外戚杨骏发生矛盾。291年,贾皇后杀死杨骏,统治阶级内部开始了一连串的政治残杀和战争,先后有八个分封为王的皇族参与进来,历时16年之久。306年东海王另立怀帝,八王之乱结束。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使得五胡乘虚而入。
2.永嘉南渡:西晋永嘉年间中原官民为避战乱而向江南地区大规模的移民,史称永嘉南渡。永嘉是西晋怀帝司马炽的年号。311年,匈奴兵破洛阳,俘虏怀帝,引起地方动乱。而当时南方社会较为安定,于是大量地主挟族人及部曲南逃。东晋政府为安置侨民设置侨州侨郡。永嘉南渡客观上促进了长江中下游的经济开发。
3.淝水之战:公元383年东晋与前秦间的一次决定性战役。前秦在基本统一北方的基础上,于383年由秦王苻坚亲率大军攻晋,东晋命谢安、谢玄率军迎战。双方在淮河对峙。结果晋军大获全胜,前秦数十万大军溃散。此战虽巩固了东晋在南方的统治,但是东晋却无力收复中原,于是南北对峙的局面长期延续下来。
4.门阀士族:阀即阀阅,古代仕宦人家门前题记功业的柱子。门阀士族即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特权集团。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从东晋末至南朝逐渐衰落,士族享有特权,把持政权,世代为官,严格等级,标榜门第,构成了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为确保其特殊的社会地位,大讲郡望、谱学,严禁士庶通婚,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典型门阀制度。门阀政治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
5.民族交往:民族交往是指不同民族的个人、组织、群体之间的相互来往。是民族之间初级阶段的来往,交往的频率低,交往波及面小,领域狭窄,交往内容比较单一,主要以物质产品以及服务的交换与合作为主。
6.民族交流:民族交流是较高阶段的交往,交往的频率高,交往波及面广,领域广泛,交往内容比较丰富,不仅仅指物质产品以及服务的交换与合作,也包括精神文化、思想艺术的交流与相互传播等。
7.民族交融:民族交融是指在交往交流的基础上,不同民族不断接近、了解、学习、认同,民族特征不断趋同,民族边界渐趋模糊,逐渐形成一个更大的相互包容的民族共同体的过程。
【自主学习】
一、结合教材及地图册,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形势图
三国两晋形势图
南北朝形势图
二、结合教材及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形势图,完成年代尺相关内容
注:上图参考借鉴于张国泓老师,并略作修改
三、基础知识梳理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1.东汉末年, 、 、 、三大军事集团渐成鼎足之势, 年,曹丕称帝,东汉灭亡。263年,曹魏政权灭 。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
。 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316年,西晋被 所灭,中国历史先后进入 的割据, 的对峙。
2.317年,司马睿在 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3.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出现15个割据政权,加上西南方的成汉,合称 。4世纪下半叶, 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随后大举进攻东晋,兵败于淝水。淝水之战后前秦政权迅速崩溃,北方再次陷入混乱。
4.420年,武将刘裕夺去皇位,改国号为 ,此后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合称 。
5.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 年统一北方。6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分裂为 , ,后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五个王朝合称 。后北周灭掉北齐,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结束了持续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1.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少数民族不断内迁,西晋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有 、
、 、 、 。八王之乱时,内迁少数民族卷入其中,并逐渐主导了局势。
2.西晋末年,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举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推动了 地区的开发,山区少数民族也逐渐与 交融。
3.东晋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政权都采用中原模式的 , ,
学习汉族的 。在长期混战中,各民族直接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依然存在。
4.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大力推动民族交融:
从平城迁都到 ;
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统一说 ;
改汉姓,仿行汉族士族制度,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通婚。
(4)评价:




【课前整合】结合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概念,以及教材文字内容、图片,找出教材中反映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交融的主要史实。
【课堂探究】
探究一:公元 417年东晋与大夏间的一次“外交 事件”
东晋的权臣刘裕率军北上,消灭了羌人姚氏建立的后秦政权,收复长安。此时的北魏仍牢牢掌控着今天山西、河北的广大地区;后秦北方的河套一带,则由匈奴铁弗部建立的大夏所控制。在东晋、后秦攻战期间,大夏国主赫连勃勃挥师南下,尽占秦岭以北之地,军威极盛。面对这样的局面,刘裕计划联合大夏共同对付北魏。因此,他派遣使者向赫连勃勃呈送外交书信,希望双方能够“约为兄弟”,互不侵犯。赫连勃勃也很重视刘裕这位东晋的实际执政者,但他本人并不识汉字,文化素养也十分有限,为了不在东晋使者面前出丑,颇具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赫连勃勃命令汉族士人皇甫徽帮他提前写好答书的草稿,自己先硬背下来,待到面见刘裕使者时,赫连勃勃假装口授回信,由文书官当场执笔记录封存,再交还给刘裕。刘裕读到这封信时,听说是赫连勃勃即兴所作,不禁深深为其“文采”折服,叹息着说道:“吾所不如也。”
——摘编自吴天宇.魏晋南北朝时期胡汉文化的双向互动.中国民族教育.[J] 2021,(11):62-63
赫连勃勃的身份是什么?他为什么要硬着头皮背诵皇甫徽帮他提前写好答书的草稿?你能从《晋书》记载的这场外交事件解读出哪些信息?
探究二:南北朝时期的悍妒之风与惧内之风
妇女妒悍在北朝时期产生社会现象, 其突出的表现是对夫婿严加管制。“面对男性蓄美纳妾、挟妓从游的习俗,许多妇女妒性大发,她们不能容忍妻妾同处的境遇,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尊严,为了取得对丈夫的独占权,纷纷施展各种‘妒性’手段,来对付和制约丈夫事实上的多偶和移情别恋”。“如果夫婿淫佚乱行而妻子隐忍不问,则会被人嗤笑和责怪”。而这种情况在汉族妇女中同样存在。在南朝上自皇室下到贵门,妇女无不悍妒。《宋书·后妃传》载“宋世诸主,莫不严妒,太宗每疾之”。南朝从后妃到公主,从士族女到平民女,妒妇广泛存在,使得这一时期“惧内”之风愈演愈烈,许多王公将相对此感到束手无策。
——摘编自张俊飞.婚姻所见魏晋南北朝之胡化现象[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236
妇女妒悍是否符合中国传统的女性形象?你认为造成南北朝普遍存在“妒妇”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你又是如何解读南北朝普遍存在的“妒妇”现象?(共21张PPT)
大兴安岭嘎仙洞北魏祭祀祖先祝文
三国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
2.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交融的成就
【课标要求】
一、士族之兴衰——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分立与更迭
二、民族之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汉化与胡化
三、冲突与调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新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孕育
一、士族之兴衰——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分立与更迭
门阀士族:阀即阀阅,仕宦人家门前题记功业的柱子。门阀士族即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特权集团。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从东晋末至南朝逐渐衰落,士族享有特权,把持政权,世代为官,严格等级,标榜门第,构成了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为确保其特殊的社会地位,大讲郡望、谱学,严禁士庶通婚,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典型门阀制度。门阀政治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
荐于皇皇帝天,皇皇后土。
绵绵瓜瓞
大兴安岭嘎仙洞北魏祭祀祖先祝文
二、民族之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汉化与胡化
民族交往:民族交往是指不同民族的个人、组织、群体之间的相互来往。是民族之间初级阶段的来往,交往的频率低,交往波及面小,领域狭窄,交往内容比较单一,主要以物质产品以及服务的交换与合作为主。
民族交流:民族交流是较高阶段的交往,交往的频率高,交往波及面广,领域广泛,交往内容比较丰富,不仅仅指物质产品以及服务的交换与合作,也包括精神文化、思想艺术的交流与相互传播等。
民族交融:民族交融是指在交往交流的基础上,不同民族不断接近、了解、学习、认同,民族特征不断趋同,民族边界渐趋模糊,逐渐形成一个更大的相互包容的民族共同体的过程。
【课前整合】结合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概念,以及教材文字内容、图片,找出教材中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交融的主要史实。
2.西晋时,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大量内迁。
3.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4.东晋十六国时期,内迁少数民族建立政权,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6.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大力推动民族交融。
5.江南开发的过程中,山区的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
1.三国时期,蜀、吴两国加强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1.主要内容:
(1)从平城迁都到洛阳;改籍贯;
(2)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统一说汉语;
(3)改汉姓,仿行汉族士族制度,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通婚。
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民族交融
2.意义:
短时段:
(1)缓和了民族矛盾;
(2)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中时段:
(1)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
(2)为后来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长时段:
(1)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荐于皇皇帝天,皇皇后土。
绵绵瓜瓞
大兴安岭嘎仙洞北魏祭祀祖先祝文
探究一:公元417年东晋与大夏间的一次“外交事件”
东晋的权臣刘裕率军北上,消灭了羌人姚氏建立的后秦政权,收复长安。此时的北魏仍牢牢掌控着今天山西、河北的广大地区;后秦北方的河套一带,则由匈奴铁弗部建立的大夏所控制。在东晋、后秦攻战期间,大夏国主赫连勃勃挥师南下,尽占秦岭以北之地,军威极盛。面对这样的局面,刘裕计划联合大夏共同对付北魏。因此,他派遣使者向赫连勃勃呈送外交书信,希望双方能够“约为兄弟”,互不侵犯。赫连勃勃也很重视刘裕这位东晋的实际执政者,但他本人并不识汉字,文化素养也十分有限,为了不在东晋使者面前出丑,颇具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赫连勃勃命令汉族士人皇甫徽帮他提前写好答书的草稿,自己先硬背下来,待到面见刘裕使者时,赫连勃勃假装口授回信,由文书官当场执笔记录封存,再交还给刘裕。刘裕读到这封信时,听说是赫连勃勃即兴所作,不禁深深为其“文采”折服,叹息着说道:“吾所不如也。”
——摘编自吴天宇.魏晋南北朝时期胡汉文化的双向互动.中国民族教育.[J] 2021,(11):62-63
赫连勃勃的身份是什么?他为什么要硬着头皮背诵皇甫徽帮他提前写好答书的草稿?你能从《晋书》记载的这场外交事件解读出哪些信息?
探究二:南北朝时期的妒悍之风与惧内之风
妇女妒悍在北朝时期产生社会现象, 其突出的表现是对夫婿严加管制。“面对男性蓄美纳妾、挟妓从游的习俗,许多妇女妒性大发,她们不能容忍妻妾同处的境遇,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尊严,为了取得对丈夫的独占权,纷纷施展各种‘妒性’手段,来对付和制约丈夫事实上的多偶和移情别恋”。“如果夫婿淫佚乱行而妻子隐忍不问,则会被人嗤笑和责怪”。而这种情况在汉族妇女中同样存在。在南朝上自皇室下到贵门,妇女无不悍妒。《宋书·后妃传》载“宋世诸主,莫不严妒,太宗每疾之”。南朝从后妃到公主,从士族女到平民女,妒妇广泛存在,使得这一时期“惧内”之风愈演愈烈,许多王公将相对此感到束手无策。
——摘编自张俊飞.婚姻所见魏晋南北朝之胡化现象[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236
妇女妒悍符不符合中国传统的女性形象?你认为造成南北朝普遍存在的“妒妇”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你如何解读南北朝普遍存在的“妒妇”现象?
探究一:赫连勃勃的身份是什么?他为什么要硬着头皮背诵皇甫徽帮他提前写好答书的草稿?你能从《晋书》记载的这场外交事件解读出哪些信息?
其身份是少数民族政权的君主。
硬着头皮背诵答书草稿目的是不希望自己被当作一位以征伐武功见称的胡族首领,他希望将自己塑造成一位具备汉文化修养的君主。
1.体现了大夏国主赫连勃勃对汉文化的认可与重视;
2.汉文化对少数民族强大的吸引力;
3.对汉文化的学习、吸收,一定程度上淡化、调和了胡汉之间的族群冲突与界限,促进了民族的交融。
4.汉族士人在推动胡汉交往交流交融当中起到桥梁作用
.......
探究二:妇女妒悍是否符合中国传统的女性形象?你认为造成南北朝普遍存在的“妒妇”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你如何解读南北朝普遍存在的“妒妇”现象?
知书达理、善解人意、温柔娴淑、勤俭持家、德言容功...
北朝少数妇女受传统儒家礼教束缚较少,胡族入主中原后,将他们粗犷的气质及母权制遗风带给中原社会,以至于对汉族妇女价值观念、日常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民族交融的胡化
民族交融绝非单向汉化,而是在长期交往、交流中,胡化与汉化交错下实现了民族交融。
胡化现象并不与汉化这一民族发展的主流相背离,相反这是民族交融的一个必然经历的冲突与调和的过程。
......
“汉化”与“胡化”交错的民族交融
历史走向?
三、冲突与调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新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孕育
民族交往:民族交往是指不同民族的个人、组织、群体之间的相互来往。是民族之间初级阶段的来往,交往的频率低,交往波及面小,领域狭窄,交往内容比较单一,主要以物质产品以及服务的交换与合作为主。
民族交流:民族交流是较高阶段的交往,交往的频率高,交往波及面广,领域广泛,交往内容比较丰富,不仅仅指物质产品以及服务的交换与合作,也包括精神文化、思想艺术的交流与相互传播等。
民族交融:民族交融是指在交往交流的基础上,不同民族不断接近、了解、学习、认同,民族特征不断趋同,民族边界渐趋模糊,逐渐形成一个更大的相互包容的民族共同体的过程。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时空递进关系?
空间轴
时间轴






民族产生
民族发展与演变
民族交往
(初步、基础)
民族交流
(入心、前提)
民族交融
(零距离、桥梁)
统一多民族国家
(归宿)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时空递进关系过程
战争与和平
政治与经济
思想与文化
汉化与胡化
三、冲突与调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孕育
魏晋南北朝各民族胡汉交融
汉族注入“塞外野蛮精悍之血”
胡族吸收“中原礼乐文明之魂”
中华民族新机重启,扩大恢张
开创空前之世局、强盛之隋唐
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繁荣与发展
魏晋南北朝政权分离与更迭
——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
——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
——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历史观
民族观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