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32张PPT)+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32张PPT)+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04 18:00:58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定位与感知
辽、北宋、西夏形势图(1111年)
金、南宋、西夏形势图(1142年)
北宋 辽 西夏
起止 时间 960-1127 916-1125 1038-1227
民族 汉 契丹 党项
都城 东京 中京 兴庆
被谁灭 金 金 蒙古
宋VS辽: 1005澶渊之盟 宋VS西夏:1044庆历和议
南宋 金
起止时间 1127-1276 1115-1234
民族 汉 女真
都城 临安 上京
被谁灭 元 蒙古
宋VS金:1141绍兴和议
相对统一、政权并立
一座牌坊,一个人物,一段历史
"潮州八贤"之首
王大宝
1094
从潮州先贤王大宝人生轨迹看两宋的政治与军事
单击此处输入文本
单击此处输入文本
单击此处输入文本
单击此处输入文本
单击此处输入文本
榜眼
兵部侍郎
辞官
赐御葬故里
从潮州先贤王大宝人生轨迹看两宋的政治与军事
单击此处输入文本
榜眼
1128年,王大宝中第一甲第二名,宋代岭南地区唯一榜眼。这一年海阳县考中进士8人,盛况空前(唐朝共3人),两宋共172人,反映的是宋代时期潮州文化教育发展,参加科考人数不断增加,这也是由于宋代的防弊之政形成的重文氛围。
防弊之政
关键词:榜眼
雪夜访普图
宋太祖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赵普
此非他故,……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地方势大
君弱臣强
武将权重
中央集权
分化事权
崇文抑武
问题1:唐末以来战乱、政权更替频繁原因是什么?

知县
府、州、军、监
知州
通判

三司(财政)
中书门下(行政)
枢密院(军政)
台谏(监察)
御前会议
皇帝
三司使
同平章事
参知政事
枢密使
枢密副使
御史中丞
知谏院
提举常平司
提点刑狱司
转运司
安抚司
地方
中央
.
纵向集权
横向分权
制钱谷
兵权
三分相权
三分兵权
(三衙:统兵权;兵部)
夺其权
收其兵
精锐部队
财权
调兵权
一、防弊之政
中央集权
分化事权
崇文抑武
强化中央集权
巩固国家统一
权力分割过细
降低行政效率
导致地方贫弱
守内虚外 强干弱枝 崇文抑武
●文官治州,节度使成为虚衔
●设转运使
●抽调精兵,充实禁军
●中央:枢密院、参知政事、三司
●地方:四监司、通判
●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提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关键词:榜眼
朝代 唐朝 宋代
进士人数 3 172
《潮州地区进士及第人数》
从潮州先贤王大宝人生轨迹看两宋的政治与军事
单击此处输入文本
兵部侍郎
王大宝及第后,任过兵部侍郎、枢密计议,文官出身,担任武职,宋代这样的做法即是为防止像五代时期一样武将夺权,但旧弊虽防,新弊渐生。
因循之弊
关键词:兵部侍郎
收精兵
崇文抑武
兵权三分
守内虚外
兵不识将
将不专兵
武将位低
二、因循之弊
积弱:边防压力
京城官员英宗是真宗时期的10倍
冗官
126万
宋初军队
宋中期军队
20万
冗兵
冗费
积贫:财政危机
三冗二积
从潮州先贤王大宝人生轨迹看两宋的政治与军事
单击此处输入文本
1094
积贫积弱的局面迫使统治阶级进行改革,王安石变法却直接导致北宋后期新旧党之间争斗。
1094年宋哲宗改元祐九年为绍圣年,表示决心恢复新法。王大宝出生的这一年北宋朝廷已是政局动荡,岌岌可危。这场改革是怎样开始的,又如何导致北宋党争?
革弊之举
关键词:1094
三、革弊之举
1、庆历新政
范仲淹
宗旨:整顿官僚机构
结果:触犯了官僚集团既得利益,引发抵制而失败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市易法
保甲法、将兵法、保马法、设军器监
科举改革、整顿太学
富国
强兵
教育
“富国”目的达到:一定程度改善了积贫局面,政府财政收入大大增加。
“强兵”方面,成果甚微。
王安石
2、王安石变法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
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闰十一月行农田水利法。
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王安石拜相。
四年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行太学三舍法。
五年三月行市易法。五月行保马法。八月行方田均税法。
六年六月置军器监。
七年九月行将兵法。
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罢相。
元丰五年(1082)四月改官制。
八年(1085)三月神宗卒。司马光拜相,新法相继废罢。
问题2:
王安石变法的局限性?
变法操之过急,涉及面太广,加重人民负担;引发党争。
1085年,神宗病死,哲宗即位。
高太后垂帘听政,司马光为相,尽废新法。
1093年,高太后病死,哲宗亲政。
1094年任用变法派,恢复新法,改元绍圣。
1100年,哲宗病死,宋徽宗即位。
次年,表示兼用变法派和保守派。
很快,宣布继承神宗遗志,继续变法。
1094改元“绍圣”
宋哲宗决心
恢复新法
靖康二年(1127)四月初一,金军押解被俘虏的徽、钦二帝及宗室、嫔妃、大臣、工匠等3000余人撤离汴京,返回北方,同时掠走金帛财宝、法驾仪仗、天文仪器、图书乐器等,史称“靖康之变”。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1127年,金兵攻破东京,北宋灭亡。同年,宋钦宗的弟弟赵构在应天府即帝位,后来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王大宝力主抗金
从潮州先贤王大宝人生轨迹看两宋的政治与军事
单击此处输入文本
辞官
宋室南渡之初,一批文官武将力主抗金,文官王大宝敢于与秦桧为首的主和派进行斗争,被称“王老虎”,却最终被迫辞官,主战派势弱。
循弊之败
关键词:辞官
四、循弊之败
主战派
(岳飞)
主和派
(秦桧)
是北宋开国确立“祖宗家法”——防弊之政以维护最高统治集团利益的必然选择;是其恶性发展的必然结果。
岳飞之死
主战派:
武将岳飞被杀
文官王大宝辞官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南宋岳飞《满江红·写怀》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林升《题临安邸》
偏安江南
和议 时间 主要内容
澶渊之盟 1004年 兄弟相称、岁币
庆历和议 1044年 西夏称臣、岁赐
绍兴和议 1141年 称臣、缴纳“岁贡”
探究活动
两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






屈辱求和、财政受损
和平稳定、互市繁荣
国虽富,畏战必危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文章学识,直谅劲正,廷臣无出右者。
——赵鼎
其人刚正,
忠实有余。
——朱熹
“赐御葬故里”
课堂演练
1.(2019·全国Ⅲ卷高考·2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
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
人。这一制度(  )
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A
课堂演练
2.(2020·山东高考·4)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C
课堂演练
3.(2020·全国Ⅱ卷高考·26)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
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
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
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
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C
谢 谢!任务一:依据教材、大事年表及所学,标注两宋、辽、西夏、金概况。
北宋 辽 西夏
起止时间
民族
都城
被谁灭
宋VS辽: 宋VS西夏:
辽、北宋、西夏形势图(1111年)
南宋 金
起止时间
民族
都城
被谁灭
宋VS金:
金、南宋、西夏形势图(1142年)
任务二: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普曰:此非他故,……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问题1:唐末以来战乱、政权更替频繁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
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闰十一月行农田水利法。
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王安石拜相。
四年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行太学三舍法。
五年三月行市易法。五月行保马法。八月行方田均税法。
六年六月置军器监。
七年九月行将兵法。
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罢相。
元丰五年(1082)四月改官制。
八年(1085)三月神宗卒。司马光拜相,新法相继废罢。
问题2:
王安石变法的局限性?
任务三:两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
材料一:澶渊之盟后,岁遣使介,修邻国之好。逮今百数十年,而北边之民不识干戈,此汉、唐之盛所未有也。
——苏辙
材料二:“虽每岁赠遗,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在1004年(宋辽澶渊之盟签订之年)后的120年里,宋辽之间再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事。在这百余年间,宋朝经济发展很快,《清明上河图》描绘的都市繁华正是在此期间。辽国此后也是休养生息,边境榷场开放,满足了经济需要。——任世江《宋朝的战事与宋朝经济生活》
材料四:汉文明的侵蚀是不可阻挡的,文字记载和考古发现都证明,契丹在澶渊之盟以后汉化速度加快。元朝契丹已被划入汉人等级行列,到元末明初,契丹除一小部分融入漠北蒙古族和东北女真族外,绝大部分都融入汉族社会,契丹族消失了。——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五:所可痛者,当国大臣论和之后,武备皆废。……谓敌不敢背约,谓边不必预防,谓世常安,谓兵永息。恬然自处,都不为忧。 ——富弼《论河北守御十二策》
材料六: 澶渊之盟是真宗在有利的军事形势下求和的结果......此后辽更是不断需索。以金钱换取和平使北宋不再居安思危,“忘战去兵”,禁军河北军和京师军“武备皆废”,埋下亡国的种子。——《历史上的今天之澶渊之盟》材料七:到靖康二年的四月初一,金人便俘虏了徽钦二帝和后妃、皇子、皇女以及宗室贵戚等三千多人北去。北宋朝廷上的舆服、法器、礼器……都被搜罗一空,满载而去。北宋政权终被金人颠覆了。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
材料八:1279年蒙古遣张弘范率水军追击。文天祥抗击蒙古军于潮阳,战败被俘,张世杰的水军也被蒙古军打败,崖山的薪水道路被切断,崖山人食干饮咸十余日,皆疲乏不能应战,于是陆秀夫负帝昺投海而死,南宋亡。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
概念:
【“事为之制,曲为之防”】
出自《汉书礼乐志》(王者必因前王之礼,顺时施宜,有所损益。周监于二代,礼文尤具,事为之制,曲为之防。) 意思是,对任何需要考虑的方面都事先制订了完善的制度,对于需要预防的隐患都有了妥善的准备和安排。
【青苗法】
规定地方官府于每年青黄不接之际,分两次贷款给农民,收成后加利息20%,归还官府。
【募役法】(又称免役法):
内容: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出钱雇人应役。雇募费用根据各地所需数目,由民户分摊。
【保甲法】
内容:乡村住户,十家为一保(后改为五家),设保长;五保为一大保,设大保长;十大保为一都保,设都保长。凡家有两丁以上者,出一人做保丁。农闲时保丁聚集,练习武艺;夜间轮流值班巡查,维持治安。
【均输法与市易法】
内容:设立发运使,掌握东南财赋出产及京师物资需要情况,根据“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酌情进行物资贩运买卖,既节省上供成本,又可获取大笔商业利润。在东京等大城市设“市易务”机构,朝廷拨给经营本钱,收购滞销货物待机出售,并依据市场情况评定物价。
习题:
1.(2019·全国Ⅲ卷高考·2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
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2.(2020·山东高考·4)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3.(2020·全国Ⅱ卷高考·26)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
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
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防弊之政
中央集权:文官治州,节度使成为虚衔
设转运使 强化中央集权
抽调精兵,充实禁军 巩固国家统一
分化事权:中央:枢密院、参知政事、三司 权力分割过细
地方:四监司、通判 降低行政效率
崇文抑武: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导致地方贫弱
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提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因循之弊
收精兵
冗官
冗费 积贫:财政危机 积弱:边防压力 兵权三分
冗兵
崇文抑武
革弊之举
富国: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 一定程度改善积贫局面,
方田均税法、均输法、市易法 财政收入大大增加
强兵:保甲法、将兵法、保马法、 强兵方面,成果甚微
设军器监
教育:科举改革、整顿太学
循弊之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