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件(18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件(18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05 07:13:36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世界在变化,中国如何应对?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统编版中外历史教学纲要上册
第 14 课


盛世与危机,
清朝与世界
世界大变革
清辉煌不再,
需以史为鉴
千年之局变,





1.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措施,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意义。
2.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盛世景象
政局:空前稳定
文化:《四库全书》等“御纂诸书”
城市:“商贾辐辏,百货骈阗”
人口:世界人口总数1/3
疆域:“四夷咸服”
辐辏、骈阗:形容聚集在一起
在位:康熙1661-1722 雍正1723-1735 乾隆1735-1799
一、盛世与危机,清朝与世界
课堂巩固+自主检测
希沃活动《鼎盛与危机》
【探究1】依据学案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奏折制度的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一、盛世与危机,清朝与世界
材料一:奏折讲求时效性,比如紧急情况下呈送给皇帝的奏折必须快马加鞭、八百里加急送到京城。所以各地都设有驿站,专供送信的公差换马休息。
材料二:所批殊笔谕旨皆出朕手,无代书之人。此番出巡,朕以右手病不能写字,用左手执笔批旨,断不假手于人。故凡所奏事件,惟联及原奏人知之。 ——康熙
特点:迅速,机密
作用:便于君主广泛、直接获取信息,加强君主专制;提高决策效率;官员之间相互牵制,强化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同学们依据情景剧、所学知识及教材第78页内容,说明军机处设置的职责、特点、作用。
一、盛世与危机,清朝与世界
顺治
雍正
吴良辅(太监)
议政王大臣
同学们依据情景剧、所学知识及教材第78页内容,说明军机处设置的职责、特点、作用。
职责: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文书、跪奏笔录;特点:简、速、密;作用:提高行政效率
东北
蒙古
新疆
西藏
台湾
康熙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在蒙古地区设立盟、旗
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
1653年顺治册封五世达赖
1713年康熙册封五世班禅
乾隆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1685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康熙时期,台湾归入版图
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
1727年雍正设置驻藏大臣
康熙朝同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中国”首次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代称
清朝疆域
一、盛世与危机,清朝与盛世
二、清辉煌不再,世界大变革
经 济 政 治 军 事 外交 思想观念
中国
西方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资本主义工业强国
封建专制统治腐败
资产阶级统治确立
装备落后
海防松弛
船坚炮利
战斗力强
闭关
锁国
殖民扩张
顽固守旧
妄自尊大
开放进取
勇于开拓
三、千年之局变——需以史为鉴
结合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请同学们根据以上材料从国家和中学生的角度思考和归纳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后疫情时代的世界形势,请同学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观点。
三、千年局变,以史为鉴
汲取古代边疆治理措施的经验,进一步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从鼎盛看经验:
从危机看教训:
政治、经济、社会、对外关系等整体全方面发展,坚持开放,紧跟世界发展潮流......
面向未来:开放 改革 创新
课堂小结
康乾盛世强化控制奏折制度
设军机处
武力平叛
设置机构
笼络上层
捍卫主权
人口剧增
资源危机
农民起义
闭关自守
专制制度
经略边疆
统治危机
强化专制,经略边疆,闭关自守,中国落后
1..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间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 )
A.清朝内阁权力得到加强
B. 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
D
链接高考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管理边疆民族地区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简析清朝管理边疆民族地区政策的作用。
(四川月考)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清初,为了沟通中央和边疆的联系,清廷特设理藩院进行专管,同时又派将军、都统大臣等宫员,驻扎各地,代表朝廷统筹全局,
监督中央政令的推行。而一般民刑事务,如编审人丁、征收赋税等,都由经朝廷任命的所在民族头领,或土官、土司自行管理。在制度上,清政府也多依掘各民族的传统,保留其原有制度,如蒙古地区实行的盟旗制度和新疆维吾尔族中突行的伯克制。在蒙藏等地区,清政府特规定:凡喇嘛寺庙、僧徒得登记注册,包括班禅在内的各大喇嘛转世,需经清廷认可才算有效。清政府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管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摘编自白钢总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巩固训练班级 小组 姓名
【课题名称】:第四单元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学习目标】:
1、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2、了解清朝前中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重点难点】:
重点: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奠定疆域的措施、统治危机的表现和原因。
难点:理解清朝面临的统治和世界形势危机,以及清朝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的意义。
【学习方法建议】
根据课程标准制定的学习目标,认真通读、学习课本,并结合手中的教辅资料进行预习。总结出自己的疑惑,根据学习目标和重难点,以及梳理出主体部分的知识框架,归纳本课的重难点部分,便于自己上课学习过程中有所侧重。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完成本任务清单,并在老师授课后,知识点得以巩固的情况下继续进行修正、完善。
【自主学习】
1.【基础知识】同学们通过观看微课完成《全优课堂》P63-P66知识点梳理任务。
2.【绘制时空坐标】同学们将清朝前中期大事年表用坐标形式画在下面。
3.【疆域巩固与拓展】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建构一个清朝疆域巩固与拓展的知识体系,以思维导图形式展示出来。
4、问题思考:
(1)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的表现?
(3)清朝前中前期危机的表现?
(4)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一、【自主检测 】
1.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九卿奏报各处田苗,康熙帝将概无关紧要的奏折交内阁大学士阅览,并说:“九卿奏折,朕已知。尔等票签具奏。”此举( )
A.有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B.反映出相权得到恢复
C.说明内阁专职批答奏折 D.说明内阁具有决策权
2.康熙帝的诗:“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来庭岂为修文德,柔远初非黜武功。牙帐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此诗描述的的是( )
A.平定“三藩之乱” B.收复台湾 C.平定准葛尔叛乱 D.收复东北失地
3.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根本原因是( )
A.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 B.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
C.反清复明活动日益尖锐 D.民间走私危及国家的财政收入
4.以下属于清代巩固西北边疆的措施( )
A.设立金瓶掣签制度 B.设立伊犁将军 C.签订《尼布楚条约》 D.设立宣政院
5.“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春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买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这表明清政府( )
A.禁止外国商人来华 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C.加强沿海军事防御 D.重视维护外商利益
二、合作探究与情景构建(重难点)
【探究一】奏折制度
材料一:奏折讲求时效性,比如紧急情况下呈送给皇帝的奏折必须快马加鞭、八百里加急送到京城。所以各地都设有驿站,专供送信的公差换马休息。
材料二:所批殊笔谕旨皆出朕手,无代书之人。此番出巡,朕以右手病不能写字,用左手执笔批旨,断不假手于人。故凡所奏事件,惟联及原奏人知之。 ——康熙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奏折制度的特点?作用?
【情景一】《军机处》
背景:清朝××皇帝在位时,有几艘不明身份的蛮夷战船突然出现在天津江面,战争随时可能爆发。一位天津官员乘快马把紧急公文送入京师……
第一幕角色;顺治帝、吴良辅(太监)、议政王大臣、天津官员………….
第二幕角色:雍正帝、军机大臣、天津官员
2、请同学们根据《军机处》情景剧背景预测,课前运用手机查阅军机处相关资料,课中观看情景剧之时注意记录军机大臣的职能、分析军机处的特点和作用。
【情景二】疆域发展
3、假设你是一位疆土守卫士,你会怎么向别人讲述清朝前中期时期的疆域开拓与巩固的措施呢?请同学们根据教材P78-P79页内容和自主学习部分绘制的思维导图,自创《清朝前中期的疆域拓展与巩固》微课堂,分别从西北、西南、东北、东南等方向展开讲述,清朝前中期的疆域拓展与巩固措施和意义,教师课堂上将请代表上台展示。
【问题思考】清辉煌不再,世界大变革。
面对世界的变化,清政府是如何应对的呢?请同学们根据教材、微课、全优、网上查查阅资料完成表格。
经济 政治 军事 外交 思想观念
中国
西方
三、千年之局变——需以史为鉴
从清朝前中期的盛世与危机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国家发展与世界形势之间,国家政策和治国理念是十分重要的。面对工业文明的冲击,我们闭关锁国,从保家卫国的程度看是合理的,我们每个人都应当保护祖国的每一寸土地,但面对世界形势的变化,我们闭关锁国导致落后,这是值得深思的。我们将历史的时空定位在当代中国的发展,面对全球疫情的蔓延,我们国家是如何采取措施的呢?后疫情时代,中国应当如何展示中国智慧——“中国策”呢?请同学们根据以下材料进行从国家和中学生的角度思考和归纳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后疫情时代的世界形势,将自己的想法写在下面,课堂上进行分享。
材料一: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叠加全球疫情,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冲击国际秩序;个别国家横行霸道,扰乱多边机制。“多重挑战比比皆是,多边办法屈指可数。”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如是说。在新的十字路口,“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亟需新解答。作答时代之问,中国倡导并坚持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作答时代之问,中国倡导并积极践行开放包容的发展思路。作答时代之问,中国倡导并坚定不移走多边主义道路。
————新华社记者高文成《后疫情时代世界之问的中国答案》
材料二:擘画“后疫情时代”的中国外交蓝图。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外交开启了以电话、书信、视频为主渠道的“云外交”模式。
————新华网潘子荻《习近平的2020·六月:“后疫情时代”彰显“中国策”》
材料三:每个孩子都是未来推动社会进步的有生力量。疫情发生后,待在家里,也是遵守社会规则。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人生成长的规范养成。抗疫过程中,许许多多人行动起来,他们敢于担当,知行合一,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
——据朱颖华《书记校长谈|后疫情时代,美好教育与人生大可同行》整理
国家:
中学生:
四、知识链接
1、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是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又称土司改流、改土设流、废土改流,始于明朝中后期,是指将原来西南地区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头目废除,改为朝廷中央政府派任流官。改土归流就是把少数民族土司管理的方式改为政府官员管理方式。土司即原民族的首领,流官由朝廷中央委派。改土归流有利于消除土司制度的落后性,同时加强中央对西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统治。改革后,还是有些土司掀起叛乱,最大规模的是乌蒙土司的叛乱。
2.《尼布楚条约》
尼布楚条约(《尼布楚议界条约》)是清朝和俄罗斯帝国之间签定的第一份边界条约。1689年8月22日,清、俄两国在尼布楚开始会谈。1689年9月7日(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十四日),清政府全权使臣索额图和俄罗斯帝国全权使臣戈洛文在尼布楚(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条约内容以满、俄和拉丁文三种文字签订。条约划分了中俄两国东部边界,从法律上确立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仍属于中国领土,但同时清政府同意把大片土地割让给俄罗斯。
3、广州十三行
广州十三行是清代专做对外贸易的牙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又叫"洋行"或"洋货行"。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廷分别在广东、福建、浙江和江南四省设立海关,粤海关设立。它名义上专管对外贸易和征收关税事宜,实际上税收营生都是由十三行出面主持,承接包揽的项目,其中包括代办报关纳税,商品同购销买卖等业务。住税征收对象是本省内陆交易一切落地货物,由税课司征收;行税征收对象是外洋贩来货物及出海贸易货物,由粤海关征收。为此,建立相应的两类商行,以分别经理贸易税饷。前者称金丝行,后者称洋货行即十三行。名义上虽称"十三", 其实并无定数。
4、朝贡体系
朝贡体系,是自公元前3世纪开始,直到19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北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国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朝贡体系的意识形态结构由三个层面构成,包括儒家思想、天下观和华夷秩序;而其功能包括提供政治合法性、保持体系内经济繁荣以及维护地区稳定。通过中华朝贡体系,中国文化逐渐被传播到了中国的邻近和周边国家,如朝鲜、日本和越南,并深深地影响了这些国家的政治体系、社会结构和世界观念,伴随着这一进程,东亚地区最终形成了儒家文化圈。
5、华夷之辩
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夷夏之防”,用于区辨华夏与蛮夷。“华夷之辨”是中国传统的封建王朝处理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的重要思想,并且在此思想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包括周边诸多国家在内的朝贡关系体制,华夷之辨与朝贡体系联系十分紧密。
6、摊丁入亩
又称作摊丁入地、地丁合一,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标志着中国实行两千多年人头税(丁税)的废除。
是康熙皇帝“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雍正时期开始实行。这一制度的实行,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促进了人口增长。劳动者有了较大的人生自由,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赋税规则的简化减少了官府打马虎眼任意加税的可能。摊丁入亩的实施,直接导致中国人口的爆炸性增长,从乾隆六年(公元1740年)人口突破1亿,到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突破3亿,再到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全国人口突破4亿,占世界人口超40%(1830年全世界人口为10亿),奠定了中国人口大国的基础。
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是明代嘉靖时期确立的赋税及徭役制度,由桂萼在嘉靖十年(1530)提出,之后张居正于万历九年(1581)推广到全国。新法规定: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这样大大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一条鞭法”上承唐代的两税法下启清代的摊丁入亩,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一次社会变革。既是明代社会矛盾激化的被动之举,也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主动选择。
8、闭关锁国
指闭关自守,严格限制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是典型的孤立主义。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也因此中国的整体国力及发展比西方国家落后。明朝在明成祖至明宣宗的郑和下西洋(1405—1433)后,实施海禁,并在北方修建明长城,是明朝锁国的象征。1723年(雍正元年),因与罗马教廷间礼仪之争,禁止天主教,被视为清朝锁国的开始。到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实行“一口通商”政策。
古代时间:
时辰: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午时:中午十一点到下午一点。
酉时:下午的五点到七点。 一
刻钟:在古代指十五分钟。
10.理藩院
理藩院是清朝政府统治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 洋务运动前也负责处理对俄罗斯的外交事务。理藩院初掌蒙古事,随着清廷全国政权的建立,更为总管蒙古、西藏、新疆等各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清统治者通过理藩院实施对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康熙年间,修定《理藩院则例》,用法规固定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统治的各项措施。以后又四次校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