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目录
佛从西来,入乡随俗,三教并行
佛入中原,把薪助火,以成盛世
佛出东土,丝路延展,和合众生
佛从西来
入乡随俗
三教并行
·壹·
材料一 世传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顶有光明,以问群臣。或日:“西方有神,名日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黄金色。
——范晔《后汉书》
材料二 东汉永平七年,明帝刘庄派遣使者羽林郎中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三人远赴西域,访求佛道。永平十年,他们携印度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返回洛阳,并历尽艰辛运回一批经书和佛像,永平十一年,明帝敕令在首都洛阳雍门外建造僧院,以安置名僧、储藏经像,是为白马寺。
—胡静《从洛阳白马寺探析佛教在中国的流传》
佛从西来,入乡随俗,三教并行
1.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
材料三 佛教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材料四: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长期战乱,各族统治者有意识地大力提倡,使佛教在这一时期的发展超过了土生土长的道教,成为最有影响的宗教。例如,前秦苻坚重用释到安,后秦姚兴重用鸠摩罗什,这些名僧都可以参加、决定国家大事。北魏时,寺院有上万所,僧尼有二百多万。在南朝,佛教发展速度更快。梁武帝时一度把佛教定为“国教”,仅建康城就有寺院500多所,僧尼10多万。
——刘海涛《浅谈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材料五: 贱民的孩子从出生那一刻就是贱民,而且永远都是低贱的“不可接触者”。在印度佛学的理论中达利特(贱民)没有佛性,不可能成佛。中国人的传统认知中,“人皆可以为尧舜”,所以中国的僧人在传授佛法时强调人人都具有潜在的佛性,这里面自然也包括贫贱阶层。诸如此类的义理转变只是为了适应中国社会而做出的局部调整,从实际效果来看则使印度原初佛教转化为带有中国味道的佛学。
——张昊雷《佛教在中国的变革及影响》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交融,佛教受到尊崇
佛从西来,入乡随俗,三教并行
材料七: 隋代隋文帝、炀帝父子崇信佛教,且极力倡导佛教发展。如仁寿年间,全国重要、高规格寺院达3792所剃度僧人23万之众造像。写真、译经等诸项佛教事业亦颇具兴盛。
在唐代统治者实行以儒治国,以佛治心,以道养生的三教并用政策佛教在统治阶层的推崇下趋于盛行。在唐代伴随佛教对儒道思想的摄取、吸收,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亦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形成三论净土、律密.成实、天台、法相、华严禅宗诸宗派其后4宗影响较大。禅宗于中国流传最为广泛影响也颇为深远唐时禅宗分。
——董鹏昭《我国佛教的发展历程》
敦煌唐式水月观音
材料六:
3.隋唐时期,佛教发展鼎盛
佛从西来,入乡随俗,三教并行
北周道安在《二教论》中辟道贬儒:“释教为内,儒教为外……佛教者穷理尽性之格言,出世入真之轨辙”。道安以内外精粗比喻佛儒,认为佛教是内教,是炼心之术,可以救人精神,儒教是外教、是求形之术,只能救人形体。。
第一破曰:入国而破国者。诳言说伪,兴造无费,苦克百姓,使国空民穷,不助国,生人减损。日用损费,无纤毫之益,五灾之害,不复过此”。
第二破曰:入家而破家。使父子殊事,兄弟异法,遗弃二亲,孝道顿绝。忧娱各异,歌哭不同。骨肉生仇,服属永弃。悖化犯顺,无昊天之报,五逆不孝,不复过此。
第三破曰:入身而破身。人生之体,一有毁伤之疾,二有髡头之苦,三有不孝之逆,四有绝种之罪,五有亡体从诫,惟学不孝。
——刘勰《灭惑论》引齐道人语
佛从西来,入乡随俗,三教并行
4.佛教与儒家之争
三武一宗之厄
佛教的发展,给寺庙和僧人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加上佛教寺庙往往享有免税、田地、女婢、奴隶等特权,这造成了社会财富向佛寺的极大集中,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僧侣不事生产不服劳役,还拥有大量仆役、女婢,在人力资源匮乏的古代,这一现象对社会经济和军事造成的影响更加明显。寺院经济力量的过分发展,引起了世俗统治阶级的强烈不满。僧侣不守戒律霸占田产鱼肉百姓的行为更积累了大量社会矛盾,种种交织在一起的矛盾激烈时,导致统治阶级通过政治手段加以解决。中国佛教史上发生“三武一宗”(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周世宗)之难,也就是这种矛盾斗争激化的结果。
佛从西来,入乡随俗,三教并行
5.灭佛运动
佛从西来,入乡随俗,三教并行
卢舍那佛像
法门寺地宫
大雁塔
6.兴佛运动
7.三教并行,儒学为主,佛教继续发展
佛从西来,入乡随俗,三教并行
佛入中原把薪助火以成盛世
·贰·
佛入中原,把薪助火,以成盛世
(1)书法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
柳公权
北魏龙门石刻
颜真卿《多宝塔感应碑》
佛遇盛世,博取众长,成绩斐然
佛入中原,把薪助火,以成盛世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江南春
唐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闲卧
唐 白居易
薄食当斋戒,散班同隐沦。
佛容为弟子,天许作闲人。
唯置床临水,都无物近身。
清风散发卧,兼不要纱巾
(2)诗歌
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佛入中原,把薪助火,以成盛世
(3)绘画
唐朝绘画题材广泛,成就斐然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摹本) 敦煌壁画 飞天
佛遇盛世,博取众长,成绩斐然
(4)雕塑
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甘肃敦煌莫高窟
佛入中原,把薪助火,以成盛世
佛入中原,把薪助火,以成盛世
星罗棋布,后世瑰宝
佛教自创立起,就吸收了早期印度科技文明,并在其教义中形成了对宇宙形态及演化、天象、历法、数学、医学等一系列的探索和阐释。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译佛经中有大量的天文历算方面的知识陆续被介绍到中国来,许多中外僧人都懂得天文历算,佛教的传播带动了这方面知识的交流。天文历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取得了杰出的成绩,这其中不乏受外来科学的影响,而进一步开阔了视野,丰富了内容。
(5)天文
佛入中原,把薪助火,以成盛世
北魏的算学博士殷绍在昔年“游学诸方”时,先向大儒成公兴学九章算术,再跟僧人释昙影、道士法穆学习,两人向他讲授多家研究《九章算术》的理论与成就,讲解“章次意况大旨”,演算示范,前后四年之久,殷绍后来终于成为数学家。
(6)数学
佛入中原,把薪助火,以成盛世
北魏李修“父亮,少学医术,未能精究……又就沙门僧坦研习众方,略尽其术,针灸授药,莫不有效。徐充之间,多所救恤,四方疾苦,不远千里,竟往从之。”
——《魏书》卷九十一《李修传》载
崔或出身清河名门,官至定远将军,颇以医术闻名,他的医术是青州一位“隐逸沙门”所授,这位僧人以《素问》九卷及《甲乙》等医书教授崔或,学通后“遂善医术,中山王英子略曾病,王显等不能疗,或针之,抽针即愈。”“子景哲,豪率,亦以医术知名。”
——《魏书》卷九十一《崔或传》载
佛遇盛世,博取众长,成绩斐然
(6)医学
《千金要方》是中国唐代医学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巨著,对后世医学特别是方剂学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影响和贡献;并对日本、朝鲜医学之发展也有积极的作用。《千金要方》是中国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
(7)医学
佛入中原,把薪助火,以成盛世
(8)雕版印刷
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金刚经》
1899年在敦煌千佛洞发现一卷刻印精致的《金刚经》,长一丈六尺、宽一尺,由七个印张粘接而成,上面刻有佛像和经文,卷尾落款是:咸通九年(即公元868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
佛入中原,把薪助火,以成盛世
摩揭它,一曰摩伽陀,本中天竺属国。.....贞观二十一年,始遣使者自通于天子。....太宗遣使取熬和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柞瀋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一上.列传第- -百四十六上。西域上》
显庆四至五年(659~660),使团到五天竺各国
友好访问,最后到摩揭陀国。在这里,王玄策向
国王和摩诃菩提寺僧提出招聘制糖专家事,寺主
戒龙立即同意派石蜜专家2人、寺僧8人来中国支
持制糖事业。
——李治寰:《唐代引进印度制沙糖法考证》
(9)饮食交流
佛入中原,把薪助火,以成盛世
佛出东土丝路延展和合众生
·叁·
1.西行取经
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唐朝的高僧玄奘前往天竺取经,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
佛出东土,丝路延展,和合众生
鉴真东渡路线图
佛出东土,丝路延展,和合众生
2.东渡传经
遣隋使、遣唐使
日本统治者以当时最发达国家唐朝的政治、文化、经济为目标,派遣唐使远渡来到中国。他们在中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学成归国的人给日本的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带来了显著的影响,促进了中日往来。
佛出东土,丝路延展,和合众生
3.万国来朝
佛出东土,丝路延展,和合众生
佛出东土,丝路延展,和合众生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
佛出中原,丝路延展,和合众生
由历史我们可以知道:只要是先进的、并为人类的文明发展有所贡献的科学文化知识,不管是古今中外,都不应排斥。应善待善学善取善用,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目光和襟怀,正确对待文化冲突问题,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佛出东土,丝路延展,和合众生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导学案
课前预习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时间 儒学 道教 佛教
汉朝 汉武帝时确立正统地位 东汉末兴起 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魏晋南北朝 吸收佛、道精神,有新发展 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 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
隋朝 提出儒、佛、道“三教合一”,以儒为主
唐朝 “三教并行”,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道教最受尊崇 武则天时有很大发展,禅宗影响最大。
二、文学艺术
(一)文学
朝代 代表
魏晋南北朝 (曹操父子)、 (陶渊明)、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
唐朝 初唐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盛唐 边塞诗 王昌龄《出塞》、岑参《逢入京使》
山水诗 王维《竹里馆》、孟浩然《春晓》
诗仙
诗圣
中唐 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
晚唐 杜牧《江南春》、李商隐《夜雨寄北》
(二)艺术
艺术 名家名作 特点
书法 东晋“书圣” 《兰亭序》 东汉书法成为一门 ,魏晋时期各书体已
唐朝 唐代融合南朝秀美和北朝雄健
绘画 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画圣” 风格题材多样
雕塑 佛教石窟 佛教流传的产物
三、科技
领域 时期 人物 主要成就
数学 南朝 精确地计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
农学 北朝 《齐民要术》是中国 农书
地理 西晋 裴秀 绘制出 ,提出“制图六体”
建筑 隋朝 李春 设计建造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
印刷术 唐朝 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火药 唐中期 书籍中记载了火药的配方; 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天文学 唐朝 僧一行 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
医药学 唐朝 《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成果
唐高宗 《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课后延申扩展:
丝绸之路
文化战略对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破除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家形象凝聚了文化的精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中国传统文化是典型的多元文化,以儒、道、佛三家经典为最。历史上,大儒家文化圈在亚太地区长期居于核心地位。儒家文化是着重从道德的高度出发,其核心思想对个人提出仁、义、礼、智、圣(信)等修养,对社会提出德道,即博爱、厚生、人的公平、正义等主张,因此,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战略可以塑造亲和、仁义、真诚、担当的大国形象。另一方面,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西方发达国家的崛起都是以战争、殖民等残暴方式掠夺他国财富发史, 发展本国经济。因此,西方某些国家认定中国也会文化通过战争、殖民等方式崛起,抛出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在非洲的新殖民主义”等言论妖魔着 重化中国形象,并把中国列为战略假想敌。
——王松《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战略研究》
2.中日交流
材料: 古代中日之间的交往以隋唐时期为最盛,中国文化全面的东传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第-次遣隋使是在日本圣德太子第一次征讨新罗中派出的,时当推古天皇八年(600)。30年之后的630年,日本派出了第批遣唐使.直到最后一批838年,经过了238年的漫长时间。此间,一方面,留学生和学间僧大规模地输人大唐文化,日本民族对于大唐的仰慕,已达极点。不仅文物典章照搬中国,而且对于中国生产的物品也非常喜爱,大量唐货进入日本;另一方面,日本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已经逐步走向成熟,开始进人独立的本土文化发展阶段。
——徐跃勤:(日本“遣隋唐使”动机探析》
3.中朝交流
材料: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时,新罗学生多达二百余人。 从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到唐末,在唐朝科举登第的新罗学生有五十八人。其中最著名的是崔致远,他是今韩国庆州人,十二岁人唐,临行前其父对他说:“十年不第进士,则勿谓吾儿,吾亦不谓有儿!”可见新罗人是如何看重在唐朝科举及第。崔致远于是勤奋努力,十八岁进士及第,历任淮南节度使幕职,居唐十六年后回国,被韩国学界尊为“汉诗学宗师”,他用汉文所著的《桂苑笔耕集》流传至今。
——卜宪群:(中国通史:隋唐五代两宋》
材料: 新罗在文化方面深受唐朝的影响。新罗派到长安的留学生是所有外国留学生中人数最多的。中国的文化典籍大量传人新罗。朝鲜古代没有文字,最早使用的是汉文。7世纪时,新罗人薛聪利用汉字字形作音符,创制了“吏读",以帮助阅读汉文。雕版印刷术在唐末五代时传人新罗.佛教也由唐传人新罗。新罗的天文、历法、服饰、艺术建筑都受唐朝的影响,各项制度也大都模仿唐朝。朝鲜文化也传人中国,如唐太宗十部乐中就包括“高丽乐”。
——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小试身手
1.玄学出自《老子》“玄而又玄,众妙之门”。魏晋时期的王弼在《老子指略》中说:“玄,谓之深者也。”“玄”就是蕴藏于天地万物一般规律的“道”。他们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多是“天理自然”,应任其发展。这表明魏晋玄学( )
A.继承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B.偏离了孔孟传统儒学
C.糅合了儒道的思想内涵 D.削弱了佛教文化影响
2.《爱日斋丛钞》中记载:“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盛行,后人遂以为始于蜀也。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由此可知( )
A.活字印刷术在唐末开始使用 B.雕版印刷术推动了文化发展
C.唐代四川地区印刷术最发达 D.造纸技术出现了重大的改进
3.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4.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因具有帮助人们排遣苦闷、消弭死亡恐惧的作用而繁荣,但佛教的“六度”与儒学的“五常”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全梁文》中记载,“释氏(释迦牟尼)之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这反映了( )
A.传统的价值观逐渐变异 B.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C.佛教主动适应社会需要 D.三教合流的趋势已出现
5.《自叙帖》,被誉为“天下第一草书”。草书这一书法艺术( )
A.凸显文人积极入世的思想情怀 B.将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
C.融文学书法篆刻等艺术为一体 D.呈现笔画圆匀并富于图案美的风格
6.在中国的历史上曾发生过“三武一宗灭佛”事件。统治者之所以“灭佛”主要是因为( )
A.佛教是外来事物 B.佛教冲击了儒学的地位
C.佛教劳民伤财 D.佛教与政府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