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件(40张PPT)+视频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件(40张PPT)+视频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05 07:41:34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课标要求: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 19世纪下半叶,随着西方主要国家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列强用枪炮逐渐把中国周边的国家变为其殖民地,中国边疆也不断出现危机。此时的中国人没有放弃抵抗,虽然中国一次又次遭受侵略的凌辱,但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使这段屈辱的历史不至于完全只是黑暗,而这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魂。鲁迅先生曾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今天我们就将追随着先驱们的脚步,来回顾这段屈辱的历史与中国各阶级为探索国家出路所进行的“光荣的徒劳”。
课堂导入



天国之梦
天朝自强
天朝崩塌
寻求天国之因
寻求天国之路
寻求天国之果
洋务运动之因
洋务运动之路
洋务运动之果
边疆危机
甲午中日战争
瓜分中国的狂潮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一天国之梦
1
材料一:1845年4月23日,敬穆在给道光皇帝的奏折中说:自洋布洋棉入口后,“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亦因之壅滞不能出口。”
材料二:清政府为了支付战争赔款和军费开支,极力搜刮,加捐加税。官府常抓人毒打交不起税的人。1843—1850年规模较大的群众暴动有70余起,遍及十几个省。
材料三:广西山多田少,地皆磅确,物产甚稀,居民谋生无计,十室九空,冻馁难堪,盗心易动。
——俞风翰《粤寇起事纪实》(1871年)
(一)寻求天国之因
晚晴生活窘迫的平民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说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
1.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民族矛盾激化;
2.清政府吏治腐败,各级官吏大肆搜刮人民,阶级矛盾激化;
3.两广地区自然灾害连年不断,各种矛盾尤为突出;
4.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参加民众日益增多。
洪秀全
材料四:洪秀全(1814—1864)
出身农家,四次科考失败。社
会的急剧变化,个人发展道
路的坎坷,增强了他对清朝
黑暗统治的憎恨,开始探索
救世之道。在第三次科举落榜后,他无意中得到了《劝世良言》(宣传基督教的小册子),洪秀全受其启发,创立拜上帝教,假说自己是上帝次子,特下凡除妖魔,号召群众推翻清政府,建立人人平等的“人间天国”,这也是农民阶级几千年的梦想,农民群起响应。
(一)寻求天国之因
思考
3
1.
发展阶段
时间
1851
1852
1853
1864
定都天京
《天朝田亩制度》
全盛:北伐和西征(1853-1856年)
发展:永安建制
转折:天京事变
后期防御战
1857—1863
失败:天京陷落
兴起:金田起义
1856
(二)寻求天国之路
4
材料:凡收成者,(除留足口粮外)余则归圣库。凡麦豆、苎麻、布帛、鸡犬各物亦然。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圣库。
——摘自《天朝田亩制度》
(1)目的:建立“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
(二)寻求天国之路
2.《天朝田亩制度》
·根据课本P96史料阅读,归纳《天朝田亩制度》 想要建立怎样的社会?
思考
·根据材料和课本P96史料阅读,归纳《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
(2)内容:①绝对平均分配土地,②圣库制度分配产品,财产归公。
(3)评价:
革命性: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体现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
落后性:把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目标,未超越封建主义范畴;
空想性:绝对平均主义成为无法实现的空想(战争环境,未能实施)。
核心内容,标志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5
(2)内容:提出新的社会经济政策,向西方学习,提倡发展资本主义,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
(二)寻求天国之路
3.《资政新篇》
《资政新篇》书影
洪仁玕,洪秀全的族弟,曾在香港居住多年。
(1)目的:挽救危局,改革内政,振兴天国
进步性:是中国最早最完整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顺应了社会发展潮流。
局限性: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无法调动农民积极性;缺乏相应的社会条件,处于战争环境未能推行。
(3)评价:
6
(三)寻求天国之果
装备洋枪的淮军
湘军
李鸿章
曾国藩
1.影响
·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汉族官僚地位上升,中央权力下移。
思考
如何理解材料中的“中央权力下移”?
7
思考
(三)寻求天国之果
材料:自1853年夏天之后,中央财政已拨不下军费……现在总算有了一个明正言顺的征收渠道,谁也不肯将此交到中央财政去。厘金由此成了不受中央控制的大财源,由各省督抚所把持……待到后来,曾国藩柄政两江,湘军征战八省,其总兵额最高时达到五十万!与清朝八十万经制兵已相距不远,而战斗力远远胜之。
——茅海建《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
镇压太平天国起义,靠的是地方官僚自己募集的武装,这使兵权和财权都逐渐归属到地方,中央权力下降,对此后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何理解材料中的“中央权力下移”?
(三)寻求天国之果
8
3.教训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于阶级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主观: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2.失败
原因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汉族官僚地位上升,中央权力下移。
1.影响
·催生了洋务运动。
·使列强趁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丧失了发展近代化的时机。
9
(三)寻求天国之果
凤凰网专题频道:被拔高的太平天国
材料二:太平天国坚决拒绝不平等条约……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革命精神。 ——罗尔纲
材料一:太平天国运动是反清运动中最为波澜壮阔的一场。——毛泽东
反封建
反侵略
探究
根据材料探究:太平天国运动被拔高了吗?为什么?
10
材料四:以破坏性及毁灭力论,太平天国运动仅亚于现今日本侵略之一役耳。
——简又文
材料五:1851年至1864年,中国人口锐减40%,直接造成的过量死亡人口达7000万以上,使中国人口由原来的4亿减少到2.4亿,给中国带来的损失至少在一亿以上,是人类历史上伤亡最大的战争之一。 ——田秉锷《大国无兵》
对社会造成极大破坏
材料三: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旧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 ——马克思
探究
根据材料探究:太平天国运动被拔高了吗?为什么?
(三)寻求天国之果
没完成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

天朝自强
11
材料:“购买外洋器物……购成之后……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两次鸦片战争均以失败告终,致使领土主权丧失。
内忧:
外患:
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者。
根本目的:
维护清朝统治
解内忧:镇压农民起义
排外患:抵御外来侵略
2.目的
(一)洋务运动之因
1.背景
思考
根据材料思考,洋务运动兴起的目的是什么?
说明洋务派未能认识到中外产生距离的实质原因,未能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提出国家战略。
12
李鸿章 江南制造总局
左宗棠 福州船政局
曾国藩 安庆内军械所
崇厚 天津机械制造局
李鸿章 开平矿务局
李鸿章 上海轮船招商局
张之洞 汉阳铁厂
李鸿章 上海机器织布局
1.“自强”旗号下,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官办企业)
2.“求富”旗号下,创办近代民用工业(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
洋务派官僚鉴于“既不能禁华商之勿搭洋船,又何必禁华商之自购轮船”,所以允许商办交通运输业;但又怕完全商办“久恐争利滋弊”,于是把商办置于封建官僚监督之下。其次,近代军事工业的发展,又必须辅以近代工矿、交通运输业,但是到19世纪7O年代初,政府财政竭蹶,兴办这种近代工业“全恃官力,则巨费难筹”。而当时社会上拥有资本的买办商人,大都殷富诡寄洋行”。于是洋务派官僚瞩目于这些“诡寄洋行”的资本,用“商为承办官为维持”的办法吸引私人资本。
拓展史料:洋务运动中民用工业中采用“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形式的原因
(二)洋务运动之路(19世纪60—90年代)
13
4.筹划海防,创办三支海军(北洋、南洋、福建)
3.兴办新式教育: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京师同文馆等);派留学生出国,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1872年8月11日,第一批留美幼童从上海出发
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
唐绍仪
詹天佑
(二)洋务运动之路(19世纪60—90年代)
14
新式教育
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力,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军用工业
民用工业
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清军的战斗力,加强了海防。
海军建设
(三)洋务运动之果
1.积极作用
15
(三)洋务运动之果
材料二:光绪六年(1880)李鸿章、刘铭传奏请修建,到了光绪二十年(1894)还只修建天津附近的一小段。为什么呢?因为一般人相信修铁路就破坏风水。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一:一名参观湖北纱厂的英国人记述:“这个纱厂最大的困难是派来大批无用的人做监督,这些人都管叫坐办公桌的人,因为他们坐在桌旁无所事事。他们为了一点私利,把训练好的工人开除了,雇用一些生手。”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上
传统观念的阻碍
2.局限性
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只学习西方科技,没有认识到中国制度的落后,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自身制度的落后、腐败
三天朝崩塌16
1864年新疆爆发反清起义
1865年初阿古柏率兵入侵新疆
1876年左宗棠发兵新疆平乱
1878年收复新疆南北路
1884年新疆建省,西北度过危机
(一)边疆危机
1.西北危机
17
法国控制越南,将矛头对准中国
1883年8月
中法战争打响
法军进攻台湾未果,转而偷袭马尾军港,炮毁福州船政局
镇南关
大捷
签订中法《越南条约》,法国占领越南
1883年12月
1884年8月
1885年3月
1885年6月
冯子材
2.中法战争
(一)边疆危机
18
2014年,考古人员在中国黄海海域发现一艘体量在1600吨左右的沉船,经过一年多的水下考古调查工作确认,这艘沉船正是当年的“致远”舰。
(二)甲午中日战争
19
材料一: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逐渐强盛。但国内市场狭小,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日)田中义一
(2)直接:朝鲜东学党起义爆发,日本借机派兵入朝。
内部:(1)根本: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在“大陆政策”指引下,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不断膨胀。
材料二:1860年左右,崔济愚创立了东学教,以对抗传入朝鲜的西方文化,并致力于帮助贫困农民争取权益,口号为“惩治贪官污吏”和“斥倭斥洋”。
日本
朝鲜
满蒙
中国
亚洲乃至全世界
台湾
(二)甲午中日战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说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从日本内部、外部两方面回答)。
思考
1.背景
20
材料三:19世纪末,对于日本即将发动的对大清的战争,列强各打着自己的算盘:
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的势力;德法想乘机在中国夺取新的侵略权益;俄国采取不干涉政策。
外部: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对外加紧侵略扩张;欧美列强默许或支持日本侵略。
材料四: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争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资本输出场所和殖民地。
(二)甲午中日战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说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从日本内部、外部两方面回答)。
思考
1.背景
21
(二)甲午中日战争
2.过程
·爆发:1894年7月,日军在朝鲜半岛海域丰岛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
丰岛
1894.7.25
平壤
1894.9.15
黄海海战
旅顺
威海卫
1894.9.17
1894.11
1895.2.2

·平壤战役(1894.9)

·海军决战:1894年9月,中日海军在黄海展开决战。

·旅顺大屠杀(1894.11)

·威海卫战役(18945.2)
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
22
在谈及割让台湾问题时,伊藤博文要求一个月交割,李鸿章要求展限两月,回说:“贵国何必着急?台湾已是口中之物”,伊藤博文回道:“尚未下咽,饥甚”,充分暴露了日本凶残贪婪的本性。
(二)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3.结果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23
项目 《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的危害
割地
赔款
开埠
其它
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2亿两白银
可在通商口岸设厂制造,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沙市(荆州)、重庆、苏州、杭州
严重破坏中国领土主权。
大大加重人民负担,清政府被迫举借外债,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侵略势力深入内地。
拓展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二)甲午中日战争
3.结果
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条约条款是?
思考
24
(二)甲午中日战争
4.影响
(1)对中国: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客观上刺激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社会各阶层以不同形式展开救亡图存斗争。
清政府:
资产阶级:
人民群众:
清末新政,预备立宪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实业救国
义和团运动、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材料:千金剑,万言策,两蹉跎!醉中呵壁自语,醒后一滂沱!
——梁启超《水调歌头》(1894年)
25
(二)甲午中日战争
4.影响
材料一:我感到不可思议幸福,思前想后,恍如梦中,我惟有感激而自泣。
——[日]福泽谕吉《还历寿诞的演说》(1895年)
材料二:1894年日本的公司总数为2844家,缴足股本总额2.45亿日元;1904年,日本的公司数为8895家,缴足股金为9.21亿日元。
——井上清《日本军国主义》第2册
材料三:甲午战争使日本尝到“以小博大”的甜头,在军国主义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日本军国主义者已狂妄得没有边际了,竟然叫嚣要“将旭日旗插上喜马拉雅山山顶”。 ——国防大学刘亚洲《参考消息》2014年4月12日
·促进近代化发展和国力增强。
·刺激军国主义思想的膨胀。
(2)对日本:
·在远东矛盾加剧,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对列强:
(二)甲午中日战争
材料一:(外国人评论)亚洲现在是在三大强国的手中——俄国、英国和中国。
——丁名楠等《帝国主义侵华史》第1卷
材料二:此时之中国当不若三十年前之懦弱可欺矣!
——《申报》1894年7月7日评论
材料三:今中国之外形,犹如老屋废厦加以粉饰,壮其观瞻,外形虽美,但一遇大风地震之灾,则柱折栋挫,指顾之间即将颠覆。
——[日]宗方小太郎《清国大势之倾向》(1893年)
当甲午战争爆发时,相当多的中外人士都看好中国,而且洋务派官员过去三十年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农民起义,应对西北、西南疆反侵略斗争都有成功经验,而且甲午战前,日本国力优势并不明显。然而,一些日本人对中国的观察却恰好相反,最终这场战争以中国的惨败告终。为何在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了呢?
26
27
材料二:(1887年)为购买吉野号,明治天皇主动捐了30万,又决定此后六年,每年从国库中拿出30万元用于海军建设。皇后把自己的首饰都献出来了,全国官员和富豪竞相申请为海防捐款,共计103万8千日元。 ——《日本海军史》
结论: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军民上下一心。
·日本方面:
材料一:1887年,日本高层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边扩军边派出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我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 ——《日本大陆政策史》
材料三:当隆重欢送出征的士兵因伤病返回家乡时,激昂的日本村民指责他们是不该回来的胆小鬼,当日军连战连胜的报道掀起狂热时,民众关心的是战争胜利后可以获得多少敌国的土地和赔偿金。 ——宗泽亚《清日战争》
(二)甲午中日战争
探究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28
材料二:1888年,仅光绪皇帝的婚礼就耗资500万两白银,中法战争失败后,李鸿章极力呼吁建设海军,却不料慈禧花费巨款,甚至挪用海军购船经费150万两公开大规模整修颐和园。 ——苏同炳《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
结论: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统治腐败,民众尚未觉醒。
·中国方面:
材料一:日人短小若侏儒,从无高至四尺以上者,不似华人之身体高大体态昂藏。一经开仗,我华兵以大压小,其不致糜烂者几希,日人其奈之何哉?
——1894年7月20日《申报》评论
材料三:清日战争在清国民众心中没有引起浓厚的仇日心理……看不到民间组织参与、支持国家战争的迹象。战争似乎与民众群体毫无关系,人们仍继续他们往日的生计。
——宗泽亚《清日战争》
(二)甲午中日战争
探究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29
1.政治上:抢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2.经济上:资本输出——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
(三)瓜分中国的狂潮
开端: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
30
门户开放政策
内容:①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
②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 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1899年,美国政府针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提出的对华政策。
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争划势力范围时,美国正与西班牙争夺古巴和菲律宾,一时无力兼顾中国。美西战争结束后,美国国务卿海约翰于1899年9月6日训令美国驻英、德、俄、法、日、意六国公使,向各驻在国政府提出这一政策照会。
(三)瓜分中国的狂潮
31
中日转折
太平天国运动
(1851—1864)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洋务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一定程度上抵御外敌
开启近代化进程
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落后的局面
甲午战争失败
洋务运动破产
收复新疆、中法战争、日本侵占台湾
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课堂小结
自19世纪60年代起,至19世纪末,平定了内乱的清朝开始走上近代化的尝试,办起了洋务。然而同一时期的边疆危机却在昭示着,大清的危机并未解除。1894年的甲午战争,击碎了所谓“中兴”的呓语,紧接而来的是,便是进一步加深的耻辱与几近亡国灭种的危机。
1895年春,当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京城时,在城内有一位正值壮年的应考士子为此捶胸顿足,深感不满。他是谁?他又将提出怎样的主张来挽救民族危?我们将在下节课学习。
课堂练习
1.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李鸿章认为:“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华商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必挟重资以侵夺”,因此“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这表明
A.商战成为对外交往中心 B.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设厂
C.求富以自强方针的改变 D.洋务派准备创办民用企业
2.《申报》曾报道,“奉天为我圣祖神宗当日发祥之地,今虽势不能敌,岂可轻以尺寸与人”,还有旅顺、威海皆军事要地,因而“中国万不可允倭人割地之请”。与此报道相关的战争应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
D
感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