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共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共4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1-19 09:36: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5张PPT。共产党人被砍头1927年3月起,一年左右时间杀害共产党员革命群众-----31万多人
其中共产党员2.6万多人,几近当时党员总数一半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
求民主的潮流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南昌起义纪念碑七绝
南昌起义第一枪,
夺取政权靠武装。
不负八一英血碧,
军旗升起共和扬。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教材P70历史纵横。
材料二:1997年,江泽民同志为纪念南昌起义70周年亲笔题写了“军旗升起的地方”。结合材料及教材知识回答:
1、中共发动南昌起义的原因?
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掌握军队起义爆发,
南下受阻,
兵分两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教材P70历史纵横
材料二:1997年,江泽民同志为纪念南昌起义70周年亲笔题写了“军旗升起的地方”。结合材料及教材知识回答:
1、中共发动南昌起义的原因?
2、南昌为什么被称为“军旗升起的地方”? 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从血的教训中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但南昌起义没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南下广东途中失败了。那么,南昌起义失利的教训是什么呢?我们的革命道路应该怎样走下去?—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探索1、八七会议
1)、召开:1927.8.7,汉口
2)、内容:
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3)、意义
给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
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
前进方向。—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探索1、八七会议
2、秋收起义赣
江文家市 秋收起义和 向井冈山进军图井冈山长沙长沙修水铜鼓安源毛泽东三湾秋收起义部队的军旗
进攻长沙受挫三湾改编进军井冈山文家市决策—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探索1、八七会议
2、秋收起义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探索1、八七会议
2、秋收起义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取得了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条件。—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探索1、八七会议
2、秋收起义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4、土地革命土地革命内容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探索1、八七会议
2、秋收起义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4、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后,农民“不还租,不还债,不完粮,不纳捐税,工人增加了工资,农民分得土地,好像解下一种枷锁,个个喜形于色”。
——《赣西刘士奇报告》—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探索1、八七会议
2、秋收起义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4、土地革命意 义:
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得土地,大大提高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探索1、八七会议
2、秋收起义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4、土地革命—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探索1、八七会议
2、秋收起义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4、土地革命
5、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农村包围城市)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井冈山八角楼井冈山的斗争中共的领导(前提)
武装斗争 (军事保证)
土地革命 (核心)
根据地建设(经济保证)
记忆方法:一个“前提”,三“结合”—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探索1、八七会议
2、秋收起义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4、土地革命
5、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6、成功实践1930年夏,全国建立了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几个省,革命武装发展到十万人。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作战方针:“避敌主力,诱敌深入,
集中兵力,各个歼灭”游击战术:敌退我追
敌疲我打
敌驻我扰
敌进我退。
红都瑞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31年 瑞金南京国民政府(南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瑞金)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工农民主政府国共两党政权对峙局面形成(1)直接原因:中共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根本原因:“左”倾错误1934年10月开始,
1935年10月到达
陕北,建立了陕
甘宁革命根据地。
1936年10月,三大红军主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乌江江长赤水大渡河金沙江西瑞金江 西湖 南福 建贵州广 西西 康四 川陕吴起镇甘肃三军会师会宁1936.10毛尔盖泸定桥安顺场贵阳黄河腊子口草地雪山1934.10.1935.10.遵义1935.1.遵义会议遵义会议的内容
军事:纠正 肯定
组织:选举 取消遵义会议的意义
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
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地位;
是党从幼稚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第一次独立自主的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问题)。
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会宁会师楼 请结合材料和教材知识归纳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会宁会师 毛泽东《七律·长征》 材料1:“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美国作家)长征胜利的意义 材料2: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 ——毛泽东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课本知识,想一想:
长征的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 1.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转危为安 2、保存了经过千锤百炼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精华。
——保存精华 3、在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广泛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传播火种探究:什么是长征精神呢? 红军长征途中,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长征路上,红军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365华里才休整一次,日平均行军74华里,共爬过18条山脉,其中 5条终年积雪,渡过24条河流,经过11个省,通过6个不同少数民族地区。红一方面军从瑞金出发时86000人,到陕北是仅剩6500人,平均每行进一公里就有三四个红军战士献出生命。 “草地上渺无人烟,”戴医生说,“……没有人,一个也没有……看不到人的影子,听不到人的声音,也没有可以谈话的人。没有人从这条路上走过,没有房屋,只有我们自己。就好像我们是地球上最后一批人。” 长征途中,妇女无法照料孩子。刘英说:“听起来可能很残忍,但他们不得不把孩子托给别人或扔掉……扔掉孩子就像扔掉装备一样”。 永恒的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是一往无前、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长征精神是万众一心、团结拼搏的革命集体主义精神。 长征精神是战天斗地、不怕牺牲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长征精神就是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精神。 1、中共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失败中得到的主要教训是
A.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B.中国革命应由城市转向农村
C.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D.必须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2、右图为1997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参观“南昌起义纪念馆”时的题词,他题词的依据是南昌起义
A、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号
B、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C、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D、揭开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序幕巩固练习(B)(C) 3、原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同志曾为井冈山题词:“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说井冈山“历史红”的主要依据是
A、建立了中华苏维埃政府
B、创建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C、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D、揭开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序幕
4、(2005年 全国卷)毛泽东的诗词是记载中国革命伟大历程的史诗。他的词“军叫工农革军,旗号镰刀斧头,匡庐(泛指江西 )一带不停留,便向潇湘(泛指湖南)直进”描述的是
A .北伐军进军湖南 B .八一南昌起义 C .湘赣边秋收起义 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