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05 00:32: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南京市江宁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班级、学号写在答题卡的密封线内。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横线上。考试结束后,请交回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画与诗的融合所以有意义,是因为画与诗在艺术的范围中,本来可以说是处于两极相对的地位。任何艺术都是在主观与客观相互关系之间所成立的,艺术中的各种差异,也可以说是由二者间的距差不同而来。绘画虽不仅是“再现自然”,但究以“再现自然”为其基调,所以它常是偏向于客观的一面;诗则是表现感情,以“言志”为其基调,所以它常是偏向于主观的一面。
画因为是以“再现自然”为基调,所以决定画的机能是“见”。达·芬奇便以画与雕刻是“以见为知”,而画家必是“能见”的人。诗因为是以“言志”为基调,所以决定诗的机能是“感”。钟嵘《诗品》一开始便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而诗人必定是“善感”的人。可以说,画是“见的艺术”,而诗则是“感的艺术”。在美的性格上,画常表现为冷澈之美;而诗则常表现为温柔之美。
当然,二者既同属于艺术的范畴,则在基本精神上必有其相通之处。并且古希腊时代的西蒙尼底斯已经说过“画是静默的诗,诗是语言的画”;而黑格尔也认为诗有音乐的一面,也有绘画的一面。但上面的观念,在西方毕竟是相当突出的观念;所以在西方也毕竟不曾像中国那样,把诗与画直接融入于一个画面之内,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摘编自徐复观《中国画与诗的融合》)
材料二:
诗与画是同胞兄弟,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母亲,即是生活。具体些说,即是它们都来自生活中的环境、感情等等,都有美的要求,有动人力量的要求等等。从具体作品来看诗画关系,略有以下几点:
画面境界会因诗而丰富提高。画是有形的,而又有它的先天局限性。画某人的像,如不写明,不认识这个人的观者就无从知道是谁。一个风景,也无从知道画上的东西南北等情况都需要画外的补充。而补充的方法,又不能在画面上多加小注。即使加注,也只能注些人名地名、花果名、故事名,却无从注明其中要表现的感情。事实上画上的几个字的题辞以至题诗,都起着注明的作用,如一人骑驴,可以写“出游”、“吟诗”、“访友”甚至“回家”,都可因图名而唤起观者的联想,丰富了图中的意境,题诗更足以发挥这种功能。
苏轼《题虔州八境图》云:“涛头寂寞打城还,章贡台前暮霭寒,倦客登临无限思,孤云落日是长安。”景物在图中不难一一画出,而诗中的那种惆怅心情,虽荆浩、关仝、李成、范宽也必无从措手的。这八境图我们已知是先有画后题诗的,这分明是诗人赋予图画以感情的。但画手竟然用他的图画启发了诗人这些感情,画手也应有一份功劳。
诗画可以互相阐发。举一个例:曾见一幅南宋人画的纨扇,画一个大船停泊在河边,岸上一带城墙,天上一轮明月。船比较高大,几占画面三分之一,相当充塞。另一名题字:“泬寥明月夜,淡泊早秋天。”不知是谁作的。也不知这两面纨扇,是先有字后补图,还是为图题的字。这画的特点在于诗意是冷落寂寞的,而画面上却是景物稠密的,妙处在即用这样稠密的景物,竟能把“泬寥”、“明月夜”和“淡泊”、“早秋天”的难状内容,和盘托给观者。足使任何观者都不能不承认画出了以上四项内容,而且了无差错。如果先有题字,则是画手善于传出诗意,这定是深通诗意的画家;如果先有画,则是题者善于捉住画中的气氛,而用语言加工成为诗句。总之,或诗中的情感被画家领悟,或画家的情感被题者领悟,这是“相得益彰”的又一典范。
诗画结合的变体奇迹。元代已然是“文人画”成为主流,在创作方法上已然从画帧上贴绢立着画而转到案头上铺纸坐着画了。无论所画是山林丘壑还是枯木竹石,他们最先的前提,不是物象是否得真,而是点划是否舒适。换句话说,即是志在笔墨,而不是志在物象,又与他们的诗情相结合,成为一种新的东西。倪瓒那段有名的题语,说他画竹只是写胸中的逸气,任凭观者看成是麻是芦,他全不管。这并非信口胡说,而确实代表了当时不仅止倪氏自己的一种创作思想。能够理解这个思想,再看他们的作品,就会透过一层。在这种创作思想支配下,画上的题诗,与物象是合是离,就更不在他们考虑之中了。
(摘编自启功《启功谈艺录》)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艺术范围中的画与诗的差异很大,源于二者的主观与客观相互关系的差距有所不同。
B. 因为诗与画的基本精神有其相通之处,所以二者即使机能不同但都被归之于艺术的范畴。
C. 题诗是给风景画“加注”的方式之一,其更能唤起观者的联想,从而使画面意境得以丰富。
D. “志在笔墨”是“文人画”的作画前提,此笔墨下的物象会与个人的诗情结合成一种新的东西。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于绘画以“再现自然”为基调,所有的作品都偏于客观的一面,则画家是一定需要更多地观察客观事物的。
B. 尽管西蒙尼底斯和黑格尔认识到了诗与画的相通之处,但西方不似中国,未把诗与画直接融入于一个画面。
C. 诗不但能注明画的内容并赋予感情,还可以和画互相阐发,从而如八境图一样突破画的先天局限性。
D. 倪瓒认为画竹重胸中逸气而非物象,从这个例子来看,元代“文人画”中的诗画结合已经出现变化。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诗画结合的变体奇迹”观点的一项是( )
A. 先有题诗“踏马归去马蹄香”,后有人画蜜蜂蝴蝶追随着马蹄飞舞,被评为上等。
B. 宋代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C. 晁补之在《捕鱼图》序中写到“右丞妙于诗,故画意有余”,由此可见诗于画的助益。
D. 八大山人所画麂猫鱼鸟皆翻白眼,题画之诗几无一首可解,真是要以“不似”为主了。
4. 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画与诗在艺术上的不同。
5. 苏轼曾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强调诗画追求自然天成,富有情致清韵。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紧急命令
谢志强
垦区的师政委当年还是个团长,姓林。
林政委的儿子叫林晋苏,1941年10月生于延安,幼儿期父母不在身边,他被安置在延安第二保育院。保育院里的小孩儿大多跟他的情况相似。
胡宗南占据了撤空的延安,六岁的林晋苏由组织安排,寄养在小山村的一个农户家里。农户夫妻没有孩子,就把林晋苏当成自家的儿子。国民党军队闻知林晋苏的父母是共产党,就杀了农户夫妻。林晋苏侥幸逃生,开始寻找父母,流浪,讨饭,跟叫花子混在一起。
“林晋苏”这名字中的,“晋”“苏”二字,分别取自父母战斗的地方。他偶然听大人说起他的父亲在晋北,他的母亲在苏州。他边流浪边打听,以为两个地方是同一个地方。后来,有个老叫花子告诉他,那是两个地方。他打算先去晋北寻找父亲,找到父亲后再找母亲。
寻找父亲的途中,他不知道,身在晋北的父亲已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了。他不知道,母亲也在苏州被叛徒出卖牺牲了。他对父母的形象,没有一点儿印象。
流浪六个月,他走到了山西汾阳,撞上了打仗。他折回风陵渡,差一点儿走进战场。硝烟散去,他追上了晋冀鲁豫野战军的一支部队,这支部队刚打扫完战场,准备转移。
林晋苏一眼认出军装,是他要找的解放军。找到了解放军部队,他便在部队里找父亲,像在一个家里捉迷藏。
那是一个营长。营长给了他一个馒头。他还摘了营长的帽子,帽子太大,罩住了他大半个脑袋。一个小叫花子,竟然一点儿也不怕当兵的。营长问,他答。几个来回,营长笑了,说:“我认识你爸爸。”营长也不知道他的父亲已牺牲。部队接到命令,即将奔赴另一场战斗,营长就把他送到团部,团部派人送他到师部,师部又派人送他到纵队司令部。他很自豪,心想父亲那么有名气,肯定是个英雄。
司令员看着这个在“延安红色摇篮”里成长起来的小男孩儿又黑又瘦,衣衫褴褛,不忍透露他父母已经牺牲的实情。司令员给他洗浴、理发,将一套军装裁小给他穿,可是,他穿上了还是嫌大,仿佛又成了保育院里的小男孩儿。
司令员考虑到这个烈士的后代寻找父亲的艰难曲折的遭遇,就想让那个营所在的团的林团长当他的父亲。林团长是一员猛将,打起仗来总是冲锋在前。
林团长以为司令员要给他布置战斗任务,可一听到叫他当个孩子的爸爸,立即反对说:“我连老婆还没有呢!”
司令员说:“这是紧急命令,别跟我讨价还价。你要是不姓林,还没有条件当爹呢!你现在就赶过来报到。”
林团长策马赶到纵队司令部,一进门就看到了军装和身体不配套的林晋苏。司令员做了个“冲锋”的手势。林团长抱起林晋苏,双手高高地托起,说:“儿子,终于见到你了。”
林晋苏似乎还不习惯,一个劲儿地躲避林团长亲昵的脸。
司令员说:“你,来之前,就不知道刮刮胡子?”
林团长说:“我准备接下来的一场战斗胜利了再刮掉胡子。”
林晋苏伸出手,摸了摸林团长的胡子,仿佛嫌扎手,又缩了回去。
林团长放下林晋苏,蹲下,与他面对面,一大一小,两个脑袋齐平。他说:“儿子,说句话,让我听听。”
林晋苏终于开口,说:“爸,我要参加解放军!”
林团长说:“我喜欢这个儿子,我俩一起,骑上马,回部队。”
司令员说:“瞧你这当爹的样子,急个啥?先送小晋苏去解放区小学念书,你是个大老粗,也想叫儿子没文化?”
林团长向司令员敬了个礼,转身对林晋苏说:“爸爸现在去打仗,你好好去学习。到时候,我去接你。”
林晋苏举起手,敬了个标准的军礼,说:“爸,保证完成任务。”
我知道,后来,林政委的儿子毕业于军事学院。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叙写了林政委和林晋苏的有关情况,看似正常平淡实则暗藏玄机,为两人的离奇关系埋下伏笔。
B. 林晋苏找到部队,营长给了他馒头,并帮助他联系团部,是因为营长非常熟悉在当时很有名气的林晋苏的父亲。
C. 让林团长与林晋苏相认时的司令员做了“冲锋”的手势,带有军人色彩,为故事增添了幽默感。
D. 文本结尾将林晋苏称呼为“林政委的儿子”,说明在革命的奋斗过程中,本无血缘关系的两人已经亲如父子。
7. 关于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晋北的父亲和在苏州的母亲相继牺牲,表现了战争年代革命斗争的残酷性。
B. 林晋苏打算先去晋北寻找父亲,却不知道父亲已经牺牲,这样写更显其悲惨。
C. 句中两处“他不知道”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意在强调林晋苏当时年幼懵懂无知。
D. 画线句子为故事的发展做了铺垫,表明林晋苏接受林团长为父亲这一情节具有合理性。
8. 林团长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在寻找父亲的过程中,林晋苏的心情随着他寻找时所经历的艰难曲折而逐步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概述。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冯元常,相州安阳人,其先盖长乐信都著姓。曾祖子琮,北齐右仆射。叔祖慈明,有文辞,仕隋为内史舍人。奉诏讨李密,为密将所缚,身数创,密厚礼之,情谓曰:“东都危蹙,我欲率四方贤豪建功业,幸公同之。”慈明曰公家事先帝名在王室乃挟玄感举兵亡命至今复图反噬何耶密囚之俄为翟让所杀。武德初,赠吏部尚书,谥壮武。
元常举明经及第,调浚仪尉。高宗时,擢累监察御史、剑南道巡察使,兴利除害,蜀人顺赖。历尚书左丞。尝密谏帝中宫权重,宜少抑,帝虽置其计,而内然之,由是为武后所恶。元常在职修举,识鉴澄远,帝委遇特厚。及不豫,诏平章百司奏事。武后擅朝,嵩阳令樊文进瑞石,后暴石朝堂示百官。元常奏石妄伪,不可以示群臣。后怒,出为陇州刺史。会天下岳牧集乾陵,后不欲元常得会,故道徙眉州刺史。剑南有光火盗,夜掠人,昼伏山谷。元常喻以恩信,约悔过自新,贼相率脱甲面缚。贼平,转广州都督,诏便驿走官。安南酋领李嗣仙杀都护刘延祐,劫州县,诏元常讨之。率士卒航海,驰檄先示祸福,贼党多降,元常纵兵斩首恶而还。虽有功,犹以拂旨见怨,不录功。凡三徙,终不得至京师,卒为酷吏周兴所陷,追赴都,下狱死。
元常闺门雍睦,有礼法,虽小功丧不御私室。神龙中,旌其家,大署曰“忠臣之门”。天下高其节,凡民族皆愿通婚。
从弟元淑,及后时,历清漳、浚仪、始平三县令,佑善去恶,人称为神明。与奴仆日一食,马日一秣,所至不挈妻子,斥奉余以给贫穷。或讥其近名,元淑曰:“吾性也,不为苦。”中宗降玺书劳勉,付状史官。元淑约洁过于元常,然刚直不及也。终祠部郎中。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慈明曰/公家事先帝名/在王室/乃挟玄感/举兵亡命至今/复图反噬/何耶/密囚之
B. 慈明曰/公家事先帝名/王室/乃挟玄感举兵/亡命至今/复图反噬何耶/密囚之/
C. 慈明曰/公家事先帝/名在王室/乃挟玄感举兵/亡命至今/复图反噬/何耶/密囚之
D. 慈明曰/公家事先帝/名在王室/乃挟玄感/举兵亡命至今/复图反噬何耶/密囚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仕隋为内史舍人”与“且臣少仕伪朝”(《陈情表》)两句中的“仕”字含义相同。
B. “诏平章百司奏事”与中“诏使孺卿逐捕”(《苏武传》)两句中的“诏”字含义不同。
C. “虽小功丧不御私室”与“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陈情表》)两句中的“功”意思相同。
D. “历清漳、浚仪、始平三县令”与“王使屈平为令”(《屈原列传》)两句中的“令”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 )
A. 冯元常出身望族。他的叔祖父冯慈明正直刚烈,面对李密的优厚待遇和诱惑,痛斥李密恩将仇报,最终被李密囚禁杀害。
B. 冯元常为人正直,敢于进谏。但也因此触怒武后,最后又遭酷吏周兴构陷,奉诏回京领罪,终被下狱害死。
C. 冯元常有勇有谋,多次立下功劳。在眉州时,冯元常恩威并施,不费一兵一卒便平定了剑南的山贼叛乱。
D. 冯元常忠心为国,深得皇帝器重,他去世后,唐中宗下旨旌表冯家,在其门大属“忠臣之门”,以示褒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常奏石妄伪,不可以示群臣。后怒,出陇州刺史。
(2)与奴仆日一食,马日一秣,所至不挈妻子,斥奉余以给贫穷。
14. 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概括冯元常“有功而不录”的原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①
陈与义
高咏楚词酬午日②,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③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①此词是陈与义在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避金兵流寓在湖南、湖北一带逢端午感怀而作。②午日,端午日。③戎葵,有向阳特性。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两句写词人高咏《楚辞》度过端午,表达了对屈原的怀念,抒发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B. “榴花”句是对旧日的追怀,词人将“榴花”与“舞裙”做比较,回忆了自己昔日的志得意满。
C. “无人”两句情景交融,用“满帘风”的环境烘托出词人无人了解、没有知音的悲慨心境。
D. 整首词将叙事、说理、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语言浅近易懂,但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丰富深沉。
16. 词的下阕是如何抒发词人的爱国之情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以“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经验教训。
(2)李白在《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用“五丁开山”的神话故事,描述了先民们开通蜀道的历史。
(3)《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诗人只身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从听觉上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
(4)鸥鸟常生活在水边,在水天之间翱翔,仪态闲雅,与人亲善。古典诗词中常用“鸥”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自由自在、淡泊宁静、闲适惬意等,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假如能穿越回古代,不少人不愿意回到秦汉,传说那时候食物的品种相当单调,菜肴不是炭火上直接烤出来的,就是一锅乱炖;盐很金贵,所以老百姓几乎都吃不起,菜肴的口味非常之寡淡;番薯、胡萝卜、西瓜、菠菜、西红柿、马铃薯、茄子等蔬菜水果类的食材,都还没有引入中国,想吃没得吃。耕牛受到法律的保护,私下杀牛吃肉是要吃官司的,在肉食匮乏的情况下,秦汉的百姓不得不吃起了老鼠……有了这些 ① 的偏见,万一在梦中穿越到了秦汉,你岂不是会不知所措?岂不是会生无可恋?
秦汉的饮食文化其实是源远流长的。大部分今天在市场上可以买到的食材,在那个阶段就已走入寻常百姓之家。随着青铜、生铁铸造技术以及彩陶烧制、石磨打造工艺的 ② ,秦汉不仅有制作精美、功能各异的饮食器具,也有种类繁多、自成体系的烹饪技艺,还有浩瀚的饮食典籍制度。当代的网红饮食,如单人小火锅、生鱼片,可以养护肠胃的各种米浆、豆浆与果汁发酵饮料,那个时期 ③ 。秦汉时期“五味调和,和而不同”“治大国若烹小鲜”“医食同源,食疗养生”的哲学思想、政治智慧和饮食方略就是由丰富多彩的饮食烹饪实践派生出来的。这些从“民以食为天”中产生的思想,从上到下渗透在帝国的文明中,是秦汉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环。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先入之见 日臻完善 包罗万象
B. 先入为主 与时俱进 应有尽有
C. 先入之见 与时俱进 包罗万象
D. 先入为主 日臻完善 应有尽有
19.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反问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夏日里很多人选择冷饮等来降温,这给脾胃带来不小压力。夏季调养脾胃,首先饮食方面应避免直接服用冷饮。冰镇饮料可以放上十几分钟,等温度和室温稍微接近后再进行饮用。大量饮用冰啤酒则可能诱发一系列疾病,包括急性胰腺炎、消化道出血等,所以 ① 。
假如我们吃了凉的食物, ② ?可以采取食补方法。比如吃海鲜时,可以配一点紫苏或姜茶来纠正寒邪。寒邪一旦侵入时间较长,会真正损伤脾胃,难以通过食补调整过来。如果需要使用药品,应根据病人具体表现情况给予个体化治疗。
“另一方面,夏季阳气外露,脾胃的消化功能变弱,很多人不想吃饭就是因为脾胃虚弱。这时再吃进不易消化的食物,就会增加负担,从而造成很多疾病。”王晏美大夫说,夏季饮食要清淡,推荐食用红豆、薏米、莲子、莲藕、木耳、芡实等食物,既不伤脾胃,还能健脾祛湿,有利于保养肠道。
21. 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王老师说:“你要记住,我们是学生,我们主要任务是学习。”
B. 你这么不讲信用,让我们怎么办?
C. 我们学校的排球队打败了第三中学的排球队,获得了冠军。
D. 让我们的友谊万古长青。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有言:“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而《说文解字》对“学、习”两个词语的解释是:“学,觉悟也;习,数飞也。”由此可知,“学”是对知识理解与获取,“习”则是反复的实践与行动。那么,孔子这句话就可以理解为“获取知识后不断践行,才能感受到快乐”。但是有些同学却只愿埋头学习,不愿躬身实践,其结果只能是“学海无涯苦作舟”。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你围绕上述材料写一篇发言稿,在班会课上交流,引导大家践行正确的学习之道。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南京市江宁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答案解析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班级、学号写在答题卡的密封线内。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横线上。考试结束后,请交回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画与诗的融合所以有意义,是因为画与诗在艺术的范围中,本来可以说是处于两极相对的地位。任何艺术都是在主观与客观相互关系之间所成立的,艺术中的各种差异,也可以说是由二者间的距差不同而来。绘画虽不仅是“再现自然”,但究以“再现自然”为其基调,所以它常是偏向于客观的一面;诗则是表现感情,以“言志”为其基调,所以它常是偏向于主观的一面。
画因为是以“再现自然”为基调,所以决定画的机能是“见”。达·芬奇便以画与雕刻是“以见为知”,而画家必是“能见”的人。诗因为是以“言志”为基调,所以决定诗的机能是“感”。钟嵘《诗品》一开始便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而诗人必定是“善感”的人。可以说,画是“见的艺术”,而诗则是“感的艺术”。在美的性格上,画常表现为冷澈之美;而诗则常表现为温柔之美。
当然,二者既同属于艺术的范畴,则在基本精神上必有其相通之处。并且古希腊时代的西蒙尼底斯已经说过“画是静默的诗,诗是语言的画”;而黑格尔也认为诗有音乐的一面,也有绘画的一面。但上面的观念,在西方毕竟是相当突出的观念;所以在西方也毕竟不曾像中国那样,把诗与画直接融入于一个画面之内,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摘编自徐复观《中国画与诗的融合》)
材料二:
诗与画是同胞兄弟,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母亲,即是生活。具体些说,即是它们都来自生活中的环境、感情等等,都有美的要求,有动人力量的要求等等。从具体作品来看诗画关系,略有以下几点:
画面境界会因诗而丰富提高。画是有形的,而又有它的先天局限性。画某人的像,如不写明,不认识这个人的观者就无从知道是谁。一个风景,也无从知道画上的东西南北等情况都需要画外的补充。而补充的方法,又不能在画面上多加小注。即使加注,也只能注些人名地名、花果名、故事名,却无从注明其中要表现的感情。事实上画上的几个字的题辞以至题诗,都起着注明的作用,如一人骑驴,可以写“出游”、“吟诗”、“访友”甚至“回家”,都可因图名而唤起观者的联想,丰富了图中的意境,题诗更足以发挥这种功能。
苏轼《题虔州八境图》云:“涛头寂寞打城还,章贡台前暮霭寒,倦客登临无限思,孤云落日是长安。”景物在图中不难一一画出,而诗中的那种惆怅心情,虽荆浩、关仝、李成、范宽也必无从措手的。这八境图我们已知是先有画后题诗的,这分明是诗人赋予图画以感情的。但画手竟然用他的图画启发了诗人这些感情,画手也应有一份功劳。
诗画可以互相阐发。举一个例:曾见一幅南宋人画的纨扇,画一个大船停泊在河边,岸上一带城墙,天上一轮明月。船比较高大,几占画面三分之一,相当充塞。另一名题字:“泬寥明月夜,淡泊早秋天。”不知是谁作的。也不知这两面纨扇,是先有字后补图,还是为图题的字。这画的特点在于诗意是冷落寂寞的,而画面上却是景物稠密的,妙处在即用这样稠密的景物,竟能把“泬寥”、“明月夜”和“淡泊”、“早秋天”的难状内容,和盘托给观者。足使任何观者都不能不承认画出了以上四项内容,而且了无差错。如果先有题字,则是画手善于传出诗意,这定是深通诗意的画家;如果先有画,则是题者善于捉住画中的气氛,而用语言加工成为诗句。总之,或诗中的情感被画家领悟,或画家的情感被题者领悟,这是“相得益彰”的又一典范。
诗画结合的变体奇迹。元代已然是“文人画”成为主流,在创作方法上已然从画帧上贴绢立着画而转到案头上铺纸坐着画了。无论所画是山林丘壑还是枯木竹石,他们最先的前提,不是物象是否得真,而是点划是否舒适。换句话说,即是志在笔墨,而不是志在物象,又与他们的诗情相结合,成为一种新的东西。倪瓒那段有名的题语,说他画竹只是写胸中的逸气,任凭观者看成是麻是芦,他全不管。这并非信口胡说,而确实代表了当时不仅止倪氏自己的一种创作思想。能够理解这个思想,再看他们的作品,就会透过一层。在这种创作思想支配下,画上的题诗,与物象是合是离,就更不在他们考虑之中了。
(摘编自启功《启功谈艺录》)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艺术范围中的画与诗的差异很大,源于二者的主观与客观相互关系的差距有所不同。
B. 因为诗与画的基本精神有其相通之处,所以二者即使机能不同但都被归之于艺术的范畴。
C. 题诗是给风景画“加注”的方式之一,其更能唤起观者的联想,从而使画面意境得以丰富。
D. “志在笔墨”是“文人画”的作画前提,此笔墨下的物象会与个人的诗情结合成一种新的东西。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于绘画以“再现自然”为基调,所有的作品都偏于客观的一面,则画家是一定需要更多地观察客观事物的。
B. 尽管西蒙尼底斯和黑格尔认识到了诗与画的相通之处,但西方不似中国,未把诗与画直接融入于一个画面。
C. 诗不但能注明画的内容并赋予感情,还可以和画互相阐发,从而如八境图一样突破画的先天局限性。
D. 倪瓒认为画竹重胸中逸气而非物象,从这个例子来看,元代“文人画”中的诗画结合已经出现变化。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诗画结合的变体奇迹”观点的一项是( )
A. 先有题诗“踏马归去马蹄香”,后有人画蜜蜂蝴蝶追随着马蹄飞舞,被评为上等。
B. 宋代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C. 晁补之在《捕鱼图》序中写到“右丞妙于诗,故画意有余”,由此可见诗于画的助益。
D. 八大山人所画麂猫鱼鸟皆翻白眼,题画之诗几无一首可解,真是要以“不似”为主了。
4. 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画与诗在艺术上的不同。
5. 苏轼曾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强调诗画追求自然天成,富有情致清韵。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 B 2. A 3. D
4. ①从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上看,画偏向于客观,诗偏向于主观; ②从机能上看,画的机能是“见”,而诗的机能是“感”; ③从美的性格上看,画常表现为冷澈之美,诗常表现为温柔之美; ④从创作者上看,画家是“能见”的人,诗人是“善感”的人。
5. ①“诗画本一律”是指诗画有同样的艺术规律。诗画的基本精神有相通之处,二者可以互相阐发和补充,而且都是源于生活,有共同的美的要求。 ②“天工与清新”指诗画最终的追求是自然天成而又能传达创作者的感情,在画工之外蕴含清韵。诗与画的“相得益彰”,二者巧妙结合,真正传达出创作者的胸中逸气。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B.“因为诗与画的基本精神有其相通之处,所以二者即使机能不同但都被归之于艺术的范畴”说法错误,原文为“当然,二者既同属于艺术的范畴,则在基本精神上必有其相通之处”,可知选项颠倒因果关系。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所有的作品都偏于客观的一面”错误,原文为“所以它常是偏向于客观的一面”,选项扩大范围。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先有题诗……后有人画……”并不是诗画结合。
B.苏轼的说法打破了诗与画的壁垒,强调一种意境的契合,不属于“诗画结合的变体奇迹”。
C.强调的是“诗于画的助益”,也不属于“诗画结合的变体奇迹”。
D.结合“换句话说,即是志在笔墨,而不是志在物象,又与他们的诗情相结合,成为一种新的东西”可知“所画麂猫鱼鸟皆翻白眼,题画之诗几无一首可解,真是要以‘不似’为主”属于“诗画结合的变体奇迹”。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第一段“绘画虽不仅是‘再现自然’,但究以‘再现自然’为其基调,所以它常是偏向于客观的一面;诗则是表现感情,以‘言志’为其基调,所以它常是偏向于主观的一面”可知从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上看,画偏向于客观,诗偏向于主观;
结合材料一第二段“画因为是以‘再现自然’为基调,所以决定画的机能是‘见’……诗因为是以‘言志’为基调,所以决定诗的机能是‘感’”可知从机能上看,画的机能是“见”,而诗的机能是“感”;
结合材料一第二段“在美的性格上,画常表现为冷澈之美;而诗则常表现为温柔之美”可知从美的性格上看,画常表现为冷澈之美,诗常表现为温柔之美;
结合材料一第二段“而画家必是‘能见’的人……而诗人必定是‘善感’的人”可知从创作者上看,画家是“能见”的人,诗人是“善感”的人。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诗画本一律”是指诗画有同样的艺术规律。结合材料一第三段“二者既同属于艺术的范畴,则在基本精神上必有其相通之处”材料二第一段“诗与画是同胞兄弟,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母亲,即是生活。具体些说,即是它们都来自生活中的环境、感情等等,都有美的要求,有动人力量的要求等等”第二段“画面境界会因诗而丰富提高”第四段“诗画可以互相阐发”可知诗画的基本精神有相通之处,二者可以互相阐发和补充,而且都是源于生活,有共同的美的要求。
“天工与清新”指诗画最终的追求是自然天成而又能传达创作者的感情,在画工之外蕴含清韵。结合材料二第四段“总之,或诗中的情感被画家领悟,或画家的情感被题者领悟,这是“相得益彰”的又一典范”最后一段“倪瓒那段有名的题语,说他画竹只是写胸中的逸气,任凭观者看成是麻是芦,他全不管”可知诗与画的“相得益彰”,二者巧妙结合,真正传达出创作者的胸中逸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紧急命令
谢志强
垦区的师政委当年还是个团长,姓林。
林政委的儿子叫林晋苏,1941年10月生于延安,幼儿期父母不在身边,他被安置在延安第二保育院。保育院里的小孩儿大多跟他的情况相似。
胡宗南占据了撤空的延安,六岁的林晋苏由组织安排,寄养在小山村的一个农户家里。农户夫妻没有孩子,就把林晋苏当成自家的儿子。国民党军队闻知林晋苏的父母是共产党,就杀了农户夫妻。林晋苏侥幸逃生,开始寻找父母,流浪,讨饭,跟叫花子混在一起。
“林晋苏”这名字中的,“晋”“苏”二字,分别取自父母战斗的地方。他偶然听大人说起他的父亲在晋北,他的母亲在苏州。他边流浪边打听,以为两个地方是同一个地方。后来,有个老叫花子告诉他,那是两个地方。他打算先去晋北寻找父亲,找到父亲后再找母亲。
寻找父亲的途中,他不知道,身在晋北的父亲已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了。他不知道,母亲也在苏州被叛徒出卖牺牲了。他对父母的形象,没有一点儿印象。
流浪六个月,他走到了山西汾阳,撞上了打仗。他折回风陵渡,差一点儿走进战场。硝烟散去,他追上了晋冀鲁豫野战军的一支部队,这支部队刚打扫完战场,准备转移。
林晋苏一眼认出军装,是他要找的解放军。找到了解放军部队,他便在部队里找父亲,像在一个家里捉迷藏。
那是一个营长。营长给了他一个馒头。他还摘了营长的帽子,帽子太大,罩住了他大半个脑袋。一个小叫花子,竟然一点儿也不怕当兵的。营长问,他答。几个来回,营长笑了,说:“我认识你爸爸。”营长也不知道他的父亲已牺牲。部队接到命令,即将奔赴另一场战斗,营长就把他送到团部,团部派人送他到师部,师部又派人送他到纵队司令部。他很自豪,心想父亲那么有名气,肯定是个英雄。
司令员看着这个在“延安红色摇篮”里成长起来的小男孩儿又黑又瘦,衣衫褴褛,不忍透露他父母已经牺牲的实情。司令员给他洗浴、理发,将一套军装裁小给他穿,可是,他穿上了还是嫌大,仿佛又成了保育院里的小男孩儿。
司令员考虑到这个烈士的后代寻找父亲的艰难曲折的遭遇,就想让那个营所在的团的林团长当他的父亲。林团长是一员猛将,打起仗来总是冲锋在前。
林团长以为司令员要给他布置战斗任务,可一听到叫他当个孩子的爸爸,立即反对说:“我连老婆还没有呢!”
司令员说:“这是紧急命令,别跟我讨价还价。你要是不姓林,还没有条件当爹呢!你现在就赶过来报到。”
林团长策马赶到纵队司令部,一进门就看到了军装和身体不配套的林晋苏。司令员做了个“冲锋”的手势。林团长抱起林晋苏,双手高高地托起,说:“儿子,终于见到你了。”
林晋苏似乎还不习惯,一个劲儿地躲避林团长亲昵的脸。
司令员说:“你,来之前,就不知道刮刮胡子?”
林团长说:“我准备接下来的一场战斗胜利了再刮掉胡子。”
林晋苏伸出手,摸了摸林团长的胡子,仿佛嫌扎手,又缩了回去。
林团长放下林晋苏,蹲下,与他面对面,一大一小,两个脑袋齐平。他说:“儿子,说句话,让我听听。”
林晋苏终于开口,说:“爸,我要参加解放军!”
林团长说:“我喜欢这个儿子,我俩一起,骑上马,回部队。”
司令员说:“瞧你这当爹的样子,急个啥?先送小晋苏去解放区小学念书,你是个大老粗,也想叫儿子没文化?”
林团长向司令员敬了个礼,转身对林晋苏说:“爸爸现在去打仗,你好好去学习。到时候,我去接你。”
林晋苏举起手,敬了个标准的军礼,说:“爸,保证完成任务。”
我知道,后来,林政委的儿子毕业于军事学院。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叙写了林政委和林晋苏的有关情况,看似正常平淡实则暗藏玄机,为两人的离奇关系埋下伏笔。
B. 林晋苏找到部队,营长给了他馒头,并帮助他联系团部,是因为营长非常熟悉在当时很有名气的林晋苏的父亲。
C. 让林团长与林晋苏相认时的司令员做了“冲锋”的手势,带有军人色彩,为故事增添了幽默感。
D. 文本结尾将林晋苏称呼为“林政委的儿子”,说明在革命的奋斗过程中,本无血缘关系的两人已经亲如父子。
7. 关于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晋北的父亲和在苏州的母亲相继牺牲,表现了战争年代革命斗争的残酷性。
B. 林晋苏打算先去晋北寻找父亲,却不知道父亲已经牺牲,这样写更显其悲惨。
C. 句中两处“他不知道”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意在强调林晋苏当时年幼懵懂无知。
D. 画线句子为故事的发展做了铺垫,表明林晋苏接受林团长为父亲这一情节具有合理性。
8. 林团长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在寻找父亲的过程中,林晋苏的心情随着他寻找时所经历的艰难曲折而逐步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概述。
【答案】6. B 7. C
8. ①作战勇猛。打起仗来总是冲锋在前。
②服从命令。接受司令员的紧急任务,认下了林晋苏这个儿子。
③性格直爽。林晋苏说要参加解放军时,林团长马上说喜欢这个儿子。
9. ①林晋苏流浪讨饭,与叫花子为伍,艰难的处境更激发了他寻找父亲的迫切愿望。
②他追上了一支解放军部队,听到营长告诉他认识自己父亲后,他为有这样一位英雄父亲而感到自豪;
③司令员要林团长当他的父亲,他对这个父亲的了解经历了由陌生、熟悉到认可的变化,内心充满了欣喜和兴奋。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的能力。
B.“是因为营长非常熟悉在当时很有名气的林晋苏的父亲”错误。从原文“营长笑了,说:‘我认识你爸爸。’”“他很自豪,心想父亲那么有名气,肯定是个英雄”可知,“很有名气”是林晋苏的感觉;营长给了他馒头,并帮助他联系团部应是处于对革命者后代的爱护。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C.“意在强调林晋苏当时年幼懵懂无知”错误。林晋苏的确不知道父母的牺牲,这是事实,与人物是否懵懂无知无关。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林团长是一员猛将,打起仗来总是冲锋在前”,可知作战勇猛。
“这是紧急命令,别跟我讨价还价。你要是不姓林,还没有条件当爹呢!你现在就赶过来报到”“林团长策马赶到纵队司令部……林团长抱起林晋苏,双手高高地托起,说:‘儿子,终于见到你了。’”接受司令员的紧急任务,认下了林晋苏这个儿子。服从命令。
“爸,我要参加解放军”“我喜欢这个儿子,我俩一起,骑上马,回部队”,林晋苏说要参加解放军时,林团长马上说喜欢这个儿子,性格直爽。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
由“国民党军队闻知林晋苏的父母是共产党,就杀了农户夫妻。林晋苏侥幸逃生,开始寻找父母,流浪,讨饭,跟叫花子混在一起”“后来,有个老叫花子告诉他,那是两个地方。他打算先去晋北寻找父亲,找到父亲后再找母亲”可知,林晋苏流浪讨饭,与叫花子为伍,艰难的处境更激发了他寻找父亲的迫切愿望。
由“硝烟散去,他追上了晋冀鲁豫野战军的一支部队,这支部队刚打扫完战场,准备转移”“他很自豪,心想父亲那么有名气,肯定是个英雄”可知,他追上了一支解放军部队,听到营长告诉他认识自己父亲后,他为有这样一位英雄父亲而感到自豪;
由“林晋苏似乎还不习惯,一个劲儿地躲避林团长亲昵的脸”“林晋苏伸出手,摸了摸林团长的胡子,仿佛嫌扎手,又缩了回去”“林晋苏终于开口,说:‘爸,我要参加解放军!’”“林晋苏举起手,敬了个标准的军礼,说:‘爸,保证完成任务。’”可知,司令员要林团长当他的父亲,他对这个父亲的了解经历了由陌生、熟悉到认可的变化,内心充满了欣喜和兴奋。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冯元常,相州安阳人,其先盖长乐信都著姓。曾祖子琮,北齐右仆射。叔祖慈明,有文辞,仕隋为内史舍人。奉诏讨李密,为密将所缚,身数创,密厚礼之,情谓曰:“东都危蹙,我欲率四方贤豪建功业,幸公同之。”慈明曰公家事先帝名在王室乃挟玄感举兵亡命至今复图反噬何耶密囚之俄为翟让所杀。武德初,赠吏部尚书,谥壮武。
元常举明经及第,调浚仪尉。高宗时,擢累监察御史、剑南道巡察使,兴利除害,蜀人顺赖。历尚书左丞。尝密谏帝中宫权重,宜少抑,帝虽置其计,而内然之,由是为武后所恶。元常在职修举,识鉴澄远,帝委遇特厚。及不豫,诏平章百司奏事。武后擅朝,嵩阳令樊文进瑞石,后暴石朝堂示百官。元常奏石妄伪,不可以示群臣。后怒,出为陇州刺史。会天下岳牧集乾陵,后不欲元常得会,故道徙眉州刺史。剑南有光火盗,夜掠人,昼伏山谷。元常喻以恩信,约悔过自新,贼相率脱甲面缚。贼平,转广州都督,诏便驿走官。安南酋领李嗣仙杀都护刘延祐,劫州县,诏元常讨之。率士卒航海,驰檄先示祸福,贼党多降,元常纵兵斩首恶而还。虽有功,犹以拂旨见怨,不录功。凡三徙,终不得至京师,卒为酷吏周兴所陷,追赴都,下狱死。
元常闺门雍睦,有礼法,虽小功丧不御私室。神龙中,旌其家,大署曰“忠臣之门”。天下高其节,凡民族皆愿通婚。
从弟元淑,及后时,历清漳、浚仪、始平三县令,佑善去恶,人称为神明。与奴仆日一食,马日一秣,所至不挈妻子,斥奉余以给贫穷。或讥其近名,元淑曰:“吾性也,不为苦。”中宗降玺书劳勉,付状史官。元淑约洁过于元常,然刚直不及也。终祠部郎中。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慈明曰/公家事先帝名/在王室/乃挟玄感/举兵亡命至今/复图反噬/何耶/密囚之
B. 慈明曰/公家事先帝名/在王室/乃挟玄感举兵/亡命至今/复图反噬何耶/密囚之/
C. 慈明曰/公家事先帝/名在王室/乃挟玄感举兵/亡命至今/复图反噬/何耶/密囚之
D. 慈明曰/公家事先帝/名在王室/乃挟玄感/举兵亡命至今/复图反噬何耶/密囚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仕隋为内史舍人”与“且臣少仕伪朝”(《陈情表》)两句中的“仕”字含义相同。
B. “诏平章百司奏事”与中“诏使孺卿逐捕”(《苏武传》)两句中的“诏”字含义不同。
C. “虽小功丧不御私室”与“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陈情表》)两句中的“功”意思相同。
D. “历清漳、浚仪、始平三县令”与“王使屈平为令”(《屈原列传》)两句中的“令”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 )
A. 冯元常出身望族。他的叔祖父冯慈明正直刚烈,面对李密的优厚待遇和诱惑,痛斥李密恩将仇报,最终被李密囚禁杀害。
B. 冯元常为人正直,敢于进谏。但也因此触怒武后,最后又遭酷吏周兴构陷,奉诏回京领罪,终被下狱害死。
C. 冯元常有勇有谋,多次立下功劳。在眉州时,冯元常恩威并施,不费一兵一卒便平定了剑南的山贼叛乱。
D. 冯元常忠心为国,深得皇帝器重,他去世后,唐中宗下旨旌表冯家,在其门大属“忠臣之门”,以示褒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常奏石妄伪,不可以示群臣。后怒,出为陇州刺史。
(2)与奴仆日一食,马日一秣,所至不挈妻子,斥奉余以给贫穷。
14. 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概括冯元常“有功而不录”的原因。
【答案】10. C 11. B 12. A
13. (1)冯元常上奏说石头是伪造的,不可以给百官观赏。武则天(武后)大怒,将他贬为陇州刺史。
(2)(冯元淑)每天有一餐与奴仆们共食,亲自给马喂一顿草料,到任职的地方不携带妻子儿女,拿出多余的俸禄来周济穷人。
14. ①冯元常劝谏高宗抑制皇后武则天的权力,因而遭到武则天的憎恨;
②嵩阳令樊文进献瑞石讨好武则天,冯元常上奏说石头是假的,触怒了武则天。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冯慈明说:“你们家事奉先帝,名列王室,却挟持杨玄感举兵,逃亡到今天,还企图恩将仇报,为什么呢?”李密将他囚禁起来。
“公家”为主语,“事”为谓语,“先帝”为宾语,主谓宾句子结构齐全,中间不能断开,前后断句,排除AB;
“乃挟玄感举兵”,“挟玄感”“举兵”为连动结构,中间不可断开,排除D。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
“仕隋为内史舍人”的“仕”,出仕,做官;句意:在隋朝任内史舍人。
“且臣少仕伪朝”的“仕”,出仕,做官;句意: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
B.“含义不同”错误。
“诏平章百司奏事”的“诏”,皇帝颁发的命令;句意:命百官奏事都先交与冯元常评处后再奏闻。
“诏使孺卿逐捕”的“诏”,皇帝颁发的命令;句意:皇上命令孺卿去追捕。
C.正确。
“虽小功丧不御私室”的“功”,服丧九月为大功,服丧五月为小功;句意:即便是小功丧期间也不进内室。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的“功”,服丧九月为大功,服丧五月为小功;句意: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
D.正确
“历清漳、浚仪、始平三县令”的“令”,县令;句意:历任清漳、浚仪、始平三县的县令。
“王使屈平为令”的“令”,法令;句意:大王叫屈原制定法令。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A.“最终被李密囚禁杀害”错误,张冠李戴。结合“俄为翟护所杀”可知,杀害冯慈明的是翟让,而不是“李密”。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妄伪”,伪造;“示”,给……看;“出”,离京;
(2)“日”,名词作状语,每天;“挈”,携带;“斥”,拿出;“给”,周济。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由原文“尝密谏帝中宫权重,宜少抑,帝虽置其计,而内然之。由是为武后所恶”可知,冯元常曾私下劝谏高宗说皇后武则天的权力过大,应该稍加抑制,高宗虽将他的提议搁置不用,心里却深表赞同。(冯元常)因此被武则天憎恨。由此可知,冯元常劝谏高宗抑制皇后武则天的权力,因而遭到武则天憎恨。
由原文“武后擅朝,嵩阳令樊文进瑞石,后暴石朝堂示百官。元常奏石妄伪,不可以示群臣。后怒,出为陇州刺史”可知,(唐高宗驾崩后)武则天专擅朝政,嵩阳县令樊文进献了一块吉祥的石头,武则天命人将其摆放在朝堂上给百官观赏。冯元常上奏说石头是伪造的,不可以给百官观赏。武则天大怒,将他贬为陇州刺史。由此可知,嵩阳县令樊文进献瑞石讨好武则天,冯元常上奏说石头是伪造的,触怒了武则天。
参考译文:
冯元常,是相州安阳人,他的祖先是长乐信都(今河北省衡水市)有声望的族姓。曾祖冯子琮,是北齐尚书右仆射。叔祖父冯慈明,擅长文辞,在隋朝任内史舍人。冯慈明接受皇帝的命令讨伐李密,被李密的部将捉住,冯慈明身受多处创伤,李密用优厚的礼节对待他,诚心地对他说:“东都危急困迫,我想率领四方的俊贤豪杰建立功业,希望您能和我一起。”冯慈明说:“你们家事奉先帝,名列王室,却挟持杨玄感举兵,逃亡到今天,还企图恩将仇报,为什么呢?”李密将他囚禁起来。不久被翟让杀死。唐高祖武德初年,追赠吏部尚书,谥号为壮武。
(唐贞观年间)冯元常应试明经科及第,调任浚仪(今河南省开封市)县尉。唐高宗即位后,经多次提拔任监察御史、剑南道巡察使,兴利除害,蜀地百姓顺服依赖他。后来升为尚书左丞。冯元常曾私下劝谏高宗说皇后武则天的权力过大,应该稍加抑制,高宗虽将他的提议搁置不用,心里却深表赞同。(冯元常)因此被武则天憎恨。冯元常在职时事务处理及时、得当,见识超群,高宗十分信任和器重他。等到高宗晚年生病,命百官奏事都先交与冯元常评处后再奏闻。(唐高宗驾崩后)武则天专擅朝政,嵩阳县令樊文进献了一块吉祥的石头,武则天命人将其摆放在朝堂上给百官观赏。冯元常上奏说石头是伪造的,不可以给百官观赏。武则天大怒,将他贬为陇州刺史。恰逢天下刺史聚会于乾陵,武则天不想让冯元常参与祭拜,便半路改任其为眉州刺史。剑南有明火执仗的强盗,夜里抢掠百姓,白天藏在山谷。冯元常用恩惠和诚信告诫他们,要求他们悔过自新,贼人相继脱掉铠甲,反绑双手投降。贼人平定之后,又转任广州都督,武则天命令他从驿路赴任。安南的首领李嗣仙杀了都护刘延祐,劫掠附近州县,武则天下诏命令冯元常讨伐他。冯元常率领士卒渡海前去,发檄文先告诫他们祸福,贼人大多投降,冯元常率兵斩杀贼人的首领之后回军。冯元常虽然有功劳,还是因为违逆旨意触怒武则天被憎恨,功劳没有被登记。冯元常总共三次被调动官职,始终不能回到京城,最后又遭酷吏周兴构陷,追召他赶赴京城,关入狱中而死。
冯元常内室和睦,遵守礼法,即便是小功丧期间也不进内室。神龙年间,(唐中宗下旨)赐匾旌表冯家,匾上大字为“忠臣之门”。当时天下人对冯元常的气节都大为赞赏。凡名门望族皆愿与冯氏通婚。
冯元常的堂弟冯元淑,在武后时,历任清漳、浚仪、始平三县的县令,扬善惩恶,被当地百姓称为“神明”。冯元淑每天有一餐与奴仆们共食,亲自给马喂一顿草料,到任职的地方不携带妻子儿女,拿出多余的俸禄来周济穷人。有人嘲讽他太在乎名声(而让自己这么苦),冯元淑回答道:“我天性就是如此,并不觉得苦。”唐中宗下诏慰劳勉励他,又让史官把他的事迹记录下来。冯元淑为官简朴廉洁,超过了其兄冯元常,但是却不如冯元常刚毅忠直。官位终于祠部郎中。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①
陈与义
高咏楚词酬午日②,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③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①此词是陈与义在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避金兵流寓在湖南、湖北一带逢端午感怀而作。②午日,端午日。③戎葵,有向阳特性。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两句写词人高咏《楚辞》度过端午,表达了对屈原的怀念,抒发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B. “榴花”句是对旧日的追怀,词人将“榴花”与“舞裙”做比较,回忆了自己昔日的志得意满。
C. “无人”两句情景交融,用“满帘风”的环境烘托出词人无人了解、没有知音的悲慨心境。
D. 整首词将叙事、说理、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语言浅近易懂,但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丰富深沉。
16. 词的下阕是如何抒发词人的爱国之情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5. D 16. ①直抒胸臆。“万事一身伤老矣”一句写出了词人心系万事却已年老的境况,表达了词人对家国离乱、个人身世的感慨。
②借物抒情。借“戎葵”向太阳的属性表达了自己始终如一的爱国之情。
③借事抒情。用酒凭吊屈原,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亡国之痛。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D.“语言浅近易懂”错误。本词语言意在言外,含蓄蕴藉,且无说理之处。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万事一身伤老矣”,万事在如今,只是空有一身老病在。人老了,一切欢娱都已成往事,“万事一身伤老矣”,这一声长叹直抒胸臆,包涵了作者对家国离乱、个人身世感慨之情。
“戎葵凝笑墙东”,是借蜀葵向太阳的属性来喻自己始终如一的爱国思想。墙边五月的葵花,迎着东方的太阳开颜。“戎葵”与“榴花”,都是五月的象征,词人用此来映衬自己旷达豪宕的情怀。“戎葵”虽为无情之物,但“凝笑”二字,则赋予葵花以人的情感,从而更深刻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虽然年老流落他乡,但一股豪气却始终不渝。这“凝笑”二字,正是词人自己的心灵写照,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情绪的激荡,促使词人对诗人屈原的高风亮节的深情怀念,“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面对湘江作者祭酒的虔诚,加上这杯中之酒肯定会流到汨罗江的联想,因而滔滔江水之中,融合了词人心灵深处的感情。从高歌其辞赋到酹酒江水,深深地显示出词人对屈原的凭吊,其强烈的怀旧心情和爱国情感,已付托于这“试浇”的动作及“桥下水,今夕到湘中”的遐想之中。词人借事抒情,用酒凭吊屈原,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亡国之痛。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以“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经验教训。
(2)李白在《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用“五丁开山”的神话故事,描述了先民们开通蜀道的历史。
(3)《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诗人只身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从听觉上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
(4)鸥鸟常生活在水边,在水天之间翱翔,仪态闲雅,与人亲善。古典诗词中常用“鸥”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自由自在、淡泊宁静、闲适惬意等,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②.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③. 地崩山摧壮士死 ④.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⑤. 小楼一夜听春雨 ⑥. 深巷明朝卖杏花 ⑦. 舍南舍北皆春水 ⑧. 但见群鸥日日来(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祸,溺,崩,摧,栈,钩,巷,鸥,盟。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假如能穿越回古代,不少人不愿意回到秦汉,传说那时候食物的品种相当单调,菜肴不是炭火上直接烤出来的,就是一锅乱炖;盐很金贵,所以老百姓几乎都吃不起,菜肴的口味非常之寡淡;番薯、胡萝卜、西瓜、菠菜、西红柿、马铃薯、茄子等蔬菜水果类的食材,都还没有引入中国,想吃没得吃。耕牛受到法律的保护,私下杀牛吃肉是要吃官司的,在肉食匮乏的情况下,秦汉的百姓不得不吃起了老鼠……有了这些 ① 的偏见,万一在梦中穿越到了秦汉,你岂不是会不知所措?岂不是会生无可恋?
秦汉的饮食文化其实是源远流长的。大部分今天在市场上可以买到的食材,在那个阶段就已走入寻常百姓之家。随着青铜、生铁铸造技术以及彩陶烧制、石磨打造工艺的 ② ,秦汉不仅有制作精美、功能各异的饮食器具,也有种类繁多、自成体系的烹饪技艺,还有浩瀚的饮食典籍制度。当代的网红饮食,如单人小火锅、生鱼片,可以养护肠胃的各种米浆、豆浆与果汁发酵饮料,那个时期 ③ 。秦汉时期“五味调和,和而不同”“治大国若烹小鲜”“医食同源,食疗养生”的哲学思想、政治智慧和饮食方略就是由丰富多彩的饮食烹饪实践派生出来的。这些从“民以食为天”中产生的思想,从上到下渗透在帝国的文明中,是秦汉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环。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先入之见 日臻完善 包罗万象
B. 先入主 与时俱进 应有尽有
C. 先入之见 与时俱进 包罗万象
D. 先入为主 日臻完善 应有尽有
19.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反问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8. D 19. 秦汉时期丰富多彩的饮食烹饪实践,派生出“五味调和,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政治智慧,“医食同源,食疗养生”的饮食方略。
20. 反问:先用“岂不是会……”提出反问,引导思考、强化语意的效果。反复:连用两个“岂不会是”的问句,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把“万一在梦中穿越到了秦汉”所面对的情况,有层次地表达出来。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先入之见”,意思是指在对某事物进行调查研究之前就形成或接受的看法。指成见。“先入为主”,意思是指先听进去的话或先获得的印象往往在头脑中占有主导地位,以后再遇到不同的意见时,就不容易接受。语境用来修饰对秦汉的偏见,用 “先入为主”更合适。
第二空:“日臻完善”,意思是一天天逐步达到完美的境地。“与时俱进”,与时间一起前进。指不断进取,永不停滞。语境指青铜、生铁铸造技术以及彩陶烧制、石磨打造工艺逐步达到完美的境地,用“日臻完善”更合适。
第三空:“包罗万象”,形容内容丰富,无所不有。“应有尽有”,形容物品齐全,非常齐备。语境指当代的网红饮食在那个时代也很齐备,用“应有尽有”更合适。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改写语句能力。
长句变短句,可以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组成一个句子。注意要点:其目的不是划分句子成分,而是组成一个意思相对完整的短句,与纯粹的划分句子成分有所区别。其次用句子的附加成分分别组成句子。
原句的主干可以改写为:秦汉时期丰富多彩的饮食烹饪实践派生出哲学思想、政治智慧和饮食方略。
由于主语和谓语部分都很长,可以将主语和谓语分开,把谓语部分分开为三个并列的分句。
其中“五味调和,和而不同”属于“哲学思想”,作“哲学思想”的定语;同理“治大国若烹小鲜”作“政治智慧”的定语,“医食同源,食疗养生”作“饮食方略”的定语。
最后改写为:秦汉时期丰富多彩的饮食烹饪实践,派生出“五味调和,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政治智慧,“医食同源,食疗养生”的饮食方略。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你岂不是会不知所措?岂不是会生无可恋”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意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
“你岂不是会不知所措?岂不是会生无可恋”中连用两个“岂不会是”的问句,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反复是为了突出某种感情,强调某种意思,加深读者的印象,有意重复某些词语或句子的一种修辞方法。这里通过反复把“万一在梦中穿越到了秦汉”所面对的情况,有层次地表达出来。同时句式整齐有序,又回环起伏,节奏感强,充满语言美。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夏日里很多人选择冷饮等来降温,这给脾胃带来不小压力。夏季调养脾胃,首先饮食方面应避免直接服用冷饮。冰镇饮料可以放上十几分钟,等温度和室温稍微接近后再进行饮用。大量饮用冰啤酒则可能诱发一系列疾病,包括急性胰腺炎、消化道出血等,所以 ① 。
假如我们吃了凉的食物, ② ?可以采取食补方法。比如吃海鲜时,可以配一点紫苏或姜茶来纠正寒邪。寒邪一旦侵入时间较长,会真正损伤脾胃,难以通过食补调整过来。如果需要使用药品,应根据病人具体表现情况给予个体化治疗。
“另一方面,夏季阳气外露,脾胃的消化功能变弱,很多人不想吃饭就是因为脾胃虚弱。这时再吃进不易消化的食物,就会增加负担,从而造成很多疾病。”王晏美大夫说,夏季饮食要清淡,推荐食用红豆、薏米、莲子、莲藕、木耳、芡实等食物,既不伤脾胃,还能健脾祛湿,有利于保养肠道。
21. 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王老师说:“你要记住,我们是学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B. 你这么不讲信用,让我们怎么办?
C. 我们学校的排球队打败了第三中学的排球队,获得了冠军。
D. 让我们的友谊万古长青。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21. D 22. ①夏季应该避免吃这类过凉的食物(夏季要少吃或者不吃过凉的东西)
②如何降低对脾胃造成的伤害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义的能力。
D.与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都包括自己在内的若干人,己方和对方。
A.指“你(你们)”。
B.指“己方”。
C.指“己方”。
故选D。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所以”表结果,结合“大量饮用冰啤酒则可能诱发一系列疾病,包括急性胰腺炎、消化道出血等”可知,冷饮之类不利于身体健康,应少吃或不吃,故可填写“夏季应该避免吃这类过凉的食物(夏季要少吃或者不吃过凉的东西)”之类的句子。
第②空,第一段说夏季要少吃或者不吃过凉的东西,那么此处“假如我们吃了凉的食物”就应该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来降低对人体的伤害,结合问句,故可填写“如何降低对脾胃造成的伤害”之类的句子。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有言:“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而《说文解字》对“学、习”两个词语的解释是:“学,觉悟也;习,数飞也。”由此可知,“学”是对知识理解与获取,“习”则是反复的实践与行动。那么,孔子这句话就可以理解为“获取知识后不断践行,才能感受到快乐”。但是有些同学却只愿埋头学习,不愿躬身实践,其结果只能是“学海无涯苦作舟”。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你围绕上述材料写一篇发言稿,在班会课上交流,引导大家践行正确的学习之道。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呈现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的理解,强调“学”“习”“乐”三者的关系,“学”是一种觉醒,世人从昏聩无知的状态脱离,是由于外在或内在的原因,令一个人开始有意识地吸收外界的知识技能,从而改变自己的状态。“习”则是如何对待“学”的结果,“习”是习得、温习、练习与习惯。“学”让外界的知识技能进入了我们的认知体系范围,而“习”的躬身实践,让它们在一次次的内化中成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从而信手拈来,融会贯通,达到通达“快乐”的境地。材料进一步呈现当下某些同学的学习现状,只有“学”,没有将所学反复进行实践与行动,最终只能是“苦学”,完全体会不到夫子所言的“不亦说乎”的感受。写作任务是以学生的身份写一篇发言稿,在班会课上交流践行正确的学习之道,写作时当扣住材料引用的孔子的话,以及当下学习中存在的只“学”不“习”的问题,阐述正确的学习之道,即将“学”与“习”完美结合起来,获取知识,拓宽视野,将所学不断躬身实践,在反复练习中熟练掌握,进而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学而时习,乐学之道。接下来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学的过程为我们打开了重大的世界,习则让我们自身不断的丰盈优化,这“学习”的过程与结果怎能不令人由衷的愉悦呢。再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学”应具有包容博大之胸怀,广泛了解,细加鉴别优劣后进行吸收;“习”应坚韧肯吃苦,要有“坐穿十年冷板凳”之毅力;“时习”,“时”是按时,亦是时时,学与习应是自然而然的需求与态度,不受时空的约束,无时无刻应以学习之心面对世界。
立意:
1.学而时习,乐学之道。
2.只“学”不“习”,苦海无边。
3.在“学”中觉悟,在“习”中进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