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山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中山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05 00:52: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启用前注意保密
中山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8页,21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和准考证号(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上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书写(6分)
1.本题根据答题卡书写情况评分。请你力求做到书写正确、工整、美观。(6分)
二、现代文阅读(一)(1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鲁迅认为图像艺术的真实应当满足细节的写实性、形象的典型性以及精神的真实性。他也将这种源于图像的艺术真实观贯彻到了文学写作中,其作品重视现实主义文学利用典型批判现实的功能,但也倾向于自然、如实、全面的图像式真实表达,中国文学史上自此诞生了极具特色的鲁迅式现实主义作品。
文艺期望触动大众,首先应有细节之处的真实感,使得观者得以代入与共情。鲁迅在《祝福》的细节表现之处流露出自然、细腻、真实的画风笔触。在描写鲁镇居民对“祝福”的准备时,他将过程表现得事无巨细:“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在描写祥林嫂沦为乞丐的落魄时,鲁迅对其形象细节进行了细致的白描,以表现出祥林嫂落魄处境:“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对“祝福”准备场面的如实描写,读者能够感受到火热而温暖的节日气氛,对祥林嫂落魄形象的细致刻画,也使得苦难更加立体地呈现于读者眼前。图像式的细节写实,强化了《祝福》整体的视觉性与真实感,从而给读者带来了更深层的代入,使得小说的感染力进一步加强。
在细节真实感的基础上,《祝福》还做到了人物描摹的“本质真实”,鲁迅以现实的笔锋刻画出了以鲁镇人为典型的看客心态,每个角色也都有着鲜明的象征性与典型性。“我”代表着部分读书人群体的犬儒主义、短工代表着部分底层劳动者群体的金钱趋向、柳妈等一众听祥林嫂讲故事的女人代表着部分女性群体的感性自利、鲁四老爷等人代表着既得利益者群体的虚荣精明、祥林嫂则代表着一些直接遭受压迫的底层人民受害者群体的可悲与不觉悟。鲁迅以对个体形象的隐意探索,将旧社会背景下不同社会群体的心理特征进行深刻的剖析。
鲁迅所追求的艺术真实,不仅在于表现出具体形象的写实性与典型性,还在于表现出精神层面的真实性,《祝福》也全面地呈现出了个体复杂而真实的精神世界。
《祝福》中最直接的精神刻画在“我”处。鲁迅以“我”象征着新旧社会交替过程中的读书人群体,为防止读书人形象的刻板化,鲁迅刻意对于这一群体的精神复杂性进行了构建,这一时期读书人往往有着传统教育与新式教育的双重背景,理性精神逐渐崛起又仍带有旧式思维。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读书往往被寄托“经世致用”的理想期盼,而“我”面对祥林嫂的苦难时却选择了逃避。对现实表示不满却又无可奈何,寄希望于逃避责任与自我宽慰的犬儒主义读书人形象契合了当时社会的多数现实。进一步深入理解,《祝福》全文是“我”视角下的表达,文中甚至在有意展现我中庸与犬儒的个性,如在描写“此时”的场景时虽以肃杀、黑暗为基调,却仍然加入了一些带有生气的“祝福”片段描写,这也可看作是压抑气氛的缓和,而故事最后也以“我”视角的大团圆结局收尾:“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这表面的圆满结局也是鲁迅以“我”的精神逻辑思考的结果。
在对于人物心理进行刻画时,鲁迅并未将形象刻板化,而是注重写实地将人格复杂性进行表现,在描写鲁镇居民对祥林嫂的表现时,几乎无一例外地掺杂着“情理参半”的观念,即一开始对祥林嫂的悲剧经历感到难过,但很快又对其所带来的麻烦感到不满与厌恶。“我”对祥林嫂的同情与逃避、短工的“贫穷共情”与鄙夷心态、柳妈等女人对祥林嫂故事的一开始“眼泪”与之后的“嘲弄”、鲁四老爷的“可恶”与“然而”等,都体现了封建礼教的双重作用下个体自私心的复杂性。封建礼教本身所具有的两面性,既以“礼”的基本道德观教化了人的基础人格,使人具有一定的世俗情感与善意之心,同时又长期以正统的道德范式压抑着这种情感与人性的抒发,使人选择着妥协与逃避。因此在小说的逻辑模式与人物的精神刻画中,鲁迅也严格遵守了“精神真实”的要求。
(摘编自舒沛《图像学视角下的<祝福>》)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的现实主义作品除具备一般现实主义文学利用典型批判现实的功能外,还表现出一种他所独有的图像式的艺术真实观。
B. 《祝福》中的场面描写和对人物形象的细致刻画都能体现出自然、细腻、真实的图像式的艺术风格,能激发读者的共情。
C. 《祝福》中对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特征的刻画以图像式的细节写实为基础,反映出在文艺作品中本质真实比细节真实更重要。
D. 鲁迅在创作《祝福》时,为避免其中人物形象刻板化,刻意地构建了人物形象的复杂性,严格遵守精神真实的要求。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大量引用《祝福》原文,并对此进行详细分析,体现了文艺研究的细致和严谨。
B. 文章详细列出《祝福》中每个角色象征意义,是为了论证其具有本质真实的特征。
C. 文章举例《祝福》的大团圆结尾,旨在强调叙述视角对表现人物形象典型性的意义。
D. 文章以图像艺术理论来研究鲁迅的小说《祝福》,体现出跨领域的交叉研究视角。
3. 请简要梳理选文的行文脉络。
三、现代文阅读(二)(共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核桃树下金银花
弋舟
迄今为止,我没跟谁说过我曾在十七岁时干过一个下午的快递员。
那年我十七岁出头,差不多算是从张桓(初中毕业后就去送快递的同学)那小子手里抢了一匹铁马,一路风驰电掣而去。本来也没什么目标,非要说有的话,我心里最初的方向纯然只是“透口气儿”之类的情绪而已。临近高考,你能明白我干嘛会想这么干。
结果是电动三轮车上载着的包裹驱策我将纯然的心理地标换成了玉林街。没错,那儿正是这件包裹需要派送的地址。我想,这并不难找。
然而,我迷失在四月的时光里了。玉林街就是一座不折不扣的迷宫啊。不过我才不在乎呢,不在乎被绕晕,不在乎妇女、闲汉、剃头匠次第在我眼前打转,不在乎骑着赤兔马却走了麦城。作为一个失败的胖子,我从来不在乎铩羽而归。
几圈之后,我看到一家杂货店门口蹲着个跟我一样胖的女孩,她穿了件阔大的老头衫,却长发披肩。
“我找民航成都飞机工程公司,嗯,职工宿舍。”
“找去呗。”
她一出声,我就知道我遇见了一个同伙。她的那种腔调,冷漠、无理,有点儿幸灾乐祸和缺心眼儿,诚然就是一个失败者的腔调。“胖子,这里压根就不可能有飞机场。全是楼,全是楼啊。”
她盯着我身后的三轮车。我善意地错开一点儿,以便让她看得分明。我常常自诩为是一堵墙。你要知道,仗着一副庞然的身板儿,我可没少跟世界作对。怎么说呢,嗯,金风玉露,对她我却有股惺惺相惜的爱惜。
我示意她过来,瞅瞅车顶上的那只包裹。她倒是大方,凑过来看。“玉林街,民航成都飞机工程公司,嗯,职工宿舍。”
“玉林街。”她重复一遍,“你完了,胖子。”
“难道这儿不是玉林街吗?”
我错开一步,看她身后的门牌号。没错啊,玉林十巷七号。旋即,我便知道我是真的完了。以“玉林”之名,至少有十巷之多,而这个包裹的单子上只大而化之地写着“玉林街”。
她当然是笑起来了。一般情况下,只要有人冲着我笑,甚至我自己对着镜子冲自己笑,我都是不惮以恶意来揣测的,但此刻我不觉得她带有讥讽。
果不其然,她拍打着我的肩膀,说道:“没事儿,就一起找找呗。”
推着电动三轮车走了大约十分钟后,她指着排污沟边浓荫蔽日的树木说:“核桃树开花了味。”
顺着她的胖指头瞧,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认识了一种树。这树,大约有二十多米高,树皮灰白,纵向排列着浅纹,花苞完全颠覆我对花朵固有的认知,只在顶部有那么一点儿花的意思。
“我家地里种了好多核桃树。”她说。
我不觉得她这是在卖弄,因为很久以来,人们卖弄着的,早已经是种摇钱树之类的把戏了。可我还是感到了羡慕,除了种核桃树这事,还有她大大方方说出此事的从容和磊落。我想我是做不到的,我也是个只配跟人吹嘘栽种了摇钱树的家伙。
“真不错。”我赞叹道。
她话头一转说:“还有金银花,我妈在核桃树下还种满了金银花。”
我一时有些转不过弯儿,仰着的脑壳不由自主地埋下来,好像生怕一不小心践踏了那核桃树下的金银花。没错,我出现幻觉了,感觉不是行进在玉林街的某一巷里,而是徜徉在一派田园风光中。
“知道啥是金银花不?”
“不知道,”我说,“噢不,我知道,冲凉茶的咯。”
我不想在她面前暴露我的无知,不是好强,竟只是温柔地不再与世界拧巴的心情。她和我对视了一眼,我们的眼神胖胖地对撞了一下。
“它还叫忍冬花。”她说,“因为开出来的花先是银白色的,再变成金黄色,才被叫成了金银花。”
她停了话头,发出一声缥缈的叹息,“马上五月了,田里的金银花就要采摘了。”说完这话,她便离我而去,仿佛直接去往田野里摘金银花去了。
只要想象一下当你从某个动人的、关键还是与某个人共享着的蓝图里突然被遗弃,你就会明白我当时的滋味。我当然是回不过神儿,何况我还推着辆电动三轮车,于是只能傻在那儿不动。这个胖子方才还因为有了另一个胖子的加盟而变得怀有了温情和善意,变得不再觉得自己纯然就是一个失败的胖子,变得鄙视自己的摇钱树思想,变得对植物学发生了轻微的兴趣,变得萌生了一丝去见识田园风光那种自己经验之外景致的愿望——变得就像他自己的一身肥肉那样柔软。
当年,在四月的玉林街上,你可曾看到过一个被雷懵的、茫然无措的失败的胖子?那天我骑着一辆抢来的电动三轮车,拼命地找,拼命地找。我找的既是玉林街民航成都飞机工程公司职工宿舍,也不是玉林街民航成都飞机工程公司职工宿舍。
我找到了,它在玉林六巷一号。我完全相信,今天你若是按图索骥,依然会在此看到民航成都飞机工程公司职工宿舍——今天看一定显得寒酸,因为当年此地就不是什么堂皇的所在,然而最初入住的扎根者,肯定也壮志凌云,对未来抱有无端的信心与可被理解的妄想。
那天黄昏,我将上帝的三无包裹准确地投放在了它应当抵达的终点。那是迄今为止我所做过的唯一一件有头有脸的事儿。
知道吗?我看到了硕果累累的核桃树,我看到了一望无尽的金银花。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抢走同学的电动三轮车开始只是为了“透口气儿”,但最终却去派送车上的包裹,透露出“我”真实内心中潜藏的责任意识。
B. “我”即使迷路也毫不在乎,并仗着胖身板儿时时与世界作对,这些表现出十七岁少年一种“无所谓”又“无所畏”的复杂心态。
C. “我”与胖女孩的偶然相逢,有一种臭味相投的滑稽,有一种同病相怜的酸楚,也有一种惺惺相惜的爱怜,其中情感复杂而又深沉。
D. 胖女孩带着“我”去寻找包裹上地址又离“我”而去,是为了报复“我”问路时的不礼貌,但确实反映出她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5.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使用第一人称讲述故事,便于进行详细的心理描写,从而直接抒发情感,也有利于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强艺术感染力。
B. 小说中既有雅致词句,也有通俗口语,更有化用的名言名句,形成一种亦庄亦谐、幽默风趣而又温柔明亮的叙事语言风格。
C. 核桃树花开平凡,金银花忍冬开放,由银白而金黄,这些事物写出了一种世俗生活的存在,象征了胖女孩善良美好的内心。
D. “我”与胖女孩萍水相逢,一见如故,故事看上去俗套,但胖子角色的塑造、市井环境的描写都给读者阅读带来陌生化的效果。
6. 小说画横线句子为“我找到了,它在玉林六巷一号”。请结合全文分析其含义。
四、名著阅读(共3分)
7. 下列各项中,对名著内容或知识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语文常谈》的“意内和言外”这一节中,吕叔湘认为:根据约定俗成的道理,字义形成之后就带有强制性,但是字音和字义的最初结合却是任意的、武断的。
B. 在《语文常谈》的“四方谈异”这一节中,吕叔湘认为:方言的差别最引人注意的是语音,语音是划分方言的主要依据,且语音差别较大的方言,语汇的差别也较大。
C. 《红楼梦》中的晴雯是个美丽聪慧、不畏权势的姑娘,她心直口快,敢说敢为,撕扇子千金一笑,训恶奴放心开怀。在她的忌日,宝玉放下凤姐的生日宴,遍体纯素,带了焙茗,来到水仙庵。在井台上,宝玉掏出香来焚上,含泪施礼。
D. 《红楼梦》中的贾探春是个干练果敢、具有男子性格的女性,在“协理荣国府”期间,打理得井井有条,但是“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她想用“兴利除弊”的微小改革来挽回这个封建大家庭的颓势,注定无济于事。
五、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熙宁元年四月,始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曰:“择术为先。”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问:“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令判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预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天下。御史中丞吕诲论安石过失十事,帝为出诲,安石荐吕公著代之。安石与光素厚,光援朋友责善之义,三诒书反复劝之,安石不乐。公著虽为所引,亦以请罢新法出颍州。翰林学士范镇三疏言青苗,夺职致仕。于是吕公著、韩维,安石藉以立声誉者也;司马光、范镇,交友之善者也:悉排斥不遗力。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帝曰:“此岂细事,朕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今取免行钱太重,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侠又坐窜岭南。吕惠卿服阕,安石朝夕汲引之。而惠卿实欲自得政,忌安石复来,因郑侠狱陷其弟安国,又起李士宁狱以倾安石。八年二月,复拜相。安石之再相也,屡谢病求去。元佑元年,卒,年六十八,赠太傅。绍圣中,谥曰“文”。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8. 下列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
A. 颁行天下 B. 公著虽为所引
C. 籍何以至此 D. 苟以天下之大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
B. 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
C. 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
D. 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
10. 下列对文本内外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B. 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新君即位改变年号,称为“改元”。文中“熙宁”肯定是宋朝一位皇帝使用的一个年号。
C. 前人把台官和谏官合称为台谏。西汉有谏大夫,东汉称为谏议大夫,唐代除谏议大夫外,又增设补阙、拾遗,三者各分左右,如“左拾遗”。
D. 古人尊对卑称名,卑自称也称名;对平辈或尊辈则称字。孔子对弟子称名,如“求!尔何如?”,弟子当着老师称呼其他弟子则称字,如:“夫子何哂由也?”
11.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岂细事,朕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
(2)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
(3)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12. 请依据节选内容,概括分析王安石的两个性格特点。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3. 请把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的“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翻译成现代汉语。
14.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唐朝中期名将、诗人,在一次征战途中写下此诗。
(1)请把“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翻译成现代汉语。
(2)有人评论此诗无一“胜”字,却句句言“胜”。请结合全诗分析战“胜”的主观条件。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侣鱼虾而友麋鹿。(苏轼《赤壁赋》)
(2)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钉头磷磷,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5)________,想馋邪则思正身以黜恶。(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6)________,背西风,酒旗斜矗。(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7)《六国论》中,苏泡认为燕赵灭亡“诚不得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六、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6.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眼界与阅历是一个人的软实力,却不一定会直接与自己的职业发展挂钩,要是抱着“升职加薪”的功利目的出国求学,则很可能抱薪救火,最好作罢。
②华南顶级艺术展“艺术广东”在广州琶洲保利世贸博览馆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展品包罗万象,展现了世界艺术的多种风貌。
⑧不能总是指望以他人的技术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邯郸学步。
④近年来,中国科幻热潮如火如荼,作为国家科技水平不断攀升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文化注解,科幻在助建创新型国家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⑤项羽在“鸿门宴”上错失了除去刘邦的大好机会,为自己日后的争霸之路埋下祸患,最终使得自己被围困于“垓下”,四面楚歌,进退维谷。
⑥随着“夜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夜市的管理问题层出不穷,近日,许多民众反映,自己停放在“夜市”停车处的自行车不胫而走。
A. ①③⑥ B. ②③④ C. ①⑤⑥ D. ②④⑤
17.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高一高二时,我们对于打好知识基础和提高基本技能的认识是何等肤浅,何等简单,现在我们对于这些的认识是丰富得多,深刻得多了。
B. 在谈到中国文化的弱项时,余秋雨曾提出,由于实证意识的缺乏,使中国文化长期处于“只问忠贞,不问真假”的泥潭之中。
C. 江苏大剧院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定于6月9日在山东省会大剧院上演,演员们目前正在抓紧时间排练。
D. 一名官员透露,各个成员国已经达成一致意见,建立专项基金,以防止这样的情况不要再次发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对小说传统的写法有了全面的突破与创新,( ),对中国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曹雪芹以他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感觉和把握现实人生,又以独特的方式把自己的感知艺术地表达出来,形成了独特的叙事风格,这就是写实与诗化的完美融合:既显示了生活的原生态又充满诗意朦胧的甜美感,既是高度的写实又充满了理想的光彩,既是悲凉慷慨的挽歌又蕴蓄着青春的激情和幽深的思考。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它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艺术,彻底地摆脱了说书体通俗小说的模式
B. 它彻底地摆脱了说书体通俗小说的模式,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艺术
C. 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艺术,彻底地摆脱了说书体通俗小说的模式
D. 彻底地摆脱了说书体通俗小说模式,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艺术
19. 文中画线语句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维生素C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想补充维生素C,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柠檬,觉得越酸的水果含维生素C越多,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____,即不酸的食物也可能含维生素C。这是为什么呢?水果的酸度主要取决于水果中的有机酸含量,如苹果酸、柠檬酸、异柠檬酸等等,而水果是酸还是甜,是由其中所含有的“糖酸比例”决定的。如果含糖量高而含有机酸低,那吃起来就是甜的,相反,____,水果吃起来就会比较酸了。另外,除了水果,____。例如:每100克白萝卜中维生素C含量为21毫克、扁豆中维生素C含量为13毫克、西红柿中的维生素C含量为19毫克、茄子中的维生素C含量为5毫克……
七、写作(60分)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老话讲“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学者指出“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很多类似的说法看似有矛盾,细思又各有道理。在面对具体的生活情境时,每个人既要积极吸收各种说法中的智慧,又要善于转化为自己做事的策略。
请以“说法与做事”为主题,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中山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解析
本试卷共8页,21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和准考证号(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上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书写(6分)
1.本题根据答题卡书写情况评分。请你力求做到书写正确、工整、美观。(6分)
二、现代文阅读(一)(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鲁迅认为图像艺术的真实应当满足细节的写实性、形象的典型性以及精神的真实性。他也将这种源于图像的艺术真实观贯彻到了文学写作中,其作品重视现实主义文学利用典型批判现实的功能,但也倾向于自然、如实、全面的图像式真实表达,中国文学史上自此诞生了极具特色的鲁迅式现实主义作品。
文艺期望触动大众,首先应有细节之处的真实感,使得观者得以代入与共情。鲁迅在《祝福》的细节表现之处流露出自然、细腻、真实的画风笔触。在描写鲁镇居民对“祝福”的准备时,他将过程表现得事无巨细:“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在描写祥林嫂沦为乞丐的落魄时,鲁迅对其形象细节进行了细致的白描,以表现出祥林嫂落魄处境:“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对“祝福”准备场面的如实描写,读者能够感受到火热而温暖的节日气氛,对祥林嫂落魄形象的细致刻画,也使得苦难更加立体地呈现于读者眼前。图像式的细节写实,强化了《祝福》整体的视觉性与真实感,从而给读者带来了更深层的代入,使得小说的感染力进一步加强。
在细节真实感的基础上,《祝福》还做到了人物描摹的“本质真实”,鲁迅以现实的笔锋刻画出了以鲁镇人为典型的看客心态,每个角色也都有着鲜明的象征性与典型性。“我”代表着部分读书人群体的犬儒主义、短工代表着部分底层劳动者群体的金钱趋向、柳妈等一众听祥林嫂讲故事的女人代表着部分女性群体的感性自利、鲁四老爷等人代表着既得利益者群体的虚荣精明、祥林嫂则代表着一些直接遭受压迫的底层人民受害者群体的可悲与不觉悟。鲁迅以对个体形象的隐意探索,将旧社会背景下不同社会群体的心理特征进行深刻的剖析。
鲁迅所追求的艺术真实,不仅在于表现出具体形象的写实性与典型性,还在于表现出精神层面的真实性,《祝福》也全面地呈现出了个体复杂而真实的精神世界。
《祝福》中最直接的精神刻画在“我”处。鲁迅以“我”象征着新旧社会交替过程中的读书人群体,为防止读书人形象的刻板化,鲁迅刻意对于这一群体的精神复杂性进行了构建,这一时期读书人往往有着传统教育与新式教育的双重背景,理性精神逐渐崛起又仍带有旧式思维。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读书往往被寄托“经世致用”的理想期盼,而“我”面对祥林嫂的苦难时却选择了逃避。对现实表示不满却又无可奈何,寄希望于逃避责任与自我宽慰的犬儒主义读书人形象契合了当时社会的多数现实。进一步深入理解,《祝福》全文是“我”视角下的表达,文中甚至在有意展现我中庸与犬儒的个性,如在描写“此时”的场景时虽以肃杀、黑暗为基调,却仍然加入了一些带有生气的“祝福”片段描写,这也可看作是压抑气氛的缓和,而故事最后也以“我”视角的大团圆结局收尾:“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这表面的圆满结局也是鲁迅以“我”的精神逻辑思考的结果。
在对于人物心理进行刻画时,鲁迅并未将形象刻板化,而是注重写实地将人格复杂性进行表现,在描写鲁镇居民对祥林嫂的表现时,几乎无一例外地掺杂着“情理参半”的观念,即一开始对祥林嫂的悲剧经历感到难过,但很快又对其所带来的麻烦感到不满与厌恶。“我”对祥林嫂的同情与逃避、短工的“贫穷共情”与鄙夷心态、柳妈等女人对祥林嫂故事的一开始“眼泪”与之后的“嘲弄”、鲁四老爷的“可恶”与“然而”等,都体现了封建礼教的双重作用下个体自私心的复杂性。封建礼教本身所具有的两面性,既以“礼”的基本道德观教化了人的基础人格,使人具有一定的世俗情感与善意之心,同时又长期以正统的道德范式压抑着这种情感与人性的抒发,使人选择着妥协与逃避。因此在小说的逻辑模式与人物的精神刻画中,鲁迅也严格遵守了“精神真实”的要求。
(摘编自舒沛《图像学视角下的<祝福>》)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的现实主义作品除具备一般现实主义文学利用典型批判现实的功能外,还表现出一种他所独有的图像式的艺术真实观。
B. 《祝福》中的场面描写和对人物形象的细致刻画都能体现出自然、细腻、真实的图像式的艺术风格,能激发读者的共情。
C. 《祝福》中对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特征的刻画以图像式的细节写实为基础,反映出在文艺作品中本质真实比细节真实更重要。
D. 鲁迅在创作《祝福》时,为避免其中人物形象的刻板化,刻意地构建了人物形象的复杂性,严格遵守精神真实的要求。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大量引用《祝福》原文,并对此进行详细分析,体现了文艺研究的细致和严谨。
B. 文章详细列出《祝福》中每个角色象征意义,是为了论证其具有本质真实的特征。
C. 文章举例《祝福》的大团圆结尾,旨在强调叙述视角对表现人物形象典型性的意义。
D. 文章以图像艺术理论来研究鲁迅的小说《祝福》,体现出跨领域的交叉研究视角。
3. 请简要梳理选文的行文脉络。
【答案】1. D 2. C
3. ①文章采用了“总分”式结构进行论证。②先总说鲁迅将源于图像的艺术真实观贯彻到了文学写作中,既重视现实主义文学利用典型批判现实的功能,也倾向于自然、如实、全面的图像式真实表达,从而诞生了极具特色的鲁迅式现实主义作品。③接着从细节真实、人物描摹的“本质真实”和精神层面的真实三个角度进行分述。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他所独有的图像式的艺术真实观”错,原文“倾向于自然、如实、全面的图像式真实表达,中国文学史上自此诞生了极具特色的鲁迅式现实主义作品”,可见“独有的”无中生有。
B.“对人物形象的细致刻画……能体现出自然、细腻、真实的图像式的艺术风格”错,“自然、细腻、真实”是细节真实的特点,人物形象细致应属于人物描摹的“本质真实”,选项张冠李戴。
C.“反映出在文艺作品中本质真实比细节真实更重要”错,原文“在细节真实感的基础上,《祝福》还做到了人物描摹的‘本质真实’”,并未将本质真实比细节真实作对比,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旨在强调叙述视角对表现人物形象典型性的意义”错,原文“这表面的圆满结局也是鲁迅以‘我’的精神逻辑思考的结果”,证明的是“精神层面的真实性”。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本文采用了总分结构论证。
第一段先总说鲁迅“鲁迅……其作品重视现实主义文学利用典型批判现实的功能,但也倾向于自然、如实、全面的图像式真实表达,中国文学史上自此诞生了极具特色的鲁迅式现实主义作品”;
然后分写“文艺期望触动大众,首先应有细节之处的真实感,使得观者得以代入与共情”“在细节真实感的基础上,《祝福》还做到了人物描摹的‘本质真实’”“鲁迅所追求的艺术真实,不仅在于表现出具体形象的写实性与典型性,还在于表现出精神层面的真实性”,从细节真实、人物描摹的“本质真实”和“精神层面的真实”三个角度进行论述。
在论述“精神层面的真实”时先写“《祝福》中最直接的精神刻画在‘我’处”“为防止读书人形象的刻板化,鲁迅刻意对于这一群体的精神复杂性进行了构建”,再写“在对于人物心理进行刻画时,鲁迅并未将形象刻板化,而是注重写实地将人格复杂性进行表现”。
三、现代文阅读(二)(共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核桃树下金银花
弋舟
迄今为止,我没跟谁说过我曾在十七岁时干过一个下午的快递员。
那年我十七岁出头,差不多算是从张桓(初中毕业后就去送快递的同学)那小子手里抢了一匹铁马,一路风驰电掣而去。本来也没什么目标,非要说有的话,我心里最初的方向纯然只是“透口气儿”之类的情绪而已。临近高考,你能明白我干嘛会想这么干。
结果是电动三轮车上载着的包裹驱策我将纯然的心理地标换成了玉林街。没错,那儿正是这件包裹需要派送的地址。我想,这并不难找。
然而,我迷失在四月的时光里了。玉林街就是一座不折不扣的迷宫啊。不过我才不在乎呢,不在乎被绕晕,不在乎妇女、闲汉、剃头匠次第在我眼前打转,不在乎骑着赤兔马却走了麦城。作为一个失败的胖子,我从来不在乎铩羽而归。
几圈之后,我看到一家杂货店门口蹲着个跟我一样胖的女孩,她穿了件阔大的老头衫,却长发披肩。
“我找民航成都飞机工程公司,嗯,职工宿舍。”
“找去呗。”
她一出声,我就知道我遇见了一个同伙。她的那种腔调,冷漠、无理,有点儿幸灾乐祸和缺心眼儿,诚然就是一个失败者的腔调。“胖子,这里压根就不可能有飞机场。全是楼,全是楼啊。”
她盯着我身后的三轮车。我善意地错开一点儿,以便让她看得分明。我常常自诩为是一堵墙。你要知道,仗着一副庞然的身板儿,我可没少跟世界作对。怎么说呢,嗯,金风玉露,对她我却有股惺惺相惜的爱惜。
我示意她过来,瞅瞅车顶上的那只包裹。她倒是大方,凑过来看。“玉林街,民航成都飞机工程公司,嗯,职工宿舍。”
“玉林街。”她重复一遍,“你完了,胖子。”
“难道这儿不是玉林街吗?”
我错开一步,看她身后的门牌号。没错啊,玉林十巷七号。旋即,我便知道我是真的完了。以“玉林”之名,至少有十巷之多,而这个包裹的单子上只大而化之地写着“玉林街”。
她当然是笑起来了。一般情况下,只要有人冲着我笑,甚至我自己对着镜子冲自己笑,我都是不惮以恶意来揣测的,但此刻我不觉得她带有讥讽。
果不其然,她拍打着我的肩膀,说道:“没事儿,就一起找找呗。”
推着电动三轮车走了大约十分钟后,她指着排污沟边浓荫蔽日的树木说:“核桃树开花了味。”
顺着她的胖指头瞧,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认识了一种树。这树,大约有二十多米高,树皮灰白,纵向排列着浅纹,花苞完全颠覆我对花朵固有的认知,只在顶部有那么一点儿花的意思。
“我家地里种了好多核桃树。”她说。
我不觉得她这是在卖弄,因为很久以来,人们卖弄着的,早已经是种摇钱树之类的把戏了。可我还是感到了羡慕,除了种核桃树这事,还有她大大方方说出此事的从容和磊落。我想我是做不到的,我也是个只配跟人吹嘘栽种了摇钱树的家伙。
“真不错。”我赞叹道。
她话头一转说:“还有金银花,我妈在核桃树下还种满了金银花。”
我一时有些转不过弯儿,仰着的脑壳不由自主地埋下来,好像生怕一不小心践踏了那核桃树下的金银花。没错,我出现幻觉了,感觉不是行进在玉林街的某一巷里,而是徜徉在一派田园风光中。
“知道啥是金银花不?”
“不知道,”我说,“噢不,我知道,冲凉茶的咯。”
我不想在她面前暴露我的无知,不是好强,竟只是温柔地不再与世界拧巴的心情。她和我对视了一眼,我们的眼神胖胖地对撞了一下。
“它还叫忍冬花。”她说,“因为开出来的花先是银白色的,再变成金黄色,才被叫成了金银花。”
她停了话头,发出一声缥缈的叹息,“马上五月了,田里的金银花就要采摘了。”说完这话,她便离我而去,仿佛直接去往田野里摘金银花去了。
只要想象一下当你从某个动人的、关键还是与某个人共享着的蓝图里突然被遗弃,你就会明白我当时的滋味。我当然是回不过神儿,何况我还推着辆电动三轮车,于是只能傻在那儿不动。这个胖子方才还因为有了另一个胖子的加盟而变得怀有了温情和善意,变得不再觉得自己纯然就是一个失败的胖子,变得鄙视自己的摇钱树思想,变得对植物学发生了轻微的兴趣,变得萌生了一丝去见识田园风光那种自己经验之外景致的愿望——变得就像他自己的一身肥肉那样柔软。
当年,在四月的玉林街上,你可曾看到过一个被雷懵的、茫然无措的失败的胖子?那天我骑着一辆抢来的电动三轮车,拼命地找,拼命地找。我找的既是玉林街民航成都飞机工程公司职工宿舍,也不是玉林街民航成都飞机工程公司职工宿舍。
我找到了,它在玉林六巷一号。我完全相信,今天你若是按图索骥,依然会在此看到民航成都飞机工程公司职工宿舍——今天看一定显得寒酸,因为当年此地就不是什么堂皇的所在,然而最初入住的扎根者,肯定也壮志凌云,对未来抱有无端的信心与可被理解的妄想。
那天黄昏,我将上帝的三无包裹准确地投放在了它应当抵达的终点。那是迄今为止我所做过的唯一一件有头有脸的事儿。
知道吗?我看到了硕果累累的核桃树,我看到了一望无尽的金银花。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抢走同学的电动三轮车开始只是为了“透口气儿”,但最终却去派送车上的包裹,透露出“我”真实内心中潜藏的责任意识。
B. “我”即使迷路也毫不在乎,并仗着胖身板儿时时与世界作对,这些表现出十七岁少年一种“无所谓”又“无所畏”的复杂心态。
C. “我”与胖女孩的偶然相逢,有一种臭味相投的滑稽,有一种同病相怜的酸楚,也有一种惺惺相惜的爱怜,其中情感复杂而又深沉。
D. 胖女孩带着“我”去寻找包裹上的地址又离“我”而去,是为了报复“我”问路时的不礼貌,但确实反映出她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5.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使用第一人称讲述故事,便于进行详细的心理描写,从而直接抒发情感,也有利于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强艺术感染力。
B. 小说中既有雅致词句,也有通俗口语,更有化用的名言名句,形成一种亦庄亦谐、幽默风趣而又温柔明亮的叙事语言风格。
C. 核桃树花开平凡,金银花忍冬开放,由银白而金黄,这些事物写出了一种世俗生活的存在,象征了胖女孩善良美好的内心。
D. “我”与胖女孩萍水相逢,一见如故,故事看上去俗套,但胖子角色的塑造、市井环境的描写都给读者阅读带来陌生化的效果。
6. 小说画横线句子为“我找到了,它在玉林六巷一号”。请结合全文分析其含义。
【答案】4. D 5. A
6. 一方面是指“我”最终找到了包裹上的地址;另一层面,是指在经历更多人生后,“我”对平静理性的人生态度的领悟。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D.“为了报复‘我’问路时的不礼貌”错,“她停了话头,发出一声缥缈的叹息,‘马上五月了,田里的金银花就要采摘了。’说完这话,她便离我而去,仿佛直接去往田野里摘金银花去了”作者笔下胖女孩善良美好,她可能是因对金银花的回忆触动了乡愁,才离我而去,没有报复“我”。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A.“拉近与读者的距离”错,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是第二人称的表达效果,第一人称叙事主要是增加真实感、现场感。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我找到了,它在玉林六巷一号”出现在结尾部分,前文主要讲述十七岁的“我”,在一次送快递的过程中,邂逅了一位从农村来城市的女孩,胖女孩带着“我”去寻找包裹上的地址又离“我”而去。
结合“我找的既是玉林街民航成都飞机工程公司职工宿舍,也不是玉林街民航成都飞机工程公司职工宿舍”表明“我”要找的并不单纯是包裹上的地址,而是对自己人生方向的找寻,与胖女孩的邂逅令“我”对自己和人生有了新的认识。
“我找到了,它在玉林六巷一号”一方面是指“我”最终找到了包裹上的地址;另一层面,是指在经历更多人生后,“我”对平静理性的人生态度的领悟。
四、名著阅读(共3分)
7. 下列各项中,对名著内容或知识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语文常谈》的“意内和言外”这一节中,吕叔湘认为:根据约定俗成的道理,字义形成之后就带有强制性,但是字音和字义的最初结合却是任意的、武断的。
B. 在《语文常谈》的“四方谈异”这一节中,吕叔湘认为:方言的差别最引人注意的是语音,语音是划分方言的主要依据,且语音差别较大的方言,语汇的差别也较大。
C. 《红楼梦》中的晴雯是个美丽聪慧、不畏权势的姑娘,她心直口快,敢说敢为,撕扇子千金一笑,训恶奴放心开怀。在她的忌日,宝玉放下凤姐的生日宴,遍体纯素,带了焙茗,来到水仙庵。在井台上,宝玉掏出香来焚上,含泪施礼。
D. 《红楼梦》中的贾探春是个干练果敢、具有男子性格的女性,在“协理荣国府”期间,打理得井井有条,但是“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她想用“兴利除弊”的微小改革来挽回这个封建大家庭的颓势,注定无济于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情节和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
C.宝玉到水仙庵祭奠的是金钏,不是晴雯。
故选C。
五、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熙宁元年四月,始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曰:“择术为先。”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问:“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令判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预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天下。御史中丞吕诲论安石过失十事,帝为出诲,安石荐吕公著代之。安石与光素厚,光援朋友责善之义,三诒书反复劝之,安石不乐。公著虽为所引,亦以请罢新法出颍州。翰林学士范镇三疏言青苗,夺职致仕。于是吕公著、韩维,安石藉以立声誉者也;司马光、范镇,交友之善者也:悉排斥不遗力。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帝曰:“此岂细事,朕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今取免行钱太重,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侠又坐窜岭南。吕惠卿服阕,安石朝夕汲引之。而惠卿实欲自得政,忌安石复来,因郑侠狱陷其弟安国,又起李士宁狱以倾安石。八年二月,复拜相。安石之再相也,屡谢病求去。元佑元年,卒,年六十八,赠太傅。绍圣中,谥曰“文”。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8. 下列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
A. 颁行天下 B. 公著虽为所引
C. 籍何以至此 D. 苟以天下之大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
B. 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
C. 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
D. 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
10. 下列对文本内外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B. 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新君即位改变年号,称为“改元”。文中“熙宁”肯定是宋朝一位皇帝使用的一个年号。
C. 前人把台官和谏官合称为台谏。西汉有谏大夫,东汉称为谏议大夫,唐代除谏议大夫外,又增设补阙、拾遗,三者各分左右,如“左拾遗”。
D. 古人尊对卑称名,卑自称也称名;对平辈或尊辈则称字。孔子对弟子称名,如“求!尔何如?”,弟子当着老师称呼其他弟子则称字,如:“夫子何哂由也?”
11.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岂细事,朕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
(2)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
(3)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12. 请依据节选内容,概括分析王安石的两个性格特点。
【答案】8. D 9. B 10. D
11. (1)这怎么是小事,我所以感到恐惧,正是因为没能做好人为之事。
(2)旱灾是由王安石招致来的。罢免王安石,上天一定会下雨。
(3)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
12. ①敢于创新、变革旧法;②刚愎自用、不能容人。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
例句:定语后置句,应为“欲尽罢不善法度”。句意:想要罢除全部不好的法度。
A.省略句兼状语后置句,应为“于天下颁行”。句意:在天下颁行新法。
B.判断句,“为”是标志。句意:虽然吕公著是王安石推荐的。
C.宾语前置句,应为“籍以何至此”。句意:我怎么会气到这种程度呢?
D.定语后置句,应为“苟以大天下”。句意:如果凭借偌大的国家。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水旱灾害是常会发生的事,尧、汤时代也不能避免,这事不足以使陛下忧虑,不过应当治理好人为之事来应付天灾。
“此”是“不足招圣虑”的主语,应在“此”前断句,排除AC;
“以应之”是“修人事”的目的,联系紧密,中间不断开,排除D。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弟子当着老师称呼其他弟子则称字,如:‘夫子何哂由也?’”错误,“由”是名。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岂”,怎么;“人事之未修”,宾语前置,应为“未修人事”;“朕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判断句。
(2)“致”,导致、招致;“去”,罢免;“雨”,下雨。
(3)“恤”,顾念,忧虑;“自媚于众”,状语后置,“于众自媚”,向众人献媚讨好;“善”,好事。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依据“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天下”可概括为:敢于创新、变革旧法。
依据“安石与光素厚,光援朋友责善之义,三诒书反复劝之,安石不乐。公著虽为所引,亦以请罢新法出颍州。翰林学士范镇三疏言青苗,夺职致仕”“吕公著、韩维,安石藉以立声誉者也;司马光、范镇,交友之善者也:悉排斥不遗力”可概括为:刚愎自用、不能容人。
参考译文: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熙宁元年四月,王安石才到朝廷。他进宫答对神宗询问时,神宗问治理国家应当首先做什么事,他回答说:“首先要选择推行的政策。 ”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皇上问:“你最先开始的施政措施是什么 ”王安石答道:“改变风俗, 建立法度,是现在最亟需的了。”皇上认为是对的。于是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任命王安石和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共同掌管。王安石令他的同党吕惠卿承担条例司的日常事务。从此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法相继问世,称为新法,并派遣提举官四十多人,在天下颁行新法。御史中丞吕诲说王安石有十大过失,神宗为此派吕诲去做地方官,王安石推荐吕公著代替吕诲任御史中丞。王安石与司马光一直相交甚厚,司马光根据朋友之间互相督促行善的道理,三次写信给王安石反复劝说,王安石很不高兴。虽然吕公著是王安石推荐的,也因为请求罢除新法而被派出任颍州知州。翰林学士范镇三次上疏议论青苗法,被罢免职务而退休。吕公著、韩维,是王安石凭借他们树立自己声誉的人;司马光、范镇,是与自己友情甚厚的人:王安石都不遗余力地加以排斥。熙宁七年春天,全国一直干旱,饥民流离失所,皇帝忧容满面,上朝时感叹不已,想要罢除全部不好的法度。王安石说:“水旱灾害是常会发生的事,尧、汤时代也不能避免,这事不足以使陛下忧虑,不过应当治理好人为之事来应付天灾。”神宗说:“这怎么是小事,我所以感到恐惧,正是因为没能治理好人事啊。现在收取免行钱太重,人们怨叹,甚至有人说出对朝廷不恭顺的话来。两宫太后声泪俱下,担忧京城里会发生动乱,认为天旱更加失去了人心。”监安上门郑侠上疏,把所见到的流民扶老携幼的困苦情状,画成图进献神宗,说:“旱灾是由王安石招致来的。罢免王安石,上天一定会下雨。”郑侠又因为这事被放逐到岭南。吕惠卿服丧期满时,王安石早晚不停地推荐他。然而吕惠卿实际上是想自己掌握大权,害怕王安石重新回来当政,就乘办理郑侠案件的机会陷害王安石弟弟王安国,又兴起李士宁案件来倾覆王安石。熙宁八年二月,王安石再次被委任为宰相。王安石重新担任丞相后,多次称病请求辞官。元祐元年,王安石去世,时年六十八岁,被追赠为太傅。绍圣年间,赐谥号为“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3. 请把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的“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句子的能力。
“素”,皎洁、洁白;“素月分辉,明河共影”,互文手法;“表里”,水面上下;“澄澈”,明亮澄澈。
14.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唐朝中期名将、诗人,在一次征战途中写下此诗。
(1)请把“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翻译成现代汉语。
(2)有人评论此诗无一“胜”字,却句句言“胜”。请结合全诗分析战“胜”的主观条件。
【答案】(1)昨夜秋风吹入关塞,边境上的云和月笼罩着西山。
(2)诗一、二句景中有情,显示出主将准确地掌握了时机和敌情,这就意味着已经居于主动地位,取得了主动权,取得了克敌制胜的先决条件,这一切正预示着战争的顺利,因而,胜利也就成了人们意料中的结果。三、四句暗示战事已按主将部署胜利展开,战场上势如破竹,主将刚毅果断,暗示这场战争已经胜利在握。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翻译诗句的能力。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意思是,极目远望,昨夜萧瑟的秋风吹入关塞,只见寒云低压,月色清冷满照西山。
汉关:汉朝的关塞,这里指唐朝军队驻守的关塞。朔云边月:指边境上的云和月。朔:北方。边:边境。西山:指今四川省西部的岷山,是当时控制吐蕃内侵的要地。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诗的一、二句“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景中有情,“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西山,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所以诗的前两句既然写出了战云密布的“眼中形势”,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言了,诗中略去这一部分内容,正表现了严武是用兵的行家。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一再催促手下勇猛的将士追击敌人,不要让敌人一兵一马从战场上逃回。“更催”二字暗示战事已按主将部署胜利展开。两句一气而下,笔意酣畅,字字千钧,既显示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也表现了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神情,而整个战斗的结果也自然寓于其中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侣鱼虾而友麋鹿。(苏轼《赤壁赋》)
(2)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钉头磷磷,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5)________,想馋邪则思正身以黜恶。(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6)________,背西风,酒旗斜矗。(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7)《六国论》中,苏泡认为燕赵灭亡“诚不得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②. 迷花倚石忽已暝 ③. 赢得仓皇北顾 ④. 多于在庾之粟粒 ⑤.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⑥. 归帆去棹残阳里 ⑦.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⑧. 可谓智力孤危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樵、渚、暝、赢、皇、庾、粟、壅、蔽、棹、殆。
六、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6.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眼界与阅历是一个人的软实力,却不一定会直接与自己的职业发展挂钩,要是抱着“升职加薪”的功利目的出国求学,则很可能抱薪救火,最好作罢。
②华南顶级艺术展“艺术广东”在广州琶洲保利世贸博览馆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展品包罗万象,展现了世界艺术的多种风貌。
⑧不能总是指望以他人的技术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邯郸学步。
④近年来,中国科幻热潮如火如荼,作为国家科技水平不断攀升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文化注解,科幻在助建创新型国家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⑤项羽在“鸿门宴”上错失了除去刘邦的大好机会,为自己日后的争霸之路埋下祸患,最终使得自己被围困于“垓下”,四面楚歌,进退维谷。
⑥随着“夜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夜市的管理问题层出不穷,近日,许多民众反映,自己停放在“夜市”停车处的自行车不胫而走。
A. ①③⑥ B. ②③④ C. ①⑤⑥ D. ②④⑤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抱薪救火”,比喻因为方法错误,虽然有心解决问题,结果却使问题更加严重。此处语境是指出国求学的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而不是方法错误,使用错误,应用“南辕北辙”。
②“包罗万象”,形容内容丰富,无所不有。此处语境是指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展品丰富,无所不有,使用正确。
③“邯郸学步”,比喻模仿别人不到家,反倒把自己原有的长处也丢掉了。此处语境是指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事事都模仿或追随别人,使用错误,应用“亦步亦趋”。
④“如火如荼”,像火那样红,像荼(茅草的白花)一样白。原比喻军容之盛,现在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此处语境是指中国科幻热潮旺盛,使用正确。
⑤“进退维谷”,前进或后退都陷于困难的境地,形容处于十分不利的局势。此处语境是指项羽前进或后退都陷于困难的境地,使用正确。
⑥“不胫而走”,形容没有腿却能跑,多指消息无声地散播。语境形容的对象是“自行车”,使用对象错误。
故选D。
17.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高一高二时,我们对于打好知识基础和提高基本技能的认识是何等肤浅,何等简单,现在我们对于这些的认识是丰富得多,深刻得多了。
B. 在谈到中国文化的弱项时,余秋雨曾提出,由于实证意识的缺乏,使中国文化长期处于“只问忠贞,不问真假”的泥潭之中。
C. 江苏大剧院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定于6月9日在山东省会大剧院上演,演员们目前正在抓紧时间排练。
D. 一名官员透露,各个成员国已经达成一致意见,建立专项基金,以防止这样的情况不要再次发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语序不当。“何等肤浅,何等简单”与“丰富得多,深刻得多”前后不对应,应改为“认识是深刻得多,丰富得多了”。
B.成分残缺。滥用介词,造成主语缺失,删去“由于”或“使”。
D.不合逻辑。“以防止这样的情况不要再次发生”否定失当,改为“以防止这样的情况再次发生”。
故选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对小说传统的写法有了全面的突破与创新,( ),对中国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曹雪芹以他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感觉和把握现实人生,又以独特的方式把自己的感知艺术地表达出来,形成了独特的叙事风格,这就是写实与诗化的完美融合:既显示了生活的原生态又充满诗意朦胧的甜美感,既是高度的写实又充满了理想的光彩,既是悲凉慷慨的挽歌又蕴蓄着青春的激情和幽深的思考。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它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艺术,彻底地摆脱了说书体通俗小说的模式
B. 它彻底地摆脱了说书体通俗小说的模式,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艺术
C. 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艺术,彻底地摆脱了说书体通俗小说的模式
D. 彻底地摆脱了说书体通俗小说模式,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艺术
19. 文中画线语句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答案】18. B 19. 排比。利用三个“即……又……”结构类似的句子排列构成,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节奏感强,突出强调了曹雪芹形成的独特叙事风格的写实与诗化的完美融合的特点,并对这种叙事风格从不同角度做了更周全、更详尽的解释。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从上文“《红楼梦》对小说传统的写法有了全面的突破与创新”可知,接下来应该是谈对传统的突破,即摆脱说书体的模式,接着再谈创新。最后谈《红楼梦》对小说发展的影响和意义;再因括号内内容的陈述对象不再是“《红楼梦》”,而是“写法的突破与创新”,代词“它”来代指指“写法的突破与创新”。据此判断B最恰当。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文中画线语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利用三个“即……又……”结构和长度均类似、意义相关的句子排列起来而构成,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节奏感强,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条理性更好,突出强调了曹雪芹形成的独特叙事风格的写实与诗化的完美融合的特点,并对这种叙事风格从不同角度做了更周全、更详尽的解释,使读者对这种叙事风格有了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维生素C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想补充维生素C,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柠檬,觉得越酸的水果含维生素C越多,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____,即不酸的食物也可能含维生素C。这是为什么呢?水果的酸度主要取决于水果中的有机酸含量,如苹果酸、柠檬酸、异柠檬酸等等,而水果是酸还是甜,是由其中所含有的“糖酸比例”决定的。如果含糖量高而含有机酸低,那吃起来就是甜的,相反,____,水果吃起来就会比较酸了。另外,除了水果,____。例如:每100克白萝卜中维生素C含量为21毫克、扁豆中维生素C含量为13毫克、西红柿中的维生素C含量为19毫克、茄子中的维生素C含量为5毫克……
【答案】 ①. 含维生素C的食物不都是酸的 ②. 如果含糖量低而含有机酸高 ③. 其实很多蔬菜中也含有维生素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结合“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可知此处和“越酸的水果含维生素C越多”相反,再结合“不酸的食物也可能含维生素C”,故填“含维生素C的食物不都是酸的”;
②此处是谈决定水果酸度的原因,结合前文“含糖量高而含有机酸低,那吃起来就是甜的”以及“相反”,可知此处含糖量和含有机酸的比例应与前文相反,故填“如果含糖量低而含有机酸高”;
③后文“每100克白萝卜中维生素C含量为21毫克、扁豆中维生素C含量为13毫克、西红柿中维生素C含量为19毫克、茄子中的维生素C含量为5毫克……”介绍的都是蔬菜的维生素C含量,故填“其实很多蔬菜中也含有维生素C”。
七、写作(60分)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老话讲“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学者指出“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很多类似的说法看似有矛盾,细思又各有道理。在面对具体的生活情境时,每个人既要积极吸收各种说法中的智慧,又要善于转化为自己做事的策略。
请以“说法与做事”为主题,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首先介绍了许多看似矛盾的说法,第一句话中,也许一个“看”字,有些置身事外的意味,但如果置身其中,外行与内行差的可不是一个热闹那么简单,可能是超乎想象的代价。所以,这一说法阐述了“懂行”的重要。第二句话,意思是当事人被碰到的事情搞糊涂了,旁观的人却看得很清楚。这里强调的是不能被眼前之景迷惑,而要跳脱出去,用清醒冷静和全局观念去处理事情。第三句话,强调既要深入生活,获得切身的体验和感受,又要超脱生活,以旁观者的身份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万物。而这些说法,都是我们做事的绝佳指导。看似矛盾的说法,也并不意味着孰对孰错,关键在于情随事迁,我们能不能因地制宜地去运用。
对于“说法与做事”这一写作主题,可以先从如何看待“说法”展开话题。一方面,针对材料中诸多看似矛盾的“说法”,应当指出我们要以辩证的态度去看待事物与说法,对复杂说法,不能一味地认为错或对,而是要结合具体情境具体判断;另一方面,则可据此引出如何依据“说法”去“做事”。对此,可说明不能仅凭对说法的主观印象去做事,而要结合这件事的具体情境去展开分析;也可说明要将他人的“说法”转化为自己的“说法”,提升自我能力。
立意:
1.说法看似矛盾相悖,实则对立统一都能做事。
2.借我一双慧眼,看穿矛盾,转换运用。
3.说法终觉浅,求索要躬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