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戏曲艺术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一直是在发展变化的,在明代,王骥德就说“世之腔调,每三十年一变,由元迄今,不知经几变更矣!”现在的变化就更快。不应该也不可能阻止戏曲的发展变化。但变又不应离开戏曲和剧种的特色,有学者提出,不能在旅游等因素的压力下变得不伦不类。坚持守正创新是正确的原则。“守正”,首先是守民族文化精神之正,也应包括守地域文化特色之正,在此原则下努力创新,使之适应群众审美观念的变化。
地方戏一直是在互相学习、互相吸收借鉴中向前发展的,比较年轻的剧种又必然和必须向比自己年长的剧种学习。但这种学习、吸收和借鉴一定要有利于增强自己的特色,而不能失去自我。20世纪40年代,袁雪芬等一批有革新精神的演员曾努力进行越剧的改革。袁雪芬说,越剧有两个“奶娘”,一个是昆曲,一个是话剧。越剧在汲取“奶娘”的乳汁后健康成长,发展为大剧种,但它并未变成昆曲或话剧。东北的新兴剧种吉剧在创立之时,就提出“不离基地,采撷众华,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口号,遵循这一原则,吉剧在成为行当齐全的剧种后,依然保持自己鲜明的地域特色。前段时间,有些地方戏为了追求艺术上的“提高”,在表演和舞台呈现上自觉或不自觉地向大剧种靠近,甚至出现了许多剧种“趋同化”的现象,引起业界的担忧。从近期演出的许多优秀剧目看,这种现象已有所改变,但仍值得我们警惕。戏曲一定要坚持守正创新,才能永葆艺术特色。
地方戏产生于民间,因而较为通俗。在发展过程中,有文人的积极参与,在群众喜闻乐见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因此具有雅俗共赏的品格,这是戏曲能够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今天,在追求提高剧种和剧目的美学品位时,一定不能丢掉雅俗共赏这一优势。保护、传承和发展地方戏,必须坚持“三并举”的正确方针。不同的剧种在表现题材方面有自己不同的长处,对不擅长的题材可以探索,如贵州花灯戏演出的《盐道》《月照枫林渡》,厦门歌仔戏演出的《侨批》,内容都比较厚重,是以前很少表现的题材,但他们都注意到发挥本剧种的长处,所以能够取得成功。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从“小人物”的视角叙述宏大题材,把其他民间艺术融于地方戏曲之中,做到了较深的思想内容与精彩的艺术形式的统一。我们既要重视重大题材、现代题材,也要重视古代生活题材、民间生活题材;既要重视富有哲理思想的、引人思考的悲剧、正剧,也不可忽视寓教于乐的喜剧。湖南花鼓戏《蔡坤山耕田》和邵阳花鼓戏《豆腐西施》都因其植根于民间生活的喜剧性而得到热烈喝彩。
保护、传承和发展地方戏要对剧目和表演同等重视。莆仙戏《踏伞行》的成功,既在于剧本创作在传统基础上的别出心裁的创新,也在于美妙的传统表演手段的运用。莆仙戏特有的蹀步(一种特有的表演程式)和各种手势,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惟妙惟肖,使作品具有耐人品味的韵致。培养本地的作家、艺术家是保护、传承和发展地方戏的关键。邀请知名剧作家和导演进行创作不是不可以,四川的徐棻和福建的郑怀兴都为外地剧种写过很优秀的剧本,推动了这些剧种、剧团的发展;但长久之计还是要培养本地的艺术人才。杨兰春、齐飞等河南剧作家写的豫剧剧本,魏明伦等四川作家写的川剧剧本,所特有的“味道”,是外地作家很难写出的。培养本地作家、导演是避免剧种趋同化的治本之策,也有助于我国戏曲继续保持雅俗共赏的艺术品格,更好地在新时代传承发展。
(摘编自安葵《让地方戏焕发出勃勃生机》)
材料二:
活态传承的传统戏曲,连接绵延千年的审美积淀与欣欣向荣的美好生活,正以更加多元、更为丰富的艺术表达持续散发时代魅力。
将戏曲唱腔与流行音乐相结合,歌曲《万疆》别有韵味;用粤剧“唱”一部电影,影片《白蛇传·情》带来全新的观影感受;融户外园林真人秀和戏曲实景演出于一体,戏曲文化创新节目《最美中国戏》让观众获得沉浸式体验……近年来,戏曲不断创新传播方式,频频在跨界融合中受到众多年轻人的青睐。
跨界融合成为戏曲不断出新的有效手段之一。把传统戏曲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多样化的元素相互融合,带来了全新的观感体验,也激发了更多群体的情感共鸣。比如,今年某视频网站播放的《上元千灯会》将戏曲与流行元素结合,以灯塑景、以戏传情,呈现了一场戏曲盛宴,颇受年轻人喜爱。“戏曲+电影”“戏曲+歌曲”“戏曲+动画”等形式丰富了戏曲的艺术表达,呼应时代审美,让戏曲以更亲切、更接地气的方式触达更多人群。“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不断焕发新光彩的传统戏曲,正让更多人走进璀璨梨园,共赏“满园春色”。
戏曲与现代技术的互动,突破了以往的传播壁垒。一方面,线上直播、视频剪辑等数字手段极大丰富了传统戏曲的表现张力,推动戏曲更好地走进大众。比如,不少戏曲院团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云直播”,通过弹幕与观众互动,“圈粉”年轻观众。另一方面,戏曲自带的艺术感染力,借社交媒体、短视频等平台不断放大,在点赞、收藏、分享中,辐射更多人群。比如,“上戏416女团”在短视频平台用京剧唱腔演唱歌曲,走红网络。
戏曲在一次次充满新意的尝试中,赢得了更多人的喜爱,展现着传统艺术的时代新义。正如京剧大师梅兰芳所说:“一个古老的剧种,能够松柏常青,是因为它随时进步。”活态传承的传统戏曲,连接绵延千年的审美积淀与欣欣向荣的美好生活,正以更加多元、更为丰富的艺术表达持续散发时代魅力。
(摘编自邓剑洋《传统戏曲,展现时代魅力》)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戏剧自古以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内容和形式发生变化是因为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
B. 文章列举袁雪芬改革越剧和吉剧创新发展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地方戏应当互相学习、借鉴。
C. 产生于民间让地方戏通俗,文人的参与让地方戏雅致,雅俗共赏的特点使地方戏得以传承。
D. 相比于悲剧,像《蔡坤山耕田》和《豆腐西施》这样的寓教于乐的喜剧,更受观众欢迎。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剧目和表演是戏剧的基本要素,二者相得益彰,能让地方戏熠熠生辉,因此对二者要同等重视。
B. 如果不同剧种的地方戏都让大作家来写剧本,就有可能造成剧种的趋同化,这不利于地方戏发展。
C. 《最美中国戏》受到观众欢迎,是因为其将戏曲唱腔和流行音乐结合起来,给观众带来全新体验。
D. 利用线上直播、视频剪辑等形式传播戏剧,使戏剧与观众的距离更近,有利于吸引年轻观众。
3. 下列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央视综艺节目《拿手好戏》中,音乐剧演员唱了一首昆曲与说唱混搭的歌曲《好姐姐》,让不少年轻观众直呼“惊艳”。
B. 昆曲剧院的新编昆曲《浣纱记》引入“5G+3D全息技术”,将昆曲从剧场之内投影至剧场之外,让观众体验沉浸式观剧。
C. 在抖音直播间,京剧演员郭雨昂手执折扇,眼神灵动婉转,开口便是标准的梅派青衣唱腔,观众纷纷留言、点赞。
D. 云南省滇剧院的“文化大篷车”活动持续深入基层乡村演出,每周四举行的“艺术客厅”精品剧场在西南大戏院已坚持演出了20年。
4. 论证严谨是优秀学术文章的必备要素,请结合文本对材料二论证的严谨性加以分析。
5. 结合两则材料,概括地方戏剧如何才能做到“守正”和“创新”。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尘之眼
陈敏
诗人波德莱尔说过,从猫的眼睛里可以读取时间。换一个角度看世界,一般人真的做不到。
前段日子,我因背部受伤,去了一家朋友推荐的按摩店。
那是一家很小的按摩店,据说只有三个按摩师。帮我按摩的是位女士,她四十多岁,是个盲人,小个头儿,有点儿黑,眉毛中间有颗美人痣,五官轮廓清晰,人看起来很精神。我和她聊了起来。
她说她小时候生活在乡下,母亲生了八个孩子,其中七个都是女孩。九岁的时候,她发过一次高烧,没有得到及时治疗。乡下嘛,家里女孩子本来就多,父母忙于生计管不过来。也可能是用药不当导致的,好像是吃了一个兽医开的药后,眼睛就看不见了。她描述得那么轻松,好像在说着别人的一件往事。我问她恨不恨那个给她用药的兽医,她说不恨。我问她有没有找那兽医索赔过。她说,没有。
沉默了片刻后,我又问她现在过得怎样,好不好。她说很好。她结婚了,有两个孩子,孩子也都很好,耳聪目明,很健康。说到孩子,她的脸上顿时浮现出骄傲的神情。她说她的孩子教会了她很多东西,给她讲电视里的动画片,给她读书,读他们在学校里学的课本。之后,她又补充了句:“虽然我的眼睛看不见了,但我的心是亮的。”
她的话引起了我的好奇,我问她能不能说给我听听,一个人的心是怎样亮的。她停了片刻,说:“你听,这是情绪的声音!”
还别说,这时候,恰好有一声巨大的摔门声,似乎带着强烈的不满情绪。她告诉我说:“你听,这是带着情绪在关门。”
我问:“你怎么知道的啊?”
她说:“按值班顺序,这会儿不应该是我给你按摩,而是另外一个人。你来的时候,她不在,就让我顶了上来。我们这里是不允许让客人等候的,哪个技师不在,就叫下一个来顶替,她来了就只有往后排。”
“可这事不怨你啊,她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情绪?”我好奇地问。
她说:“这情绪可能针对她自己,也可能针对我,这关门的声音确实比较大。”
我又沉默了一会儿,问:“除了情绪的声音外,你一定还能听出别的更多的声音吧?”
她说:“是啊,一个人说话的时候,是他在说话还是情绪在说话,是他的认知在说话还是他的习惯在说话,这些我都能听得出来。”
“哇,你好清明啊!你真是太棒了!”我很惊讶,感觉给我按摩的那双手充满灵性,它们不再是一个盲人按摩女技师的手,而是一个大哲学家的手。
我说:“那你的心一定很清净,永远停留在一个很安静的地方。”
她说:“是啊,我一直都在一个清净的地方,我在那个清净的地方‘看’着所有事情的发生。这些事不管与我有无关系,我都不会用我的认知去参与,我不让我的评判跟上,我只是站在我明白的地方就可以了。”
“你真是个高人!因为看不见,所以活得安逸。”我敬佩地给她竖了个大拇指。在我看来,虽然她是盲人,但绝对不是残疾人,她只是个惯于走夜路的“明眼人”。
“那你一定生活得很开心、很幸福。”我说。
她说:“我真的很开心。我每天下班,老公都会准时来接我,我们俩一起回家。回家后,我做饭给他们吃。”
“做饭?这个你也能行吗?”我惊讶地问。
她说:“可以,我都知道油盐酱醋放在哪个位置。”
“家里没人帮你吗?”我问。
她说:“我婆婆总想着帮我。原先是婆婆帮着做,可她年纪大了,不可能陪我们一辈子,我还有两个孩子,我必须独立!”
“呀!你真是太厉害了!”我真不知道该说什么,只是不停地点头,给她竖大拇指,心里涌出无限感慨。
墙上的自鸣钟响了,提醒按摩时间已到,她正好打理完毕,然后站起,欠身,鞠躬,向我微笑道别。
门外,是来接她下班的老公。她老公一条腿残了,开着一辆小小的电三轮。
她缓缓地走向三轮,坐上去,熟练地环住丈夫的腰。丈夫将手伸进衣兜,掏出一副墨镜,罩住了她的眼。
电三轮开走了,缓缓地融入车水马龙之中。不知怎么了,我的双脚像扎了根似的立在原地,无法动弹。
那一刻,我看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幸福。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背部受伤需要按摩,朋友认为女盲人按摩师按摩得好,就把她工作的按摩店推荐给“我”。
B. 女按摩师讲述自己致残的经历,就像讲述别人的故事,说明她对这件事一点都不在意。
C. 女按摩师仅仅从同事关门的声音中就判断出同事内心的懊恼,说明她是一个聪慧的人。
D. 女按摩师坐三轮熟练环住丈夫的腰,丈夫给她戴上墨镜,平凡的动作中蕴含着二人间的爱。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标题新颖生动,“无尘之眼”一方面照应文章内容,另一方面也揭示了文章主题。
B. 小说中人物对话占较大篇幅,使情节更为集中紧凑,同时又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
C. 文章运用多种手法塑造女盲人按摩师的形象,既有正面描写,也有自然环境的烘托。
D. “我的双脚像扎了根似的立在原地”,语言生动,形象地写出女按摩师的故事给“我”的震撼。
8.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女盲人按摩师的形象。
9. 本文和《祝福》在叙事上有何共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四年,太宗论隋日。魏征对曰:“臣往在隋朝,曾闻有盗发,炀帝令於士澄捕逐。但有疑似,苦加拷掠,枉承贼者二千余人,并令同日斩决。大理丞张元济怪之,试寻其状,乃有六七人,盗发之日,先禁他所,被放才出,亦遭推勘,不胜苦痛,自诬行盗。元济因此更事究寻,二千人内惟九人逗留不明。官人有谙识者,就九人内四人非贼。有司以炀帝已令斩决,遂不执奏,并杀之。”太宗曰:“非是炀帝无道,臣下亦不尽心,须相匡谏,不避诛戮,岂得惟行谄佞,苟求悦誉。君臣如此,何能不败?朕赖公等共相辅佐遂令囹圄空虚愿公等善始克终恒如今日。”
贞观十六年,太宗问特进魏征曰:“朕克己为政,仰企前烈。至如积德、累仁、丰功、厚利,四者常以为称首,朕皆庶几自勉。人苦不能自见,不知朕之所行,何等优劣?”征曰:“德、仁、功、利,陛下兼而行之。然则内平祸乱,外除戎狄,是陛下之功。安诸黎元,各有生业,是陛下之利。由此言之,功利居多,惟德与仁,愿陛下自强不息,必可致也。”
贞观十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草创之主,至于子孙多乱,何也?”司空房玄龄曰:“此为幼主生长深宫,少居富贵,未尝识人间情伪,理国安危,所以为政多乱。”太宗曰:“公意推过于主,朕则归咎于臣。夫功臣子弟多无才行,藉祖父资荫,遂处大官,德义不修,奢纵是好。主既幼弱,臣又不才,颠而不扶,岂能无乱?隋炀帝录宇文述在藩之功,擢化及①于高位,不思报效,翻行弑逆。此非臣下之过欤?朕发此言,欲公等戒勖子弟,使无愆犯,即国家之庆也。”太宗又曰:“化及与玄感,即隋大臣受恩深者子孙,皆反,其故何也?”岑文本对曰:“君子乃能怀德荷恩,玄感、化及之徒,并小人也。古人所以贵君子而贱小人。”太宗曰:“然。”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①化及:宇文化及,是宇文述之子。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朕赖A公等共相辅B佐C遂令囹圄D空虚E愿公等F善始克终G恒如H今日。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朕克己为政”与“能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克”字含义相同。
B. 朕,表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我的”。自秦始皇始专用作皇帝的自称,沿用至清末。
C. 黎元,百姓、民众,与《齐桓晋文之事》中“黎民不饥不寒”的“黎民”意思相同。
D. “藉祖父资荫”中的“藉”与“藉寇兵而赍盗粮”(《谏逐客书》)的“藉”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元济怀疑盗窃案处理不当,仔细推究发现盗窃案中被判处死刑的两千多人中,只有九个人是真正的罪犯。
B. 唐太宗认为隋炀帝滥杀无辜,不仅仅是因为隋炀帝自己暴虐无道,隋朝大臣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C. 魏征认为唐太宗在德、仁、功、利四个方面,“功、利”两个方面做得较多,“德、仁”方面做得还不够。
D. 宇文化及因为父亲的功劳被隋炀帝提升为高官,但是他忘恩负义,不但没有报效隋炀帝,反而叛逆弑君。
13.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有疑似,苦加拷掠,枉承贼者二千余人,并令同日斩决。
(2)朕发此言,欲公等戒勖子弟,使无愆犯,即国家之庆也。
14. 就“自古草创之主,至于子孙多乱”这一问题,唐太宗和房玄龄认识有何不同?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岳阳楼
杨基
春色醉巴陵,阑干落洞庭。
水吞三楚白,山接九疑青。
空阔鱼龙舞,娉婷帝子①灵。
何人夜吹笛,风急雨冥冥。
【注】①帝子:指湘江女神湘夫人。为帝尧二女,舜妻。
15. 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从大处落笔,既写出了巴陵山的春色,也写出了岳阳楼的气势。
B. 颈联写出了洞庭湖景色之奇,典故的运用给洞庭山水笼上了一层迷人的神话般的色彩。
C. 尾联借助疑问句式,写风雨弥漫无法看清何人在吹笛,把读者引向一个迷蒙苍茫的境界。
D. 本诗与《念奴娇·过洞庭》一样以乐景开始,以愁意结局,情景交融,富有神韵。
16. 有人认为本诗的颔联和“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宫内女子肌肤、容颜的娇媚。
(2)《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盘庚迁都时遇到的重重阻力。
(3)“冰”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作者经常借此来表达自己坚贞、高洁的情操,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 ① 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明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不一样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 ② 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数学领域,甚至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独到的发明,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 ③ 。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请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市面上蔬菜种类多,不同蔬菜的营养价值相差也很大,我们在购买时___①___。其实,掌握以下三点就能正确地挑选蔬菜。一是重“鲜”。这是因为新鲜蔬菜营养保留更多,所以建议蔬菜勤买勤吃,最好当天买当天吃。___②___,水分不断丢失口感就越差,绿叶菜还容易产生有害健康的亚硝酸盐。蔬菜是否新鲜,首先看水分足不足,如叶子菜水分足,叶子就坚挺不蔫,瓜茄水分足皮就饱满不皱巴;其次看颜色,只要是绿叶菜,颜色翠绿不发黄就新鲜。___③___。蔬菜分为深色蔬菜和浅色蔬菜。深色蔬菜是指深绿色、红色、橘色、紫色的蔬菜,跟浅色蔬菜比,它们富含更多营养,比如抗氧化的β-胡萝卜素、番茄红素、花青素等,因而每天菜篮子里最好一半以上都是深色蔬菜。三是多样(A)。这是因为不同蔬菜之间,营养也有差异,比如绿叶菜β-胡萝卜素和钙含量较丰富;十字花科蔬菜中的西兰花、芥蓝,异硫氰酸盐含量就较丰富;再比如海带和紫菜富含碘;(B)土豆、芋头……(C)等根茎类蔬菜富含淀粉。具体来说,可记住以下挑选小窍门。(D)西红柿选红彤彤熟透的,酸甜可口更好吃,番茄红素含量也更丰富;西兰花买花苞碧绿、挨得很紧实的、手感重的会更新鲜,如果花苞有一点儿发黄,花苞大,相互之间已松散,就说明不鲜了。
21. 下列对文中标点符号的理解和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是多样”中的“样”应当加上双引号,起强调作用。
B. “紫菜富含碘”后面的分号应改为顿号,表示句子内的并列。
C. “芋头”后面的省略号与后面的“等”意思重复,应当删除。
D. “小窍门”后面的标点符号起到解释说明作用,所以句号改为冒号。
22. 请结合材料,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身穿青蛙服,手提一堆小青蛙,脖子上挂着收款码。近段时间,“卖崽蛙”因呆萌造型和有趣的互动成为网红。但是,一些“卖崽蛙”被“执法”的画面也让人感到又好笑又可怜。近日,一则上海街头一只“卖崽蛙”不遵守城市秩序被城管驱离,并被斥责“每天都在这里,像什么东西”的视频在网上热传,引起了网友的热烈讨论。
针对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平顶山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答案解析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戏曲艺术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一直是在发展变化的,在明代,王骥德就说“世之腔调,每三十年一变,由元迄今,不知经几变更矣!”现在的变化就更快。不应该也不可能阻止戏曲的发展变化。但变又不应离开戏曲和剧种的特色,有学者提出,不能在旅游等因素的压力下变得不伦不类。坚持守正创新是正确的原则。“守正”,首先是守民族文化精神之正,也应包括守地域文化特色之正,在此原则下努力创新,使之适应群众审美观念的变化。
地方戏一直是在互相学习、互相吸收借鉴中向前发展的,比较年轻的剧种又必然和必须向比自己年长的剧种学习。但这种学习、吸收和借鉴一定要有利于增强自己的特色,而不能失去自我。20世纪40年代,袁雪芬等一批有革新精神的演员曾努力进行越剧的改革。袁雪芬说,越剧有两个“奶娘”,一个是昆曲,一个是话剧。越剧在汲取“奶娘”的乳汁后健康成长,发展为大剧种,但它并未变成昆曲或话剧。东北的新兴剧种吉剧在创立之时,就提出“不离基地,采撷众华,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口号,遵循这一原则,吉剧在成为行当齐全的剧种后,依然保持自己鲜明的地域特色。前段时间,有些地方戏为了追求艺术上的“提高”,在表演和舞台呈现上自觉或不自觉地向大剧种靠近,甚至出现了许多剧种“趋同化”的现象,引起业界的担忧。从近期演出的许多优秀剧目看,这种现象已有所改变,但仍值得我们警惕。戏曲一定要坚持守正创新,才能永葆艺术特色。
地方戏产生于民间,因而较为通俗。在发展过程中,有文人的积极参与,在群众喜闻乐见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因此具有雅俗共赏的品格,这是戏曲能够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今天,在追求提高剧种和剧目的美学品位时,一定不能丢掉雅俗共赏这一优势。保护、传承和发展地方戏,必须坚持“三并举”的正确方针。不同的剧种在表现题材方面有自己不同的长处,对不擅长的题材可以探索,如贵州花灯戏演出的《盐道》《月照枫林渡》,厦门歌仔戏演出的《侨批》,内容都比较厚重,是以前很少表现的题材,但他们都注意到发挥本剧种的长处,所以能够取得成功。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从“小人物”的视角叙述宏大题材,把其他民间艺术融于地方戏曲之中,做到了较深的思想内容与精彩的艺术形式的统一。我们既要重视重大题材、现代题材,也要重视古代生活题材、民间生活题材;既要重视富有哲理思想的、引人思考的悲剧、正剧,也不可忽视寓教于乐的喜剧。湖南花鼓戏《蔡坤山耕田》和邵阳花鼓戏《豆腐西施》都因其植根于民间生活的喜剧性而得到热烈喝彩。
保护、传承和发展地方戏要对剧目和表演同等重视。莆仙戏《踏伞行》的成功,既在于剧本创作在传统基础上的别出心裁的创新,也在于美妙的传统表演手段的运用。莆仙戏特有的蹀步(一种特有的表演程式)和各种手势,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惟妙惟肖,使作品具有耐人品味的韵致。培养本地的作家、艺术家是保护、传承和发展地方戏的关键。邀请知名剧作家和导演进行创作不是不可以,四川的徐棻和福建的郑怀兴都为外地剧种写过很优秀的剧本,推动了这些剧种、剧团的发展;但长久之计还是要培养本地的艺术人才。杨兰春、齐飞等河南剧作家写的豫剧剧本,魏明伦等四川作家写的川剧剧本,所特有的“味道”,是外地作家很难写出的。培养本地作家、导演是避免剧种趋同化的治本之策,也有助于我国戏曲继续保持雅俗共赏的艺术品格,更好地在新时代传承发展。
(摘编自安葵《让地方戏焕发出勃勃生机》)
材料二:
活态传承的传统戏曲,连接绵延千年的审美积淀与欣欣向荣的美好生活,正以更加多元、更为丰富的艺术表达持续散发时代魅力。
将戏曲唱腔与流行音乐相结合,歌曲《万疆》别有韵味;用粤剧“唱”一部电影,影片《白蛇传·情》带来全新的观影感受;融户外园林真人秀和戏曲实景演出于一体,戏曲文化创新节目《最美中国戏》让观众获得沉浸式体验……近年来,戏曲不断创新传播方式,频频在跨界融合中受到众多年轻人的青睐。
跨界融合成为戏曲不断出新的有效手段之一。把传统戏曲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多样化的元素相互融合,带来了全新的观感体验,也激发了更多群体的情感共鸣。比如,今年某视频网站播放的《上元千灯会》将戏曲与流行元素结合,以灯塑景、以戏传情,呈现了一场戏曲盛宴,颇受年轻人喜爱。“戏曲+电影”“戏曲+歌曲”“戏曲+动画”等形式丰富了戏曲的艺术表达,呼应时代审美,让戏曲以更亲切、更接地气的方式触达更多人群。“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不断焕发新光彩的传统戏曲,正让更多人走进璀璨梨园,共赏“满园春色”。
戏曲与现代技术的互动,突破了以往的传播壁垒。一方面,线上直播、视频剪辑等数字手段极大丰富了传统戏曲的表现张力,推动戏曲更好地走进大众。比如,不少戏曲院团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云直播”,通过弹幕与观众互动,“圈粉”年轻观众。另一方面,戏曲自带的艺术感染力,借社交媒体、短视频等平台不断放大,在点赞、收藏、分享中,辐射更多人群。比如,“上戏416女团”在短视频平台用京剧唱腔演唱歌曲,走红网络。
戏曲在一次次充满新意的尝试中,赢得了更多人的喜爱,展现着传统艺术的时代新义。正如京剧大师梅兰芳所说:“一个古老的剧种,能够松柏常青,是因为它随时进步。”活态传承的传统戏曲,连接绵延千年的审美积淀与欣欣向荣的美好生活,正以更加多元、更为丰富的艺术表达持续散发时代魅力。
(摘编自邓剑洋《传统戏曲,展现时代魅力》)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戏剧自古以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内容和形式发生变化是因为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
B. 文章列举袁雪芬改革越剧和吉剧创新发展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地方戏应当互相学习、借鉴。
C. 产生于民间让地方戏通俗,文人的参与让地方戏雅致,雅俗共赏的特点使地方戏得以传承。
D. 相比于悲剧,像《蔡坤山耕田》和《豆腐西施》这样的寓教于乐的喜剧,更受观众欢迎。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剧目和表演是戏剧的基本要素,二者相得益彰,能让地方戏熠熠生辉,因此对二者要同等重视。
B. 如果不同剧种的地方戏都让大作家来写剧本,就有可能造成剧种的趋同化,这不利于地方戏发展。
C. 《最美中国戏》受到观众欢迎,是因为其将戏曲唱腔和流行音乐结合起来,给观众带来全新的体验。
D. 利用线上直播、视频剪辑等形式传播戏剧,使戏剧与观众距离更近,有利于吸引年轻观众。
3. 下列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央视综艺节目《拿手好戏》中,音乐剧演员唱了一首昆曲与说唱混搭的歌曲《好姐姐》,让不少年轻观众直呼“惊艳”。
B. 昆曲剧院新编昆曲《浣纱记》引入“5G+3D全息技术”,将昆曲从剧场之内投影至剧场之外,让观众体验沉浸式观剧。
C. 在抖音直播间,京剧演员郭雨昂手执折扇,眼神灵动婉转,开口便是标准的梅派青衣唱腔,观众纷纷留言、点赞。
D. 云南省滇剧院的“文化大篷车”活动持续深入基层乡村演出,每周四举行的“艺术客厅”精品剧场在西南大戏院已坚持演出了20年。
4. 论证严谨是优秀学术文章的必备要素,请结合文本对材料二论证的严谨性加以分析。
5. 结合两则材料,概括地方戏剧如何才能做到“守正”和“创新”。
【答案】1. C 2. C 3. D
4. ①论证脉络清晰,按照“总分总”的结构行文,结构严谨,富有逻辑。
②论证方法多样,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③论据翔实,列举大量事例,用事实说话。
5. 守正:
①坚守戏曲中民族文化精神和地域文化特色。
②学习其他剧种但要坚持自己的特色。
③坚持做到雅俗共赏。
④培养本地的作家、艺术家。
创新:
①扩展表现题材,注重题材多样化。
②实现地方戏剧与流行音乐等跨界融合。
③戏曲可以借助与现代技术的互动,突破传播壁垒。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
A.“其内容和形式发生变化是因为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表述过于绝对。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只是其中一方面原因。
B.“是为了说明地方戏应当互相学习、借鉴”说法错误,是为了说明在学习其他戏剧过程中应保持自己的特色。
D.“更受观众欢迎”错误,原文没有比较。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是因为其将戏曲唱腔和流行音乐结合起来”错误,从材料看,原因是“融户外园林真人秀和戏曲实景演出于一体”。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强调的是戏曲的活态传承。
A.属于戏曲的跨界融合。
B、C两项说的是“戏曲与现代技术的互动”。
D.说的是戏曲的传承和普及。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特点的能力。
①论证脉络清晰,按照“总分总”的结构行文,结构严谨,富有逻辑。首先“活态传承的传统戏曲,连接绵延千年的审美积淀与欣欣向荣的美好生活,正以更加多元、更为丰富的艺术表达持续散发时代魅力”总说传统戏曲的活态传承,然后从“将戏曲唱腔与流行音乐相结合”“跨界融合成为戏曲不断出新的有效手段之一”“戏曲与现代技术的互动,突破了以往的传播壁垒”三个方面分说,最后“活态传承的传统戏曲,连接绵延千年的审美积淀与欣欣向荣的美好生活,正以更加多元、更为丰富的艺术表达持续散发时代魅力”首尾呼应,总结全文。
②论证方法多样,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正如京剧大师梅兰芳所说:‘一个古老的剧种,能够松柏常青,是因为它随时进步。’”是引用论证,“歌曲《万疆》别有韵味;用粤剧“唱”一部电影,影片《白蛇传·情》带来全新的观影感受”“比如,今年某视频网站播放的《上元千灯会》将戏曲与流行元素结合,以灯塑景、以戏传情,呈现了一场戏曲盛宴,颇受年轻人喜爱”是举例论证。
③论据翔实,列举大量事例,用事实说话。如“歌曲《万疆》别有韵味;用粤剧“唱”一部电影,影片《白蛇传·情》带来全新的观影感受;融户外园林真人秀和戏曲实景演出于一体,戏曲文化创新节目《最美中国戏》让观众获得沉浸式体验……”“比如,不少戏曲院团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云直播”,通过弹幕与观众互动,‘圈粉’年轻观众。另一方面,戏曲自带的艺术感染力,借社交媒体、短视频等平台不断放大,在点赞、收藏、分享中,辐射更多人群。比如,‘上戏416女团’在短视频平台用京剧唱腔演唱歌曲,走红网络”列举大量事例,充分证明了戏曲活态传承的方式和效果。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守正:结合材料一①“‘守正’,首先是守民族文化精神之正,也应包括守地域文化特色之正”坚守戏曲中民族文化精神和地域文化特色。②“地方戏一直是在互相学习、互相吸收借鉴中向前发展的,比较年轻的剧种又必然和必须向比自己年长的剧种学习。但这种学习、吸收和借鉴一定要有利于增强自己的特色,而不能失去自我”学习其他剧种但要坚持自己的特色。③“在追求提高剧种和剧目的美学品位时,一定不能丢掉雅俗共赏这一优势”坚持做到雅俗共赏。④“培养本地的作家、艺术家是保护、传承和发展地方戏的关键”培养本地的作家、艺术家。
创新:①材料一“我们既要重视重大题材、现代题材,也要重视古代生活题材、民间生活题材;既要重视富有哲理思想的、引人思考的悲剧、正剧,也不可忽视寓教于乐的喜剧”扩展表现题材,注重题材多样化。②材料二“将戏曲唱腔与流行音乐相结合”“跨界融合成为戏曲不断出新的有效手段之一”实现地方戏剧与流行音乐等跨界融合。③材料二“戏曲与现代技术的互动,突破了以往的传播壁垒”戏曲可以借助与现代技术的互动,突破传播壁垒。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尘之眼
陈敏
诗人波德莱尔说过,从猫的眼睛里可以读取时间。换一个角度看世界,一般人真的做不到。
前段日子,我因背部受伤,去了一家朋友推荐的按摩店。
那是一家很小的按摩店,据说只有三个按摩师。帮我按摩的是位女士,她四十多岁,是个盲人,小个头儿,有点儿黑,眉毛中间有颗美人痣,五官轮廓清晰,人看起来很精神。我和她聊了起来。
她说她小时候生活在乡下,母亲生了八个孩子,其中七个都是女孩。九岁的时候,她发过一次高烧,没有得到及时治疗。乡下嘛,家里女孩子本来就多,父母忙于生计管不过来。也可能是用药不当导致的,好像是吃了一个兽医开的药后,眼睛就看不见了。她描述得那么轻松,好像在说着别人的一件往事。我问她恨不恨那个给她用药的兽医,她说不恨。我问她有没有找那兽医索赔过。她说,没有。
沉默了片刻后,我又问她现在过得怎样,好不好。她说很好。她结婚了,有两个孩子,孩子也都很好,耳聪目明,很健康。说到孩子,她的脸上顿时浮现出骄傲的神情。她说她的孩子教会了她很多东西,给她讲电视里的动画片,给她读书,读他们在学校里学的课本。之后,她又补充了句:“虽然我的眼睛看不见了,但我的心是亮的。”
她的话引起了我的好奇,我问她能不能说给我听听,一个人的心是怎样亮的。她停了片刻,说:“你听,这是情绪的声音!”
还别说,这时候,恰好有一声巨大的摔门声,似乎带着强烈的不满情绪。她告诉我说:“你听,这是带着情绪在关门。”
我问:“你怎么知道的啊?”
她说:“按值班顺序,这会儿不应该是我给你按摩,而是另外一个人。你来的时候,她不在,就让我顶了上来。我们这里是不允许让客人等候的,哪个技师不在,就叫下一个来顶替,她来了就只有往后排。”
“可这事不怨你啊,她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情绪?”我好奇地问。
她说:“这情绪可能针对她自己,也可能针对我,这关门的声音确实比较大。”
我又沉默了一会儿,问:“除了情绪的声音外,你一定还能听出别的更多的声音吧?”
她说:“是啊,一个人说话的时候,是他在说话还是情绪在说话,是他的认知在说话还是他的习惯在说话,这些我都能听得出来。”
“哇,你好清明啊!你真是太棒了!”我很惊讶,感觉给我按摩的那双手充满灵性,它们不再是一个盲人按摩女技师的手,而是一个大哲学家的手。
我说:“那你的心一定很清净,永远停留在一个很安静的地方。”
她说:“是啊,我一直都在一个清净的地方,我在那个清净的地方‘看’着所有事情的发生。这些事不管与我有无关系,我都不会用我的认知去参与,我不让我的评判跟上,我只是站在我明白的地方就可以了。”
“你真是个高人!因为看不见,所以活得安逸。”我敬佩地给她竖了个大拇指。在我看来,虽然她是盲人,但绝对不是残疾人,她只是个惯于走夜路的“明眼人”。
“那你一定生活得很开心、很幸福。”我说。
她说:“我真的很开心。我每天下班,老公都会准时来接我,我们俩一起回家。回家后,我做饭给他们吃。”
“做饭?这个你也能行吗?”我惊讶地问。
她说:“可以,我都知道油盐酱醋放在哪个位置。”
“家里没人帮你吗?”我问。
她说:“我婆婆总想着帮我。原先是婆婆帮着做,可她年纪大了,不可能陪我们一辈子,我还有两个孩子,我必须独立!”
“呀!你真是太厉害了!”我真不知道该说什么,只是不停地点头,给她竖大拇指,心里涌出无限感慨。
墙上的自鸣钟响了,提醒按摩时间已到,她正好打理完毕,然后站起,欠身,鞠躬,向我微笑道别。
门外,是来接她下班的老公。她老公一条腿残了,开着一辆小小的电三轮。
她缓缓地走向三轮,坐上去,熟练地环住丈夫的腰。丈夫将手伸进衣兜,掏出一副墨镜,罩住了她的眼。
电三轮开走了,缓缓地融入车水马龙之中。不知怎么了,我的双脚像扎了根似的立在原地,无法动弹。
那一刻,我看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幸福。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背部受伤需要按摩,朋友认为女盲人按摩师按摩得好,就把她工作的按摩店推荐给“我”。
B. 女按摩师讲述自己致残的经历,就像讲述别人的故事,说明她对这件事一点都不在意。
C. 女按摩师仅仅从同事关门的声音中就判断出同事内心的懊恼,说明她是一个聪慧的人。
D. 女按摩师坐三轮熟练环住丈夫的腰,丈夫给她戴上墨镜,平凡的动作中蕴含着二人间的爱。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标题新颖生动,“无尘之眼”一方面照应文章内容,另一方面也揭示了文章主题。
B. 小说中人物对话占较大篇幅,使情节更为集中紧凑,同时又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
C. 文章运用多种手法塑造女盲人按摩师的形象,既有正面描写,也有自然环境的烘托。
D. “我的双脚像扎了根似的立在原地”,语言生动,形象地写出女按摩师的故事给“我”的震撼。
8.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女盲人按摩师的形象。
9. 本文和《祝福》在叙事上有何共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6. D 7. C
8. ①积极乐观。虽然按摩师是个盲人,但她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对生活充满信心。
②热爱生活。女盲人按摩师对自己现在的生活和家庭都很满意,感受到生活的幸福。
③独立。女盲人按摩师自己主动承担家务,不依赖别人帮忙。
9. ①都运用第一人称叙述,写了“我”的所见所闻,真实可信。
②时空集中,《祝福》的故事发生在鲁镇,主要时间点是“祝福”时;本文主要发生在按摩店里。
③在记叙的过程中穿插抒情和议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朋友认为女盲人按摩师按摩得好,就把她工作的按摩店推荐给‘我’”错。原文“前段日子,我因背部受伤,去了一家朋友推荐的按摩店”,可看出,朋友只是推荐了店铺,并未推荐按摩师。
B.“说明她对这件事一点都不在意”错。根据原文是体现出她内心的平静、通达,对自己的致残经历没有怨天尤人,并非是对自己的经历不在意。
C.“说明她是一个聪慧的人”错。原文“她又补充了句:‘虽然我的眼睛看不见了,但我的心是亮的。’”据此看出是写她虽然看不见,对世情的洞察力很强。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也有自然环境的烘托”错。小说情节主要集中在按摩店展开,并没有对自然环境的描写。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原文“她描述得那么轻松,好像在说着别人的一件往事。我问她恨不恨那个给她用药的兽医,她说不恨。我问她有没有找那兽医索赔过。她说,没有。沉默了片刻后,我又问她现在过得怎样,好不好。她说很好”。
据此看出,积极乐观。虽然按摩师个盲人,但她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对生活充满信心。
②原文“她结婚了,有两个孩子,孩子也都很好,耳聪目明,很健康。说到孩子,她的脸上顿时浮现出骄傲的神情。她说她的孩子教会了她很多东西,给她讲电视里的动画片,给她读书,读他们在学校里学的课本”“我真的很开心。我每天下班,老公都会准时来接我,我们俩一起回家。回家后,我做饭给他们吃”。
据此看出,热爱生活。女盲人按摩师对自己现在的生活和家庭都很满意,感受到生活的幸福。
③原文“我婆婆总想着帮我。原先是婆婆帮着做,可她年纪大了,不可能陪我们一辈子,我还有两个孩子,我必须独立”。
据此看出,独立。女盲人按摩师自己主动承担家务,不依赖别人帮忙。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叙事技巧的能力。
①《祝福》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以“我”的视角来观察鲁镇发生的一切。写 “我”回到鲁镇,见到祥林嫂,回顾祥林嫂的一生悲苦经历,最后写“我”即将离开鲁镇;本文也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写“我”到按摩店按摩遇到女按摩师,了解其经历,为其生活态度而感动。
据此看出,都运用第一人称叙述,写了“我”的所见所闻,真实可信。
②《祝福》的情节从“我”回到鲁镇,到写祥林嫂三次到鲁镇的经历,以及最后离开鲁镇,都集中在鲁镇展开;本文写“我”到按摩店按摩,到在按摩店遇到女按摩师,再到写按摩店内的状况,以及最后写按摩师下班离开,都集中在按摩店这个地点。
据此看出,时空集中,《祝福》的故事发生在鲁镇,主要时间点是“祝福”时;本文主要发生在按摩店里。
③《祝福》写“我”便在河边遇见了祥林嫂,祥林嫂的故事也从此处开始,夹杂着“我”的情感一并叙述出来。虽然“我”并没有直接参与事件,但是从“我”的评论与感慨中凸显主旨;本文写与女按摩师的交谈,在过程中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如“‘哇,你好清明啊!你真是太棒了!’我很惊讶,感觉给我按摩的那双手充满灵性,它们不再是一个盲人按摩女技师的手,而是一个大哲学家的手”“在我看来,虽然她是盲人,但绝对不是残疾人,她只是个惯于走夜路的‘明眼人’”。
据此看出,在记叙的过程中穿插抒情和议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四年,太宗论隋日。魏征对曰:“臣往在隋朝,曾闻有盗发,炀帝令於士澄捕逐。但有疑似,苦加拷掠,枉承贼者二千余人,并令同日斩决。大理丞张元济怪之,试寻其状,乃有六七人,盗发之日,先禁他所,被放才出,亦遭推勘,不胜苦痛,自诬行盗。元济因此更事究寻,二千人内惟九人逗留不明。官人有谙识者,就九人内四人非贼。有司以炀帝已令斩决,遂不执奏,并杀之。”太宗曰:“非是炀帝无道,臣下亦不尽心,须相匡谏,不避诛戮,岂得惟行谄佞,苟求悦誉。君臣如此,何能不败?朕赖公等共相辅佐遂令囹圄空虚愿公等善始克终恒如今日。”
贞观十六年,太宗问特进魏征曰:“朕克己为政,仰企前烈。至如积德、累仁、丰功、厚利,四者常以为称首,朕皆庶几自勉。人苦不能自见,不知朕之所行,何等优劣?”征曰:“德、仁、功、利,陛下兼而行之。然则内平祸乱,外除戎狄,是陛下之功。安诸黎元,各有生业,是陛下之利。由此言之,功利居多,惟德与仁,愿陛下自强不息,必可致也。”
贞观十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草创之主,至于子孙多乱,何也?”司空房玄龄曰:“此为幼主生长深宫,少居富贵,未尝识人间情伪,理国安危,所以为政多乱。”太宗曰:“公意推过于主,朕则归咎于臣。夫功臣子弟多无才行,藉祖父资荫,遂处大官,德义不修,奢纵是好。主既幼弱,臣又不才,颠而不扶,岂能无乱?隋炀帝录宇文述在藩之功,擢化及①于高位,不思报效,翻行弑逆。此非臣下之过欤?朕发此言,欲公等戒勖子弟,使无愆犯,即国家之庆也。”太宗又曰:“化及与玄感,即隋大臣受恩深者子孙,皆反,其故何也?”岑文本对曰:“君子乃能怀德荷恩,玄感、化及之徒,并小人也。古人所以贵君子而贱小人。”太宗曰:“然。”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①化及:宇文化及,是宇文述之子。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朕赖A公等共相辅B佐C遂令囹圄D空虚E愿公等F善始克终G恒如H今日。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朕克己为政”与“能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克”字含义相同。
B. 朕,表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我的”。自秦始皇始专用作皇帝的自称,沿用至清末。
C. 黎元,百姓、民众,与《齐桓晋文之事》中“黎民不饥不寒”的“黎民”意思相同。
D. “藉祖父资荫”中的“藉”与“藉寇兵而赍盗粮”(《谏逐客书》)的“藉”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元济怀疑盗窃案处理不当,仔细推究发现盗窃案中被判处死刑的两千多人中,只有九个人是真正的罪犯。
B. 唐太宗认为隋炀帝滥杀无辜,不仅仅是因为隋炀帝自己暴虐无道,隋朝大臣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C. 魏征认为唐太宗在德、仁、功、利四个方面,“功、利”两个方面做得较多,“德、仁”方面做得还不够。
D. 宇文化及因为父亲的功劳被隋炀帝提升为高官,但是他忘恩负义,不但没有报效隋炀帝,反而叛逆弑君。
13.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有疑似,苦加拷掠,枉承贼者二千余人,并令同日斩决。
(2)朕发此言,欲公等戒勖子弟,使无愆犯,即国家之庆也。
14. 就“自古草创之主,至于子孙多乱”这一问题,唐太宗和房玄龄的认识有何不同?
【答案】10. CEG 11. A 12. A
13. (1)(於士澄)只要怀疑谁像贼,就严加拷打,含冤承认自己是盗贼的有两千多人,(隋炀帝)下令在同一天全都斩首。
(2)我讲这话,希望你们告诫勉励自己的子弟,使他们不要因过失而触犯刑律,就是国家的庆幸了。
14. ①房玄龄认为这在于幼主,他们长于深宫,不察民情。②唐太宗认为这是臣子的原因,臣子不才,奢侈放纵,国家倾危时不能匡正扶持。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依靠你们共同铺佐,从而使监狱空虚,希望你们能善始善终,觉像今天一样。
“辅佐”是同义连用现象,二者不能断开,“公等共相辅佐”是“赖”的宾语部分,在“佐”后停顿,即C处;
“囹圄”“空虚”主语,中间不能断开,应在“空虚”后断开,即E处;
“公等善始克终”是主谓短语,作“愿”的宾语部分,句子结构完整,在“终”后断开,即G处。
故在CEG三处句读。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错误。克制;能,能够。含义不同。句意:我克制个人的私欲治理国家/而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
B.正确。
C.正确。句意:安抚百姓/百姓不挨饿不受冻。
D.正确。靠,依靠;借,借给。含义不同。句意:靠祖父、父亲的资荫/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只有九个人是真正的罪犯”错误,原文为“九人逗留不明”“就九人内四人非贼”。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但”,只,只要;“拷掠”,拷打;“枉”,含冤。
(2)“戒勖”,告诫勉励;“愆犯”,过失而触犯刑律;“庆”,庆幸。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司空房玄龄曰:‘此为幼主生长深宫,少居富贵,未尝识人间情伪’”可知,房玄龄认为这在于幼主,他们长于深宫,不察民情。
②由原文“太宗曰:‘……朕则归咎于臣。夫功臣子弟多无才行,德义不修,奢纵是好。主既幼弱,臣又不才,颠而不扶,岂能无乱’”可知,唐太宗认为这是臣子的原因,臣子不才,奢侈放纵,国家倾危时不能匡正扶持。
参考译文:
贞观四年,唐太宗谈论隋朝时候的情况。魏征对答说:“我过去在隋朝,曾听说有盗窃案发生,炀帝派於士澄追捕。(於士澄)只要怀疑谁像贼,就严加拷打,含冤承认自己是盗贼的有两千多人,(隋炀帝)下令在同一天全都斩首。大理丞张元济感到奇怪,试查有关案件的情况,竟有六七人在盗窃案发生的那天,原先就关押在别的地方,盗案发生后才放出来,可也被推究勘问,受不了酷刑的痛苦,自己屈认行盗。张元济因此再进行推究,这二千人中只有九个人当时行踪不清楚。官吏中有熟悉这些人的,证明九个人里有四个不是盗贼。有关部门因为炀帝已下令斩决,就不把真相上奏,把这两千人统统杀掉。”太宗说:“这不仅是隋炀帝暴虐无道,臣下们也不尽心办事,应当匡正谏诤,不怕有杀身之祸,怎能一味谄媚奉迎,不讲原则地去讨皇上的欢心和称誉。隋朝君臣都是这样,怎么能不失败?我依靠你们共同铺佐,从而使监狱空虚,希望你们能善始善终,就像今天一样。”
贞观十六年,太宗问特进魏征:“我克制个人的私欲,一心一意地治理国家,仰慕前代雄才大略的君主,盼望赶上他们。积累美德、增加仁义、建立伟业、为民谋利四件事,我时常把它们放在首位,用于勉励自己。世上每个人都苦于不能全面地了解自己,不知我的所作所为,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差呢?”魏征回答说:“积累美德、增加仁义、建立伟业、为民谋利四个方面,陛下都在做。陛下对内平定各种祸乱,对外消灭了戎狄对边疆的威胁,这是陛下的功业。安抚百姓,使他们生活有依靠,这是陛下所谋的利。从这方面看,立功、谋利占了多数,只是德行与仁义这两方面,希望陛下自强不息,必定可以做到。”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从古以来开创基业的君主,传到子孙手里往往发生祸乱,这是什么缘故?”司空房玄龄说:“这是因为幼主生长在深宫之内,从小过着富贵生活,并不知道民间事情的真伪,不懂得治理国家的安危,所以当政就多祸乱。”太宗说:“你的意思是把过失推之于君主,我则要归罪于臣下。那些功臣子弟多数无才无德,靠祖父、父亲的资荫就做上大官,不修身养性,只爱奢侈放纵。君主既然幼弱,臣下又没有才能,遇到国家倾危不能匡正扶持,怎能不发生祸乱?隋炀帝记录宇文述在自己当晋王时辅佐的功劳,把他的儿子宇文化及提升为高官显位,可是宇文化及不考虑如何报效,反而叛逆弑君。这难道不是臣下的罪过吗?我讲这话,希望你们告诫勉励自己的子弟,使他们不要因过失而触犯刑律,就是国家的庆幸了。”太宗又说:“宇文化及和杨玄感,都是隋朝大臣中间受恩深重者的子孙,后来都谋反,这是什么缘故?”岑文本回答说:“君子才能够感恩戴德,杨玄感、宇文化及之流,都是小人。古人因此看重君子而鄙视小人。”太宗说:“你说得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岳阳楼
杨基
春色醉巴陵,阑干落洞庭。
水吞三楚白,山接九疑青。
空阔鱼龙舞,娉婷帝子①灵。
何人夜吹笛,风急雨冥冥。
【注】①帝子:指湘江女神湘夫人。为帝尧二女,舜妻。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从大处落笔,既写出了巴陵山的春色,也写出了岳阳楼的气势。
B. 颈联写出了洞庭湖景色之奇,典故的运用给洞庭山水笼上了一层迷人的神话般的色彩。
C. 尾联借助疑问句式,写风雨弥漫无法看清何人在吹笛,把读者引向一个迷蒙苍茫的境界。
D. 本诗与《念奴娇·过洞庭》一样以乐景开始,以愁意结局,情景交融,富有神韵。
16. 有人认为本诗的颔联和“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5. D 16. ①内容上,都写出了洞庭湖的浩渺无边,营造了阔大的意境;
②情感上,都表达了对洞庭湖的喜爱之情,心中涌出豪情;
③手法上,都运用了夸张和情景交融的手法;
④用词上,“水吞三楚白”之“吞”和“山接九疑青”的“接”字,与杜诗中的“诉”“浮”一样,用字精练传神。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本诗与《念奴娇·过洞庭》一样以乐景开始,以愁意结局”说法不对。《念奴娇·过洞庭》并不是以愁意结束,“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表达的是一种豪迈、忘情于大自然的情感。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写作手法的能力。
①内容上,都写出了洞庭湖的浩渺无边,营造了阔大的意境。杜诗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向东南方向极目眺望,只见洞庭湖水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头,而吴地则被挤向了远远的东边,楚地则被远远地挤向了西边、南边。这景象,就好像洞庭湖水向东南伸展,把本来连在一起的吴地和楚地,一下子分裂成为两块。后一句“乾坤”就是天地,包括天地万物。写出洞庭湖的浩渺无边和吞吐天地的气势。杨诗颔联山、水分叙。水则气吞三楚见出湖面的辽阔;山则遥接九嶷,显出无限的青苍。寥寥二语,便将洞庭湖及其周围环境勾画出来。“水吞三楚白”之“吞”,与杜甫“吴楚东南拆”之“坼”,孟浩然“波撼岳阳城”之“撼”,堪称异曲同工。“山接九疑青”,一个“接”字,写出洞庭湖的深远幽缈,横无际涯。
②情感上,都表达了对洞庭湖的喜爱之情,心中涌出豪情。杜诗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这是在叙事写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感情。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终于得偿所愿,写景境界广阔、气魄宏大,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洞庭湖的喜爱之情,也有登临观景涌现出的豪情。杨诗起首从大处落笔,写洞庭湖的无边春色。说春色纵横,充溢于洞庭湖面,写出了楼上人与湖中景互相契合的意趣。颔联寥寥二语,便将洞庭湖及其周围环境勾画出来。也充分体现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观湖时心中涌出的豪情。
③手法上,都运用了夸张和情景交融的手法。杜诗“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说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四面眺望,到处都是无边无际的洞庭水,仿佛天地万物都日日夜夜地在洞庭湖水上浮动漂游。这是情景交融的写法。同时诗人又借助想象,把本来看不到的吴楚大地和整个乾坤四际,也融进了这个视觉和感觉的画面。从而构成了一个想象的吴地楚地被裂开,整个乾坤被浮动的广阔无垠的画面。这就是借助想象而形成的意象。杨诗“水吞三楚白,山接九疑青”气吞三楚见出湖面的辽阔,山则遥接九嶷,显出无限的青苍。寥寥二语,便将洞庭湖及其周围环境勾画出来。“山接九疑青”,一个“接”字,写出洞庭湖的深远幽缈,横无际涯。这是用夸张手法写出洞庭湖的广阔与浩渺。
④用词上,“水吞三楚白”之“吞”,与杜甫“吴楚东南拆”之“坼”,堪称异曲同工。“水吞三楚白”之“吞”和“山接九疑青”的“接”字,与杜诗中的“坼”“浮”一样,用字精练传神。“吞”字写出洞庭湖的气势,“接”字,写出洞庭湖的深远幽缈,横无际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宫内女子肌肤、容颜的娇媚。
(2)《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盘庚迁都时遇到的重重阻力。
(3)“冰”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作者经常借此来表达自己坚贞、高洁的情操,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一肌一容 ②. 尽态极妍 ③. 胥怨者民也 ④. 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⑤. 孤光自照 ⑥. 肝肺皆冰雪(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妍”“胥”“廷”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 ① 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明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不一样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 ② 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数学领域,甚至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独到的发明,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 ③ 。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请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 ①不可估量
②豁然开朗
③浅尝辄止
19. ①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的迷茫的研究状态比喻成“在黑暗中摸索”。
②写出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的研究没有方向和指导。
20. 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语境强调马克思逝世的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历史科学的巨大损失,填写“不可估量”。不可估量:形容难以估计,无法计算。
第二空,语境强调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后使得人们的研究变得清晰了。填写“豁然开朗”。豁然开朗:由狭窄幽暗一变为宽阔明亮,比喻顿时通达领悟。
第三空,语境强调马克思对任何领域的研究都很深入,语境是否定的,填写“浅尝辄止”。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不深入钻研。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运用比喻修辞,本体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喻体是“在黑暗中摸索”,生动形象地写出,在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之前,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的研究没有方向,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以下语病:
第一处,搭配不当,“发明”“运动规律”动宾搭配不当,应改为“发现运动规律”;
第二处,成分赘余,“特殊的不一样”重复啰嗦,删去“不一样”。
故原句改为: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市面上蔬菜种类多,不同蔬菜的营养价值相差也很大,我们在购买时___①___。其实,掌握以下三点就能正确地挑选蔬菜。一是重“鲜”。这是因为新鲜蔬菜营养保留更多,所以建议蔬菜勤买勤吃,最好当天买当天吃。___②___,水分不断丢失口感就越差,绿叶菜还容易产生有害健康的亚硝酸盐。蔬菜是否新鲜,首先看水分足不足,如叶子菜水分足,叶子就坚挺不蔫,瓜茄水分足皮就饱满不皱巴;其次看颜色,只要是绿叶菜,颜色翠绿不发黄就新鲜。___③___。蔬菜分为深色蔬菜和浅色蔬菜。深色蔬菜是指深绿色、红色、橘色、紫色的蔬菜,跟浅色蔬菜比,它们富含更多营养,比如抗氧化的β-胡萝卜素、番茄红素、花青素等,因而每天菜篮子里最好一半以上都是深色蔬菜。三是多样(A)。这是因为不同蔬菜之间,营养也有差异,比如绿叶菜β-胡萝卜素和钙含量较丰富;十字花科蔬菜中的西兰花、芥蓝,异硫氰酸盐含量就较丰富;再比如海带和紫菜富含碘;(B)土豆、芋头……(C)等根茎类蔬菜富含淀粉。具体来说,可记住以下挑选小窍门。(D)西红柿选红彤彤熟透的,酸甜可口更好吃,番茄红素含量也更丰富;西兰花买花苞碧绿、挨得很紧实的、手感重的会更新鲜,如果花苞有一点儿发黄,花苞大,相互之间已松散,就说明不鲜了。
21. 下列对文中标点符号的理解和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是多样”中的“样”应当加上双引号,起强调作用。
B. “紫菜富含碘”后面的分号应改为顿号,表示句子内的并列。
C. “芋头”后面的省略号与后面的“等”意思重复,应当删除。
D. “小窍门”后面的标点符号起到解释说明作用,所以句号改为冒号。
22. 请结合材料,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21. B 22. ①往往难以下手(有时不能正确挑选) ②放置时间越长 ③二是选“色”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标点符号的能力。
B.“紫菜富含碘”后面的分号表示句间的并列,不能改成顿号。
故选B。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蔬菜种类多,不同蔬菜的营养价值相差也很大”语境强调购买蔬菜时难以选择,应填:往往难以下手(有时不能正确挑选)。
②“最好当天买当天吃”强调不能久存,“水分不断丢失口感就越差”是放置时间长的结果,应填:放置时间越长。
③语境讲述正确挑选蔬菜的三点方法,前面有“一是重‘鲜’”,此处是第二点,“蔬菜分为深色蔬菜和浅色蔬菜”强调“色”,应填:二是选“色”。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身穿青蛙服,手提一堆小青蛙,脖子上挂着收款码。近段时间,“卖崽蛙”因呆萌造型和有趣的互动成为网红。但是,一些“卖崽蛙”被“执法”的画面也让人感到又好笑又可怜。近日,一则上海街头一只“卖崽蛙”不遵守城市秩序被城管驱离,并被斥责“每天都在这里,像什么东西”的视频在网上热传,引起了网友的热烈讨论。
针对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卖崽青蛙”是一道城市考题
关于“卖崽青蛙”是去是留是一场无关对错的追逐,甚至是一种难分胜负的较量。城管有依法管理的职责,“卖崽青蛙”有自食其力的诉求。如果城管积极履职,蛙蛙们难觅藏身之处;如果蛙蛙们大行其道,难免意味着城管失职。不只是“卖崽青蛙”,类似的“零和博弈”存在于城市管理的很多方面,由此暴露的问题不仅仅是“卖崽青蛙”应该何去何从,而是城市以什么样的姿态和理念面对小商小贩,如何以智慧管理真正优化营商环境。
首先,卖崽青蛙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确实会给城市管理提出一些新的挑战。但避免“一放就乱”未必一定要“一禁了之”,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加以有序引导,本身就是优化消费营商环境的内涵。所以对于卖崽青蛙类似的烟火气息,职能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应注意,管理执法不能一桶水浇灭,在执法中引导烟火气不变成烟熏火燎甚至乱成一气才是大众希望看到的柔性执法应有的效果。对于卖崽青蛙,一些区域情况特殊,可以不允许,更多的区域和时间段,综合权衡下,若安全因素可控,完全可以包容。审慎监管、柔性执法,是对这种新生事物应有的态度,既在制度的允许范围内,毕竟一般情况下,其造成的不利影响很小,同时也顺应了社情民意。因为这属于一种边缘化的商业活动,对于它们的适度包容,避免“重罚”,释放了与民生共情的信号。
其次,也应该听到,出现了直接穿戴青蛙衣服骑电动车,穿着青蛙头套在人流密集地区后空翻以及直播等不和谐的声音。城市管理也有法规,作为网红青蛙,可爱的“外表”下也要有守法的心。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但无序的“烟火气”,也最让人烦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一句“生存不易”就可以让无证经营、随意叫卖成为合理的存在,如果仅仅因为藏在头套下面,就可以为所欲为,那到最后,网红青蛙难免变成过街老鼠,受损的终究还是自己。所以作为聚光灯下的青蛙,更应做好榜样,遵纪守法,让自己的言行和蛙礼一样标准。只有既顾到城市的“面子”才能保住自己的“肚子”。
小地摊里有大民生,小青蛙体现着大环境。实际上,不管是看起来蠢萌的“卖崽青蛙”,还是其他一些并不那么具有“新意”的街头生意,在包容中规范,在规范中包容,而不是简单排斥,都是必要的。换言之,不是因为“卖崽青蛙”可爱,才应该被包容对待,而是与民生相关的活动,都应该在城市中拥有自己的一方空间。这尽管考验城市管理智慧,百姓守法观念,但这个过程中,实际提升的是城市的治理水平,增强的是公民的法治意识,营造的是社会的和谐氛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针对近段时间“卖崽蛙”成为网红,但有一些“卖崽蛙”被“执法”引发讨论。“卖崽蛙”因呆萌造型和有趣的互动成为网红;但是有些“卖崽蛙”不遵守城市秩序被城管驱离,并遭到斥责。一方面“卖崽蛙”受群众的喜爱,另一方面又被城管驱逐,这就成为了讨论的焦点。“卖崽蛙”该不该存在?“卖崽青蛙”要养家糊口,而孩子也正好需要一只青蛙崽获得欢乐,这是市场行为,更是人间的“烟火气”。从这个角度来看,应该存在。
对于“卖崽青蛙”这样的新业态从业者,也可能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但是相关部门既要积极引导其合法化,又要在执法时保持柔性,才能让城市“烟火气”越来越旺。世间千百态,你我皆平凡。给他人一点善意,让生活中留下一些乐趣与温情,是每个城市应该追求的人情与温度。
因此,写作的时候,可以从“法理”与“人情”的角度进行探讨,对于这种新的业态,不要驱逐了之,应该对其进行积极引导,给他们柔性的空间,让他们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线可能会更好。
写作时,可以先表明观点:既要柔性执法,也需积极引导。主体部分可以先分析其现象,这是一种新业态,这种市场行为更具有人间“烟火气”,因此不能“堵”;然后分析,应该积极引导,柔性执法;最后指出这样做的效果。
立意:
1.城市管理有堵也要有疏。
2.“卖崽青蛙”们一些柔性空间。
3.既要柔性执法,也要积极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