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金坛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注意: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按照题号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将答案直接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尤三姐引颈自刎的时候,我们如同看到光明的天空中骤然涌起浓密的黑云,一声霹雳,耀眼的闪电从空中划过。当司棋和潘又安双双殉情自尽时,我们又像经历到平静的世界出其不意地暴发了地震。晴雯的死亡如灵禽惨遭鸷鸟的巨爪,金钏的投井似溪流在地洞中没灭。这些悲剧都显得严峻、雄奇、悲壮,凄厉,使人惊心动魄,这当然是崇高美。
但是,崇高并不是《红楼梦》悲剧美感形态的主要倾向,崇高在《红楼梦》的审美特色中只占次要的地位。《红楼梦》悲剧审美特色的主要倾向,是幽雅的、东方式的诗意美——清幽的诗的意境和使人回肠荡气的诗的情怀。这样幽雅的、东方式的诗意美在《红楼梦》中很多的情节中都有体现,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读《红楼梦》所得到的美感,如读张若虚、刘希夷的诗,欧阳修、秦少游的词,如看《清明上河图》的工笔长卷、如临江南苏州的园林。那种美是娟秀组成的宏阔,雅致里显示着流动,幽静中透出点喧闹。
注意到《红楼梦》这种审美特色,我们可以想到:西方美学家认为悲剧的主要美感形态是崇高,从《红楼梦》看,这个结论显然是靠不住的。以西方悲剧作为考察研究的对象,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必然的,也是有道理的。但这个结论在中国的悲剧作品特别是《红楼梦》中便见出了例外,失去了它的正确性和普遍意义。中国悲剧用艺术实践破除了西方美学家的这个结论。西方美学把美感形式分为优美和壮美,悲剧的崇高略等于壮美,而中国悲剧中幽雅的诗意美,既不是以对称、均衡、和谐、统一等为特征的“优美”所能规范,也不属以粗犷、严峻、阳刚、劲能为特征的崇高美,而是中国悲剧中常常独具的审美形态。在东汉建安年间出现的悲剧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中,崇高美与幽雅的诗意美是并存的,后来民间流传的悲剧故事如韩凭妻、董永、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也是二美并重,而牛郎织女、梁祝化蝶一节又表现为“优美”。元代杂剧中的悲剧《窦娥冤》《介子推》以崇高美为主,近似于西方悲剧,而《汉宫秋》《梧桐雨》等则以幽雅的诗意美为主。《红楼梦》悲剧的审美特色,就是在中国艺术遗产的基地上,发展了《汉宫秋》《梧桐雨》的悲剧美学传统而形成的。我国悲剧的这一独特的美感色调,为世界悲剧艺术的美学宝库中,增添了十分珍贵的文化财富。
《红楼梦》悲剧幽雅的诗意美的形成,有曹雪芹主观审美观的根源,是作家自身精神风格的一种外化。曹雪芹是特别注重和偏爱幽雅柔和之美的,这种审美偏好,又和作家所选择的题材相统一。《红楼梦》主要以少女为表现对象,适应于描写对象所具的特质,《红楼梦》的艺术风格正像少女的情怀一样娟秀、纤巧、缠绵、深细。
《红楼梦》幽雅的东方式的诗意美,还和作品所规定的大观园这一诗意环境有着极大的关系。那些楼台亭阁,花木山石,曲廊拱桥,流水修竹,少女们活动在这样的环境里,极容易造成幽雅的意境。
《红楼梦》悲剧主人公的诗人气质和文雅细腻的性格结构,促成着全书独特的审美特色。《红楼梦》的作者并不包揽一切地出面向读者描摩环境,叙述情节进展和人物活动,而是站在人物的角度,通过人物来展开。这样,作品的叙述和描写便在许多地方渗入着人物的精神特征,反过来影响《红楼梦》的审美特色。例如刘姥姥的性格虽然是粗俗的,但通过刘姥姥的思维、感觉、情绪所写出的大观园的意境,仍然基本上是幽雅的。
和《红楼梦》的审美特色相联系,这部悲剧文学作用于读者的欣赏情绪和感受机能,是一种诗情和诗意美的默默的渗透,而不是以崇高美为主的悲剧对读者或观众心灵的猛烈的震撼。莎士比亚的悲剧,戏剧高潮总是放在最后,当悲剧主人公同他的敌对人物在顷刻间纷纷毁灭的时候,我们就象猛然间经历了一场可怕的暴风雨,目瞪口呆,心灵受到剧烈的震动。看中国戏曲《赵氏孤儿》,也有同样的感觉。读《红楼梦》,我们的情绪却是浸沉在诗意的境界中,作品中所流动的悲剧气脉徐徐地缠绕、飘散,笼住了我们的感情。悲剧的云雾不时凝成细小的露珠,一滴一滴浸润着我们的心田,使之微微地颤动。崇高美的悲剧像暴雨,诗意美的悲剧像细雨。暴雨来势凶猛,具有触目惊心的威力;但暴雨总是很难渗入土地的深层去,暴雨过后,挖开地皮一看,底下的土仍然是干的。细雨点点滴滴,淅淅沥沥,润物无声,直可渗到土地的深处去,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又不易消失,可以持久地起作用。
(选自费秉勋《红楼悲剧论(三)幽雅的东方式的诗意美》,有删改)
材料二
黛玉和宝钗是《红楼梦》的作者精心塑造的两个女性人物形象,在她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美的两种极致,代表了中国人传统审美观中的两个主要的审美倾向。这两种极致之美,概括地来说,便是黛玉身上所体现的诗意之美,与宝钗身上所体现的世俗之美。两种形态的美如“两峰对峙,双水分流”,各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与精神内涵。就像玫瑰花中的白玫瑰和红玫瑰,不过是两种相互映衬的美的形态,它们的差别不在于其自身,而在于欣赏者的审美趣味和个人偏好。
作者精心设计和安排这样两个人,让她们都处于与宝玉的爱情与婚姻的纠葛之中,既为了让故事情节复杂曲折、委婉动人,同时也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思想倾向以及深化主题的需要。但是,这只是常规性的构思和安排,《红楼梦》的作者不会满足于一般性的艺术设计,他应该还有更深层次的考虑。那就是,作者从他独特的女性观、审美观出发,将女性美的两种极致分别赋予黛玉和宝钗,并让这两个人物处于对应、对比以及对立的状态,从而达到更富有美学意蕴、更具震撼力的艺术效果。
(选自张黎明《女性美的两种极致:黛玉的诗意之美与宝钗的世俗之美》,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方美学家认为悲剧的主要美感形态是崇高,但这一观点并不适用于《红楼梦》,因为《红楼梦》悲剧审美特色是幽雅的、东方式的诗意美。
B. 《红楼梦》悲剧审美特色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受到了中国其他艺术遗产悲剧美学传统的影响,如《汉宫秋》《赵氏孤儿》
C. 《红楼梦》中的刘姥姥性格是粗俗的,但通过刘姥姥写出的大观园的意境,并没有偏离《红楼梦》幽雅的审美特色。
D. 《红楼梦》中黛玉和宝钗两种形态美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不仅在于其自身,而且在于欣赏者的审美趣味和个人偏好。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幽雅、东方式的诗意美形成了《红楼梦》描写悲剧时独到的审美特色,这种美感是其他艺术形式所不具备的。
B. 中国悲剧中幽雅的诗意美不同于西方美学中的优美和壮美,是中国悲剧中常常独具的审美形态,有其自身特色。
C. 曹雪芹精心设计的黛玉和宝钗两个人物,对于小说的情节艺术设计、作者的思想倾向表达和主题深化都有重要作用。
D. 黛玉和宝钗所代表的两种女性的极致之美,在作者笔下都是极其感人的。两种形象鲜活而唯美,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3. 下列选项中,不适宜填入材料一第二节横线处的一项是( )
A.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B. 龄官画蔷痴及局外 C. 王熙凤效戏彩斑衣 D. 憨湘云醉眠芍药裀
4. 张黎明认为黛玉身上所体现的是“诗意之美”,请结合材料一和自己阅读《红楼梦》的体验,具体分析林黛玉身上的“诗意美”是如何产生的?
5. 文学鉴赏是对文学作品进行赏析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一篇优秀的文学鉴赏文章应该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本材料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欠税的农民
契诃夫
老爷坐车来了——村里人都这样称呼区警察局局长。他什么时候来,为什么来,一周以前大家就知道了。茹科沃村只有四十户人家,可是他们欠下官府和地方自治局的税款已累计两千有余。
区警察局局长先在小酒馆里歇脚,他“赏光”喝了两杯清茶,然后步行到村长家里,房子外面一群拖欠税款的农民已在恭候。村长安季普·谢杰利尼科夫尽管很年轻——他只有三十岁出头——却很严厉,总是帮上级说话,其实他自己也很穷,也不能按时交纳税款。村民大会上,大家都怕他,由他说了算。有时,在街上或者酒馆附近,他会突然冲着某个醉汉大声呵叱,反绑了他的手,把他关进拘留室。有一次他甚至把老奶奶也关了一天一夜,原因是她代替奥西普来开村会,还在会上骂街。他没有在城市里住过,也从来没有念过书,但他不知从哪儿弄来了许多深奥的字眼儿,喜欢在言谈中用一用,为此他备受村民敬重,尽管别人听不懂是什么意思。
奥西普带着他的纳税簿走进村长家的小木屋。村长安季普·谢杰利尼科夫两手交叉抱在胸前,站在桌旁。
“大人,他欠一百十九卢布,”轮到奥西普时,村长说,“复活节前他交了一个卢布,打从那天起再没交过一个小钱。”
区警察局局长抬眼望着奥西普,问道:“这是为什么,老乡?”
“请您开恩,大人,”奥西普激动地说,“容我说几句,头年柳托列茨村的老爷对我说:‘奥西普,把你的干草卖了吧……卖给我。’怎么不行呢?我有一百普特干草要卖出去,都是几个婆娘在草场上割的。行,我们谈妥了价钱……本来挺好,两厢情愿……”
他抱怨起村长来,不时转身瞧瞧农民们,似乎要请他们来作证似的。他满脸通红,额头冒汗,眼神变得尖利而凶狠。
“我不明白你说这些干吗?”区警察分局局长说,“我问你……我只问你为什么不交纳欠款?你们大家都不交,难道要我来替你们承担责任吗?”
“我拿不出来嘛!”
区警察局局长很快就走了。村长夺走了奥西普家的茶炊,老奶奶在后面追,使足劲尖声喊叫:“不准拿走!我不准你拿走,你这个魔鬼!”
村长迈开大步,走得很快:老奶奶驼着背,愤怒若狂、气喘吁吁、跌跌撞撞地在后面追他,她的头巾掉到肩上,一头白发泛出淡淡的绿色,在风中飘扬。她突然站住,像一个真正的暴动者,双拳不住地捶胸,拖长声调,叫骂得更响,嚎啕哭诉起来:“老天爷哪,他们欺负人!乡亲们哪,他们压迫人!哎呀,哎呀,好人们哪,替我仲冤雪恨啊!”
“老奶奶,老奶奶,”村长厉声说,“不得无理取闹!”
没有了茶炊,奥西普的家里变得异常沉闷。茶炊被人夺走,这是有损尊严、有失体面的事就像这家人的名誉忽然扫地一样。要是村长拿走桌子和凳子,拿走所有的瓶瓶罐罐倒也好些,那样的话,屋子里会显得空一些。老奶奶呼天喊地,玛丽亚伤心落泪,所有的小姑娘望着她们也都哇哇哭起来。老头子感到心中有愧,垂头丧气地坐在屋角里一声不吭。
老头子咳了一声,拿起帽子,找村长去了。天色已黑。村长鼓着腮帮子在炉子旁焊什么东西。满屋子煤气味。他的孩子们都很瘦,没有梳洗,在地板上爬来爬去,不比奥西普家的强多少。这是一个不幸的赤贫的家庭。只有村长一人看上去既年轻又漂亮。在长凳上放着一溜五把茶炊。老头子说:“安季普,求你发发慈悲,把茶炊还给我!”
“拿三个卢布来,你就取走。”
“我拿不出来嘛!”
皮肤晒黑的村长此刻全身乌黑,活像个巫师。他转身对着奥西普,说得又快又严厉:“这得由地方长官说了算。本月二十六日,你可以到行政会议上口头或者书面申诉你不满的理由。”奥西普一点也听不懂他的意思,只好到此为止,回家去了。
有一天,一个节日的傍晚,邻居们到奥西普家闲坐,聊天。他们在黑屋子里说着话,因为节日里不该干活,所以没有点灯。新闻倒有几件,不过都叫人不痛快。比如有两三户人家的公鸡被抓去抵债,送到乡公所,在那里死掉了,因为谁也不去喂它们。又比如,有几家的绵羊给拉走了,他们把羊捆起来,装在大车上运走,每到一个村子就换一辆大车,结果一头羊闷死了。现在有一个问题需要解答:谁的过错?该怪谁?
“该怪地方自治局!”奥西普说,“不怪它怪谁!”
“没说的,该怪地方自治局。”
他们把欠款、受欺压、粮食歉收等等所有的事都怪罪于地方自治局,虽说他们中谁也不知地方自治局是怎么回事。这种情况由来已久。
他们又谈到了老天爷不下雪:本该去运木来了,可是眼下路面坑坑洼洼,车不能行,人不能走。十五年、二十年以前,茹科沃村里人的谈话要有趣得多。那时候,每个老头子脸上都是这样一副神气,仿佛他心里藏着什么秘密,知道什么,盼着什么。他们谈论盖着金印的公文,土地的划分,新的土地和埋藏的财宝;他们的话里都暗示着什么;现在的茹科沃人谁都没有秘密,他们的全部生活像摆在掌心里一样,人人都看得见,他们能谈的不外乎贫穷和饲料,再就是老天爷怎么不下雪……
他们沉默片刻。后来又想起了公鸡和绵羊的事,又开始议论是谁的过错。
“地方自治局!”奥西普沮丧地说,“不怪它怪谁!”
(改编自《契诃夫小说集》)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直接介绍了故事的起因,从人们对警察局长的称呼“老爷”可以看出当时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B. 村长安季普·谢杰利尼科夫虽然年轻,但因为他严厉并且有学问,村民们对他是又敬又怕。
C. 茶炊被夺走,奥西普一家人损失的不仅是财产,还有尊严和体面。这与俄罗斯的茶炊文化有关。
D. 小说写了奥西普一家欠税的事,反映的却是整个俄罗斯农民的生活现状以及社会政策对农民的影响。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情节自然流畅,作者并不刻意讲究技巧,而是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来叙述。
B. 小说塑造了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尤其是人物的语言描写,非常符合人物身份。
C. 邻居们闲坐聊天的情节丰富了小说内容,塑造了俄罗斯农民的群像,进一步深化了主旨。
D. 契诃夫善于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对生活进行艺术概括,本文也体现了这个创作特点。
8. 奥西普老奶奶的哭诉中,接连呼唤“老天爷”“乡亲们”和“好人们”,这其中有多重心理感受,请简要分析。
9. 本文和鲁迅先生的《祝福》都是表现旧时代农民深受压迫这一主题的杰作,作者成功塑造了“村长”和“鲁四老爷”这一类的乡村统治者形象。请结合小说内容,比较村长和鲁四老爷人物形象的异同。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
始皇三十四年,置酒咸阳宫,博士仆射周青臣等颂称始皇威德。齐人淳于越进谏曰:“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无辅弼,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等又面谀以重陛下过,非忠臣也。”始皇下其议丞相。丞相谬其说绌其辞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同文书。治离宫别馆,周遍天下。明年,又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
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苟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 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表,吾未知所脱驾也!”
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行出游会稽,北抵琅邪。丞相斯、中车府令赵高兼行符玺令事,皆从。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书及玺皆在赵高所,独子胡亥、丞相李斯、赵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始皇崩,余群臣皆莫知也。李斯以为上在外崩,无真太子,故秘之。
太史公曰:李斯以闾阁历诸侯,入事秦,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适立庶。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
(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有删改)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丞相【A】谬【B】其说【C】绌【D】其辞【E】请诸【F】有文学【G】《诗》《书》【H】百家【I】语者【J】蠲除【K】去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始皇可其议”与“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与妻书》)中“其”的含义相同。
B. “治离宫别馆”与“举地千里,至今治强”(《谏逐客书》)中的“治”含义相同。
C. “持爵禄之重”与“人君当神器之重”(《谏太宗十思疏》)中的“重”的含义相同。
D. “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与“洎牧以谗诛”(《六国论》)中的“被”“以”都表被动。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斯审时度势,借秦始皇让他处理淳于越谏言的机会,促使秦始皇没收《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的文章。
B. 李斯为秦初统治秩序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修明法制、制定律令、统一文字、平定四方等。
C. 李斯的儿子娶了秦国公主,女儿嫁给了秦国公子,他认为自己位高权重,但不知该如何回报皇帝的恩情。
D. 秦始皇死后,李斯认为皇帝在外面去世,没有正式确立太子,于是跟赵高等人一起隐瞒秦始皇病逝的消息。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
(2)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
14. 请简要概括司马迁对于李斯的看法与“俗议”之异。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咏白海棠
清·曹雪芹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秋容”指白海棠花,“秋”点明花开季节,“容”用拟人的手法喻其美好。
B. “七节攒成雪满盆”一句是说海棠如雪白,花在枝上层层而生,开得很繁盛。
C. 颔联“出浴太真”“捧心西子”,运用典故,形容白海棠冰清玉洁、美丽至极。
D. 全诗情景交融,悲乐交织,似悲实乐,表达了作者对白海棠的喜爱赞美之情。
16. 《咏白海棠·秋容浅淡映重门》是小说《红楼梦》中贾宝玉所作的一首诗。有人认为,这首诗是用白海棠来拟写林黛玉的,也有人说是拟写薛宝钗的。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将反问与对比融为一体,批判秦人竭力搜刮财物却又不珍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淄博是齐文化发祥地,演绎了“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冠的盛况,诞生了太公封齐、管鲍之交、管晏辅国等故事,成就了稷下学宫“百家争鸣”的美谈,孕育了《孙子兵法》《齐民要术》《考工记》《聊斋志异》等巨著,留下了齐长城、齐国故城遗址、东周殉马坑、世界足球起源地等文化遗存。陶琉文化、黄河文化、聊斋文化、渔洋文化等地域文化交相辉映,悠长的文脉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陶瓷、琉璃、蚕丝织巾是淄博更具韵味的文化灵魂“三件套”。泱泱齐风,美美齐地。境内齐山、鲁山、原山、潭溪山嵯峨奇异,马踏湖、文昌湖、五阳湖、天鹅湖一望无垠,开元溶洞、樵岭前溶洞、沂源溶洞绵延不绝,博山莱、周村烧饼、沂源苹果、高青黑牛和清水小龙虾唇齿留香。淄博的五区三县,都有各具特色的美景美食,也都有滋滋作响、念念不忘的烧烤,欢迎大家择时品尝体验。
18.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三件套”所加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
A. “永远地睡着了”,这饱含情感的文字展现了马克思、恩格斯两位革命导师之间的深厚情谊。
B. 别里科夫因循守旧、畏首畏尾,是一只被“套子”箍住了手脚和思想的可怜虫。
C. 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D. 学习《促织》《变形记》,要深刻理解“变形”中寄寓的社会批判意味。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0. 本段介绍文字让人感受到了“诗与远方”的意味,请简要分析。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说家是“讲故事的人”。高超的叙事技巧,使得小说家笔下的故事( ),引人入胜。
叙事要引人入胜,就要找到一个好的立足点,也就是要选择合适的叙述视角。对于故事的发展, ① ,也可能身在局中。比如,铁凝《哦,香雪》的叙述者隐身于故事之外,鲁迅《祝福》中的“我”则是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不同的叙述视角,能够带来不同的叙事效果。
叙事要引人入胜,就要注意写出情节的曲折起伏。如《水浒传》里林冲的故事,从“误入白虎堂”到“刺配沧州道”,一波三折,( ),牢牢地抓住了读者。同时, ② ,如《祝福》中的祥林嫂,在一步步走向“末路”的过程中,又有着求生的挣扎,这就使得她的故事格外能引起读者的心灵震撼。
我们平时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发现那些 ③ 。比如学校篮球赛,上届冠军队竟然被初出茅庐的新生球队打得( ),生活中有许多这一类有趣的事,只要善于发现、留心积累,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
21. 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年来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也有人说:人生不是“起跑线”决定的比赛,任何时候都能创造无限可能。
对于上述观点,你有什么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常州市金坛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注意: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按照题号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将答案直接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尤三姐引颈自刎的时候,我们如同看到光明的天空中骤然涌起浓密的黑云,一声霹雳,耀眼的闪电从空中划过。当司棋和潘又安双双殉情自尽时,我们又像经历到平静的世界出其不意地暴发了地震。晴雯的死亡如灵禽惨遭鸷鸟的巨爪,金钏的投井似溪流在地洞中没灭。这些悲剧都显得严峻、雄奇、悲壮,凄厉,使人惊心动魄,这当然是崇高美。
但是,崇高并不是《红楼梦》悲剧美感形态的主要倾向,崇高在《红楼梦》的审美特色中只占次要的地位。《红楼梦》悲剧审美特色的主要倾向,是幽雅的、东方式的诗意美——清幽的诗的意境和使人回肠荡气的诗的情怀。这样幽雅的、东方式的诗意美在《红楼梦》中很多的情节中都有体现,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读《红楼梦》所得到的美感,如读张若虚、刘希夷的诗,欧阳修、秦少游的词,如看《清明上河图》的工笔长卷、如临江南苏州的园林。那种美是娟秀组成的宏阔,雅致里显示着流动,幽静中透出点喧闹。
注意到《红楼梦》这种审美特色,我们可以想到:西方美学家认为悲剧的主要美感形态是崇高,从《红楼梦》看,这个结论显然是靠不住的。以西方悲剧作为考察研究的对象,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必然的,也是有道理的。但这个结论在中国的悲剧作品特别是《红楼梦》中便见出了例外,失去了它的正确性和普遍意义。中国悲剧用艺术实践破除了西方美学家的这个结论。西方美学把美感形式分为优美和壮美,悲剧的崇高略等于壮美,而中国悲剧中幽雅的诗意美,既不是以对称、均衡、和谐、统一等为特征的“优美”所能规范,也不属以粗犷、严峻、阳刚、劲能为特征的崇高美,而是中国悲剧中常常独具的审美形态。在东汉建安年间出现的悲剧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中,崇高美与幽雅的诗意美是并存的,后来民间流传的悲剧故事如韩凭妻、董永、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也是二美并重,而牛郎织女、梁祝化蝶一节又表现为“优美”。元代杂剧中的悲剧《窦娥冤》《介子推》以崇高美为主,近似于西方悲剧,而《汉宫秋》《梧桐雨》等则以幽雅的诗意美为主。《红楼梦》悲剧的审美特色,就是在中国艺术遗产的基地上,发展了《汉宫秋》《梧桐雨》的悲剧美学传统而形成的。我国悲剧的这一独特的美感色调,为世界悲剧艺术的美学宝库中,增添了十分珍贵的文化财富。
《红楼梦》悲剧幽雅的诗意美的形成,有曹雪芹主观审美观的根源,是作家自身精神风格的一种外化。曹雪芹是特别注重和偏爱幽雅柔和之美的,这种审美偏好,又和作家所选择的题材相统一。《红楼梦》主要以少女为表现对象,适应于描写对象所具的特质,《红楼梦》的艺术风格正像少女的情怀一样娟秀、纤巧、缠绵、深细。
《红楼梦》幽雅的东方式的诗意美,还和作品所规定的大观园这一诗意环境有着极大的关系。那些楼台亭阁,花木山石,曲廊拱桥,流水修竹,少女们活动在这样的环境里,极容易造成幽雅的意境。
《红楼梦》悲剧主人公的诗人气质和文雅细腻的性格结构,促成着全书独特的审美特色。《红楼梦》的作者并不包揽一切地出面向读者描摩环境,叙述情节进展和人物活动,而是站在人物的角度,通过人物来展开。这样,作品的叙述和描写便在许多地方渗入着人物的精神特征,反过来影响《红楼梦》的审美特色。例如刘姥姥的性格虽然是粗俗的,但通过刘姥姥的思维、感觉、情绪所写出的大观园的意境,仍然基本上是幽雅的。
和《红楼梦》的审美特色相联系,这部悲剧文学作用于读者的欣赏情绪和感受机能,是一种诗情和诗意美的默默的渗透,而不是以崇高美为主的悲剧对读者或观众心灵的猛烈的震撼。莎士比亚的悲剧,戏剧高潮总是放在最后,当悲剧主人公同他的敌对人物在顷刻间纷纷毁灭的时候,我们就象猛然间经历了一场可怕的暴风雨,目瞪口呆,心灵受到剧烈的震动。看中国戏曲《赵氏孤儿》,也有同样的感觉。读《红楼梦》,我们的情绪却是浸沉在诗意的境界中,作品中所流动的悲剧气脉徐徐地缠绕、飘散,笼住了我们的感情。悲剧的云雾不时凝成细小的露珠,一滴一滴浸润着我们的心田,使之微微地颤动。崇高美的悲剧像暴雨,诗意美的悲剧像细雨。暴雨来势凶猛,具有触目惊心的威力;但暴雨总是很难渗入土地的深层去,暴雨过后,挖开地皮一看,底下的土仍然是干的。细雨点点滴滴,淅淅沥沥,润物无声,直可渗到土地的深处去,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又不易消失,可以持久地起作用。
(选自费秉勋《红楼悲剧论(三)幽雅的东方式的诗意美》,有删改)
材料二
黛玉和宝钗是《红楼梦》的作者精心塑造的两个女性人物形象,在她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美的两种极致,代表了中国人传统审美观中的两个主要的审美倾向。这两种极致之美,概括地来说,便是黛玉身上所体现的诗意之美,与宝钗身上所体现的世俗之美。两种形态的美如“两峰对峙,双水分流”,各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与精神内涵。就像玫瑰花中的白玫瑰和红玫瑰,不过是两种相互映衬的美的形态,它们的差别不在于其自身,而在于欣赏者的审美趣味和个人偏好。
作者精心设计和安排这样两个人,让她们都处于与宝玉的爱情与婚姻的纠葛之中,既为了让故事情节复杂曲折、委婉动人,同时也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思想倾向以及深化主题的需要。但是,这只是常规性的构思和安排,《红楼梦》的作者不会满足于一般性的艺术设计,他应该还有更深层次的考虑。那就是,作者从他独特的女性观、审美观出发,将女性美的两种极致分别赋予黛玉和宝钗,并让这两个人物处于对应、对比以及对立的状态,从而达到更富有美学意蕴、更具震撼力的艺术效果。
(选自张黎明《女性美的两种极致:黛玉的诗意之美与宝钗的世俗之美》,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方美学家认为悲剧的主要美感形态是崇高,但这一观点并不适用于《红楼梦》,因为《红楼梦》悲剧审美特色是幽雅的、东方式的诗意美。
B. 《红楼梦》悲剧的审美特色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受到了中国其他艺术遗产悲剧美学传统的影响,如《汉宫秋》《赵氏孤儿》
C. 《红楼梦》中的刘姥姥性格是粗俗的,但通过刘姥姥写出的大观园的意境,并没有偏离《红楼梦》幽雅的审美特色。
D. 《红楼梦》中黛玉和宝钗两种形态的美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不仅在于其自身,而且在于欣赏者的审美趣味和个人偏好。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幽雅的、东方式的诗意美形成了《红楼梦》描写悲剧时独到的审美特色,这种美感是其他艺术形式所不具备的。
B. 中国悲剧中幽雅的诗意美不同于西方美学中的优美和壮美,是中国悲剧中常常独具的审美形态,有其自身特色。
C. 曹雪芹精心设计的黛玉和宝钗两个人物,对于小说的情节艺术设计、作者的思想倾向表达和主题深化都有重要作用。
D. 黛玉和宝钗所代表的两种女性的极致之美,在作者笔下都是极其感人的。两种形象鲜活而唯美,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3. 下列选项中,不适宜填入材料一第二节横线处的一项是( )
A.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B. 龄官画蔷痴及局外 C. 王熙凤效戏彩斑衣 D. 憨湘云醉眠芍药裀
4. 张黎明认为黛玉身上所体现的是“诗意之美”,请结合材料一和自己阅读《红楼梦》的体验,具体分析林黛玉身上的“诗意美”是如何产生的?
5. 文学鉴赏是对文学作品进行赏析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一篇优秀的文学鉴赏文章应该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本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 C 2. A 3. C
4. (1)曹雪芹特别注重和偏爱幽雅柔和之美,他塑造的林黛玉外在形象有“诗意美”。举例:身体面庞怯弱不胜,闲静似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等。
(2)林黛玉诗人的气质和文雅细腻的性格,促成林黛玉内在形象有“诗意美”。举例:林黛玉诗才敏捷,出口成章,她的白海棠诗、菊花诗、葬花词、桃花行等诗词都是风流别致,令人叹为观止。
(3)林黛玉居住的潇湘馆这一诗意环境,增添了黛玉形象的“诗意美”。举例:潇湘馆内有千百竿竹子,又有曲折游廊,石子路等,环境“幽”和“雅”。
(4)《红楼梦》把诗情和诗意美默默地渗透到读者的欣赏情绪和感受之中,让读者逐渐感受到黛玉形象的“诗意美”。举例:自己阅读黛玉葬花、宝黛读西厢等情节的体验。
5. (1)着眼点要小,深入分析。两段材料没有面面俱到地赏析红楼梦,而是选择了一个具体的点:《红楼梦》幽雅的东方式的诗意美和《红楼梦》女性美的两种极致进行深入分析。
(2)观点明确。两段材料都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红楼梦》悲剧审美特色的主要倾向,是幽雅的,东方式的诗意美;黛玉和宝钗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美的两种极致,代表了中国人传统审美观中的两个主要的审美倾向。
(3)言而有据,说服力强。材料一列举了中西方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如《窦娥冤)、(赵氏孤儿》,莎士比亚悲剧等,有力地支撑了自己的观点。
(4)说理方法多样。材料一在论证自己观点的时候,采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有力。
(5)由此及彼,联系引申。材料一在对《红楼梦》赏析的同时,能联系国内外文学史上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文章内容丰富,有深度。
(6)语言严密准确性,又生动形象性。材料一在表达观点的时候,用了“主要”、“基本”、“略等于”等限制语,表述严谨;同时又能运用比喻的修辞、整齐的句式等手法,语言生动形象。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红楼梦》悲剧审美特色是幽雅的、东方式的诗意美”表述绝对化,原文说“《红楼梦》悲剧审美特色的主要倾向,是幽雅的、东方式的诗意美”,《红楼梦》悲剧审美特色的主要倾向是幽雅的、东方式的诗意美。
B.“是受到了中国其他艺术遗产悲剧美学传统的影响,如《汉宫秋》《赵氏孤儿》”错误,原文为“莎士比亚的悲剧,戏剧高潮总是放在最后,当悲剧主人公同他的敌对人物在顷刻间纷纷毁灭的时候,我们就象猛然间经历了一场可怕的暴风雨,目瞪口呆,心灵受到剧烈的震动。看中国戏曲《赵氏孤儿》,也有同样的感觉”,赵氏孤儿给人的感觉是崇高美。
D.“这种差别不仅在于其自身,而且在于欣赏者的审美趣味和个人偏好”曲解文意。原文是:差别不在于其自身,而在于欣赏者的审美趣味和个人偏好。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这种美感是其他艺术形式所不具备的”夸大事实。结合“读《红楼梦》所得到的美感,如读张若虚、刘希夷的诗,欧阳修、秦少游的词,如看《清明上河图》的工笔长卷、如临江南苏州的园林。那种美是娟秀组成的宏阔,雅致里显示着流动,幽静中透出点喧闹”可知,中国古代诗调、绘画、园林等也有。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龄官画蔷、宝黛读西厢、湘云醉卧均能体现“幽雅的、东方式的诗意美”。而王熙凤效戏彩斑衣则没有。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结合“曹雪芹是特别注重和偏爱幽雅柔和之美的”及关于黛玉外貌的描述“两弯似蹙非蹙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可分析出,曹雪芹特别注重和偏爱幽雅柔和之美,他塑造的林黛玉外在形象有“诗意美”。身体面庞怯弱不胜,闲静似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等。
结合“《红楼梦》悲剧主人公的诗人气质和文雅细腻的性格结构,促成着全书独特的审美特色”分析,林黛玉在《红楼梦》中是最具才情的一个人物,她“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林黛玉具有诗人的气质和文雅细腻的性格,促成林黛玉内在形象有“诗意美”。林黛玉诗才敏捷,出口成章,她的白海棠诗、菊花诗、葬花词、桃花行等诗词都是风流别致,令人叹为观止。
结合“《红楼梦》幽雅的东方式的诗意美,还和作品所规定的大观园这一诗意环境有着极大的关系。那些楼台亭阁,花木山石,曲廊拱桥,流水修竹,少女们活动在这样的环境里,极容易造成幽雅的意境”分析,林黛玉居住的潇湘馆这一诗意环境,增添了黛玉形象的“诗意美”。潇湘馆内有千百竿竹子,又有曲折游廊,石子路等,环境“幽”且“雅”。
结合“和《红楼梦》的审美特色相联系,这部悲剧文学作用于读者的欣赏情绪和感受机能,是一种诗情和诗意美的默默的渗透”分析,《红楼梦》把诗情和诗意美默默地渗透到读者的欣赏情绪和感受之中,让读者逐渐感受到黛玉形象的“诗意美”。黛玉葬花一节读之令人荡气回肠,品读葬花吟满口生香,感受花飞满天的画面充满诗情画意。宝黛读西厢更让人感受到一对璧人痴读西厢时的美好,为他们共同的精神成长而欢欣不已。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体材特征及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结合题目“红楼悲剧论(三)幽雅的东方式的诗意美”“女性美的两种极致:黛玉的诗意之美与宝钗的世俗之”可知,着眼点要小,深入分析。两段材料没有面面俱到地赏析红楼梦,而是选择了一个具体的点:《红楼梦》幽雅的东方式的诗意美和《红楼梦》女性美的两种极致进行深入分析。
结合“《红楼梦》悲剧审美特色的主要倾向,是幽雅的、东方式的诗意美——清幽的诗的意境和使人回肠荡气的诗的情怀。这样幽雅的、东方式的诗意美在《红楼梦》中很多的情节中都有体现”“黛玉和宝钗是《红楼梦》的作者精心塑造的两个女性人物形象,在她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美的两种极致,代表了中国人传统审美观中的两个主要的审美倾向”可知,观点明确。两段材料都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红楼梦》悲剧审美特色的主要倾向,是幽雅的,东方式的诗意美;黛玉和宝钗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美的两种极致,代表了中国人传统审美观中的两个主要的审美倾向。
结合“在东汉建安年间出现的悲剧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中,崇高美与幽雅的诗意美是并存的,后来民间流传的悲剧故事如韩凭妻、董永、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也是二美并重,而牛郎织女、梁祝化蝶一节又表现为“优美”。元代杂剧中的悲剧《窦娥冤》《介子推》以崇高美为主,近似于西方悲剧,而《汉宫秋》《梧桐雨》等则以幽雅的诗意美为主”可知,言而有据,说服力强。材料一列举了中西方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如《窦娥冤)、(赵氏孤儿》,莎士比亚悲剧等,有力地支撑了自己的观点。
材料一中,“西方美学把美感形式分为优美和壮美,悲剧的崇高略等于壮美,而中国悲剧中幽雅的诗意美,既不是以对称、均衡、和谐、统一等为特征的“优美”所能规范,也不属以粗犷、严峻、阳刚、劲能为特征的崇高美,而是中国悲剧中常常独具的审美形态”为对比论证;“作品的叙述和描写便在许多地方渗入着人物的精神特征,反过来影响《红楼梦》的审美特色。例如刘姥姥的性格虽然是粗俗的,但通过刘姥姥的思维、感觉、情绪所写出的大观园的意境,仍然基本上是幽雅的”为举例论证;“崇高美的悲剧像暴雨,诗意美的悲剧像细雨。暴雨来势凶猛,具有触目惊心的威力;但暴雨总是很难渗入土地的深层去,暴雨过后,挖开地皮一看,底下的土仍然是干的。细雨点点滴滴,淅淅沥沥,润物无声,直可渗到土地的深处去,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又不易消失,可以持久地起作用”为比喻论证。在论证自己观点的时候,采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有力,说理方法多样。
结合“西方美学把美感形式分为优美和壮美,悲剧的崇高略等于壮美,而中国悲剧中幽雅的诗意美,既不是以对称、均衡、和谐、统一等为特征的‘优美’所能规范,也不属以粗犷、严峻、阳刚、劲能为特征的崇高美,而是中国悲剧中常常独具的审美形态。在东汉建安年间出现的悲剧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中,崇高美与幽雅的诗意美是并存的,后来民间流传的悲剧故事如韩凭妻、董永、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也是二美并重,而牛郎织女、梁祝化蝶一节又表现为‘优美’。元代杂剧中的悲剧《窦娥冤》《介子推》以崇高美为主,近似于西方悲剧,而《汉宫秋》《梧桐雨》等则以幽雅的诗意美为主”可知,由此及彼,联系引申。材料一在对《红楼梦》赏析的同时,能联系国内外文学史上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文章内容丰富,有深度。
结合“崇高并不是《红楼梦》悲剧美感形态的主要倾向……西方美学家认为悲剧的主要美感形态是崇高”“刘姥姥的性格虽然是粗俗的,但通过刘姥姥的思维、感觉、情绪所写出的大观园的意境,仍然基本上是幽雅的”“悲剧的崇高略等于壮美”“崇高美的悲剧像暴雨,诗意美的悲剧像细雨”可知,语言严密准确性,又生动形象性。材料一在表达观点的时候,用了“主要”、“基本”、“略等于”等限制语,表述严谨;同时又能运用比喻的修辞、整齐的句式等手法,语言生动形象。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欠税的农民
契诃夫
老爷坐车来了——村里人都这样称呼区警察局局长。他什么时候来,为什么来,一周以前大家就知道了。茹科沃村只有四十户人家,可是他们欠下官府和地方自治局的税款已累计两千有余。
区警察局局长先在小酒馆里歇脚,他“赏光”喝了两杯清茶,然后步行到村长家里,房子外面一群拖欠税款的农民已在恭候。村长安季普·谢杰利尼科夫尽管很年轻——他只有三十岁出头——却很严厉,总是帮上级说话,其实他自己也很穷,也不能按时交纳税款。村民大会上,大家都怕他,由他说了算。有时,在街上或者酒馆附近,他会突然冲着某个醉汉大声呵叱,反绑了他的手,把他关进拘留室。有一次他甚至把老奶奶也关了一天一夜,原因是她代替奥西普来开村会,还在会上骂街。他没有在城市里住过,也从来没有念过书,但他不知从哪儿弄来了许多深奥的字眼儿,喜欢在言谈中用一用,为此他备受村民敬重,尽管别人听不懂是什么意思。
奥西普带着他的纳税簿走进村长家的小木屋。村长安季普·谢杰利尼科夫两手交叉抱在胸前,站在桌旁。
“大人,他欠一百十九卢布,”轮到奥西普时,村长说,“复活节前他交了一个卢布,打从那天起再没交过一个小钱。”
区警察局局长抬眼望着奥西普,问道:“这是为什么,老乡?”
“请您开恩,大人,”奥西普激动地说,“容我说几句,头年柳托列茨村的老爷对我说:‘奥西普,把你的干草卖了吧……卖给我。’怎么不行呢?我有一百普特干草要卖出去,都是几个婆娘在草场上割的。行,我们谈妥了价钱……本来挺好,两厢情愿……”
他抱怨起村长来,不时转身瞧瞧农民们,似乎要请他们来作证似的。他满脸通红,额头冒汗,眼神变得尖利而凶狠。
“我不明白你说这些干吗?”区警察分局局长说,“我问你……我只问你为什么不交纳欠款?你们大家都不交,难道要我来替你们承担责任吗?”
“我拿不出来嘛!”
区警察局局长很快就走了。村长夺走了奥西普家的茶炊,老奶奶在后面追,使足劲尖声喊叫:“不准拿走!我不准你拿走,你这个魔鬼!”
村长迈开大步,走得很快:老奶奶驼着背,愤怒若狂、气喘吁吁、跌跌撞撞地在后面追他,她的头巾掉到肩上,一头白发泛出淡淡的绿色,在风中飘扬。她突然站住,像一个真正的暴动者,双拳不住地捶胸,拖长声调,叫骂得更响,嚎啕哭诉起来:“老天爷哪,他们欺负人!乡亲们哪,他们压迫人!哎呀,哎呀,好人们哪,替我仲冤雪恨啊!”
“老奶奶,老奶奶,”村长厉声说,“不得无理取闹!”
没有了茶炊,奥西普的家里变得异常沉闷。茶炊被人夺走,这是有损尊严、有失体面的事就像这家人的名誉忽然扫地一样。要是村长拿走桌子和凳子,拿走所有的瓶瓶罐罐倒也好些,那样的话,屋子里会显得空一些。老奶奶呼天喊地,玛丽亚伤心落泪,所有的小姑娘望着她们也都哇哇哭起来。老头子感到心中有愧,垂头丧气地坐在屋角里一声不吭。
老头子咳了一声,拿起帽子,找村长去了。天色已黑。村长鼓着腮帮子在炉子旁焊什么东西。满屋子煤气味。他的孩子们都很瘦,没有梳洗,在地板上爬来爬去,不比奥西普家的强多少。这是一个不幸的赤贫的家庭。只有村长一人看上去既年轻又漂亮。在长凳上放着一溜五把茶炊。老头子说:“安季普,求你发发慈悲,把茶炊还给我!”
“拿三个卢布来,你就取走。”
“我拿不出来嘛!”
皮肤晒黑的村长此刻全身乌黑,活像个巫师。他转身对着奥西普,说得又快又严厉:“这得由地方长官说了算。本月二十六日,你可以到行政会议上口头或者书面申诉你不满的理由。”奥西普一点也听不懂他的意思,只好到此为止,回家去了。
有一天,一个节日的傍晚,邻居们到奥西普家闲坐,聊天。他们在黑屋子里说着话,因为节日里不该干活,所以没有点灯。新闻倒有几件,不过都叫人不痛快。比如有两三户人家的公鸡被抓去抵债,送到乡公所,在那里死掉了,因为谁也不去喂它们。又比如,有几家的绵羊给拉走了,他们把羊捆起来,装在大车上运走,每到一个村子就换一辆大车,结果一头羊闷死了。现在有一个问题需要解答:谁的过错?该怪谁?
“该怪地方自治局!”奥西普说,“不怪它怪谁!”
“没说的,该怪地方自治局。”
他们把欠款、受欺压、粮食歉收等等所有的事都怪罪于地方自治局,虽说他们中谁也不知地方自治局是怎么回事。这种情况由来已久。
他们又谈到了老天爷不下雪:本该去运木来了,可是眼下路面坑坑洼洼,车不能行,人不能走。十五年、二十年以前,茹科沃村里人的谈话要有趣得多。那时候,每个老头子脸上都是这样一副神气,仿佛他心里藏着什么秘密,知道什么,盼着什么。他们谈论盖着金印的公文,土地的划分,新的土地和埋藏的财宝;他们的话里都暗示着什么;现在的茹科沃人谁都没有秘密,他们的全部生活像摆在掌心里一样,人人都看得见,他们能谈的不外乎贫穷和饲料,再就是老天爷怎么不下雪……
他们沉默片刻。后来又想起了公鸡和绵羊的事,又开始议论是谁的过错。
“地方自治局!”奥西普沮丧地说,“不怪它怪谁!”
(改编自《契诃夫小说集》)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直接介绍了故事的起因,从人们对警察局长的称呼“老爷”可以看出当时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B. 村长安季普·谢杰利尼科夫虽然年轻,但因为他严厉并且有学问,村民们对他是又敬又怕。
C. 茶炊被夺走,奥西普一家人损失的不仅是财产,还有尊严和体面。这与俄罗斯的茶炊文化有关。
D. 小说写了奥西普一家欠税的事,反映的却是整个俄罗斯农民的生活现状以及社会政策对农民的影响。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情节自然流畅,作者并不刻意讲究技巧,而是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来叙述。
B. 小说塑造了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尤其是人物的语言描写,非常符合人物身份。
C. 邻居们闲坐聊天的情节丰富了小说内容,塑造了俄罗斯农民的群像,进一步深化了主旨。
D. 契诃夫善于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对生活进行艺术概括,本文也体现了这个创作特点。
8. 奥西普老奶奶的哭诉中,接连呼唤“老天爷”“乡亲们”和“好人们”,这其中有多重心理感受,请简要分析。
9. 本文和鲁迅先生的《祝福》都是表现旧时代农民深受压迫这一主题的杰作,作者成功塑造了“村长”和“鲁四老爷”这一类的乡村统治者形象。请结合小说内容,比较村长和鲁四老爷人物形象的异同。
【答案】6. B 7. D
8. ①村长夺走茶炊,深深伤害了老奶奶一家人的尊严和体面,只能向老天爷呼唤,内心充满痛苦和无奈;
②向老天爷、乡亲们控诉村长的恶行,表现了老奶奶的愤怒;
③希望好人们替她伸冤雪恨,表现了老奶奶渴望获得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9. 相同点:都是乡村里的权威人物;对底层农民都冷漠、残酷;自身文化水平都不高。
不同点:
①村长自己也是赤贫的农民,而鲁四老爷是地主;
②村长有时候会被村民指责和反抗,而《祝福》中鲁四老爷没有这样的遭遇。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但因为他严厉并且有学问”错误。由原文“他没有在城市里住过,也从来没有念过书,但他不知从哪儿弄来了许多深奥的字眼儿,喜欢在言谈中用一用,为此他备受村民敬重,尽管别人听不懂是什么意思”可知,村长从来没有念过书,说明他没有学问,只是不知从哪儿弄来了许多深奥的字眼儿,喜欢在言谈中用一用。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D.“契诃夫善于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对生活进行艺术概括”错误。本文情节并不幽默可笑,而是让人觉得悲愤,表现了他对农民悲惨命运的关心同情。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心理感受的能力。
结合“村长夺走了奥西普家的茶炊,老奶奶在后面追,使足劲尖声喊叫:‘不准拿走!我不准你拿走,你这个魔鬼!’”“没有了茶炊,奥西普的家里变得异常沉闷。茶炊被人夺走,这是有损尊严、有失体面的事就像这家人的名誉忽然扫地一样。”可知,村长夺走茶炊,深深伤害了老奶奶一家人的尊严和体面,只能向老天爷呼唤,内心充满痛苦和无奈;
结合“村长迈开大步,走得很快:老奶奶驼着背,愤怒若狂、气喘吁吁、跌跌撞撞地在后面追他,她的头巾掉到肩上,一头白发泛出淡淡的绿色,在风中飘扬。她突然站住,像一个真正的暴动者,双拳不住地捶胸,拖长声调,叫骂得更响,嚎啕哭诉起来”可知,向老天爷、乡亲们控诉村长的恶行,表现了老奶奶的愤怒;
结合“老天爷哪,他们欺负人!乡亲们哪,他们压迫人!哎呀,哎呀,好人们哪,替我仲冤雪恨啊”可知,希望好人们替她伸冤雪恨,表现了老奶奶渴望获得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相同点:结合“村长安季普·谢杰利尼科夫尽管很年轻——他只有三十岁出头——却很严厉,总是帮上级说话,其实他自己也很穷,也不能按时交纳税款。村民大会上,大家都怕他,由他说了算。有时,在街上或者酒馆附近,他会突然冲着某个醉汉大声呵叱,反绑了他的手,把他关进拘留室。有一次他甚至把老奶奶也关了一天一夜,原因是她代替奥西普来开村会,还在会上骂街。他没有在城市里住过,也从来没有念过书,但他不知从哪儿弄来了许多深奥的字眼儿,喜欢在言谈中用一用,为此他备受村民敬重,尽管别人听不懂是什么意思”可知,村长是乡村里的权威人物;鲁四老爷是个具有权威性的地主阶级形象,长期的主人地位造就了他极端愚妄专横的性格特征,他和封建制度的血缘关系就是因为这制度满足了自己最粗俗的物质利益的追求,因此,捍卫这制度,保全自己的物质利益才是他生命的唯一意义和根本要求。可见村长和鲁四老爷都是乡村里的权威人物。结合“在长凳上放着一溜五把茶炊。老头子说:‘安季普,求你发发慈悲,把茶炊还给我!’‘拿三个卢布来,你就取走。’‘我拿不出来嘛!’皮肤晒黑的村长此刻全身乌黑,活像个巫师。他转身对着奥西普,说得又快又严厉:‘这得由地方长官说了算。本月二十六日,你可以到行政会议上口头或者书面申诉你不满的理由’”可知,村长对底层农民都冷漠、残酷;鲁四老爷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在精神上迫害祥林嫂,才让她生存的信心彻底毁灭,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主要人物。可见他们对底层农民都冷漠、残酷。结合“他没有在城市里住过,也从来没有念过书,但他不知从哪儿弄来了许多深奥的字眼儿,喜欢在言谈中用一用,为此他备受村民敬重,尽管别人听不懂是什么意思”可知,村长文化水平不高;鲁四老爷就是个典型的“伪道学”,他不仅不学无术装腔作势,而且还陈腐不堪泥古不化。“绅”自然是有文化之人,可鲁四老爷却偏偏例外,一个“伪”字的附加之意,无非是将其剔除文化人之列。可见他们自身文化水平都不高。
不同点:结合“满屋子煤气味。他的孩子们都很瘦,没有梳洗,在地板上爬来爬去,不比奥西普家的强多少。这是一个不幸的赤贫的家庭”可知,村长自己也是赤贫的农民;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形象系列的杰出代表,他具有封建统治者的形象本质。结合“嚎啕哭诉起来:‘老天爷哪,他们欺负人!乡亲们哪,他们压迫人!哎呀,哎呀,好人们哪,替我仲冤雪恨啊!’‘老奶奶,老奶奶,’村长厉声说,‘不得无理取闹’”可知,村长有时候会被村民指责和反抗;鲁四老爷可以自居为有身份的人,可以对于冒犯自己的尊严的人说“可恶”,卫老婆子就不得不道歉,可见鲁四老爷没有这样的遭遇。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
始皇三十四年,置酒咸阳宫,博士仆射周青臣等颂称始皇威德。齐人淳于越进谏曰:“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无辅弼,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等又面谀以重陛下过,非忠臣也。”始皇下其议丞相。丞相谬其说绌其辞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同文书。治离宫别馆,周遍天下。明年,又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
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苟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 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表,吾未知所脱驾也!”
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行出游会稽,北抵琅邪。丞相斯、中车府令赵高兼行符玺令事,皆从。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书及玺皆在赵高所,独子胡亥、丞相李斯、赵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始皇崩,余群臣皆莫知也。李斯以为上在外崩,无真太子,故秘之。
太史公曰:李斯以闾阁历诸侯,入事秦,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适立庶。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
(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有删改)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丞相【A】谬【B】其说【C】绌【D】其辞【E】请诸【F】有文学【G】《诗》《书》【H】百家【I】语者【J】蠲除【K】去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始皇可其议”与“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与妻书》)中的“其”的含义相同。
B. “治离宫别馆”与“举地千里,至今治强”(《谏逐客书》)中的“治”含义相同。
C. “持爵禄之重”与“人君当神器之重”(《谏太宗十思疏》)中的“重”的含义相同。
D. “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与“洎牧以谗诛”(《六国论》)中“被”“以”都表被动。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斯审时度势,借秦始皇让他处理淳于越谏言的机会,促使秦始皇没收《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的文章。
B. 李斯为秦初统治秩序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修明法制、制定律令、统一文字、平定四方等。
C. 李斯的儿子娶了秦国公主,女儿嫁给了秦国公子,他认为自己位高权重,但不知该如何回报皇帝的恩情。
D. 秦始皇死后,李斯认为皇帝在外面去世,没有正式确立太子,于是跟赵高等人一起隐瞒秦始皇病逝的消息。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
(2)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
14. 请简要概括司马迁对于李斯的看法与“俗议”之异。
【答案】10. CEJ 11. C 12. C
13. (1)我李斯原是上蔡的平民,里巷的百姓,皇帝不了解我驽钝低下,于是把我提拔到这样高的地位。
(2)秦始皇命令赵高写信给公子扶苏说:“把军队交给蒙恬,到咸阳参与葬礼,然后安葬。”
14. 俗议认为李斯极其忠心;司马迁认为李斯有功劳,但不好好辅佐秦王修明政,却阿谀奉承,推行严酷刑罚,听信赵高奸计,导致诸侯背叛。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丞相认为他的说法是荒谬的,废黜了他的言论,请求下令凡藏有《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言论文章的,一律清除。
“丞相谬其说”,“其说”作“谬”的宾语,C处断开;
“绌其辞”,“其辞”作“绌”的宾语,其后断开;且“谬其说”“绌其辞”均作“丞相”的谓语,结构对称,E处断开。
“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作“诸”的后置定语,“者”后J处断开。
故在CEJ三处断开。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
A.“含义相同”错误。
“始皇可其议”的“其”,代词,他的;句意:秦始皇批准了他的建议。
“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的“其”,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句意:希望你好好地抚养他,使他像我一样(以天下国家为念)。
B.“含义相同”错误。
“治离宫别馆”的“治”,修建;句意:在全国各地修建离宫别馆。
“举地千里,至今治强”的“治”,安定、太平;句意:攻占了上千里的土地,到今天秦国仍太平、强大。
C.正确。
“持爵禄之重”的“重”,显贵的地位;句意:而是依仗自己显贵的地位。
“人君当神器之重”的“重”,显贵的地位;句意: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
D.“都表被动”错误。
“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的“被”,动词,遭受;句意:人们都认为李斯竭尽忠诚,最后反而受五刑而死。
“洎牧以谗诛”的“以”,介词,因为;句意:等到李牧因受污蔑而被杀死。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但不知该如何回报皇帝的恩情”错误。脱驾:他不知道自己归宿在何方。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布衣”,平民;“黔首”,百姓;“驽”,驽钝;“擢”,提拔;
(2)“为书”,写信;“属”,交给,委托;“与丧”,参与葬礼。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可知,俗议认为李斯极其忠心;
由“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适立庶。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可知,司马迁认为李斯有功劳,但不好好辅佐秦王修明政,却阿谀奉承,推行严酷刑罚,听信赵高奸计,导致诸侯背叛。
参考译文: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
始皇三十四年,秦始皇在咸阳宫设宴招待群臣,博士仆射周青臣等人称颂秦始皇的威武盛德。齐人淳于越进谏说:“现在陛下您虽统一天下,但子弟却还是平民百姓,若一旦出现了田常、六卿夺权篡位的祸患,在朝中您又没有强有力的辅佐之臣,靠谁来相救呢?事情不效远古而能长久的,我没有听说过。现在周青臣等人又当面阿谀奉承以加重您的错误,不是忠臣。”始皇把这种议论交给丞相李斯处理。丞相认为他的说法是荒谬的,废黜了他的言论,请求下令凡藏有《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言论文章的,一律清除。秦始皇批准了他的建议,没收了《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的书籍,来使百姓愚昧无知,使天下人无法用古代之事来批评当前朝廷。修明法制,制定律令,都是从秦始皇开始的。统一文字。在全国各地修建离宫别馆。第二年,秦始皇又四处巡视,平定了四方。这些措施,李斯都出了不少力。
李斯的长子李由担任三川郡守,儿子们都娶了秦国的公主,女儿们嫁的都是秦国的皇族子弟。三川郡守李由请假回咸阳时,李斯在家中设下酒宴,文武百官都前去给李斯敬酒祝贺,门前的车马数以千计。李斯慨然长叹道:“哎呀!我听荀卿说过‘事情禁忌过分’。我李斯原是上蔡的平民,里巷的百姓,皇帝不了解我驽钝低下,于是把我提拔到这样高地位。现如今为臣子的没有人比我职位更高,可以说是富贵荣华到了极点。然而事物发展到极点就要开始衰落,我不知道归宿在何方啊!”
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秦始皇巡行出游会稽山,北上到达琅邪山。丞相李斯和中车府赵高兼理符节玺令等事,都随同前往。这一年七月,秦始皇到达沙丘,病得非常严重,命令赵高下诏给公子扶苏说:“把军队交给蒙恬,赶快到咸阳参加葬礼,然后安葬。”书信都已封好,但还没交给使者,秦始皇就去世了。书信和印玺都在赵高手里,只有小儿子胡亥和丞相李斯和赵高以及五六个亲信宦官知道始皇去世,其余群臣都不知道。李斯认为皇帝在外面去世又没正式确立太子,所以保守秘密。
太史公说:李斯作为一个普通的平民百姓,入关侍奉秦国,辅佐秦始皇,最终成就帝业,李斯位居三公之列,可以说是很受尊敬重用了。李斯通晓儒家六艺的宗旨,却不致力于修明政治来帮助皇帝弥补过失,而是依仗自己显贵的地位,阿谀奉承,曲意附和,推行严厉的刑罚和法律,听信赵高的奸计邪说,废掉长子扶苏而改立庶子胡亥为太子。等到各地诸侯纷纷起来叛乱,李斯这才想要直言劝谏,这不是太晚了吗!人们都认为李斯竭尽忠诚,最后反而受五刑而死,但我仔细考察事情的真实面目,就与世俗有了不同的看法。不是这样的话,李斯的功绩可以和周公、召公并列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咏白海棠
清·曹雪芹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秋容”指白海棠花,“秋”点明花开季节,“容”用拟人的手法喻其美好。
B. “七节攒成雪满盆”一句是说海棠如雪白,花在枝上层层而生,开得很繁盛。
C. 颔联“出浴太真”“捧心西子”,运用典故,形容白海棠冰清玉洁、美丽至极。
D. 全诗情景交融,悲乐交织,似悲实乐,表达了作者对白海棠的喜爱赞美之情。
16. 《咏白海棠·秋容浅淡映重门》是小说《红楼梦》中贾宝玉所作的一首诗。有人认为,这首诗是用白海棠来拟写林黛玉的,也有人说是拟写薛宝钗的。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5. D 16. 示例一:这首诗是拟写林黛玉。①“秋容浅淡”,蹙眉含愁而又娴静柔弱,为黛玉容貌;②“七节攒成”,品格有“节”又暗含因缘际会,遥指宝黛“木石前盟”,为黛玉出身;③“捧心西子”,“西子”照应黛玉肖像中“病如西子胜三分”的描述;④“玉为魂”,“玉”含黛玉之名,又含黛玉品格,“魂”既指黛玉精神灵魂,又暗示其最终化为魂魄的命运;⑤“愁千点”是黛玉日常精神状态;⑥“泪一痕”,黛玉经常流泪,照应“还泪”一说。
示例二:这首诗是拟写薛宝钗。①“映重门”,暗示宝钗出身名门;②“雪满盆”,“雪”谐音“薛”,“满”暗示宝钗丰满的形体,“盆”恰好照应宝钗面如“银盘”;③“出浴太真”,太真指杨贵妃,照应书中把宝钗比做杨贵妃的描写;④“冰作影”,“冰”为宝钗性情中冷漠无情的一面,“影”暗示宝钗人生理想化为泡影;⑤“独倚画栏”,写宝钗的孤独,既没有得到感情依靠,又没有得到美满婚姻;⑥“清砧怨笛送黄昏”,宝钗晚年生活状态,宝玉出家,她独自面对人生黄昏。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悲乐交织,似悲实乐”错误。这首诗首联入题,写出白海棠枝繁花茂,素淡姿容;颔联以美女比作花,来形容白海棠的美丽和高洁;颈联写海棠朝朝暮暮,都在发愁;尾联借写海棠比喻为独守空闺思念征人的女子。贾宝玉借咏白海棠,却寄寓了对钗黛二人的赞美。故并无选项所言悲乐。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首先这首诗是拟写林黛玉。
“秋容浅淡”,“秋容”,指海棠花素淡的姿容。五行中秋色属白,“秋”既点明花开的季节,又指花容素淡美好,形容林黛玉蹙眉含愁而又娴静柔弱,为黛玉容貌;
“七节攒成”说花在枝头层层而生,形容海棠枝节繁茂,品格有“节”又暗含因缘际会,遥指宝黛“木石前盟”,为黛玉出身;
“捧心西子”像捧着心口皱着眉的西施,小说中把黛玉比作西子的,“西子”照应黛玉肖像中“病如西子胜三分”的描述;
“玉为魂”为黛玉名中之玉,以及下凡还泪的传奇故事,“玉”含黛玉之名,又含黛玉品格,“魂”既指黛玉精神灵魂,又暗示其最终化为魂魄的命运;
“愁千点”形容了林黛玉性情,日常多愁善感;
“泪一痕”在小说中的表现是林黛玉善感灵心而留下的眼泪,照应“还泪”一说。
这首诗是拟写薛宝钗。
“映重门”映照着层层的院门,形容了薛宝钗家世背景,出身名门;
“雪满盆”团团白雪铺满花盆,语带双关,即小说中“丰年好大雪”,即“雪”谐音“薛”,“满”暗示宝钗丰满的形体(小说中数次说明薛宝钗怕热),“盆”恰好照应宝钗面如“银盘”(“只见脸若银盆”);
“出浴太真”似刚刚沐浴才出的杨贵妃,照应书中把宝钗比做杨贵妃的描写;
“冰作影”如冰清雪冷,符合薛宝钗小说中“纵使无情也动人”的冷美人的描绘。“冰”为宝钗性情中冷漠无情的一面,“影”暗示宝钗人生理想化为泡影;
“独倚画栏”独自斜倚着画栏,与小说中宝钗最后的结局相符,既没有得到感情依靠,又没有得到美满婚姻;
“清砧怨笛送黄昏”砧声清冷笛声哀怨送去落日黄昏,关于薛宝钗的结局,宝玉出家后,宝钗孀居,孤独终老,符合宝钗晚年生活状态,她独自面对人生黄昏。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将反问与对比融为一体,批判秦人竭力搜刮财物却又不珍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鸣琴垂拱 ②. 不言而化 ③. 奈何取之尽锱铢 ④. 用之如泥沙 ⑤. 至丹以荆卿为计 ⑥. 始速祸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垂”“拱”“奈”“锱”“铢”“荆”“卿”“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淄博是齐文化发祥地,演绎了“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冠的盛况,诞生了太公封齐、管鲍之交、管晏辅国等故事,成就了稷下学宫“百家争鸣”的美谈,孕育了《孙子兵法》《齐民要术》《考工记》《聊斋志异》等巨著,留下了齐长城、齐国故城遗址、东周殉马坑、世界足球起源地等文化遗存。陶琉文化、黄河文化、聊斋文化、渔洋文化等地域文化交相辉映,悠长的文脉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陶瓷、琉璃、蚕丝织巾是淄博更具韵味的文化灵魂“三件套”。泱泱齐风,美美齐地。境内齐山、鲁山、原山、潭溪山嵯峨奇异,马踏湖、文昌湖、五阳湖、天鹅湖一望无垠,开元溶洞、樵岭前溶洞、沂源溶洞绵延不绝,博山莱、周村烧饼、沂源苹果、高青黑牛和清水小龙虾唇齿留香。淄博的五区三县,都有各具特色的美景美食,也都有滋滋作响、念念不忘的烧烤,欢迎大家择时品尝体验。
18.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三件套”所加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
A. “永远地睡着了”,这饱含情感的文字展现了马克思、恩格斯两位革命导师之间的深厚情谊。
B. 别里科夫因循守旧、畏首畏尾,是一只被“套子”箍住了手脚和思想的可怜虫。
C. 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D. 学习《促织》《变形记》,要深刻理解“变形”中寄寓的社会批判意味。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0. 本段介绍文字让人感受到了“诗与远方”的意味,请简要分析。
【答案】18. B 19. 排比,语言灵动,富有文采,一气呵成地从五个角度列举出淄博文旅资源,凸显其文化资源丰富、历史悠久的特点。
20. ①从文化发祥入手,介绍名人、故事、典籍、遗址等文化载体,历史文化韵味浓厚,既是远方,又富诗意;
②介绍境内的自然美景和文化灵魂“三件套”等特产,富有诗意;
③介绍五区三县的美景美食,胸怀宽、情怀大,是对远方的憧憬。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三件套”所加引号作用表示特殊含义;
A.表示引用;
B.表示特殊含义;
C.表示否定;
D.表示强调。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演绎了……”“成就了……”“孕育了……”“留下了……”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语言灵动,富有文采;结合“演绎了‘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冠的盛况,诞生了太公封齐、管鲍之交、管晏辅国等故事,成就了稷下学宫‘百家争鸣’的美谈,孕育了《孙子兵法》《齐民要术》《考工记》《聊斋志异》等巨著,留下了齐长城、齐国故城遗址、东周殉马坑、世界足球起源地等文化遗存”可知,一气呵成地从五个角度列举出淄博文旅资源,凸显其文化资源丰富、历史悠久的特点。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体裁特征的能力。
结合“淄博是齐文化发祥地,演绎了‘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冠的盛况,诞生了太公封齐、管鲍之交、管晏辅国等故事,成就了稷下学宫‘百家争鸣’的美谈,孕育了《孙子兵法》《齐民要术》《考工记》《聊斋志异》等巨著,留下了齐长城、齐国故城遗址、东周殉马坑、世界足球起源地等文化遗存”可知,从文化发祥入手,介绍名人、故事、典籍、遗址等文化载体,历史文化韵味浓厚,既是远方,又富诗意;
结合“陶琉文化、黄河文化、聊斋文化、渔洋文化等地域文化交相辉映,悠长的文脉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陶瓷、琉璃、蚕丝织巾是淄博更具韵味的文化灵魂‘三件套’”可知,介绍境内的自然美景和文化灵魂“三件套”等特产,富有诗意;
结合“泱泱齐风,美美齐地。境内齐山、鲁山、原山、潭溪山嵯峨奇异,马踏湖、文昌湖、五阳湖、天鹅湖一望无垠,开元溶洞、樵岭前溶洞、沂源溶洞绵延不绝,博山莱、周村烧饼、沂源苹果、高青黑牛和清水小龙虾唇齿留香。淄博的五区三县,都有各具特色的美景美食,也都有滋滋作响、念念不忘的烧烤,欢迎大家择时品尝体验”可知,介绍五区三县的美景美食,胸怀宽、情怀大,是对远方的憧憬。
这段文字,将淄博悠久历史文化与现实生活和风景结合,突出了淄博的诗情画意,也体现执笔者的情怀。来淄博不只是吃烧烤,更可以感受淄博的历史、文化、人情、风俗,撸串是表象,感受人文精神、感受文明才是内核,富有深远意义,因此是“诗与远方”。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说家是“讲故事的人”。高超的叙事技巧,使得小说家笔下的故事( ),引人入胜。
叙事要引人入胜,就要找到一个好的立足点,也就是要选择合适的叙述视角。对于故事的发展, ① ,也可能身在局中。比如,铁凝《哦,香雪》的叙述者隐身于故事之外,鲁迅《祝福》中的“我”则是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不同的叙述视角,能够带来不同的叙事效果。
叙事要引人入胜,就要注意写出情节的曲折起伏。如《水浒传》里林冲的故事,从“误入白虎堂”到“刺配沧州道”,一波三折,( ),牢牢地抓住了读者。同时, ② ,如《祝福》中的祥林嫂,在一步步走向“末路”的过程中,又有着求生的挣扎,这就使得她的故事格外能引起读者的心灵震撼。
我们平时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发现那些 ③ 。比如学校篮球赛,上届冠军队竟然被初出茅庐的新生球队打得( ),生活中有许多这一类有趣的事,只要善于发现、留心积累,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
21. 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答案】21. 第一空:精彩纷呈
第二空:扣人心弦
第三空:落花流水
22. ①叙述者可能置身其外;②还要注意情节的情感(思想);③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事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依据“高超的叙事技巧”“引人入胜”推断小说家写出了美好的故事和场面,故可填写“精彩纷呈”。“精彩纷呈”:美好的场面和事物纷纷在眼前呈现出来。
第二空:依据“牢牢地抓住了读者”推断小说要能牵动读者的内心,故可填写“扣人心弦”。“扣人心弦”:形容事物能深深地牵动人心,或指因感动而引起内心的强烈共鸣。
第三空:依据“竟然被初出茅庐的新生球队”推断上届冠军被新生球队打败了,故可填写“落花流水”。“落花流水”:原形容春景衰败,现在形容惨败。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依据“也可能身在局中”推断叙述者可能置身事外,故可填写“叙述者可能置身其外”。
第②空:依据“这就使得她的故事格外能引起读者的心灵震撼”推断小说要注意故事情节的情感性,故可填写“还要注意情节的情感(思想)”。
第③空:依据“比如学校篮球赛,上届冠军队竟然被初出茅庐的新生球队打得落花流水”推断发现生活中出乎意料的事情,故可填写“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事”。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年来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也有人说:人生不是“起跑线”决定的比赛,任何时候都能创造无限可能。
对于上述观点,你有什么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呈现关于“起跑线”的不同看法,“起跑线”是指大家都要经历的一个过程的初始。“起跑线”可以指基础教育的各个阶段,也可以指代教育背景和科研起点,还可以泛指离开学校环境之后的成年人创业的初期等。材料中的“起跑线”指的是教育中的初始阶段。当同质化严重,千军万马争过同一座桥的时候,“起跑线”确实重要。谁率先冲过桥,谁就可能获得很大的先发优势,于是许多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通过各种培训班给孩子超前大满灌与其年龄不同步的知识,揠苗助长。造成的后果是,孩子不但对知识理解不深刻,甚至会厌恶学习。“人生不是‘起跑线’决定的比赛,任何时候都能创造无限可能。”这句话强调过程的重要性,不把人生当成百米冲刺的比赛,而是把人生当成一段旅途,无论何时出发,出发时的条件如何,重要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时的心情,每个人沿途的风景都不相同,终点也不一样。与其说“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不如先想想自己期待的终点在何方,以及想要走一条什么样的路径。
题目要求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写作时当扣住“起跑线”这一关键词展开,既可以赞成第一种说法,也可以赞成第二种说法,还可以综合二者来谈,比如:肯定重视“起跑线”的合理性,更重视时时刻刻生命的体验,及创造无限的可能。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别再相信“赢在起跑线上”的谎言。接下来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一是让孩子提前学习,避免“输在起跑线上”,是违背规律的学习,最后带来的不仅仅是竞争中快与慢的问题,而且是跑偏方向或者跑反的问题。二是人生不是一场短跑,“起跑线”的影响不是决定性的,重要的是后半程的策略与坚持。三是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每个人沿途的风景都不相同,终点也不一样。
立意:
1.起跑的瞬间固然重要,但最终决定成败的是能否率先撞线。
2.人生不是“起跑线”决定的比赛,任何时候都能创造无限可能。
3.起跑不重要,过程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