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遂宁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遂宁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05 00:14: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遂宁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 文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2.回答客观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这是毋庸争议的。《红楼梦》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作者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并且语言具有鲜明个性特点。除此之外,叙事特点也非常突出。
人物视角叙事是古代小说常用的叙事观点,《红楼梦》可以从每个章节的不同人物视角来读,对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黛玉进贾府,是贵族少女兼伶仃孤女角度;刘姥姥进大观园是穷人兼世故老妪角度;查抄大观园是从权力顶峰跌落的王熙凤角度。这是作者熟谙人物视角叙事的结果。曹雪芹善于使用人物视角叙事,喜欢变换视角,但目标始终围绕着贾宝玉和贾府盛衰。《红楼梦》人物视角叙事既考究且华丽,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叙事角度,他(她)和所叙之事或人又肯定有重要联系。
在《红楼梦》前三回中得到详尽外貌描写的依次是熙凤、宝玉、黛玉。熙凤和宝玉都映现在黛玉眼中,黛玉到了荣国府,王熙凤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她夸黛玉长得好,主要为逗老祖宗开心,所以还有下边的话:“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至于黛玉标致到什么程度?费雪芹却故意不写,他要将黛玉的外貌放到最应该观察的人眼中写,绛珠仙草只能在神瑛侍者面前显露绝世风姿。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情目”必须从贾宝玉眼中看出,且要接着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从林黛玉眼中,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若春晓之花”的外貌得到了详尽展示,他的通灵玉却绝对不能从林黛玉眼中叙出,所以当袭人要拿通灵玉给黛玉看时,被婉拒。贾宝玉的通灵玉只能从最终兑现了“金玉良缘”的薛宝钗眼中叙出。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一丝不苟又一丝不乱。多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也是《红楼梦》取得前所未有叙事成就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马瑞芳《红楼故事及文本写作》)
材料二:
《红楼梦》的主题历来众说纷坛,正如鲁迅所言,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淫,才子见缠绵,革命家见排满……持自传说、索引说、阶级斗争说者亦众,此现象实属正常。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子儿,人间百态尽在其中。其实开篇作者就借空空道人说出,即“大旨谈情”。《红楼梦》可称为“言情小说”,但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不同。我们可以从“情”字来赏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第一层境界,是将“情”理解为爱情之情,认为《红楼梦》单纯是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若如此看待《红楼梦》,可谓未窥门径,杠费曹公十年辛苦。
第二层境界,认为《红楼梦》是为闺阁立传、女儿正名。刘鹗《老残游记》言:雪芹之大痛深悲,乃是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宝玉在女子面前自卑、自轻、自我否定、自我牺牲。与金钏儿一起,他烫了手,反急问金钏儿烫着没有。龄官画蔷,天降大雨,他只顾提醒龄官“快避雨去罢”,却不在意自己也在雨中……
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探究人与人应该如何相处。体贴,以已之心体人之心,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仁”的内核。当时“仁”道日渐僵化,而作为躯壳的“礼”反据要津,《红楼梦》中亦有暗讽,贾敬死后,贾珍、贾蓉“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回府后便寻欢作乐。而宝玉的形象是对“仁”“礼”平衡的一次拨乱反正。有人说《红楼梦》的内核是对封建道德的反抗,宝玉就是代表。实则大谬,宝玉蔑视的是虚伪,是虚礼,而非道德。他领会到了仁道精髓,即体贴,是真道德的践行者。
第四层境界,《红楼梦》不仅是仁爱之书,更是充满无限情怀的天真之书、博爱之书。“仁”道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上,推己及人,即可得仁。宝玉对一切美好、纯净的事物都充满关爱,第三十五回说宝玉“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宝玉之“多情而善感”毫无矫揉之态,发乎真心,他有仁心,坚持、热爱、有信仰;他有诗心,天真、浪漫、充满想象。二者结合,便是宝玉这个“混世魔王”的真实面貌,而这或许也是《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之“情”的真实面貌。
(摘编自王学良《如何赏析作为“言情小说”的<红楼梦>》)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绝唱”《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原因之一,就是曹雪芹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表情达意,人物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
B. 材料一重点关注了《红楼梦》的叙事特点,通过列举事例、引用原文,对《红楼梦》的叙事特点进行阐释,准确到位。
C. 材料二列举了关于《红楼梦》主题众多说法,指出其主题即小说开篇讲的“大旨谈情”,可以从“情”字入手理解并把握小说主旨。
D. 材料二中作者认为宝玉的形象是对“仁”“礼”平衡的一次拨乱反正,《红楼梦》的内核就是以宝玉为代表对封建道德的反抗。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红楼梦》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精妙传神,表现力很强。寥寥几笔,就将王熙凤阿谀逢迎的性格描绘得栩栩如生。
B. 《红楼梦》精心设计了宝玉、王熙凤等人的语言特写,符合人物身份,凸显人物性格,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特点。
C. 《红楼梦》虽可理解为“言情小说”,但仅仅把它当作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并不符合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意图。
D. 《红楼梦》中“仁心”与“诗心”结合,是宝玉的真实面貌,也是《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之“情”的真实面貌。
3. 下列说法中,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
A. 《红楼梦》中很多文字是写景和叙事的最天然的结合,也是富有诗的素质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要读出它的“味外味、韵外韵”来。
B. 无论人或物、有情或无情,宝玉都可以体贴其悲音,感谅其情愫。对他来说,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和人一样,有情有理。
C. 胡适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式,考证了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还得出了《红楼梦》是曹雪芹自传的结论。
D. 《红楼梦》中的多次点戏、听戏都与小说人物命运紧密关联,如宝钗过生日时点了涉及和尚的戏,暗示她未来的丈夫将会出家。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5. 结合材料一,概述《红楼梦》在叙事方面的主要特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懦小姐不问累金凤①(节选)
贾母闻知宝玉被吓,细问原由后道:“我料到必有此事。”大家听贾母如此说,都默无所答。独探春出位笑道:“近因凤姐姐身子不好,几日园内的人比先放肆了许多。先前不过三四个人聚在一处,或掷骰或斗牌。近来渐次放诞,竟开了赌局,甚至有头家局主,半月前竟有争斗相打之事。”贾母听了,忙说:“你既知道,为何不早回我们来?”探春道:“我因想着太太事多,所以没回。”贾母忙道:“这事岂可轻恕。”凤姐见贾母如此说,便忙道:“偏生我又病了。”遂回头命人速传林之孝家的等总理家事四个媳妇到来,当着贾母申饬了一顿。贾母命即刻查了头家赌家来,有人出首者赏,隐情不告者罚。
林之孝家的等见贾母动怒,谁敢徇私,忙至园内传齐人,一一盘查。查得大头家三人,小头家八人,都带来见贾母,跪在院内磕响头求饶。贾母先问大头家名姓和钱之多少。原来这三个大头家,一个就是林之孝的两姨亲家,一个就是园内厨房内柳家媳妇之妹,一个就是迎春之乳母。贾母便命将为首者每人打四十大板,撵出,总不许再入;从者每人打二十大板,革去三月月钱,拨入圊厕行②内。
迎春正因他乳母获罪,自觉无趣,忽报母亲来了,遂接入内室。邢夫人因说道:“你这么大了,你那奶妈子行此事,你也不说说他。”迎春低着头,半晌答道:“我说他两次,他不听也无法。况且他是妈妈,只有他说我的,没有我说他的。”邢夫人道:“胡说!你不好了他原该说,如今他犯了法,你就该拿出小姐的身分来。”迎春不语,只低头弄衣带。邢夫人见他这般,因冷笑道:“总是你那好哥哥好嫂子,一对儿赫赫扬扬,琏二爷凤奶奶,两口子遮天盖日,百事周到,竟通共这一个妹子,全不在意。你虽然不是同他一娘所生,到底是同出一父,也该彼此瞻顾些,也免别人笑话。”
刑夫人方起身,迎春送至院外方回。绣橘③道:“如今我有个主意:我竟走到二奶奶房里,将奶妈偷拿累丝金凤的事回了他,或他着人去要,或他省事拿几吊钱来替他赔补。如何?”迎春忙道:“罢,罢,罢,省些事罢。宁可没有了,又何必生事。”绣橘道:“姑娘怎么这样软软?都要省起事来,将来连姑娘还骗了去呢!我竟去的是。”说着,便走。迎春只好由他。
谁知迎春乳母之媳王住儿媳妇正因他婆婆得了不是,来求迎春去讨情,说:“如今还要求姑娘看从小儿吃奶的情常,往老太太那边去讨个情面,救出他老人家来才好。”迎春先便说道:“好嫂子,你趁早儿打了这妄想,要等我去说情儿,等到明年也不中用的。我自己愧还愧不来,反去讨臊去。”王住儿家的听见迎春如此拒绝他,明欺迎春素日好性儿,乃向绣橘发话道:“自从邢姑娘来了,太太吩咐一个月俭省出一两银子来与舅太太去,这里饶添了邢姑娘的使费,反少了一两银子。常时短了这个,少了那个,那不是我们供给?谁又要去?我们这一向的钱,岂不自填了限呢。”迎春听见这媳妇发邢夫人之私意,忙止道:“罢,罢,罢。你不能拿了金凤来,不必牵三扯四乱嚷。我也不要那凤了。便是太太们问时,我只说丢了,也妨碍不着什么的,你出去歇息歇息倒好。”绣橘听了又气又急,司棋听不过,帮着绣橘问那媳妇。迎春劝止不住,自拿了《太上感应篇》来看。
(节选自《红楼梦》第七十三回,有删改)
[注] ①累金凤:即攒珠累丝金凤,以金丝穿聚珍珠堆叠连缀成凤形的发饰。②圊(qīng)厕行:打扫管理厕所的行当。圊:厕所。③绣橘:迎春的丫头。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 小说写“独探春”笑着回应贾母,详细告知贾母园内的人“渐次放诞,竟开了赌局"的情况,写出了探春的大胆机敏,管家称职。
B. 小说通过“偏生我又病了”“回头命人速传”“当着贾母申饬”一系列的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王熙凤的精明能干、责任心强。
C. 小说借邢夫人之口“两口子遮天盖日”道出贾琏夫妇在贾府内外掌权的事实,同时写出邢夫人借题发挥,表达对王熙凤的不满。
D. 小说中王住儿媳妇反责迎春的一番话语,不仅反映了贾府内人际关系的复杂,同时也写出了下人对主子的盘剥不堪忍受,奋起反抗。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小说用语简洁精当,如“忙说”“忙道”“命”等词语写出了贾母对事态发展的关心,表现了贾母关心晚辈、精明果断,达到了“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效果。
B. 小说采用第三人称视角,详细叙述贾母雷厉风行地清查聚赌事件,要求“有人出首者赏,隐情不告者罚”,对参与者不论身份一概不留情面严厉处罚,为下文埋下伏笔。
C. 小说对于次要人物的描写,常通过几笔速写就勾勒出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如“又气又急”出谋划策、忠心护主的绣橘,平日倚仗哺育之恩作威作福嗜赌成性的乳母。
D. 小说善于通过将不同的人物进行对照描写,来突显他们各自的身份地位、性格特点、形象特征。例如迎春和探春作为姐妹,却性格迥异,对比鲜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8. “一字评”,是说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善于用一个字精准概括人物的品格。在拟本回标题时,用一个“懦”字来突显迎春的品性,称其为“懦小姐”。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迎春之“懦”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9. 脂砚斋对此回评注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势如怒蛇出穴,蜿蜒不得捕。”请结合文本分析本文的场景转换及其艺术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架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俄直集贤院,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熙宁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宋史·王安石传》有删改)
材料二:
王安石始为政,行其法于天下,谓之新法。迩英进读,至萧何、曹参事。公(司马光)曰:“参不变何法,得守成之道。故孝惠、高后时,天下晏然,衣食滋殖。”后数日,吕惠卿进讲。因言:“先王之法,有五年一变者,巡狩考制度是也。有三十年一变者,‘刑法世轻世重’是也。有百年不变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也。前日光言非是,其意以讽朝廷,且讥臣为条例司官耳。”上问公:“惠卿言何如?”公曰:“诸侯有变礼易乐者,王巡狩则诛之王不自变也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平国用中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大坏而更造,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无有,臣恐风雨之不庇也。”惠卿不能对。
(宋·苏轼《司马温公行状》节选)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巡狩则诛/之王不自变也/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平国用中/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
B. 王巡狩则诛之/王不自变也/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平国用中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
C. 王巡狩则诛之王/不自变也/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平国用中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
D. 王巡狩则诛/之王不自变也/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平国用中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动笔如飞”,文中指王安石写文章下笔如飞,以称赞他才思敏捷,一挥而就。
B. “熙宁”,宋神宗的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每一位皇帝在位时可以有多个年号。
C. “所以”是“……的原因”的意思,与《谏逐客书》中“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的“所以”意思相同。
D. “洎”是“及,等到”的意思,与《六国论》中“洎牧以谗诛”的“洎”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安石思维敏捷,志向远大。他写文章下笔如飞,文章精妙让人叹服;立有改变世事、风俗的志向。
B. 王安石刚愎自用,固执己见。遇事不管对与错,他都坚持自己的意见。当宰相时,因为旱灾,被罢免官职。
C. 材料二中吕惠卿认为司马光所说的话是不对的,他意在讽刺朝廷变法,认为国家现在不具备变法的条件。
D. 材料一主要通过叙述人物言行来突出王安石的特点,材料二主要引用司马光之言,表明他对王安石变法的反对。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直集贤院,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4. 司马光为何反对王安石变法?请依据材料二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林黛玉咏白海棠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15.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看花人从房内望去,看到白海棠,得到最强烈感受就是白海棠的高洁白净,由此想象到,栽培它的该不是一般的泥土和瓦盆。
B. 颈联以月宫仙女缝制白色舞衣作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它的美好形态。整联既写海棠的高洁白净特点,又带有喜极而泣的欣喜色彩。
C. 尾联从章法上说,“娇羞”“倦倚”,与首联的“半卷”“半掩”相呼应,收束全篇。从内容上看,它又是上两句感情的必然发展。
D. 这首诗不仅是风流别致,亦是含蓄浑厚。诗中景中有情,情由景生,意与景浑,白海棠的形象成了林黛玉自身主体形象的象征。
16.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请简要赏析“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的妙处。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然而生活中,很多人做事却善始不善终,《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__”也体现了这一现象。
(2)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洞庭湖的明净广阔,以及词人泛舟湖上的悠然自得。
(3)《红楼梦》中俗语“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来自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两句。
第II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秋天的田野是金灿灿的,但在延寿县的庆阳农场内,有一片稻田却格外 ① :这片稻田的稻穗,金黄中带着一抹暗红,这就是《红楼梦》中提及的“稀罕物”——胭脂稻。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写贾府庄头乌进孝进贾府交租,其中有常用米千余石,而专供贾母享用的“御田胭脂米”却只有“二石”。第七十五回写贾母在宁府要吃稀饭,尤氏立即捧来一碗红稻米粥,贾母只吃了半碗,就吩咐把剩下的粥送给病中的王熙凤。胭脂稻的珍贵于此 ② 。
胭脂稻因其米粒形美、色红、粒长,煮熟后“气香而味腴”,因此得名胭脂稻,民间则称之为红稻米。相关研究表明,胭脂稻具有富含花青素、氨基酸含量高、微量元素丰富等三大特征,对身体健康 ③ 。用这种稻米做出来的饭,有一股特殊的清香,特别是用它来煮粥,味道更佳。另外,胭脂稻还有个外号叫“三伸腰”,因为这种稻米具有“回锅三次色香犹存、米质不散”的特点,并且每一次回锅,米粒都能伸长一段。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胭脂稻”这个名字取得好,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儒家好比是粮食店,是精神的加油站。人没有饭吃,活不成; ① ,同样也活不成。 ② ;用两个字来说,叫做“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做“弛”。道家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 ③ ,当人遇到了精神困惑的时候,光吃粮食是不行的,还需要吃药,上药店。佛教精神趣旨是“放得下”;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用佛教的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去除我执和法执,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佛教是一个精品店,人生中的烦恼它要化解,心灵得以净化,达到精神上的解脱。
拿得起,想得开,放得下,人的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都可以在中国哲学中得到解决。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1.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儒家好比是粮食店,是精神的加油站”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2. 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毛泽东
我的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习近平
拂晓时分,晨光照亮周遭的一切,一边慢跑一边听着鸟叫,是一种快乐;薄暮夜读,沉浸在书的海洋,让思维徜徉,也是一大乐事。
——村上春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遂宁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 文 答案解析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2.回答客观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这是毋庸争议的。《红楼梦》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作者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并且语言具有鲜明个性特点。除此之外,叙事特点也非常突出。
人物视角叙事是古代小说常用的叙事观点,《红楼梦》可以从每个章节的不同人物视角来读,对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黛玉进贾府,是贵族少女兼伶仃孤女角度;刘姥姥进大观园是穷人兼世故老妪角度;查抄大观园是从权力顶峰跌落的王熙凤角度。这是作者熟谙人物视角叙事的结果。曹雪芹善于使用人物视角叙事,喜欢变换视角,但目标始终围绕着贾宝玉和贾府盛衰。《红楼梦》人物视角叙事既考究且华丽,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叙事角度,他(她)和所叙之事或人又肯定有重要联系。
在《红楼梦》前三回中得到详尽外貌描写的依次是熙凤、宝玉、黛玉。熙凤和宝玉都映现在黛玉眼中,黛玉到了荣国府,王熙凤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她夸黛玉长得好,主要为逗老祖宗开心,所以还有下边的话:“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至于黛玉标致到什么程度?费雪芹却故意不写,他要将黛玉的外貌放到最应该观察的人眼中写,绛珠仙草只能在神瑛侍者面前显露绝世风姿。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情目”必须从贾宝玉眼中看出,且要接着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从林黛玉眼中,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若春晓之花”的外貌得到了详尽展示,他的通灵玉却绝对不能从林黛玉眼中叙出,所以当袭人要拿通灵玉给黛玉看时,被婉拒。贾宝玉的通灵玉只能从最终兑现了“金玉良缘”的薛宝钗眼中叙出。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一丝不苟又一丝不乱。多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也是《红楼梦》取得前所未有叙事成就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马瑞芳《红楼故事及文本写作》)
材料二:
《红楼梦》的主题历来众说纷坛,正如鲁迅所言,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淫,才子见缠绵,革命家见排满……持自传说、索引说、阶级斗争说者亦众,此现象实属正常。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子儿,人间百态尽在其中。其实开篇作者就借空空道人说出,即“大旨谈情”。《红楼梦》可称为“言情小说”,但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不同。我们可以从“情”字来赏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第一层境界,是将“情”理解为爱情之情,认为《红楼梦》单纯是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若如此看待《红楼梦》,可谓未窥门径,杠费曹公十年辛苦。
第二层境界,认为《红楼梦》是为闺阁立传、女儿正名。刘鹗《老残游记》言:雪芹之大痛深悲,乃是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宝玉在女子面前自卑、自轻、自我否定、自我牺牲。与金钏儿一起,他烫了手,反急问金钏儿烫着没有。龄官画蔷,天降大雨,他只顾提醒龄官“快避雨去罢”,却不在意自己也在雨中……
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探究人与人应该如何相处。体贴,以已之心体人之心,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仁”的内核。当时“仁”道日渐僵化,而作为躯壳的“礼”反据要津,《红楼梦》中亦有暗讽,贾敬死后,贾珍、贾蓉“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回府后便寻欢作乐。而宝玉的形象是对“仁”“礼”平衡的一次拨乱反正。有人说《红楼梦》的内核是对封建道德的反抗,宝玉就是代表。实则大谬,宝玉蔑视的是虚伪,是虚礼,而非道德。他领会到了仁道精髓,即体贴,是真道德的践行者。
第四层境界,《红楼梦》不仅是仁爱之书,更是充满无限情怀的天真之书、博爱之书。“仁”道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上,推己及人,即可得仁。宝玉对一切美好、纯净的事物都充满关爱,第三十五回说宝玉“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宝玉之“多情而善感”毫无矫揉之态,发乎真心,他有仁心,坚持、热爱、有信仰;他有诗心,天真、浪漫、充满想象。二者结合,便是宝玉这个“混世魔王”的真实面貌,而这或许也是《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之“情”的真实面貌。
(摘编自王学良《如何赏析作为“言情小说”的<红楼梦>》)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绝唱”《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原因之一,就是曹雪芹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表情达意,人物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
B. 材料一重点关注了《红楼梦》的叙事特点,通过列举事例、引用原文,对《红楼梦》的叙事特点进行阐释,准确到位。
C. 材料二列举了关于《红楼梦》主题的众多说法,指出其主题即小说开篇讲的“大旨谈情”,可以从“情”字入手理解并把握小说主旨。
D. 材料二中作者认为宝玉的形象是对“仁”“礼”平衡的一次拨乱反正,《红楼梦》的内核就是以宝玉为代表对封建道德的反抗。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红楼梦》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精妙传神,表现力很强。寥寥几笔,就将王熙凤阿谀逢迎的性格描绘得栩栩如生。
B. 《红楼梦》精心设计了宝玉、王熙凤等人的语言特写,符合人物身份,凸显人物性格,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特点。
C. 《红楼梦》虽可理解为“言情小说”,但仅仅把它当作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并不符合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意图。
D. 《红楼梦》中“仁心”与“诗心”的结合,是宝玉的真实面貌,也是《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之“情”的真实面貌。
3. 下列说法中,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
A. 《红楼梦》中很多文字是写景和叙事的最天然的结合,也是富有诗的素质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要读出它的“味外味、韵外韵”来。
B. 无论人或物、有情或无情,宝玉都可以体贴其悲音,感谅其情愫。对他来说,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和人一样,有情有理。
C. 胡适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式,考证了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还得出了《红楼梦》是曹雪芹自传的结论。
D. 《红楼梦》中多次点戏、听戏都与小说人物命运紧密关联,如宝钗过生日时点了涉及和尚的戏,暗示她未来的丈夫将会出家。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5. 结合材料一,概述《红楼梦》在叙事方面的主要特点。
【答案】1. D 2. D 3. B
4. ①论证方式多样。文章采用了例证、喻证、引证、对比论证等。引用了鲁迅、刘鹗的语句,选取了宝玉与玉钏儿、龄官、黛玉的交往事例,运用了饺子、西瓜子等比喻,让论证更有说服力。②论证结构清晰,运用“总分”结构,分条论证。作者从“情”字人手,分析了从“情”字理解小说主题的四层境界,结构严谨,层次清晰。③论证语言浅显明了。作者通过比喻、对比、举例等手法,用通俗浅显的语句,将自己的观点一一展示,化难为易,通俗易懂。
5. ①每个章节可以从不同人物视角来读,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②善于使用人物视角叙事,喜欢变换视角,但目标却始终围绕着宝玉和贾府盛衰。③人物视角叙事既考究且华丽,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叙事角度。④对主要人物、关键情节的描写,通过特定的人物去实现。⑤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多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
D.“作者认为……《红楼梦》的内核就是以宝玉为代表对封建道德的反抗”错,原文是“有人说《红楼梦》的内核是实则大谬”。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也是《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之‘情’的真实面貌”错,原文“而这或许也是……”,是揣测,而不是肯定。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观点是可以从“情”字入手,理解并把握《红楼梦》的主旨。
A.说的是《红楼梦》富有诗意,具有言外之意。
C.是作为考据派的胡适的研究成果。
D.是《红楼梦》“戏文”与人物命运的关联。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
首先,从论证方法上看,引用刘鹗《老残游记》中的话,“雪芹之大痛深悲,乃是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使用了引证法;列举“贾敬死后,贾珍、贾蓉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回府后便寻欢作乐”,使用了例证法;“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子儿,人间百态尽在其中”,使用了喻证法;“宝玉在女子面前自卑、自轻、自我否定、自我牺牲。与玉钏儿一起,他烫了手,反急问玉钏儿烫着没有。龄官画蔷,天降大雨,他只提醒龄官快避雨去罢,却不在意自己也在雨中”使用了对比论证法。
其次从论证结构上讲,文章采取的是总分的论证方式,首先,提出总的论点是《红楼梦》主题是“大旨谈情”,接下来从四个层面理解,第一层境界,是将“情”理解为爱情之情,认为《红楼梦》单纯是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第二层境界,认为《红楼梦》是为国立传、女儿正名;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探究人与人应如何相处;第四层境界,《红楼梦》不仅是仁爱之书。可以说条理非常清晰。
再者,在语言上也很有特色,比如“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子儿”,就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在第二个境界中大量列举实例,通俗易懂,使深刻的道理浅显化。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材料一第一自然段中“人物视角叙事是古代小说常用的叙事观点,《红楼梦》可以从每个章节的不同人物视角来读,对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比如文章列举林黛玉和刘姥姥王熙凤的例子,这是作者熟谙人物视角叙事的结果,即每个章节可以从不同人物视角来读,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
“曹雪芹善于使用人物视角叙事,喜欢变换视角,但目标却始终围绕着贾宝玉和贾府盛衰”也是作者叙事的特点之一;
“人物视角叙事既考究且华丽,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叙事角度”,他(或她)和所叙之事或人又肯定有重要联系;
“详尽外貌描写的依次是熙凤、宝玉、黛玉。熙凤和宝玉都映现在黛玉眼中”,所以对主要人物都有特定的描写手段;
“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一丝不苟又一丝不乱。多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这也是《红楼梦》取得前所未有叙事成就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可以说在叙事上《红楼梦》使用了多种手段,所以才深得读者的喜爱。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懦小姐不问累金凤①(节选)
贾母闻知宝玉被吓,细问原由后道:“我料到必有此事。”大家听贾母如此说,都默无所答。独探春出位笑道:“近因凤姐姐身子不好,几日园内的人比先放肆了许多。先前不过三四个人聚在一处,或掷骰或斗牌。近来渐次放诞,竟开了赌局,甚至有头家局主,半月前竟有争斗相打之事。”贾母听了,忙说:“你既知道,为何不早回我们来?”探春道:“我因想着太太事多,所以没回。”贾母忙道:“这事岂可轻恕。”凤姐见贾母如此说,便忙道:“偏生我又病了。”遂回头命人速传林之孝家的等总理家事四个媳妇到来,当着贾母申饬了一顿。贾母命即刻查了头家赌家来,有人出首者赏,隐情不告者罚。
林之孝家的等见贾母动怒,谁敢徇私,忙至园内传齐人,一一盘查。查得大头家三人,小头家八人,都带来见贾母,跪在院内磕响头求饶。贾母先问大头家名姓和钱之多少。原来这三个大头家,一个就是林之孝的两姨亲家,一个就是园内厨房内柳家媳妇之妹,一个就是迎春之乳母。贾母便命将为首者每人打四十大板,撵出,总不许再入;从者每人打二十大板,革去三月月钱,拨入圊厕行②内。
迎春正因他乳母获罪,自觉无趣,忽报母亲来了,遂接入内室。邢夫人因说道:“你这么大了,你那奶妈子行此事,你也不说说他。”迎春低着头,半晌答道:“我说他两次,他不听也无法。况且他是妈妈,只有他说我的,没有我说他的。”邢夫人道:“胡说!你不好了他原该说,如今他犯了法,你就该拿出小姐的身分来。”迎春不语,只低头弄衣带。邢夫人见他这般,因冷笑道:“总是你那好哥哥好嫂子,一对儿赫赫扬扬,琏二爷凤奶奶,两口子遮天盖日,百事周到,竟通共这一个妹子,全不在意。你虽然不是同他一娘所生,到底是同出一父,也该彼此瞻顾些,也免别人笑话。”
刑夫人方起身,迎春送至院外方回。绣橘③道:“如今我有个主意:我竟走到二奶奶房里,将奶妈偷拿累丝金凤的事回了他,或他着人去要,或他省事拿几吊钱来替他赔补。如何?”迎春忙道:“罢,罢,罢,省些事罢。宁可没有了,又何必生事。”绣橘道:“姑娘怎么这样软软?都要省起事来,将来连姑娘还骗了去呢!我竟去的是。”说着,便走。迎春只好由他。
谁知迎春乳母之媳王住儿媳妇正因他婆婆得了不是,来求迎春去讨情,说:“如今还要求姑娘看从小儿吃奶的情常,往老太太那边去讨个情面,救出他老人家来才好。”迎春先便说道:“好嫂子,你趁早儿打了这妄想,要等我去说情儿,等到明年也不中用的。我自己愧还愧不来,反去讨臊去。”王住儿家的听见迎春如此拒绝他,明欺迎春素日好性儿,乃向绣橘发话道:“自从邢姑娘来了,太太吩咐一个月俭省出一两银子来与舅太太去,这里饶添了邢姑娘的使费,反少了一两银子。常时短了这个,少了那个,那不是我们供给?谁又要去?我们这一向的钱,岂不自填了限呢。”迎春听见这媳妇发邢夫人之私意,忙止道:“罢,罢,罢。你不能拿了金凤来,不必牵三扯四乱嚷。我也不要那凤了。便是太太们问时,我只说丢了,也妨碍不着什么的,你出去歇息歇息倒好。”绣橘听了又气又急,司棋听不过,帮着绣橘问那媳妇。迎春劝止不住,自拿了《太上感应篇》来看。
(节选自《红楼梦》第七十三回,有删改)
[注] ①累金凤:即攒珠累丝金凤,以金丝穿聚珍珠堆叠连缀成凤形的发饰。②圊(qīng)厕行:打扫管理厕所的行当。圊:厕所。③绣橘:迎春的丫头。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 小说写“独探春”笑着回应贾母,详细告知贾母园内的人“渐次放诞,竟开了赌局"的情况,写出了探春的大胆机敏,管家称职。
B. 小说通过“偏生我又病了”“回头命人速传”“当着贾母申饬”一系列的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王熙凤的精明能干、责任心强。
C. 小说借邢夫人之口“两口子遮天盖日”道出贾琏夫妇在贾府内外掌权的事实,同时写出邢夫人借题发挥,表达对王熙凤的不满。
D. 小说中王住儿媳妇反责迎春的一番话语,不仅反映了贾府内人际关系的复杂,同时也写出了下人对主子的盘剥不堪忍受,奋起反抗。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小说用语简洁精当,如“忙说”“忙道”“命”等词语写出了贾母对事态发展的关心,表现了贾母关心晚辈、精明果断,达到了“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效果。
B. 小说采用第三人称视角,详细叙述贾母雷厉风行地清查聚赌事件,要求“有人出首者赏,隐情不告者罚”,对参与者不论身份一概不留情面严厉处罚,为下文埋下伏笔。
C. 小说对于次要人物的描写,常通过几笔速写就勾勒出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如“又气又急”出谋划策、忠心护主的绣橘,平日倚仗哺育之恩作威作福嗜赌成性的乳母。
D. 小说善于通过将不同的人物进行对照描写,来突显他们各自的身份地位、性格特点、形象特征。例如迎春和探春作为姐妹,却性格迥异,对比鲜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8. “一字评”,是说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善于用一个字精准概括人物的品格。在拟本回标题时,用一个“懦”字来突显迎春的品性,称其为“懦小姐”。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迎春之“懦”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9. 脂砚斋对此回评注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势如怒蛇出穴,蜿蜒不得捕。”请结合文本分析本文的场景转换及其艺术效果。
【答案】6. C 7. B
8. ①奶妈赌钱,作为主子的她却不敢大胆干涉和制止; ②奶妈偷拿了她的攒珠累丝金凤,她知道了也不敢问一声; ③丫鬟绣橘准备把奶妈的事告诉二奶奶,迎春怕惹事加以阻止; ④丫头和王住儿媳妇吵架,她劝止不住,躲到一边去看书。
9. 由宝玉被吓牵连出聚赌事件;由聚赌事件自然引出迎春乳母之事;由迎春乳母被罚自然引出邢夫人责备迎春及累丝金凤被拿;王住儿媳妇来求情,求情被拒引出王住儿媳妇说她们填了银子,引出绣橘争辩。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管家称职”错。探春并非管家,当时管家的还是王熙凤,这从“‘偏生我又病了。’遂回头命人速传林之孝家的等总理家事四个媳妇到来,当着贾母申饬了一顿”可以看出来;
B.“表现了王熙凤的精明能干,责任心强”错。出了聚众赌博这样的事,王熙凤要撇清关系,于是说自己病了;见贾母生气,还当着贾母的面申饬管事的人,说明她惯会察言观色、见风使舵;
D.“下人对主子的盘剥不堪忍受,奋起反抗”错。王住儿媳妇敢给迎春话听,说明迎春平日性子太软,也说明这群下人不好管束。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详细叙述”错。关于清查聚赌事件,文中只有一句“贾母命即刻查了头家赌家来,有人出首者赏,隐情不告者罚”,谈不上“详细叙述”。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邢夫人责备迎春不管她奶娘赌博一事,迎春说“我说他两次,他不听也无法。况且他是妈妈,只有他说我的,没有我说他的”,邢夫人让她拿出小姐的身份来,“迎春不语,只低头弄衣带”可见奶妈赌钱,作为主子的她却不敢大胆干涉和制止,这是一懦;
丫鬟绣桔说“如今我有个主意:我竟走到二奶奶房里将奶妈偷拿累金丝凤的事回了他,或他着人去要,或他省事拿几吊钱来替他赔补。如何”,后面王住儿媳妇说他们拿钱填补时迎春说“罢,罢,罢。你不能拿了金凤来,不必牵三扯四乱嚷。我也不要那凤了。便是太太们问时,我只说丢了,也妨碍不着你什么的,出去歇息歇息倒好”,可见奶妈把她的攒珠累丝金凤拿去典当,她知道了也不敢问一声,这是二懦;
丫鬟绣桔要把奶妈偷拿累丝金凤的事告诉凤姐去,“迎春忙道:‘罢,罢,罢,省些事罢。宁可没有了,又何必生事。’”,丫鬟绣桔准备把奶妈的事告诉二奶奶,迎春怕惹事也加以阻止,这是三懦;
“绣橘听了又气又急,司棋听不过,帮着绣橘问那媳妇。迎春劝止不住,自拿了《太上感应篇》来看”,丫头和王住儿媳妇吵架,她劝止不住,躲到一边去看书;这是四懦;
总之,迎春之“懦”在不讲原则,一味退让。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结构技巧及作用的能力。
首先理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势如怒蛇出穴,蜿蜒不得捕”的意思,“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指的是一件事还没有理清,另一件事又连带起来,情节上一环紧扣一环,不断推动情节发展。
节选部分由“贾母闻知宝玉被吓,细问原由……独探春出位笑道:‘近因凤姐姐身子不好,几日园内的人比先放肆了许多。先前不过三四个人聚在一处,或掷骰或斗牌。近来渐次放诞,竟开了赌局,甚至有头家局主,半月前竟有争斗相打之事’”,由宝玉被吓牵连出的第一件事是聚赌事件,接着自然写对此事件的处理,贾母雷厉风行,“贾母命即刻查了头家赌家来,有人出首者赏,隐情不告者罚”;
这一查,查出了迎春乳母之事,“原来这三个大头家,一个就是林之孝家的两姨亲家,一个就是园内厨房内柳家媳妇之妹,一个就是迎春之乳母”;
由迎春乳母被处罚,“将为首者每人四十大板,撵出,总不许再入,从者每人二十大板,革去三月月钱,拨入圊厕行内”,自然转化到迎春房内,引出后面的邢夫人责备,“你这么大了,你那奶妈子行此事,你也不说说他”,和王住儿媳妇来找迎春求情,“谁知迎春乳母子媳王住儿媳妇正因他婆婆得了罪,来求迎春去讨情,说:‘如今还要求姑娘看从小儿吃奶的情常,往老太太那边去讨个情面,救出他老人家来才好’”;
由邢夫人责备,引出绣桔想要趁此机会把累丝金凤的事告知凤姐,“如今我有个主意:我竟走到二奶奶房里将奶妈偷拿累金丝凤的事回了他,或他着人去要,或他省事拿几吊钱来替他赔补。如何”;
由迎春拒绝引出王住儿媳妇狡辩“自从邢姑娘来了,太太吩咐一个月俭省出一两银子来与舅太太去,这里饶添了邢姑娘的使费,反少了一两银子。常时短了这个,少了那个,那不是我们供给?谁又要去?我们这一向的钱,岂不白填了限呢”,再引出绣桔争辩;
这样情节环环相扣,由上一个情节自然引出下一个情节,犹如怒蛇出穴,蜿蜒不得捕。这样的情节设置逻辑严密,场景转换自然,矛盾冲突不断,引人入胜。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架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俄直集贤院,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熙宁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宋史·王安石传》有删改)
材料二:
王安石始为政,行其法于天下,谓之新法。迩英进读,至萧何、曹参事。公(司马光)曰:“参不变何法,得守成之道。故孝惠、高后时,天下晏然,衣食滋殖。”后数日,吕惠卿进讲。因言:“先王之法,有五年一变者,巡狩考制度是也。有三十年一变者,‘刑法世轻世重’是也。有百年不变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也。前日光言非是,其意以讽朝廷,且讥臣为条例司官耳。”上问公:“惠卿言何如?”公曰:“诸侯有变礼易乐者,王巡狩则诛之王不自变也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平国用中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大坏而更造,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无有,臣恐风雨之不庇也。”惠卿不能对。
(宋·苏轼《司马温公行状》节选)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巡狩则诛/之王不自变也/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平国用中/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
B. 王巡狩则诛之/王不自变也/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平国用中典/为世轻世重/非变也
C. 王巡狩则诛之王/不自变也/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平国用中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
D. 王巡狩则诛/之王不自变也/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平国用中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动笔如飞”,文中指王安石写文章下笔如飞,以称赞他才思敏捷,一挥而就。
B. “熙宁”,宋神宗的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每一位皇帝在位时可以有多个年号。
C. “所以”是“……的原因”的意思,与《谏逐客书》中“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的“所以”意思相同。
D. “洎”是“及,等到”的意思,与《六国论》中“洎牧以谗诛”的“洎”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安石思维敏捷,志向远大。他写文章下笔如飞,文章精妙让人叹服;立有改变世事、风俗的志向。
B. 王安石刚愎自用,固执己见。遇事不管对与错,他都坚持自己的意见。当宰相时,因为旱灾,被罢免官职。
C. 材料二中吕惠卿认为司马光所说的话是不对的,他意在讽刺朝廷变法,认为国家现在不具备变法的条件。
D. 材料一主要通过叙述人物言行来突出王安石的特点,材料二主要引用司马光之言,表明他对王安石变法的反对。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直集贤院,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4. 司马光为何反对王安石变法?请依据材料二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案】10. B 11. C 12. B
13. (1)不久王安石(担任)直集贤院,因母亲去世离任,一直到英宗朝结束,朝廷征召他,他都不肯就职。
(2)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告诫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
14. ①有安守天下的先例,不用改革;②国家没到非改不可的程度,不需改革;③国家不具备改革的条件,不能改革。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皇上在巡查的时候就会惩罚他,因为皇上自己没有改变。新建的国家用轻的刑罚,动乱的国家用重的刑罚,和平的国家用中等刑罚,这是刑罚根据社会情况确定轻重严宽,不是变化。
“之”作“诛”的宾语,“诛之”中间不能断开;“王”作“不自变也”的主语,故“王不自变也”中间不应断开,可排除ACD。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及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
B.正确。
C.“‘所以’是‘……的原因’的意思”错。“所以”在本文中是“用来……”的意思。句意:经术学问正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原因。
D.正确。“洎”都是“及,等到”的意思。句意:等到再担任宰相/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因为旱灾,被罢免官职”错。原文“久之,以旱引去”,可知旱灾时,王安石是自己引退。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俄”,不久;“母忧”,母亲去世;“终”,一直到,直到;“起”,就职。
(2)“谨”,认真地兴办;“申”,申诫、告诫;“申之以孝悌之义”,介宾短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以孝悌之义申之”;“悌”,敬爱兄长;“颁”,同“斑”。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原文“参不变何法,得守成之道。故孝惠、高后时,天下晏然,衣食滋殖”可知,有安守天下的先例,不用改革;
②由原文“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可知,国家没到非改不可的程度,不需改革;
③由原文“大坏而更造,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无有,臣恐风雨之不庇也”可知,国家不具备改革的条件,不能改革。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王安石议论高深新奇,善于雄辩和旁征博引,自圆其说,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
不久王安石担任直集贤院,因母亲去世离任,一直到英宗朝结束,朝廷多次征召他,他都不肯就职。
北宋神宗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皇上对他说:“人们都不了解爱卿你的才能,都以为你只懂得经理学术,不懂得政治事务。”王安石回答说:“经术学问正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只是后来很多所谓大儒,大部分都是才能庸俗之人,因此世上俗人才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罢了。”皇上问:“既然这样那么你最先开始的施政措施是什么?”王安石答道:“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现在最亟需的了。”皇上认为是对的。于是开设增置三司条例司机构,任命他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一并负责。
王安石性格倔强刚愎,遇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执意不肯改变。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轻薄而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王安石当了很长时间的宰相,因为旱灾而引退,等到再担任宰相,只过了一年多就被罢免了,直到神宗朝结束,也没有被再召回朝廷,前后共八年。
(《宋史·王安石传》有删改)
材料二:
王安石开始主持政事,在天下推行他的新法。迩英阁的臣子为皇上讲读,讲到萧何、曹参的事情。公说:“曹参没有改变萧何时的做法,得到安守天下的方法。所以孝惠帝和高后时期,天下太平,百姓衣食丰足。”过了几天,吕惠卿侍讲。就说:“先王的治国方法,有五年一变的,是巡查考核等制度。有三十年一变的,是根据时代的不同调整刑法轻重。也有百年不变的,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礼仪。前日司马光说的不对,他意在讽刺朝廷变法,而且讥讽我是主管草拟条例的。”皇上问公:“惠卿说的怎么样?”公说:“诸侯有改变礼乐的,皇上在巡查的时候就会惩罚他,因为皇上自己没有改变。新建的国家用轻的刑罚,动乱的国家用重的刑罚,和平的国家用中等刑罚,这是刑罚根据社会情况确定轻重严宽,不是变化。况且治理天下,就像居住的房子,破旧了就修理,不是严重毁坏的就不重新建造。严重毁坏重新建造,没有好的工匠和上等的材料无法完成。现在二者都没有,我恐怕连风雨也无法遮蔽了。”惠卿不能回答。
(宋·苏轼《司马温公行状》节选)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林黛玉咏白海棠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15.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看花人从房内望去,看到白海棠,得到最强烈的感受就是白海棠的高洁白净,由此想象到,栽培它的该不是一般的泥土和瓦盆。
B. 颈联以月宫仙女缝制白色舞衣作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它的美好形态。整联既写海棠的高洁白净特点,又带有喜极而泣的欣喜色彩。
C. 尾联从章法上说,“娇羞”“倦倚”,与首联的“半卷”“半掩”相呼应,收束全篇。从内容上看,它又是上两句感情的必然发展。
D. 这首诗不仅是风流别致,亦是含蓄浑厚。诗中景中有情,情由景生,意与景浑,白海棠的形象成了林黛玉自身主体形象的象征。
16.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请简要赏析“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的妙处。
【答案】15. B 16. 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白”得洁净的外形特征,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内涵;白海棠的这种梨蕊的高洁、梅花的孤傲的精神品格,其实就是林黛玉的思想性格的体现。 “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且“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喜极而泣的欣喜色彩”错,应是“带有愁戚伤感的感彩”。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句意是白海棠向梨花花蕊偷取了三分白色,又向梅花借来了一份傲世精神。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以梅花喻白海棠品性的芳香孤傲,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内涵;白海棠的这种梨蕊的高洁、梅花的孤傲的精神品格,其实就是林黛玉的思想性格的体现。这里用“偷来”“三分白”、“借得”“一缕魂”,构思巧妙别致。这是化用了宋代卢梅坡《雪梅》诗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且“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然而生活中,很多人做事却善始不善终,《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__”也体现了这一现象。
(2)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洞庭湖的明净广阔,以及词人泛舟湖上的悠然自得。
(3)《红楼梦》中俗语“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来自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两句。
【答案】 ①. 有善始者实繁 ②. 能克终者盖寡 ③. 玉鉴琼田三万顷 ④. 着我扁舟一叶 ⑤. 覆压三百余里 ⑥. 隔离天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鉴”“覆”“隔”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第II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秋天的田野是金灿灿的,但在延寿县的庆阳农场内,有一片稻田却格外 ① :这片稻田的稻穗,金黄中带着一抹暗红,这就是《红楼梦》中提及的“稀罕物”——胭脂稻。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写贾府庄头乌进孝进贾府交租,其中有常用米千余石,而专供贾母享用的“御田胭脂米”却只有“二石”。第七十五回写贾母在宁府要吃稀饭,尤氏立即捧来一碗红稻米粥,贾母只吃了半碗,就吩咐把剩下的粥送给病中的王熙凤。胭脂稻的珍贵于此 ② 。
胭脂稻因其米粒形美、色红、粒长,煮熟后“气香而味腴”,因此得名胭脂稻,民间则称之为红稻米。相关研究表明,胭脂稻具有富含花青素、氨基酸含量高、微量元素丰富等三大特征,对身体健康 ③ 。用这种稻米做出来的饭,有一股特殊的清香,特别是用它来煮粥,味道更佳。另外,胭脂稻还有个外号叫“三伸腰”,因为这种稻米具有“回锅三次色香犹存、米质不散”的特点,并且每一次回锅,米粒都能伸长一段。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胭脂稻”这个名字取得好,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答案】18. ①与众不同/引人注目 ②显而易见/可见一斑 ③大有裨益
19. ①“胭脂”一词突出了稻米色红气香味腴的特点;②富有暗示性,给人联想。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处,语境说的是庆阳农场内的一片稻田,因其稻穗金黄中带着一抹暗红,显得与其它金灿灿的稻穗格外不同,或格外引人注意,故填写“与众不同”或“引人注目”。与众不同:跟大家不一样。引人注目:特别引起人注意。
第②处,根据语境中“常用米千余石,而专供贾母享用的‘御田胭脂米’却只有‘二石’”“贾母在宁府要吃稀饭,尤氏立即捧来一碗红稻米粥,贾母只吃了半碗,就吩咐把剩下的粥送给病中的王熙凤”,由此可见,此处是说胭脂稻的珍贵程度显而易见,故填写“显而易见”或“可见一斑”。显而易见:形容事情、道理非常明显,极容易看得清楚。可见一斑:由事情的某一点可推论其全貌。
第③处,结合语境“胭脂稻具有富含花青素、氨基酸含量高、微量元素丰富等三大特征”,此处是说对胭脂米对身体健康有很大益处,故填写“大有裨益”。大有裨益:比喻有很大益处。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及分析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根据“胭脂稻因其米粒形美、色红、粒长,煮熟后‘气香而味腴’,因此得名胭脂稻”可知,“胭脂稻”这个名字中“胭脂”一词突出了稻米色红气香味腴的特点。
②“胭脂稻”这个名字让人联想到稻米的颜色跟女子梳妆打扮时用的胭脂红相似,暗示了稻米颜色应颇似胭脂色,给人联想,富有情致。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儒家好比是粮食店,是精神的加油站。人没有饭吃,活不成; ① ,同样也活不成。 ② ;用两个字来说,叫做“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做“弛”。道家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 ③ ,当人遇到了精神困惑的时候,光吃粮食是不行的,还需要吃药,上药店。佛教精神趣旨是“放得下”;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用佛教的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去除我执和法执,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佛教是一个精品店,人生中的烦恼它要化解,心灵得以净化,达到精神上的解脱。
拿得起,想得开,放得下,人的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都可以在中国哲学中得到解决。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1.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儒家好比是粮食店,是精神的加油站”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20. ①没有精神食粮
②道家精神趣旨是“想得开”
③道家好比是药店
21. ①文中把儒家比喻为粮食店和加油站,②突出了儒家对人们的重大意义与不可或缺。③比喻修辞的使用使说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浅显易懂。
22. 改为:“佛教是一个精品店,它要化解人生中的烦恼,使人达到精神上的解脱,使心灵得以净化。”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首先根据分号确定对应关系,前语境“活不成”对应“同样也活不成”,横线处应该与“人没有饭吃”照应;再结合上文“儒家好比是粮食店,是精神的加油站”,把“儒家”比作了“精神食粮加油站”,相对“饭”,此处应指精神食粮,故此处应填“没有精神食粮。”
第②空,此处与前文“儒家的精神趣旨……那就是‘拿得起’”照应;再根据解说的分句“用两个字来说,叫作‘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作‘弛’”确定主旨为“想得开”或者豁达、淡然、随性等,也可以参考结尾的总结句“拿得起,想得开,放得下”得出内容。故此处应填“道家精神趣旨是‘想得开’”。
第③空,是这个层次的总领句,结合后语境“当人遇到了精神困惑的时候,光吃粮食是不行的,还需要吃药,上药店”,确定强调重点为“药”“药店”,再比较儒、道的作用,前面把“儒家”比作了“精神食粮”“加油站”,则此处“药店”应指道家,故此处应填“道家好比是药店”。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表达效果的能力。
画线句“儒家好比是粮食店,是精神的加油站”使用了比喻中的明喻手法,本体是“儒家”,喻体用了两个,其一为“粮食店”,其二为“加油站”,多角度多侧面取喻,使得表意更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无论粮食店还是加油站都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东西,可见比喻的目的是强调儒家思想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粮食店侧重物质层面,加油站侧重精神层面。两个喻体两方面的作用,全面准确。该句中把儒家比喻为粮食店和加油站,突出了儒家对人们精神上的的重大意义和绵延不绝、深远的影响,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为喻体,化陌生为熟悉,变抽象为具体,明白晓畅,浅显易懂。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前后表达不一致,可都以“佛教”为陈述对象。
二是语序不当,应是“化解人生中的烦恼,使人达到精神上的解脱,使心灵得以净化”。
故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改为:“佛教是一个精品店,它要化解人生中的烦恼,使人达到精神上的解脱,使心灵得以净化。”
四、写作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毛泽东
我的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习近平
拂晓时分,晨光照亮周遭的一切,一边慢跑一边听着鸟叫,是一种快乐;薄暮夜读,沉浸在书的海洋,让思维徜徉,也是一大乐事。
——村上春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三则名言谈论的是关于读书和运动的问题。而从语义上理解,运动是身体的运动,读书是精神的运动。就是说,三则名言都是从不同角度强调了“运动”对人的生活和人生的价值。材料引用毛泽东的话,意思是:想要让人们的精神变得文明,应该先让他们的身体变得更加强健。强壮健康的身体,是创造文明、改变世界的前提。文明的精神和强健的体魄应当并重,不仅人们的精神应当变得文明,而且还应当使他们的身体强健,提倡精神素养与身体素质的“双高”。材料引用习近平的话,强调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向书本学习,是丰富知识、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就是与智者同行。材料引用村上春树的话,强调运动与读书都能带给人快乐。围绕“情境材料”提供的话题,可以单向立意,写读书或者运动均可,当然也可以辩证而谈,让运动和读书结合起来。外在的健康和内在的精神都要有,二者缺一不可。上面几个角度的立意是从三则材料的直指义——运动是身体活动,读书文字的品读一起进行的,而且分别立足每一则材料展开的;而从材料的深层文意理解,不论是强身健体的运动,还是“开卷有益”精神攀爬,它们都属于广义的“运动”,都是肌体的活动,只不过有的是生理性的,有的是思想性的罢了。因此,从写作的完整性角度看。把两个方面融合在一起写作更加切合主题。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坚持运动和读书,遇见更好的自己,正文部分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只运动和只读书的利弊。结尾照应题目——爱上运动和读书,便能遇上更好的自己。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层次,逻辑性强,条理清晰。
立意:
1.运动角度来立意,“我运动,我健康”,运动能让人精力充沛,更有活力。
2.读书角度来立意,让阅读成为习惯,谈阅读的重要性。
3.坚持读书和运动,遇见更好的自己。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