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新四区示范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天津市新四区示范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05 00:14: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天津市新四区示范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 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突兀(wù) 骊山(lì) 殆尽(dài) 廊腰缦回(màn)
B 珠砾(lì) 迤逦(lǐ) 涨腻(nì) 倚叠如山(dié)
C. 剽掠(piào) 仓庾(yǔ) 宝鼎(dǐng) 胜负之数(shù)
D. 极妍(yán) 媸(chī) 闲暇(xiá) 朝歌夜弦(xuán)
2.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袅袅(niǎo) 得鱼忘筌(shuān) 疏朗(shū) 翩翩起舞(piān)
B. 皎皎(jiǎo) 窸窸窣窣(suō) 褐绿(hè) 缠绵悱恻(mián)
C. 灼灼(shuó) 四处漂泊(bó) 触及(chù) 空气湿润(rùn)
D. 寒砧(zhēn) 冉冉升起(rǎn) 凄清(qī) 笑声爽朗(shuǎnɡ)
3. 下列横线上所填的一组关联词语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木” 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 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 “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 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A. 不但 而且 至于 而且
B. 如果 就 关于 或者
C. 不但 而且 那么 或者
D. 如果 那么 至于 甚至
4.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论语》为语录体,记载了孔子及弟子的言行,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定。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首。
B. 《齐桓晋文之事》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人,被尊称为“亚圣”。
C. 《师说》作者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八大家中另外七人是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苏轼、司马光、王安石。
D. 《逍遥游》作者庄子,名周,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他的著作辑入《庄子》,现存33篇,由后人整理为“内篇”“外篇”“杂篇”。
5.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东:山的东面。“山”可指华山、太行山、泰山等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文中的“山东”是指太行山以东。
B. 司马:官名,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军政和军赋的长官。相传商代已置,为天子五官之一,西周为三公之一。
C. 俎:古人常以刀匕、刀俎并举,以“俎上肉”喻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境遇。“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说的就是这种境遇。
D. 卮是一种盛酒器。尊,是古代酒器通称。尊上常饰有动物形象。壶,是一种长颈、大腹、圆足的盛酒器,不仅装酒,还能装水。
6. 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①六王毕(完结) ②蜀山兀(光秃) ③杳不知其所之也(远得不见踪影)
B. ①直走咸阳(通达) ②廊腰缦回(萦绕) ③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让)
C. ①雷霆乍惊(突然) ②而望幸焉(宠幸) ③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让)
D. ①缦立远视(长久) ②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做) ③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让)
7.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窦娥冤》的悲剧冲突价值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窦娥最后的抗议,对这个社会存在的合理性提出了疑问,最想做顺民以求得生存下去的顺民都被逼无奈,对这个社会提出了强烈的抗议,这种抗议是非常深刻有力的。
①在一系列悲惨遭遇发生在她身上后
②但她这最起码的要求都被扼杀了
③封建社会塑造了窦娥这样的妇女
④她还是想按照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生存下去
⑤却没有给她们生存之地
⑥窦娥温顺善良
A. ④③①⑤⑥② B. ④⑤⑥②③①
C. ⑥①④②③⑤ D. ⑥⑤①④③②
8. 将下列编号的语句按语意连贯的要求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作家在写小说的过程中,会将虚构的东西写得就好像在现实中真正发生过
②小说可以虚构,但并不是就可以胡编乱造
③以此打动说服我们,引起我们对周遭习以为常的人和事的重新审视和思考
④将真实和虚构融合在一起
⑤这就是小说虚构的目的,是所有真实当中最深刻的真实
A. ②③④①⑤ B. ①②④⑤③ C. ②①④③⑤ D. ①④②⑤③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6小题,共20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越州赵公救灾记
【宋】曾巩
①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粟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②州县史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③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凡死者,使在处随收瘗之。
④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⑤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者,则有间矣。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元丰类稿》卷十九,有删节)
9. 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1)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 ) (2)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 )
10.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或便宜多辄行。( )
A.廉价 B.斟酌事宜,不拘陈规 C.方便,顺当 D.有利国家,合乎时宜之事
(2)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 )
A. 困乏 B.将近 C.大概 D.仅仅
11. 以下加点字中词类活用用法不同的是( )
A. 岁廪穷人 /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B. 故事,岁廪穷人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C. 平其价予民 /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D. 当廪于官者几人 / 大喜,笼归,举家庆贺
12. 对文章划曲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
B.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
C.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
D.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
13.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
14. 文章描述了宋时越州(绍兴)发生严重旱灾瘟疫,地方官赵公临事从容有为,类似于一本古代地方政府抗灾工作手册。对于我们今天处置各种突发公共事件,赵公有哪些治理理念值得学习借鉴?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这首汉诗,完成小题。
秋风辞
刘彻①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注①:刘彻即汉武帝,公元113年,汉武帝刘彻带领群臣到河东郡汾阳县祭祀后土,途闻南征将士喜报,进而“顾祝帝京,忻然中流,与群臣宴饮,自作《秋风辞》”。
15. 下面对诗歌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 开篇二句以秋日最具特色的四个意象点明了季节时令特点,色彩斑斓,动静结合,勾勒出了一个清旷幽远、萧瑟凄凉的意境,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 五、六、七句铺写诗人与群臣共同宴游的场景,“泛、济、横、扬、鸣、发”等动作一一排列开来,将“忻然中流”的热烈场面彩绘得声情并茂。
C. 最后收笔两句情感陡转,发出“变徵之音”,乐极生悲,直接抒发了一代帝王对生命易逝盛年难再的悲慨。
D. 起句“秋风起兮白云飞”,字面义上近似于高祖刘邦的《大风歌》中“大风起兮云飞扬”,但综合全诗来看,两者境界、情韵不一样,后者较前者更苍莽雄放。
16. 清代诗人沈德潜读此诗时批“《离骚》遗响”,请结合此评价简要赏析“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两句。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骨气是人之脊梁,《梦游天姥昑留别》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道出了李白蔑视权贵的傲岸不屈。
(3)《赤壁赋》中侧面写箫声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描绘了周瑜的运筹帷幄。
(5)杜甫在《登高》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
(6)《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沁园春·长沙》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动态景物的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五、名著《红楼梦》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着,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熌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贾政与诸人上了亭子,倚栏坐了,因问:“诸公以何题此?”诸人都道:“当日欧阳公《醉翁亭记》有云:‘有亭翼然’,就名‘翼然’。”贾政笑道:“‘翼然’虽佳,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方称。依我拙裁,欧阳公之‘泻出于两峰之间’,竟用他这一个‘泻’字。”有一客道:“是极,是极。竟是‘泻玉’二字妙。”贾政拈髯寻思,因抬头见宝玉侍侧,便笑命他也拟一个来。
宝玉听说,连忙回道:“老爷方才所议已是。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妥。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贾政笑道:“诸公听此论若何?方才众人编新,你又说不如述古;如今我们述古,你又说粗陋不妥。你且说你的来我听。”宝玉道:“有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拈髯点头不语。众人都忙迎合,赞宝玉才情不凡。贾政道:“匾上二字容易。再作一副七言对联来。”宝玉听说,立于亭上,四顾一望,便机上心来,乃念道:__________,__________。贾政听了,点头微笑。众人先称赞不已。
(节选自《红楼梦》第十七回至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18. 根据大观园“沁芳亭”周围景物的特点,选出贾宝玉为“沁芳亭”撰写的对联( )
A. 前门绿柳垂金锁 后户青山列锦屏 B. 松影一庭惟见鹤,梨花满地不闻莺
C 绕堤柳借三篙翠 隔岸花分一脉香 D. 芙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写竹桥
19. 宝玉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沁芳”,就连贾政都“点头默许”。“沁芳”二字好在哪里?从中可以看出宝玉有怎样的精神?请结合小说中的相关情节,谈谈你的看法。
六、语言表达(本大题共1小题,共13分)
20. 下面是某报社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如果您是重大事件的参加者,事故现场的目击者,业界内幕的打探者,社会热点的关爱者……请与我报“社会深度”栏目联系,本栏目长期公开征询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等着您的支持。
七、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不久前,有人在网上发布“迎客松是假树”的信息,面对网络谣言,黄山景区通过官方微信“中国黄山”正式辟谣:网传“迎客松是塑料树”
“迎客松是假树”均为不实信息。有专家指出,只要认真留意迎客松在不同季节、不同气候下的样貌及其生长形态,“松树是假的”的谣言很容易不攻自破。
生活在网络的时代,各种信息铺天盖地。针对网络谣言泛滥的现象,学校开展“向网络谣言说不”的宣传周活动,请你写一篇文章参与宣传活动。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天津市新四区示范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 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突兀(wù) 骊山(lì) 殆尽(dài) 廊腰缦回(màn)
B. 珠砾(lì) 迤逦(lǐ) 涨腻(nì) 倚叠如山(dié)
C. 剽掠(piào) 仓庾(yǔ) 宝鼎(dǐng) 胜负之数(shù)
D. 极妍(yán) 媸(chī) 闲暇(xiá) 朝歌夜弦(xuán)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字音,辨析多音字的能力。
A.“骊山”的“骊”应读“lí”;
C.“剽掠”的“剽”应读“piāo”;
D.“朝歌夜弦”的“弦”应读“xián”。
故选B。
2.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袅袅(niǎo) 得鱼忘筌(shuān) 疏朗(shū) 翩翩起舞(piān)
B. 皎皎(jiǎo) 窸窸窣窣(suō) 褐绿(hè) 缠绵悱恻(mián)
C. 灼灼(shuó) 四处漂泊(bó) 触及(chù) 空气湿润(rùn)
D. 寒砧(zhēn) 冉冉升起(rǎn) 凄清(qī) 笑声爽朗(shuǎnɡ)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 “得鱼忘筌”中的“筌”应读quán;
B. “窸窸窣窣”中的“窣”应读sū;
C. “灼灼”中的“灼”应读zhuó。
故选D。
3. 下列横线上所填的一组关联词语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木” 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 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 “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 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A. 不但 而且 至于 而且
B. 如果 就 关于 或者
C. 不但 而且 那么 或者
D. 如果 那么 至于 甚至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关联词语的运用能力。
“不但……而且……”表递进;“如果……就……”表假设。从句意关系看,“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为递进关系,应选“不但……而且……”;
“至于”表示对事物进行补充说明或处理;表示另提一件事;表示提出另一话题,用在下文开头。“关于”介词,引进某种行为的关系者,组成介词结构做状语或定语。前面说的是“树”的颜色,这里进行补充,说“木”的颜色,应选用“至于”。
“而且”和“甚至”都有表递进的意思;“或者”表选择关系。“它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两句,从句意上判断,应为递进关系,而非选择关系,应选“而且”。
故选A。
4.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论语》为语录体,记载了孔子及弟子的言行,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定。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首。
B. 《齐桓晋文之事》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人,被尊称为“亚圣”。
C. 《师说》作者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八大家中另外七人是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苏轼、司马光、王安石。
D. 《逍遥游》作者庄子,名周,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他著作辑入《庄子》,现存33篇,由后人整理为“内篇”“外篇”“杂篇”。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于文学常识的理解。这类题需要平时的识记与积累。C项“八大家中另外七人是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苏轼、司马光、王安石。”表述错误不是司马光,是曾巩。
5.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东:山的东面。“山”可指华山、太行山、泰山等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文中的“山东”是指太行山以东。
B. 司马:官名,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军政和军赋的长官。相传商代已置,为天子五官之一,西周为三公之一。
C. 俎:古人常以刀匕、刀俎并举,以“俎上肉”喻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境遇。“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说的就是这种境遇。
D. 卮是一种盛酒器。尊,是古代酒器的通称。尊上常饰有动物形象。壶,是一种长颈、大腹、圆足的盛酒器,不仅装酒,还能装水。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A.“太行山以东”错,“山东”是指崤山以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
故选A。
6. 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①六王毕(完结) ②蜀山兀(光秃) ③杳不知其所之也(远得不见踪影)
B. ①直走咸阳(通达) ②廊腰缦回(萦绕) ③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让)
C. ①雷霆乍惊(突然) ②而望幸焉(宠幸) ③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让)
D. ①缦立远视(长久) ②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做) ③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让)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幸:帝王到某处。句意:盼望着皇帝来临。
使:假使,假如。句意:假使六国各自爱护它的人民,就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来抵抗秦国。
故选C。
7.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窦娥冤》的悲剧冲突价值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窦娥最后的抗议,对这个社会存在的合理性提出了疑问,最想做顺民以求得生存下去的顺民都被逼无奈,对这个社会提出了强烈的抗议,这种抗议是非常深刻有力的。
①在一系列悲惨遭遇发生在她身上后
②但她这最起码的要求都被扼杀了
③封建社会塑造了窦娥这样的妇女
④她还是想按照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生存下去
⑤却没有给她们生存之地
⑥窦娥温顺善良
A. ④③①⑤⑥② B. ④⑤⑥②③①
C. ⑥①④②③⑤ D. ⑥⑤①④③②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设题,首先要浏览语段,把握语段的中心话题,然后借助关联词、代词、标点符号等确定句子之间的关系,采用排除的办法选出答案。
这段文字是谈论《窦娥冤》悲剧冲突的价值,⑥是总起句,引出故事的主要人物,故⑥应为首句,排除AB两项;
①④是窦娥“温顺”的具体体现, 根据句意,应将④放①后。②中的“这最起码的要求”指④中的“生存下去”,故②放④后。 ③⑤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与补充,应放最后。⑤在内容上紧承③,且⑤中的“她们”指③中 的“窦娥这样的妇女”,故⑤放③后,排除D项。
故选C。
8. 将下列编号的语句按语意连贯的要求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作家在写小说的过程中,会将虚构的东西写得就好像在现实中真正发生过
②小说可以虚构,但并不是就可以胡编乱造
③以此打动说服我们,引起我们对周遭习以为常的人和事的重新审视和思考
④将真实和虚构融合在一起
⑤这就是小说虚构的目的,是所有真实当中最深刻的真实
A. ②③④①⑤ B. ①②④⑤③ C. ②①④③⑤ D. ①④②⑤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该段文字阐述作者对于小说中的虚构的认识。通读题中所给的句子可知,②是观点句,应该排在最前面,排除B、D。
①是对②的解释说明,所以②①排在一起,排除A。
④中“将真实和虚构融合在一起”是对①的进一步说明,③中“以此”的“此”指代的是①④的内容,⑤是总结句,应该放在最后。
故选C。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6小题,共20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越州赵公救灾记
【宋】曾巩
①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粟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②州县史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③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凡死者,使在处随收瘗之。
④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⑤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者,则有间矣。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元丰类稿》卷十九,有删节)
9. 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1)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 ) (2)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 )
10.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或便宜多辄行。( )
A.廉价 B.斟酌事宜,不拘陈规 C.方便,顺当 D.有利国家,合乎时宜之事
(2)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 )
A. 困乏 B.将近 C.大概 D.仅仅
11. 以下加点字中词类活用用法不同的是( )
A. 岁廪穷人 /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B. 故事,岁廪穷人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C. 平其价予民 /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D. 当廪于官者几人 / 大喜,笼归,举家庆贺
12. 对文章划曲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
B.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
C.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
D.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
13.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
14. 文章描述了宋时越州(绍兴)发生严重旱灾瘟疫,地方官赵公临事从容有为,类似于一本古代地方政府抗灾工作手册。对于我们今天处置各种突发公共事件,赵公有哪些治理理念值得学习借鉴?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答案】9. ①. 剩余,有余 ②. 设置,建立
10. (1)D ##(2)B 11. B 12. A
13. 又雇佣民工修补城墙四千一百丈,费工三万八千个,计算他们的佣工发给工钱。又给他们两倍的粮食。有愿意出利息借钱的老百姓,官府劝告富裕人家放手借钱给他们,等田中谷熟,官府为债主出面责令他们偿还。
14. ①未雨绸缪,做好预案;②救灾早灾之时,超出惯例,组织严密,区别救助;③救助瘟疫,设立病院,安置病人;④身体力行,主动担责。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羡:剩余,有余。句意:僧人道士以及读书人吃剩的余粮记录于簿籍的有多少实存?
(2)为:设置,建立。句意:在城镇郊外设置了发粮点共五十七处。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1)便宜:有利国家,合乎时宜之事。句意:有些对救灾有较多的好处,就立即施行。
故选D。
(2)殆:将近。句意:百姓遭受饥荒瘟病,死去的将近一半。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廪”,名词作动词,赈济,供给粮食/“鼎”,名词作动词,把鼎看成……。句意:每年打开官仓能够救济穷苦百姓/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
B.“故事”,名词作状语,按旧例/名词,前例。句意:按旧例,每年打开官仓能够救济穷苦百姓/自降身份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
C.“平”,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使……平均/“固”,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使……稳固。句意:用平抑后的价格卖给百姓/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使它的根系稳固。
D.“廪”,名词作动词,赈济,供给粮食/“笼”,名词作动词,用笼子装着。句意:应当由官府供给救济粮的有多少人/(成名)特别高兴,用笼子装上提回家,全家庆贺。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按规定,遇灾年给穷人发放救济满三个月就停止,这年发放到五月才停结束。有不便行公文处理的事情,赵公一概自己担当责任,不因此连累下属官员。
“法”是“按规定”的意思,作状语,单独成句,其后断句,排除BD;
“当止”作“廪穷人尽三月”的谓语,故“廪穷人尽三月当止”其间不可断开,排除C。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僦”,雇佣;“完”,修补;“民取息钱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取息钱民者”;“责”,责令。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能力。
①由原文“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粟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可知,未雨绸缪,做好预案;
②由原文“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可知,救灾早灾之时,超出惯例,组织严密,区别救助;
③由原文“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凡死者,使在处随收瘗之”可知,救助瘟疫,设立病院,安置病人;
④由原文“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可知,身体力行,主动担责。
参考译文:
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这年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赵公出为越州长官。在百姓未被饥荒所苦之前,就下文书询问所属各县,遭受了灾害的有多少乡?百姓能够养活自己的有多少户?应当由官府供给救济粮的有多少人?可以雇用民工修筑沟渠堤防的有多少处?仓库里的钱粮可供发放的有多少?可以征募出粮的富户有多少?僧人道士以及读书人吃剩的余粮记录于簿籍的有多少实存?让各县呈文上报知州,并且谨慎地作好准备。
州县官吏登记报告,全州孤儿、老人、疾病、体弱不能养活自己的共有二万一千九百多人。按旧例,每年官仓能够拿出救济穷苦百姓的粮食只有三千石。赵公征收富户人家上缴的,以及僧人道士吃余下的粮米,共得谷物四万八千多石,就用它来补助那救济的费用。让规定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孩童每天领半升。赵公担心领米的人太多会相互践踏,又让男人女人在不同的日子领米,并且每人一次领两天的口粮。他又担心乡民将流离失所,就在城镇郊外设置了发粮点共五十七处,让各人就便领粮,并通告大家,离开自家的不发给粮食。估计到办理发粮的官吏不够用,便选取没有任职并住在越州境内的官吏,供给他们粮食并把事情委任给他们。不能养活自己的人,有了这样的供应。能够买得起粮食的人,就替他们告诫富人不能囤积米粮不卖给他们。又替他们调出官粮,共五万二千余石,用平抑那价格卖给百姓。总共设置了十八处卖米的地方,使买米的人就像领取米的人一样方便。又雇用民工修补城墙四千一百丈,费工三万八千个,计算他们的佣工发给工钱。又给他们两倍的粮食。有愿意出利息借钱的老百姓,官府劝告富裕人家放手借钱给他们,等田中谷熟,官府为债主出面责令他们偿还。被抛弃的男女孩童,都让人收养他们。
第二年春上,瘟疫很严重。官府设立病院,安置无家可归的病人。招募两位僧人,委托他们照料病人的医药和饮食,让那些病人不失去依靠。凡是死去的人,让官家在外面随时埋葬他们。
按规定,遇灾年给穷人发放救济满三个月就停止,这年发放到五月才停结束。有不便行公文处理的事情,赵公一概自己担当责任,不因此连累下属官员。有请示上级的事,有些对救灾有较多的好处,就立即施行。赵公在这段时间,早晚劳心力从未稍微懈怠,事无论巨细必定亲自处理。给病人吃药吃饭的开销花的多是自己的钱。百姓不幸遭遇旱灾瘟疫,能避免辗转死去;即使死了也不会无人收敛埋葬,都是靠赵公的力量。
这时旱灾瘟疫遍及吴越一带,百姓遭受饥荒瘟病,死去的将近一半,灾情没有比这更大的了。皇上勤于政务,我们州县的官员更应该效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赵公抚慰百姓,百姓尤其认为有了依靠和归宿。用来筹划安顿民众的事,哪个先哪个后以及如何开始如何结束,在这方方面面之间,曲折周到细致详尽,没有不考虑到家的。他的施政虽然只在越州,他的仁爱却足够昭示天下;他的措施虽然只是在短时间内实行,他的方法却足够传给后人。大约灾害发生,太平时代也不能让它避免,却能够预先作防备。百姓遭受灾难后才去思考对策,与事先有所考虑相比,就有很大差距了;不熟习而还要去做与那些平时就留心的人,两者也有很大差距。我特意到越地采访,收集到赵公推行的一套办法,很乐意把它详细地记载下来,不仅用来宽慰越州人对赵公的思念感激之情,将使后来有心为民做事的官吏在不幸遇到灾年的时候,能推行赵公已经试行过的办法,那救灾的章程条例可以不须顷刻就制定好,那么赵公的恩泽怎么能说是很小并且只影响眼前呢!
(《元丰类稿》卷十九,有删节)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这首汉诗,完成小题。
秋风辞
刘彻①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注①:刘彻即汉武帝,公元113年,汉武帝刘彻带领群臣到河东郡汾阳县祭祀后土,途闻南征将士喜报,进而“顾祝帝京,忻然中流,与群臣宴饮,自作《秋风辞》”。
15. 下面对诗歌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 开篇二句以秋日最具特色的四个意象点明了季节时令特点,色彩斑斓,动静结合,勾勒出了一个清旷幽远、萧瑟凄凉的意境,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 五、六、七句铺写诗人与群臣共同宴游的场景,“泛、济、横、扬、鸣、发”等动作一一排列开来,将“忻然中流”的热烈场面彩绘得声情并茂。
C. 最后收笔两句情感陡转,发出“变徵之音”,乐极生悲,直接抒发了一代帝王对生命易逝盛年难再的悲慨。
D. 起句“秋风起兮白云飞”,字面义上近似于高祖刘邦《大风歌》中“大风起兮云飞扬”,但综合全诗来看,两者境界、情韵不一样,后者较前者更苍莽雄放。
16. 清代诗人沈德潜读此诗时批“《离骚》遗响”,请结合此评价简要赏析“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两句。
【答案】15. A 16. ①此两句在手法上沿袭了《离骚》常用的比兴手法,由兰之秀及菊之香起兴,并以兰菊喻佳人,由物及人,引发出对“佳人”的无尽思念。 ②正如屈原以美人比喻自身理想美政的一样,一代帝王汉武帝在此处不仅是对佳人的怀念,也可以是对宏伟大业的追求或是对贤才英士的渴望与思慕。 ③形式上诗人还沿用了楚辞体的常有调式,如同《离骚》一样,以“兮”为间顿,节奏感强。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综合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结合全诗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等进行分析,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设置的错误方向一般为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A项,赏析有误。开篇二句写到了秋日意象“秋风”“白云”“草木”“雁”等,写这些意象,分别用“起”“飞”“黄落”“南归”等动词,是写的动景,没有静态描写的事物,选项认为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分析不当。联系注解看,第一句中荡漾着中流泛舟、俯仰赏景的欢情,第二句写秋天衰败的景象,营造了了一种悲凉的氛围,为全诗定下了悲伤的情感基调。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诗歌重要句子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通读全文,结合上下文,抓住关键句,分析内容,体会艺术效果。要求结合清代诗人沈德潜的评价,简要赏析“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两句,要结合《离骚》的特点,从手法、内容主旨、形式等角度进行分析。《离骚》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其想象之大胆,构思之奇特;常以香花美草的寓意,寄托男女情思,表达诗人对现实溷浊的揭露;用的是比兴的修辞手法;用“兮”具有楚地地方风格。依据这些积累分析“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两句。手法上:这两句意思是“秀美的是兰花呀,芳香的是菊花,思念美人难忘怀”。作者由对花木的观赏,引发起对佳人的怀念,沿袭了《离骚》常用的比兴手法;内容上:“佳人”不仅仅局限在字面的本身,它也可以包容了作者对事业的追求心愿,正像屈原常以美人比喻自身理想的高洁一样。形式上:“兮”字同《离骚》一样,在形式上沿用了楚辞体的常有调式。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骨气是人之脊梁,《梦游天姥昑留别》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道出了李白蔑视权贵的傲岸不屈。
(3)《赤壁赋》中侧面写箫声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描绘了周瑜的运筹帷幄。
(5)杜甫在《登高》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
(6)《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沁园春·长沙》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动态景物的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①. 故不积跬步 ②. 无以至千里 ③.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④. 使我不得开心颜 ⑤. 舞幽壑之潜蛟 ⑥. 泣孤舟之嫠妇 ⑦. 谈笑间 ⑧. 樯橹灰飞烟灭 ⑨. 万里悲秋常作客 ⑩. 百年多病独登台 . 浴乎沂 . 风乎舞雩 . 咏而归 . 鹰击长空 . 鱼翔浅底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跬、至、摧、壑、嫠、樯橹、作、雩、鹰、翔。
五、名著《红楼梦》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着,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熌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贾政与诸人上了亭子,倚栏坐了,因问:“诸公以何题此?”诸人都道:“当日欧阳公《醉翁亭记》有云:‘有亭翼然’,就名‘翼然’。”贾政笑道:“‘翼然’虽佳,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方称。依我拙裁,欧阳公之‘泻出于两峰之间’,竟用他这一个‘泻’字。”有一客道:“是极,是极。竟是‘泻玉’二字妙。”贾政拈髯寻思,因抬头见宝玉侍侧,便笑命他也拟一个来。
宝玉听说,连忙回道:“老爷方才所议已是。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妥。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贾政笑道:“诸公听此论若何?方才众人编新,你又说不如述古;如今我们述古,你又说粗陋不妥。你且说你的来我听。”宝玉道:“有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拈髯点头不语。众人都忙迎合,赞宝玉才情不凡。贾政道:“匾上二字容易。再作一副七言对联来。”宝玉听说,立于亭上,四顾一望,便机上心来,乃念道:__________,__________。贾政听了,点头微笑。众人先称赞不已。
(节选自《红楼梦》第十七回至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18. 根据大观园“沁芳亭”周围景物的特点,选出贾宝玉为“沁芳亭”撰写的对联( )
A. 前门绿柳垂金锁 后户青山列锦屏 B. 松影一庭惟见鹤,梨花满地不闻莺
C. 绕堤柳借三篙翠 隔岸花分一脉香 D. 芙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写竹桥
19. 宝玉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沁芳”,就连贾政都“点头默许”。“沁芳”二字好在哪里?从中可以看出宝玉有怎样的精神?请结合小说中的相关情节,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8. C 19. 第一问:“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第二问: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而“沁芳”是贾宝玉根据情境的独创,可以看出宝玉具有创新精神。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对对联的能力。
根据原文可知“沁芳亭”周围景物有“佳木、奇花、清流、飞楼”,其间还有“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沁芳”,指的是水渗透着芳香。
A.文中并没有对“后户青山”的描写,且对联中也并没有提到“水”。
B.此处无松、鹤、梨;
C.“绕堤柳借三篙翠”是说水的翠绿颜色好像是从杨柳那里借来的。“隔岸花分一脉香”则是说泉水的芬芳好像分到了岸上的花香。“三篙”是从深度上说水,“一脉”是从溪形上说水,而不着一水宇,深得炼句修辞之妙,两个动词“借”字和“分”字也用得很妙,令人回味无穷。这一联把此处景物特点尽收其中。
D.此处无芙蓉、菱藕。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表达效果和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由“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有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可知,“沁芳”是根据亭子周围的环境氛围独创所得,既合“境”又契“情”,情境俱妙。既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由“当日欧阳公《醉翁亭记》有云:‘有亭翼然’,就名‘翼然’……欧阳公之‘泻出于两峰之间’,竟用他这一个‘泻’字……是极。竟是‘泻玉’二字妙”可知,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而“沁芳”是贾宝玉根据情境的独创,可以看出宝玉具有创新精神。
六、语言表达(本大题共1小题,共13分)
20. 下面是某报社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如果您是重大事件的参加者,事故现场的目击者,业界内幕的打探者,社会热点的关爱者……请与我报“社会深度”栏目联系,本栏目长期公开征询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等着您的支持。
【答案】“参加者”改为“亲历者”或“参与者”
“打探者”改为“知情者”
“关爱者”改为“关注者”
“征询”改为“征集”
“等着”改为“期待”或“等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的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要符合具体的情境、对象、语体,要求分清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重大事件需要共同见证,“参加者”可以参加活动,但在此出现不够妥帖;业界内幕需要知情,“打探”的是小道消息,在此出现不能体现业界内幕的公正、公开性;社会热点需要关注,“关爱”的应该是社会的群体;“征询”是征求询问的含义,此处表达含义是对新闻线索的征集,不是对问题的意见询问;“等着”过于口语化,在启事初稿的片段中应该使用双音节词“期待”。
七、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不久前,有人在网上发布“迎客松是假树”的信息,面对网络谣言,黄山景区通过官方微信“中国黄山”正式辟谣:网传“迎客松是塑料树”
“迎客松是假树”均为不实信息。有专家指出,只要认真留意迎客松在不同季节、不同气候下的样貌及其生长形态,“松树是假的”的谣言很容易不攻自破。
生活在网络的时代,各种信息铺天盖地。针对网络谣言泛滥的现象,学校开展“向网络谣言说不”的宣传周活动,请你写一篇文章参与宣传活动。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向网络谣言说不
在这个纷乱喧嚣的浮世绘中,在这个争名夺利的名利场上,我们常常因无知而被谣言的乌云蒙蔽了双眼。谣言止于智者。我们要运用智慧和行动,向网络谣言坚决说“不”。
我们要以智慧之眼,明辨真伪。古有“三人成虎”的故事,今有黄山“迎客松是塑料树”的谣言。由此可见,谣言从未远离我们的生活,它是真相面前的轻纱,永远迷惑着我们的双眼。曾经,2012年最具威力的谣言就是“世界末日”,打着玛雅人日历的幌子横行社会,但现在,你还相信吗?所以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而且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净化自己,不断提高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分析能力。拥有了对世界的分析智慧,我们就拥有了一双火眼金睛,就会很轻松的扯碎谣言的面具。
我们要以责任之心,遏止谣言。虽然伏尔泰说过:“我不同意你所说的每一个字,但我坚决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但言论自由也是相对的,也要受真理的限制和法律的制约。曾经的“抢盐风波”闹得人心惶惶,食盐脱销;曾经的“马航找到啦”的谣言让人空欢喜一场;曾经的“某明星婚变”的谣言让人失去了对爱的信任……为什么这些谣言会掀起轩然大波?因为背后有千千万万个传谣者煽风点火,唯恐天下不乱。作为公民,我们在享有言论自由的同时,也应负起遵纪守法、维护社会安定的责任。管好自己,让“无腿骆驼”之类的谣言无路可传,还社会一片清明澄澈的天空。拥有了自制力,守之如瓶,便封死了谣言的出路。
我们要以笃守真相之心,挽救信谣者。韩愈说:“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陆游也说:“绝知此事要躬行。”轻信网络谣言者最可悲,他们或许因为单纯、幼稚,或许因为缺乏理性、常识,容易轻信。对这些人,我们要用事实、真相和案例做镜子,帮助他们看到事实、看清真相,看到轻信谣言的危害,增强辨别力和免疫力,理性看待事物,不“逐臭”,不“八卦”更不沉迷于猎奇,做到“心理阳光、眼睛明亮、头脑清醒”。如果每个理性的网民都去积极挽救网络谣言“吸毒者”,多一些规劝、多一些关爱、多一些引导,就能让网络这片天空充满阳光。拥有了挽救信谣者的行动,一颗笃守真相之心便照亮了谣言的黑暗。
抵制谣言,对谣言说“不”,是我们的义务;不传播谣言,不做谣言的“接棒者”,做谣言的粉碎机和终结者,是我们共同的选择;挽救信谣者,让信谣者“戒毒”,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当谣言的重重乌云散去,真相的光芒刺破天际,世界将洁净而美好。
让我们为抵制谣言而努力,共创和谐美好的未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写作时首先要分析材料的含义。材料中面对“迎客松是假树”的谣言,一是黄山景区通过官方微信“中国黄山”正式辟谣,一是专家用科学破除谣言。通过多种方式证明“迎客松是假树”属于网络谣言。提示语“针对网络谣言泛滥的现象,学校开展‘向网络谣言说不’的宣传周活动”,引发考生思考面对谣言,如何说不,能让考生很快弄清题意,打开思路。
选材上,面对各种网络谣言,考生可以进一步去思考谣言产生的原因,思考如何做到“向网络谣言说不”。考生可以从熟悉的校园环境入手,写中学生如何抵制谣言;也可以从社会入手,写净化网络环境、既需要政府监管的得力,更离不开公众意识与公民素质的给力。我们需要广大网友始终保持客观、理性,对谣言不点击、不参与、不做“二传手”。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唤醒沉默的大多数,使广大网友用心去识别网络中的真真假假,特别是面对网络谣言,要打破沉默,敢于直言,自觉承担起“切断网络毒瘤”的责任,让整个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写作时要紧扣题目要求,注意是针对“网络谣言泛滥的现象”,这是作文的主题,不可脱离;学校开展“向网络谣言说不”的宣传周活动,请你写一篇文章参与宣传活动,既然是宣传活动,就应该着眼于如何识别网络谣言,如何用科学的方法破除网络谣言,并且要从自身做起,带动周围的人“向网络谣言说不”;“自选角度,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考生发挥的余地更广。
立意:
1.谣言止于智者,更当止于真相。
2.让真相战胜谣言。
3.向谣言宣战。
4.打击谣言,从我做起。
5.如何让网络谣言不攻自破。
同课章节目录